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交通原理

智能交通原理合集13篇

时间:2023-12-19 11:31:48

智能交通原理

智能交通原理篇1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262-01

一、研究背景

城市公交的发达水平与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密切相关,它的建筑设计水平是城市品味的直接体现。公交站台的设计应遵循人性化、智能化,集实用功能和审美兼顾的原则,并且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天,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站台好比一座城市的名片,它是一个城市自然、人文、科技文化浓缩的精华,是一个城市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品牌,是一个城市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缩影。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公交站台则是市民短暂聚集的一个小型公共场所。传统的公交站台服务功能单一,外观平庸,缺乏设计感。“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后,很多设计师对发达城市的公交站台进行设计改造,比如说:重庆专门为等车的乘客降温而建造水雾公交站台等等。但是进度很缓慢,成果不够明显,没有真正实现公交站台的智能化。

二、设计原则

我们除了遵循传统的公交站台设计原则如:同一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等以外。我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控制系y的设置原则:

针对现代智能化公交站台在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方面的功能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系统设置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系统配置设计:

(1)车辆自动识别与引导系统,多媒体信息显示与人流引导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

(2)实现集中监视、控制与综合管理等多种功能;

(3)智能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4)系统设置应能适应公交站台使用要求,创造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达到节约能源和人力的目的;

(5)在实现先进性、可靠性的前提下,系统的设计应达到最佳性能价格比。

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则:

1、可靠性系统应具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技术文件规定功能的能力。应具备系统长期和稳定工作的能力。

2、实用性系统应具备完成工程中所要求功能的能力和水准。系统应符合实际需要的国内外有关规范的要求,并且实现容易,操作方便。

3、先进性系统应是满足可靠性和实用性前提下最先进的系统,特别是符合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最新发展潮流并且应用成熟的系统。

4、开放性系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系统应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诸方面的接口与工具,使系统具备良好的灵活兼容性,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四、设计功能及实现方法

公交站台智能化的植入,使市民在换乘时,不但能享受到舒适的候车环境,还有便捷的附加服务。多功能智能化公交站台上建设有调度室、候车亭及“隐形”便民凳,设置了公共自行车咨询投诉服务点,并安装了多媒体触摸屏电子站牌及查询系统、智能风扇及中央送风系统、自动伸缩挡板、自动雨伞借还机、手机快速充电器等便民智能装置。

按照推进“智慧城市”的要求,秉承“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建设造型简洁大方、整体通透安全、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的城市多角度智能化公交站台。

智能化公交站台的照明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和普通供电相结合的模式,节能达到60%。第一,站台首次配置安装中央送风系统,当温度传感器到达一定值时,风扇自动打开,给夏日候车的乘客送来丝丝凉爽;第二,智能化公交站台装有自动伸缩挡板,当湿度传感器达到雨水湿度值,站台上的挡板会自动伸出,为候车的人们更好的挡雨;第三,在智能化公交站台,还设置了多媒体触摸屏查询机,可自助查询公交线路、公交站点、附近的公共自行车以及城市景点介绍等信息。第四,智能化公交站台还有“隐形”可折叠便民凳,当市民需要的时候可以放下坐,不需要则折叠收起来,不占任何空间。

五、设计优点

(1)互联网WiFi覆盖公交站台:当下市民越来越对网络产生依赖,很多人苦恼没有WiFi,公交站台实现网络覆盖后,市民能更好地用好等车时间;

(2)LED公交站台智能报站:很多人都是低头族,往往错过来往的公交车,这样智能报站提醒市民,防止市民错过公交班车;

(3)便民资源综合体:USB手机智能充电、温度传感器控制风扇降温、自动雨伞借还机等等,方便解决市民外出产生的不便;

(4)景点查询导航一体:市民可以使用多媒体触摸屏进行公交车信息查询,改路公交车来往班次时间、沿途站台以及附近景点等相关信息都显现出来;

(5)节能减排:本智能化公交站台采用太阳能发电和普通供电相结合,减少能源损耗,环保高效。

六、设计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1)封闭式设计人流量不能太大,适用于交通量不繁忙的公交站台;

(2)实时信息显示需要计算当时的交通状况,计算量大;

(3)多辆公交同时到站时需一辆一辆进入,候车时间延长;

