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德育育人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活动育人的内涵及育人要求
活动育人就是通过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其主要抓手和落脚点就是通过不断创新和落实现有的德育系列教育来逐步实现育人的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具体指在初一年级开展“道德、礼仪、规范、习惯”八字主题教育,通过活动对其施以道德影响,提高其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初二上期应开展励志教育,下期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主题开展主题教育,这样就可以激发、唤醒和培养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初三年级上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放松身心,放平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中考备考中。
3环境育人的内涵及育人要求
环境育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和有计划地建设环境及开发环境育人功能并驾驭环境育人的活动。以创建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一个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形式作为载体,创建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现实载体,使之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及创造的能动性,强化环境育人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育人”积极性,使学生在“人人是老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为此,新乡市一中初中部通过教室美化布置、文化墙美化、励志文化走廊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影响,积极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努力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认真构建健康、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着力营造有初中部育人特色的校园环境。
摘要: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关键词 :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品牌升级;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男,硕士,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从多维度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破解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概念和体系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
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不少中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部分中职生甚至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公民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没有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深度发掘中职生的潜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企业等诸多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潜能德育的概念
中职生的潜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中职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人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在某种环境下,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潜能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即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文化、劳动、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项目、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品德水平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
(三)潜能德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
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围绕德育潜能,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
二、潜能德育的校本实践
(一)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我校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效的德育体系,开发特色校园文化潜能,为学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文化
历经百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我校校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校训和青年军校“责任、荣誉、信念”校训(我校为全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博学、善导、立德、树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修身、强技”的学风。校徽、校报、校广播站等精神文化载体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学校制定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其中的《弟子规》、《军规》等文化精髓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环境文化
我校将环境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绿地、每一幢楼房、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积极营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文化、个性彰显的班级文化、激情灵动的社团文化、振奋人心的军旅文化、坚决服从的执行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元素。为了彰显执行文化,学校重新设计了具有军校元素的校徽,将前后教学楼、实训楼及行政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慎行楼”。在教学楼门厅张贴“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巨幅宣传牌。在校园道路两侧,西点军校名人名言的宣传牌对过往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制度文化
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与育人理念,创新“4A”、“5S”、“6W”的管理模式,我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出台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青年军校一日常规条列》、《青年军校学生仪容仪表条列》、《青年军校“一人一责”条例》、《青年军校跑操条例》、《“西点军校”模式育人手册》和《学生N个不能》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行为、抑恶扬善。
4.舆论文化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学校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页、校报、校园贴吧、校园QQ群、班级QQ群、校园宣传橱窗、班级主题黑板报等,包括《校园新闻》、《技能之星》、《团徽闪闪》、《校友讲坛》、《法制之窗》、《每周一歌》、《梦想舞台》、《文明风采》等栏目,强烈地释放文化德育正能量,成为我校“潜能德育”文化导向的助推器。
