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的价值观

体育的价值观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2 15:40:58

体育的价值观

体育的价值观篇1

关键词 体育 价值观 全面健身

从世界范围的体育发展轨迹来看,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是当代体育发展所展示的新潮流。在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体育已从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职业和少数社会成员享有的消遣和娱乐方式,扩展为现代人终身体育的需要和生活习惯。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关系的转化。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的观念系统,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判断,让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向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方向或目标去做[1]。体育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特殊形态,是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现象对人或社会的重要性所持有的认识和评价,是支配人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大学阶段是各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体育而言,大学生有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当前抓紧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不仅有利于学校制定正确的体育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得我们所开展的体育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需求朝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体育不仅要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而且也要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平衡发展服务。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部和外部、微观和宏观的各个层面深入剖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及其这些特征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原因,及时提出正确处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终身体育协调、均衡、全面发展的关系[3]。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理论框架,并且指导我们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让终身体育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基础

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素质水平。在终身教育思潮发展的影响下,教育家们提出了“终身体育”这一概念。曾有外国的教育家明确的指出:“应该更好的使体育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及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和公民的活动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国外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理论的先行者也指出:“具有延续的、终身性的体育运动,这就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综上所述,我们所提出的体育新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只是在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期被人们所忽略。在现代社会中,终身体育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人们正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且必将成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它将决定着终身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学校体育的传统价值观来说,终身体育价值观是一项长远的效益,是对传统体育价值观效益层次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对体育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是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涵,也是近年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热点。纵观学校体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进步必然要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标准势必就会发生变化,学校体育目标也就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毋庸讳言,作为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社会化为己任的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思想还是体育价值观念,都要顺应社会潮流而转变,要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个性的优化、竞争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优势,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体育价值观是支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认识基础和精神支柱

体育价值观与学生自我的体育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具有了这种一致性,体育活动才有意义。人们只有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才有可能主动地选择它、利用它,以满足自身的体育需要。人们的体育行为总是在一定的体育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很强的健美体育价值观,才有可能为了达到健美的目标,主动选择各种各样的能够促进健美的体育运动手段去进行实践运动。一个为减肥锻炼的人与为健康锻炼的人,虽然同样认真的做着同一个动作,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所期望的与可能实际获得的结果也大不相同。体育价值观是人们自己制定体育目标,选择体育活动形式的基础。

四、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加强国民的体质水平,国务院适时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计划》),提出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经过努力,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明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群众体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全国人民的关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转变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和领导下,各种群众性的体育和娱乐活动不断推出,一股势不可挡的体育热潮在我国大地兴起,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广大群众从中深深地体味到体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计划》的实施对转变我国大众的体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丰富理论研究的需要

未来社会对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当前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随着素质教育思想提出以后,通过反复的讨论和理性的思考,人们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校体育思想也打上了素质教育的烙印,学校体育纳入了素质教育体系,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学校体育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使学校体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起了更广泛的联系,体育的多功能特点也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等.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杨文轩等.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的价值观篇2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13-01

一、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潜意识

“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潜意识”:一方面是“体育核心价值观作为潜意识”,是一个对体育核心价值观之本体论状况加以把握的命题;另一方面是“潜意识作为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体育核心价值观对潜意识的侵入进行评价。体育核心价值观处处由潜意识染指后,成为“体育核心价值观化的潜意识”,潜意识是在人们头脑中潜在的,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的潜在行为规则和道德原则。因此,体育核心价值观可界定为潜在的、主导的、可被感知的行为指导原则和道德原则。

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参与体育活动基本看法、观点和指导原则。因此体育核心价值观伴随着人类的体育活动过程而产生。无论是古希腊以“竞争”为体育核心的价值观,还是以“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中国古代的体育核心价值观,还是现在为追求成绩“盲目竞争”的体育核心价值观,都是一种在人们头脑中潜在的体育核心价值观。潜意识是“潜在”、“引发”,从而“指导”行为,成为“原则”的,它是一个“认知”、“接受”、“认可”、“采纳”、“无意识显现”的过程,而体育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潜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显现出来从而成为一种可以感知的对象。当然同时也可以说,体育核心价值观在走向“原则”的过程中,在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育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潜意识,它既具有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具有客观潜在性,可以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客观潜在性通过人的体育实践而整合起来之后,体育核心价值观才成其为所是的,这个整合的过程,也可以成其为“身心合一”的活动。如果以表现作为体育核心价值观潜意识存在的客观标志,那么,表现“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制作而进入潜意识的”,从事制作的人“参与了一个表现进入其潜意识的方式”,这个过程也就是将自然存在变为人工潜意识存在的过程,形成的是“主观意识”性的潜在。体育核心价值观尤其是现阶段体育核心价值观在将一种形式的潜意识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潜意识时,也是所谓的“适时”、“限定”、“无意识”等,而这些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评价,那么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价值观的特征。确切说,体育核心价值观本质和客观潜在性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者都不能显现出体育核心价值观之所是。如果缺少前者,就不具有体育核心价值观本质,不具有指导性,如竞技体育中的盲目追求金牌数量,违反了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盲目追求金牌数量不是一种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客观潜在;而如果缺少后者,就不具有客观潜在性,就是纯粹的体育核心价值观构思至多是一种“想象的潜在”,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客观潜在从而不是体育核心价值观之所是的那种真实的客观潜在。如奥运会中“各个项目中国队都拿金牌”,只能在人的想象中客观潜在,而在现实中不能实现。那么是什么招致一种客观的潜在成为体育核心价值观客观存在的呢?是体育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建构性功用,是在自然物、自然运动和自然信息的自然功用之上,通过人工物、人工运动和人工信息的生成而促使其“涌现”一种身心合一的功用。从反面看就是一种“限定和无意识”:为着单纯的某种体育目的、留取单纯的功能、指向单纯的客观潜在者,使对象成为一种体现体育核心价值观意志的客观潜在。可见,体育核心价值观成其为所是,是一个从主体性内部身心合一的需求状态走向外部实在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体现为身心合一的活动,一是体现为人工制品(一种潜在的意识),也就是说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外部状态时由内部潜在意识和客观资源共同建构的。

二、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客观潜在与表现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核心价值观对人们有潜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体育核心价值观能促进体育活动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能真正的体现出人的价值,而错误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会对体育活动有抑制作用,使体育活动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体育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的目的、功能以及意义等方面综合加工得出的能正确指导体育活动发展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是潜在的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能转化为行为表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它是体育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体育活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现阶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人们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盲目的追求体育比赛成绩和金牌数量。因此,人们就表现出来了一系列的关于体育活动的不和谐的因素。

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就要摒弃外界环境的干扰,抵制外部因素的侵入,心中要有对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把握。而现阶段社会恰恰缺少这一点,人们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不再健康、和谐的发展。如道德危机、诚信缺失、兴奋剂等都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异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三、体育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诉求

