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发展趋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临沂市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全市农机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农机办的领导下,以党的十重要精神为指针,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过千亿、翻三番”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以“4436”农机工程为重点,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全市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首先,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53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了3.6%,平均每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0.65千瓦,全省排列第五名。农用拖拉机30万台,增长7.7%,全省排列第一名;各类配套农机具45万台套,增长7.1%,配套比1:1.5,全省排列第一名,增长幅度均高于往年;其次,农机作业水平。全市机耕作业面积达到600多万亩。机播面积达到300万亩。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85%、80%和80%。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和水稻、花生、秸杆综合利用、大蒜、薯类及蔬菜冷藏等多项机械化技术的开发研制、试验示范和普及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机运输、机械灌溉和农副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70%以上的农业劳动量已由机械承担;再次,农机管理水平。通过加大农机行风建设力度,深入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农机市场秩序整顿和“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等活动,使全市农机执法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累计拖拉机挂牌达到70%,年审达到59%。驾驶员累计发证达69%,年审达72%;最后,农机经济效益。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0.7亿元,比2002年增长49.1%,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到47.1亿元,增长68%。民营农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1万户,比上一年增长6.6%,经营总收入43亿元,占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的84.8%。
2 临沂市农业机械发展趋势分析
现阶段,临沂市农业机械已经发展了包括小麦收割、玉米收获、土地旋耕、翻耕等多种农机品种,就这些农业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工艺水平来说,国际上先进生产和制造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阶段,临沂市农业机械多数以小型农机为主,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一些农业机械研究和开发部门的研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随着农业现代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程度会越来越高。今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是以良种、良法相配套为主要切入点,以节约能源、水源和土地等综合资源利用技术为发展重点,突出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功能,积极推广机械深耕,复式整地、精良播种、化肥深施、节约灌溉以及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将紧紧围绕提高粮食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农业基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和普及适用的的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好大型收获机械、整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等。
2.1 农业机械向着绿色产品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2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4-2809-04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使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1]。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经营的具体形式
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地方生态环境条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2-7]。
1.1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在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台田―鱼塘模式、山区模式、庭院经济模式、水田农业等多种模式,各种模式各具特色,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因常年积水形成渍涝。当地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在低洼的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等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了水陆共生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1.1.2台田―鱼塘模式在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当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在低洼处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在稍高处构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养殖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和鱼塘相互促进,实现了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
1.1.3山区模式在地形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有山区特色的立体式生态农业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区,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养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作物,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材用林的经营方式。这样的立体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1.1.4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阳台、屋顶等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经营。如四川省彭县楠木乡的一农户,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个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在池内放养了2 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再搭个葡萄架给鸡群遮阴,这样获得了蛋、鱼、葡萄“三丰收”,使庭院经济成为了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养殖,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再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1.1.6“水田农业”模式典型的有在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水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了立体的农渔业的生态结构模式。
1.1.7“蔗田农业”模式广西等南方省区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产区,在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来发展农业生产。
1.1.8“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蜜蜂,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还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1.2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又发展起来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态农业模式,诸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的“猪―沼―果”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属于新型生态农业的范畴。
1.2.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它结合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故被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1)具体形式。在一个150 m2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 m3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 m2的猪舍和一间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技术特点是:温室内猪圈舍的温度在冬天可提高3~5 ℃,为禽畜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使猪的生长出栏从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饲养量可增加。而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猪舍下的沼气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辐射而增温,可解决北方地区在寒冷的冬季产气难的技术难题;同时,猪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的产量可获增加,品质也有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2)经济效益。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 m2可增产2~5 kg,增收5~6元,温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过千元;②每年均可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③温室育猪比常规养猪可提前150 d出栏,每头猪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气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节电60元,节煤130元。
3)社会效益。①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打麻将女玩牌,邻里吵架合不来”的陈风陋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②农村庭院整洁有序,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脏乱差的面貌。
4)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推广达21万多户。
1.2.2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1)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养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2)经济效益。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 m多,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往年准备柴禾的砍柴工150个。
3)现有规模。该模式在我国南方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推广达25万户。
1.2.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为解决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研究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1)具体形式。每个农户建一个沼气池、一片果园、一个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间看营房。实行厕所、沼气池、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可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入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2)特点。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3)经济效益。“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户均可增收节支2 000~4 000元[8]。
2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着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一条根本“轨迹”,那就是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都具有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几个基本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根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的情况,充分吸收当地的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的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3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都属于生态农业的范畴,其指导思想都是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将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9]。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导。遵循我国过去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轨迹,可展望出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重点领域。
3.1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05年该中心新认证企业1 839家,产品5 077个,截至该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了3 695家,产品总数达到了9 728个。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08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87%。企业总数达到了416家,产品总数达到1 249个,实物总量66.9万t。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初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产值超过了
5 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9]。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3.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充分利用本区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3.3更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应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3.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带业的影响。
总理曾指出:“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能源危机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普及和增强,生态农业乃至生态经济也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引导世界经济向资源节约和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福龙.看,他们的生态农业试验[J].世界博览,2010(12):56-57.
