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0 16:39: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55-03
Health problem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LIU Yua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进入老年期,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0%[1]。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是生活在空巢家庭内60岁及以上的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2]。了解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非常有益。现将有关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社区护理综述如下。
1 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1.1.1 心理压力因子
包括健康压力、经济压力、情感交流方面的压力、担心子女压力、生活服务压力、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造成的压力。张骑等[3]认为:对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构成显著影响的心理压力是身体健康压力、生活服务压力、担心子女压力。
1.1.2 空巢综合征
子女纷纷离开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多发生于子女离开家庭后独自生活的老年人[3]。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和无助吞噬他们的心灵。老年人缺乏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1.1.3 焦虑抑郁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而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焦虑[4]。老年人的焦虑往往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5]。
1.1.4 孤独
长期空巢老人缺乏心理依赖及对子女的依恋,感到孤独寂寞,产生被遗忘的感觉,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的孤独感更深。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一负面情绪极大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1.1.5 以自我为中心
在空巢老人长期生活阅历中,形成一定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性,很难改变。在处理事情时,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刻板固执,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
1.2 身体健康问题
1.2.1 慢性病患病率增高
空巢老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是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6],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占61.5%[7]。老年人往往有多种不适症状同时存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1.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下降,势必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老年人与子女联系方式也影响家庭功能。
1.2.3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与社会接触减少,生活的重心由社会转向家庭。老年人适应性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中,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较差。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更差。
2 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从低龄老人到高龄老人,从夫妻空巢到独居,从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空巢老人对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专业化也越来越高。赵丽蓉等[8]对成都市5个社区的572例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与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十分强烈,分别为59.3%和61.1%。祝雪花等[9]对温州市585名60岁以上空巢老人调查显示,81.7%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高,其中以基础护理需求(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最为迫切。代爱英等[10]对北京某社区418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社区护理项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识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类的护理服务上。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有8.3%。可见,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3 国内外空巢老人的社区支持
发达国家的空巢老人同样面临亲属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区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完整周到,有多种关爱政策支持,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遍布各个社区[11]。而国内近几年,才将空巢老人的关爱提上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各类服务。各街道设立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或1.5~2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站点,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老年人就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繁重,为空巢老人的服务还很有限。
4 社区护理对策
4.1 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家庭访视
社区医务工作者根据社区老人卫生保健需求,定期上门访视,帮助老人测量体温、血压、血糖等,满足老人基础医疗护理需求。并结合家庭或个人的心理,教育、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给予重点的关心。持续的家庭访视能有效控制空巢老人慢性病的客观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12]。上海市开展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与有健康需求的家庭签订医疗服务契约,有健康需求时打电话,医务人员能提供可及的健康咨询服务或医疗保健服务。
4.2 加强与社区支持系统的联系,满足老人需求
社区护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区内的现有资源,积极利用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身心需求。目前,上海市为多数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家庭免费安装了“安康通”呼叫系统。街道提供社区爱心食堂和送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问题。政府在老人医疗保健服务上也有许多优惠政策,社区服务中心设在家门口,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如银发行动,完善跌倒意外伤害的卫生保障补偿机制。政府出资、街道举办和管理的老人日托所、为老服务社,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护理院建立长期医疗保障合作协议,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3 注重心理护理
子女经常探望,电话问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利用上门保健,了解老人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让老人提前做好子女离家的心理准备,安排好生活,逐渐接受空巢的事实。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信,使身心朝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4.4 鼓励体育锻炼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鼓励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李玉华[13]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4.5 提高空巢老人伤害防护能力
为老人创造安全舒适明亮整洁的环境,清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席淑华等[14]认为,家庭环境及周围居住环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有78.4%的老人安全意识不强。研究发现,入户进行环境干预可降低了老人跌倒的发生率[15]。运用图文并茂的伤害健康教育手段可明显提高高龄独居老人的伤害认知水平,改善了老人伤害的态度及错误行为,降低伤害的发生率[16]。
4.6 家庭支持和宠物伴侣
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婚姻状态和家庭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丧偶的空巢老人应鼓励发展夕阳情。老龄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轻子女的压力,只要处理得当,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满[17]。
宠物进入老人生活,给老人带来无穷乐趣,动物伴侣和年迈的老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非常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抚摸宠物可以降低血压,有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残疾的康复,大大节省医疗支出[18]。
4.7 加强慢性病管理
定期开展慢性病的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咨询,增强空巢老人自我保健意识,对影响疾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19]。上海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制,五年后每家都有“家庭医生”,将大大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叶, 崔爽, 王宁辰, 等. 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24): 2871-2875.