(二)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我校以企业规范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德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极少数拒不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遵章守纪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我校深层次地剖析了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并落实到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例如,我校对“阳光跑操”的要求是,整队从教室门口跑步进场并跑步原路退场,遇阻碍时应原地跑步不能停步(培养行为控制能力);队列要求纵横对齐,横队间保持半臂距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纠错觉悟);跑操要求步伐整齐(听口令,培养守纪意识),班级口号响亮(培养团队荣誉感)。在实施行为铸德的过程中,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首先明确行为训练与品德养成的意义,明确具体项目与品德素养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形成合力,推进各项规范训练,做到明理力行、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凯洛夫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人的一生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难以形成完善的品德。我校深度发掘劳动德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图书助理、餐厅勤工俭学、社会志愿者、学生创业、实习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劳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打扫卫生的“一人一责”卫生劳动制度是我校德育的一项创举。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每天都要参与。我校把卫生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细化到每个学生和班主任。每天做到师生同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外,每学期举行一次擦地工具制作及擦地比赛,抹布的制作面积为25×36CM,布料为家中破旧衣服,要求亲手缝制(不可用机缝),做到了低碳、经济、节水。更重要的是,让我校学生逐渐摆脱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培养出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良好精神品质。
(四)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深度挖掘德育潜能,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活动制度化
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大力挖掘德育活动潜能,使激发活动潜能做到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定期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每班有德育课堂,每日有广播站、电视台时政播报、激情早读、阳光跑操和社团活动;每周有德育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梦想秀”大舞台,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友讲坛,每学期有一次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一次军训会操比赛和一次跑操比赛,每年还有一届秋季运动会、师生“双杯赛”、“梅苑”缤纷艺术节及魅力“女生节”,每年暑假举行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摆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2.活动特色化
(1)激发艺术潜能。“梅苑”缤纷艺术节在每年的12月举行,活动都是班级大比赛,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竞争性。每班参赛选手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宿舍美化比赛等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班级积分,积分排名作为学期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内容。艺术节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提升女生自信。每年3月8日为我校魅力“女生节”活动日,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节日活动包括很多小游戏和小竞赛。其中,快乐呼啦圈、两人三足、盲切土豆丝、钉纽扣我最行、鲜花送老师等是每年“女生节”常规的活动项目。此外,“女生节”还会增添一些新节目。
(3)增强成才信念。我校开辟校友讲坛,每月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给学弟们做报告。谈创业经历和感受,谈成功经验和体验,谈创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等。校友讲坛能激发学生斗志,增强学生信心,坚定“出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信念。
(4)品味中外经典。我校编写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课本吸纳了《弟子规》、《西点军规》等中的经典,每天早读课上学生激情诵读,这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构筑社团堡垒。我校重视发掘学生社团的德育潜能。目前,已经成立了文学社、跆拳道、柔道、太极、吉他、小记者协会等十多个社团。社团完全由学生干部组织并进行自我管理。社团每日定时对成员开放,许多社团活动在晚上对住校生开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在校团委及学生会的引导下,社团成了一个个德育战斗堡垒。
(6)放飞青想。校园“梦想秀”活动是为学生搭建的青春舞台,活动由校团委牵头,各系部轮流主办,每周三下午对全校学生开放。该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今,“校园梦想秀”已成为我校涵盖层面广、学生受益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坚持特色跑操。师生跑操是我校德育的又一项创举。根据《跑操条例》,每天下午体育大课间时,师生列队在运动场上进行“阳光跑操”。每天学生会对班级跑操从着装统一、入场速度、班级口号、跑操队形到出勤人数等方面打分并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于第二天广播操前宣布并列入学期先进集体考核。跑操分高一和高二、高三年级两场进行,以班级为一方阵,每班有班旗,每场有令旗,各班有口号(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教师方阵打令旗。另外,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全校班级跑操大比赛,校级及中层领导作评委,评比重点突出班级学生的“精、气、神”。跑操增强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提升了自信心、集体认同感及归宿感。
(8)打造成长动力。我校自2012年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暑期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学员为各系部推选的优秀学生干部。主题是“改善,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形式大胆创新,以游戏作为团队成长的载体,包括培养团队意识的“寻找家人”,培养意志力的“永不放弃”,培养集体意识的“消防员”等。
(9)注重技能培养。我校每年6月举行主题为“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的“双杯赛”大比武,其目的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高一学生通过参加“能手杯”检查自己一年所学的技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高二学生通过参加“成才杯”检验自己在校学到的技能和谋生本领。
(10)融合地方特色。扬州木偶戏是扬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扬州,激发热爱扬州、建设扬州的热情,我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扬州木偶剧团进校。木偶戏具有电视、电影不能替代的观赏新视觉,更具有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剧情《葫芦娃》、《琼花仙子》和《新白雪公主》等深受学生喜爱。
三、潜能德育的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学风和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德育”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优雅,用膳文明友好,跑操天天励志,卫生劳动有序,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教师新观念牢固树立
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如今,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健康、充实、快乐、和谐”,教师感受到工作“充实、成功、幸福、满意”,从而使育人有道,成才有方。
