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2 15:14:02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9―01

骨折手术后需一定时间卧床休息,限制了全身及局部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护理不当,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发生挛缩及粘连,影响术后康复。因此,骨科术后的功能训练及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3月各类骨折手术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7~79岁,平均46岁。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28例,髋部骨折6例,胸腰椎骨折16例。

2 康复的基本原则

白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康复训练,贯穿骨折治疗过程的始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功能训练的内容、强度应根据骨折治疗的不同阶段而改变,训练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不要过急、过猛,以防加重损伤;功能训练应不使病人感到疲劳或伤肢疼痛,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一切活动均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3 心理护理

在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恐惧、焦虑、烦躁易激惹;骨折中后期,可产生多疑不安,对治疗丧失信心;当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时,会悲观、绝望,甚至轻生。面对情绪多变的骨折病人,应主动关心,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精湛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通过沟通和交流,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功能训练的目的及重要性,取得病人的主动配合。鼓励病人家庭成员参与并提供精神支持。

4 功能训练个体化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部位、性质、手术方法、全身健康情况,确定个体化的功能训练方法和内容。

5 康复护理措施

5.1初期护理:在骨折早期对病人实行康复措施,既能发挥病人的潜能,也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手术后1~2w,主要做肌肉自主收缩或放松活动。原则上,除骨折部位上、下关节暂不活动,身体其它关节均需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直。对脊柱及髋部的大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必须由医护人员指导和协助。上肢手术后,让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同时做耸肩、握拳动作。下肢手术后,活动上半身和未固定的关节处。同时还要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股四头肌静态收缩活动。

5.2中期护理:指从术后切口愈合到拆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疾病及手术切口创伤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骨折的上、下关节活动,并在初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活动时间、强度、范围,配合简单的器械或支架辅助训练,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

5.3后期护理: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还需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做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5.4行走活动:要劝阻病人不用伤肢负重,许多骨折病人因急于恢复或为了生活的需要,常默默地用伤肢或带腋杖行走负重,在此期间应及时指导病人正确负重,帮助病人采用三点步行走,防止骨折处的再损伤。

6 结果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2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全部成功,良好的功能康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锻炼方法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疼痛为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单侧35例,双侧3例,年龄56~91岁,平均年龄68岁。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29例是外伤性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颈缺血性坏死。

1.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运用专科护理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护理康复训练。

1.3 结果 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逐渐弃拐,并定期来我院复查,取得满意效果。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让患者对疾病康复有一个初步认识。

2.1.2体位指导 抬高患肢,两腿之间置外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体及患足穿“丁”字鞋,向病人讲解体位的重要性,不正确的体位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使用便盆时,应从健侧放入,臀部应抬起足够的高度,以便稳妥,并注意避免患肢外旋内收动作。

2.1.3并发症的预防 指导患者利用床上的拉手进行抬臀练习,预防发生压疮;用吸管往水杯吹气进行吹气泡练习,锻炼肺功能等。

2.2术后护理

2.2.1早期被动康复 肌力的训练在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参与站立、步行的肌肉必须得到锻炼,以保证负重时下肢的稳定。术后当天生命体征平稳后,麻药过后可以做跖屈背伸及踝泵运动。指导家属为患者患肢行向心性按摩。指导病人行患肢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为下地行走打基础。2~3次/d, 10~30次/分钟,视病人情况而定。术后第2天进行直腿抬高。如病人未能主动抬起,护士应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

2.2.2中期主动康复 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做屈膝屈髋运动,屈髋应小于90°。术后第3天大多数病者往往需要协助做屈膝屈髋运动。方法:护士一手托住患者的腘窝,嘱患肢足部沿床慢慢地屈起小腿,直到患者能忍受疼痛的最大范围,之后保持5秒。然后慢慢放平患肢,反复进行。在锻炼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应休息片刻,等疼痛缓解后继续。一天3-5次,每次时间应以病人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劳为宜。每次协助病人做时多用鼓励语言,使他增加信心。膝关节的锻炼:在腘窝处置楔形枕,进行膝关节的主动伸曲运动。用CPM辅助锻炼时,应从小角度开始,以病人能耐受疼痛为适宜。开始速度要慢,以后每天视病人情况增加5°-10°。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术后第3天可以协助病人下地行走。术后4-5天,患者开始练习床边站立,离床前应进行体位训练,先把床头抬高30°~60°,无头晕现象再离床。首先协助患者坐起,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双手后撑,下床时双手扶床沿,逐渐下床。在下床过程中必须有人保护或扶用步行器以减轻患肢的负重。站立时嘱病人患肢不负重,护士应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现象,防止跌倒。当患者站立时间持续超过30分而没有不适时可以练习行走。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助行器,在行走时,注意尽量走平衡,不要着急。用助行器练习1-2周后,病人行走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