七、总结

智能公交站台利用定位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公交运营车辆的实时监控和可视化调度。通过科学的管理,智能公交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关键的还是做到了以人为本,便民出行。

1、提升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以致公交运输管理出现各种各样问题,智能公交站台对实现城市公交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了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网传递和统一的调度管理,为车辆运营管理提供实时、准确的资料,从而降低公共交通压力,提高公交车辆整体运行速度,使公交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2、为公交企业降本增效

公交运行受天气、客流量、车流量影响很大,在天气恶劣、客流量和车流量大影响下公交运行延时、误时情况严重,因此公交公司接到投诉增多、口碑下降;同时在此影响下,公交运行成本增加,进而企业经营效益下降。而智能公交的出现,则通过公交运行管理智能化提高了公交服务准时性和预见性,增强了换乘方案的可预见性,公交企业从而增强了公交服务灵活性,使用IC卡支付方式使公交企业方便结算管理和节省时间,为公交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

3、便民出行

智能公交站台使信息维护更新的及时性增强。由信息互通建立车队、场站、公交工具、司乘人员、交通线路、搭载人员等之间的纵向信息交换服务体系,在安全性上信息互通对事故等紧急信息反馈性能大大提高,从而方便乘客出行。

参考文献

[1] 张国伍.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协调与发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01).

智能交通原理篇2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

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1]。

ITS通过提升传统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

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程度,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应用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1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

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协调配合。按照美洲地区、欧洲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划分,分别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America)、欧洲智能交通协会(ERTICO-ITS Europe)和日本智能交通协会(ITS Japan)负责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协调组织工作[2],同时引领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国际上最早成立智能交通协会的三大国际组织。为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智能交通协会,各国智能交通协会也是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代表本国出席各种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地区智能交通协会,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活动[2]。

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由多个政府部门联

合推动,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0年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原经贸委、公安部、原交通部、铁道部等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5年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协调指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财政部、原建设部、原民航总局和总后勤部4个新成员单位。“十五”

期间,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协调指导小组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临时

机构,开展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国际会议和交流合作方面有诸多不便,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多次建议希望由科技部牵头,在“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适应智能交通发展趋势,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成立了由科技部、公安部、原建设部、原交通部、铁道部、原民航总局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筹备工作组。

2007年3月,科技部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申请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07年11月,民政部批复同意科技部正式开展协会筹备工作。2008年5月14日,由科技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共同发起,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智能交

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智能交通事业在依靠创新机制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组织了多次国内外重要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2 历届会议议题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7届,议题始终聚焦ITS的主要领域,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围绕当前智能交通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研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1)2005年12月9日,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高层论坛和学术研讨2部分组成,第一届会议共录用国内外论文165篇,参会人员300多人。会议议题涉及ITS现状和发展规划、ITS解决方案设计、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行为诱导、交通智能控制、电子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等内容。

(2)2006年12月20日,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ITS的现状与未来”。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智能交通技术、ITS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ITS新理论与新技术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届会议规模空前,共有500余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并首次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交通协会的代表参加并做大会报告,加深了同国际智能交通协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年会的影响力[3-4]。

(3)2007年12月14日,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让城市更畅通”。重点探讨了我国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启示。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城市公交智能化技术,基于ITS的道路交通管理、控制与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ITS成果与产业等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4)2008年9月26日,第四届年会在青岛召开,主题为“交通安全”。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发展、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节能减排、智能车辆、交通出行服务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

共举办学术交流会6场,征集论文245篇,录用140篇。

(5)2009年12月11日,第五届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创造出行新方式”。代表们就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同时,本次年会以促进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为目标,并首次与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一并举办,为全面展示我国智能交通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和汽车先进技术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

(6)2011年9月6日,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首次引入了新能源的主题:“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出行”[6]。与第五届年会一样,也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和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此届会议还表彰了对智能交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单位,旨在呼吁更多人为年会的发展献言献策,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年鉴》(2010)仪式,这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智能交通年鉴。

(7)2012年9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以“智能交通———感知新生活”为主题,并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大会上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捐赠仪式暨首届智能交通科技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激励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3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意义

智能交通年会的如期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

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了一个需求和展示的平台,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广我国智能交通的成果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证了中国智能交通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开启了一扇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智能交通,使中国智能交通走向世界的大门。