[2] 郭从友. 鸭稻上市,喜看生态农业又归来[J]. 工会博览,
2009 (1):70.
[3] 潘虹.“乐和家园”生态农业分析[J].企业导报,2010(2):96.
[4] 雷和涛,廖允成.浅析杨凌生态农业科普旅游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2-105.
[5] 徐文辉,庄丽丽,陈快快,等.义乌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J].中国城市林业,2009,7(3):19-21.
[6] 谢艺,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护区庭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5):146-149.
一、农业网站的发展现状
目前农业网站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农业网站的站点数目在09年1-8月期间有着显著的增长,总数达到29739家,八个月内增加了8183家,增长率达到38.0%,远远高于全国互联网站平均增长速度。从这一点来看,农业网站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网站的建设力度,同时农业企业也积极建立网站进行电子商务的尝试用以降低经营成本。
中国农业部星系中心的负责人王法英处长表示,中国农业部对于农业网站的发展极为 重视。多年以来,不惜在各地各省市投入重金以加快整个农业行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将从政府监管和政策颁布机构的角度,和CNZZ这样有作为,有实力的数据专业公司一起,共同开拓农业类站点的广阔市场。以具体的客观数据为依托,更为可观翔实地了解整个行业的关键数据。这非常有利于深化农业信息化改革的进程,非常有利于深入了解农业网络供求两端的具体需求。将大大加快规范和细化行业信息化政策的力度,进而优化整个农业行业的信息产业结构。
随着农业网站数目的增长,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更多农民具备上网条件,整个农业类网站的站点流量业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截至到8月31日,全行业每天的独立访客和页面浏览数分别达到342626人和1206324次,分别比这两项数据2009年1月1日的统计结果增加了15.1%和19.4%。
尽管无论从行业站点数还是行业流量来看,农业网站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这些耀眼农业类网站整体数据的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其某些不足。
第一,农业类网站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少,仅占全国所有网站的3.8%,这与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3%这一水平并不匹配,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相距甚远,同时农业类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民有6亿之多,农村网民接近1亿,农业类网站还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第二,农业类网站的地域分布依然很不均衡,呈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别,……%的农业类站点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整体经济对农业依存度不高的地区,而在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类网站只占总数的……%,尽管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全局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网站在地域分布上的问题,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不同地区的农业从业者所需求的农业信息各有不同,而本地网站在了解当地情况和提供相应信息方面更具优势,毕竟北京的网站很难了解贵州农村的确切信息。网站地域分布不均衡意味着中西部农业从业者很难在网上得到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信息。
第三,农业网站的独立访客整体数量太小,与每日超过一亿的农业相关从业者的网民数量差距甚大,这说明大多数农业网民并不访问自己所在行业的网站。而平均每个站点每天只有41.6次的页面访问数,这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类站点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站结构的合理性和内容的可读性。
(点击此处查看大图)
行业搜索关键词同样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标记,行业搜索关键词越多,被搜索引擎收录的概率也就越大,意味着该行业网站的内容越丰富(在同一类站点中,出现于超过1%数量的行业站点之中的关键词,称为行业搜索关键词)。目前总数达到近3万农业类站点的行业搜索关键词数量仅为7852个,这与其它行业网站的平均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说明整个农业网站的总体有效信息量还比较少。
