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5:5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炸性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等。为了走出困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世界各国广泛认同,逐步形成共识。而绿色营销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并将成为21世纪营销的主流。这里将创新理论引入绿色营销,探讨如何利用创新设计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策略,以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重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营销相关回顾
(一)绿色营销的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其特点是: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
(二)绿色营销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末,是绿色营销的第一个阶段。许多人从事不同形式的绿色营销,一个绿色潮流按预期出现(Cliff,1990)。随后,绿色产品的销量让人失望;九十年代初,之前戏剧化的增长沉了下去。
20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绿色营销遭遇激烈的反对。对绿色营销的主要阻碍表现在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宣传及企业绿色意图与实践不符的讽刺。Grane(2005)认为有五个导致失败的原因:绿色洗涤、绿色推销、绿色收获、企业家营销、顺从营销。
2000年以来,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此时,消费者更加有社会责任心(Strong,1996)。他们考虑的不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社会和生态(Oksanen,2004)。随着技术的增长,政府的规定完善以及环境机构和媒体的调查,绿色营销复兴了。
(三)绿色营销现状。在世界各工业化国家,绿色营销包含的相关的活动范围变广: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提供过程、包装、回收和其他领域(Prakash,2002)。
一些欧洲跨国公司的研究调查发现,92%的公司改变了他们的产品以满足绿色需要(Vander,1990)。在研究报告“消费产品策略中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中发现84%的主要公司有环保意识并发展高效节能组织。
三、创新理论的相关回顾
(一)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Schumpeter(1912)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领域中存在多种创新活动,而不同的创新活动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各不相同。之后,创新扩散的研究成为主流,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研究工作,他所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在领域内居于主导地位。
Rogers(1962)提出,创新的扩散一开始比较慢,当采用者达到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加快,这个过程直到系统中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才逐渐放慢,其数量随时间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他注重创新扩散特性,认为在社会系统中,创新的采用率主要受五大创新扩散特性的影响: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创新扩散理论应用于从社会学到商业的多学科。已经认可的创新扩散有很多:美国非营利性医院的技术、全新的技术制造新产品、小企业间的在线贸易交流、电子商务服务从一代到多渠道的解决方案、国际B2B公司应用的网络技术等(Woodside,2004)。
四、将创新理论运用于绿色营销的研究
(一)绿色营销策略与创新度。绿色营销战略与创新度有关。根据Robertson(1991)创新度的范围从低到高各不相同。被动的绿色营销战略是低度的创新,也称为持续创新。只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小的变化,如颜色、款式和包装的创新。持续的创新有低风险,只提供短期的利益,不需要一个完全新的制造过程,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例如,某公司生产的第二代产品(DiFrangia,2008)。
中度的创新也叫动态连续创新,产品或者产品的类别是存在的,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来更改客户的行为,如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的生产等。
积极的绿色营销战略是最高级的创新,也称作不连续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几十年的推广,不容易被模仿。如果公司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创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下,实现环境效益,这将是不连续创新,如互联网的发明和商业太空旅行等(Karna,2003)。
我们要积极地采用绿色营销策略,运用动态的和不连续的创新,产生长期利益,创造竞争优势,增强企业信誉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提供更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
(二)基于创新扩散特征的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基于创新理论,将创新扩散特征应用于绿色营销策略,产生七个积极的具体战略(Peattie,2005;Miles,2000;Covin,2000)。
1、市场调研战略。在公司的战略上进行研究投入,满足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它涉及到以下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此研究可以帮助做出最有效的设计,用来识别客户的需求并设计新产品。
2、生产战略。改变生产和其他进程使其更环保,它涉及到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兼容性和可实验性。企业重新定义绿色创新,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都认识到绿色价值。为了增强可观察性,工厂可以让客户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工厂旅游,并且让媒体报道有关的绿色营销生产战略。
3、产品战略。(1)创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绿色产品,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扩张这些产品的生产线;(2)不对实物商品的所有权进行挑战,而是对绿色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替代。它涉及到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
4、配送/市场战略。(1)建立更循环的市场,在其中材料可以回收及循环再造;(2)利用多渠道分销,容易去尝试,并且易于购买新的绿色产品服务;(3)开拓新的市场或者通过绿色技术转让实现。涉及到以下创新扩散特征: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复杂性和可实验性。
5、价格战略。重点应该放在长期成本上而不是短期的价格,例如公司可以提供促销活动。为了提高创新的可实验性,应降低新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满足更多的客户。将涉及到以下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和可实验性。