随着“以人为本”体育理念的确立,新的体育核心价值观要消解现代异化的体育核心价值观的那种无所顾忌、突显自己的客观潜在,甚至是要在一定的意义上回归体育核心价值观的特征。体育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不是控制自然(人本身),而是模仿和顺应自然(人本身),与自然和谐相处,向大脑的中央控制思路发起挑战,抛弃无所不能的中央控制系统,采取顺其自然与适者生存的策略,以大量简单成分的自发竞争与组合来解决复杂问题。新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种“更公平、更合理”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即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将具更高的人性水平,将更和谐而有机地融合于人,良好地展现体育的本然价值。体育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极大地增强了人身心合一的能力,而且还尽可能地弱化甚至消除自己的错误潜在性。

而在当前,从主体的视角和感知上,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要尽可能使体育核心价值观以本然的方式而潜在,或尽量不要使体育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他者”,以此来消解“体育核心价值观的错误潜在”,以及人被体育核心价值观异化的潜在感,从而走向体育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潜在化,走向人性化和生态化,走向自然。这也是一种反向思维。体育中的核心价值观不再需要那么引人注目,而是要从人类的感知中尽量地隐退,当存在感消除后,体育核心价值观就以不在场的方式显现在场,以客观潜在的感觉效应发挥其存在的效用,以不被察觉的“无名英雄”的方式来造福人,而不是处处令人不快地“适时”或“限定”。在这样的体育核心价值观指导的时代,体育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体育世界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则要尽力消解体育核心价值观潜在感在我们身上的无时不有。这样,我们和体育核心价值观尽管都是潜在的,但常常可以是在摆脱沉重的潜在感的情况下潜在的,是自由地潜在的。

四、结语

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行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意识,通过人们的行动来表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因此人们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这是主观因素。其次历史条件、外界环境也是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但是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不会因为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违背体育运动创建的初衷和体育核心价值观的人本诉求。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成为人们的信仰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并且持久地影响着国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国民性。因此,体育核心价值观是客观潜在的。

参考文献:

[1]李华,杨闯建,王鑫.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

体育的价值观篇3

一、新媒体对高职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1. 对高职生政治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

 

其一,开阔了高职生的视野,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政治参与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施莱特时指出:“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的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新媒体环境对选择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信息中学会判断,辨别真伪,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同时,新媒体环境也给高职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价值参照,促进高职生在比较、交流和借鉴中增强了政治理解能力,培育了高职生积极活跃的政治参与意向,构建了高职生理智务实的政治参与态度,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政治参与途径。其二,催生了高职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促进了其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新媒体为高职生从单纯的学习社会文化到发展社会文化的角色快速转变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努力使自我的政治价值选择行为与社会期望、社会评价相统一,从中体现自身的政治价值。其次,借助新媒体,他们在对政治价值观的选择上更主动、更自觉。通常他们会以独立的、批判的视角审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他们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和自我感受做出行为选择,这有利于高职生增强主体意识,催生了高职生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第三,作为国家高级技能人才的储备军,他们总是热情欢呼新生事物,不断地接受挑战,大胆创新。正如管理学者茨赫格所言:“创新者很少有野心家,而喜欢自己的成就。他们只要成就不求发迹。他们以干为乐,清心寡欲,不管别人对他们如何不公,他们自娱于成绩、进步、责任和有意义的工作之中,而努力避免在其他方面浪费精力。”新媒体环境给高职生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激发了高职生的创造性和活力,也为高职生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网络上积极建构和发展理想的政治规范和社会结构,形成符合主流政治价值观的价值规范提供了条件。其三,激发了基于社会引导之下的政治价值观自主构建。首先,为在社会引导之下的高职生政治价值观的自主建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中,高职生的政治价值观完全可以在基于他们的政治自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之下进行自主建构。作为国家技术发展的参与者与创造者,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不同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拓展了高职生的技术视野,对他们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着他们对技术创新和国家责任的密切关注。其次,推动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无法对被教育者进行绝对的引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坚持其政治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基础上,以对等、开放的胸怀,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达到遵从社会核心价值导向和自主政治价值建构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高职生技术专业精神和政治责任自觉意识的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变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 对高职生政治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一,高职生政治价值选择的困惑性和动摇性。新媒体的超民族、超国家、超地域的信息开放机制,使得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念同时存在,可能有些观念与我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发生矛盾。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因素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甚至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不断放大,易于使人出现思想和行为的冲突化。高职大学生是技术创新和实践的主体,中西方新媒体技术的现有差距导致个别大学生深陷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之中。其二,高职生政治信念的弱化。部分大学生被互联网上的一些西方价值观所迷惑,弱化了国家与民族责任意识,政治信念由信念性动机向利益性动机转化。曾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高职大学生更是承载着我国技术创新的重任。新媒体环境下,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使高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破解“技术焦虑”引起的“技术自卑”和“道路自卑”心态,最终培养高职生爱国意识,树立“技术自信和国家自信”,使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放光彩。

 

二、挖掘新媒体在高职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1. 借助新媒体,增强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主要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针对性。新媒体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便捷平台,彰显了高职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高职生独立的政治人格。新媒体平台的交互功能使得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及时体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政治关注度和政治观接受度等因子,通过及时跟踪,实时掌握高职生群体各个时期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心理变化,抓住契机开展教育。针对个别大学生出现的困惑和迷茫,及时进行“私人制定”的疏导方案,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状态,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深度引导高职生对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辩证的思考,形成有序参与为表征的理性政治参与范式。

 

2. 借助新媒体,增强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

 

政治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培育应当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教育内容的鲜活性;其次,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再次,教育方法的生活性;最后,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借助于新媒体,教育者应当做到:教育内容应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教育手法应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教育意识应从静态走向动态,教育维度应从现实走向虚拟、从短时走向即时,为高职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政治参与途径,形成积极活跃的政治参与意向,理性关注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将专业技能学习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激发高职生接受主流政治价值观的内动力,从而将主流政治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为。

 

3. 借助新媒体,增强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教师灌输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性的传授,大学生是否入心、入脑,是否真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否取得了成效,教师不得而知。新媒体即时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给予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一个活跃的互动平台。首先,传递客观的政治信息。正如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为媒介的政治参与亦是如此。面对网络上的一些偏激和错误思想,教育者可以即时地通过新媒体载体分享一些政治观点和政治信息,传递一些政治方针、政策,正确引导大学生关注的国内社会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全面地、辩证地思考政治问题和社会现象,树立理性的政治情感观。其次,取得对等沟通的机会。利用新媒体,大学生们可以和教育者进行深刻对话。通过对话渠道,教育者充分了解大学生政治思想动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使大学生如实反映学情和民意,极大地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功能,更好地培养思想政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束语

 

体育的价值观篇4

目前,体育界乃至学术界对体育价值观尚无十分统一的界定。刘德佩认为:人们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评价的综合即是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唐宏贵认为,“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念”。陈琦等认为,“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个体、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包括体育队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同时,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综合以上几种基本判断,我们不难得出学者们已经基本对体育价值观的含义有了一个共识:体育价值观即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标准去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

2.体育价值观变迁的研究

精神决定于物质,意识决定于存在。人们的体育价值观是同样道理,也在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物质基础,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在今天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广泛倡导以人为本及科学发展理念的氛围中,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与计划经济是时期或更远的历史时期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异。

