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合集13篇

时间:2023-12-01 10:07:10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媒介素养 艺术教育 完善自我 

媒介教育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一、艺术的传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 艺术在教育生活中的地位 

艺术本身是不现实的东西,常常为艺术之外的现实目的服务。像书法家写字,画家作画,作曲家作曲,及我们对他们的作品的欣赏。柏拉图和墨子是中西方对艺术的功利性典型的代表。而在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中也是不折不扣的贯彻柏拉图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就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课程总是处于被边缘化,认为是浪费时间,所重视的是高考所涉及到的课程。我相信大家一般有这样一种看法:艺术确实是某种令人愉悦的东西,可与现实中的诸多急要务相比,艺术终究是无足轻重不可同日而语的。 

2、艺术存在的现实价值意义 

1)现在社会下的学习要求把德育学习放在首位。美育与德育则犹如孪生的亲姐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间渗透。审美能力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化素养,常与人们的道德行为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运用的手段与方法不同。德育是采用说服、监督、奖惩等方式,美育则是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以诱发、感染陶冶等方式诉诸人的审美情感。因此它的功能是独特的,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2)艺术欣赏是评价国民文化素质与智力的标准。艺术学科尽管操作性强,但文化智力的比重也相当大,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都将能听懂交响乐、合唱的人数比例作为主要标准之一。其实,正是由于艺术学科操作性强,如学一件乐器,口、眼、手和脑等各生理器官都要同时运作,因而能极大的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能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 

3)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形象能给人提供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联想世界,从而极大地开发人的想象力,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有创造力。目前社会上常见到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尽管在校学业优秀,可工作后几年不能出科研成果,问题就出自这些人缺乏应有的想象力,从而导致创造力的低下。1957年,前苏联发射卫星与宇宙飞船都早于美国发射成功。当时曾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经过反复论证,终于查出落后的原因:美国的艺术教育大大的落后于苏联的教育。苏联的近百分之三十的科学家都是音乐家,其他的科学家艺术修养也相当高,所以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且富于创造性思维。为此,美国近千名科学家联名上书国会与总统,要求在全美加??艺术教育。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开设艺术课。

二、媒介素养下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卢梭曾经夸张地说明:“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到了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话虽夸张,但要看到这句话带来的警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要因为歪曲和干涉自然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对于我们不利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青少年对艺术认识的基础:家庭教育。首先要端正其教育孩子的态度与目的,尊重孩子的意愿。其次,树立家庭艺术教育的信仰。从尊奉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历史悠久的科举到现在教育学生要有“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学习精神,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学习是斗争痛苦的而不是愉快的。豪不过分的说,我国家庭艺术教育有相当部分急功近利成分。没有平衡远期与近期艺术教育的态度关系。将素质教育扭曲的观点实施到自己孩子身上,把孩子尚未健全的思想意识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剥夺了孩子对艺术渴望需求的判断力。最终导致其成了“天才式艺匠”,可能造成其终身从事音乐职业而内心不喜爱音乐艺术的可悲结果。 

2、深化青少年艺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学校教育。我们看下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游戏和艺术成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教室和走廊里到处都陈列着学生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问他们的学生最喜欢的功课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是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对于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效率而言,西方不如我国。正当我们老师在为学生不能背诵99乘法表头疼时

[1] [2] 

,西方的课堂收获像是游戏与艺术的附属品,可奇怪的是,学生一旦到了高中的最后一年以及上了大学之后,就突然紧张起来,并且主动积极地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于是大批的科学家和学者就从这些年轻的学生中涌现出来。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前面都已经说过,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在学校实施起来却受阻斑斑呢?自从减负加强素质教育开始,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但伴随而来的是相反结果。在一次的谈话节目上,一位母亲说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有更多的功课需要完成;一个在校大学生说学校的艺术活动只是让他们感觉到忙和累等等。这不得不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冷静的思考下。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2

二、做法: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的教学不仅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前沿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手段等。美术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学等学科都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学科,深受学生喜爱。不同学科体现不同角度,具有不同功能。要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去挖掘其艺术美,发挥每个学科的内在源泉与力量;同时还要学习和运用如柯达伊、蒙台梭利、铃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大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问卷调查,对毕业实习生跟踪调查,到学校、幼稚园、早教中心等地观摩与走访,通过实地考察做数据分析,写调研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做研究课题等。结合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早教等专业的办学经验,更新观念,思考与分析,改革与创新,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来促进教学。实训与调研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避免关门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与信息反馈,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对电钢琴教室、蒙台梭利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钢琴琴房教室、手工实训室等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通过学习、借鉴、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工作就会更有的放矢。

三、拓展提升素养的潜能力量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3

当前,综合大学面临的首要教育任务就是强化教育的本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所以,高校教育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修养,还要使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其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功能,这一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上,伴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高追求,在调动了人们潜力的同时,也导致精神文明环节的薄弱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文明日益发达,我们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艺术修养。如今,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失重要的诗意精神,忽视了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的烙印在其身上暴露无遗,大多数的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极为缺失。艺术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还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提升素质。因此,在综合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将艺术教育引入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决定,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另一个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艺术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也得到了丰富。学生可以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当中领略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机械的工作,如读写、语言、记忆和计算等;右脑执行的是非机械性的功能,如意志、情感和想象等。艺术教育借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投入的情感体验来达到开发和改造人脑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右脑功能包含的非智力因素正好相同。因此,艺术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艺术作品多是描写祖国山河秀丽风光,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艺术教育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教育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二是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校的思想工作起到配合的作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组成了科学。求真的自然科学,是集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于一体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人文科学则大不相同,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还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要求真、善、美。艺术教育避免了刻板的说教,通过在审美中所发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了学校开展政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提升了人格品质,同时还原艺术主体以超脱、自由。自远古时期开始,游牧民族用原始的歌舞祭祀祖先、猎手留在石窟中的壁画以及当下的新型艺术,都是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描述、深化和界定。艺术是承载人性渊源的一条长河。在人生的追求中,新生代们总是在前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中找寻答案,换句话说,艺术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中,激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记忆留下希望,接受生活中暂时的悲伤和困苦,让人们获得愉快的源泉。

