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2 17:4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通信技术规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2000]43号文,关于同意编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函,并由四川省建设厅(原建委)负责组织成立了规范编制组,规范编制组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分级;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施工质量验收;8.维护与管理。
本规范主要对微生物电子信息系统综合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与管理作出规定和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四川省建设厅负责具体管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四川省建设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36号,邮政编码:640041)。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四川中光高技术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
四川省防雷中心
上海市防雷中心
中国电信集团湖南电信公司
铁道部科学院通信信号研究所
北京爱劳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易事达艾力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岱嘉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电子信息系统electronicinformation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2.0.5外部防雷装置external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2.0.6内部防雷装置internallightingprotectionsystem
由等电位连接系统、共用接地系统、屏蔽系统、合理布线系统、浪涌保护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2.0.7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
2.0.8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bonding(EB)
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2.0.9等电位连接带equipotentbondingbar(EBB)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2.0.10自然接地体naturalearthingelectrode
具有兼作接地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
2.0.11接地端子earthingterminal
将保护己二酸,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的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2.0.12总等电位连接端子板main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MEB)
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2.0.13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floor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FEB)
建筑物内,楼层设置的接地端子板,供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作等电位连接用。
2.0.14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ocalequipotentialearthingterminal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端子板。
2.0.15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BN)
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作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
2.0.16浪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
至少应包含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装置。按照浪涌保护器在电子信息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
2.0.17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switchingtypeSPD
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开关型浪涌保护器。
2.0.18电压限制型浪涌保护器voltagelimitingtypeSPD
采用压敏电阻器和抑制二极管组成的浪涌保护器。通常称为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2.0.19雷电防护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电电磁环境的区域。
2.0.20综合防雷系统synthelical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system
建筑物采用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构成的防雷系统。
2.0.21雷电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
作为干扰源的雷电流及雷电电磁场产生的电磁场效应
3雷电防护分区
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
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
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
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
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
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
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
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
3.2雷电防护区划分
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
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4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
5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4雷电防护分级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
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
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2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
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计算文法见附录A。
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
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1当E>0.98时定为A级
2当0.90<E≤0.98时定为B级
3当0.80<E≤0.90时定为C级
4当E≤0.80时定为D级
4.3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
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
表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的选择表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
A级1、大型计算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B级1、中型计算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讯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中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
C级1、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三星级以下宾馆。