刘德佩研究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同代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和同一时期两代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差异。曹春宇、周爱光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了体育价值观的变迁,认为“体育应该走出工具价值取向的历史怪圈,弘扬人的主体性,体现人的主体价值需要,实现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的根本价值目的” 陈琦等阐述了我国体育价值观从“生物体育观”到“人文体育观”的转变过程,认为当代体育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人本化;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从注重科学价值向科学与人文向融合的价值取向转变;注重“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统一的体育价值取向。从学者们的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明白,体育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人们对于人自身意义的深刻领悟。

3.影响体育价值观变迁的因素

人们体育价值观的变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尤其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受到影响,其中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3.1 社会阶层权利的新旧更替

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新旧阶层的变化。旧的社会阶层出现瓦解和重组,而新的阶层正在出现,而伴随着这个过程,不同阶层因为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所以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体育价值观。

利益是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最为强大的力量和动力,利益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分不开的,尤其在如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结构的变化更加明显和瞩目,由于利益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新调整社会利益的分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的变化,在过去一直强调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个人应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而如今要求把集体利益应该和个体利益有机地进行结合起来,也就是既要重视集体利益又要重视个体的利益,这必然会动摇以集体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念的社会基础。所以,社会利益结构的根本性的变化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必然性。

3.2 社会发展向以人为本方向转变

社会发展方向就是社会群体所追求的价值方向,也就是指群体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社会就应该向哪里发展,不同的社会方向具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目标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知识和能力的地位日渐提高,这一切都改变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再只是国家强有力的工具,它更是人们紧张学习工作之后进行娱乐休闲的一种玩具。它逐渐融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体育,对体育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体育观念随着社会方向的改变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3.3价值评判体育多元化

衡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评判的多样化。过去体育价值的政治经济功能受到高度重视,举国体制把体育的政治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当今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人们进行价值评价也出现多样化,体育恰恰最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目前,正在兴起的体育产业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就是强有力的体现。

4结论

体育价值观作为人们总体价值观的组成部分,随着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越加重要。人们怎么看待体育,看待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研究体育价值观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研究结论应用于改造和引导体育价值观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变化,是时代赋予人们的任务。

在当今诸多的体育价值观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新时代的产物,更有未来发展变化必然要产生的新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应当主动引导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向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要求,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的方向转变。以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反过来促使体育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1.

[2]曲建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J].求实,2005(1):3-4

[3]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体育科学,1987,7(3):5-9

[4]唐宏贵.体育价值观念的嬗变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2):9-12.

[5]陈 琦,杨文轩,刘海元,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8):3-9.

[6]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7]曹春宇,周爱光.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体育价值观的嬗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17-19.

[8]倪 欣.浅析体育价值观与学校体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1):15-16.

体育的价值观篇5

1研讨对象和办法

1.1研讨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6所高等学校的固定行政教学班共300人,分别是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省警官学校和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各50人,其中男生148人,女生152人。

1.2研讨办法

1.2.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问卷有效率为91.3%。采用毛荣建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和自编的《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分别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停止调查;采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张恩泰的《体育价值观调查》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停止测定。整个调查采用走访和现场调查的方式从2008年3月到6月完成。对被调查者采用距离一个星期停止两次不同的调查,第一次停止体育锻炼态度和状况的调查,第二次停止体育价值观的调查,以防止互相影响。经过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契合科学研讨的规范。

1.2.2丈量工具《锻炼态度量表》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编制的,包括8个维度。每个维度又由不同的问题项目组成:行为习气(10)、目的态度(12)、行为认知(7)、情感体验(10)、客观规范(7)、行为控制(8)、行为态度(8)、行为意向(8),整个问卷量表由70个项目组成。锻炼态度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分停止统计,得分越高,阐明该指标效果越好。《体育锻炼状况调查表》主要经过锻炼时间、强度、频率以及体育消费的区间等4个项目来停止调查,以此来肯定体育时间投入(时间、强度、频率)与体育消费投人两个指标的状况,同时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体育参与度的状况。

《体育价值观调查》量表由8个维度组成:第一个维度包含4个项目,它们触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对国度和社会经济的作用,命名为“社会经济”;第二个维度包含6个项目,内容主要是体育对国度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命名为“爱国主义”;第三个维度包含6个项目,内容主要是体育对个体的教育价值,命名为“教育”;第四个维度包含4个项目,内容主要是指体育对个体人际交往的影响,命名为“人际关系”;第五个维度包含5个项目,内容主要是体育的文娱和休闲价值,命名为“文娱休闲”;第六个维度包含4个项目,内容主要触及体育关于改恶人的肉体的作用,命名为“肉体”;第七个维度包含5个项目,内容主要触及体育对个体身体安康等方面的作用,命名为“健身”;第八个维度包含4个项目,内容主要触及体育关于社会安定的影响,命名为“社会安定”。问卷将8个维度设置成两大要素:第一个要素包含三个因子,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爱国主义、社会安定,这主要反映的是大学生关于体育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命名为“社会价值取向”;第二个要素包含五个因子,内容包括教育、人际关系、文娱休闲、肉体、健身,这主要反映大学生关于体育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命名为个体价值取向。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初测问卷共38个项目,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计分,“完整不契合”记1分,“根本不契合”记2分,“局部契合”记3分,“根本契合”记4分,“完整契合”记5分。就详细维度而言,得分越高阐明注重水平越高,得分越低阐明注重水平越低。

2研讨结果与剖析

2.1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调查结果与剖析

2.1.1《锻炼态度量表》调查结果剖析由表1可知,行为态度的得分越高,对停止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目的态度是对体育锻炼的总体评价;行为认知是个体对参与锻炼招致某种结果确实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得分越高,对锻炼招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越正确,在这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行为习气是对锻炼自动化水平的评价;行为意向是调查大学生能否今后或如今愿意停止锻炼,这两个指标得分较低。情感体验是大学生锻炼过程中和锻炼后的心情体验,得分越高阐明对锻炼的心情体验越深入越丰厚。行为控制感是对锻炼的自主控制才能的评价,得分越高阐明大学生关于锻炼行尴尬易水平的知觉就越高,参与锻炼的自主性就越高。客观规范是个体对四周环境所感受压力的一种心理体验,在体育锻炼中是指本身参与体育锻炼能否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人的和社会的。从调查的结果总体得分看,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总体态度处于普通程度,而有关研讨指出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2.1.2《体育价值观量表》调查结果剖析。表2的调查显现,体育价值观各项变量的均匀数值呈现三种状态:文娱休闲(M=4.05)、肉体(M=4.12)、健身(M=4.26)处于较高程度状态;教育(M:3.59)、人际关系(M=3.69)处于中等程度水平;而社会经济(M=3.38)、爱国主义(M=3.40)、社会安定(M=3.31)目前处于普通程度。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人们更多地倡导彰显个性、注重自我。因而,个体价值取向得分高于社会价值取向。特别是随着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介入,体育功用从注重群体的政治需求转向注重学生个体的开展需求,从政策的强迫性功利需求转向注重学生身心安康的主动需求上来,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改动表现出明显的个体性特征。但大学生关于体育社会价值观注重水平的缺失,主要是价值认同呈现偏向,价值认同可分为自然认同和教育认同”。自然认同是指随着社会个体的生长和成熟,主要由其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方式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教育认同主要是经过后天的各种教育学习对社会价值标准内容与意义的理性认识,从道理上认识这种标准的“好”,进而服从它。由于多年来体育工具价值的影响,大学生关于体育社会价值曾经构成了教育认同,如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体育与社会开展的关系曾经构成深入的认同。体育的个体价值被无视,必然形成对人本性开展的严重约束和压制。对体育社会价值的自然认同显得十分被动,而只要把“自然认同与教育认同分离起来,才干到达真正的认同,才干真正使价值认同落真实行为理论中”。