定期举办年会是行业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

的共同心声,也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大势所趋,对于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理论知识研究以及产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促进低碳高效交通装备的战略转型,提升综合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7]。

4 结语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进和发展智能交通

系统技术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从“十五”期间科技部智能交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部署,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科技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为智能交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奠定了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基础,培育形成了智能交通产业。

未来5年,将是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

智能交通原理篇3

传统固网交换机逐渐暴露自身的缺点,当客户的新功能、新需求出现时需要大量修改交换机代码,随之带来的就是重复的开发成本,包括新代码的编写、测试环境的搭建。同时造成开发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客户的快速响应要求。为了提升固网的核心竞争力,固网智能网应运而生。智能网是在原有通信网络基础上引入的附加网络结构,对于不同智能业务的接入码,交换机可以得到不同的控制逻辑,进行分析和处理。固网智能网的架构是以SSP为交换核心,SCP为控制和计费平台。SSP由交换机实现,而SCP则是在交换机之外的独立设备。智能网的引入完全改变了固网研发中“一发动全身”的被动局面。智能网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快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2)智能网的优点

智能网其实是引入了分布式的概念,实现承载和控制的分离,把原有庞大的交换机呼叫处理和呼叫路由分成多个SSP逻辑功能模块,而控制则交由SCP完成。SCP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它提供呼叫处理中的逻辑控制功能。逻辑控制功能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提供了智能网呼叫处理和呼叫路由的灵活性。 当用户提出新的控制需求时,我们只需要对SCP的控制功能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从而大幅度缩减开发投资;新业务快速应用让运营商及早收回投入资金,而且也提高了网络的重复利用性和智能性,造就了智能网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3)智能网的网络结构

智能网从网络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SSP(业务交换点)、 SCP(业务控制点)、IP(智能外设)、SMS(业务网管)和SCE(业务创建环境)。

SSP是交换网和智能网的连接点,提供智能网的接入功能。通常SSP由具有交换功能的交换机担当,处理呼叫处理的交换功能和SCP的交互功能;SCP 则是由一个中心数据库构成的控制中心,存储用户数据、业务逻辑以及呼叫处理信息。SCP和SSP可以形象的比喻做大脑和躯干,当SSP遇到智能呼叫时,向SCP报告,由SCP发送指令告诉SSP如何完成后续呼叫处理;IP提供了一种用户可以自己定制的录音通知,数字收集已经语音识别。IP可以集成在SSP中,或者独立于SSP之外;SMS允许维护人员对SCP的访问,管理智能业务以及用户相关的数据;SCE给网络维护人员提供定制新业务的平台。

4)目前智能网的成功应用

(1)号码携带业务:当用户搬家或者电话号码变更后仍然可以使用原有的电话号码。当用户做被叫时,智能网将原有号码翻译成为新号码后进行接续。这种业务既保证了原有用户的接通性又增加了运营商的收入;

(2)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一项由企业或服务行业向广大用户提供免费呼叫的业务,通常被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广泛用于广告调查、顾客问询、新产品介绍、职员招聘、公共信息提供等。由于多数国家普遍采用800作为其业务代码,故亦称800号业务;

(3)自动记账卡业务(校园卡200、300卡等):它允许持卡用户在任何一部电话机上拨打省际或国际电话,最终话费计在该卡上,而与其所使用的话机无关;

(4)通用个人通信业务:让用户始终使用唯一的电话号码,接入任何一个网络并能够跨越多个网络进行通信(例如700业务)。该业务为用户提供了移动业务,可通过唯一的、独立于网络的个人号码接听呼叫、并可跨越多重网络,在任意的网络接入;

(5)虚拟专用网业务:一种利用公用电信网的资源向大型企业用户提供非永久的专用虚拟网络业务。为用户避免重复投资和维护,同时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VPN得到快速的业务应用,运行部门对已建的网络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

2 智能网的实现原理

传统交换机演变成SSP:

1)DP(检测点)的介绍

传统交换机如何变成智能网的SSP,最重要一点是引入了DP(监测点)。 DP可以定制在传统呼叫处理流程中的不同阶段。当呼叫进入不同处理阶段时,交换机检查是否有DP定制。DP可以形象的描述为事先埋下的地雷,当呼叫进入不同阶段时,交换机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地雷,如果有就发通知给SCP,如果没有继续呼叫控制流程。呼叫处理中有很多阶段,常见的有摘机、拨号、号码分析、 路由选择失败、送达被叫所在局、回铃音、应答以及主被叫挂机。

