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金融贸易

国际金融贸易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8 10:16:43

国际金融贸易

国际金融贸易篇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国际金融的分支与国际贸易之间也具有联系。

二、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意义分析

1.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分支下经常项目中的货物与服务,对应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分支下的货品和服务交易。说是对应,但二者并不相同,现通过下表对我国近五年贸易数据进行举证分析。

可以看到,两组数据中服务的差额相同,但经常项目货物差额与进出口差额存在差距,或此低彼高,或此高彼低。原因在于二者的统计主体不同。进出口数据由海关总署统计并公布,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外汇管理局统计并公布。二者统计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作为一个“顺差大国”,“经常项目顺差”与“海关进出口顺差”不能混为一谈。

2.国际汇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汇兑的度量主要依据外汇汇率。下图为近十年我国外汇汇率与进出口差额变化。

以4种汇率为自变量,进出口差额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碎石图后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而其他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可以认为前两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的元件矩阵后可知,第一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关系最为紧密,第二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反向贴合度较高。这说明汇率变动可以影响贸易差额,但我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也不同,既有单独影响,又有共同作用。

3.国际结算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国际贸易产生交易,催生了国际结算。国际结算只是国际贸易里收款的一个环节。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一笔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也可根据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结算方式结合使用。交易方式不同,其对于进口商和出口商的意义不同,二者贸易倾向亦不同。在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时,选择哪一种结合形式应酌情而定。

4.国际信用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商业信用放宽,进口商资金周转压力小,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进而国内需求上升,国际贸易额增加。

银行承兑贴现出口商向进口商签发的汇票等信用工具的发展,能够促进银行信用多样化,结算方式多元化,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便利程度。

5.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在现行的被称作“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贸易-投资”线性次序被彻底打破,贸易壁垒痛点减少,要素成本差异凸显。换言之,资本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强,灵活度高,对于传统线性理论框架颠覆性大,国际贸易活力高涨;而资本密集度低,劳动等低附加值生产要素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弱,拘泥于传统理论框架,贸易活力相对不足。

6.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

金本位制度为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价值稳定的黄金和与黄金完全可兑换的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的空前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又否定了金本位制对二者无限增长的要求。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70年代,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又加速其瓦解,形成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可以说,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完善中逐步发展的。

三、结论

1.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的货币基础与数字表征

(1)国际收支是国际贸易额度的权威表现。

(2)外汇汇率单因子或双因子交互对国际贸易额度产生影响。

(3)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贸易额度。

(4)国际信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手段,是支持跨国公司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因素。

(5)国际投资的规模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活力。

(6)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是国际贸易良好运行的环境保障。

2.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的实质反映与实践支持

(1)国际贸易内容是决定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贸易篇2

如果对贸易和金融的控制由于某个共同原因同涨同落,那么两者之间的联系则很难说清。分别在两个不同地域研究这两个作为研究案例的国家的贸易和金融之间的联系,也许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在一战以前都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采取显而易见的放任主义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贸易摩擦增多。另一种解释是两国都正是地使用经济计量经济学工具,接下来的证明中我们也将采用这种方法。

作者首先研究英美与和其贸易更加密切的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和资本流与其他贸易国家的不同。显然,密切的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和资本流都很大。如果与其它国家的资本流动一样,这是因为在计算中计入了发展水平、殖民地地位、货币政策、违约和社会制度。尽管以前的研究都没有建立贸易和金融模型,但是这些研究都表明这些因素在这两个国家对贸易和资本流的决定都起重要作用。

一、经验统计

作者又依据已存的一些理论假设,依靠公式模型的理论,可能会发现一些不同的理论和预期得到的贸易和金融在数据上的正相关的关系。下面列举了一些可能的理论:

1.金融相当于对贸易的输入。由于双方更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更少的交易成本和更小的风险,更大的国家间的资金流从而产生。但由于更便宜的交易信贷,金融的发展也使得贸易繁荣。