2.1.3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相关性剖析表3显现,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体育价值观各变量之间相关剖析中,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教育变量(r。=0.446,P<0.001)、人际关系变量(r2=0.405,P<0.001)有显著相关关系;与文娱休闲变量(r,=0.684,P<0.001)、肉体变量(r4=0.686,P<0.001)有中度显著相关关系;与健身变量(r5=0.979,P<0.001)有高度相关关系,而与爱国主义变量(r6=0.269,P<0.001)有低度相关关系。数据标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中的个体价值取向有亲密相关性,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关水平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的取向倾向于个体要素,在逐渐认识安康重要性的根底上,对安康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关于体育锻炼的关注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体育运动不只能够强身、健心,还能够文娱身心、促进交往、熏陶情操,激起个人积极向上的心情。

2.2体育参与度与体育价值观相关剖析

2。2.1体育时间投入与体育价值观依据1997年国度规则的我国体育人口的根本规范,我国体育人口统计条件是频度条件为每周3次,时问条件为每次30min以上,强度条件是中等水平以上。表4显现,体育人口仅占36.9%(101人);非体育人口63.1%(173人)。有规律、有时间投入充足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正确体育价值观的树立。体育价值观各项指标的均匀值M,M体育人口>M非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在人际关系、健身价值观方面的得分呈现显著性差别;在爱国主义、文娱休闲、肉体价值观等指标方面的得分差别性十分显著,而在社会经济、社会安定价值观方面差别不显著。这充沛阐明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构成,特别是个体价值观的树立,与个体在体育理论中的充沛参与是分不开的。而社会体育价值观的构成需求经过社会环境的不时宣传和教育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人们的社会义务感不时增强,才干为社会体育价值观在个体思想这块沃土中生根发芽发明良好的环境。形成个体对体育价值观的注重水平的差别的另外一个缘由是价值了解的不同。价值了解是个体价值观构成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个体经过本人的思想构造体会获取外来的价值信息,并转化为本人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局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而,个体对同一事物和行为的意义,能够做出完整不同的了解,从而形成他们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2.2.2体育消费投入与体育价值观大学生体育消费对体育价值观影响的结果(表5):

消费300~400元在教育价值观(M=3.73)、文娱价值观(M=4.08)、肉体价值观(M=4.28)、健身价值观(M=4.30)显现出最高的均匀值;消费500元以上在经济价值观(M=3.61)、爱国价值观(M=3.48)、社会安定价值观(M=3.33)显现出最高的均匀值;消费400~500元人际价值观(M=3.70)显现出最高的均匀值。

一元变量剖析结果显现,经济价值观(F=5.783,P<0.01)和教育价值观(F=2.663,P<0.05)以及肉体价值观(F=2.585,P<0.05)存在明显的差别。比拟群之间存在差别的项目施行结果,消费在500元以上的经济价值观高于其他消费组;消费在300~400元的教育价值观、肉体价值观高于其他消费组。依据调查结果剖析,体育消费越高,越有利于体育价值观中的社会价值观正确树立,同样构成正确体育价值观中社会价值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而消费在300—400元的消费组关于教育、文娱、肉体、健身价值认知度最高。

目前“体育是有钱人玩的东西,穷人没有体育”这种观念存在于大学生思想当中,其实这种观念过火强调了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无视了体育运动自身的经济价值。体育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体育消费能够有多种层次,能够满足不同经济程度人群的需求。因而,培育大学生牢记体育具有生物的经济价值,即体育能满足人安康的需求,能促进人自在全面的开展。2.3大学生体育参与度、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相关剖析

笔者将体育参与度用体育时间投入与体育消费投入两个指标来替代。表6显现,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个体价值观相关极为显著(F=10.807,P<0.001);在体育参与度方面,体育时间投人与个体价值观相关显著(F=8.435,P<0.001)体育消费投入与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2.024,P<0.05)。体育时间投入、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社会价值观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3结论与倡议

3.1结论

1)目前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总体态度处于普通程度。

2)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各项变量的均匀数值呈现三种状态:文娱休闲(M=4.05)、肉体(M=4.12)、健身(M=4.26)处于高注重水平,教育(M=3.59)、人际关系(M=3.69)处于中等注重水平,而社会经济(M=3.38)、爱国主义(M=3.40)、社会安定(M=3.31)注重水平处于普通程度。

3)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教育变量(r。=0.446,P<0.001)、人际关系变量(r2=0.405,P<0.001)有显著相关关系;与文娱休闲变量(r3=0.684,P<0.001)、肉体变量(r4=0.686,P<0.001)有中度相关关系;与健身变量(r5=0.979,P<0.001)有高度相关关系,而与爱国主义变量(r6=0.269,P<0.001)有低度相关关系。数据标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价值观中的个体价值取向亲密相关,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关水平不高。

4)体育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各项指标均匀数高于非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在人际关系、健身价值观方面的得分差别显著;在爱国主义、文娱休闲、肉体价值观等指标方面的得分差别十分显著,而在社会经济、社会安定价值观方面差别不显著。

5)消费在500元以上的经济价值观高于其他消费组;消费在300—400元的教育价值观、肉体价值观高于其他消费组。依据调查结果剖析,体育消费越高,越有利于体育价值观中的社会价值观正确树立,同样构成正确体育社会价值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而消费在300~400元的消费组关于教育、文娱、肉体、健身价值认知度最高。

6)大学生体育锻炼总体态度与个体价值观相关极为显著(F=10.807,P<0.001);在体育参与度方面,体育时间投入与个体价值观相关显著(F=8.435,P<0.001),体育消费投入与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2.024,P<0.05)。体育时间投入、体育总体态度与社会价值观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体育的价值观篇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3-0065-04

大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与其体育价值观密切相关,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在高校有效推进,必须厘清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广州地区7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并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运用到探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相互影响,分析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具体矛盾冲突,促进和谐的发展,是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自觉主动而积极持久的关键,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更具生命力的根本。

1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

1)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内涵及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对体育这一事物的主观反映与评价,决定着个体的体育认识与行为。大学生青年性特质决定了该群体思想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框架内,而是更注重建立一个以纯粹的自我需要为基础的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映出各种体育价值趋向[1]。作为体育价值主体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以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去认识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属性以及体育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根据新时期体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一个以自我需要为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对于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而言,其体育价值观是内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大学生正向的积极态度能有效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反之则起消极阻碍效应。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能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能了解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找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对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2)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及对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发展的意义。