6、推广战略。更多地利用环保的新媒体将相关的消息通过市场传播扩散。主要特征是可观察性,企业可以使用电子通讯、网络研讨会和移动营销等手段帮助推广。涉及的扩散特征还有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复杂性。
7、伙伴关系/战略联盟。积极的绿色组织营销战略,追求多种伙伴关系,向利益相关者输入绿色价值观。涉及的主要扩散特性:相对优势,可观察性和兼容性。
(三)基于创新理论的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产生的竞争优势。以上的绿色营销策略,都涉及到了不同的创新扩散特征,将其运用于绿色营销,将产生很大的竞争优势。Vaccaro(2009)认为,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11个方面:增强企业的名誉度;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巨大的品牌差异度和品牌的忠诚度;更高的企业绩效;增加了利益收入,更高的利润和长期的利益;第一发动者的优势;高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率;因为差异化优势而产生的市场份额增加和成本的节约;增强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完成组织任务;更强的生态可持续性和共同利益。
五、结论
本文把绿色营销和创新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做了回顾,依据前人的研究证明了将创新理论用于绿色营销的价值,提出7个积极的绿色营销策略涉及到了不同的创新扩散特征,并且由此产生11个竞争优势。
未来的研究可以测试其他的扩散特征或者在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创新扩散,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1.1 绿色化研发活动
Winn S.F.检索分析了1972年到1993年有关R&D管理文献,涉及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当滞后,仅有的9篇文章大多也只是关注废物管理与能源使用,反映了当时环境R&D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均不高,多概念上的泛泛而谈,对实践的指导远远不够,也缺少经验研究。而对环境R&D的研究很少提到战略高度,一般都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获得工具性成果。Martin Charter对环境R&D原则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的主要区别和各自侧重点。Bert Bras论述了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为环境和生命周期设计的高层次绿色研发的功能和要求。Steele对如何改进研发界面功能和提高研发管理水平进行了研究[1]。Hans van Weenen 总结了绿色设计的层级水平,阐述了设计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以至价值导向的演变。
环境问题的扩大化导致“先污染后治理”式的研究框架弊端的显现,在倒逼机制和内生动力共同作用下,将环境因子导入R&D也就成了必然,绿色化R&D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然而研究多集中与企业内部的微观层面,对战略的考量和创新的引导关注度不够。
1.2 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
Kusz以传统技术创新线性模型为参考,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环境原则整合进创新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绿色经营链的全过程。P.Shrivastava的过程模型包括企业的远景目标、投入、生产、产出等主要环节[2],试图阐释创新源与推动力。Agis将环境置于创新过程之中来观察,指出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创新绩效的重要性。有关绿色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成果,将原本黑箱似的过程透明化,提高了对创新过程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体现了创新管理的科学性。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此类研究对创新过程与其他企业进程的互动或协同研究不够。
1.3 绿色化经营管理
Deb Chatterji企业绿色化市场营销和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反应、参与、主动、创新和领先代表了逐级推进的程度,且需要相应的策略来支持。Rushton Brian M. 强调领导层面的重视,环境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契合,基于环境绩效的组织结构与制度改进对于企业绿色化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3]。
2 国内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晚于国外研究,但随着环境保护思想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发展起来,技术的绿色化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2.1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
国内对绿色技术创新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万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且松散的多元创新主体之间存在博弈互动关系。焦长勇聚焦生产过程,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从绿色创意到生产制造最终绿色成果推向市场的全过程。许庆瑞从成本削减角度表达绿色技术创新概念和积极作用[4]。从目前主流研究成果看,学者们普遍认为绿色技术创新不是单一的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是包括管理与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创新。
2.2 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
学者们对绿色技术创新动因进行了广泛研究,对动力来源的解读更加全面和科学。曾凡银重点关注绿色壁垒对创新的促动作用,并强调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利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万迈则将内部动因主要归结为对利润的追逐等,而科技环境、顾客诉求、政府监督被认为是外在的动力源。吕燕等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既有外部的动力源(政府管制、公众监督等),也有内部因素(如企业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企业形象的重视)。雷善玉、王焕冉等则认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能力,而创新文化、市场导向和政府行为等情境因素对创新行为具有调节作用[5]。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来自创新系统内外。
2.3 绿色技术创新模式
杨发明认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模式是多样的,产学研合作、职能合作、政府主导和二次创新是我国较多采用的模式[6]。张长元指出创新公共平台的搭建和信息过程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我国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吴熊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基于官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集群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7]。