三、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一)深入挖掘艺术内涵

当前,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重点往往是关注作品的艺术性,重点讲解的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上的技巧,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做到艺术性和表现性并重发展,使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目标不能发挥出来。

(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艺术概念包含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戏剧、文学、电影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会顾及每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在重点的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项的基础之上,开展戏剧、视觉艺术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在能力。同时,促进了多种艺术学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本身包含的内在精神。

(三)教师的再教育

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艺术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占据高校的领地,而对于不同艺术在教育思想上的综合改造和采纳认同,还需要一个严格的分析和甄别的过程。在属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中,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要熟悉自己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其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对于艺术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盲目。作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养成一种自我 教育和激励的行为模式,不断将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运用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不是一个概念,优秀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文化修养、个人专业的水平以及完整体现的人格素质。

结语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新时期,综合大学日益规模化,加强其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的一大重点。综合大学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和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义林.论艺术教育的延伸性[J].甘肃高师学报,2003 (1).

[2]程明太,林桂光.艺术综合教学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张鹏,赵玲. 美术教育实习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53-03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成为众多高考生眼中的热门专业、“明星”专业,但是长期以来“重技术轻文化”的教育弊端造成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知识体系上的失衡,甚至引发了人格上的失衡。特别是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事件”,更引起了教育界的反思:怎样才能避免艺术生“有技术没人品”或者“有技术没素质”的教育怪圈,笔者认为,正确认识文学课对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非常重要,只有重视艺术类专业的文学课并提高其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

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传媒类等。我国目前拥有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92所(不包括景德镇陶瓷学院和13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院校),其中本科42所,专科50所。以广西钦州学院为例。广西钦州学院属于公立普通高等院校,俗称“二本院校”。在钦州学院,艺术类专业设于音乐学院和美术创意学院。笔者通过对钦州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调研,发现该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学素养较低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

在我国,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参加高考,包括文化课考试和艺术专业考试。各高校录取大致分三种模式,考生文化课成绩和专业成绩均合格时,可按文化课成绩或专业成绩排名录取,或文化、专业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综合排名录取。钦州学院录取的方式是在文化课成绩达到投档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高低录取,而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都远低于本省(区、市)确定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如2012年广西本科第二批高考录取分数线如下:

1.本科第一批(含A类、B类)分数线:理工类528分,文史类544分。

2.本科第二批分数线:理工类444分,文史类473分。

3.本科第三批分数线:理工类332分,文史类409分。

4.高职高专分数线:理工类、文史类200分。

艺术类文化分数线:艺术类专业的录取由文化分数线和艺术类专业分数线双线控制。各批次文化分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普通本科艺术理类:289分,艺术文类:308分。独立学院本科艺术理类:216分,艺术文类:266分。高职高专艺术理类:140分,艺术文类:140分[1]。

可见,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一般文化课成绩较差。这种高考录取分数上的差异,必会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艺术不需要学太多的文化知识。事实上,有部分学生正是因为文化课没学好,才转而学艺术的。

(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

我们在钦州学院随机选择了100名艺术生进行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上文学课,而在上文学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并做笔记的艺术学生只有21%,有53%的艺术系学生表示偶尔缺课。可见,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文学课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多数文学底子较差,在面对比高中语文更有难度的大学文学课时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二是对文学课的认识有误区,他们认为文学课不重要,学习文学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混毕业;在关于学习文学课的动机的调查中,有将近四成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文学课是考试需要。这种功利的选课动机必然导致学习的松懈。三是从教学方式上来看,艺术生不适应传统的文学课教学方法。在调查中,有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文学课的授课方式平淡、无味。这是因为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性格上更外向,更活泼,更具个性。他们多数从小就对音乐、舞蹈和主持等具有浓厚的兴趣,在中小学时候就成为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到了大学阶段,没了高考指挥棒的指挥,学生们也摆脱了题海战术的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音乐和舞蹈中,自然就更加活跃了。这种外向和活泼的性格一方面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他们对那些相对偏理论一点的文化课往往缺乏耐心,较难静下心来看书、写作和思考,而学好文学课往往就是需要多读、多写、多思。由此,学生既对文学课不感兴趣,也学不好文学课。这是艺术类学生往往文化素养不高,在思想深度上表现得较为肤浅的原因之一。

(三)高校对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的忽视

那么,上了大学以后,普通高校对文化课是否重视呢?以钦州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大多数艺术类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是都是作为任意选修课来开设的,往往上半个学期就结束了,只有音乐学(舞台主持与表演方向,该方向前身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科)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相关的文学课。授课方式也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使学生难以适应。可见,高校艺术类专业对文学课不够重视,除主持播音相关专业以外,文学课开得少之又少。过度重视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学课的现实情况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获取知识来源上有所缺失,进而导致知识体系上出现了失衡,甚至导致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文学课包括以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鉴赏、大学语文等,也包括以介绍文史知识、文艺理论等内容为主的相关学科,如古代文化常识、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普及文学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它们更是“人学”的重要载体。文学课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文学课如何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作用呢?