体育具有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的作用[2],阳光体育运动正积极契合着大学生的发展诉求。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导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突破口,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3]。阳光体育运动体现了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导向性、理想性的特点。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是外因,它在导向和理想的层面正视了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具体而言是正视了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健康、休闲娱乐、竞争、道德方面的需求,强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对于大学生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

2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关系

1)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价值观的促进。

阳光体育运动语境下体育的教育属性反映出更丰富的内涵。调查显示,90.7%的受访大学生赞成“每个大学生应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判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占3.4%、5.9%,凸显了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与日常运用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其正向的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高度吻合。85.2%的受访大学生认同“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勇敢、坚毅、服从等特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个性”的判断,回答“不赞成”、“说不清”的分别只占6.8%、8.0%,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对人的个性教育和影响的正向意义具有较高的认同率。大学生所表现出对体育教育价值高度正向认同的倾向,并不一定出于理性的自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体现出当前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理念的指向在高校得到较好的贯彻。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更为丰富,无论是专业的竞技比赛,还是趣味运动会,都是教育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4]。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更重要的是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关注自身成长,大学生在学校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越来越注重通过教育达成“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要求,对体育的教育属性的认知已纳入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在人的个性的发展、意志的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高度认同与积极需求,凸显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正向理解,体现了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重要的教育意义。

2)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促进。

健康第一的理念、科学的健康观念,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包括心理的、社会适应的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全方位的健康观念体现出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与“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选项均排在首位,高达92.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0.8%、6.3%。就传统意义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从提高自身体质健康需要的角度出发,作为体育价值的判断与目标,这也很容易在大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中看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重要理念与行为指引,受到90.6%受访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有2.5%、6.9%。72.3%的受访大学生不赞成“只要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提法,“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占10.4%、17.3%。

身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是一个高度追求自我价值、处于高压力状态的群体,坚信健康的身心意味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通过体育促进身心健康构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动力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发展与走向,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现实指标,表明了大学生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念的主流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国家体育价值观导向的高度契合,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向。

3)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的促进。

大学生对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的积极认同,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这与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热爱体育、崇尚运动、感受快乐”的理念一致,并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实施铺就坦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休闲娱乐”选项加权得分均排在第2位;无论是“体育观赏”还是“体育参与”,分别有93%、86.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不容置疑的是,休闲娱乐已成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

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扩大了自己的“关系网”,在与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有利于缓解压力、消除烦恼,感觉到更多的快乐,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当前和谐社会理念的渗透,大学生更加关注和谐体育行为的选择,休闲的、娱乐的体育内容与形式更能满足大学生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理解。丰富多彩、紧张刺激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参与、体育欣赏,使大学生闲暇生活变得充实生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

4)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竞争价值观的促进。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要求,与赞赏竞争、敢于竞争的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相吻合。80.5%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比赛规则是社会规范的缩影”,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13.2%、6.3%,说明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具备有利于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价值,对体育比赛规则的遵守是社会规范习得的有效途径。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残酷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准备,逐步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规范意识,也越来越感悟到培养竞争意识、规范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是参加体育比赛。积极面对包括体育竞赛在内的各种竞争,正确对待胜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接受与肯定。

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生毕竟接受了长期的传统教育与世俗影响,在进取与竞争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固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中庸处世价值准则在大学生当中的存在仍较为普遍,回避竞争、羞言胜负、不当出头鸟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并不少见,这在调查中可体现。在对“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的战争”的话语判断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达31.5%、19.0%;在“参加体育竞赛时,你对胜负的重视程度”的回答上,也有39.2%、9.2% 的受访大学生回答“一般”、“不在意”。

现代精神是勇于竞争的精神,商品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竞争是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源自对日常生活中竞争现象的模仿,体育的各种规则也便是体育场上的“道德”和“法律”[5]。与此相对应的是,置身于校园里的大学生,并非一个单向封闭的群体,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完善,其思维、行为的触角已延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普照下,通过参与体育竞技,体验体育竞争,享受获胜快乐,体会失败感悟,能使大学生对体育竞争的价值追求越来越稳固,进而加强自身对阳光体育运动内涵的深入理解。

5)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促进。

关注公平、遵章守法、追求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当中的内涵。阳光体育运动强调了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符合青少年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97.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不赞成”、“说不清”选项只占0.1%、2.0%,而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参与体育锻炼的义务”的受访大学生却只有54.5%,“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却分别高达16.7%、28.8%,体现出比例不低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而漠视参与体育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大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值得肯定,大学生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伸张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将个体体育行为与实际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自主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进而有效实现强身健体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占比例不低的大学生弱化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责任与义务,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联系与统一,而弱化参与体育的义务,与阳光体育运动号召的大学生应积极自主参与体育的价值导向相悖。

然而在大学生对待体育道德行为的一些评价中,也可看到模糊甚至矛盾的选择。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对体育竞技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态度”时,“反感”选项占85.1%,“理解”、“欣赏”选项分别只占9.8%、5.1%,而在“竞赛中为选择对手而故意输球是正常的”的判断中,却只有5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赞成”,而“赞成”、“说不清”选项分别占23.8%和17.7%的较高比例,表明了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了很强的批判体育竞技过程中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权利意识,但对体育竞技中利己、取巧的价值评价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模糊态度,在理智与欲望选择中容易缺失恪守体育道德规范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体育道德价值评价的不同,大学生对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特别是竞技体育的道德现象并无太深刻的体验,当前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道德问题评价标准的具体教育渠道。

3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

阳光体育运动推行已5年,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不应仅是组织措施、制度规定、内容手段、场馆设备等的保障,还应该有对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关注、有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为基点,反思阳光体育运动本身及实施过程,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建设及外在保障,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趋于稳定,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必然要不断健全实施制度,扩大有序的体育组织,不断改进体育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享有广泛的体育参与的权利,激发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责任。其次是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凸显出对身体健康需要的满足,还强调对精神文化需要的追求,更体现出对时尚、享受和发展的向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方法必然要在满足大学生体育基本需求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体育发展潮流,从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再次是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自主监督、自主评价,形成由大学生自主参与维护阳光体育运动全过程的良性机制,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6]。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现实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关注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1)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现出当前体育对大学生强烈的教育意义;体育的健康价值观表现出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的向往仍然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体育的竞争价值观折射出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是向社会适应过渡的有效习得;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反映得较为重权轻责。

2)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中负向因素的转变,使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导向作用更加吻合。

3)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应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深入推进的着眼点,积极引导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和谐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苏颂兴,胡振平. 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5.

[2] 苗治文,秦椿林. 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 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 教体艺[2006]6号,2006.