D级除上述A、B、C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
5防雷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设计,应满足雷电防护分区、分级确定的防雷等级要求。
5.1.2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
5.1.3对于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应收集以下相关资料:
1被保护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物状况、气象条件(如雷暴日)和地质条件(如土壤电阻率)。
2被保护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体)的长、宽、高度及位置分布,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3建筑物内各楼层及楼顶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分布状况。
4配置于各楼层工作间或设备机房内被保护设备的类型、功能及性能参数(如工作频率、功率、工作电平、传输速率、特性阻抗、传输介质及接口形式等)。
5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结构。
6电子信息系统的各设备之间的电气连接关系、信号的传输方式。
7供、配电情况及其配电系统接地形式。
5.1.4对扩、改建工程,除应收集上述资料外,还应收集下列相关资料:
1防直击雷接闪装置(避雷针、带、网、线)的现状。
2防雷系统引下线的现状及其与电子信息设备接地线的安全距离。
3高层建筑物防侧击雷的措施。
4电气竖井内线路布置情况。
5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的安装情况。
6电源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建筑物的方式。
7总等电位连接及各局部等电位连接状况,共用接地装置状况(位置、接地电阻值等)。
8地下管线、隐蔽工程分布情况。
5.2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
5.2.1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结构形式有:S型和M型或两种结构形式的组合(见条文说明中的图1、图2)。
5.2.2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每层楼宜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应设置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各接地端子板应设置在便于安装和检查的位置,不得设置在潮湿或有文化馆性气体及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点应满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足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的要求。
5.2.3共用接地装置应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板。接地干线宜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其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接地干线应在电气竖井内明敷,并应与楼层主钢筋作等电位连接。
5.2.4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雷电防护区的配线交接间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楼层配线柜的接地线应采用绝缘铜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16mm2。
5.2.5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2.6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的自然接地体,当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应增加人工接地体。
5.2.7当设置人工接地体时,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环形接地体,并可作为总等电位连接带使用。
5.3屏蔽及布线
5.3.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屏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主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置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
2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架)等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
3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5.3.2线缆屏蔽应条例下列规定:
1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2当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其埋地长度应符合下列表达式要求,但不应小于15m。
l≥2(5.3.2)
式中l—埋地长度(m)
ρ—埋地电缆处土壤电阻率(Ω•m)
3当建筑物之间采用屏蔽电缆互联,且电缆屏蔽层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时,电缆可不敷设在金属管道内。
4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户处直接接地。
5.3.3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主干线的金属线槽宜敷设在电气竖井内。
2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5.3.3-1的规定。
3布置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缆的路由走向时,应尽量减小由线缆自身形成的感应环路面积。
4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5.3.3-2的规定。
、
5.4防雷与接地
5.4.1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以下规定:
1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3配电线路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应符合表5.4.1-1规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配电线路浪涌保护器安装位置及电子信息系统电源设备分类示意如图5.4.1-1和图5.4.1-2
5电子信息系统线缆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的净距宜符合表5.3.3-3的规定。
4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I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5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l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同应加装退耦装置。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6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7用于电源线路的浪涌保护器标称放电电流参数值宜符合表5.4.1-2规定。
7施工质量验收
7.1验收项目
7.1.1接地装置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
2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
3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4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
5随工检测及隐蔽工程记录。
7.1.2接地线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装置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导体规格和连接方法。
2接地干线的规格、敷设方法及其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的连接方法。
3接地线之间的连接方法。
4接地线与接地体、金属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
7.1.3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等电位连接带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2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安装位置、材料规格和连接方法。
3电子信息系统的导电物体、各种线路、金属管道心脏信息设备的等电位连接。
4绝缘导线和绝缘层。
7.1.4屏蔽设施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机房和设备屏蔽设施的安装。
2进出建筑物线缆的路由布置。