(一)文学是文化知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又与人文素质直接相关。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一般来说,三者是呈现一个正向关系。想要提高文化素养,就要多学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文化和知识的总称。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世界文化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等。文学是文化的沉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文化的精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宽广。通过对文学课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文化知识,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提高人文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文学课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艺术类专业课的有益补充

语文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在中小学是得到公认的,在高校里却被边缘化。很多人认为在中小学阶段我已经能认字了,并有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大学就不必学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书籍大多都是用中文写作的,艺术类专业的教材也同样是用中文撰写的。对教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语文功底,要想学好专业课,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特别是需要对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力的专业,如音乐专业和主持播音专业的学生。一个学音乐的学生,如果对所唱的歌曲的歌词不能理解,就没有办法声情并茂地演唱;一个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如果对自己所播读的稿件理解不准确、不精深,就不可能读得准确动人。

(三)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考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要具有“说”的语言技能。语文课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说”的内容又与“听、读、写”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多开文学课,上好文学课,在文学课上加强“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良方。其次,能“说”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些也需要文学来进行积累和培养。

(四)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的理解能力,对自然的感触能力,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对应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创新的问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围,以此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课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开设文学课,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对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文学课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艺术类学生特别是像钦州学院这样的二本院校的艺术类学生总是给人一种肤浅的印象,其根源就是缺乏思想内涵和深度。很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巧就行,殊不知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仅仅靠技巧就能达到高超的境界,只有同时具备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提高思想内涵没有什么捷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开文学课,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

(六)文学课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人

我国的文学大师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我为什么需要文学?我用它来改变我的环境,改变我的精神。我五十几年的文学生活可以说明,我不曾玩弄人生,不曾装饰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是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我为什么写作》)可见,文学可以改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使其不至于贫乏,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人类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知道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高等教育作为实施整个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有专业技能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决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广阔的社会知识,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愉人,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在对照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是如何来生活的。它能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从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懂得爱的、身心和谐的社会人。

(七)文学课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文学课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给文学课定位呢?以《大学语文》课为例。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在其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中说道:

我们“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仍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我认为,这门课程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要选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这门课不能成为一门单纯的思想观念课,而应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文学课。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综合素质将得以提高。这必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理性智慧的启迪,而更多的是对感性经验、真情实感的生动形象的体悟,因而是有血有肉、深入心灵的综合性整体效应,其促成人格素质建构的潜在能量,是一味杂乱铺张外国情况和抽象理论所不能代替的。与此同时,也自然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达到较高水准,便于学好别的学科[2]。

同时,他也指出:“不能要求上了一个学期大学语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人文素养、道德情操,都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应该是通识教育,它对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文化修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全国制高校通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同时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重点教材,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其出版前言中说道:“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2]可见,在艺术类院校中,文学课应该作为通识课存在,它是国家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好文学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课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内外兼修的、高尚的、和谐的人。它既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作用,还能对人的精神的、内在的、灵魂的东西进行塑造,这就是文学课看似无用的却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因此,在艺术类专业中积极开设文学类课程,提高文学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5

基金项目:本文章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实践语境下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多维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A-126

一、高校艺术生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一)缺乏人文知识。当今艺术高校中,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渗透进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在这种观念的下,学生形成了错误的理念,他们一味地追求实用价值。他们只学习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财富的,自己可以利用的;相比之下,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在他们看来毫无实用价值。

另外,普通高等院校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导致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绘画基本功底也普遍偏低。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文化知识薄弱,同时缺乏一定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变得急功近利,只单纯的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校里面,在这个年纪应该注重全面提高的真正需求。受到这些原因的限制和影响,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兴趣与成绩普遍偏低。而文化素质从基本上来说,不仅仅是硬性要求,更是对人才的一个完善和补充。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导致一部作品没有足够的深度与创造力。

(二)道德观念模糊。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经济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这导致社会环境出现极大的变动。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艺术生也随之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总体来看,大多数的艺术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热爱祖国,拥有理想并为之努力。然而,高校艺术生由于注重专业性,导致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具有限制性,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理想,前途迷茫甚至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最明显的便是高校艺术生缺乏入党的理念。他们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不会认真学习知识。这是因为高校艺术生认为这些课程在社会中不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受到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生显得较功利。具体表现在他们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或是社团活动。他们涉世未深,处在步出学校和踏入社会之间,是最容易受骗的时期。因为缺乏判断力,他们极易在这个时期轻信他人导致被利用。

(三)团队意识薄弱。高校艺术生往往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面还没有心智成熟,这导致他们还会出现叛逆等情绪。他们既懂得应该遵守纪律,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抵触纪律约束的心理。他们不具有集体意识,在他们心里,个人主义要比集体意识高出很多。这既跟他们身处的学校环境有关系,同时也与他们个人因素有关系。他们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立即进入自己的角色,找准位置,在日常和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与他人交往沟通困难等状况。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人文素质不仅是对高校艺术生重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纯的读、写等基本的知识文化教育,而是针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只专注于某一项技能。他要求艺术生具有多方面甚至全方面的发展,以达到社会的需求。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当代高校艺术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生活本身,他们首先作为个体,并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渴望独立;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断加快的脚步使他们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以达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三是来自于竞争,竞争的压力产生于他人带给自身的压力。

高校艺术生首先在学习上面存在很多缺点,例如:学习不够刻苦、个性张扬不易管教、纪律性组织性差。许多学生甚至对于未来是茫然的,他们极度缺乏信仰与积极的人生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基本的知识是不够的,他们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建立自己的人文基础,当这样的基础积攒越多,他们的成长也就越加明显。对于人生的方向也就更有了把握。

(三)人文素质提升带来的益处。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一种美感。当高校艺术生缺乏了人文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的理解艺术到底应该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及意义。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是因为艺术者注入了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优秀的艺术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因为作品是他们对生命和生活注入一种自己的理解之后塑造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人文素质低下势必会影响到艺术创作。因此,人文素质对于高校艺术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对美进行理解和诠释,逐渐地陶冶情操,在知识传授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艺术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艺术生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质的理念,具体途径就是开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这种途径让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与提高人文素质。

任课教师因为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可以自然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关键,由于高校艺术生对于艺术的理解比较高,可以在课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绘画、戏剧、乐器等艺术,这些虽然都属于艺术类,但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可以很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加强校园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重点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人文环境之中。引导他们具有人文素质以及提高人文素质。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营造好的校园文化会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施展平台。在校内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会使得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在社团与活动中,让学生自然的融入进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里面,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高校艺术生在心智上趋于成熟,完善而良好的制度可以对他们进行约束与监督。要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得学生在日常中逐渐养成一种积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理性的、正确的价值观。

结束语

艺术培养不是纯理论的教育,而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的思考如何正确的引导这些未来的艺术人才。让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6