2.3出院后期康复

因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恢复时间长,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出院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须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以确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延长人工关节使用的年限。如屈身捡物,坐沙发、凳椅,蹲便等应该遵循90°原则,生活中不宜翘二郎腿,不盘腿坐,睡向健侧时必须夹一厚枕,防止患肢髋关节脱位。还应避免提重物、过早弃拐行走等任何增加患肢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 体会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4

临床健康教育路径是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1],使医护人员知道从何入手,如何去做,也使病人对全髋关节置换这一过程有了更深、更广地了解。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2005年7月-2006年9月,我们科室对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从入院、住院到康复出院进行了全程计划性健康教育,使病人提高了参与康复的积极性,掌握了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25例,占40%,女37例,占60%。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在65岁。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强直7例,髋关节骨关节病4例,分别占58.1%、24.2%、11.3%、和6.4%。本组病人均有髋关节疼痛的病史。

1.2 实施方法

1.2.1 专人负责管理病房健康教育由一个经验丰富的专职教育护士负责,另有两个责任护士协助,都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康复知识及具体操作方法。健康教育对象包括病人及家属,功能康复需家属大力配合与支持,教会家属掌握有关知识和技巧。在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模式,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感,共同实施康复计划,逐步达到康复[2]。

1.2.2 健康教育方式

1.2.2.1 普及型教育: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制作宣传栏,传阅医院自编的宣传材料,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

1.2.2.2 计划性教育:这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专人负责制定计划。制定计划应遵守个别对待原则、全面训练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3]。根据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评价。

(1)入院阶段的教育:专业护士在病人入院2 h内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卫生制度及探视陪护制度、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情况,使病人尽快熟悉医院陌生环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住院阶段的教育:住院期间是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病人接受有关康复知识的最好时机,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阶段。因此由专人负责按照计划进行心理康复指导和功能康复知识教育,让病人和家属尽快掌握与此病有关的康复知识与技巧。

(3)责任护士对出院后的病人进行随访观察,了解其出院后康复的情况,指导功能恢复正常的病人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对恢复效果不理想的病人指导修改下一步康复计划,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1.2.2.3 随机性教育:在病人需要时随时进行教育,由当班护士完成。护理过程中若发现不正确的康复行为或病人有疑问时,当班护士立即给予纠正或解答。这种方式的教育病人易于接受,教育效果好,会让病人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1.2.3 健康教育内容

1.2.3.1 心理康复指导:康复是一项主动、自觉、持之以恒才能起疗效的活动。不同阶段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术后康复效果。因此病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念,才会有积极、主动参与康复的行动。

病人因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髋关节病变所表现的情绪也各有不同。有的病人患病时间长,如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强直者,在不断的治疗过程中,对所患疾病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情绪;有的病人为突然外伤所致,预想不到的打击使病人不知所措,既紧张又恐惧;有的病人害怕手术失败与疼痛,不愿进行手术。对此,应根据病人的各自心理特点,帮助病人解除对手术存在的各种疑虑,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配合治疗。

病人治愈出院后,对伤残程度已基本适应,认为髋关节功能已基本恢复,对康复治疗往往不再坚持。因此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持之以恒地坚持康复训练,并指导病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技能练习和功能训练。

1.2.3.2 功能康复指导:功能康复的时机是康复治疗的关键。医护人员向病人解释康复时机的重要性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以及与此病有关的必要知识与技巧。

手术当天维持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并穿防旋鞋制动,防止髋关节脱位。两腿间放置软枕,下肢感觉恢复后进行患肢背伸、趾屈活动,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肺部栓塞。

术后第1周指导病人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运动,病人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收缩状态10 s后放松,重复数次。再指导利用牵引床架双手上拉抬臀运动,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过渡,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膝关节可完全屈曲,髋关节允许屈曲小于 90°。后半周可协助患者利用双手和健腿支撑将患肢自然垂于床边,坐位到站位点地训练,双手扶拐利用健腿和双手的支撑力挺髋站立,站立10 s,病人耐受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这时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人表情,并询问病人有无不适,密切注意其病情变化。

术后1-2周,指导病人由扶拐至弃拐过程的行走,并在此时安排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这一阶段还应进行仰卧位直腿抬高和屈髋训练,同时加强转移训练。每个康复动作可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康复治疗的主要技巧是掌握好活动的力度。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有效地减少人工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手术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4]。

2 结果

由三位教育护士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内容包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功能锻炼技巧的掌握,康复行为的配合程度及功能康复的自我满意度。每项内容分优(7-10分)、良(3-6分)、差(0-2分),评价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健康教育对改变患者的行为有正性影响,康复优良率达88.6%,患者增长了康复知识,满足了病人的健康要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密切了护患关系。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效持久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最大限度的恢复髋关节功能。而功能锻炼的效果,取决于健康教育指导的依从性,病人的依从性又需医护人员定期检查和强化才能不断提高[5]。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深入开展,对病人心理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采用专人负责加其他护士协助的方式进行教育,特别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指导,了解病人每日的康复锻炼情况,与病人一起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使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德霞,张俐,任琳,等.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7(20):55-56.

