发布时间:2023-09-22 18:13: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医学和麻醉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1 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 生物惰性材料 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 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 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 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 陶瓷 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 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 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 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 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 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 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 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 有机骨水泥. 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 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 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 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 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 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 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 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 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 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 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 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 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 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 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 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 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 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 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 生物材料科学是20 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笔者对我院接收治疗的3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手术麻醉采取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具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收治疗的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治疗,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8.5±4.2)岁;收缩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术前不给予任何药物;手术时,在患者左前臂建立静脉通道,并滴注10mL/kg的平衡液;对所有患者均使用0.06mg/ kg咪唑安定、1mg/kg异丙酚、0.6μg/kg舒芬太尼以及0.1mg/kg维库溴胺等静脉推注,气管插管后给予机械通气。术中,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异氟烷浓度,关闭腹腔后,静脉滴注2mg/kg曲马多[1];然后调整氧流量,尽快使异氟烷排出体外。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其中,异丙酚的血浆靶浓度为2μ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为2ng/mL,麻醉时间均为半小时。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异丙酚麻醉,麻醉方法和麻醉时间均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观察,如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则采用艾司洛尔治疗;如患者血压值高于基础血压值的约10%,则给予硝酸甘油治疗,降低血压。
1.3 观察指标
对术前、术后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进行分析记录,并对使用的硝酸甘油用量、艾司洛尔用量、拔管时间以及苏醒评分进行观察对比[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情况对比
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变化情况对比无较大差异(t=1.240,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苏醒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为(1.3±0.4)mg,艾司洛尔使用量为(45.9±11.9)mg,拔管时间为(22.6±6.2)min,苏醒评分为(4.4±1.6)分;对照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为(2.9±0.7)mg,艾司洛尔使用量为(63.2±15.1)mg,拔管时间为(16.4±4.1)min,苏醒评分为(3.5±1.1)分。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和艾司洛尔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1=3.207,p
3 讨论
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异丙酚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变化情况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和艾司洛尔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手术麻醉中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量,增强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
麻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麻醉科实习时间短,对于一些基本操作不一定有时间观摩和实践。而现今的医疗环境下,病人拒绝实习生检查和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一些麻醉技能如心肺复苏、气管内插管,客观上不允许在病人身上进行训练。因此,我们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弥补了目前实习生临床实践的不足[4]。多媒体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我们借助多媒体对教学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补充。例如,让学生观看动脉穿刺、深静脉穿刺的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一些接近于真实的模拟医疗教具应运而生。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实习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临床技术模拟教学,如配置心肺复苏模型、气管插管模型等。我们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模拟训练,给学生创造反复模拟临床练习技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各种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3结合临床路径进行带教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由医师、护士与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或手术做最适当的、有顺序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顾品质[5]。将CP理念引入临床教学工作过程之中,以CP为平台对临床医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CP式教学法。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要求,我们选择制订了剖宫产手术麻醉、腹腔镜手术麻醉和上肢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路径,分别进行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路径教学。带教教师结合病人和手术讲解每种麻醉方法的适用对象、术前访视和评估、麻醉前准备、麻醉管理、术后病人的镇痛和随访,对实习医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
4结合循证医学进行带教