3 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综述
3.1 关于评价模型的研究
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评价模型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提供了操作工具,也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模型的研究较为成熟,是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有益参考,典型性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国外。罗伯特(Robert)的评价模型侧重对技术创新过程阶段性事件和关键节点的解读。从新创意、新知识、新工艺与设备到创新绩效,创新过程的连贯性和平稳性成为保障创新有效性的应有之义。奇萨(Chiesa)将创意萌生、产品与工艺创新和技术吸收作为模型的主要支点,指出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辅助因素的不可或缺[8],如下图1所示。
图1 奇萨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
3.2 关于创新能力结构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创新能力的解构息息相关。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与其他技术创新能力在结构与联结方式上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成果颇丰。拉里认为组织、适应、技术与信息的获取等方面的能力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新能力;魏江等认为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决策、研发、制造、营销、组织管理等维度上的体现。我国在指标体系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9]:许庆瑞等在充分阐释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差别的基础上建构指标体系;高健的评价体系力图反映创新过程。综合来看,投入、产出与环境层面的指标在现有成果获得广泛认同。
3.3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关于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积极成果为后续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提供了参考。Setel的核对表是评估研发方面的定量工具;唐炎钊等的多层灰色评价的方法在评价与比较研究得到较好的应用。史晓燕用AHP法来评价创新能力,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10]。曲国禹等利用“线性加权和法”评估多指标绩效。卢怀宝等融合AHP和DAE方法评价创新能力。上述方法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具有一系列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创新评价研究的完善和提高。
3.4 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研究
专门的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代表性的成果不多。Madu的高标定位法(Benchmarking)开启了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的进程,创造性地将环境纳入到技术创新评估之中[11]。陈劲等基于创新过程,借鉴Madu开发的审计方法的积极成果,对绿色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前期创新投入力度、创新具体的实施、创新的直接成果和环境改善效度等维度的评价内容[12]。王志平围绕绿色经济效益、创新资源利用与生态效益,应用效率参数模型,评价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效率[13]。朱永跃等关注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评价,基于对创新环境的全面分析,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构建了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4]。
4 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实践的推进和绿色技术创新本身的发展,研究成果越发体现出时效性、引导性和可操作性,开拓了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诸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主题的完善度仍需提升,多以传统的技术范式来研究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化特征体现不足,对企业的微观层面研究较多,地区和国家层面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成熟且单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少,侧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欠缺,且定量研究对隐性层面或不易量化的内容关注太少;现有的关于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仍处于初级水平,亟待向纵深推进,特别是有关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依然薄弱。国内研究多聚焦于绿色技术创新过程,倾向于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对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研究需加强。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未来研究大有可为,当然也需要准确把握研究方向与重点。一是与中国实际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应主动与现实需求衔接,以帮助解决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对重点产业和重要区域的研究,提升示范带动效能。二是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绿色创新是系统性创新,涉及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融合多学科知识研究尤为必要。三是强化评价研究。评价指标选择既要关注显性层面的评价内容,也要进一步挖掘隐性层面的评价因子,努力做到显隐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外综合的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Steele.L.W.Needed:New Paradigm for R&D[J].Rese 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1(34).
[2] Paul Shrivastava.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 petitive Advantage[J].St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 190-198.
[3] Rushton,Brian M.How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mp acts R &D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Technology Man agement .1993:15 - 17.
[4]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探析: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7(17):2-3.