[2]黄燕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欲望低下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9):1007.

[3]吕厚山.人工关节的新进展[J].首都医药,2001,8(4):36-37.

[4]付波,杨路,闵宏巍,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J].黑龙江医学,2003,27(4):280.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5

基础康复医疗护理服务:组建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并配备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和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诊断、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康复病床和转诊服务等。

本中心重点开展视觉康复、肢体残疾、脑瘫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视觉康复:①设立低视力专科门诊及医学配镜中心。②对于先天或后天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沙眼、倒睫、翼状胬肉、斜弱视、高度近视、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眼白化症、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原因都可导致低视力。专业眼科医生在采用手术及药物积极治疗眼部疾病后,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③低视力患者在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进行助视器验光后,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④对学龄前及学龄的儿童要进行佩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

肢体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对象主要为偏瘫、截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运动功能障碍者。针对脑血管病、脑外伤引起的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对颈肩腰腿痛患者、各类慢性病患者进行推拿按摩、理疗、针灸、中药熏蒸等。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①对于脑血管病、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所引起的偏瘫需要进行瘫痪侧面部训练,如训练病人吸气鼓腮,让病人皱鼻子,用冰块或电动牙刷背面刺激病人的口唇和颊部,从侧面向中间运动。②卒中后常见并发症――肩手综合征的预防。其方法有:肢体的摆放,避免过度牵拉,肩吊带的应用及运动疗法和其他辅助疗法。帮助病人练习伸髋屈膝、屈踝及帮助病人进行患腿的负重练习等。③截瘫者康复一般是截肢手术完成后14天拆线后即需进行残肢弹力绷带包扎。为防止残肢水肿及促进残肢成熟,要进行残肢的拍打,使残肢皮肤增厚,提高残肢耐受力,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再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④小儿麻痹后遗症马蹄内翻等通过专业骨科医生手术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对象为14周岁以下,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6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运动康复;运动障碍;运动训练

在运动康复领域,虚拟现实(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在于对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消除由于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决定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康复训练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度,运动范围是否全面,运动方式是否符合日常的生活习惯等。VR可以提供精确的测评、辅助、监控、训练等技术,从而充分保证运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目前,国内尚未看到将VR技术应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运动康复治疗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VR技术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为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疾病人员。入组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需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患者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没有严重认知障碍及精神疾患,病程在3 w内,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为脑血管病发病前已有痴呆表现及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较严重及语言不能者,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肾等有严重疾患,有神经肌肉骨骼病变可能干扰功能恢复且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被试患者60例,年龄44~67〔平均(54.9±9.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3±10)岁;实验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98±8.43)岁。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实验方法

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神经科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康复疗法,治疗措施包括:①肢体在床上功能位摆放;②体位按时变换;③功能障碍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④上肢的辅助功能(坐起)训练;⑤腰背肌功能训练;⑥重心的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⑧自主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尽相同,治疗师采取一对一方式。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 min,每周5 d,持续12 w。对实验组进行VR康复疗法,其VR技术的生物反馈系统为桌面式。康复仪器包括MyoTrac Train治疗仪、Sunlight Tetrax平衡仪,MyoTrac Train软件支持是MyoTrac Clinical治疗仪的工作基础,SunlightTetrax平衡仪原理与MyoTrac Train治疗仪相同,均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状态阶段选取相应的康复方案。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 min,每周5 d,持续12 w。

1.3 评价标准

判定偏瘫患肢康复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I)作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ADL越好。评分60分以上的,基本上能完成ADL;60~40分需要帮助;40~20分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两组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4 w后、康复治疗12 w后采集数据。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资料以x±s表示。

2 结 果

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对照、实验两组的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BI评分在康复治疗前初次测次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ADL级别上无差异,然而两组被试治疗后相同时间再次统计分析,其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VR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1〕。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2〕。按照沉浸度可分为非浸入式、部分浸入式和完全浸入式,按其实现虚拟环境功能的高低可分为:桌面式、浸入式、分布式和混合实现系统〔3〕。

VR技术运用于康复治疗的科学原理及优势在于,它能为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提供每次练结果的实时反馈和每组练习后的成绩反馈,这两种形式的反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结果知晓感〔4〕。VR技术不仅能够通过编制虚拟环境提高运动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而且能够以形式多样的反馈不断激发并维持患者重复练习的动机。VR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运动康复方式,将劳和逸真正结合起来。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梗死后遗症,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还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康复医学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患者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对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缺陷,控制病态的异常和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的运动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VR技术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方面具有传统康复训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验研究表明,基于VR技术的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的优越性;第一,虚拟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于VR技术可以使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非常相似,患者能够将在虚拟环境中学到的运动技能很好的迁移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第二,VR技术不仅能够简化患者的康复训练任务,并且虚拟教练比人类教练的动作更具有一致性。第三,VR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提供反馈信息,给予患者相应的鼓励、暗示或建议等,从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运动康复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有趣。第四,VR技术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可以针对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将运动训练、心理治疗及功能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5〕。

本研究显示,基于VR技术的脑血管疾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于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较之传统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疗效。VR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极富真实性感受的虚拟环境,从而积极促进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运动康复训练的局限性,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 (11):137981.