高职教育中的师资素养包含很多方面,针对女教师群体其综合素养中的“艺术素养”养成,需要通过长期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相关路径进行实施,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师资水平。剖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活动实践,探讨女知联、女工俱乐部等机构依托下的艺术素养养成可行性路径,通过载体和平台的搭建,艺术氛围的营造,并结合不同专业背景下女教师的特色,使活动有乐趣、组织有目的、提升有实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女教师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会;女教师;艺术素养0引言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艺术素养在内的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素养是展示高职教师内涵、突出自身内在气质和体现教育工作者风采的关键。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工会组织服务教师、服务教育的职能,深入探讨艺术素养的构成要素,探索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拓展工会工作范围,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内在凝聚力。

1高职院校女教师艺术素养养成背景分析

高职院校女教师具有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扎实和专业素养高的独特优势。但是自身的修养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除了强调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外,还应注重个人内涵和具有外在张力的艺术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女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素养,完善自身。高职院校女教师具备易于接受艺术熏陶、兼修内外之特征,女性对美的追求也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具有对教育、对个人和对社会的三重功效[1]。

2高职院校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因素思考

高职院校在提升教职工的艺术素养方面,选择女教师这个群体进行培养和提升,效果较为明显。这不仅在于女性通常对艺术敏感度较高,也在于女性对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着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女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迸发出更多女性特有的细腻艺术气质,更好地显现出迷人的艺术气息。

1)艺术环境的营造对女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性。艺术素养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高职院校对艺术环境的营造为整个院校的女教师艺术素养提供了天然的滋养。很多女教师愿意和从事艺术专业的教师互相探讨,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2)艺术素养是女教师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艺术可以使生活的内容更充盈,生命的内涵更饱满,人生的内涵更丰厚。艺术会给人带来很多启发和灵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最终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素养的提升将丰富女教师的人生,提高幸福指数。最终,让女教师更有激情地工作,更优雅地生活。教育职能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工会的教育职能包括帮助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综合素质,而提高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是高职院校工会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和做好妇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多种平台发展女教师的艺术特长、培养其内在艺术修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工会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工会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只有通过多读、多听、多看,多进行艺术实践,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艺术素养[2]。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以纺织服装与艺术见长的高职院校,拥有较为深厚的艺术底蕴,院工会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推动着本院艺术不断走向校外,彰显学院教师不断提升的艺术素养。例如,在搭建女知联、女工俱乐部等女性艺术素养培育平台中,女教师得到了更多艺术熏陶;通过举办以女教师为主体的教师艺术、书法、舞蹈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结合各专业特征开展的校企联盟、指导大赛等专业活动,让更多女教师通过多渠道参与到院校以外的社会活动中,提高了女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展了女教师的艺术视野。

1)以女工俱乐部活动为载体,为提升女教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工会成立了女教师经纬编织俱乐部,俱乐部拥有固定的房间用作成员学习交流和艺术作品展示,俱乐部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讲座,举办各类手工作品制作培训,如十字绣、苏绣、发夹制作、皮质钱包制作、毛衣编织、纤维艺术编织等,2014~2016年,俱乐部都举办了全校范围的编织作品展,邀请了诸多的校外领导、专家前来参观指导,彰显了学院女教师特有的魅力,为提升学院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活跃校园艺术氛围。院工会不仅在全校范围内经常举办教工摄影、书画等艺术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而且还选拔推荐优秀教师艺术作品参加校外艺术作品展评活动。如组织女教师到苏州镇湖镇绣品街进行采风;不定期地邀请各类艺术类专业专家到校进行艺术系列讲座(服饰美学、整体造型服装搭配、音乐欣赏、昆曲欣赏等),开拓了女教师的艺术视野,提高了女教师的艺术鉴赏力。不仅如此,院工会还和常州市妇联、政府宣传部门、地方美协等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积极组织女教师参加这些机构所举办的各式各类歌唱比赛、广场舞比赛以及美术作品评奖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走出去开拓视野、请进来增强艺术鉴赏能力的工会活动中,不断给予女教师艺术的滋养。

3)在校企合作联盟、指导专业竞赛中融入更多的艺术人文关怀。提倡校企合作、建立巩固的合作联盟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有了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尤其女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院工会为了让女教师群体更快更好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不断提供艺术实践机会,让女教师在紧张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舒缓。艺术类专业性赛事不仅让指导大赛的女教师获得了更多指导经验,而且在指导过程中的融入和参与也强化了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掌握。院工会在学院整体的竞赛要求和平台搭建过程中,不断输入艺术滋养,为女教师专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更多进步的可能性。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工会如何发挥作用提升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这不仅有助于高职院校工会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也能不断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好妇女工作,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女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升幸福指数;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女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将自身的素养传导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

参考文献:

[1]钱晓蓉.高职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创新实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9):28-29.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7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8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满足高校艺术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由于高校艺术教育目标比较明确,主要是以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为主,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从满足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来看,高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艺术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具体方法

考虑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教育的实际特点,我们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认真分析学生的艺术素质,找准艺术培养方向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学生的艺术素质到底处于何种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艺术水平制定具体的艺术培养计划,同时还要找准艺术培养的方向,保证艺术培养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来看,学生的艺术素质千差万别,如果我们不对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准确的了解,将很难保证艺术教育的整体质量。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是第一步。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在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育的重要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具体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来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只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艺术教育取得预期的成果。所以,我们要认真采用这一方式。