[5] 雷善玉,王焕冉,张淑慧.环保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4):283-287.
[6] 杨发明,许庆瑞.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3):48-49.
[7] 吴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可行模式的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 Chiesa,V.,Coughlan,P and Voss,C.(1996),Develop ment of 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udit,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3(2):110-118.
[9] 王国进,王其藩.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科研管理,2004(2):37-39.
[10] 史晓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置及综合评价[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9(2):39-40.
[11] Mad.C.N.Benchmarking on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 nology Innovation[J].J.Envirimental Management & Strategy,1997(4):38-41.
中图分类号:F403.6文献标识码:A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核心能力之争,核心能力离不开技术创新。在工业社会,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生产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1]。这种线性增长模式带来的负面作用已显现出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知识经济社会,必须通过生态技术创新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行绿色化生产,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协调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关系。
技术创新的研究始于熊彼特,很多学者对始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研究进行了深化研究,通过归纳,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概念、起源和类型研究;二是过程研究,涉及到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营销和产业创新模式等;三是战略研究,涉及到竞争优势、价值链、技术演化趋势、创新能力等。技术创新的动力源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动力源包括两类: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引。根据国外学者的统计分析表明,60%-80%的创新都是由需求拉动的。所以说,未来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需求的“引力”作用。本文依据效用论和有效需求论,从绿色需求出发,分析生态技术创新的“引力”演绎及其对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和国家生态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效用论与有效需求论的差异
效用是人对其自身需求被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效用既来自于需求,又反作用于需求,产生有效需求。换句话说,有效需求是被融入了效用的需求。但是,效用不同于有效需求,不仅在于产生的背景不同,而且在于效用具有微观性,有效需求既具有微观性也具有宏观性。
(一)产生背景的不同
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于19世纪70年代分别先后提出,共同揭开了“边际革命”的序幕。那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它既为社会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本数量,又迅速发展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从而出现了19世纪50-60年代工业高涨时期[2],社会生产成倍地增长。同时,工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农业封建关系的长期残余,使广大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导致商品供过于求,生产相对过剩,企业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为了抢占更广阔的市场,这些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和争夺;另一方面,企业更加重视商品销售,市场营销观念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正如杰文斯所说:“我们专为消费,才去劳动,才去生产;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亦须参考我们所要消费的种类与数量来决定”[3]。为了更快地推销产品,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精密预料顾客的嗜好与需要”[3]。“凡能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东西,都可以有效用”[3]。生产的急剧增加势必导致各种资源供应的紧张,为了使多种选择用途的稀缺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到消费者行为分析中,“经济学理论是建筑在最后效用程度这一个函数上的”[3]。
总第428期朱其忠:生态技术创新引力演绎:从效用论到有效需求论····商 业 研 究2012/12有效需求理论的演进轨迹是先“微观”后“宏观”。它最早产生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展于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完善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18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还在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发展。一方面,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社会开始抛弃重商主义和萨伊定律,经营重心转向有效需求,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4],它标志着有效需求理论诞生。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初步完成,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基本建立,但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马尔萨斯的推动下,有效需求理论开始从微观研究走向宏观研究。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混乱状态:物价迅速下跌、商品无法销售、企业经营困难、工人大批失业等,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缺点,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就业不足,为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二)主要观点的不同
效用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体现在消费者的需求上,而消费行为则是消费者心理活动——人的欲望(或需要)的结果。一方面,虽然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就个人而言,其欲望则是有限的、相对的,欲望强度和享受程度随着消费品量的增加而减弱;另一方面,人的欲望将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必需品说,一个人很快就满足了,但他会希望推广享受的范围。他的最初目的,是变化他的食物;但不久在服装上亦发生了求变化与精美的欲望;次之,又发生了建筑的、装饰的、布置的欲望——这诸种嗜好,在有这诸种嗜好的地方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文明改进,这种嗜好亦随着增加”[3]。人的欲望被满足程度就是效用。对于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所以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使自己购买每一种商品的每一单位货币支出所带来的效用相等。商品效用既来自于它的稀缺性,又来自于人的主观判断。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尺度是边际效用,它决定商品价值,而商品价值则决定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