(三)省市各部门肯定认可
“潜能德育”破解了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的许多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校在2010年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潜能德育”形象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探索,我校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西点”品牌职校,到提升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实施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的“潜能德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德育特色品牌升级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潜能德育”是摆脱目前中职德育困境的有效德育新模式。“潜能德育”不仅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27-1
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具有更加浓厚的实践教育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握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使实践教育成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对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的根本特征。
(一)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应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体现一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因而实践育人工作必然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
(二)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运行应坚持“三方合作”。“三方合作”就是指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有机结合和作用互动。实践育人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使实践育人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必须强化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结合和联动,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从而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自主精神,实现实践育人的创新性和普遍性。
二、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协同平台
(一)教育型平台。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起点高、系列化、针对性强,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
(二)创新型平台。高职院校要支持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社团,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
(三)服务型平台。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调动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四)文化型平台。开设人文大讲堂、科技大讲堂,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五)组织型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加强党、团、学、社等组织建设,特别要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团员的作用,在工作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六)就业型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参加岗前培训,体验职业生活;到毕业生就业基地参观、考察、学习,收集用人信息,了解用人标准,为他们创造了多层次的职业岗位实践机会,让他们做好充分的就业知识、心理、能力准备。
三、建立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化机制。实践教育要面向社会,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聘请政府部门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实践教育活动的体制社会化,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
(二)基地化机制。实践基地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具备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一体的综合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三)项目化机制。建立项目投标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跨院系和专业组队,自行设计项目和课题参与投标竞争,经专家评审,确定学校和院系两级重点团队,并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促进了专业交叉和团队合作,不断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
(四)课程化机制。把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学时学分、成绩考评等作明确规定。建立适合实际、真正对大学生有激励作用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分级分等考评,每学年进行一次。
(五)多元化机制。在组织形式上,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生与教师相结合,定点与区域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实践与服务相结合,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调研与宣传相结合;在实践经费筹措上,专项经费与团队自筹相结合,社会捐助与服务收入相结合。
四、抓好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立足服务。实践教育体系要服务于学生成才,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来开展实践活动,努力做到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二)找准支点。要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按照“按需设岗、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
(四)突出重点。要抓重点团队,努力打造品牌项目,依托品牌项目提升实践服务的整体层次,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发挥重点团队“点”上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做到“抓住一点,带动一片”。
中图分类号:H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53-05
“人体成语”(соматическ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是指含有表示人体各部位名称及关于人的知、情、意、行等语素的成语。俄语中与表示人的知觉、认识现实的器官―─头、眼、齿、鼻、舌、耳等名词组合成的成语相当多,这类成语在所有“人体成语”中占70%[1]。
一、“人体成语”的结构(一)“人体成语”的构成成素
与其他所有成语一样,“人体成语”的成素也是由词来充当的,词是构成成语的必要条件。但是词进入到“人体成语”充当成素之后,其原有的意义就会部分消失,失去其独立的词汇意义。如在成语набить глаз,вешать нос中,不论它们的构成成素的词汇意义――“装满,装入”,“视觉器官,视觉”;“挂,嗅觉器官”等各自多么具有独立性,进入到成语之后,每个成素多少都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即两个成素的词汇意义都相应地发生了语义虚化现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不可分解的语义整体,表示“眼力好”─―指某人在某方面很内行,有经验,“垂头丧气”―─指悲观失望。在表达完整意义的、具有具体语境的句子中,这种整体意义表现得更加明显。例:
1.Старая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 набила глаз: лишь бегло просмотрев экзаменационную работу, она могла сказать, каких способностей абитуриент.