它能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使临床医学教育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转变成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寻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统训练。教师与学生一起诊察病人,教师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给出诊治意见,并询问学生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问题);让学生讲解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中文CNKI检索系统、Cochrane图书馆资料库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掌握网络医学技术);让学生讲解如何对被查阅的文献做批评性评价,指导学生把相关的信息应用到临床情景中去,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文献、查询课本或咨询其他教师(查寻证据);询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分级评价证据);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筛选证据);让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答案,并要求其在以后临床遇见类似问题时能进行分析和应用(应用证据)。我们结合循证医学进行临床麻醉带教,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1疼痛学教学现状与发展 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但急、慢性疼痛的控制,尤其慢性疼痛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床工作中一个棘手问题,许多疼痛性疾病即使在现代化大医院,也得不到相应专科治疗,导致许多慢性疼痛患者无法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我国临床疼痛治疗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探索,80年代末,在韩济生院士的领导下建立了国际疼痛协会中国分会,并开始了国际交流。直到90年代,一些二级以上医院才陆续成立疼痛诊疗科室。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吸引了一批有志之士献身于疼痛机理和治疗的研究。经过20几年的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疼痛专科或疼痛诊疗中心在全国各大医院先后成立,并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被定为"脑的10年",神经科学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新世纪初美国第106次国会将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定为"疼痛研究的10年",世界疼痛医学必将会更加迅速地发展[3]。
疼痛学是在融合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但并非多学科的筒单相加。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仅对本科麻醉学专业学生开设《疼痛诊疗学》,从事疼痛科或疼痛门诊工作的很多来自麻醉科医生,对疼痛的基础理论了解不深、神经功能特殊检查不熟悉、生化和影像检查知识不全面、临床诊断经验不足、相关介人技术比较生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疼痛医学的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疼痛学教育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1.2疼痛学对临床医学教学的补充 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疼痛诊疗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与临床医疗密切关联,临床疼痛治疗工作本身就是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疼痛诊疗学虽然是麻醉学中的重要分支,但是对于临床学科而言,疼痛诊疗学更利于临床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这些因素使得疼痛诊疗学成为临床医学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桥梁"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一般均未对临床医学学生设置疼痛诊疗学学专业课程,这种疼痛学教学滞后状况显然与临床医疗实际需要极不适应,也将严重阻碍临床专业学生综合医疗素质的提高。
因此,临床医学学生进行《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是简单地讲授疼痛学的相关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以该课程为桥梁和纽带,将临床疾病的发病、临床症状与治疗等多方面内容与疼痛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预临床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疼痛诊疗学》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应当避免为了讲临床而临床,充分考虑到巩固基础疼痛学知识的必要性,因此需适当地安排有关解剖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这使得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缓冲,从疼痛学知识体系自然过渡到临床医学知识体系中,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学生临床见习期间集中临床学习的时机,密切结合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特点,作为桥梁将疼痛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极大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
2 《疼痛诊疗学》教学课程的建议
2.1开设疼痛学专题讲座 学术讲座是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教学精华内容的学习方式。根据临床医学学生的知识构成情况,结合其特殊兴趣爱好与临床学习实际,开设疼痛学相关的专题学术讲座,将使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在开设的专题讲座中,所选的讲座内容均是针对实际问题或实践性较强的内容,甚至部分内容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内容,以此让学生感觉很有意思。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可以在讲座中由一个简单的现象引出众多疼痛学问题来,比如: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管理中,从患者的疼痛评分开始,进而讲述如何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口服镇痛与有创治疗的优缺点比较、三阶梯治疗原则、不同阿片类药物的换算、鞘内泵的远期效果等众多问题,贯穿整个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过程。通过这些讲座,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个疼痛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讲解,将学生们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串联,切实结合临床医学与疼痛学的各自特点,逐步做到用"临床医学"与"疼痛医学"两条腿走路;另一方面,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深化学生的临床学习效果,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术讲座的活动提高其综合临床素质。
2.2承担临床医学学生的实习指导 我院做为徐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是本校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医院。由于疼痛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显得相对陌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在临床实习中有意识地逐步灌输疼痛诊疗的思想和理念,以此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1在日常实习工作中,要求临床医学实习学生在汇报基本工作的基础上,特别讲述自己对患者疼痛状况的管理或者患者的镇痛治疗方式,并自我分析疼痛管理是否合理,如何改进镇痛治疗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日常临床治疗中,脑海里逐渐形成疼痛治疗的意识,能够主动想到疼痛VAS评分或镇痛治疗问题,而不仅仅是想到只是某一系统的疾病的治疗。
2.2.2经常利用病历讨论的机会提高临床医学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是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较好的一个环节。在讨论中,大家除了讨论常规医疗之外,重点要谈到与之相关的疼痛治疗问题。
2.2.3在平常临床工作中,定期带领在各个临床科室实习的学生进行疼痛科查房。查房时,着重关注患者的临床疼痛相关问题。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指标检测,让学生自己提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方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镇痛治疗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针对某些特殊患者,让学生根据其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或临床病情变化,讨论细化到每一天的镇痛方式,以此来真正达到患者的个体化镇痛治疗。
综上所述,疼痛学作为临床医学与麻醉学的交叉学科,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疼痛学更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临床学习,成为临床专业学生提高临床综合素质的一个"桥梁",从而真正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医疗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基地医院;麻醉;本科教学
