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2 15:42:38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1

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必然性

1.“问题设计”对学生的作用

(1)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2)通过“问题设计”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设计”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内容结构逻辑的把握。

(2)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可以促进自身对教学互动展开逻辑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实例分析

1.问题设计中没有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必须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但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老师自己能力不足,所提问题随意性很大,有的根本就称不上问题。

案例一: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二段的讲解

(1)读完第二段,有什么感受?你们发现了什么?想想美丽的村庄为什么没了,找找原因。

(2)家家户户有了斧头之后干什么?

(3)你家去砍树,他家也去砍树,那结果会怎样?

(4)“”的“裸”是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5)(讲完第二段后)我们返回第一段看,以前的村庄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是如何描述的?

【分析】这些问题是节选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段,纵观这节课,看上去一节课很热闹,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但仔细思考这些问题,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维的加工,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没有产生任何的认知冲突,不是真正的问题。

2.问题有歧义

在实际课堂中,由于老师在备课中对问题的表述和意图思考不深,容易提出一些语义不明确的问题,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或鸦雀无声,之后老师责备学生并自己说出答案;或者回答五花八门,出现争论,教学秩序混乱;或者学生回答正确,但是没有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不断追问,直到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浪费教学时间。

此外,有时老师通过创设问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且属于简单的知识性内容,回答应该很顺利,但由于老师的问题不明确,产生歧义,学生作答后,老师没有反馈,只是以同一方式一再追问,笔者当时都听糊涂了,觉得是因为自己回答错误老师才一再追问,可能大部分学生也会有同样的体会,不知道老师究竟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那以前的回答呢,是不是就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负性的强化。

3.问题封闭

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所提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不容置疑,学生必须回答出正确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以后思考问题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知识结构也会变得封闭;另一方面表现在回答的面只指向个别学生,通过个别回答代替全体学生思维的参与。

案例四: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五单元――词语盘点的教学片段

师:(提问了一个同学)什么叫踉踉跄跄?

生:不会。

师: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生:喝醉酒走路的样子。

师:对,喝醉酒走路时摇摇晃晃,就是踉踉跄跄。看来都明白了,我再考你们几个,允诺怎么解释?

【分析】当老师巡视全班同学做作业情况时说出的那些话,听后,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纵观这节课,就会发现老师的问题随意性很大,课后,笔者访谈了身边的几个学生,同学们对这节课老师所讲的词语没有很透彻的理解。老师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解自己认为学生不懂的词语,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对词语的讲解局限于字面意思,没有设计启发式问题,让学生跳出课本的范围,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情境去用这些词,最关键的是老师自己从未曾自己示范,仅有的示范是让学生回忆这个词语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位人物的,是如何用的?所以最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只会用书里的原话,跳不出书本的局限。

4.对生成问题处理不当

生成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有困难、认知出现冲突的地方,无论对学生自己思维的发展还是对突破教学重难点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认真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带来人为的障碍。

案例五: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计算一年的天数

老师布置的任务,计算2005年的天数。

A生:7×31+4×30+28

B生:2005÷4

C生:31×7=217

30×4=120

28+337=365

B生所用方法2005÷4计算2005年的天数属于生成的问题。在对A生和C生的解答做出分析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看B生的做法。

师:他的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为什么不对?

生:几乎无人作答。

师:我们请B生解释一下。

B生没有作答。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2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都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角边角(ASA)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小明在家里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他想到玻璃店再割一块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玻璃,他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去吗?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因此,学生兴趣很浓,都积极地参与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只需带第②块。接下来,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只需带第②块?从这个生活经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问题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数学理念。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例题:证明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我把该例题设计成如下问题串:

(1)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6)顺次连接一般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7)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层层推进,并且在问题的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改变中真正体验到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已知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而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精要所在。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学生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机会,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3

古语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师问题设计必须是学生应该知道的,那些超出学生应知范围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最好不要涉及。否则,学生回答不上来,当众出“丑”,教师尴尬,课堂气氛受到影响。对于那些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教师有意“亮相”,最好也不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师应该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宽和发展这方面的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把教学引向深入。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并不一定需要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设计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氧气和氢气实验室制法的装置及收集的方法有何异同?为什么一个需要加热一个不需要加热?一个用向上一个用向下排气法?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根据其性质又应该怎样收集、验证、验满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所以我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采取由学生自己讨论,然后上台说出他们的实验设计方案,