2.―Именно потому, что война, и нельзя нос вешать.Надо быть бодрым , веселым .(Mатросов)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虽然成语的构成成素以成素(词)的基本意义为基础,但决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成素意义的简单结合,每个成素的语义已被引申、形象化或被虚化了。
(二)“人体成语”构成成素的类型
从笔者在《俄汉成语词典》中所查阅的带глаз(200个),нос(60个)的成语的考查结果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人体词语(或人体词语+动词)
иметь глаз(留神,注意),высунуть нос(露面,出门)。
2.重叠成素
глаз на глаз(两人面对面地),нос в нос(头碰头,面对面,迎面相遇,相撞等)。
3.前置词+人体词语
между глаз(就在眼底下),из- под носа(从鼻子底下,从身边)。
4.带否定词及表示否定意义
не казать глаз(不到场,不露面),не видеть далее своего носа (鼠目寸光)。
5.带连接词хоть
хоть одним глазком (哪怕看一眼),хоть глаза выколи(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6.带数词成素
между четырех глаз(面对面地)。
7.以动词(含形动词、副词)为主要成素的支配联系成语
пропускать мимо глаз(不理会),водить за нос (愚弄)。
8.以形容词为主要成素的支配联系成语(这类成语数量极少)
свежий глаз(新来的人),горбатый нос (鹰钩鼻)。
(三)“人体成语”构成成素的变体
成素的变体是指在不改变成素数量和语义的前提下,用另一个词(成素)代换某一成素。这种变体可分为:1.形态变体――指成素的格、数等语法形式的变体,如несколько хватает глаз [глаза, глазу] (目力可及的地方,放眼望去)等。2.结构形态变体――指由于使用不同的构形后缀和构词后缀而产生的形式变体[3]78-79。如:протереть глаза[глазки]деньгам(挥金如土),крутить носом[носиком](眼高,鄙视)等。3.词汇变体――指可用同义词和近义词替换一个成素。如:не отрывать [отводить]глаз (凝视),клевать [тываться] носом(打瞌睡)等。
二、“人体成语”的认知范畴意义(一)概念意义和范畴意义
一个词的词汇意义是概念意义、构词意义、范畴意义的总和。比如说глаз,нос的概念意义分别是“眼”、“鼻”,构词意义分别是“视觉、嗅觉器官”,它们的范畴意义是“名词”。而成语的意义则是概念意义和范畴意义的结合[3]122。成语的概念意义由该成语的各成素结合之后的整体意义来表达。如высмотреть глаза中высмотреть的概念意义是“仔细观看,看出”,глаза的概念意义是“眼睛”,两个成素及两个成素的概念意义按照一定的词法规则相结合后,转换成了与其完全不同的概念意义,即成语的概念意义―─“望眼欲穿”。
成语的范畴意义是成语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4]。成语的范畴意义与成语的结构、成语的认知语义有密切关系。成语的结构虽然相当繁多,但所有的结构都是由各个成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成的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整体,而这一完整的意义往往都是由某一个成素的核心作用来支配。这个成素就叫做“语法核心成分”(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 стержневый компонент)[5]。如:драть глаза, водить за нос。
从语义角度来看,成语不受其结构的制约。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使用成语,其关注点并不在成语的构成成素上,也就是说,一个成语进入到交际当中,突显的不是其结构中的几个词或语法规则,而是成语的整体意义。这一意义是人们在认识自身和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习惯的、固定的、普遍接受的概念意义,是由认知心理过程来决定的[7]92。因为,在成语中一个词(成素)义没有明确的边界,随着范畴的扩展其边缘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出现与其他词义范畴的交叉。一个词在不同语境(比如:成语)中的意义要比词典里列出的含义丰富得多,“人的大脑也无须记忆所有含义,而是从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其含义”[6]93。
在成语中,范畴意义是成语意义的组成部分,是一种语法意义,它与成语的概念意义密不可分。成语的范畴意义有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高度的抽象性;2.不参与概念意义的构成;3.相对于词的范畴意义,成语的范畴意义的稳定程度相对较弱[6]122-123。
这三个特点在确定成语的范畴意义时非常重要,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如“人体成语”за глаза,由于在句中与动词搭配作状语,具有疏状性范畴意义,有时它虽与动词搭配,但具有明显的评价色彩,属于述谓性范畴意义。试比较:
(1)В городе, несмотря на резкость его суждений и нервность, его любили и за глаза ласково называли Ваней. (Чехов)
(2)Mолодой человек говорил с приезжим по-французски. ―Куда изволите вы ехать, ―спросил он его.― В ближайший город, ―отвечал француз,―откуда отправляюсь к одному помещику, который нанял меня за глаза в учетели.(Пушкин)
(二)“人体成语”范畴意义的变化
上文我们谈到,成语的范畴意义的三个特点对确定成语的范畴意义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成语范畴意义的稳定程度会影响其意义的变化。“人体成语”中有许多范畴是稳定的。如:глаз да глаз(需要时时照料)、высунуть нос(出门,露面)等。但有些范畴意义有减弱现象,如:глаз на глаз, 它既表示“单独地(与某人在一起),两人面对面地”的范畴意义,又表示“孤立地”的范畴意义。按照认知语义学的观点,此时“孤立地”的意义,更多地含有“单独地”的原型意义。试比较:
1.Пугачев сказал мне: “Сиди; я хочу с тобою переговорить". ─Mы остались глаз на глаз. (Пушкин)
2.По смерти Карла… шведы помирились с союзниками Петра,который опять остался глаз на глаз со своим врагом и опять,как под Полтавой,одинокий,нанес ему решительный удар. (Ключевский)
有些范畴意义会转化为完全不同的范畴意义。如глаза навыкат (凸眼睛),它在一种情况下指称一个事物或现象,具有称名性范畴意义,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转化为述谓性范畴意义(睁大眼睛)。试比较:
1.Это был юноша моих лет...,с большими глазами навыкат и с полными, сочными губами.(Буслаев)
2.Там, где речь о личной выгоде, У него [врага] глаза навыкате.(Mаяковский)
(三)“人体成语”范畴意义的类型
在成语中,范畴意义和概念意义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同时又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范畴意义伴随概念意义的构成。范畴意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3]122。范畴意义是一种十分概括的意义,如事物意义、性质意义、行为意义等。成语的意义不仅依赖其概念,还要靠它的功能语义和语法范畴来确定。语法范畴是成语中的核心成素,成语的范畴意义主要由核心成素和成语的概念意义在句中的功能决定。
“人体成语”的范畴意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称名性“人体成语”:свежий глаз(新来的人)。глаз是核心成素,修饰语свежий的性、数、格是表义成素,在句中要按照核心成素的变化而变化。
2.述谓性“人体成语”:водить за нос (愚弄,哄骗),плевать в глаза (唾骂,鄙视)。这些成语的核心成素均为动词,其他成素都依附于动词的支配关系,并共同构成概念意义,其概念意义具有述谓性范畴意义。
3.疏状性“人体成语”:во все глаза (仔细地,严密地),под нос (低声地,喃喃地,含糊不清地)。
4.修饰性“人体成语”:修饰性成素为核心成素,如:короче воробьиного носа(非常短),с безумных глаз (发疯似的);不以修饰性成素为核心成素,即某些成素是动词,形式上看很像述谓性成语,但表示性质意义,如:вырви глаз(酸掉牙的,涩得要命的),нос не дорос (骨头还嫩,嘴上没毛)。
有些成语从形式上看是“前置词+名词”形成,但其意义是性质意义。如:глаза на лоб лезут (目瞪口呆,睁大眼睛),с гулькин нос (一丁点,少得很,小得很),(не)по носу (够资格)等等。有些成语从形式上看像称名性成语,但整个成语具有性质意义。如:нос картошкой (蒜头鼻子),глаза на затылке(漫不经心,有眼不见), глаза на мокром месте(好哭),рысьи глаза(贼眉鼠眼)等。
总之,“人体成语”的范畴意义非常复杂,因此,对其意义及其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还有一些多重性现象,即一个范畴意义同时又指另一个范畴意义。
三、“人体成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人体成语”的构成成素虽然相互之间都有意义和语法上的联系,但对其结构类型及成素的变体来讲,表达人体器官的成素,即人体词语的性质、词汇意义的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是构成“人体成语”概念意义的主要因素。而范畴意义与“人体成语”的语法意义和概念意义相互关联,相辅相承。范畴意义是人类认知的心理过程的结果,是人对周围事物一定的结构的认知[6]55-59。