【Abstract】 Anesthesiology became a national key secondrate discipline in 1989 in the No.12 File of the Health Ministry of China.Anesthesiology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levelthree comprehensive hospitals.Plenty of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Meanwhile,the refresh cycle of anesthesiology knowledge becomes shorter and shorter.However,the 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s in level2 hospitals have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Health Ministry because of underdeveloped constitution,lack of professional staff and medicine and insufficient equipment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City initiated the combination of hospital and college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anesthesiology.This essay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undergraduate,goal of teaching,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Key words】 basal hospital;anesthesiology;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建院于1903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全体员工在院党委、院行政的领导下,遵循“个人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的建院方针,解放思想,提升理念,求真务实,同心同德,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锻造特色,突出质量。在教学管理中灌输“工作科学化、方法文本化、过程流程化、不断进阶化”的理念,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先后接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研究生实习任务。2007年5月,与成都医学院建立院校合作;2008年8月,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麻醉方向40名学生赴宜宾学习,拉开了医院学院化的序幕,翻开了本科理论教学的新篇章。
1 开设麻醉专业的理论教学背景
1.1 适应我国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率跟欧美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迅猛的发展中国家,对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巨大,需要大量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医疗卫生类专业数量很多,临床医学作为一线,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但相对比较饱和;而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这三类医学技术类专业需求量却相对短缺。
1.2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现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和谐社会,“三农”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健康是最大的和谐。而农村绝大多数基层医院根本没有专业的麻醉医生,极大地限制了一些常见中小型手术的开展。因此大力培养社区医学全科医师和专业麻醉医师,有利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1.3 软硬件条件
我院通过50多年的临床教学积淀,已具有开办该专业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2 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案
2.1 专业筹建和师资配备工作
①制定了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②与多个学校建立了相关的实验室:解剖形态实验室、机能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等。③创建临床麻醉学实验室。引进Drager 、Ohmeda等系列麻醉机、多功能(多导)生理监护仪、3MCPB机、JOSTRACPB机、AEP、BIS监护仪、ABG分析仪、PCA/CEIA泵等。④整合教师资源,在临床工作中遴选博士、硕士研究生等担任授课教师,集体备课、集中试讲,聘请资深专家进行技术点评辅导。其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35.3%,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1%.
2.2 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输出
2.2.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麻醉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单位的麻醉科、急诊科、急救中心、重症监测治疗病房(ICU)、药物依赖戒断及疼痛诊疗等领域工作,从事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生理机能调控等工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立足四川,立足基层,面向全国,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医学事业发展对麻醉学专门人才的需要,力争成为四川省麻醉学专业本科人才主要培养基地之一。
2.2.2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医学、麻醉学的基本技术,接受麻醉、急救与生命复苏的基本训练,具备常见手术的麻醉处理、手术期并发症防治以及危重病症的监测、判断与治疗的基本能力。
2.2.3 毕业输出 毕业后学生将主要分布在市、县、乡镇级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ICU或教学工作,并为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等具有麻醉硕士点的高校输送研究生生源。
3 绩效分析
3.1 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特殊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医院形象对患者的就医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形象的优劣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院对外的形象识别上,林琦远院长将CIS系统设计引入医院。医院“CIS系统”,即医院识别系统,是把医院形象通过多种形式让社会认知,有利于取得公众和患者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CIS由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大要素组成[4]。其中理念识别(MI):是指医院的形象定位和明示。简单地说,就是医院要有自己的“医院精神”,医院率先在同级医院中提出“个人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作为建院思想和发展方针,这就是我院自己的“医院精神”。医院与医学院校合作,培养本科生,标志着我院从带习医院转变为教学医院,这是医院精神中“医院学院化”的具体体现,对外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
3.2 院校合作,教学相长
我们进行麻醉本科教学,对学者来讲,学以致用;对教学者来讲,教学相长。《学记》作者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活动中的严谨态度、严肃精神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科学素养,有助于教师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通过教学,教学者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加固,可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学是更新发展很快的科学,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人际关系沟通、医疗法律掌握等方面也不断得到提高。
3.3 教人育人,选拔人才
我国麻醉学经30余年的建设发展,但麻醉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也差强人意,大学本科毕业生少,专业队伍不稳定,医学临床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麻醉工作,市级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县级医院尤为迫切。而当今社会,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现代化的人才造就现代化的医院,医院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满足未来医院发展动向,培养一批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医疗人才来提高医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选拔一批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术、健康的体魄,并且具有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我院进行麻醉本科教学,有利于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在去年10月,由四川省医学会麻醉专委会主办,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卫生下乡、科技扶贫活动”暨“基层医院麻醉科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培训班”成功举办。来自泸洲、自贡、内江、简阳及我市各区县的医疗机构麻醉科、急诊科从业人员1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进行麻醉临床医学的学术探讨。我们派出麻醉班的同学协助会议工作,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使与会代表们眼前一亮,纷纷向班主任打听情况,预订了还没进入临床实习的同学。麻醉班成为了医院的一张“金名片”。
参考文献
[1] 邓小明,李文献.学科完整性是保证麻醉学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于麻醉专业“亚学科”设置模式的思考[J].麻醉与监护论坛,2205,12(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