根据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有三层含义:个人的现实需求、生产的现实需求和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首先,有效需求是指个人的现实需求。在斯密看来,为愿意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的需求,就是有效需求[5]。这里的自然价格相当于商品价值,是按照成本加成定价法计算出来的,即正常成本加上正常利润。它不同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指“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5]。自然价格有时高于市场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两者的差异导致对商品需求的差异。其次,有效需求是指生产的现实需求。在马尔萨斯看来,“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需求者在实际情况下为了使所需商品能够不断地获得足够供给而必须支付的代价”[6]。强烈的有效需求将会带来供给的增加。商品的有效需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从而成为形成财富的唯一原因。从微观的有效需求到宏观的有效需求,不仅取决于个人的需求强度,而且还取决于人口数量和性质,“人口的不断增加是需求不断增加的一个有力而必要的因素”[6],但“单单人口不能产生对财富的有效需求”[6]。再次,有效需求是指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一方面,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值,即有效需求[7];另一方面,“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相交点”[7],“如果假定消费倾向于新投资量不变,那么只有一个就业水平与均衡相符合”[7],这个就业水平就是充分就业,所以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就是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的产生路径是:预期收益总供给充分就业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7]。
(三)研究目的的不同
效用的研究目的是从单个人角度解释商品的价值,即“正确的联系应是价值同效用”[8],为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效用与稀缺性相结合才是价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由于“任一社会的劳动,皆有极大部分用在普通生活必需品、便宜品,如食物、衣物、建筑物、工具、家具、装饰品等物的生产上”[3],所以只有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稀缺的商品才能具有价值,而只有商品“有价值才值得为它而劳动”(威特利)[8]。“工业可以生产的只是那些有用而又有限量的物品”[9]。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价格,供求关系在价格的波动下,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和平衡,不需要政府外在干预。
从个人的现实需求到生产的现实需求,再到充分就业的社会总需求,说明有效需求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从社会的角度解释经济危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所有使用土地、劳动或资本而以商品供应市场者有利;商品量不少于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5],但“在满足欲望的追求中,人类的命运决不是相互独立而是连结在一起的”[9]。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的需求欲望很难改变,但生产欲望却不断增加,即人的嗜好改变速度要慢于收入转化为资本,从而“商品就会普遍过剩”[6]。凯恩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投资需求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那样快”[7]。所以,“投资波动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10],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常常阻碍生产的进程”[7],从而引发经济危机,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有效需求,化解经济危机。
二、绿色需求的演绎:从效用论到有效需求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绿色需求。它既源于个人的本能需要,也是社会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的必然。
(一)生存是人的最本能需要
人的本能是人天生的生理欲望和需要。人有三个本能:生存、集体性和创新。生存是人的第一个本能,因为生命对于人来说,是宝贵的、有限的和脆弱的。人的独特意识能够使人天生地体会和感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存在。维持生命和繁衍,使自己或人类能够存活长久,是人的第一渴望。群体性是人的第二个本能,因为人以群分,不同种群的人具有不同的特性,同一种群的人具有相同的特性。一个人如果太容易因为意见不同而分化,导致离群独居,其寿命肯定会大大降低,所以人离不开他人和群体而独自生存,人是社会人,“人的一切欲望只有在社会中,只能通过社会提供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得到合理的实现”[11]。创新是人的第三个本能,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为人的一生或人类社会无时不充满着风险,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从而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化。在人的这三个本能中,生存本能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两个本能的最终目的,因为从本质上说,人的一切活动的都是为了生存。
(二)从绿色效用到绿色有效需求
人的欲望从来不是一种抽象存在,它是具体地指向外在对象的要求,并由外在对象唤醒,所以商品是通过唤醒人的本能欲望,来产生效用的。工业文明仅仅经历了一百多年,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让人类和地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资源短缺、淡水的枯竭、空气的污染等,人们开始日益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环境问题,即生存问题,将食品营养、保健、生态、安全、环保等观念深深扎根于人的思维理念中,形成绿色消费观念。所以,绿色产品的效用源于人的本能,并逐渐演变为有效需求。
产品本身是否绿色、产品使用是否安全、产品生产是否清洁、产品废弃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等,将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TüV南德意志集团(TüV SüD)亚太有限公司所做的为“2010 TüV SüD绿色指标”(TüV SüD Green Gauge 2010)的独立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4%)愿意为明确证明是“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昂的额外费用(平均为多支付45%的费用),而且83%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购买此类产品或服务。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递增,世界绿色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绿色消费观念讲究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开始考虑给社会所带来的附加值。例如很多人喜爱休闲运动,具有很强的节水、节纸、节电意识,适度消费,选择环保产品和产品的多次、重复使用,无磷洗衣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开始关注服装、装修材料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都是绿色消费观念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冲击。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观念的认知和加强,也促使人们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许多人已经自愿拒绝购买和使用非绿色产品和服务,这些人心甘情愿地站在绿色消费立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买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继而形成绿色消费习惯,产生有效需求。绿色的有效需求有两层涵义:首先,人们在消费时,习惯于选择对自身健康有益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人们在消费时,习惯于从社会角度出发选择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利的产品和服务。