丁昕教授指出:“成语由两个以上成素构成。各成素语义虚化程度不同,因而其语义分量也各异,语义分量重的成素是意义中心(смысловой центр),由此可见,意义中心是指用实词表示的承担构义功能(смыслообразующая функция)的成素。意义中心是成语的主导成素,由实词成素表示,表示意义中心的成素只是部分地语义虚化,所以它与自由用法的词相应。”[3]125按照这一观点,在“人体成语”中,具有构义功能的成素很显然是表示人体器官的成素。而意义中心,我们认为,并不总是具有构义功能的成素,它应包括其他的成素(实词)。因为,只有具有构义功能的成素和其他成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成语的整体的概念意义。
那么,“人体成语”的整体概念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它与人的认知有何关系?下面我们从构成“人体成语”的主要因素――人体词语的隐喻和换喻转义角度,重点分析形成“人体成语”意义的认知机制,进而分析“人体成语”的隐喻和换喻意义在句中的表现。
在《大俄汉词典》中глаз的义项为:眼睛;目光;眼光;视线;视力;目力;观察力;照管,照料;监视;眼,孔。нос的义项为:鼻子;鸟嘴;(茶壶等)嘴;(船、飞机、汽车等的)前部,头等[7]。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глаз, нос隐喻、换喻意义的认知基础:1.生理基础: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用于看周围世界的事物,兴奋、激动时,瞳孔会放大;鼻子是人的呼吸器官之一,也是嗅觉器官。鼻子在人的五官中部位最突出。2.运动基础:专注某一件事物时,人的眼睛一般不转动。眼睛向下看,表示谦逊;眼睛睁大表示惊异,眼睛闪烁表示喜悦等等;皱鼻子表示厌恶;哼鼻子表示排斥;鼻子抽搐表示闻到某种气味;翘鼻子表示傲慢;用手扇鼻子表示;鼻子箕张表示发怒或恐惧;3.生活、文化基础:人们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认识世界的窗户。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挥眼睛的视觉作用,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事物。眼睛又是传神的工具。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可以在眼睛中表现出来;俄罗斯人的鼻子又高又大,十分引人注目,这个突出的鼻子使俄罗斯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对鼻子有特殊的认知。高鼻梁是美人的标志之一;鹰钩鼻子象征聪明、敏捷;鼻子下面没长胡子表示年轻、稚嫩;鼻子贴着书本表示埋头苦读等等。
隐喻意义产生和实现的基础是相似性。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的地方。相似性有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之分。物理相似性是指形状或外表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心理相似是指文化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8]。人体词语的隐喻属于隐喻的一个部分。人体器官的形状、功能是人的相似和相关联想的基础。俄语中人体词语的隐喻有形状相似、功能相似、心理感受相似等多种相似基础。人体词语的隐喻一般是以人体器官,如:глаз,нос等词为喻体,来比喻其他事物或现象。而换喻是以相邻性为基础的,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替代另一个事物的特征。
(一)глаз的隐喻、换喻意义及其在“人体成语”中的表现
隐喻意义:
1.表达人的行为方式或态度。
пропускать мимо глаз(不加考虑地放过),例:Я так много пропускал мимо глаз легкомысленно: спешил пропускать, гнал все мрачное и обращался к сияющему.(Достоевский)
2.表达时间、空间意义。
на глазах(很快地),例:Mост начал расти на глазах. (А. Толстой)
между глаз(面前),例:Теперь только у чертей [таможенников] между глаз проплыть,а там―получай денежки.(Горький)
3.表达情感色彩意义。
сверкать глазами(怒目而视),例:―Лжете вы!―крикнула барыня и злобно сверкнула на нее глазами.― Mне все известно! (Чехов)
换喻意义:
1.表达评价意义。
глаза навыкать(凸眼睛,鼓眼睛),例:Это был юноша моих лет… с большими глазами навыкат и с полными, сочными губами.(Буслаев)
глаза с поволокой (懒洋洋的眼睛),例:Всего замечательнее в этом красивом женском лице были серые, опущенные длинными ресницами глаза с поволокой. (Мам.-Сиб.)
