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3: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主义美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国超验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后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份缩影,自然是上帝的象征,强调精神,反对趋物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作家爱默生和梭罗,他们对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研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美国超验主义的思想主张。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是十九世纪美国超验主义的领进人物,被誉为“美国精神的圣者”,他的著作《论自然》是美国超验主义的代表性作品。爱默生在发展超验主义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品《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的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对自然对生活的领悟。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同样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说:“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这正是他所提倡的不为物役、追求精神充实的自然生存状态。
通过对爱默生和梭罗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于推动美国超验主义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态度上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以下就从人性、物质与精神追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超验主义的人性本善与孟子的“性善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性善说”中的“性”一方面是指人的心性、本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同时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人能够向着善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性”也指人的特性,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而“善”即是评定个人价值的一个标准。
爱默生在人性上与孟子的“性善说”相一致。他强调个人,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出人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个人的完美是世界的基础,相信人性本善。爱默生的这一观点与神学的“原罪说”是相背离的,在基督教中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偷食了智慧之果的亚当和夏娃,因此任何人生来即是恶人,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爱默生人性本善的主张将人从原罪说中解脱出来,使人不再受“信仰上帝才能解脱”的禁锢,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变的更加独立自由,成为真正的个体,这也与超验主义强调的重视个体的精神相统一。由此不难看出,超验主义的人性本善与孟子的性善说虽然在理论思想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
二.反对人为物役,追求精神充实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安贫乐道”
孔子曾称赞其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是真正的贤者,他住在荒僻的巷道,箪食瓢饮,生活十分艰苦,若是换了其他的人一定不堪忍受,但颜回却十分满足快乐,因此是个贤德的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这种“安于贫而乐于道”的品德是孔子十分欣赏的,他赞扬颜回“无欲而天下足”,同时这一主张也是儒家提倡的立身处世的生活态度。
超验主义深受儒家这一思想主张的影响。超验主义者认为,精神漫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只是精神的象征,并认为“物使人异化”,因此强调精神的力量,反对趋物主义。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实践了这一思想主张。“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这是梭罗在他的著作《瓦尔登湖》中记述的他的山居生活的开始,同年7月4日他住进自己盖起来湖边木屋,此后在瓦尔登湖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梭罗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开荒,种地,打猎,伐木,剩下的时间观察自然、感悟人生。这样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十分艰苦和寂寞的,但梭罗却认为“寂寞有助于健康”,并说:“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蜂更寂寞。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
梭罗眼中的自然是鲜活生动的, 他的自然指的是田野性的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原始的存在。《瓦尔登湖》通过清新精美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与喧嚣的城市生活完全对立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的心境是极其平静安宁的,虽然物质上十分简朴,但在精神上是极其放松和满足的。这种亲近自然远离物欲的生活态度与儒家所宣扬的安贫乐道精神是一致的,超验主义者试图从东方文化中的安贫乐道与西方当时的物质主义相抗衡,将人从物欲中解救出来,通过亲近自然的简单生活更好的感悟生活,获得灵魂的升华。
三.超灵与儒家道家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崇尚宇宙同一性,“天人合一”即是其根本观点之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后来经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在道家看来,“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自然,“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相通的,因此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同时,天亦是万物的根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说的就是天地生万物,是万物的源泉所在。天地指的就是自然,即自然生万物,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乃至天地,都是自然的产物,以自然为归属。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是试图将人从各种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中解救出来,使人恢复自然的天性,“万物齐一,生死相等”。
在西方基督教的传统里,推崇天堂与地狱、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受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超验主义打破了西方一直以来的这种二元对立体系,提出天与人和谐统一的观点。超验主义的最核心思想是“超灵”,超灵是统辖世界的精神力量,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万物皆有其生,并成为其一部分。超灵为人所共有,每个人的思想都存在于超灵之中,人以直觉官能同它交流。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大自然是至尊至上的,它是有生命的,是超灵的外壳,人可以通过自然获得心灵的抚慰。爱默生相信世界的同源,认为超灵是世界的源头,万物源于同一精神。超验主义的世界同源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都认为世界是一体的,自然生万物,是万物的归宿。
爱默生与老子在自然观上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爱默生赋予自然以某种神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结合要通过“超灵”,自然是超灵的外部表征,人要想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借助超灵才能够实现。而老子的“道”是人对自然对天的直接领悟,人在领悟了“道”的同时,就是完成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二,在爱默生看来,具有神性的自然只具有工具的价值,自然的生机是为了服务于人类,体现出一种人类中心的思想,而非自然与人合为一体和谐统一的;老子的“道”则是将人与自然完全统一在一起的,具有整体性。
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接受和发展,对美国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验主义思想的宣传,在美国掀起了民族意识的,促进了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同时,超验主义亲近自然的主张以及超验主义者对这一主张的实践,使歌颂大自然成为美国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成就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的是,超验主义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吸收,其本质在于宣扬自身的思想理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儒家等思想的吸纳,其实质是为超验主义自己的思想主张寻找出路。然而无论是接受还是摒弃,超验主义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不仅对美国文学创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文化一体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道德经》,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再现古诗中描写的情景,运用适当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对古诗学习产生感情,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激趣,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文字描写的情境,充分体验文字之美。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配有《高山流水》音乐的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定格在屏幕上,使学生对庐山瀑布印象更深。电教媒体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真情流露。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画中悟诗,让学生手动起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的表现。绘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仅仅把字、词、句的意思翻译给学生,这样的古诗教学会使低年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运用简笔画,将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感人的图画,加强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动手绘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寇准的《华山》时,我首先让学生熟读,然后分句学习。教学第一句时,我没有局限于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是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这种综合性技术的书写功能,指名让学生在交互电子白板上用绿色的专用笔勾画出一座高耸在群山之中的华山。第二句不难理解,学生用专用笔在华山山顶添上了红色的太阳,在华山山腰画了洁白的云。看了这幅佳作,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一名学生把古诗默写在刚才的那幅画上。接着,我让学生边朗读诗句边画简笔画,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在画好的画作上。最后,我让一位画画、背诗速度较快的学生上台把古诗默写在交互电子白板的那幅画上。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自由作画”的学习过程,创作能力和绘画技巧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三、趣味诵读,让学生口动起来
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含义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诵读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反复吟诵,有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情的领悟。诵读的方式很多,有配乐读、表演读、个别朗读等。
鉴于低年级学生缺乏朗读技巧和朗读经验,但善于模仿这一特点,在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为学生在语气、语调、节奏方面作朗读示范。如我在教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先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唱读古诗。最后,我把个别学生的唱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增强了学生的朗读信心和兴致。达到了熟读成诵,学生才能逐渐从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形式美。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练习朗读,低年级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真正体会到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及悠久的历史。
四、作业形式多样,让学生活动起来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天象数字的应用。
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泽(地坛),才改名天坛。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奇数中的一是太极,三才是奇数之始。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象天地人之三,故阳爻称九。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墙东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圆满地结束。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庙宇的造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中国人似乎更重视辩证逻辑,重视事物的辩证统一,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国建筑尤重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所谓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中国人在宗教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就没有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只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充分体现中国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天象数字的应用。
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泽(地坛),才改名天坛。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奇数中的一是太极,三才是奇数之始。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象天地人之三,故阳爻称九。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墙东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圆满地结束。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庙宇的造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中国人似乎更重视辩证逻辑,重视事物的辩证统一,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国建筑尤重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所谓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中国人在宗教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就没有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只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充分体现中国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