体育的价值观篇7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价值观 形成

一、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概述

(一)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概念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生活环境各种人和事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形成评价事物的基本准则,这是我们的人生价值观。人的思想影响行为、支配行为,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做法,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途径之一,要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还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人们基于自己对体育内容及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对体育形成的看法、行为以及评价。这个对体育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亲身体验的过程,人们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体育发生的心理及行为等变化都是体育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中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体育的态度,也就是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很难发生根本变化,所以学校应在学生对体育思想认识形成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才能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特征的分析

1.主观认识性

体育价值观是一种思想认识,是以具有思想力的人作为主体,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认识性。人们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对体育器材、体育锻炼等客体的接触上,根据自身的需要逐渐形成对体育的认识。由于每个中学生的需求不同,体质不同,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同,对体育的要求也就不一样,所以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会受到自身的经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尽管如此,但体育锻炼起着一个共同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这应是中学生对体育形成的一个基本认识。

2.自主选择性

学生在参与学校或自行组织的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体育内容,体现出体育价值观的自主选择性。体育锻炼必须是在自愿的原则上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且乐意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对体育运动的愉悦感受,是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情感表现。

3.长期稳定性

体育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是学生在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体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念,是为实现体育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过程,所以体育价值观在形成后短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即使发生改变也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

基于对体育价值观特征的了解上,我们要重视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提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对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一)体育健身价值观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对体育的健身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并不代表健身价值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受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学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运动强度也不大,难以明显感觉到体育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所以体育的健身价值要得到真正体现,不仅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还需要相关配套体育设施的辅助。

(二)体育人际交往价值观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人际交往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与其他人沟通或者与其他人共同进行,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的价值与参与的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相关,如果学生参与的是集体性的竞技活动,这就需要团队的合作和沟通,也就能够带动起学生之间的交往;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学生在运动中接触的群体就越多,当学生把运动的注意力转移到人际交往上,就会降低运动强度,可能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所以在体育中人际交往价值的体现应该不以影响体育锻炼效果为前提,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三、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建议

(一)开展趣味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趣味体育的教学设计,彰显体育的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课堂中来,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磨练意志,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营造快乐的体育活动氛围。

(二)丰富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融入体育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开展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等途径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对体育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完善体育锻炼设施

要使学生形成对体育价值的正面认识还得从客观条件加以完善。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锻炼设施,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增强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实现体育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塑造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刘德佩.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2] 唐照华.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0).

[3] 陈莜东,楼晓娟,江志鸿.浅谈现代体育价值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

体育的价值观篇8

[5](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3.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

[7](英)齐格蒙特・鲍曼.生活在碎片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78.

[8]潘小慧.四德行论[M].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杂志社,2007:38.

[9][1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02-203,254.

[11]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28.

体育的价值观篇9

社会呈多元化、快速发展,不仅给国家带来富强、改革,而且给社会带来全新思维、潮流多样多变。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完整统一的思想是必要的,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刻不容缓的事情,即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及价值观观念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其思想最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拜金、享乐、极端主义等负面观念的影响,而产生迷茫。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中,中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其多元冲击。所以,正需要以语文教育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人文熏陶。

一、中学语文与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并视为社会广大青少年的代表人群,也是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象。二零零一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让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品与健康审美。”因此中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要求

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中学生求索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教师如何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新时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中学语文教师、价值观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写作中体现价值观

在中学任何学习阶段的语文课堂基础均为通过“写作”完成的。在200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有明确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需要认识常见汉字,数量为三千五百个字左右”,不仅对学生的认字量有明确要求,而且对该学段学生的书写速度、规范也有要求,从而保障学生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

此外,我们在“课程标准”中还看到对学生毛笔字的训练要求,标准提倡中学生学习毛笔字,不仅使学生对书法的培养,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通^实践来促进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这便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二)朗诵阅读中体现价值观

朗诵阅读一般通过书本或文字去了解作者及世界或他人的多元化情感经验,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掌握阅读、朗诵能力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课程标准”看到要求第四阶段的中学生在课内阅读量和篇数也有具体要求,至少在80篇的优秀诗文,而课外学生自行阅读数量不能低于260万字。所以,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涉及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涉及语文阅读中学习体会情感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总结均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而且在无形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力、表现力,进而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阅读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口语交际中体现价值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第四学习阶段开始要对学生进行500字以上45分钟的写作训练,同时进行扩写、改写。在口语表述方面要求学生能阐述自己的观点,且语言具有说服力、条理清晰合理。

所以,不管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是教育教学学生积极表达新生的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从而实现对学生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培养。

人作为情感丰富的生物,当遇到情感激烈时,通常需要通过语言或文字去宣泄。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诉求中如何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现是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应重视的问题。

同时,在写作或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利用语言进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并通过文字落于书面。因此,正确的、向上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口”入手,手入“心”,这样才有教育实践意义。

三、中学语文教师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教育改革、价值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唯有教师理解交易的真正意义,体现知识的专业性、传授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价值观教学走的更远。所以,教师应该时刻保持着与时俱进及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在未来也要从多个方面多元化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内涵等不断提升。同时,在课堂上,尊重教育对象,也是作为教师一个必备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价值理念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所以,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需要教师扎实的知识基础,还需要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对教育教学充分的热情,对于教育成果的积极探究,这些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由教师的价值所决定的,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效、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价值观教育是利用中学语文课程的优势,让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对价值观有一个明确、正确、向上的认知,进而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并指导生活。

教材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只有选择明确的教材文章,并能充分探索其中价值观教育内容,才能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领悟价值观教育,让中学语文课堂价值观教育打下基础;在教学方法作为教学主要途径,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思维融入教学内容中,让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的教育;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决定了教育质量,教师的文化底蕴、品德都是中学语文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价值观教育必须通过教材、教学过程、教师素养三个方面出发,只有这个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让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的价值观篇10

2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2.1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拒绝户外锻炼网络时代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拒绝一切户外活动,甚至逃课,学习状况越来越差,长时间在室内不能够呼吸新鲜空气,不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发生的任何事,逐步与学校、同学、社会脱离,最终导致找不到工作,身体素质也一差到底的惨状。

2.2使学校在大学生体育健康发展和网络应用之间进退两难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目前大学生身体健康逐步下降,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制止大学生之间网络游戏的传播成为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帮助他们参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但是学校也不得不考虑到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一次性切断大学生的网络资源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反感,或者造成大学生与社会脱离。因此,网络时代的发展将学校推到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出一套更加切实可行的反感来帮助大学生。

2.3人际关系冷漠,体育意识淡化网络时代的到了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了解对方的装状态,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生活更加的便捷。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让人际关系逐渐变得冷漠,虚拟世界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重要工具,这也造成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现象,应有的一些团结协作体育精神不复存在,体育意识不断淡化,人际关系也岌岌可危。

3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途径

3.1开设专门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课程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就业等都有非常长远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大的支持力度,并不能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严峻情况和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忽视,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对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不甚了解等。因此,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课程,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重点学科建设,选择更加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体育价值观,它的意义和培养方法的等等,并逐步提高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阶段的地位,只有大学生重视、了解了才能积极去完成。

3.2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也应该让大学生走出去,参加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体育户外活动的乐趣,感受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并学会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马拉松户外长跑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运动会或者体育测验活动,甚至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之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户外活动对身体带来的舒适感,帮助学生不断认识社会,不断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3.3正确利用网络培养和激发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正确地利用网络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能,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信息,培养体育兴趣,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才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互动,培养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常需求,只有学生存在需求才能产生动机,激发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首要要求。