2 杨轶璐,胡 英,刘纪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2003;32(3):2515.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7

股骨颈老年患者的多见病症是股骨颈骨折,其发病率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上升的。由于我国目前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的趋势,股骨颈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1]。股骨颈骨折在临床中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以及骨折不愈合的危险病症。对股骨颈老年患者通常采用的是手术治疗,并在术前、术后辅以有效的护理,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有效的R床护理以及康复锻炼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以82例股骨颈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股骨颈患者的临床护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4年15月82例股骨颈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排除标准[3]:①智力或认知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②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③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异常者。其中男45例,女37例,患者年龄50~76岁,平均(55.2±3.2)岁,患者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51例;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被告知研究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一般护理 在术前做好各项指标的检查工作,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告知手术相关知识以及进行术前功能锻炼。在术后严格控制患者,谨遵医嘱,保持患者平卧6~8 h,调整平卧姿势[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注意事项的讲解。术后48 h之内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监护,定时检查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例如意识状态、心率、体温、血压等的变化。

1.2.2管道护理 由于术后患者常规保留术区负压引流管、导尿管、吸氧管等相关管道[5]。在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要注意采取管道护理。导尿管需要在患者术后24 h之内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嘱进行夹闭。锻炼患者的膀胱收缩功能,对患者进行定时,时间间隔为2~3 h。统计患者24 h的尿量,静脉输液量由此决定。为避免患者的肾功能损害以及尿道感染,导尿管需要在72 h内拔除[6]。对术区负压引流管应做好引流器中引流液量以及颜色的记录,保证引流管畅通,每间隔30 min进行一次引流管挤压,方便掌握患者病情。

1.2.3疼痛护理 通常股骨颈老年患者在术后2~6 h会出现较剧烈的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此作出及时的反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医生的嘱咐进行相应的处理。由于术后疼痛刺激会造成患者的情绪以及血压的波动、进食量减少、术后手术切口愈合变慢、手术效果受影响等,故而对患者进行疼痛处理要及时有效。可依据患者的疼痛状况选择进行肌注或是口服镇静剂、止痛药的给予,疼痛严重患者可以采用镇痛泵,但必须在48 h内进行拔除,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状。

1.2.4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对股骨颈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促进作用。由于老年患者的消化能力较差,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通常提倡术后饮食清淡,进食高蛋白、高钙、高热量、高锌、高铁、低脂、低盐等食物。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食水果、时蔬,进行维生素的补充,促进手术切口愈合。对伴随其它病症的患者应进行特别饮食指导,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按照糖尿病饮食方式结合术后饮食注意事项进行专门的饮食指导。

1.2.5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 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相关的预防,可采取常规性预防药物以及加强上述各个方面的护理工作。对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依据患者的并发症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深部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对压疮患者进行清洁皮肤、清洁床单、定时翻身的处理。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床头抬位、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雾化处理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护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采用Harris评分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7],满分100分,优良:≥90分,较好:80~89分,尚可:70~79分,差: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康复训练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依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嘱对患者进行床上练习、站立练习以及行走练习[8]。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可耐受情况、练习次数以及关节练习的标准姿势。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时间、次数以及训练量的安排,并结合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病情发展对最初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

3 结果

对比分析患者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为75.60%明显低于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9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股骨颈老年患者通过手术的方式能够治疗股骨颈骨折,但是在术后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会造成并发症以及手术效果不佳的状况,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分析患者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前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为75.60%明显低于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率92.70%。

综上所述,对股骨颈老年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以及康复锻炼能够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媚菊.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7):24-25.

[2]纪艳芬.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7(34):44-46.

[3]褚彦青,许建发,王进,等.术前及术后康复训练对肿瘤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作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5,07(30):1115-1117.

[4]李佳英.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34):122.