(三)绿色需求是追求高品质及高品位的必然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当人们不在为基础需要而奔波的时候,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渐提高,并趋于绿色。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表现为:更加关注消费绿色精神产品,如休闲旅游、社会和睦、教育公平等,它是消费者顺应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健康的、科学的、享受有度的、资源节约型的消费。人们对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以奢侈浪费,追求时髦为荣,即人们虽然追求生活富裕、舒适,但不过度消费物品。换句话说,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可持续性的精神满足。所以,在当今,对绿色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人类作出消费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并将进一步导致绿色产业经济理念的蓬勃发展,因为这种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活质量追求,会通过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改进而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生态化进步。
三、绿色需求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引力作用
绿色需求从效用向有效需求的转变将引领企业更新生产观念,开展生态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企业生产观念的更新
绿色有效需求的作用,尤其是绿色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将引起生产领域的彻底革命,促使企业管理者们更新生产观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他们必须开发新的绿色产品;为了创造一流的绿色产品,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施清洁生产;为了适应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他们必须开展绿色营销,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在这一个过程中,绿色需求始终发挥着引导的作用。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需求,生产者和经营者无利可图,“集聚效应”就难以发挥作用,绿色产业就不能迅速崛起。所以,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对企业经营者更新生产观念极为关键。TüV南德意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Dirk von Wahl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绿色’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帮助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而且具有真正的商业意义。今后五年中,这一情况将更加显著。目前,市场上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种类相对有限,企业如果能快速反应,利用这一不断增长的趋势,将得到不菲的回报”。绿色产品市场开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上,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产品将受到限制和禁止,为绿色产品所取代,新的绿色产品将层出不穷,从绿色食品到绿色产品,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等,应有尽有。
(二)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
资源环境的约束、绿色消费的兴起、国际分工的调整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市场的诉求。绿色需求正激发世界各国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创新生态技术的热情。生态技术,也称绿色技术,是指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创新潜力,把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发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创新、生产制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环保要求;在开发、设计时,应尽量保证避免污染环境,并设法减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在使用后,产品应易分解、回收、翻新与安全处理,力求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单个企业的作用有限,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还必须走“集群化”之路,形成绿色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生态技术创新是在企业集群内部的价值活动创新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引导创新向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避免、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价值活动和生态环境向协调的方向转变,以提高企业集群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
(三)国家绿色创新体系的建设
建设国家绿色创新体系首先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按照产业生态的要求,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生产模式不仅是当今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的规划主线,因为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国家应尽的社会义务。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扩散需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协调和促进国家绿色创新系统,并提供技术、信息、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企业生态技术创新基础上,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研究与开发、示范引导、贴息贷款、财政扶持、立法等方式,大力建设宏观层面的绿色创新体系,它包括开发各个企业都能获益的生态技术,大力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物和有限资源的再生及有效利用的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种能源、资源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的技术等,走一条对环境无公害的生态技术创新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无论是从效用论,还是从有效需求论来看,绿色需求均对企业生态技术创新起着“拉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国内很多企业明显低估了这种作用,低估了消费者对 “绿色”问题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有调查显示:仅有60%的企业认为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认证支付更多费用,其原因是企业的“经济人”本性和“搭便车”现象,使得企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拓展受到了极大的抑制,绿色需求理念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的运营中去,企业的生态技术创新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不仅时有发生,而且危害也越发严重,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我国政府正在采取行动,如征收环境税、倡导清洁生产等,但这些举措是否能够促进社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选择及其“投资”行为,而且还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程源,雷家骕,杨湘玉. 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蔡中兴.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9.