2.信息溢出。通过商业活动,产生了贸易联系;贸易联系加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但这也反过来刺激出更大的将金融资本的流动。相反的因果关系也是可以想象的:更强的财政的交互作用何能会导致更客观的信息交换,这也会刺激更多的贸易。信息在公共和私人之间也会泄露。

3.完全违约和贸易惩罚。贸易的所得可以被用作一旦违约时的惩罚手段。

4.名声的间接影响。持续的低风险,在商品合同中的诚信交易可以提升名声,进而提升长线交易的可持续性。

5.风险共享和产量划分。国家间的金融发展和合并推动了风险共享,这就可以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产生更加专门的产品模式,从而提高贸易量。

6.外国直接投资。由于有建立“出口平台”的愿望,外国直接投资是有动机的。它是由价格因素决定的。fdi随着贸易的变化而一起变化。当运输成本太高时,本地市场就需要更多的本地厂家,fdi就替代了贸易。

基于上面的理论和双边贸易、资金流等数据的可靠性,作者假设上面的项目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个关系可用于从某个策源国到几个目的国的资金流:

ln(financial flow/gdp)it = a + b ln(trade flow/gdp)it + c xit + uit

金融资本流动量由参与国的规模适当规划,x是其他影响国家间金融流量的变量的矢量,u是误差,使公式保持正常。

这里有些单元是在过去某时段的接收部分,它是整个时期的平均数据。典型的数据可以通过不同时段的几个接受部分的数据获得。这里所依赖的变量值用来衡量双边金融流入量。类似的,贸易值也可以衡量贸易。可控变量x包括人均收入、货币制度等。这些变量值对贸易量、金融流动量、或二者兼有影响。

(一)稳健性检测:其他控制变量

经过分析,得到一些变量,这些变量反映了其他可能补充对该国的资本流动的因素的贡献:劳动力增长(通过人口增长率和移民率反映),人们的资本积累水平(通过教育费用衡量),自然资源(通过代表出口资源反映)。这四个另外加上的变量没有对私人部门有很大影响但初级产品变量对公共投资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稳健性检测;辅助变量估计:

作者再次运用工具变数校正贸易潜在内生性的方法进行基准分析,当用贸易的工具变数分析时,贸易对私人和公共投资的影响都要比在运用ols分析时要大。从结果中得出在该例中贸易金融关系对于由金融到贸易的相反原因引起的内生性保持稳定。

(三)稳健性测定:违约和制度

对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体制质量对资金流动没有决定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制质量对资金流动没有影响,因为该影响是间接的。讨论说明大英帝国继承了优良的体制,该体制和帝国与高的贸易流相联系,促进了更多的资金流。贸易和金融的关系,从表中得出的结论对默认值变量和体制变量并不敏感,事实上是固定的。

(四)模型检测:贸易帝国的交互作用和惩罚理论

最后,抛掉没有意义的体制系数,对战前例子中加入一个关于殖民的变量。关于殖民的系数可以说明贸易对资金流的影响相对独立国家是强还是弱。关于惩罚假说,表中没有提供支持。在殖民地贸易对金融的影响并不逊于独立国家。我们得出贸易和金融在殖民地和非殖民地的联系是一样强的,同时对惩罚理论造成了怀疑。

二、讨论

在美国情况就不同了,首先要指出的是在两次战争之间,美国的投资并没有像战前英国那样被贸易所引导向私人部门。因为人们公认在两次战争之间时期的贸易比战前贸易更为不安全而交易成本更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在战后持续的贸易锐减,金本位的崩溃,更严重的贸易壁垒以及增大的交易成本。有可能由于上述问题过于严重,从而使得连通私人部门间关系的渠道被削弱了。多年在世界金融领域处于领导地位,?战前英国足够的时间来展示这些累积的力量。然而在两次战争期间,在美国霸权建立的早些时候,美国没有显示出这种积累。这一在新金融霸权出现期间联系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基于因果累计,信息及信誉外溢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接下来指出在两次战争之间所出现强烈的所得效益。这些所得效益对于私人投资和总投资说明了新的霸权是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上的。如果在两次战争之间,信用薄弱,持续时间很短且难以有效获得信息的话,美国的投资人将会寻找一个可选择的信号来帮助他们找出较好的债务人。这是人均收入可以被视为在该国能可靠经商投资的信号。这一因素在强烈的贸易-金融关系中尤为明显。