3.4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低俗、暴力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网络游戏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极大地危害作用,网络游戏成为阻碍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对网络游戏加以严格审查,对暴力、低俗内容进行整治、处罚;其次,游戏开发人员应该担起社会发展,大学生成长的责任,为了利益而开发大量游戏的行为就是对社会、大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网络相关开发人员都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网络社会将会越来越积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将会不断延长,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越来越容易。

体育的价值观篇11

体育课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和科学的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以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原则,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初中教学中属于必修课程,每周的课时量因地区和学校课程安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在经历多次教改和尝试后,改变过去一贯强调的“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等使学生被动承受的提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体育课程成为能够自己支配的活动。那么现阶段的初中生对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持有怎样的观点和认识?此改革对学生体育技能的领悟和接受程度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作为教改经历的观察者,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学生课后的真实反应,阐述一些观点。

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改的理念在于摒弃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被动接受。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是怎样的呢?答案是教师不说,学生不做;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听不懂;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效果不好;常规课学生厌倦感较大,喜欢自由活动。分析其原因在于:

1.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原因。初中生年龄一般为十三四岁,可塑性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兴趣高但持久性较差[1]。在体育课上只能表现出一段时期的兴奋性,对学会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等意识处在朦胧状态。另外,中学体育教学的规范性要求对习惯宽松型教学形式的他们有心理上的约束和不适应性,使得他们不能持之以恒[2]。

2.教师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培养不够。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仅与体育课程有关,更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培养分不开。现阶段的体育课除了强身健体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外,人际交往、身心娱乐和健身健美等价值取向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构成学生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中进行价值观教育[3]。

3.社会及家长赋予学生的体育课价值观的偏离。传统观念下,社会及家长对体育课在学生课堂教学中属于“附属品”,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更有甚者体育课被当成可以从事其他事情的“调整活动”,后果是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的价值观意识淡薄,随意性较强。

如何最大限度地遏制此类现象的“恶化”?

1.逐渐培养学生体育课的价值观。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格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需要一种“正能量”指引其积极向上发展。体育课是一样。学生在接受中学教学之前对体育课的本质是模糊的,是有偏差的。教师可以把握此关键时刻,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上体育课,每节课安排的内容的实际意义何在?久而久之使学生明确体育课不仅要“玩”得开心,更要“玩”得有价值。

2.宏观上计划教学大纲,微观上安排课时内容。体育教师在开学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计划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大纲,例如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教学计划多以游戏、简单的球类运动搭配体能训练为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课时安排上应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运动水平差异而及时调整。另外,体育教师在安排课时内容上要丰富多彩,课程设计方面要多以有限的资源“创新”课的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疲倦感。

3.加强体育价值的社会宣传,缩小家长对体育课的理解偏差。随着大众健身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人自愿参与体育锻炼中,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社会交往等。对于中学生而言,考试和相互竞争是不变的事实。体育锻炼能有效帮助学生宣泄压力,转移消极情绪,充足体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另外,体育锻炼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交流。家长应及时看到体育锻炼带给学生的好处,而不能以点带面地看待或看清体育课的价值。

4.学校加大对学生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好大课间。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具体体现在运动场地的设置、运动器材的配备、运动课程的安排等。例如,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校园,对田径项目的喜爱程度远远低于球类项目,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态多增加球类课程,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中增加对体育运动的好感,培养其运动兴趣。另外,运动课程的安排不仅局限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中,还可以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出现在课余时间。这样做不仅增加了体育运动的课时,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阳光体育大课间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运动,学校不能一味跑步或者做操,可以将形式多样化一些。例如,春天的时候踢毽子、跳小绳、慢跑、打乒乓球等,冬天的时候跳大绳等,真正使学生成为这项运动的主人。

总之,现阶段中学生对体育课的价值观存在偏差,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生等,教师应抓住关键期,从体育课的本质和外在形式及时给予学生思想和身体的教育,帮助学生在课上“玩”得开心,“玩”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

体育的价值观篇12

所谓“体育价值”,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熟悉和看法。就初中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熟悉,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获得满足的心理活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的意识,把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价值理念平台的基本支柱,是体育事业最活跃的层面。初中生的价值观处于发展而未定型阶段,了解他们现具有的体育价值观显得非常必要,可以对中学体育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提供有力保障。

1.中学生体育价值认知现状综述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初中生的信息量大增,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是每个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对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显示,91.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参加的学生占了78.7%,反映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当代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意识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和要求。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呈综合化、多元化趋势,不再局限于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体育运动的娱乐性、调节精神、人际交往和个性发展等作用也为中学生所重视。

虽上述现状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有更多的文献研究表明大中小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仍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汇总如下:有文献研究指出中学生体育价值认识,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即体育熟悉、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体育熟悉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初中生对体育的熟悉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把握非常有限,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甚微。目前的现象是:许多初中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这是很多家长的认识,并强加给了自己的子女。)不了解健身方法,对体育的重要性一知半解。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文献研究数据表明,中学生中对体育的熟悉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30%左右。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碰到困难不能克服,教师的指导也没有跟进,学生缺乏对体育价值、理念、习惯及技术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以上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初中生对体育价值意识的认知程度不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运动意识淡薄。因此,中学生的体育价值意识不容乐观。如果不从中学体育价值观上树立起健康的终极意义,作为升学“必修课”的中学体育就很容易被虚化。

2.有效培养初中生体育价值意识途径、方法

2.1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

2.1.1让体育课成为跨学科的桥梁

体育有着极为广泛的知识容量,它不仅与现实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各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设计出具有知识张力和思维广度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加强体育和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同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极好的契机。在传统应试教育中,体育虽然作为育人的一个方面提出来,但实际上总是被挤到一边,把它和智育对立起来,认为它和智育在争时间。实际上,体育与智育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与横向学科的联系与渗透,起一个点带面的教学作用,使体育课真正成为联系各学科的桥梁,让体育课在中学受到主课老师的认可,学生自然对体育课的认可程度会逐步提升到理想状态。

2.1.2让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快乐的来源

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大家都会从主观意识上愿意多实践,学校体育不能仅成为枯燥的锻炼意志品质的课程或是为了中考的成绩不断重复身体素质练习,而应该有更多的乐趣在课堂里,欢声笑语,追逐嬉戏应该成为中学体育课堂的主要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得到体会和提升,教师努力设计出有个性的快乐课堂活动。

2.2努力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选择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游戏法、榜样法、团队法、竞争法等都是不错的手段。

2.2.1游戏法

由教师组织在学生在游戏中学、游戏中练,逐渐转变到让学生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教师适当地提示安全意识及生活实践体会。将技能融入游戏的形式中学习并得到锻炼,相信这样的体育课、体育运动学生都会自愿参与进来。拿最简单的跑来说,基本不出现重复绕操场跑的形式,难得一次学生反而会感到新鲜刺激,采用游戏的方法,让跑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形态,让学生感觉不到这是一堂耐力训练课或速度训练课。

2.2.2榜样、团队法

榜样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不可小觑,体育教师应充分挖掘班上的榜样学生,让每一个榜样学生组成自己的团队,带领自己的团队不断进步,收获快乐。各团队之间也会默默形成一种竞争,将课堂营造成团结竞争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2.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学生良好体育价值认知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力配合。首先学校应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促进学生重视体育学习,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体育锻炼活动,适当地增加活动时间。同时社会部门应大力宣传和提倡体育运动,形成“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3.结语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意识,对体育锻炼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体质发展,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的体育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多渠道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去展开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来感知、体会体育的乐趣,进而进行实践,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趋向,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运用、实践的能力。努力通过开发教材,拓展学习,营造自由、开放、博大、精彩的教学环境,保持平等、宽容、理解、合作的交流心境,这样体育教学就会勃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出最和谐的旋律。要联系体育课教学实际,把心理和德育教育的内容糅合到教学实际中去,为初中生健康的体育价值意识创建一个理想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朱施成.中学生体育价值意识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0-101.