并亲自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让其余学生观察,如有异议可相互补充,并鼓励创新设计。

二、问题设计要有目标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问题,能诱发学生的深思,并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思维状态之中。因此,教学问题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衡量教学问题内在品质的重要标准。

当我们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教学问题”,并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时,便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沿着问题情景的顺序去思考和探究,也

就给了学生一条经过努力可以攀登的知识阶梯。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2)问题本身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3)问题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4)问题出现时机和问题展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心理需要。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测定氯化铵溶液、醋酸钠溶液和食盐溶液的pH值,创设问题情境后,可设计下列问题链,引导学生联想水的电离平衡及酸、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迁移,找出上述溶液呈酸、碱性和中性的原因,并联系与其相反的酸碱中和反应,深化理解,从而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

问题l: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电解质?是否存在电离平衡?酸、碱是如何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问题2:上述三种盐的组成有何特

点,他们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说明什么问题?问题3:上述盐溶于水的过程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发生什么变化?实质是什么?与酸碱的中和反应有何关系?问题4:如何表示以上变化?问题5: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盐溶于水的变化规律。

三、问题设计要有生活性

学生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个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世界里,身边发生的许多现象都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生活已经给他们提供了一些经验。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使他们自觉地去探讨和实践。

例如学习化学平衡,可以把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的作用作为问题设计的背景;学习胶体时,可以创设问题:为什么铅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可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烹饪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这样的问题来引入课题。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51-0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精心设计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力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氛围和帮助,引导他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

一、问题设计要把握思维深度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烈,实则空空洞洞,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善思考的坏习惯。同样,超前深奥的问题也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启迪学生积极的思维。既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又能让学生踮一踮就能够得着。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了一朵红花,然后问学生:“猜一猜,接下去老师会贴什么颜色的花?”这个问题很显然没有思考价值,让学生猜无非是胡乱猜。假使教师再往下贴一朵黄花和一朵红花,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朵会是什么颜色的花,这样学生就会有依据的思考接下去应该贴什么颜色的花。然后教师及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二、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相反,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歧义或理解的偏差。

例如,在一节数学练习课上,老师出示一道看图写算式的题目。

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 “荷叶上有38只青蛙,忽然一个石子落入水中,‘啪’地一声,小青蛙们害怕了,纷纷跳入水中,最后只剩下5只青蛙妈妈了。”

老师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想象力丰富,还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生2:“38只青蛙正在荷叶上晒太阳。一个调皮的小朋友路过,向水里打了几个水漂,胆小的青蛙都钻到荷叶下面去了,只剩下5只勇敢的青蛙了。”

师:“嗯,你的想象力也很棒”。

两名同学说完后,老师正想叫大家列算式,可同学们不饶:“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3:“我认为是轰轰的雷声一响,快下雨了,他们急着回家。”

师:“你的想法也很奇特。”

此时,空中仍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着,于是老师就让学生来了个畅所欲言。顿时,课堂成了想象的王国。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老师这才意识到数学课怎么变成了看图说话课。

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老师的事前设计绝对不会是这样的,怎么能把一节数学课设计成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语言课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教师的问题设计指向不明,过于宽泛,加之又没有及时调控课堂,进行拨乱反正,最终造成令教师尴尬的局面。

三、问题设计要突出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程度。因此课堂中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问题解疑的过程,达到诱导思维、调控课堂的目的。一位教师在上《钝角与锐角》时,提出的问题就极具启发性,能够很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对角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对其中一个角有两种不同意见,有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大,有的学生坚持说它比直角小,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问:“你能想一个办法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吗?”

教师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既及时避免了学生间的无谓争论,又让学生意识到要想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就得有理有据,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寻求证据。有的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有的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这样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四、问题设计要讲究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力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如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张齐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精彩的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一开始满怀期待来上课,但一走进会场,却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担心你们会不会玩!(还有这等事!有的学生傻愣着,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随即拿出一张纸。)你会玩什么?

学生纷纷说:“我会折飞机。”“我会折青蛙。”……

师:“真不错!”(接着,老师很快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树,老师利落的撕纸表演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师趁机问学生)“想玩吗?”