[3](英)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1-53,6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27.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50-51.
[6]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1,258,260,265.
[7]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1-24.
[8]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晏智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20.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把经济、技术、生态三者的相互结合、相互统
一、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它是既有经济特征,又具有技术特征和生态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生态良性循环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实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应是全方面的,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就应把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置于生态经济文明的背景下去考虑。
我们从与一般技术创新的比较中得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定义。一般技术创新是从企业内部经济性出发,在减少生产边际内部费用的同时,经常增加生产边际外部费用;而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在创新的各个阶段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从而引导创新朝着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避免、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向协调的方向转变,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这与以往的技术创新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生态化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一种与市场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
2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基本前提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现必须要以实现四化为前提:使用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废料的资源化、生产过程的闭路化、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化。
(1)使用能源的清洁化。清洁能源即非矿物能源,也称非碳能源,它在消耗时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全球环境的物质,主要指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但是,这些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除水能占5%外,其余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加起来还不足1%。正是因为我国在开发清洁能源的技术上比较落后,才使既廉价又清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所以,加快这些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将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2)生产废料的资源化。当前企业生产产品所产生的废料不仅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大难题,我们可以按照工业营养的食物网(链),使每道工序的废料成为其他工序或者其他部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处在食物网中的企业集中起来,形成绿色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中只有绿色原料的输入及绿色产品的输出,没有废物废料的输出,既可实现废物利用,又可达到绿色标准、增加产出,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生产过程的闭路化。生产过程闭路是指在某个工业企业中使用封闭的物料循环系统,使废料重新利用起来的技术。废料的重新利用,除前述一个企业的废料直接作为另一企业的能源,或一道工序的废料作为别的工序的资源使用外,还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对废料的回收利用。废料回收利用也需要新的回收技术,否则回收本身就是一种污染严重且耗费巨大的活动。实现生产过程的闭路化可以使企业变废为宝,减少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企业竞争力。
(4)产品及服务的绿色化。产品及服务的绿色化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实现满足ISO14000检验,ISO14000的目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控制和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动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以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的需求。为了满足ISO14000的要求,企业要在保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把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使用同样或者更少的物质消耗量来获得更多的产品,也就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使用效率。
3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尖锐矛盾,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难于发展、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提出来的一个重大战略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走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今后几代人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在体现和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思想基础。同时,技术创新生态化也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生态化因其对环境问题的改善和对经济促进的双重角色,正日益成为理论界、企业界甚至政府关注的对象。在环境的压力下,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创新研究的新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严重不足。而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采用使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生态正效应的技术创新生态化,推行生态化、清洁化的生产方式,能使原材料和废弃物再循环利用,把污染物尽可能地削减在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可见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和扩散应用可以取得巨大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是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生态化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一致,通过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有利于改变企业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传统的、落后的企业生产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浪费惊人、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
4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实践意义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技术创新活动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为避免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弯路,在我国大力提倡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我们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我们需要高速发展经济,非此不能满足13亿人口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为多灾害国家之一,工业整体水平落后,能耗高、经济效率低,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所付的代价很大,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态化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2)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而要贯彻实现这一战略则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化是21世纪最受人们青睐的技术,因此技术创新生态化就成为各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如果我国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疑会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3)是我国拓宽国际市场,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以后,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已不只在国内,而是向国外延伸。然而现在许多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只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检验,而且要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的检验。许多发达国家以保护国内环境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利用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来禁止或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口,限制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由于受规模经济、科技因素的影响,农产品不仅深加工层次低、附加值少,而且产品污染严重,有害元素超标,在国际市场上严重缺乏竞争力。为了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从根本上克服这些不利因素,这就势必要求中国企业在进入国际舞台时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生态化含量,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化势在必行。