3进出建筑物线缆屏蔽设施的安装。
7.1.5浪涌保护器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浪涌保护器的安装位置、连接方法和连接导线规格。
2浪涌保护器接地线的导线长度、截面。
3电源线路各级浪涌保护器的参数选择及能量配合。
7.1.6线缆敷设验收项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地线的截面、敷设路由、安装方法。
2电源线缆、信号线缆的敷设。
3接地线在穿越墙体、楼板和地坪时的保护管。
7.2竣工验收
7.2.1防雷施工结束后,应由建设行政高度重视部门组织业主、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的代表进行验收。
7.2.2防雷项目竣工验收时,凡经随工检测验收合格的项目,不再重复检验。如果验收组认为有必要时,可进行复检。
7.2.3检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7.2.4防雷项目竣工后,应由施工单位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并由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安装质量作出评价。
竣工验收报告,宜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述;
2施工安装;
3防雷装置的性能;
4接地装置的开工和敷设;
5防雷装置的防腐蚀措施;
6接地电阻以及有关参数的测试数据和测试仪器;
7等电位连接带及屏蔽设施;
8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9结论和评价。
7.2.5防雷施工项目竣工,应由施工单位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
1竣工图
1)防雷装置安装竣工图;
2)接地线敷设竣工图;
3)接地装置安装竣工图;
4)等电位连接带安装竣工图;
5)屏蔽设施安装竣工图。
2被保护设备一览表。
3变更设计的说明书或施工洽谈单。
4安装技术记录(包括隐蔽工程记录)。
5重要事宜记录。
7.2.6防雷施工检测项目内容和表格开工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1接地装置;
2接地线;
3接闪装置;
4引下线;
5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等电位连接带);
6屏蔽设施;
7电源浪涌保护器;
8信号浪涌保护器;
9天馈浪涌保护器;
10线缆敷设。
8维护与管理
8.1维护
8.1.1防雷装置的维护分为周期性维护和日常性维护两类。
8.1.2周期性维护的周期为一年,每年在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8.1.3日常性维护应在每次雷击之后进行。在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对防雷装置应随时进行目测检查。
8.1.4检测外部防雷装置的电气边续性,若发现有脱焊、松动和锈蚀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特别是在断接卡或接地测试点处,应进行电气连续性测量。
8.1.5检查避雷针、避雷带(网、线)、杆塔和引下线的腐蚀情况及机械损伤,包括由雷击放电所造成的损伤情况。若有损伤,应及时修复;当锈蚀部位超过截面的三分之一时,应更换。
8.1.6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若测试值大于规定值,应检查接地装置和土壤条件,找出变化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8.1.7检测内部防雷装置和设备(金属外壳、机架)等电位连接的电气连续性,若发出连接处松动或断路,应及时修复。
8.1.8检查种类浪涌保护器的运行情况:有无接触不良、漏电流是否过大、发热、绝缘是否良好、积尘是否过多等,出现故障,应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及时排除。
8.2管理
摘要:在学生软件开发学习过程中,技术和规范应当并举,本文简要总结了在常见信息系统开发中常用的一些技术点以及编码的规范,以期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 :信息系统开发;规范;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08-02
作者简介:朱云霞(1980-),女,安徽淮南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讲师,任职于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0 引言
在高职的面向对象C#应用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开发,使得学生能胜任小型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和开发工作。本文的重点不在管理信息系统如何设计开发,而是重点分析在一个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实现技术和实现规范,从而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加以应用和遵循。
1 总述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目标是能实现客户资料的管理、客户级别和客户来源的分析等功能,开发流程和常规系统的开发一样,都涉及需求分析、流程分析、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等阶段,本文将从其中的编码的规范、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细节的角度加以分析。
2 编码的规范
2.1 数据库命名规范
数据库命名的规范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基本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一般性的规范要求。常规的有以下几点:数据库以db开头、数据表以tb开头、字段采用英文单词或词组、视图以view开头、存储过程以proc开头、触发器以trig开头等。示例如表1所示。
2.2 程序代码命名规范
变量及对象名命名规范如表2所示。
控件命名一般由表示该控件作用的英文单词的简写+数字编号组成,出现简写冲突时采用不同的简写规则,如果某控件在编程过程中不涉及编码,采用默认名称即可。常见的控件简写命名规范如表3所示。
3 窗体设计的常用技术总结
3.1 菜单栏的设计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制作菜单栏时,使用MenuStrip控件。使用该控件可以将菜单栏设计成Microsoft Office中的菜单样式。用户还可以通过添加快捷键、选中标记、图像、分隔条,来增强菜单的可用性等。步骤如下:
①向窗体添加一个MenuStrip控件。
②单击该控件Items属性后的“…”按钮,打开如图1所示的“项集合编辑器”。在该图所示的对话框中,“添加”MenuStrip子项,形成一级菜单。
③为已有菜单项添加子菜单,选中MenuStrip某一子项,单击DropDownItems属性后的“…”按钮,在所打开的对话框中完成相似的操作,形成二级菜单。重复此操作,可以完成多级菜单的制作。如图2所示。
3.2 窗体应用程序中正则表达式的使用
在窗体应用程序中可以通过使用Regex类来自定义正则表达式,利用该类中的IsMatch()方法,指示正则表达式在输入的字符串中是否找到匹配项,从而验证文本框中的输入。
表4是常见的一些正则表达式。
4 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学期末开设了4周的课程综合实训,结合C#、ASP.NET、软件工程3门课程进行动态网站设计,要求学生采用上述技术规范设计网上书店或BBS论坛系统。结果显示,符合教学要求的设计作品在作品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7%,其中有39%的作品被企业采纳,这表明本文所总结的信息开发系统技术和规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到相关专业教学中。
5 其他的一些经验
①在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时,如果直接将空控件放置到窗体上,容易造成看上去很乱。程序员应先对窗体上的控件进行分类,然后将它们分别放置到一个GroupBox控件中,从而使窗体井然有序。
②在使用多文档应用程序窗体界面时,一个父窗体有许多个子窗体,程序员可通过使用带有MdiLayout的枚举方法LayoutMid来排列多文档界面父窗体的子窗体。MdiLayout的常用枚举成员有ArrangeIcons、Cascade、TileHorizontal、TileVertical等。
6 结语