最后,要指出的是金本位制对于其他衰退的影响是十分轻微的。在研究中,贸易关系与殖民地地位比起前在投资目标国的货币体制更能吸引投资者。金本位制可以看作是贸易变量的一部分。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许多采取金本位制的国家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把殖民地这一因素和金本位这一因素结合起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金本位制视为殖民地因素的一部分。

三、结论

总体结论是贸易-金融之间关系在1870-1913和1920-1929确实存在并发挥作用。通过对于机制等变量的分析可以发现:增长的贸易将导致从两个霸权国家获得更多的投资,一战前的英国和战后的美国的银行家走向了世界。

国际金融贸易篇3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际金融课程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货币金融现象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研究的内容随着国际金融实践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而不断改革,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本文从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中国入世已进入了“后过渡期”,所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融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与创业素质训练于一体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要把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使学生系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动态、国际金融理论前沿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进程,从而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释、论证那些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甚至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安排一定的国际金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金融经济意识和操作能力,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规则、政策。为此,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要随着经济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1、夯实理论基础

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实务。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应当主要围绕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资金流动问题,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储备管理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从而揭示一国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活动的规律。在对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使得国际金融理论能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2、加大外汇交易实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比重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今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必须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在企业涉外经营中国际金融实务和技巧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国际资本运营、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强化指导,使国际金融的教学更好地与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为学生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

3、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

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教科书的更新速度已很难跟上这些前沿问题演进的速度。需要我们专业教师密切关注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理论和知识,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美国次贷危机已对货币金融危机理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形成冲击。危机后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修正,新的案例要添加至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教学中要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客观地分析评价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不浓厚,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学手段是推动教学方法改进的有效途径,应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课程讲义全部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录学习;鼓励学生登录国内外商业银行网站或财经网站,查阅相关信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法

所谓“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规范,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教学具体阐述“四位一体”法的四个方面。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向学生阐明一价定律和两国之间没有贸易障碍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因此该理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二是理论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根据一价定律推导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数学表达式。三是分析理论所隐含的政策含义和启示,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与该国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的变动有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确定了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现行的市场实际汇率乃是以此均衡汇率为中心而上下波动的,因此,以购买力平价汇率为尺度去与现行实际汇率进行比较,便可发现后者偏离正常均衡汇率的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四是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对案例“巨无霸”指数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各国货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认识,使学生能融会贯通,运用该理论分析现实的汇率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充当导演角色,通过有效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提供分析方法;学生充当思考者、决策者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可加入2006―2007年美元贬值的原因分析;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中海油博弈海外市场和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而在讲解“外汇风险”时,可加入汉莎航空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实例;在讲解“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时,可加入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好的国际金融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案例内容应包括题目、背景材料、具体内容、适当的提示分析、相关的思考题等方面。

3、课堂讨论法

除了案例分析外,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选题成为课堂讨论的关键。首先,选题应能充分运用《国际金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应涉及国际收支、国际储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制度等基本理论内容。其次,讨论的选题要紧扣现实,将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有机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及国际储备后,就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及特点及可供选择的调节手段,并就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的管理及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选题要面广、点多,能分割为多个部分,以便于学生划分相应的专门学习小组,集中针对所分配的选题进行准备达到全面参与讨论的良好效果。

4、模拟和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及国际结算模拟等金融交易,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国际金融业务的实战氛围,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其形式可多元化,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及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今金融环境和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三、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突出实践性的企业管理的教育而言,哈佛商学院无疑是全世界的典范,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也应借鉴哈佛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优化考核方式,使学生通过考试能在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在学业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书面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依据试卷和论文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通过课堂参与度来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业,促使学生非常重视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发言,以保证学生能力培养过程的扎实性,严防学习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与所得成绩直接挂钩,以充分体现出按时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时间观念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再次,对学业成绩实行强行分级的制度,按一定比例将学生成绩划为优良中差,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激励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间接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成绩考核,能够拿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搞得更加细化。这样,避免一次考核定论的作法,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必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6).