构建艺术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由于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目的,我们要在高校中努力构建艺术教育氛围,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学生能够在时时处处受到艺术教育的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艺术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除了要做好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将构建艺术教育氛围当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从小处着眼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提高艺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做好艺术课程的教育在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展,要通过做好艺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从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来看,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艺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提高艺术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作用,要认真开展艺术课堂教学,把握课堂教学原则,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9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艺术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农林高校应为艺术素养教育制定出健全的管理制度[10]。(1)应设置艺术教育管理和统筹教学机构,通过专人负责管理和固定经费投入,对全校艺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并管理和指导计划的推进实施。(2)应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文学艺术与农林课程体系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学科结构。当前,不少农林类院校已经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力量与资源,实现艺术与农业、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教学,这也是农林类院校艺术教育的一种理想形式[11]。此外,艺术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艺术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12]。结合艺术教育的具体需求,农林院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引入和培养艺术专业教师,还应大力提升艺术教师队伍的质量。作为农林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不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应适应农林院校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具备艺术专业知识的多能性,专业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还应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广知性,了解农科、理科、工科的学科背景,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传递美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0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分支,高职艺术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应广泛涉略,要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以便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敏感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社会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也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观。艺术素养对于高职艺术专业设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体现艺术的活的灵魂。艺术只有具有灵魂,才富有潜在的价值。艺术素养对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起着积极的作用。艺术素养通常在艺术活动中有所体现,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品理解艺术,以便完成后期的艺术再创造。艺术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又在一瞬间迸发,它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素养相对较高的学生的竞争力也较高,以长期的艺术鉴赏为基础而培养出的艺术素养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力。高的艺术素养往往是创新的基石。在艺术领域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此外,由于艺术素养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与恐惧,因此,它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为他们提供机会与平台。艺术素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体现,由于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因此,通常不被重视。艺术素养正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缺失的。艺术素养是学习之基、艺术之本,因而,它应当被学校高度重视,以满足人才的需要、社会的需求。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2.1学生的基础薄弱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难度相对较大,这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着根本的联系。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相对不高,选择设计专业的原因包括两种:一是由于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继而转为艺术生,二是本身喜欢艺术,但只专注于艺术,文化课稍微欠缺的学生。对于前者来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足;而后者只注重专业学习,并没有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些学生存在着共同的问题,他们的艺术素养远远不足,但却无从下手、安于现状,这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难度系数大大增加。

2.2教学模式单一

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高职教育的弊端日益突显。由于社会的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但由于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使得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课内训练。由于社会的需求加大,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提高专业技能,他们认为只要提高了专业技能,便能符合岗位的需要。另外学校更加重视课内训练使得学生的课外训练意识淡薄,他们通常以市场竞争力为动力,主要追求专业证书,从而忽略了艺术能力、艺术品味以及艺术素养对艺术工作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不足

新课程要求教育应该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教师自身资源的匮乏往往限制了教学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学体系不健全,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不利。由于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水平的限制和学校对于师资建设的不足,使得学校的创新能力有限,陈旧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校的艺术水平,也加大了培养艺术素养的难度。

3.强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

3.1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为提高艺术素养增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注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着力于将艺术理念渗透到课程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应该注重思维、品味以及审美等多个方面,注重追求素质与艺术的统一,从而加强自身的各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

3.2创建和谐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能够感染和熏陶学生。加强建设校园艺术文化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在浓厚的艺术环境中,一方面便于举办艺术活动,增加艺术色彩;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艺术素养的提高。

3.3加强建设师资力量

教师在艺术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不足会使得学生的艺术水平滞后不前。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学校应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重视,以便在艺术素养提高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4.总结

视觉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它不是简单的一种识图能力,还包括对图片的规划和理解能力。视觉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种,要想提高艺术素养,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需要学校的鼓励、支持与配合。艺术素养的培养首先应提高学生的审美,并刺激学生积累多方面的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艺术修养。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方针,为全能型艺术人才服务,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邓中云.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与方法[J].美术大观,2016,(1):144-145.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1

0 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感、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升其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素养主要指的是音乐素质与修养,具体包括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水平、音啡现能力与审美能力。由于音乐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够促使人身心愉快,而且对自我修养与品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变得尤为重要。就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 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音乐素养对提升人的审美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其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影响。一方面,音乐欣赏与创造是具有个性化的再创造,偏于感性与综合性,它是一种灵感的发生,同时也是一种顿悟对世界的把握;另一方面,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其更具创新精神。音乐中的作曲、欣赏等都融入了创造的过程。最具原创性的作曲是作者运用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对其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模式,是对自我独特生命体验的诠释。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专业最为看重的。此外,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心灵起放松作用,能够为其心灵提供一定的自由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与疲劳感得以缓解,这能促使艺术设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所以,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音乐教育作为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高校虽然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并且忽视音乐素养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从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器材、经费等有限,因此也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缺失原因

2.1 生源多样化,良莠不齐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虽然其艺术专业知识掌握较少,但是学习意识强;第二类是单招生,该类学生不属于艺术特长生,是高校单独考试所招的学生,其文化素质不高,对艺术知识也没有较多的了解,这类学生严重缺失音乐素养;第三类是艺术生,该类学生专业水平较高,但文化素质偏低,该类学生只注重绘画技能的练习,对音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其音乐素养低下。

2.2 音乐素养的客观缺失

当前,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对音乐教育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与期待,但是对自身音乐素养不满的学生占80%以上。并且其对音乐的了解也仅停留在流行音乐方面,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对“古典音乐”较感兴趣。这种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偏离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和、空灵等精神内核,也偏离了欧洲古典音乐雄浑、壮阔、深刻的思想内核。很多学生仅将音乐作为发泄内心情绪的渠道,这也就体现了其对音乐浅薄而单一的理解。由此看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缺失严重。

2.3 课程设置单一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不但能磨砺其意志,净化其心灵,而且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但是就目前各职业院校现状来看,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模式。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轻视素质培养。这种陈旧的教育机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使安排了音乐课程,也是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学生放在主置,不顾及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学生如此被动地接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厌烦心理,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3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音乐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人情感陶冶与艺术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古时对音乐就有正音与邪音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主张“放郑声”,推崇音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韶》乐。由此看来选择高雅的音乐,对人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若能将其培养成知乐、懂乐的人,对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了探索。

3.1 由浅入深、由俗渐雅

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深刻,体现作曲家高雅情怀的严肃音乐曲目,对通俗乐则很少涉及。其实,具有很强传播面的大众通俗音乐,歌词曲风更贴近学生,更受学生欢迎。虽然其与严肃音乐相比,没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音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音乐素养较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从基础开始进行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不能起步就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对他们,应采取由浅入深、由俗渐雅的步骤进行。此外,由于一些通俗歌曲有部分音乐也是采用的高雅音乐的部分旋律,所以教师若将这部分歌曲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将其传授给学生,就会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让音乐教学达到如虎添翼的效果。