[5]谭明玉.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04(34):137-138.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8

【中国分类号】 R8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25-0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在我国始于7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近40年历史。TH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肿瘤和结核等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与脊柱外科和关节镜一起,被誉为现代矫形外科的三大里程碑[1]。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的同时,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THR患者需要进行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术后早期实施科学的功能锻炼,后期康复护理指导,可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2]。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症进展

骨性关节炎造成髋关节严重的功能丧失是初次THA的主要适应症。此外,其适应症还有各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某些髋部骨折、肿瘤、Peget病性关节炎等。有专家认为,在适应证选择上,最为重要的是疾病的种类和程度以及患者所面临的社会生活需求。对于施行THA患者的年龄选择,以往学者们考虑到THA的骨水泥老化、假体耐磨性能、患者活动量、假体存放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本身的耐受性等等问题,因而认为以60~75岁为宜。目前,随着对生物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置换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年龄限制已明显放宽。冯经旺[3]等认为,Garden III和IV型股骨颈骨折有手术指征、身体条件较好的高龄老人,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内固定往往可能失败,可行THR,但要严格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处理,以保障手术安全。近年在选择THR时,国外学者提出"黄金时代"一词,也就是强调把握手术的最佳时机。要在患者精力、体力最旺盛的时期,采取一切必要的治疗手段,使他们战胜疾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

2 术前护理干预

2.1术前心理康复教育:心理护理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环节。患者术前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因髋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行动受限而急切想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担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不佳,术后不能恢复关节功能,担心不能耐受手术疼痛,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4]。充分的术前评估与护理不仅使医生和护士都更好了解患者情况,也是让患者和家属有意识的主动配合围手术期康复工作,做好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5]。①首先建立干预的基础,接纳和尊重患者,耐心认真地听取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陈述,取得患者的信任。②护士以温和诚恳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嗜好、家庭状况、入院后的情绪反应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调动患者潜在的积极性,及时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应急水平,为实施康复训练打好基础。

2.2模拟康复训练[6]:指导患者模拟演练术后要进行的康复训练程序。首先介绍术前训练的目的、重要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然后将动作、要领、方法及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由专科护士单独指导,使每位患者熟练模拟整个程序,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打下良好基础。康复训练程序分为4个阶段。床上训练:第一阶段肌力训练和第二阶段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要求患者掌握,患肢完成有困难用健侧肢体练习;离床训练:第三阶段负重与行走训练和第四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由专科护士反复模拟讲解动作要领,使患者能熟记掌握。按统一程序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训练计划。

3 术后康复护理

精湛的手术技术必须结合完善的康复护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主导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康复,将心理康复作为全面康复的枢纽。心理护理的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术前护理以消除术前焦虑、紧张,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为主;术后心理护理是术前心理护理的延伸,以解除对疗效的预期、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为主,指导功能锻炼和增强康复信心为重要方面的阶段。国内一项针对患者术后的需求和护理对策的问卷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最都想知道手术成功与否,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问差异无显著性,在得到手术效果告知前紧张情绪达到高峰,如果此时未能给予及时的应对,可能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使患者对康复治疗的医从性降低。患者对疾病相关康复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增加他们康复的信心,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往往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希望知道的有关知识后,焦虑情绪才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做好以上护理的工作,下一步的功能锻炼指导更容易进行。

4 康复训练

4.1术后康复训练: THR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是髋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连续的、有计划的康复指导训练,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早期活动是 THR术后获得肢体功能的金标准。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当天,即可给予人力挤压腓肠肌,病人主诉疼痛应提供有效的止痛方式,麻醉消失后即鼓励患者主动用力做踝关节的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第1d可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训练;术后第2d-3d,拔除引流管后,应用CPM机训练;术后第3~5 d,协助患髋伸直状况下进行患肢的抗阻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术后第6d,进行卧-坐-立-转移训练;术后第7d,进行上下搂练习和跑台慢速走(适用于髋臼和股骨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患者)。方汉萍认为 很多患者常受疼痛耐受差异、手术方式或身体情况等因素影响,无须硬性规定康复训练从哪一天开始,可根据对患者的评估结果和个体差异,指导患者在术后3d内开始进行训练,这样即体现人文关怀,又可在不影响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康复训练。术后开始下床行走的时间早迟视患者康复情况、假体类型、外科操作情况而定,如果是初次接受THR手术且未植骨,软组织剥离损伤少,则术后5~7d即可下床训练,练习步行,但在离床前要在床边进行适应性训练,防止长期卧床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不适;如髋翻修术患者体质差,下地练习步行时间则相应推迟至术后3个月。先协助床边站立的练习,2次/d,待适应过程后再练习行走。借助步行器或双拐进行:坐位到站位触地训练,拄拐站立,患肢不负重;站位到行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训练,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上下楼练习:"好上坏下",即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术侧先下;手术3周后可进行踏车练习,最好在有康复中心、康复器械及康复治疗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

4.2 院外康复训练指导 :出院后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 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肖雪芬等的研究认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急需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院外康复训练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出院时告知出院后的注意事项。(1)做到六不要:不要双叉,不要卧于患侧,不要坐沙发和矮椅,不要弯腰抬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 不要使用蹲厕。(2)全髋术后软组织修复需6-8周时间,故6~8周内严禁屈髋大于90。(3) 康复疗程中应遵循患肢不负重的双拐行走一患肢部分负重的单拐行走一弃拐行走的原则。3个月后病人可弃拐行走并进行简单的活动。弃拐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注意安全,预防意外摔倒。为确保安全,建议终身使用单手杖。

五 总结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创伤及骨病的高发率必将导致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人数递增。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康复指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康复护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重视在THR围手术期采取一系列的专科护理、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行为等,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但是临床护理中发现,病人康复意识淡薄,对医护人员的指导不能按期完成,尤其是出院后康复训练常常中断而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未来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运用多样化的宣教方式,如多媒体应用、小讲课、宣传栏等,使病人易于接受宣教内容,取得实效;培养骨科专科护理人才,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指导,便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使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管理,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

参考文献

[1] 徐婉毅.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2):119-121.