生:(跃跃欲试)想!

学生开始了折纸活动,灵巧的小手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形。结合师生的撕纸作品,自然引入新课。

自然的谈话,有趣的撕纸活动,简单而又巧妙的疑问,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5

在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进行充分的设计,能够让教师提升对课堂的掌控情况[1]。有效的课堂设计需要建立在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充分分析与综合设计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案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特点,从而提升课堂设计有效性[2]。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管理策略。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产生的优势,但在重视与应用程度上存在过度情况。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展开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化管理[3]。对于部分课程而言,例如阅读理解课程或学习重点课程,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直观的将信息展现出来,但这些需要学生自主理解的内容无法通过多媒体学习提升理解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当

目前多数教师更重视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就是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对于学生学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价有时候忽略[4]。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中若没有加入过程性评价则无法了解现阶段课堂设计存在的问题或对学生有哪些帮助。在授课中缺乏立即评价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动态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改进。

(三)脱离现实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语文学习的理解能力以及掌握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被激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性。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在课堂举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关注程度,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优化管理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工作,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下面就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管理策略:

(一)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的课前准备

在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前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在教师充分的准备基础之上,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应在素材上加强收集,做到有备无患。例如在学习《蒲公英》这一课程时,若时间条件允许,教师可采集一些蒲公英让学生在教室内观赏,或在户外让学生观看蒲公英种子随风飞扬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蒲公英这一物体的理解,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

课堂管理并非单指的是纪律的管理,而是对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课堂管理中促进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入。小学生由于年龄、见识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课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讲解课程以及设计课程时可融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程时,可在课堂导入中引入问题,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将自己见到过最宏伟的桥以及对桥的印象表达出来。之后将赵州桥这一话题引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赵州桥的课程内容,了解赵州桥的来历以及基本信息,将赵州桥与自己心目中最宏伟的桥作对比,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三)课堂管理中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管理和引导,这时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潜移默化的课堂管理。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效果,但在应用程度上教师也应有所掌控,不应一味地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应正视多媒体教学这一方式的优势与劣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判断是否应该采用多媒体方式。相对于文字与图片而言,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更能够提升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帮助学生主动思考。

(四)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增加过程性评价

课堂教学设计管理中,对整个课程做出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课程的总结和优化,对课堂教学设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学生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不仅在学期末通过考试方式了解学生这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改进学习方法,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过程性评价可从课堂提问方式来了解,让学生详细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提升阶段性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小组内互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改进。教师也可在讲解完某一课程后,针对课文后的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过程以及最终得出的结论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过程性评价、融入生活经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课前准备等方面提升教学设计有效性。

作者:陈培泽 单位: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艳.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74.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92-01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活动总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情意,思维,激励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即“创设情境,激智”。这就要求从教学行为上去创设情境,在教学心理上落实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在数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 “问题情境”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因为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所以“问题”是解决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在数学教学中,从课堂提问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 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 题”开始,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师生重组旧知识,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活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就是“问题”的教学,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 问题”一方面依据于教材,另一方面取源于学 生,但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的再加工DD“问题”的设计,通过悬疑设问,由易到难,巧设梯度,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的目标。下面从教者的角度浅议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设计要具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显然“问题”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宗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也为问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2、“问题”的设计要具导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问题设计的导向所在。“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扎实双 基,并认识夯实双基的重要。

3、“ 问题”的设计要具整体性

“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就是围绕课标对“问题”的设计作整体的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等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也同时取得相似强化的特出成效。

4、“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阶段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即针对性问题又明确意向地去进行“问题”设计,针对目标,查缺补漏,纠偏纠错。

5、“问题”的设计要有很强的启发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DD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 究者、探索 者。所以数 学问题的设计更应有助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绝不包办,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的再思再问。

6、“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之一是:手段DD目的分析策略,它的基本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因此,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些子“问题”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7、“问题”的设计要具深刻性

学生中不良习惯的表征之一:“眼高手低”。他们往往热衷于大题、难题的习作,疏忽对小题的思考与研究。作为教师适时地从小题研究入手,并进行拓展性的“问题”设计,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取得“小中见大,揭示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是“问题”设计的深刻性。

