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

篇1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09-0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有很多优点,如恢复快、切口美观、微创,更为重要的是子宫可以得到保存,术后生育功能和月经正常,是保留生殖器的最理想的手术。本篇论文抽取了我院妇产科的215例患者,入院时间最早的是2003年一月,最晚的是2005年十二月,我院对该类手术进行了改良,具体是改良了缝合方式,改良效果明显,用改良的缝合方式治疗的患者,其恢复速度更快。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子宫肌瘤患者215例,全部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其中的八十五例归为对照组,另外一百三十例归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双层间断全层缝合术式进行缝合,研究组采用单层间断内翻缝合子宫术式进行缝合。对照组平均的年龄是32.5±4.6岁,研究组的平均年龄是34.1±5.8岁。排除慢性的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哮喘、高血压等疾病。在手术前要进行常规的行宫颈细胞学的检查。如果患者月经不正常,那么还要进行诊断性刮宫,这样可以排除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都是使用气管插管全麻法进行麻醉。在麻醉正常进行后,取膀胱的截石位。使用常规消毒法对阴道、会阴皮肤、腹部等部位进行消毒,铺上无菌的巾,然后放置导尿管,如果有必要,可以放置举宫器。气腹针经过孔的上缘,然后形成气腹。置入直径十毫米的腹腔镜,腹压达到12mmHg。检查盆腔、附件和子宫的情况。如果已经决定要行LM,那么要将患者的头放低,最好达到三十度左右。根据肌瘤和子宫的尺寸,在左髂前上棘和下腹脐的连线上,寻找连线下的三分之一处,然后做第二操作孔。第三操作孔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右髂前上棘和脐的连线上,寻找上三分之一处旁边的位置。各放一个trocar,直径为五毫米。用八号穿刺针进针,进针位置是沿耻骨联合的上缘的正中。在穿透腹壁后,将针尖的方向进行调整,然后刺进子宫肌层。在确定回抽无血后,将垂体后叶素――6U注进去,然后很快就会见到子宫体收缩,而且收缩的速度十分快,浆膜面变得十分苍白。根据在手术时的探查和手术前的检查,基本上可以确定肌瘤的位置,然后找到子宫表面隆起最严重的地方,然后用单极电凝钩,进行纵向切开,长度最好达到肌瘤直径的三分之二。切口的深度一定能够达到肌瘤,然后用大抓钳或肌瘤钻钳夹肌瘤,牵拉固定住以后,再进行左右旋转,用拨棒分离子宫肌层,要沿假包膜进行,一直持续到完整剔除肌瘤,暂且放置在子宫的直肠窝,最后缝合子宫。在对研究组进行缝合时,也是使用一号的DEXON线进行缝合。在缝合浆肌层组织时,用单层间断内翻缝合的方式,对于多余肌瘤包膜组织,要将其翻进肌瘤腔内,然后采用压迫的方式关闭创面和瘤腔。在这两组中,如果肌瘤穿透了内膜,那么两组采用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连续缝合离内膜较近的肌层,关闭瘤腔的底部。然后再分别按照每组的不同要求完成下一步的缝合。缝合修复子宫,并且成功止血后,将肌瘤取出,取出时采用粉碎器,要从左下腹的切口来进行取出。手术完毕后,切除物都要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手术中心的电监护仪要对血氧饱和度、脉搏和血压进行连续的监测。记录手术时间和净出血量,净出血量是指引流瓶的血液量,手术中的所有出血都要通过负压吸引器吸进引流瓶。在手术后的六个月,保持对患者的随访,要注意患者手术后月经量的变化,手术后子宫肌层的恢复是否正常等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都十分成功。均没有发生手术后的并发症和中转开腹。其中多发肌瘤共七十九例,单层肌壁间的肌瘤共136例,瘤体的直径在三厘米至十厘米之间。在手术后发现,这些肌瘤都是平滑肌瘤。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以及在手术中的情况等,具体见以下几个表格:

手术后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住院的时间平均为7.8天。手术后半年,进行B超复查,发现子宫的大小正常,没有留下子宫肌瘤的痕迹,子宫内膜的线也十分清晰。所有的患者,其经量和月经的规律都十分正常,没有出现子宫内膜异位。

3 讨论

近些年腔镜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开始取代以前的开腹手术。腹腔镜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由于具有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而且还能使盆底解剖结构完整性继续保持,子宫的正常生育功能也没受到影响,所以近些年这一类手术发展也很快,已经被普遍应用。但是,在进行腹腔镜下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时,无法像以前的开腹手术那样,可以通过B超结果和人工触摸来确定肿瘤的数目、大小和位置,而是只能通过手术前的B超来确定。因此,手术前所做的B超十分重要。医生在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时,首先在手术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最好B超定量和定位,把握手术中的适应证。手术进行时,对肌瘤的剥离一定要完整,止血时一定要准确,腹腔镜的操作技巧也一定要熟练。单层内翻缝合子宫,这种术式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中的出血,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缝合术式。

参考文献:

[1] 戴红,王庆一. 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缝合方式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4.

[2] 梅松原,刘艳庚,韩秋丽,等. 垂体后叶素或缩宫素在腹腔镜肌壁间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手术,2011,09.

篇2

1.缺乏健全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成熟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企业以有限成本获取最大竞争优势。在访谈调查的17家企业中,只有4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沟通合作的方式了解其他部门的要求制定过简单的招聘计划,其他企业均没有制定过科学、详细的招聘计划,通常在人才缺乏时再紧急招人,最终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外,招聘渠道单一,主要采用内部提拔和熟人介绍,或者是采用“泛家族化”的用人模式。有13家企业主要采用熟人介绍和内部提拔方式,少数企业曾经使用网络招聘和到石河子大学、石河子职业技术学校等进行校园招聘,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招聘的人才很快离职或者跳槽。在选拔方式上,基本上选用传统的方法。大多数企业常采用简历筛选和面试,未曾采用笔试和人才测评等结构化的面试程序,在招聘后不进行“招聘有效性分析”。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制度。访谈调查企业以2013年第一年度为例,企业人员流失率低于10% 的有5家,在10-20%之间的有5家,20-30%之间的有4家,高于40%的有3家。多数民营企业在设计和执行员工培训计划方面没有根据企业自身需要确定员工培训,仅5家企业有计划,但实际执行难度较大,其中3家企业进行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因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太高,均未自己举办培训班。由于员工队伍流失大,企业不愿意在员工培训和开发上进行投入。由于缺乏科学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制度,一方面员工的技能和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和丰富,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创新能力弱,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另外一方面,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受到影响,可能进一步增加员工流失率。因此民营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和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制度的缺失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由于在培训方面的有限投入以及在员工开发方面的短视,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落后又加剧了民营企业的劣势,更进一步拉大了民营企业和国有大企业的差距。

3.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受访谈调查的17家企业中大多企业未从采用打分等考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其评价仅仅依靠企业主对员工的印象和感觉,缺乏真正的考核办法,上级的个人偏好、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或者个人冲突等因素影响到员工的绩效考核,只有少数企业采用考评制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以确定员工的集体薪酬。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仅仅基于员工完成眼前任务的工作量和出勤率作为标准,而对工作质量和长期绩效却没有科学的评估。中层、基层管理者和员工一般都是根据上级部门领导的安排来完成自己的日常本职工作。

在缺失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下,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薪酬激励是最常用的方式,受企业主偏好的影响,以发红包(奖金)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奖励,少数企业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这种一刀切的薪酬制度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是容易忽视员工的精神需要,以至于难以长期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慢慢沉淀、累积出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认同公司文化,促成个人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的统一,从而凝聚成一个团队。调查数据显示,17家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张贴有关于企业愿景的口号标语,其余的10家企业均没有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市场和利润上。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不够重视或者缺乏文化建设意识,将导致员工与组织之间缺乏共同的价值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