体育的价值观篇13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

一、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计算机或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其形式主要有: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可以联网、可以进行信息互动的硬件设备。而层出不穷的应用程序则是新媒体的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实现形式,如博客、微博、SNS 社交网络、RSS 信息推送、搜索引擎、维基百科等等。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超时空性和多元化

新媒体的超时空性,主要体现在不再像传统媒体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和局限,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之间的界限。

首先,消解了时间上的局限。图书、报纸、期刊杂志、广播节目、电视节目都受时间限制。但是作为手持终端的新媒体来说,发生的事情可以第一时间被,甚至是随时随地的直播。对于广播和电视来说,尽管可以实现现场直播,但是新闻播报完、节目演完,信息是不可逆的。而作为新媒体来说,可以随时把播过的节目通过时间条拉回去从新播放,实现了信息时效的可逆性。

其次,新媒体让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人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在新媒体出现后,很多社会热点信息不再是由意见领袖经传统媒体直接灌输给大众了,因为伴随新媒体技术而来的自媒体(博客、微博、社交网站、论坛发帖等等)使得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意见领袖”,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新媒体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话语权的权威性,使每一个大众都能参与到社会信息的传播中,对社会民主进步产生了十分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革命。

第三,超地域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受地域限制十分明显,报纸的发行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广播和电视的信号传播也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但是新媒体确依托万维网、移动无线信息设备进行信息传输,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登陆世界各地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冲浪。

新媒体的多元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信息种类的丰富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控制和垄断,甚至现在传统媒体所播报的信息多是从网络来。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连接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正是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捷、信息传播设备的便携,信息展示的多媒体等特点,新媒体让各种不可能成为可能,把信息利用做到了最大化,用户也充分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二)交互性和分众化

在拉斯韦尔著名的 5W 信息传播模式中,传播者通过媒介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之后,传播效果特别是受众的反馈是不能及时反馈过来的,作为报纸、杂志来说信息反馈是要读者来信来电的性质,电视节目也不例外。但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特别是 web2.0 时代,信息的交互和反馈确实随时都在进行中,无论是对一个话题的讨论,还是对一个节目评价,都是可以随时沟通与反馈的。新媒体信息的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众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浏览并且可通过搜索引擎来主动获取信息,传播者和受众在信息不断地交互中角色在不断变换,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得到了加强,受众不仅仅成为信息媒体的一部分充分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同时也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的主动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媒介、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面临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挑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利影响

1、拓展教育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书本等纸质媒介或真人的实际经历体验中搜集素材,传递教育信息,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将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快速及时地传播出去。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丰富教育方式

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导致信息资源单一,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全面发挥。而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平台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成效。通过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动画等表达方式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拓宽视野。这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改变,拥有传统教育无法拥有的时效性、连续性、多样性等优势。新媒体作为新兴的载体,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泛性、实用性等优势,能够更快捷地个性化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短信、微信等不同手段给受教育者传授大量的教育内容,更加直接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增进教育互动

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处于决策者的位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由他们决定,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并没有体现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模式,使教育的主题与客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观念发生了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像从前一样在课堂总面对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要面对多个个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老师与同学沟通的方式由“一对多”转变为了“多对一”的模式,这种转变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客体观念同样发生了转变。在新媒体中大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探求,积极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与解决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在信息的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影响。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

1、冲击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心智与思想都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传播能力强、传播内容纷杂,这些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已经将信息进行了过滤,将正确的信息灌输给大学生。而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媒体,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广泛存在。其分众性和交互性使得管理者对于色情暴力、反动信息的传播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大量腐朽的价值观念和不健康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大量的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导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淡化。

2、淡化大学生的道德观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私密性使其很容易摆脱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控制。如今对于新媒体的管理和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人们只能依赖于内心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外在的社会舆论以及道德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能力越来越小,这就导致新媒体中充斥着许多不道德的行为。这种影响如果作用到大学生身上,将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逐步放松对自我的约束,直到最后道德观念的淡化甚至丧失。

3、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电子产品对人体潜在的影响和思想意志的逐步侵蚀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电子海洛因”正是对使用电子产品产生的危害的一种形象的描述。首先,科学表明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将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上的不适,如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不良情况。其次,网络、手机成瘾会使一部分人沉迷其中。有些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当中,投入了过多的金钱与时间,导致学业的荒废;有些学生只能在虚拟的网络中与人交流,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对身边发生的事漠不关心,造成自身性格的孤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载体作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载体平台,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图文并茂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短信、彩信、图文或音频视频等某种或多种生动、简单而形象的形式发送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生动而形象的教导会达到很有感染力的教育效果。其次,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交流或对学生进行教育疏导时,可以利用新媒体,通过短信、QQ等多种类型来开展工作。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与老师互动,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及时沟通,疏导不良情绪。再次,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手机短信、飞信、微信或微博等形式将有针对性的信息给学生,使信息及时地,有的放矢地传递给学生。

(二)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

新媒体没有严格的边界,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这个环境下交融汇集。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前提。这些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信息素质、媒体技术素质和学习创新素质等。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把握原则,才能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素质,是指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相互交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具备的鉴别能力和使用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敏感的信息意识,应对新媒体发展下信息的交互渗透,擅长用知识信息的新形式提高教育思想的敏锐度和宽广度,开拓视野,提高教育成效。媒体技术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了解掌握新媒体,科学熟练地应用新媒体应具备的技术基础。为了能够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增强教育者的说服力,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新媒体功能发挥的相关技术知识。学习创新素质更是适应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积极的开拓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不断分析归纳其中的规律,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方式方法。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媒体融合的交互开放性在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捷开放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因一些欺诈、虚假、等不良信息的传播,造成媒体环境的混乱。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由于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纷乱复杂,大学生自身的评判标准存有差异,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思想行为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上出现错误。为了最大限度得规避这种道德盲区,培养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在鱼目混杂的大环境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为了防止和应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介环境不仅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重视使用媒体的道德规范的遵守。要让大学生有明确的判断力,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教育环境的污染和干扰,认识到哪些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和危害。对影响道德规范的媒体使用行为有辩证的分析。同时,要倡导大学生道德观念的自觉自律。新媒体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在没有监管的环境下,大学生要能够自觉遵守道德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2]周筱芬.博客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杨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