8、“问题”的设计要有创新性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7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实验性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普及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课堂问题的设计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很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发现,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青少年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特征,在知识和思想的层面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好的课堂问题应该具有新颖性、驱动性和持续性,这三个特征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一个利器,使教学过程如虎添翼。

一、课堂问题的新颖性对化学教学的帮助

初中化学的课堂提问由来已久,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教学学科就已经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在不断演化,保持课堂问题的新颖性成了老师的一项义务。问题的新颖性设计首先要求提出的问题应该多与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贴合,例如前不久一则新闻提到某电子设备生产企业的员工利用“吸金袋”对电镀池中的黄金进行偷盗,前后偷取黄金16公斤。这是一个很有讨论性的话题,盗金贼正是利用化学原理进行的黄金偷盗。基于这个新闻,我们可以设计下面问题:盗金贼运用怎样的化学反应从电镀池中偷取黄金?这个化学反应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粗金提纯过程中使用的溶液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我们对待化学知识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盗金贼使用的只是简单的置换反应的基本化学反应,但这个故事肯定比用铁置换溶液中的铜要吸引人。例如在讲解基础化学中的经典反应仪器启普发生器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关于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问题,在启普发生器中反应的物质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苏打与盐酸也能产生大量的气体,能不能在启普发生器中反应,反应的现象会是怎样等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实验验证,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课堂问题的新颖性要求问题能够与其他学科比如物理、数学、生物等产生联系,这也是教学创新的拓展,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电镀工艺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讨论置换反应中电子的流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用一个问题将物理中的电学与化学中的反应结合起来,是物理与化学的综合,更容易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科学的向往。

二、课堂问题的驱动性对化学教学的帮助

课堂问题的驱动性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课堂问题设计思路,目前仍然是课堂问题设计最大的难点。研究人员认为: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能够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和目的,也就是课堂上提到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的驱动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虽然也提问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比较基础和孤立,没有太多值得深思的价值。比如“铁生锈是化学反应还是物理反应”或者“原子核由什么构成”这些填空式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学教育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驱动型学习的目的是打破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对问题认真思考的过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比如对“高锰酸钾制备氧气”这一实验提出的问题,过去总是原理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在驱动性问题设计框架中,应该将问题设计成这样: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移除导管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原理是什么?利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设计其他实验,要求同样产生氧气,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试管能够直接用火焰加热?还有哪些玻璃仪器可以被加热?为什么?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拓展性,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全部化学知识进行综合考虑,从不同的章节中取出有用的部分进行问题的解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不唯一,这样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其思维的发散性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三、课堂问题的持续性对课堂教学的帮助

传统化学课堂的提问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很难形成系统性的问题结构,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兴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对问题的设计与记录成了教学方法的突破。比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利用电子扫描和录入技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对过往的课堂提问问题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回顾和复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轻易对学生问题回答的全面性和层次性进行基于发展式的记录和总结,为下一阶段教学安排和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化学课堂问题的持续性能够将不同时间不同阶段讲解的零碎的化学知识点通过持续性的问题“串”起来,形成一条条知识链,最终形成初中化学知识框架。例如在氧化反应的章节,学生回答燃烧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的答案是其他原子如碳原子、铁原子等于氧气原子的结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同样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变成了碳原子、铁原子作为还原剂被氧化剂氧气氧化;学习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时,同样的问题,答案就变成了氧化剂吸收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状态于是放出了热量;后来学习中了解到物质的能态时,关于燃烧的本质,答案有所不同。

关于初中化学课堂问题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广大奋斗在一线的初中化学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一道为基础化学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作出贡献。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8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有效提高课堂45分钟效果,而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其探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可用征集问题的方法来发现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疑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在处理重点词汇时,如be ready to do sth,learn to do sth,teachto do sth,可通过设计问题引出重点词汇。如:

1.What are they ready to learn to do?(引出重点be ready to do sth 和learn to do sth)

2.Who teaches Michael to play basketball?(引出teachto do sth)

这样,通过有明确目标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进入新课,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和短语。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要清晰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假如在一节课上,一次性地通过提问把新知识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普遍感到回答困难,这样的课收效甚微,达不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知识要通过巧妙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展现给学生。如:

(1)Who washes the dishes in your home?(呈现词组wash the dishes)

(2)Do you usually help your mother wash the dishes?