5.非正式的劳动关系和薄弱的法律意识。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的企业30―40%的员工为非正式职工,即为未签订正式合同的零时工。这些非正式员工有60%以上是自愿不签订合同。分析企业存在非正式职工的原因主要有企业主不愿订立用工合同和员工自身不愿订立合同,其中企业不愿意签订用工合同主要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规避员工权益,而员工自愿放弃合同是因为自己不愿意被企业束缚,可以随时跳槽。通过与部分员工访谈发现,由于害怕失去工作或担心不能及时再就业以及缺乏法律意识,在发生劳动冲突和劳动纠纷时,员工几乎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二、石河子开发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篇3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6-3

Abstract:In the formation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process,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 area will undoubtedly form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esources. How to implement a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mor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stands the viewpoi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studied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zone.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国务院于2012年11月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实验区”)。2013年3月,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特别规划区[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验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智慧交通、数字化港区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大量的数字资源,并实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

1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1.1 数字资源特点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软资源。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是各国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信息处理(即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形成的以计算机二进制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存取、及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2]。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它具有对设备具有依赖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载体脆弱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其长期保存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模式机制来保存数字资源,是对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

1.2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

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郭庚茂书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统筹软硬件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形成,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智能终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3]。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涉及多个主体机构,整合多方力量与优势,以保障用户在未来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访问、利用与进一步开发,并能够为目前的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产生大量对实验区建设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照片、实物、图书、资料等数字资源,并实施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证调研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基于开放文件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源信息保存系统,如开源系统Fedora、Dspace等,能够依据用户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长期保存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及扩展,能够为这些保存机构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提供技术基础[5]。如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该项目的LOCK系统是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开放性源码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其点对点(peer-to-peer)分布式的长期保存策略比较有特点,该项目能够为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生产机构、出版商、发行商、保存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提供很有成效的协作平台,也已经成为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长期保存应用解决方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研究在对国外成果的引进、介绍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证层面的研究仍是制约我国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一根软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还不完善,并且至今仍未发现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机制的全面研究。通过此部分对国外数字资源研究现状的成果分析,以及对美国著名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的实证研究,同时依据实验区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将会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分析

目前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结果只能是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有效利用,多个领域组织机构,如政府、图书馆、档案馆、IT技术生产商等,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联合性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由于目前我们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不同领域都需要协作来完成工作内容。对于全球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都注重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因此,这些协作有侧重于协同存储主体的、侧重于协同内容的、侧重于地域范围的,在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过程中,对于涉及不同的保存组织机构应该对于协同方式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采用多种、交叉混合的协同保存方式。

4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策略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为应对数字资源的不稳定性、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国外数字资源保存与开发方面的经验,依据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

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势必要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4.1.1 协同保存项目的组织者。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的项目模式中,组织者是联系和控制各组成要素的领导者,其下各个部门应该分工明确且各尽所能。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项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实验区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各组织要素,如项目的资金往来、资源获取、资源呈现等,“大处规划,小处着眼”,进行合理分工与项目评估。组织者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管理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组织行动的“风向标”。

4.1.2 协同保存项目的合作者。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合作者,就是参与其中的成员。只要有利于开展项目工作的合作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实验区涉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的若干市县,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要主动与周边地区政府部门协商合作,可以通过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委员会共商相关事宜,共同做好建立实验区数字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协调好各合作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要切忌大包大揽、忌职责不清,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力量”的关键。

4.1.3 协同保存项目的第三方保存。数字资源的第三方保存,类似于证券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保存是比较适合的数字保存模式,第三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为其有效保存数字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方保存有助于弥补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保存数字资源的能力缺陷和技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换言之,这种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存储更放心、获取更省心、也减少了用户利用资源不必要的担心。因此,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机制中,第三方保存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4.2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管理体系

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应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显然在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也要躬行实践、扎实落实。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必然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