[2] 张晓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5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67-69.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9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6-1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对37例糖尿病肾病脑梗死合并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7例均为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男24例,女13例,年龄46~71岁,平均62.1岁;左侧偏瘫21例,右侧偏瘫16例;肌力(O-1)级9例,(2-3)级28例。选择同期28例相同诊断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治疗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1]和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胰岛素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治疗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加用Bobath康复技术进行康复锻炼和治疗。康复锻炼的主要方法如下,卧位:(1)保持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并定时更换。(2)被动活动各关节。(3)主动翻身、移动。(4)搭桥运动训练。(5)躯干活动训练。(6)独立完成由卧位至坐位的转换。坐位:(1)爬行位或跪位训练。(2)坐位平衡3级训练。(3)独立完成坐位至站位的转换。站位:(1)站位平衡训练。(2)患侧下肢负重训练。(3)反复练习伸髋下的屈膝、踝背屈。步行训练:站位相时训练在患腿负重下,健腿做向前向后的小幅度迈步,训练平衡和控制站相时的每一过程。摆动相时,在不提髋时,屈膝迈步,踝背屈,足跟着地。以上训练为康复治疗师每日以一对一方法指导训练2次,余重复项目可由病人自己或在家人监督帮助下完成,每周6d,每天1次或2次,每次(30--45)min,疗程3―6个月。

1.3研究方法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d由同一个医生分别进行Fugl-Miyer运动功能(FMA)及ADL能力评价。ADL评价按改良Barthel指数(BI)记分法评定[3]。所有数据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P

2结果

康复治疗组治疗后FMA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血管硬化。肾血管硬化加重了糖尿病,严重的糖尿病又进一步使肾血管硬化加重,继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期的高糖血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糖尿病肾病成为脑梗死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在胰岛素和其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37例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应用Bobath康复技术进行康复锻炼,治疗后FMA和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提示康复锻炼对于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Bobath技术是近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康复治疗手法技术之一,国外应用较早,在中枢神经系统病损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如偏瘫、脑瘫等疾患的康复治疗上应用较广泛,但是国内目前仅停留在对Bobath技术的理论理解上,对于实际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甚少。我们临床实践证实,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脑梗死继发功能障碍如肌萎缩、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足内翻等的发生并减轻其程度。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可促进糖尿病肾病性脑梗塞合并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负担;由于Bobath技术康复治疗时“一对一”的训练,方法简便,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0

膝关节镜清理术是治疗膝关节疾病,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治疗方法。膝关节镜手术对机体损伤小、术后康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康复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病程和预后。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对116例髌骨关节炎接受膝关节镜清理术的患者通过规范系统的康复治疗,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中,男54例,女62例;年龄19-53岁,平均35.2岁;病程最短1周-10年;左膝43例,右膝55例,双膝18例,共134膝。镜下手术包括:髌骨软化清理术、股骨内外侧髁关节软骨清理术、游离体摘除。

1.2 方法

1.2.1 术前康复指导 向患者介绍关节镜手术治疗现状,缓解患者术前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向患者说明康复治疗与关节镜手术治疗等同的关键。强调股四头肌对膝关节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以健肢作示范指导患者熟悉及掌握各项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的要领。嘱咐患者不能忽略健腿的训练,树立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1.2.2 股四头肌训练 (1)等长训练:又称静力性运动,关节镜术后当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背伸踝关节,尽量伸直膝关节,慢慢抬高患肢,最大限度收缩股四头肌,保持静止5-10s,放松1s,足跟距离床面15cm,慢慢放下患肢。每日分10组,每组30次,300次/d,每组之间休息30min;(2)股内侧肌训练:术后3d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膝10°-15°,足着床,在膝关节内侧放置10cm厚枕头,双膝关节向内侧做最大抗阻训练。每天分6组:早晚各3组,每组10次,每次持续1min,组间休息5min;(3)等张训练:又称动力性运动。术后7d开始,以患者体重的40%为最大负载量。患者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将规定重量的沙袋绑在小腿上。每次治疗分3组,1次/d。1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50%,收缩速度为4s/次,每组10次;2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75%,收缩速度和次数同上;3组:重量为患者最大负载量的100%,收缩速度和次数同上。组间休息5min。

1.2.3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训练 术后第3周进行,(1)让患者脚踏运动滑板进行左右滑动的训练,分3组,每组滑动30次,速度为5s/次,组间休息5min,1次/d;(2)让患者在平地做似走钢丝式行走,分3组,每组2min,每组完成15m,组间休息5min,1次/d。目的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动态稳定、协调性和平衡性。