2.表达глаз本身功能――看的意义
не отрывать глаз (目不转睛地看,凝视),例:Он стоял неподвижно, не отрывая глаз от снежной равнины. (Николаева)
на глаза(按照……的意见,根据……看法),例:На глаза Наташи все бывшие на бале были одинаково добрые, милые, прекрасные люди, любящие друг друга. (Л. Толстой)
3.表达人的意义,即部分替代整体。
Свежие глаза(新来的人),свой глаз(自己的耳目,亲信),бусстыжие глаза(不要脸的东西)等。
4.表达真实判断。
попадать(попасть)на глаза(发现),例:Mне попала на глаза открытка ─портрет женщины.(Горький)
(二)нос 的隐喻、换喻意义及其在“人体成语”中的表现
隐喻意义:
1.表达人的行为方式或态度。
воротить нос (不理不睬,鄙弃,瞧不起),例:Она слишком горда. С нами не говорит, а поклонишься ей, нос на сторону воротит. (Решетников)
2.表达评价定义。
нос не дорос(嘴上没毛),例:А до нашей фамилии не касайтесь. Нос не дорос.(Кожевников)
не по носу(不够资格),例:―Не по носу вам этот дом, ребята!
3.表达情感色彩。
вешать нос (垂头丧气,悲观失望),例:Как бы то ни было, одного-двух неудачных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й совсем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 чтобы вешать нос на квинту и не спать всю ночь.(Чехов)
4.表达时间、空间、距离意义。
из-под носа(从眼前,从身边),例:Аркашка унес из-под самого носа зазевавшегося пассажира большой кожаный чемодан .(Пантелеев)
на носу(快到,眼看就要到),例:Где там гулять! Экзамены на носу! (Бабаев)
5.表达数量多少、尺寸大小、高低等意义。
с воробьиный нос(一丁点,少得很,小得很),例:―Одно плохо: поставить-то куда?Сарайчик― с гулькин нос, да и у того крыша худая.(Степанов)
меньше куриного носа(很小,很短),例:Деревца-то меньше куриного носа, а возни с ними много.
换喻意义:
表示“人”的意义。
с носа (носу)(从每个人那里),例:Они платят ей по пятерке с носу. (Шишков)
горбатый нос (鹰钩鼻),греческий нос(希腊式的鼻子)等。
通过对人体成语成素的隐喻、换喻意义及其在“人体成语”中的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俄语成语中很早就形成了以人体器官为认知基础的隐喻和换喻概念系统。“人体成语”的隐喻和换喻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非常成熟的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1]Долгополов.Ю А.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Анализ соматических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го аналийского,немецкого языков[D].АКД,Казань,1973:6.
[2]周纪生.俄汉成语词典[K].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3]丁昕.俄语成语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1.
[4]Жуков В П.Семантика фраз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оборотов[M].M.:Просвещение,1978:30.