4.3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保障机制

4.3.1 法律保障。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知识产权问题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主要障碍问题之一,针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载体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资源能够分别描述及规定,对数字资源保存机构的角色、功能、责任与义务能够规定清晰,保存机构在版权资源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能够采取主动的保存措施,如果出现不可避免地损失,保存机构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3.2 技术保障。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技术方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数字资源遭受篡改和破坏的技术措施,二是要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技术措施,可以采取复合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如实时数据备份技术、数据恢复技术、数据保密、数字签名、主动防御技术、权限管理技术、认证机制等技术手段,共同来保障数字协同保存资源的安全性。如采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流程中,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验区大数据云存储中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3.3 标准保障。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标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数字资源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涉及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描述、不同类型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数字资源标识、数据格式、资源互操作、存储技术规范等。从实验区数字资源整体建设角度分析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标准体系,基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能够最终制定地区性、行业性的标准并能够运用到实验区的项目建设中去。

上述三大保障机制并行,方可确保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评估指标的有机整体,从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内容方面,主要是评估数字资源的全面性与可用性;结构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在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等方面是否完整无缺损;管理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否具备可利用性、可行性、可识别性以及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等;安全方面,评估数字资源是否安全、不易遭受攻击和篡改等。

5 结语

实验区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这正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长期有效保存。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数字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保存,而是开发。保存是手段,开发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本,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也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保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雏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7):68-70.

篇4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53-03

一、凉水河水体现状

凉水河是北京市城区中的一条重要河道之一,它发源于石景山,流经丰台、海淀、朝阳、大兴、通州6个区,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630平方公里,担负着分洪和排污的重要“职责”。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污水源源不断的排入,导致该河水体出现“二降”(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二变”(变黑、变臭)、“一重”(富营养化严重)。最近几年,北京市加大了对凉水河的治理力度,2002年“启动凉水河综合整治工程”被列为当年北京市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60件重要实事之一。目前,凉水河大部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中,按照北京市的总体规划,2012年前完成对凉水河的治理工作。期间,该河流经亦庄经济开发区段部分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完成,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亦庄经济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期用地15平方公里开发完毕后,项目土地开发已经扩展到凉水河附近。该河流经开发区全长9.8公里,由于上游河道正在治理过程中,本段河水依然水质较差,水体发黑且散发臭气,严重影响到开发区投资环境。为了尽快改善水体状况,在凉水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通过“二个运用”(一是运用生态河岸护砌,逐渐修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以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二是运用人工湿地技术加快河水净化速度),从而实现“两个改善”(改善河水水质、改善投资环境)。

二、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

(一)人工湿地的定义

人工湿地系以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地相类似的地面,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协同作用以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此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混合组成填料床,废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对废水进行处理[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CW-Constructed Wetland)是一种人工将污水有控制地投入到种有水生植物的土地上,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来实现水质净化的生物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N,P,SS,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可达80%以上,处理出水中BOD5的浓度在10mg/l左右,SS小于20mg/l。

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CO2,H2O。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一般来讲,人工湿地有两种类型:一是预处理型,即在那些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自然水系,保护水体;二是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资源再利用。

(二)人工湿地的分类

人们通常按湿地植物形式将人工湿地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浮生植物系统,其浮水植物主要应用于吸附N 、P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第二类,挺水植物系统,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大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根据水流形式可建成自由表面流、潜流和竖流三大子系统;第三类,沉水植物系统,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精处理[2]。

三、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发展

湿地因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自然之肾”。

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利用湿地进行污水净化处理,其方法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的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由于湿地植物对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大,所以利用天然湿地处理污水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有选择性地处理某种含有特定物质的污水,人们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可以控制和管理的人造湿地系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人工湿地已经成为一种污水处理的“三新”(新发现、新技术、新创造)的创新成果。人工湿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对人工湿地的认识和开发不够,其仅作为污水处理厂和河道之间的缓冲带而存在。一方面调节污水处理厂排水水量,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排水水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工湿地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而提高了对人工湿地功能定位的认识。目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污水厂出水引入人工天然湿地进行处置;二是利用人工湿地辅助河道等天然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净化水质;三是利用人工湿地直接进行污水处理;四是住宅小区、工业厂区等景观工程[3]。

四、选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目前,国内没有合适的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大规模运用于辅助河流水体自净,所以只能靠传统的治理办法,比如截污、清淤、引江水稀释、消毒、絮凝等等,其投资周期很长,投入资金巨大,而且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国外现在一般都采用生态修复法来调节。