3.2 融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在全球化、国际化竞相发展的浪潮中,多元化成为世界各国文化无法回避的热点。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也不会例外。于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世界音乐”“种族音乐”等都成了音乐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多元文化的借鉴与引进,实质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平等地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资源。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其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丰富其审美感受。在此之中,教师没必要过分关注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优劣。因为处于同时期成熟的音乐艺术家,其作品无法用一个正式的标准衡量优劣,并且对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较以高低也无意义。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的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促使其从多元化、世界性的思维出发,学会认识音乐的本质,懂得尊重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3.3 达到“亲历之知”与“学理之知”相结合

缺乏艺术教育的教育并非是完整的教育,现代社会迫切需求有较高艺术素养的人才,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引起高度重视。艺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听觉抵达人的内心。音乐的魅力蕴藏在多种声音组合中,并在时间流逝中不断地演奏,有着严整的形式、间架与结构,因此其也被称为“流动着的建筑”。而要听懂音乐,就应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如果要享受完美艺术的话,就应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和声、节奏、旋律等这座“流动着的建筑”的“学理之知”,并且要与“亲历之知”结合起来。

“亲历之知”就是指学生体验感悟之知。对其最为高妙的运用是俞伯牙的教师连成。连成看到自己的学生俞伯牙的琴技无法突破难关,便告诉伯牙,要其师方子春来教授他。于是师徒临别,但就在连成乘舟一去不复返时,面向苍茫大海,伯牙突然顿悟,操琴一曲,终于成就了自己的琴技。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可以采取大自然情感陶冶法来点化学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法来使学生获得体验,最终理解与体悟音乐艺术。

3.4 促使音乐成为“看得见的音乐”

其实,任何艺术门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应将具有同样审美效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契合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绘画特长,而且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印象派的音乐与印象派的绘画,中国画与中国民乐等,将其结合在一起,会使本身不具有视觉形象的描述性的音乐,为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体验。著名的美国音乐心理学者莫塞尔曾说:“视听结合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即使是音乐家也与普通人一样由此表现。”因此,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们应考虑视觉的审美功能,甚至将其成为统治音乐欣赏活动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能调动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部心智,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对音乐形象性与色彩性的认识,从而达到音乐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审美水平。

4 结语

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它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多种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强调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对该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由内而外的塑造,促使其发挥潜能,最终使其达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标准的设计人才。这也是每位艺术设计教育者长期要履行的一项责任与义务,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艳,郑淇元,赵文英.关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2(02):89-90.

[2] 范伟.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策略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6):71-73.

[3] 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2011(01):34-37.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3-0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研究艺术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分析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审美素质对于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使其融入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此外,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这集中体现在艺术感受与审美感受的融合性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对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1 艺术教育是养成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而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对于发掘各个学科中的美育潜力,以及提升美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美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涉及因素也十分广泛,个人阅历、社会人文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等均是影响一个人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校园生活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美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艺术教育是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其思想,诱发其审美创造,挖掘其艺术潜能,同时通过科学的艺术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原理、方法和理论,进而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均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审美素质促进艺术教育影响最大化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它对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智力、知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审美功能仍然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益智和辅德的功能是艺术教育的派生功能,艺术教育对人们道德、智力的积极影响是间接的也是整体的,而在这一影响的实现过程中,审美素质是一种重要的介质。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得到积极的影响,在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自主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优秀艺术的熏陶,可以说艺术教育并不是专门的、狭隘的艺术技巧教育和艺术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和优化人的心理、思想的教育。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产物,也并不仅仅是审美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简单组合,同时也包含积极的社会感知、积极的情感积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和谐而完整的心理结构。

正是因为审美素质内容的广泛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艺术教育中无需刻意杂糅道德教育、益智教育,便可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艺术教育只需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这一任务,便可将其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渗透到德育、智育领域,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3 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一致性

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有融合性,艺术和审美都需要情感的介入,整体化的思维模式,艺术的审美素质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提升,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在艺术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及后天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的有效互动中,得到不断的挖掘,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式的融合,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课堂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才艺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产生协调发展的。

3.1 情感的融合性

情感需要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感情现象,其特点表现出内隐、稳定,并带有先天性,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的社会性的需要,也是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的追求。

感情的表达要依靠艺术形式,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情的表现,这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的表现,所有艺术的表现都要渗透着情感与思想的元素,学生在获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使情感得到升华,并逐渐如何运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提升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审美体验的形成要经过欣赏、描述、探究、反思等活动,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整体把握的目标。

3.2 认知的融合性

认知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感觉阶段中,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谓之感性意象。在知觉阶段中,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或部分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时),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在思维阶段中,思维和联想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艺术体验和审美体验一起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形成了一个和谐整体,使感性、知性、理性的特点得到融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审美素质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审美素质的存在对于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又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艺术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审美的教育,因而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有着一定的融合性。为了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和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迪.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新思考[J].神州,2012(26):100.

[2] 刘艺锋.审美理念的提升及亲历审美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12(10):19-20.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3

探讨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的变化,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角度,这里从研究者在艺术理论探索中所处的角色状况去看,可见出大约三次转向:1978年至1989年为启蒙论转向,1990年至1999年为专业论转向,2000年至今为素养论转向。

第一次转向可称为启蒙论转向。艺术理论家自觉地充当艺术变革的思想者,以人性与美的光芒去启蒙公众。这主要表现为艺术理论的美学化、人学化和方法化等理论热潮,显示了艺术面向审美的广阔原野开放的趋向,要求把人性、人道或异化等内涵重新植入艺术理论体系中,在学科上则演化为艺术学学科中的人文学科自觉以及独立的艺术学自觉。那时理论家持续高涨着思想者意识,相信自己就是艺术理论变革中的新思想者。但这里的新思想者不同于通常在书斋沉思的思想者,而是思想着理论如何变为社会实践的专家加政治家,准确点说是艺术思想家加理论家。这种艺术思想家角色意识中有着更深的知识型预设:艺术理论能凭借新思想去指导艺术创作、批评和阅读,同理,艺术理论家必然地是艺术运动、艺术生活的指导者。