[2] 田君叶, 刘均娥, 岳鹏. 北京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其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 1718-1721.
[3] 杨芳, 付伟, 刘晓红. 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2, 27(1): 93-95.
[4] 杨秀婷, 王春昕, 王桂茹, 等. 我国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8): 2712-2713.
[5] 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6] 吕艳玲, 廉薇. 浅议空巢老人的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6): 111-112.
[7] 刘艳娜, 路丽娜.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7): 3-5.
[8] 赵丽蓉, 李建.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 804-805.
[9] 祝雪花, 余昌妹, 姜文莉, 等.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6, 21(8): 69-70.
[10] 代爱英, 顾湲, 曹杰.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5): 311.
[11] 黄耀明.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 616-618.
[12] 刘淼, 王爱红. 老年空巢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10): 2811-2812.
[13] 李玉华. 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 31(3): 120-122.
[14] 席淑华, 马静, 卢根娣. 知信行理论干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效果[J]. 上海护理, 2010, 10(3): 47-49.
[15] 夏庆华, 姜玉. 老年人跌倒居家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及需求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8): 607-608, 611.
[16] 李春燕, 吴玲玲. 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9): 26-29.
[17] 江南. 空巢老人的黄昏恋[J]. 现代养生, 2012, 13(5): 42-45.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6-01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失能老人数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他们将需要更多的照顾资源。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计划生育的贯彻,使家庭的功能日益弱化,因此,帮助照顾者适应照顾任务,促进其身心平衡以及改善照顾家庭关系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上面临沉重负担
失能老人日常花销大致分为生活费用、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有些家庭成员由于不放心雇保姆或把老人暂时托给社区照顾,宁愿请假甚至辞去工作来专心照顾老人,这无疑直接减少了家庭收入,也使家庭照顾者失去企业所提供的各项福利,如五险一金、各种补贴、职业培训等。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也将使失能老人家庭不堪重负,增加了生活压力。
(二)体力与精神不堪重负
失能老人由于需要照顾者长期陪伴在身边,而长时间的照顾会直接影响照顾者的身体健康,从事照顾工作的家庭成员大部分都有身体不舒服、疲惫不堪等症状,对于全职工作的夹心层而言,他们回家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从早到晚忙里忙外,精力几乎用完,导致过度劳累。而且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进行长期的接触,会导致照顾者空虚、寂寞、焦虑、抑郁等的负面心理。
(三)社会交往受到限制
照顾者平时得时刻陪伴在老人身旁,为照顾老人,大多数照顾者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能自由地安排休闲活动等,使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次数逐渐减少,社交圈也随之缩小,具体为社交活动受到限制、人际关系疏远,与朋友交流的时间减少等,这无疑严重影响了照顾者的正常社交活动。
(四)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与照顾技能
通常照顾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需要具备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但是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医疗知识背景与护理经验,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较高水平的照顾技能。同时,普通家庭也不具备长期照顾失能老人的医疗器械等专业设施,对于失能老人家庭而言,失能老人的照顾成本超过了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能力,技能上与知识上的匮乏往往使照顾者事倍功半。
二、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扶持
针对照顾者所面临的难题,我们需要来自国家、社区、各个组织、个人等的社会支持,通过这个渠道来改善被照顾老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进而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经济上对家庭照顾者给予补偿
北京、天津、黑龙江等地虽已经试行了高龄老年津贴制度,但这一制度仅仅是针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一种具有褒扬性质的福利项目,而不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发放的。国家应该面向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按月提供照顾津贴,减少其因承担家庭照顾责任而放弃工作或收入减少而产生的负担。国家尽快摸索并推出针对失能老人及其照顾者的各项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宣传孝道文化,提供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
通过各大传媒积极弘扬孝文化,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使人们增强孝亲责任意识,可以设立照顾者日等节日来肯定家庭照顾者的功劳,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国目前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没有针对照顾者制定的法律法规,因此,把照顾者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赡养权利与义务,维护其应有的权益成为必要之举。此外,应尽快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投身于养老服务事业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使养老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三)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有效调动和利用社区已有资源,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的项目,综合社区照顾服务机制等,帮助老人尽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等环境中度过晚年。给照顾者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把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使日间照料站的服务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社区也可以根据老人的病情和所需的服务把老人分类,制成档案,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给每个照顾者家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以达到缓解照顾者压力的目的。
(四)扩大老年人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家庭照顾者的护理水平