[2] 王爱俭:关于优化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1).

国际金融贸易篇4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WWW.lw881.com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贸易篇5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贸易篇6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等,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贸易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客观存在,二是一个国家内部产生了过剩的产品和服务。剩余产品只有在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国际的分工与合作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流日趋平凡,国际分工与合作只可能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建立起来,因此,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国内经济能够实现平稳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伴随着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直到2010年才出现好转,外贸增长的速度才出现稳速增长。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加入WTO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国际金融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外贸风险的存在和潜在威胁。面对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②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③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一)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比如说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热带雨林地区盛产橡胶、中国盛产茶叶和丝绸等,这些因地域不同而导致资源的差异,往往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科技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外贸易,比如一些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产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水平处在全球前列。尤其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中国钢铁技术等,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为别的国家带来技术支持,也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外汇的储备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二)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因各国的生产力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使得有些国家对某些商品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满足自己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与此同时也不可能消耗掉自己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因此,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商品的相互交换来加以解决。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中国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国际的分工与合作,一方面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享誉全球。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科学技术其本质也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须通过市场与贸易,用一种等价的方式获得。因此,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技术贸易,比如造船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进而提高自己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

(三)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国际贸易能够显著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一方面我国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上缴的各种税收以及政府所征收的关税,都能够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国际贸易带来的财政收入特别的明显。另一方面从事国际贸易能够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降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材料,创造价值,进而能够间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我国内部的建设,也能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这就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而对外贸易为各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出口,能够增加一部分就业,使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安置,增加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从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国际贸易对解决劳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我国在国际金融市雒骋椎南执嫖侍

对外贸易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与金融贸易与日俱增,这极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加之金融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国际间贸易也面临着风险。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①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②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③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

自从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贸易更为频繁,但是接踵而来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加大。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贸易。与此同时,随着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扩大。当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时,我国经济虽然表现出强劲势头,但是也难免受到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是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治变化而改变。从这些方面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而我国所要面临的挑战增加。

(二)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合作,会遇到语言、习俗、各国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加大。在多种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会因为汇率、货币制度的不同,而影响当事国的经济贸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交易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环节,比如运输、保险、海关等都需要严格的审查和把关,一旦任何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国际贸易是跨国家和地区,一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金额多,而且还需要长途运输,这就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存在信用、汇兑等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加深,这就致使欧盟各国增加出口而减少进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欧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使得欧盟采取措施来遏制中国,保护同盟国的利益,于是中国对外贸易就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中国的低劳动成本力给我国带来的比较优势,都会使我国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进口商品的减少和经济的不断萎靡,全球的经济形式也不乐观,而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对外贸易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

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主要有:①加强政府职能;②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④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非常的注重对外出口,增加出口顺差,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谈判为本国出口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准入条件。其次,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等。最后,签订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参加各种商品协定与生产国组织,为国际贸易保驾护航,维护和发展贸易利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和解决各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

建立贸易中心,同时也举办贸易博览会,因为贸易中心是永久固定性的设施,可以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办公地点和服务咨询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成立专门的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我国要促进出口的同时在海外应设立商情网,为一些跨过企业或公司提供商业信息和资料。为了发展我国的对为贸易,我国应经常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扩大对贸易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

经济特区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特区更开放、更灵活,能够很大幅度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特区的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体制,同时对前来投资的外商能给与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以便吸引较多外资。中国更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引进更多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能够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四)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因为利用技术进步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和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应积极鼓励和l展大型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大型的跨国公司发挥着比较优势,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还有强大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我国应该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只有突破技术的壁垒,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贸易篇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金融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发展的潮流,全球范围内经济融合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各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全球化流动促进了金融的大发展,金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无疑也受益于它的支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由传统的比较优势所确定的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转变带动的贸易结构转型,不仅对外经贸行业自身,也对金融业的支持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实经济中,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金融政策作适当调整。

