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林畜牧业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肉、蛋、奶协调发展,区内以稳定、提高、拓展产业链为主,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外拓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各镇乡(街道)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是:至年,肉、蛋、奶自给率分别达到42%、36%和30%;年出栏生猪37万头,年出栏肉禽250万羽,存栏蛋禽100万羽,奶牛存栏1800头。其中,在市外建立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70%生产能力可以计入目标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由于邱隘镇和下应、中河、钟公庙、首南、石碶等五个街道地处新城区,属禁养区域,不再下达目标任务。其余各镇(乡)应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按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挖掘现有畜禽养殖场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市外建立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完成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具体详见附件1)。
二、统筹安排、分批实施,认真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
在巩固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按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在适宜养殖区,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种子种苗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控制、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镇乡适度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创出一条循环农业之路,打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支持现有规模牧场和畜牧小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我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计划重点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的国家级原种猪场1家;新增存栏种公猪100头的猪人工授精中心1家;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区年出栏商品猪稳定在18—20万头。我区“-年畜牧项目实施计划”详见附件2。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为促进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在不减少原有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区畜牧业统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统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上级项目和政策的资金配套;对主要畜产品自给率高或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镇乡给予奖励。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到年,在市外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要达到年出栏27万头,各镇乡在市外发展的畜牧基地,可按认定规模的70%抵充任务,区农林局负责市外商品猪基地的认定工作,并签订返销协议,并根据其建设规模、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列入市、区二级产业化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市外商品猪基地认定办法由区农林局另行制定。如遇自然灾害、疫病等特殊时期,急需从在外基地调入商品猪的,由区贸易局另行制定政策和应急预案。
(三)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列入市级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的每头份猪常温配套补贴5元;能繁母猪和良种后备母牛补贴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继续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在巩固畜牧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杜绝在禁养区的畜禽饲养,加大在非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政策,力争到年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按照畜牧业规划要求和各镇乡实施方案,在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安排好足够的畜牧生产扩建用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和农(林)牧结合种养配套比例,在实施土地整理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用地数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所需用地,根据明电号文件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四是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按《市规模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扶持政策执行。五是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建筑方式,经区农林局认定,按《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方案》中的扶持政策执行,在市级补助每平方米30元的基础上,给予1:1配套。六是畜禽养殖场(户)和畜牧小区水电收费按农用水电标准收取。对于已享受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不得重复补助。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0-02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牛肉产量为28.0万吨,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且总体趋势稳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创建序列(或变量)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WLS)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同方差下,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粮草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如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共有183个品种,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投入。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发展传统品牌,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陈汉熙,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魏时忠,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82(6)
二、模型设定
以湖南省1996-2015年间每年的农业各部门的农业总产值为研究指标,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指数分别代表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而农业总产值指数代表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5),其中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业总产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这里1996-2015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记为 Y,小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和渔业总产值分别记为为 X1、X2、X3、X4。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三、模型建立
采用199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可得出农业各产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为:
(14.039) (0.024) (0.0084) (0.0083) (0.00018)
t=(-1.276) (37.267) (3.795) (15.601) (6.15)