为了方便系统的编码和后期维护复用,在编码之前,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编码规范(包括数据库方面和程序代码方面),而在编码阶段,充分应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教学中编码命名规范的强制应用,使学生不再为编程中起名字而犯愁,提高了编程效率,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所写程序的可读性,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在信息系统编码阶段,类似于菜单设计、状态栏设计、输入验证等都是非常频繁出现的编程内容,统一此类设计的操作步骤,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易上手,有助于其更快地掌握开发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能胜任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任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护理内容之一。研究认为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手术效果和预后康复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是药物治疗无法做到的[1]。但常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多较随意,缺乏规范性,造成护理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提高心理护理的作用,我们对23例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了规范化心理护理,由此客观评价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负性情绪和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采用外切内扎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为(41.48±6.72)岁,病程为3~15年,平均(9.83±4.41)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所有患者均无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沟通良好,能正确理解和回答调查问卷内容,且无精神疾病及家族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一般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心理护理小组,组员由专业知识水平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所有组员均经过心理护理培训,掌握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围手术期给予患者"一对一"心理护理干预。②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的给予有针对性心理干预:?K术前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积极做好术前宣教工作,通过讲解混合痔外切内扎术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尽量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L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将患者与术后已基本康复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时鼓励患者与患友交流,让患友现身说法,给患者顺利康复的信心;?M术后2~3h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容易伴随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同情、安慰,转移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病房内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教患者学会疼痛时用鼻深吸气,然后慢慢从口中呼气,以放松全身肌肉,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
1.3 评价指标 ①护理干预前、后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②疼痛评分标准:术后72h内和4~7d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评价患者疼痛状况,以0~10分表示疼痛从无到剧烈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画有 10cm标尺的记录卡上画出疼痛评分,均取疼痛最剧烈时的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和对照组(P
3讨论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虽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外切内扎术是目前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术后行动不便及疼痛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能降低患者的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耐受性,加重术后疼痛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是必要也是有效的。心理护理的实质是护患双方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交互,实现患者积极适应,主动配合治疗,其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由于护理工作繁忙,过去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多停留在执行医嘱配合治疗上,心理护理仅是体现在执行医嘱时与患者的简单交流。近年来,随着护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心理护理逐渐受到了护理人员的重视。王春香[5]对120例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显著改善,全身不适、疲劳等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而向珏颖等[6]对60例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实施以心理护理为主的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提示术后72h内和4~7d内的最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5,6]吻合。综上所述,规范化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的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敏.心理护理对肛肠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2,18(36):111-1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援.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4:235-236.
[3]邓蓓蕾,丁正中,焦黎丽,等.混合痔围手术期镇痛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629-3631.
一、WCDMA技术的起源
(1)WCDMA技术的背景。WCDMA是一种最新的数据传输技术或者规范,即人们所熟知的3G,在互联网领域被称为第三代无线通讯技术。它的发展缘于全球化。早期移动通信技术囿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各个国家和技术组织都发展独立的通信系统,例如美国有AMPS和D-AMPS等系统,而欧洲是GSM技术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对统一的移动通信需求越来越大,为打破这种人为的地区间的隔离状态,全球统一规范的移动通信制式被ITU(国际电信联盟)提上了议程。198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启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规范工作。而在诸多通信规范的概念评估中,WCDMA技术因其明显的技术优势脱颖而出,被ITU确定为未来第三代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2)WCDMA的技术前身。WCDMA主要起源于欧洲和日本90年代的无线通信研究。由于GSM在欧洲得到广泛采用,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奠定基础。在GSM通信系统基础上,欧洲从1988年到1995年开展了先进通信技术研究程序,推动通用移动系统的研究,为移动通信创建了FRAMES方案,这是最早的无线宽带多址技术的萌芽,为WCDMA奠定了初步基础。日本早在1993年启动了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并且将CDMA技术作为了第三代通信的技术支撑。而最为关键的是,日本的NTTDoCoMo公司1996年创立的WCDMA方案得到世界大部分移动设备制造商支持,WCDMA技术被推向实际运用。1998年的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进一步规范了3G的技术体制,开发和维护了WCDMA-FDD和TD-SCDMA两种技术规范并且得到广泛应用,随着WCDMA的广泛普及,ITU最终批准WCDMA作为国家通信标准。随着新的无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代通信技术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WCDMA面临的市场现状和机遇