二、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金融发展——制度优势——国际贸易。

完善的金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往往只存在于技术或资源禀赋的静态差异,或者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差异中。事实上除了上述优势外,完善的金融制度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个信贷制度完善的金融市场,其比较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比较优势也较明显;反之,则处于比较劣势。由于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常常和较高的偿还能力以及较高的声誉联系在一起,能以较低的利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因此在制成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不仅与科学技术本身的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种制度作保证,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核心的金融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从金融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资本筹措与运用并借以增值的金融过程。研究表明,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向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要的大规模投入融资,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投资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进了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是生产率的提高,这其中自然包括大量从事外贸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外贸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三)金融发展——资源配置——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动员储蓄,动员储蓄可创造许多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为居民带来了获取分散化证券的机会,同时也将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将资金重新分配,使之投资于规模效率更高的企业。金融机构对外贸企业发放贷款的方式便是一种极好的资源重新配置方式。如果将资金较多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会有利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如果资金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然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和更新。当前,我国贯彻科技兴贸战略,也是通过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财政拨款和政策贷款等金融手段进行扶持和帮助,使其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高科技贸易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四)金融发展——分散风险——国际贸易。

经济行为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为目标的。国际贸易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由于其周期长,不可预知的情况较多,存在诸如信用、汇兑、价格、商业、运输以及政治等方面的风险,故分散或消除这些风险就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金融系统特有的风险管理的功能,借助于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手段和办法,如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进出口商的汇兑风险、价格风险和运输风险;通过出口信贷和信用证等担保方式规避信用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下跌风险等等,可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金融发展——汇率调整——国际贸易。

汇率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到一国(地区)的进出口。假定其他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状况未发生变化,本币实际汇率的升值,贸易商品的价格竞争力降低,进而出口会下降;相反,如果本币贬值将会提升贸易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汇率是否调整与当局的金融政策紧密相关,不同金融政策指导下的汇率制度是不相同的。金融抑制政策指导下的汇率作为货币的价格,由政府进行管制往往是高估的。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深化,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该过程中,汇率将变得更富有弹性,且更接近于均衡汇率,汇率制度的这种变化必然对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葛佳,南昌理工学院;李云韬,中国建设银行江西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参考文献:

[1]梁莉.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7

国际金融贸易篇8

一、绪论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及其他服务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业给我国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相比较晚,导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基于以上背景来看当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缺乏对于金融服务贸易了解较多认知程度较高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次,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贸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因此,以当下我国竞争力薄弱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当总,如何做到防范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知道和了解如何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扩大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往来的频繁,我国的金融贸易总额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额中,进口数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较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是以进口为主。但同时,我国金融贸易总额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总贸易额仍然较小。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8.92%。

(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商业银行,具有十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银行除了开拓亚太地区的金融市场之外,同时也关注着非洲、拉美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市场。2011年,中国银行全年新设海外机构总计12家,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投资与发展可以说是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典范。

三、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因素分析

(一)劣势因素

(1)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时间晚。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真正发展时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总体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的阶段,1995年之后,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才开始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的优势依然主要集中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然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知识密集型的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相对较少且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小。

(2)金融服务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现有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对金融专业的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优势因素

尽管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但是这种弱势的状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相关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应当把金融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企业倒闭破产。这个时候,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同时自身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国际金融贸易篇9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国际金融贸易篇10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国际金融贸易篇11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 关系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 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11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当今经济状况下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要比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金融发展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诸多方面,而国际贸易也关系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贸易篇12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金融发展 关系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 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 “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 ,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 Blackburn和Hung (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 (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 & Levchenko (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 (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11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 (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 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当今经济状况下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要比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加明显。金融发展影响了国际贸易的诸多方面,而国际贸易也关系着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贸易篇13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