有竞价的关键词是指网站通过报价提升自己在该关键词上的搜索排名,整个行业的竞价关键词数则代表着该行业网站对于花钱提升自身在搜索引擎上排名的意愿。农业类行业有竞价的关键词数目为385个,这是一个很小的数据,说明整个农业类网站愿意花钱吸引流量的意愿还相当低,网站对流量不重视,其对网站内容建设也不会太重视。
每日通过百度链接点击进入农业类网站为43505次,平均每天每个网站通过百度这一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搜索引擎的链接而点击进入次数仅为1.5次,这一数字与前面关键词的数据是相符合的,关键词数量少,通过搜索引擎进入网站的数量自然也就很少。
二、农业类网站的访客情况
2009年8月农业类网站访客的平均在线时间为5.81秒,比一月的5.31秒略有提高,但仍比较少,说明大多数访客在农业类网站停留时间很短,访客对网站提供的多数内容并不感兴趣。这与前面农业类网站访客较少,关键词较少等现象一同说明了农业类网站的吸引力较低。
(点击此处查看大图)
通过统计访客所处地区的数据表明,95%农业网站的访客来源于国内,这与全国其它网站的访客来源基本相同,而在农业类网站的国内访客的城乡分布中,来自农村的访客比例占29.5,这与中国农村网民占全国网民的总比例相当,但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访客的比例在一直稳步提升。
农业网站的最大受众应该是农民,农业网站中农村访客理应占据更大的比例,这说明现在农业类网站发展方向还没有找准,对农村居民的关注度和吸引力还不够。
CNZZ执行总裁张志强谈到农业站点近期的发展时谈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信息化强国。从第三方客观数据角度纵观农业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进行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先提高这个行业整体站点的平均水准。特别是为数众多的、最为贴近广大网民的基础站点群,这些网站的发展程度将奠定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石。
(点击此处查看大图)
从农业类网站的整体的访客来路来看,24.9%的访客是通过直接输入网址和收藏夹进入网站的访客比例在稳步提升,从1月的20.92%增长到8月的24.90%,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通过搜索引擎方式访问农业类站点的比例从29.95%降低到25.51%,通过网址站和其他网站的链接方式访问农业类网站的访客比例均表现较为稳定,分别在36.50%和12.70%左右。
通过分析访客进入农业类网站的途径,我们可以看出,超过60%的访客是通过直接输入网址以及本地和网络收藏夹的方式进入站点,这部分访客对自己的访问目的地很明确同时对网站的回访率较高,而访客比例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一部分农业网站在不断的成长,成为访客的固定访问对象。通过搜索引擎访问网址的访客有着明确的目的性,这部分访客比例的下降也同样说明越来越多的访客在自己已记录的网站上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说明对农业类网站并不熟悉的新独立访客增长缓慢。
三、农业类网站的质量评价
在国内现有的农业类网站中,信息提供类网站占据着绝大多数,在政府建立的农业信息网站中,大部分已经建立了较好的结构框架,信息内容基本上已经涉及到农业、农民、农村的各个主要方面,这也是政府网站的优势所在,有能力,有条件为访问者提供综合权威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企业建立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在特定信息的提供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站,但这类网站在农业类网站的总体所占比例较小。目前还有一类主要针对农产品渠道商提供交易平台和行业分析报告的网站,这部分网站由于有直接的盈利途径,现在发展的也比较好。
尽管目前国内的农业类网站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结构,但从我们上面的数据分析中依然能够看到存在很多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多数网站的内容无法吸引访客,这些网站内容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国内农业类网站特别是地方较小的农业信息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内容很少,许多信息浅尝辙止,缺乏有用的、针对性强的特色信息,很多内容也是互相抄袭,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还有很多的无效链接。现有的农业网站数据库种类及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较小,数据库的质量及标准较差,不能保证信息的查准率,缺乏利用价值。同时多数网站仅仅提供农业相关信息的原始资料,而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用户对获取信息内容的日益重视,信息消费者更迫切地要求得到高附加值的信息,即经过精心研究和领会之后被深加工的问题解决方案。
其次,很多农业类网站的时效性较差,内容更新不及时,或提供过时的信息。很多网站甚至还有当年百强的网站中的最新信息居然是08年的,很难想象更新频率如此之慢的网站如何能够吸引访客进入,又能够提供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给访客呢?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