(1)新兴的移动通信市场。首先,世界移动通信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用户中欧洲主要是GSM用户,亚太主要是PDC用户,而美国主要是IS-95用户。同时移动通信基数非常大,增长迅速。以中国为例,2010年,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已经突破2.5亿。目前全球能上网的手机的数已超过能上网的电脑用户的数量,而手机上网用户中超过一半用户支持无线应用协议(WAP)。(2)WCDMA面临的市场机遇。移动通信技术运营目前主要面临的就是因特网及相关增值业务,例如金融业务、定位业务等。作为WCDMA的缔造者NTTDoCoMo公司率先引入了I-Mode移动Internet业务,赢得巨大商业市场,目前约有上万个网站在经营I-Mode业务。新的业务需求也对第三代通信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研发出能满足数据传输要求的新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成为通信公司的下一个目标。其次,原来的业务因频谱使用率不够,加之2G的频谱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更高的数据传输需求。这一问题在对宽带数据需求高的城市和地区尤为突出。
三、WCDMA技术的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
WCDMA技术的市场开发需要市场业务的引导,和2G系统不同的是,已经不局限于满足语音通信数据传输要求,3G能够满足不同媒体的传输数据需要,而如何开发在这方面的业务的3G的能力是所有的问题的关键。为了给予市场前期引导的能力,WCDMA技术规范侧重对业务能力的开发。WCDMA能提供的业务是丰富多样的。例如可以通过3G终端,既可享受普通语音服务,也可享受到宽带音乐、宽带视频和游戏等多媒体业务;移动网中的因特网应用也更为广泛,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电子商务等也和和移动网络相互结合。3G办公是另外一个方向:Intranet接入、企业虚拟客户端等也可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的业务能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股市信息,交通导航,远程教育等移动应用都可以通过3G数据传输来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总而言之,未来的网络业务结构是开放的,运营者应不断通过研发和合作提供灵活的业务,满足人们更高要求。
四、结语
WCDMA体系作为一种起源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研究的新兴的技术规范,从最初的一种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萌芽到日臻成熟的业务能力开发,对未来的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全球的信息通讯交流,促进经济合作并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随着WCDMA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带来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不可思议,让我们一起感受正在进行的3G革命。
参考文献
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加与国产设备开始走向全球竞争市场,核心技术不足与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变成了阻碍我国通信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冲突。伴随着我国通信设备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加大的情况,遭遇的知识产权壁垒现象逐渐增加,为此得付出更多的相关知识产权费用。同时也引发了产品附件费用并不高的现象。在“十五”期间,我国手机生产的年均增长速率达到了42%,2005年手机生产数值是三亿部,然而因为缺少关键技术与自主研发的能力,导致手机的芯片等核心部件都得依赖于进口,从而让产品的附件值往往较低。
1.2我国的通信网络设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网络与通信设施跟世界先进水平进行比较,会发现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产业链的总体竞争水平上,这些在我国完成起始创新的时候呈现的更加突出,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效率与质量。我国的通信技术创新还停留在集成创新与引进理解借鉴再创新的基础上。通信产品的全球竞争不再简单的是设施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的思考文/孙笛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通信行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持久性发展。在很多的领域内都拥有了生产出世界前列水准产品的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掌握了不错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但是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通信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技术创新依旧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通信技术的创新进行探究,希望以此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价值性的参考依据。摘要本身的竞争,更是包括了系统、芯片、器件等在内的总体产业链的竞争。
2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2.1我国通信技术的创新体制架构
从全球所有国家通信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经历来看,可以从中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制定国家ICT顶层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其次,紧密的把握住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机遇期,选取战略目标;然后,政府带头组织重要项目,完成重要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再然后,把应用放在首要关注的位置,通过市场做导向推动科技的进步;再然后,利用知识产权与技术规范达到通信科技的优势;最后,相当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大致的架构如图1所示。
2.2增强企业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
国家要加大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营造积极的政策鼓励氛围。企业需要加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相关投入,不停的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运营商在通信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发货出关键作用,在通信技术创新中完全的发挥应有指引与互联网验证示范作用。制造商在通信业务创新过程中负责带来技术上的支持,同时把业务创新当作指引,在通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中形成关键性的效应。科研组织在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要起示范与公众服务的作用。高等院校则负责产生根本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2.3增强政府在通信技术创新中的指引作用
主要包含了政府制定与施行通信行业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通信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制定与发行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详单,组织施行规范和知识产权战略,对重要的通信技术创新施行战略性的政府投资,创建与完善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购买制度与企业购买支持制度。利用增强政府主导,加速推进产业应用,完成通信技术创新的要求,指引创新的方向。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和互联网应用当作首要出发点,加强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密切关联,激发且统一生产学校研究的技术创新资源信息,根据市场化效益分享体制进行共同合作的技术研发,组织技术试验和互联网示例。打破核心科技、探讨制定的标准,完成知识产权,构造产业联盟与技术联盟,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一步一步的完成政策的指引、市场化运转、生产学校研究的高效合作的通信技术创新利益整体。2.5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我国通信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要进一步的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继续推动科技创新的体系与制度的改革,利益改革来改善技术资源的调配,完全表现出政府在创新中的指引作用,增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动地位,协调统一创新的资源,创建一个以企业为核心、市场做指引、生产与学校研究想结合的计算创新体制,达成通信科技创新效益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