(3)What else do you do at home?

这样的提问,学生会用不同的答案回答:如Clean my bedroom, make my lunch, do my homework,listen to the music…,这样分层地呈现一个个新的短语,学生掌握得非常轻松。

三、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凌两可。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对课堂问题设计尤为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问题,一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这样才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创造最佳的效果。

四、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当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要力戒那些答案过于简单的问题,但问题也不可太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难易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欢愉和乐趣。

在复习现在完成时中的“have/has gone to…”“have/has been to…” “have/has been in…”这三个句型时,我首先设计一种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通过提问引出句型,再让学生置身其中,在特定的情景中掌握句型,培养英语交际能力。首先导入:I have been to a big city.It’s the capital of our country.问 What city is it?引出“北京”,并在黑板画出北京天安门的简图,然后问学生:

T: Look,This is Beijing.I have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SA: No,I haven’t.

T: Would you like to go now?

SA: I’d love to.(叫SA站在黑板附近,且正走向北京)。

T: Is SA here?

SB: No,he isn’t.

T: Where is he?

SB: He has gone to Beijing.

T: Yes.(板书“He’s gone to Beijing.”并领读两遍)SA is in Beijing now. Can you call him and ask him some questions?

SC: Yes,I can.

(SC与SA打电话,通过电话内容我们了解到SA已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

T: How long has he been in Beijing?

SD: 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

T: (板书句型“He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a week.”并领读两遍,让SA回到学生中间)Now SA has come back. Have you ever been to Guangzhou,SA?

SA: No, I haven’t.

T: Where have you been?

SA: I have been to Beijing.

这样,教师通过设计情景和适时适度的提问,把句型化难为易,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句型。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掘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9

一堂好课往往是由多个环节决定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影视剧一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某些教师对教学设计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下面就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一堂课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教师围绕这些要素,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并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设计。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与反思,一些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例如,有教师提出课堂应突出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要出于自然,减少人为的痕迹,要淡化课堂教学设计,甚至于取消。不可否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弱化教学设计的好课,但我们要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会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课堂质效。可见,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质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人胜的导人、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10

数学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就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合理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投入数学活动的多种机会,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较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应在以下几个点上加以重点关注。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般有两大类:或侧重检测、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或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和发展。教师设计什么类型的问题,取决于教学需要,取决于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入阶段和小结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记忆型或判断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而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探究性和思想性,可以适当的设计推理型或发散型问题,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去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善于把一个复杂的、讲解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境设计,层次分明,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符合学生的实际。

三、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合理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指向,有利于学生开展议论并理解教学。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度,符合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习冲突。再者,教师的设问要问在实处,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本质; 要问在疑出,有利于区分和辨析知识;要问在深处,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问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如在讲解“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提一个问题:“你能画出一个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吗?”通过实践,学生基本弄清三角形的分类问题,这比教师直接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能有一个钝角有效得多。探究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对于教师要求很高,在备课中要充分预料学生可能考虑到的角度及学生探究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究的结果也要进行预设。

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从数学学习的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引疑激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有趣味性、新鲜感。通过常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联系实际。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打折销售、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设问的目的是为思维点火,“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教学能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进行自然组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及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生存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要巧设悬念。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求知动机;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11

1.科学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预设的问题的遣词造句也必须正确无误,设计的问题观点内容必须是正确的,隐含的已知判断必须是学生学习过的内容,或是与学过的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当然老师的提的问题也不能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比如:“秦始皇是位暴君吗?”这样的问题只让学生没有运用自己语言表述思想的机会,将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2.合理性。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疑问,而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我们知道,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领会新知识,你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事先要认真研究问题的答案范围避免过广太宽,让学生无从下笔,因为初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提高;也不能过深太难,让学生苦思冥想难觅其解。

3.典型性。设计的问题应该抓住学生可能产生的众多问题中的关键问题,面向大多数学生,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学生近期的知识能力发展区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如果问题抽象、笼统、模棱两可,学生则无从回答。

二、问题设计在课堂上的实施艺术

有教师认为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弱,缺乏思辩研究的心理素质。稍难略活的问题答不好,讨论也不激烈,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实际上是教师没有在初中生的思辩能力、方法、思维品质方面进行切实的探索。或者过去一直采用满堂灌或让学生仅作简单回答,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事实上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大大提高,心理成熟速度已大大加快,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刚开始时,教师应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应该为出题DD思考DD讨论DD小结与整理知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最后,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调整为自主DD质疑DD讨论DD点拨DD小结作业。下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上的具体运用:

(一)老师提出问题

问题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前准备上,除了钻研教材和辅助资料外,还应在课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胸有成竹进课堂,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1.递进式的提问,设计的问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DD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一组切实可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一分析讨论,能顺利的完成由浅入深、由感性至理性的学习过程。

2.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埃及金字塔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建造金字塔》插图,并适时提问从这幅图你想到 什么?学生从图上具体形象,如230万块磨光的石块、金字塔的精密度、监工手中的鞭子、 奴隶的暴死等,就 能认识到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是奴隶和农民被残酷奴役 的历史见证。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实物,问题情境等引导下激发兴趣,自己去主动寻找答案。

(二)学生发现问题

就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主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起示范作用,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能解决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上《》时,当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策动为什么易如反掌”。并且还补充了袁世凯倒向顽固派的材料。结果学生听过后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假如袁世凯不告密,在天津阅兵时维新派对慈禧太后兵谏成功,那变法能否成功?我马上觉得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时对这一点火花的保护,并且使之熊熊燃烧起来,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应马上把握机会。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但都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我适当的提醒他们说:“一个全国性的影响很大的运动的成败,是否取决于一两个人物的行为,大家能否从主要人物所代表的阶级特点、派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去思考,提几个有利于深入探讨的相关问题来。”学生思维因为方向明确马上活跃起来。“变法能否成功,必须看维新派代表哪个阶级、这个阶级力量和特点怎样”、“维新派能否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力量谁强大”, 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家逐渐取得了共识,学生思维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全体参与研讨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当教师设计好问题或者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但是却引不起大多数同学们的兴趣,或者他们讨论积极性不高,最后还是功亏一篑。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旁若无事,漫不经心,;要认真倾听,用信任的眼光扫视全体学生,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12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是教学活动和内容实施的方向。多数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先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存在顺序混乱的现象。还有很多教师教学设计抄袭别的教师,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无法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此外,还有不少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泛,含糊不清,很多教学目标都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目标制定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2.创设情境牵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性,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法,但是从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其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情境教学通常需要具备思维的连贯性,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教师设计的情境存在很大的跳跃性,情境之间的联系性较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一个情境向着另一个情境快速切换,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更无法发挥情境教学创设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应该保证统一性和连惯性,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将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叠加在一起,而应该将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融汇到生活情境中,通过采用这样的情境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自身理解能力限制,学习数学通常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依然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传授数学知识方面,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总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对策分析

1.创造性讲解教材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领悟教材编写者的重要目的和意图,并将自己的教学特点融入进取,创造性的讲解数学课程。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相应练习设计,以此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目的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章节打乱,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讲解,创设一些新的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结构进行优化。例如讲解圆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中这样的知识点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这个知识。例如可以举钟表的例子,钟表分针转动一圈是一个圆形。分针在不同的位置他们的长度有什么变化,学生这时会回答没有变化,然后教师将分针没有变化的案例引入到正式课堂教学中,问学生从圆的中心引出两条线到圆边的位置的长度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回答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相等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而且还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2.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37-01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

1.问题设计要有趣味性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问题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趣味性问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趣味内容,使其服务于教学,要既有活跃的思维,又有冷静的思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学习数学知识就是要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了解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此外,还要结合课本中列举的例子,设计出高质量得问题,使之既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性思维。此时,教师给以恰当的启发和点拨,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敏锐。

3.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不少学生数学学习难见效果,大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联想训练,联想思维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客观上反映了课堂教学中联想型问题的设计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问题设计中应由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既要巩固所授知识又要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既要掌握书本中的问题又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知识面,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问题设计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可以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开阔、更具有独创性。

4.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新课程中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关于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课本中有这样一个例题:证明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笔者把该例题设计成如下问题串:(1)顺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2)顺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3)顺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4)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5)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6)顺次连结一般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7)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总结出规律吗?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层层推进,并且在问题的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改变中真正体验到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已知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而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精要所在。

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地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5.问题设计要体现创造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学生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机会,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的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