转贴于

1.2.4 静力牵引训练 术后第3周进行,让患者坐在地板上,髋部屈曲、单侧髋关节外展45°,尽量伸膝,两手握住同侧足趾,牵拉踝关节极度背伸,2次/d,早晚各1次,每次分2组,每组牵拉10次,每次牵拉持续20s,每组之间休息5min。训练过程中与患者交流牵拉时自主感觉,腓肠肌、绳肌、髂胫束牵拉感觉,以酸胀为度。肌肉良好的柔软度,可减轻髌骨关节的反应力。

训练期间注意事项:(1)穿宽松衣服,膝部带护膝保护;(2)训练过程中注意保护伤口,避免伤口外露,如果有外露,应及时更换敷料;(3)训练后在病损区上冰敷15min,防止炎症反应和止痛;(4)训练强度,以第2d患者自觉持续疼痛不超过40min为度。

1.2.5 出院指导 术后患者经过4周康复训练,肌力均达4-5级,关节活动度达90°以上。嘱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除加强原来的锻炼内容外,加强有氧训练,增加适应性训练,如踮脚尖、蹬车练习、游泳、散步。并约定术后6个月随访时间,由专人负责记录随访结果。

2 结果

疗效标准按林志雄[2]综合评分表及本组膝关节康复训练要求拟定。本组116例,治疗3个月时优43例,良52例,可17例,差4例,优良率81.90%;6个月时优59例,良50例,可7例,优良率93.97%。

3 讨论

笔者认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既能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3],也可抑制痛觉信号的上传而缓解术后疼痛。康复训练应遵循以下原则:(1)早期、个体化的指导;(2)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冒进而影响康复疗效;(3)指导、示范、监督相结合;(4)选择性发展股内侧肌肌力,最大限度减少髌骨间的压力;(5)指导患者纠正行走步态增加足内翻活动[4],因为青少年距下关节外翻是髌骨关节疼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亦璁.膝关节外科的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7.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1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8±10.6)岁,患病部位:左侧14例,右侧7例。对照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5.3±9.8)岁,患病部位:左侧12例,右侧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依从调查表、膝关节评分标准(VAS)两组患者训练依从性、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干预

2.1术前应教会患者行股四头肌静力训练,直腿抬高及踝关节主动运动的方法,并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此外,还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助行器,为术后扶拐行走作准备。

2.2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14天:患者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此时,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膝关节的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应达到0~90 o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被动运动。有条件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为[2]: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连续使用6~12h,开始伸屈范围在0~45o。以后每天伸屈范围增加10 o,出院时应达到95 o以上。CPM训练强度和频率可逐渐增加,对早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不使用CPM机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上膝关节屈伸活动、床边膝关节屈伸锻炼、床上侧身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锻炼,下床站立下蹲锻炼,此项康复锻炼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6周: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同时,保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主要方法为:患者坐在床边,主动伸直小腿多次,循序渐进;患者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主动伸直,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及渐进负重训练。

2.4心理干预 患者术后常因切口疼痛而拒绝医务人员的功能锻炼指导,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指导和肯定,使患者自觉的进行练习。每日评估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如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程度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下一步康复计划,以利于出院后患者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应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克服困难,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结果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VA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2

2护理措施

2·1心理康复指导我们认为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训练。我们观察到本组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有较强的恢复肢体功能的欲望,较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急于求成,锻炼进度盲目超前并随意活动;二是过于谨慎,担心活动后致手术失败。我们在手术前后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鼓励病人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对急于求成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过于谨慎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锻炼,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前康复训练指导目的是使病人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

2·2·1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应避免侧卧,取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45°,不侧卧,患肢外展30°并保持中立,两腿间放置外展架或厚枕,必要时准备合适的防旋鞋,病人卧于备有拉手的病床上。

2·2·2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平卧或半卧,患肢外展中立,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吊住拉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5~10s后放下。

2·2·3训练床上排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臀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女病人解尿时使用特制的女式尿壶以避免过多抬动髋部。

2·2·4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s后放松。

2·2·5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

2·2·6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2·3术后康复护理

2·3·1床上功能锻炼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适,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给予臀部垫气圈或海绵垫、水垫等。每2h一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务必把术后注意事项向病人家属详细交待以取得合作(曾有1例于术后当晚因家属随意移动病人而致假体脱位,再次手术)。术后第一天,因术后疼痛或畏痛,多数病人对患肢活动有恐惧感,我们在给予病人有效的药物止痛后,帮助辅以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帮助托起患者的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每小时1~2次。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每小时5~10次。指导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5~10min。术后第二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min,引体向上运动每小时3~4次并尽量独立完成。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所有的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