F=150653.5 DW=1.568 n=20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表明,农业各产业结构的比重小农业最高,小农业的总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最大,但如果要更大程度上增加农业总产值,则必须进行农业各产业结构之间的调整,才能使农业发展得到均衡,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法测算1996―2015年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对农业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小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以上分析表明,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小农业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会逐渐加大。因此,选择小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推动湖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是科学的选择。
2.小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方面优化的具体思路
(1)小农业。要重视小农业的稳定发展,通过优化小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以粮食稳定增长为基础,优化种植业结构;开拓种植业的发展空间,形成空间梯级开发,将土地资源的广度开发和现有耕地的立体开发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突出特色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2)林业。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省之一,全省现有林地面积958万平方公顷,森林覆盖率52. 76%。林业尽管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较低,在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小,但从农业功能角度来讲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在林业结构调整中,应着力建立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果产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省的主要水果是柑橘,占全省 68%以上的水果种植面积,占水果份额的80%。可以以柑橘为基础,并拓展桔、梨、桃、李、枣等主要水果的生产优势,实现林业的发展。
(3)畜牧业。湖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连续多年稳定在30% 以上,生猪养殖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湖南省转变畜牧业生产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确保土地使用权的稳定和使用价格的低廉,保护投资者权益,吸引投资。二是要以小城镇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把小城镇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畜产品市场。三是要大力推行农牧、林牧结合。因地制宜,推进部门协调与合作,实现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4)渔业。水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规模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水产业基地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和以加快水面流转为重点的经营机制创新;要注重水产业科技创新及水产品市场开拓,加强水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水产业产业化有机结合,注重水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水产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建设,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针对耕地对农业结构优化的制约,要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耕地是制约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障耕地面积,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或更改基本农田的问题,对耕地保有量、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上的控制和管理;其次,对土地实行合法流转,防止将土地非法转为它用。最后要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力度,对小块地进行合并整理,通过土地整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地区草食畜存栏330.18万头(只),育活各类仔畜114.5万头(只),增长3.3%,仔畜成活率91.44%。德令哈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总体思路,以提高养殖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全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年内计划完成母犏牛存栏4300头、柴达木三元杂交牛存栏400头,人工授精3500头,繁育犏牛母牛2000头,完成母牦牛人工授精及自然1000头,种植饲草1.3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万亩、青贮玉米3500亩。乌兰县按照“基地化养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建成三元牛、毛驴、家禽、奶牛养殖和仔猪繁育5个基地,三元牛养殖规模达500头,毛驴养殖规模达300头,家禽养殖规模达6万羽,奶牛养殖规模达300头,仔猪养殖规模达3000头。
特色农牧产业稳步发展。都兰县诺木洪枸杞交易市场主体工程已完成,德令哈市枸杞交易市场已开工建设。有机枸杞基地达到3.47万亩。300多项农残指标达到欧盟有机标准,全面启动德令哈、都兰示范园建设,采取“三制、三协议”措施,两个园区年内入驻企业9家,投入资金将达10.37亿元;新增母犏牛1158头,共存栏6227头,已生产牛犊624头。种植饲草料49008亩,其中紫花苜蓿27245亩、青贮玉米8487亩、燕麦及其它牧草13276亩。加快3个柴达木三元杂交牛育肥基地建设;组建成立养驴专业合作社8个,建成德令哈、都兰、乌兰养驴指导站,存栏野血驴2420头;开工建设3000栋冬暖式日光温室,其中733栋完成墙体建设。2012年,格尔木市为增强柴达木枸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共建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合作协议,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300吨。目前,格尔木已建成枸杞出口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000亩,今年出口规模有望达到300吨。
城乡一体化较快发展。全州共落实各类资金4.72亿元,新建房屋1630户、改建房屋284户、围墙25.21万米、大门1522座,新建广场19处4.04万平方米、杂物堆放活动板房17间、公厕14座,新建蓄水池7座,改造给水管道3500米、供暖主管道1368米、防洪排碱排水沟47公里,地面硬化12296平方米,铺设方砖3099.5平方米,浇筑篮球场混凝土地基400平方米。
一、充分认识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全市各地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40.62万吨、8.64万吨和1.56万吨,畜牧业产值85.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速推进时期,畜牧业发展仍面临环境资源、养殖用地等因素制约,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标准与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畜产品安全隐患和动物疫病风险仍然较大,产业基础和动物卫生监督力量仍然薄弱,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维护公共安全任务仍然繁重。为此,必须构建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关联产业紧密链接为基础、经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牧产业链各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机制,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富民强市”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保供给、保安全、强科技、护生态”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紧紧围绕新市镇、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生态循环、科技与人才支撑、装备与信息自动化、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五大体系,努力打造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环境生态化、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到“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畜牧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明显提升。畜牧大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畜牧业养殖产值80亿元,饲料产业产值85亿元,猪肉等主要食用畜产品继续保持自给自足。
三、建设内容
(一)以“两新”、“两区”建设为引领,优化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各级政府要细化完善禁养区、限养区规划,按照县域范围内每个生猪单位配套不少于一亩耕地的标准控制畜禽存栏总量,落实减量提质目标任务。南湖区新丰、凤桥、大桥,秀洲区新塍,嘉善县姚庄、惠民、西塘,平湖市新埭,海盐县元通、沈荡等养殖密集镇(街道)要在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提升生产水平;其他镇(街道)要根据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做到畜禽养殖与种植业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生猪减量提质取得明显成效。