(4)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全人类的呼声。绿色产品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呼声,我们已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我们美好的家园。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由此必须面对的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同时开始更多考虑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威胁也越来越以凶猛的势头直接作用于人们本身,这在客观上使绿色价值观可以得到广泛的接受,人们呼吁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态化也是全人类的呼声。
参考文献
1杨光华,彭福扬.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趋势[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8)
2吴光辉.绿色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028-01
1 研究背景及内容
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完成约为37亿t,煤炭消费量约为36.1 t,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煤炭产业是我国的主力能源产业。煤炭行业在降能耗强度角度来看首当其冲。作为主要能源的煤炭,其开采以及利用必须走安全、高效、环保的科学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能源问题突出,因此,我国能源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进行转变,开创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煤炭”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出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创新体制滞后、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研人员和设施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技术创新状况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从企业层面上进行技术创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虽然比较多,但是针对绿色煤炭企业的却很少。煤炭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对完善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一定的意义。
2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2.1 相关概念
绿色煤炭,即用“绿色理念”开采“黑色煤炭”。煤炭产业的科技创新,就是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构建“绿色煤炭”。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少开采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核心内容是精采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煤炭工业是煤炭行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2.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特点
作为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路径,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既具有一般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主观能动性等特点也具有外部动力主导和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特有特性。
3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3.1 社会环境的需求
(1)呼吁节能环保。
绿色煤炭矿山本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提出的。目前我国必须在无法轻易改变基本能源结构的情况下,更加高效、环保地使用煤炭资源,因此必须通过煤炭技术和设备的技术创新,使现有的煤炭企业更加“绿色”,使煤炭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一系列程序更加环保,更有效益。
(2)安全作业的要求。
在我国这个产煤大国,存在大量井下工人和井上工作者,就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高效安全的开采,避免安全事故,不仅是员工、员工家属的期盼,也是政府和社会的期盼。
(3)绿色消费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更加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消费观念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社会环境的需求就是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3.2 政府政策的推动
(1)财政政策。
以直接投资与资助、税收优惠、信用担保与贷款支持等形式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提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煤炭企业关乎国家能源安全,技术创新对于政府来讲更为重要。
(2)人才政策。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创造财富。国家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培养有关专业的人才,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提高人才待遇,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技术创新中去; 对于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行动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如,批准企业的提案,对人才培养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实施专利政策,主要目标是通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来保护发明者的利益,以保证发明者为其发明活动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来刺激研发行为,增加科学技术成果的供应量。
(3)各种法律政策。
各种经济政策出台是为了扶持技术创新,证明政府为企业营造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各企业会竞相制定计划,以此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增加利益。所以,相应的法律政策应该配套实施,为技术创新营造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只有竞争公平化,政府能够维护创新者的切实利益,才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3.3 市场需求的拉动
(1)市场竞争激烈。
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使煤炭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使新进入的企业逐步减少;国家考虑能源安全,关闭了很多小型煤炭企业;多数煤炭企业因资源枯竭或经营负担过重将逐步退出煤炭行业等原因,使煤炭行业走向寡头垄断竞争。但是我国国内煤炭行业近些年来市场不够景气,很多大型企业想在现今的萧条环境下突出重围,就要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就需要使企业更关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就能在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2)科学技术推动。
技术创新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新知识与新应用的突破研究为前提。我国许多大型绿色煤炭矿山企业与各高校研究所以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经济成就,这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煤炭企业技术创新。
(3)国际间的合作竞争。
高新科技的创新必然引发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目前,由于我国绿色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各煤炭企业都在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引进,加强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重大项目合作,派遣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来推进技术创新步伐。
3.4 企业自身动力
绿色煤炭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多,企业的文化要求他们必须利用技术创新达到绿色的目标。技术创新也能为企业实际地创造经济效益,能使创新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增加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获取在现有新技术条件下的外部利益,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技术创新成果若能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那么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绿色煤炭矿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包含社会、市场、政府、企业四个方面的内外多种因素,而且只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协调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