(二)重要性

2010年2月2日是第14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同森林和海洋一样作为全球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湿地作为首都北京的重要生态系统,承载着水源涵养、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区域气候调节、生物多样维护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改善和维护首都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是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与恢复好湿地对维护首都生态安全、建设“绿色北京”,提高首都生态文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人工湿地在凉水河工程中的应用

(一)凉水河污染源分析

凉水河流域亦庄经济开发段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三种途径:一是上游及支流污染水体流入;二是本段污水处理厂二次处理后的排入;三是生活垃圾。

(二)凉水河水体污染物成分分析

2000年,亦庄经济开发区对凉水河流域进行了水质监测其结果(见表1),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论为现况水质常年为劣V类水体,主要水质指标均严重超标(见表2)。

(三)凉水河人工湿地设计与运用

凉水河(开发区段)人工湿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河水水质、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为此,在人工湿地的设计理念上应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基层需求,中间层需求和外层需求。基层需求为辅助凉水河水体净化,在湿地建成二至三个欲行周期后使该段凉水河水体还清;中间层需求为湿地建成后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外层需求是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

1.基层需求设计与运用。首先在宏观上将整套凉水河湿地系统划分为三个区,再根据各个区的定位功能将建立各区的模型(见下页图)。

调蓄区:用于提升本站将凉水河下游河水提升至上游,经过格栅过滤后进入配水池。

功能区:由两块潜流湿地串联组成,主要去除悬浮物、有机物、磷以及分解有机氮之目的。悬浮物的去除依赖基质缝隙过滤;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经过湿地的沉淀、过滤,可以很快被截留下来,并被微生物利用,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除去。无机磷在植物的吸收和同化作用下,被合成为ATP、DNA和RNA等有机成分。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成氨态氮(无机氮),而无机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少的物质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

水质稳定区:由池塘湿地和表面流湿地串联组成。本区域的主要作用是对功能区出水进行沉淀和分解有机氮处理,以调节整个湿地系统的出水水质,保证水质的稳定性。通过在池塘中安装曝气机提高池塘上层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池塘上层水体为好氧区,中层水体为兼氧区,下层水体为艳阳区。氨态氮通过好氧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而硝酸在通过厌氧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将硝酸转化为氮气。池塘出水经过表流湿地进行水质调节最终回灌入本段凉水河中。

2.中层需求设计与运用。本次设计的人工湿地是凉水河(开发区段)河道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从工程建设的角度讲,湿地与凉水河生态河岸护砌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二个过度”:一是两者通过种植的植物(芦苇)形成自然过度;二是整个工程通过绿化带与周围景观形成自然过度。

3.外层需求设计与运用。人工湿地内设廊道、休憩平台和座椅。未来几年河水还清后,湿地可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届时建成一个自然风光和良好环境的人工湿地,将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四)凉水河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

1.水文功能。在蓄水、调节径流、减缓水流风浪侵蚀、保护堤岸、防风、补给或排出地下水以及沉淀物节流等方面将发挥其人工湿地的生态作用。

2.生态功能。在维持食物链、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持小气候、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缓冲场区等建立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食物链维持能力等方面将发挥其人工湿地的生态作用。

3.消除和转化污染物。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由于流速减慢,有利于有毒物质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湿地植物像芦苇、水浮莲等能有效吸收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4.提供可利用的资源。湿地可向人类提供食、用等多种多样的产物,包括木材、药材、动物皮革、肉蛋、鱼虾、牧草、水果、芦苇等,还可向人类提供水电、泥炭等多种能源。

六、结束语

运用人工湿地技术辅助凉水河(开发区段)水体自净,对凉水河河道整治将极大的改善水体质量和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从而提高开发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本次人工湿地设计是凉水河河道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之一,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目标的实现。人工湿地是设计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功能要靠人们的管理和维护,特别是湿地建成后的头几个运行周期内,保证湿地的正常运行才能使其发挥设计与运用功效。要求管理人员应定期收割芦苇,定期观测水质,对湿地发生情况作记录并及时与设计沟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保证凉水河水体还清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人工湿地的类型与工艺流程[EB/OL].绿色环保网,省略.