1 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自然就会提高,他们不仅需要有效的诊疗,而且还要求得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指导和服务。现代医院早就不是用老的服务方式,坐在医院里等病人了,而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走出医院大门,把重点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社区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前社区工作内容局限,护理人员短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1];缺少对妇女、儿童及慢性病的连续追踪护理;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社区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没有较好参与;社区护理缺少规范化管理[2]。
2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家庭护理对策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而且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该服务能防治各种病患,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人身心健康,这比上医院吃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因此,保健服务必须从居民聚集的社区抓起,而且务必要起到保健预防目的。例如,“纽约医疗医院集团”(Health and Hospitals Corporation,HHC)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在社区保健服务方面,HHC发起了“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哮喘病是纽约市儿童门诊的头号常见病,为掌握社区病患病情,该行动将每个社区的儿童哮喘病人登记在案,为他们提供治疗仪器,帮助病人监督呼吸,正确使用喷雾器,并定期家访,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我院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定期为社区内的中老年人检查身体,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基本常识,将重要的观察对象记录在案,不定期回访,掌握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用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空巢化”。198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提出了“空巢家庭”的说法,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社会求学或工作,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预计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空巢家庭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生活料理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3]。以家庭护理为基本单位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必须重视空巢家庭的服务体系。我们在开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同时,也尽可能协助社区向老人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求助等方面的服务,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社区服务体系的开展有助于减轻家庭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负担,并可改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对空巢老人实行专案管理,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护理训练,对影响疾病进程的不良行为进行护理干预。这些举措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 以慢性病为重点工作对象
各种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慢性病人病程长,甚至终身患病,必须长期坚持规律服药、锻炼功能、定期检查,其遵医行为尤为重要[4]。
在我院长期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慢性病病人缺乏相应疾病的防治知识,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当中存在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早的、持续地开展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逐渐使他们认识和接受了慢性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自觉预防自觉保健的自主行动。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病的病人来说,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更加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本着这个原则,我们走进病人家庭,访视护理注重合理利用和开发老年慢性病人自身资源,给他们讲解疾病知识,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自护技巧,巩固和提高了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护能力。
4 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能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查询、统计、健康指导、流行病的调查研究等提供更准确、全面、系统完整的数据,有利于社区及全社会传染病的预防,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社区健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部门、生活习惯、嗜好、家庭健康状况(家庭主要成员病史、家族史)、本人照片、查体日期、联系电话;查体资料,包括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素氮、血肌酐、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X光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等等;汇总分析,包括每个人历年的数据变化直方图和各异常项目的所有人数汇总分析;还包括每个人的查体情况保健医师提出健康指导意见。这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每个人都能够直观了解到历年的身体健康变化,极大方便了管理。
5 建立恶性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机制
恶性传染病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为害。而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对于传染疾病本身就有天生的预警和防治作用。在平时的走访活动中,我们就刻意地加强了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并留心类似疾病症状的产生。再加上计算机的运用,大部分本来需手工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交给计算机来完成。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服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家庭护理的信任问题、意外突发事件的及时救助问题等,都需要去探讨和建章立制去完善。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鼎力配合下,这一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玲,周长美,周莹,等.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A):8788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3-1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兴建了各种福利机构,对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无保老人、弃婴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收养活动,体现了我国的文明和进步。我市老年护理院创建于2000年10月,8年来共收治老人1086人,为进一步了解老人的躯体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现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全部是我市2000年10月创办首家老年护理院以来的院民,排除家庭护理的老人及县级敬老院的老人,共调查1086人,最大104岁,最小14岁(先天病儿代养)。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74人。