第二次转向可称为专业论转向。艺术理论家们不再以面向公众的启蒙思想者自居,而是甘做退回书房的艺术研究专家。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进程相应,艺术理论家从思想斗争前线退回到专业探究园地,从启蒙思想家蜕变为学科专家。这时的学术探讨与论争多局限在学院墙内,无法传递到专业艺术家和公众耳边,与他们的创作和欣赏过程逐渐疏离乃至疏远,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易拨动全社会的高度敏感而同一的政治神经了。如果说,启蒙论转向时期艺术理论曾力图以思想家姿态去指导整个艺术界的学术研究,那么,到了专业论时段,思想家身影已渐行渐远直至淡隐了。而此时的理论家不得不接受新的变化:艺术理论只是成为专业化的学科———艺术学,理论家本身转变为艺术学专家。这事实上构成启蒙论转向及思想者角色的一种反题形式,反映了不以理论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回归现代性主流的理性化选择。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艺术理论成为理论家自身的远离公众的专业技术园地,与艺术家创作和观众欣赏的距离愈来愈远,相互联系的纽带趋于断裂或至少似连实断。

第三次转向可称为素养论转向。艺术理论家充当起艺术素养的教育者角色。来自上一时段的艺术理论专业化和理论家专家化进程还在延伸,但新的动因在悄然滋长。这取决于两方面的推动作用:一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理论被要求承担数量愈益庞大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二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高速增长或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潮流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渴望了解艺术鉴赏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便充实自己的人文或文化素养。这两方面对艺术理论分别提出了提高和普及的要求。艺术理论提高是指对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各类职后培训人员)实施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养,也就是艺术专门知识的精英教育;艺术理论普及则是指对社会的普通公众实行艺术专业知识的广泛普及,即艺术专门知识的公众教育。

这两方面的推动导致艺术理论走上前所未有的艺术素养培育道路,直到出现艺术素养论转向。艺术素养论转向,是指艺术理论的职能从艺术思想启蒙和专业探究向着更基本的国民艺术素养教育转变的过程。近年来艺术理论界研究路径的变化正突出地显示了这种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的兴旺:一方面,理论家们更加用心地深入钻研艺术理论专业问题,不断提升各层次年轻学子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又设法把自身的专业研究成果加以通俗化,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普及。前者如艺术专业论著、丛书、论文等,后者如各种艺术理论与批评教材、名家讲演录、经典文本解读、理论读本、理论随笔等通俗读物。在这种素养论转向情势下,艺术理论家面临新角色的转变:更多地不再是原来的艺术思想者或艺术专家,而是艺术教育者。他们面对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全国艺术思潮所需的艺术思想指导,专业建设所需的学术探究,而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包括精英和普通公众的艺术素养的养成。他们的角色也相应地从艺术思想的传播者或艺术专家,变成了艺术知识与素养传承的教师,也就是成为增强国民艺术素养的教育者。这就意味着知识范式预设的转变:艺术理论转变成为艺术知识的代际传承或养成的课堂。

二、通向艺术素养学

回望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可依次浮现出三重身影:远行的艺术思想者背影、轮廓分明的艺术专家雕像和更为清晰而活跃的艺术教育者身姿。套用黑格尔三段论式模型看,从政治思想家到不问政治的专家再到国民素养的教育者,这三者之间大致构成正题、反题和合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里的正题与反题的内涵稍微容易理解,但合题则需略加解释。合题是指艺术理论家作为艺术素养的教育者,意味着有限度打破专业化界限而在新的层次上重新回归于非专业化公众群,从而似乎重新获得30年前艺术理论曾享有的公众普及性和统一的权威性。但事实上,这里的分别仍然是明确的:艺术理论在启蒙论转向时的确享有来自过去年代的政治、思想的统一权威,但如今在素养论转向年代,在历经此前专业论转向年代的学科化或专业化规范的过滤后,往昔统一的政治、思想权威已被稀释、变形,转化为仍旧面向公众但却政治色彩趋淡、专业色彩更浓的艺术素养的养成过程。这种艺术素养论转向过程已不可逆转,属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国民素养教育的一部分,从而有着毋庸置疑的必然性和积极性。我们今天面对着承继古今中外多重艺术遗产的重任,如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艺术遗产,甚至还有后现代性遗产。它们肯定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盲目拒斥,而需予以反思、批判、分析、甄别或筛选,在此基础上寻求创造性转化。这时,需要借鉴来自媒介学与传播学的“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理论。在艺术素养学的起步阶段,适当的吸收借鉴是必要的。媒介素养理论把媒介看做人为的非透明的复杂构造、机制和关系,致力于探求其规律,对国民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这种理论面对电子媒介时代复杂多变的媒介情势,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对数量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群实施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并在提升他们对媒介系统的认识、识别、破译和运用等素养方面,扮演着活跃而有效的角色。艺术素养可以说是当前国民综合素养之一种。在国民的生理素养、安全素养、文字与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情感素养、理智素养、审美素养、社会尊重素养、自我实现素养中,艺术素养属于审美素养之一种。它主要是指国民的艺术及相关的认知与体验素质及其养成。与艺术启蒙更多指艺术的认识现实与改造现实的功能相比,艺术素养则侧重于体现艺术对个体素质的养成功能,着眼于艺术如何服务于国民的自幼至长乃至终身的人格涵养。这时,艺术学或艺术理论可以实际地成为艺术素养学,正像美学和文艺学可以分别成为审美素养学和文艺素养学一样,艺术素养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国民艺术素养的养成规律。#p#分页标题#e#