[2]Hans Brix.U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historical development,present stat us,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Wat .Sci .Tech .,1994,30 (8) : 209 - 223.

[3]徐畅,唐小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8,(4).

The Use of Artificial Wetl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Liangshuihe (BDA) Water Purification

JIANG Lin-lin,WU Pei-qi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Beijing 102200,China;

篇5

【论文摘要】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盛行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思考自身担当的角色。本文就在这种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做了简单阐述。

1.前言

在当今知识喷发的时代,教育是关系着国家命脉的决定性因素。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必开的基础课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也成了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的一个重要砝码。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网络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当下,各大中小学都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大学英语课堂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网络在整个中国也日益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巨大变革的形式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往往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素质已经成为各高校和高校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这将很大程度上觉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本文想要分析的主要是在互联网膨胀和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对自身的角色有个正确的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自我提升。首先我们要来剖析一些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状态和学习动机。

2.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状态和学习动机

大学英语教师如果想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则必须了解学生思维状态和学习动机。根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大学生思维的一般特点基本表现为:(1)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理论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2)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3)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4)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度性显著提高。(5)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在迅速提高。(伍新春,1998) 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维能力的内涵了解不透,对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法不够熟悉。”(文芳秋,1999)以教高中的方法来教学生显然不合适。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因为大学英语教学面向的学生是各种不同专业的,有文科的,理科的,工科的,以及艺术类的等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状态时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如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为了取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获得朋友的支持等;第二类属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如为了满足荣誉感、维持自尊心、发展认知兴趣、满足求知欲等而努力学习;第三类属于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为了获得满意的物质生活而学习;第四类属于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如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希望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感到自己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伍新春,1998) 但据研究调查表明求职、高薪和报答父母的学习动机占了绝大多数。确实,一说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希望能够谋求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者是不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因此,能够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且加以合理的理由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更加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3.大学教师角色转变及自身能力的提高

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声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社会学认为“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郑杭声,1994)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健康完善发展,以及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二,在学校里与学生、教学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学校系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周宗诚,2001)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Crandall的论述,教师发展是一个终身持续成长的过程,它包括集体或个人自主的学习。(2000)教师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前发展阶段(考入师范院校前的阶段)、基础发展阶段(接受专业教育的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从事教育工作后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教育(in-service education)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在在当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技术盛行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如何能够做到顺应形势,不让自己落后,对自我的进一步提升当然是势在必行的。

3.1 做一个优秀的网络学习者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在信息和知识掌握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不论在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工作能力上都远远超过学生。教师不仅有非常渊博的专业知识,还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知识。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就是一本或的教科书。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角色亘古不变。然而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很多知识比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要多得多。而且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特别是一些老的教师,对从网上更快获取知识的能力远远不如学生。因此,面对网络技术队传统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还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信念。学习不仅是为了自身的提高,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网络学习者。

3.2 教师角色从“教师”转变为“导师”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载体和传递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是学发展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从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在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师,教师不应把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习的“教师”转变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好学生的角色。首先,网络上信息量庞大,资料繁多,信息来源也往往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充当好帮学生挑选优秀资料和信息的引导者。防止学生一上网就像在茫茫无边的海洋中冲浪一样迷茫。其次,学生在对一定问题进行探索是,会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权。这将不再是教师逼学生学习,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寻求帮助和找到答案的过程。

3.3 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比如email,qq,msn,blog等等随时取得联系。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动态。教师和学生不仅单纯是课堂上知识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后,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了解到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困难,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得个别学生对症下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的距离对学生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3.4 教师之间的协助发展

同事之间的相互协助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起着很大的帮助。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指正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并且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学习不同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多媒体技术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上摄像的方式,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同事之间相互讨论来做到取长补短。

网络已经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每个角落。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知识获取呈现个人化、普及化和平等化的趋势。拥有知识信息已不再是教师的特权,教师不能以传授知识为唯一己任。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随时进行自我调整,既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Crandall Joann.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0):30.

[2]文芳秋.口语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199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