[5]Шанский Н.M.Фразе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M.: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85:45.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经过3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
1.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长1.1%,比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9个百分点。①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800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②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4.70亿,2050年前后将是16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
2.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1950年至1958年,共出生1.86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万人,形成了大陆连续9年的第一个高峰期。1962年至1975年,共出生3.6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万人,形成了连续14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育龄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据预测,2008年前后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是因为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1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即在农村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人也可生两胎,这些人也多进入生育年龄。“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几年,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万—1800万,高峰大概在2010年左右。由此将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巨大压力。
3.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1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17年,大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0.4%;2025年达到13.59%;2030年达到16.59%;2035年会20.13%。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③4.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15至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④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9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⑤5.性别比持续偏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107之间。但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5,比例偏高现象初显端倪,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3,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已达到116.9,个别地方甚至达到135.6,远远高于国际社会可以容忍的107的最高警戒线。⑥6.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大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尚未达到初中毕业年限;15岁以上人口中的盲率达到11.04%,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达到44.84%,贵州、云南、青海、甘肃4个省的文盲率都在20%以上。⑦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8%,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占33%,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7%,接受高等教育的仅占4.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1997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454人,而日本为4909人,美国为3676人,俄罗斯为3587人。⑧另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60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受累家庭达到18.1%,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儿80万人。⑨此外,表现在民主参与率、遵纪守法率、社会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
7.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01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0∶22.3∶27.7,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至75%,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54.3%、44.1%与39.8%,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
8.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从我国人口布局看,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据2000年统计,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54%,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13%;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8.46%,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71.87%。⑩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西部地区许多耕地潜力及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浪费严重。
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
1.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使国家能克服困难,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却较低。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的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平均为18,初中平均为23,2001年我国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为12.31,初中为16.99,农村小学仅为10.19,农村初中仅为12.83。lv其次是引起校舍、设备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分别只有20%、37%和30%。lw2001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267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4.9%和6.7%。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为6%和8.1%。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2001年全国初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5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21.3%,超大班在读学生约为1619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4。lx其三是造成教师队伍量少质低。2000年我国少儿人口(0-14岁)为2.89亿人,2004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为7587万人,2008年高等教育人口为1.25亿人,庞大的就学人口压力和师资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课教师。2001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70.5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的6.6%,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58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教师的9.6%
按照“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的毛入学率,即使按照生师比18∶1测算,2005年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116万人,如考虑到退休的教师,则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120万人。另外,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0.7%,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49.2%。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99年至2001年期间,与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倍的发展速度相比,教师总量仅增长31%。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按照普通高校生师比以15∶1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口达11万人。ly此外,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导致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统计,我国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为73%,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20%,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差13%。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偏低,影响了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人口的变化过程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是游荡在马路上,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心。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育经费,使办学条件依然难以改善。以北京市为例,2000年城区的小学生人数只有1990年的51%,东城区的小学学生和教师之比更达到6∶1,估计约有50%的小学教师资源过剩。l{问题的严重还在于这种高峰期一旦形成,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困难,而是呈现波浪起伏的运动状态,使困难重复出现。如1962年开始持续了14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曾造成1976年开始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批人将相继结婚生育,1987年我国进入新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次高峰持续了16年,其间小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3年,中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9年,中小学合计的入学峰顶在1995年。高峰期最大年招生量与1985年相比,小学(1991年)为2.72倍,中学(1997年)为1.53倍。即将出现且可能持续十几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万—1800万,必将给十年后的教育稳定发展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3.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而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的每个方面的结构变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民主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文化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当前我国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教育在巩固“普九”工程的同时,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重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构筑完善的全面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转化趋势要求教育对自身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职业结构的转移就会困难重重。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5.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05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许多班级的学生都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人。l|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
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学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积极推广到农村地区;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共同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卫生服务提供的种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和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社会劳动后备力量的储备所。提高初中后阶段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年统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为4.74、3.81、3.08、2.41与1.94。2001年对妇女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胎比例分别为0.4、3.4、7.0、18.9与36.5。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20岁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专文化的占0.5%,高中文化的占1.8%,初中文化的占5.4%,小学文化的占7.1%,文盲占8.9%。l}
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所提供的避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
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实施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年,我国15岁至19岁人口为1.03亿人l~,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