1.2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老年人临床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个体心理护理及集体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086人中,自愿进住老年护理院占60%,被动进住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占40%,部分能自理占50%,能自理占10%;对老年护理院生活完全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60%,不太满意占10%。
2.2躯体疾病及心理问题
进院前后均有各种躯体疾病占98%,其中高血压脑血管病占60%,冠心病占30%,糖尿病占6%,外伤丧失功能占4%。
老人性格内向占40%,外向占60%,轻重失眠症占30%,兴奋、话多占30%,焦虑紧张占20%,情绪不稳占10%,骂人打人占10%,话少懒散占10%,老年痴呆、植物人占2%。
3心理护理方案
老年人住院后,根据医生不同的临床诊断,除给予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重点给予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3.1集体心理护理
由护士长负责,责任护士组织,每周两次,讲解包括老人躯体疾病知识、康复知识、养生知识等内容,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康复进度。
3.2个体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由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心理疏导,耐心与病人进行沟通,倾听病人内心感受,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及信心,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3.3对被动住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及时做好病人家属和亲朋好友的工作,多来探望,支持和关爱老年人,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4讨论
4.1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家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老人主动或被动进住护理院的主要原因。从建院8年来,每年进住院民人数可知,老人对护理院养老的认识明显提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比男性长寿5到10年有关。老人生活满意度取决于家庭状况、生活条件,家居农村的老人进院前家庭生活较差,对目前生活状态很满意;家居城市的老人进院前生活条件富裕,对目前生活状态不太满意。
4.2从调查结果看,患脑血管病占第一,心血管疾病占第二,糖尿病占第三,其他外伤、风湿病次之,这符合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也是直接导致老人躯体残疾和影响生活功能的大问题。
4.3老人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分如下几类。
4.3.1老人失眠症
各种躯体疾病均能引起老人出现轻重不同的失眠表现。特点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也有白天嗜睡,晚上难眠,一般不响情绪及进食。
4.3.2焦虑状态
多见于躯体疾病和刚进院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整日担心害怕、紧张焦虑,情绪难以稳定。
4.3.3抑郁状态
多见于被动进院老人,由于脱离亲人照顾及家庭环境,无朋友交流机会,他们有一种伤心感、无用感和被遗弃感,从而产生孤独、失落、消沉、抑郁,经常话少无笑脸,重则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出走、自杀。
4.3.4兴奋状态
老人多有怀旧心理和不服老心理,近记忆力差,远记忆力尚好,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对人说起来兴奋不已,嗦、唠叨,也有脾气变得暴躁、易怒、骂人打人。
4.3.5老年痴呆症
由于年龄和躯体疾病,使部分老人过着木僵、植物人、痴呆的生活,给护理、生活照料带来极大困难。
5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系统的心理护理能提高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医护患沟通,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老年人住院满意度。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控制力,缓解老年人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怖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人护理院是个社会大家庭,针对在院老人,除做好医疗护理、生活保障外,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呼吁全社会都应献出一片爱心,关心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
常见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有:
①孤独心理:老年人住院后,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独自一人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失去了与亲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沟通,家属来探视只是“蜻蜓点水”,由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护人员也不能时时刻刻陪同在患者身边,老年人就更现孤独。
②焦虑心理:这是所有患病者特别是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不够了解,对愈后的担心,对各种疾病产生的疼痛以及面临死亡的恐惧心理,对各种治疗检查缺乏认知,对医疗费用支出的担心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使患者产生极度焦虑的心理。
③猜忌心理:老年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或亲近的人,特别是对医护人员有一种抵触心理,且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稍有不适即怀疑自己患病,对旁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正确接受。
④自卑心理:老年入丧失了劳动、自理能力,减少或无收入,社会及家庭地位下降,自觉不受人重视和尊敬,感觉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⑤消极心理:因为丧偶、离异,子女外出工作,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老年人会对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有“生不如死”的念头,往往会不配合治疗护理,怀有一种消极悲观的灰色心理。
⑥病急乱投医心理:现今社会有部分老年群体,退休后领取丰厚的养老金,甚至一些经济不宽裕的老年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往往听信虚假广告,不惜“一掷千金”,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经济,生理,心理的创伤。
根据上述内容,现将针对性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①孤独心理:通过与老年人家属的沟通,建议他们尽力多抽出时间来陪同老年人,同时,护士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巡视、观察、照顾,多与老年人聊天,唠唠家常,潜移默化的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还可建议老年人多多与病友交流,同龄人,同病相连的人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以排除自身的孤独。
②焦虑心理:要用科学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工作。住院费用透明公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避免患者产生“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忧虑。鼓励患者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猜忌心理: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言语温柔大方,对待患者以礼相待,一视同仁。把老年人当作自家的长辈亲人。关键是要精通业务,使老年人对我们放心、安心。努力缩短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④自卑心理:要关心老人、支持老人、鼓励老人,联合老人家属多关心照顾老人,不使老人产生被抛弃的心理。尊重重视老人,凡事都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参与其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