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

篇1

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断标准》对历年来的34种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汇编成册,在本《诊断标准》中详细说明了每种传染病的诊断原则、诊断依据、诊断标准,还对个别传染病的排除/鉴别诊断进行说明,为传染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2012年我院通过查阅病历和辅助科室传染病相关阳性检测结果的方式对2011年的上报数据进行审核,并从当年开始根据《诊断标准》对临床医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进行准确性核实,发现问题后及时与上报医师沟通,明确上报是否准确。在核实上报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的初期我们发现在传染病的诊断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多数医务人员未能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从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中可以发现尽管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明显,还存在很多准确性较差的报告卡,主要体现在诊断依据不够充分或病例分类填写错误。②传染病的诊断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但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诊断过程中过于依赖辅助检查,未能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一般来说,传染病的诊断应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传染病,如患者梅毒TP抗体检测阳性,但没有梅毒症状,也可能是既往感染过梅毒,需要作进一步检测来确诊。

③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对病例分类不是很重视,未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正确诊断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如乙肝患者在《诊断标准》中是没有临床诊断这一类别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医师在上报乙肝病例时填写临床诊断,此外,我院是教学医院,传染病报告卡往往由实习生填写,带教医师审核上报,医务人员审核过程中也易忽视分类情况,而病例分类的错误对数据的最后汇总、疫情的分析、防控措施的制定等都有一定的影响。④部分慢性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丙肝等,如医务人员未仔细询问病史,在发病日期的填写上可能会不够谨慎,而我们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填写就诊时间,人为地提高了疾病在当年的发病率,导致数据出现误差。⑤对部分慢性传染病患者因其他疾病来就诊的时候,专科医师更重视本专科的疾病,容易忽视对传染病诊断,对疑似患者未能进行病史的询问或进一步的检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诊断传染病,诊断依据不足,不诊断可能出现漏报,且违反了首诊负责制的规定。

针对以上传染病诊断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院采取以下针对性对策:首先,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具体如下:①对常见传染病诊断进行重点培训,如肺结核、乙肝、梅毒、丙肝等,要求务必掌握诊断标准,对其他传染病诊断进行一般培训,提高诊断意识。②在《诊断标准》中很多传染病诊断的诊断条件较繁杂,我院针对检查项目进行筛选,对常见的检查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对于一些应用较少的和我院尚未开展的检测项目,如乙肝诊断中的肝组织学检查、HBVDNA检查,麻疹诊断中的抗体检测等,在培训过程中只作简单说明。③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做成幻灯片对照《诊断标准》专题讲解,提高认识,改变思维。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培训:包括新上岗人员,另外,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专科进行培训,如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常见于儿科,其他科室少见,应对儿科加强这类传染病诊断的培训。⑤不但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培训报告意识,强调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及时正确地诊断报告患者是临床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职任。其次,充分利用HIS系统。我院自2012年7月开始实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管理,通过HIS系统,院感科可以随时查看患者病历和辅助检查结果,对医师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逐一进行审核,而传染病报告卡医院内HIS系统报告的实现,使院感科可以更及时地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诊断依据不足的,可以及时通知上报医师完善病史或辅助检查,明确或排除诊断,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的准确性。最后,强调制度管理。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可达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合理的管理效果。因此,我院首先完善了传染病的报告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其中添加了准确诊断的内容,并通过检查考核的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实现制度化管理。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部分传染病的报告例数有所减少,尤其是乙肝和梅毒的减少最为明显。

乙肝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病例分类的填写错误,很多患者仅仅只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没有乙肝的临床表现,也没有肝功能的损害,这类患者应诊断为病原携带者,但我们医生却错误地填写为其他类别,而院感科在收到这样的传染病报告卡后会与医师沟通,核实为病原携带者后不予上网直报,这就导致了乙肝的上报病例数明显减少;梅毒例数多是由于诊断依据不充分,由于我院输血前检查包括梅毒TP抗体检测,术前、输血前常规检查此项,由此发现很多梅毒TP抗体阳性患者,此类患者在2012年前都是当成隐性梅毒上报,但在学习《诊断标准》后,仅有这一项阳性且缺乏其他依据的患者一律不再诊断梅毒,也就不再上报。这2种传染病分别居于我院上报病种的第2位和第3位,它们上报例数的明显减少导致我院自2012年开始总的报告例数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病例报告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其中院感科的监督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继续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季桂安 单位:中国贵航三〇二医院