2·3·2离床功能锻炼一般于术后4~5天开始进行,在此之前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做准备。下床第一天,上、下午各床旁拄双杖站立5~10min(视各人体力情况而定),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护士在旁扶持,观察有无虚脱情况发生,曾有3例于第一次下床时发生虚脱,经立即返床休息后缓解。第二天开始拄双杖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超过30min,上、下午以及睡前各1次。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不负重,护士或指导家属在旁守护以防意外。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由他人协助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再拄双杖站起。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即患肢先上床。

2·3·3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促进机能康复。

2·4出院前指导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2~15天出院。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们均给予详细指导。

2·4·1自行上、下床指导出院前两天,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并作动作演示。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2·4·2指导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之椅子,3周内屈髋<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避免>90°;不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2·4·3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拄双杖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单杖弃杖,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

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篇13

【摘要】  [目的]总结对颈椎外伤病人围术期的自护培训指导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0例病人围术期分阶段性进行自护指导的培训。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及康复期的自护培训指导。[结果]经过系统性、针对性、计划性的指导,病人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自护指导在颈椎病人康复治疗中效果显著,通过自护培训指导,使病人能正确系统地进行自护,缩短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颈椎病;围术期;自护理论

颈椎病病人在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不同程度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以及尽可能保留现有功能,减少并发症,颈椎外伤属突发事件,对相关的自护知识缺乏,故对于围术期病人的健康教育及功能锻炼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自护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科将自护理论运用于颈椎外伤病人围术期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颈椎外伤病人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手术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6例;年龄20岁~68岁,平均41岁;住院10 d~45 d;运动感觉全部丧失6例,部分运动感觉减退54例。

2 自护指导方法及内容

2.1 方法

病人入院即由岗位护士根据病人病情分阶段制定自护培训计划,包括术前准备指导、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及康复期的自护培训指导。要求病人及家属同时参与,采取床边示教讲解,并发放相关资料,认真听取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及时评估及全程监护。

2.2 指导培训内容

2.2.1 术前准备指导

术前心理护理:颈椎手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风险相对较大,术前病人对手术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完成自护活动需要智慧、经验和他人的指导和帮助[1]。针对此种心理,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心理护理:①术前常与病人沟通,取得病人的信任。②了解病人紧张焦虑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对病人进行护理,并列举手术成功的范例解除病人紧张的心理。③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大概过程,使病人心中有数,解除其恐惧的心理。④指导病人家属对其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关心爱护病人。 术前饮食:指导病人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术前适应性生活功能训练:指导病人床上大小便及轴线翻身的方法。要求吸烟病人戒烟,每日早晚各做20个深呼吸训练,指导病人正确采取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方法。

2.2.2 术后床上功能锻炼

在执行颈椎术后护理常规中,要求病情稳定后着重强调床上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瘫痪病人尤为重要,可指导主动或被动运动。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应用部分补偿系统进行床上操练习,操作前指导病人进行全身肌肉放松练习,每个动作5遍。床上操练习方法:采取腹式呼吸,目的是激发小腹部的9条经络,使人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同时有利于大脑的调整与安眠[2] 。身体仰卧,两手臂与躯干垂直,右手掌心压向左手掌心并慢慢深呼吸,同法两手臂与躯干垂直,左手掌心压向右手掌心并慢慢深呼吸。右侧腿屈膝平放,左侧腿抬起平放,右侧腿向旁侧打开30°后收回原位[3]。另左侧腿同法练习。两腿后跟不离开床面,同时外旋转内旋转左右摇摆,活动脚趾。床上操练习完毕后,可请家属帮助按摩。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进行床上操练习,做床上操的动作稍缓慢,并用好护栏,注意安全。

1.2.3 康复期的自护指导

在病情稳定后,要求指导病人从功能需要进行锻炼达到恢复该功能的目的,不论对于神经系统,还是肌肉本身,只有进行该项功能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要求[4]。例如走路功能,只有进行走步的各项动作的训练与练习,才能学会走步。功能锻炼要求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如平卧、翻身、做起到自己吃饭、看书、穿衣等,要求护士给予全面指导,反复评估,才能做到安全有效。

3 结果

对60例病人分别在出院前1 d及初次复诊时进行问卷调查,对自护知识知晓率达98%,本组病例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4 讨论

对于颈椎伤病的治疗,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之后,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伤病病人,除采取各种临床治疗外还应包括治疗结束后的职业训练、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的安排与训练等。颈椎外伤病人功能锻炼多数在病人及其家属的协助下共同完成。然而临床上病人及家属对于功能锻炼普遍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病人本身也不敢或是不愿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颈椎外伤属突发事件,自护知识缺乏,给病人及其家属造成很大的困惑,对病人的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锻炼,自护指导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自我护理是个体为维持自身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自发的调整行为[4]。自护理论为评估人的自护需要和自护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不同时段进行康复功能指导,使病人及家属能及时掌握疾病自护的护理技巧,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同时也大大减轻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护理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