(二)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畜禽加工企业等参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鼓励现有畜禽生产合作社、规模养殖场联合创办或入股畜禽屠宰、畜产品加工、饲料和有机肥生产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资或注资畜禽养殖环节,加快对现有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积极探索观光畜牧业,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建成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8家;基本建成以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产权为纽带,畜禽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流通配送等不同主体利益紧密联结的新型畜牧产业化组织体系。
(三)以深化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以“农林牧渔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生态建设,继续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后续服务队伍,督促服务组织主动上门服务,做好设施维护、粪便清运等工作,充分发挥治理设施作用。鼓励畜禽规模养殖场、畜牧小区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实行种养结合。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督检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养殖过程中违法排污行为。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基本建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就近就地利用为基础、有机肥和沼液深度加工处理为主体、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的新型畜牧业生态循环体系。
(四)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加大黑猪、湖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地方品种资源保种区,探索建立地方品种基因库。引导支持畜禽种业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生猪、湖羊、禽、兔、蜂等优势畜禽种业核心企业。加快人工授精点整合重组,推进标准化人工授精站建设,构建新型良种推广体系。引导饲料、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品牌。大力支持畜禽种业、饲料生产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教学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联合育种和高效环保饲料开发,加快推进畜禽种业和饲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新型畜牧产业组织、核心种业、饲料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满足新型主体人才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建立企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制度。到“十二五”末,全市培育1~2家全国知名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1~2家全省知名的饲料生产企业,基本建成以新型畜牧产业组织为基础,畜禽种业、饲料核心企业为平台,教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畜牧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五)以设施化改造为重点,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与信息自动化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饲料散装配送设备、排泄物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加快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设施化改造。大力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品牌直销店建设,提高物流装备水平。加快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完成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自动化养殖设施改造,饲料配送率达50%,畜牧兽医管理与产业主体基本实现信息化对接,基本建成以畜牧业生产、饲料配送设施为主体,病死动物和排泄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相配套,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新型畜牧业自动化、信息化装备体系。
(六)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推进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精简高效、履职到位”的原则,继续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各地要加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建设。定点屠宰场、畜禽专业交易市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疫申报点等场所必须派驻官方兽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派出机构设置于2013年前完成。要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机构,并于2015年前完成。各级政府要给予动物卫生监督区域派出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力量。加强乡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执业兽医、乡村兽医依法组建诊疗服务中心,构建新型动物防疫诊疗服务网络。推进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按照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总体要求,打造一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现代畜牧兽医工作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市力争全面完善以县级动物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公共服务力量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省“十二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逐步增加推进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鼓励规模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将畜牧业建设项目扶持与示范创建活动结合,优先扶持参加畜牧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养殖场。各级政府要在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工程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畜牧小区建设、养殖户关停转迁、农牧结合配套设施、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散装饲料配送和养殖设施技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落实星级创建以奖代补资金。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合创办饲料加工、动物诊疗、统一供精和有机肥加工等服务组织,为合作社内部成员提供原料、产品和服务的,视同自产自用和自我服务,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创办或与企业联办的畜禽加工、畜产品销售店,从事符合条件的畜牧业类初加工所得,可免征企业所得税。各地要按照和市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曾经从事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待遇政策。
(二)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畜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支持力度,创新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扩大可用担保的财产范围,把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畜产品订单、保单、仓单等用于抵(质)押或授信的资产,增加信贷额度和中长期贷款。进一步落实好能繁母猪保险,扩大肉猪保险覆盖面,提高肉猪保险参保率。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要开发新险种,扩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或取消死亡免赔标准,支持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联合投保,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