三、有关媒介素养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

美国媒介素养中心(TheCenterforMediaLit-eracy,简称CML)曾提出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概念(FiveCoreConceptsofMediaLiteracy):第一,所有媒介都来自建构,有建构原则或非透明性原则;第二,媒介讯息由拥有自身规则的创造性语言建构成,有编码与规约原则;第三,不同的人对同一媒介讯息可有不同体验,有受众解码原则;第四,媒介含有价值和观点,有内容性原则;第五,多数媒介讯息被组织用来获利或获权,有动机原则。这五个核心概念或原则都旨在以专业化的媒介研究概念系统去承担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同时,美国媒介素养中心还进一步提出媒介素养旨在“解构”的“五个关键问题”(FiveKeyQuestionsofMediaLiteracy)。一是谁制造了这一讯息?二是使用了何种创造性技术来吸引我的关注?三是不同的人在理解这一讯息时与我会有何种不同?四是这一讯息表征或遗漏了何种价值观、生活方式及观点?五是他们为什么要传送这一讯息?笔者看来,这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基本上都建立在对媒介系统的不信任这一判断基础上。不是信任,而是不信任成为媒介或媒体留给社会、公众的基本形象,这是否令人悲哀?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有句名言:符号的本性是说谎。他在《符号学理论》中指出符号是“从能指角度替代他物的东西”。由于在本性上就是以彼代此的“替代”,那么这种可替代的“他物”就既可来自实际生活也可来自虚构,从而就为说谎、编造提供了合法化借口。所以,他认定符号学在实质上是“研究可用以说谎的每物”的学科。〔2〕照此推论,媒介的本性就该是骗人,如是,那么媒介素养论的任务就是培养公众避免媒体欺骗的素养,显然主要就是一种批判性或反思性的媒介素养。难怪,上述五个关键问题就是特地针对媒体的“解构”(deconstruction)的。由此,上述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都力图告诫公众:千万不要被各种媒体精心包装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直入其表层以下去冷静地鉴别和判断,剥露出它伪装下的真面目来。这种建立在不信任判断基础上的媒介素养理论及其教育方式,显然是针对当代西方社会媒介与公众的特定关系来说的,有特定的运用范围,难怪有知名媒介素养专家就干脆倡导“批判性媒介素养”〔2〕。不过,这对我们理解当前我国社会媒介与公众的特定关系,应是一个有益的参照系。

四、通向反思与从游式艺术素养学

建立我国的国民艺术素养学,首先需要明确其基本性质。就我国艺术状况来说,尽管可以相信,大多数艺术媒体(电影、电视艺术节目、报纸文娱版、文艺杂志、文艺书籍等)的主观意图并非单纯骗人或说谎,因为它们毕竟是我国政府主管的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执行部门,都服从于有关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规定,例如有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等。但是,应当看到,实际的运作情况历来是而且今后仍然会是,处在强势地位的旨在求新求奇的媒体及文化产业,总在不断地和成批地制造出丰盛或过于丰盛的艺术产品及相关艺术讯息,迫使公众常常处在应接不暇的被动接收状态。一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但面对的艺术媒体诱惑又那样多,不可能不加区分、不加选择地来者不拒和照单全收。且不论艺术媒体是否骗人或说谎,单说每天如何分别接收、冷落和拒绝哪些艺术讯息,就颇费斟酌、来不及斟酌、甚至不可能自主地斟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就当代来说,帮助公众开展反思式艺术素养教育,提高对艺术媒体的能动的鉴别、欣赏或批判素养,促进公众按自身发展需求去应对艺术媒体的轮番诱惑、狂轰滥炸,就成为我国艺术素养学研究的当务之急。不过,仅有这种反思式艺术素养学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种建构式艺术素养研究。而这一点是来自美国的媒介素养研究无法直接提供借鉴的。在这方面,我国自身的从游式教育传统可加以借鉴。

这种教育来自对以孔子“从游”式教育为代表的本土教育传统的一种现代反思和建构。孔子在中国创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和“从游”教育方式。他的教学方式来自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种教学总是在弟子跟从自己求学的过程中开展和完成,包含着弟子提问与教师回答、教师反问以及教师的身体力行等环节,其中渗透着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内涵。这里,既有反思式教育,又有建构式教育,是反思与建构融合的教育方式。对此古典传统,现代美学家王国维大力加以阐发:“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情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3〕他认为孔子的艺术教育方式根本上是“美感”的或“涵养美情”的,也就是说,孔子的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4〕。对此他充满神往之情:“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之人也,之境也,固将磅礴万物以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也。”〔5〕笔者看来,重要的是,孔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既是美育的同时又是从游的,是在从游过程中实施的美育,是在美育结果中完成的从游。对这种从游式教育传统,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40年代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6〕这一见解体现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家对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现代性转化。事实上,在今天看来,现代大学倡导的导师制、助教制、研讨课、研究小组等方式,可以为大学艺术学科的从游式素养教育提供多种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学科的从游式教育可以合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等优质资源,让本科生(“小鱼”)在与高年级学长和研究生(“中鱼”)及教师(“大鱼”)的相互濡染中成才,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具有知识探究精神的人。由此看,我国从游式教育传统在实质上具有一种反思与建构融合的性质,更准确点说,是不离解构的建构,是以解构为手段之一而以建构为主导的教育。#p#分页标题#e#

笔者的设想是,今天的国民艺术素养学应当是现代反思式教育与本土从游式教育传统之间相互融合的产物,因而属于一种反思与从游式艺术素养学。今天的国民艺术生活状况,急切呼唤的不是单纯的反思式或单纯的从游式艺术素养学,而是一种在反思姿态中开展的从游式国民艺术素养教育。反思与从游式艺术素养学,意思是指一方面以对对象和自身的冷峻的反省和批判立场去从事国民艺术素养教育与研究活动,这里既包含对各种艺术遗产或产品的反思性鉴别,也包括对研究者自身的理论预设、概念、方法和观点等的随时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也是指以人与人(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相互从游的方式开展的体验、濡染并共享艺术素养的活动。实际上,艺术素养学建设本身就同时包含或离不开反思性与建构性的素养教育两方面,从而体现出一种双重品格。如此,通向艺术素养学的艺术学就应当在当代自觉地承担起国民艺术素养的反思式教育与从游式教育的融合使命。

五、我国艺术素养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