篇2

一、当前动物传染病教学遇到的难题

1.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染病的种类愈来愈多,同时旧的传染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全国多地爆发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变异造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另外,随着动物疫病谱的变化,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单一感染为主,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给诊治和防制带来了困难,动物传染病感染人的疫情也不断发生,公共危害严重。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要想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就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疫病防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疫病种类越来越多,加之临床症状日益复杂难辨,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很难确诊,不能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措施。一些之前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对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表现多重耐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虽然市场上的疫苗众多,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堪忧,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给防疫带来难题。这些问题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无疑增大了难度。

3.教学课时及病例有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压缩的教学课时相悖,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来覆盖所有重点是亟须解决的难题。另外,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有季节性和时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典型病例,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临床病例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学生对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4.实践环节薄弱。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很注重实践性,一般是通过安排一些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数和实验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在实践中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校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相对滞后。

二、教?W改革的思考

疫病形势变化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共同呼吁,迫切的需要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要切实的把落脚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难题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1.调整课程内容安排。(1)保证重点传染病的教学。集中讲授一些危害大的重点传染病,如OIE规定的法定通报传染病和我国一类、二类的传染病,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同时熟悉疾病特点。对部分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遇到疑惑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由于许多传染病的病症相似,难以辨别,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适当列举鉴别诊断的病例,并注意新的信息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为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经常接诊病例等,了解动物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措施,并将这些信息以穿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一般传染病以鉴别诊断为主。对于一些养殖过程中常见但危害较轻的传染病,不必逐一讲述,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类症鉴别的形式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诊断的要点并加以区分,力求做到要点突出,详略得当。(3)增加新发传染病教学。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但也与其他常见传染病有着相似性,认识和讲解新发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4)强调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人畜共患病作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增加病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接触所讲述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不常见的疾病,因而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临床病例素材,可以对典型的症状或病变进行拍照、录像,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如遇到送检病例,还可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病例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踊跃提出疑惑并探讨。

篇3

一、手足口病:这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夏秋季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2~7天,急性起病,发热,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愈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驰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经呼吸道可以感染新的易感者。唾液、疱疹液、粪便中的病毒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再经口传播。如水源被该病病毒污染,也可再经口感染。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1)及早治疗和隔离病人,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单位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诊断并隔离治疗。(3)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4)室内保持通风换气。(5)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玩具和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6)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被感染机会。(7)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肠道传染病

一、肠道传染病 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夏季肠道传染病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肝炎等,往往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

篇4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生物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构成的。传染病如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能迅速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2. 传染病发生有三个因素:病原体、环境和人体。即必须有生物性病原体,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和相继使一群人发生相同的病。

(二)传染病种类

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三)传染病报告方式

学校时有散发传染病发生,报告程序是:散发病例通知到医院就医 。确诊是传染病隔离治疗进行环境消毒保护周围易感人群加强晨、午检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动态无新发病例而隔离期满愈后持医院证明返校如有新病例做到隔离消毒同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二、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学校传染病极易发生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4)学校传染病的季节性变化 (5)学校传染病的年龄特点。

三、学校传染病的管理

(一)经常性的预防和流行时的措施

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工作,增强对传染病的免疫力。防止“病从口入”,教室加强通风换气。打扫卫生以湿性扫除,防止呼吸道传染病。

(二)加强疫情报告、疫点的消毒

1. 加强疫情报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执行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2. 疫点的消毒

学校发现传染病人后,除及时将病人隔离治疗外,还应及时地对病人居住的宿舍和学习活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消毒持续时间应以一周左右,没有发现新病人为标准。

四、怎样预防传染病

篇5

我校是浙江省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的首批三所招生高校之一。为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人才岗位需求,学校在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项教学改革和实践,传染病教学的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医学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传染病的疾病谱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些经典的传染病被消灭或明显减少,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并发生大流行,如近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学传统的课程安排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对滞后。

2.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常常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相匹配的病例,使临床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重书本、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4.缺乏专业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国家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教材中缺少针对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尤其缺少家庭消毒隔离、预防接种技术、社区健康宣教等农村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传染病处置的重大需求,我们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结果,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优化传染病学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经典传染病中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很低的传染病则作为自学内容或者在鉴别诊断中简单介绍,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补教材中所缺少的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农村社区传染病的“防”和“治”。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为农村社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常见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采用PBL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主要用在疾病的诊断中,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法则通过模拟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岗位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对在实习、见习中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较难见到的传染病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教学实习中“无病可教”的尴尬。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助理职业医师等资格考试的要求完善传染病学试题库建设,在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上进行改进,减少记忆题,增加思考题和分析题,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岗位工作能力,能较早地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为适应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