2)DP定制的方法

交换机在不同呼叫处理阶段,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方式,制定DP定制范围:

(1)单个用户号码;

(2)单个中继群;

(3)全局范围。

DP定制在单个用户上,表示用户做被叫时DP就会被检查;DP定制在中继上,则该中继作为入中继时DP就会被检查;当全局定制时,每通电话呼叫该DP均会被检查。不同DP点在不同阶段的定制,交换机可以随时触发智能业务到SCP, SCP发送指令给SSP进行后续智能处理。

DP点的定制通常有两种方式,TDP(Trigger Detection Point)和EDP(Event Detection Point)。 TDP是通过人机界面在呼叫进行前事先定义的,具体定义方法前面已经提到;EDP则是SCP给SSP在呼叫过程中动态定制的。SCP根据当前呼叫进行的阶段定制不同的EDP,只有当相应呼叫进入EDP定制的状态,该EDP才会被触发,SSP会上报EDP 给SCP等待下一步的操作指令。

3 结论

智能网在通讯网络中是一个完整的分布处理的成功模型,在分布呼叫处理中提供了一个总体界面,使SCP的控制逻辑完全移出SSP,成为独立逻辑实体。智能网这种模式不仅在PSTN网络应用广泛,在基于IP下一代软交换网络中也已经采用,可以看作是NGN演进的第一步,为全网向软交换和IMS架构演进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YD/T5036-2005.固定智能网工程设计规范[S].信息产业部.

[2]蒋青泉.电信交换设备[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3]燕丽.S12 No.7信令系统信令链路的负荷分担[J].电信技术,2000(11):34-36.

智能交通原理篇4

二、智能交通案例选编原则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面向智能交通产业的教学案例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准则:

(一)真实性。所有教学案例均取材于实际,来自本领域教学团队和山东交通学院智能交通研究所各类相关科研项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尽量采用当地的项目,大部分同学对当地城市或区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日常认知,这样的案例更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二)典型性。所选案例与领域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实践方法、观点,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之中。针对不同难度和重点度的知能点,选取和设计不同量级的教学案例。一般原则是重点度高越高,案例量越大,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教学。难度越大,案例难度越低,便于由浅入深说明问题。

(三)完整性。根据岗位知能矩阵和知能演化表,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选取案例教学的知能点,并对各知能点做出难度和重点度标定。智能交通领域涉及到交通、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点多而杂,对不同知识需求做出区分评价,便于具体案例实施。

(四)适应性。面向智能交通产业的案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做到难易适中、专业对口和对象适合,满足不同专业对象的特殊需要。单一知能点设计简单案例,相近知能点设计系列案例,复杂知能点设计综合案例,完成复杂工程的逆向实施。多个简单案例,随着教学过程进展,组合为综合案例,便于学生循序渐进,逐层次掌握。

(五)有效性。采集和汇总整理大量的产业工程实例,做初步分析。剔除小概率出现的特例情景,注意区别同类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差异。注意比较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的异同点,按照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逻辑关系,分类整理,区分不同岗位对同类技术的需求差异,建立岗位――知能矩阵和知能演化表,明确学生培养在不同阶段达到的知能水平。

三、智能交通领域案例库构建

科学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智能交通?I域学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山东交通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构建了智能交通领域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成立案例编审委员会和案例调查、编制的职能部门

鉴于目前尚无法成立智能交通案例编审委员会和案例调查、编制的职能部门,笔者课题组确定参与案例库建设的主要是智能交通领域的任课教师,同时也适当外聘山东高速、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济南交警等从事相关智能交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所有人员统一思想,正确认识,积极参加学习、讨论与培训,通过学习、讨论与培训,使参与人员明确了自身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意义,转变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制定标准格式,规范质量要求

为保证案例的多样性、全面性和规范统一,所有案例在正式列入智能交通产业案例库之前,都需经过反复斟酌、认真讨论,符合案例选择的原则。同时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设计制定案例库的编写格式和内容标准,全面保证案例库的编写质量。

结合智能交通领域案例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智能交通案例库由3个子库构成:教师用教学案例库、学生用教学案例库、案例参考答案库[1]。

1.教师用教学案例库

为了便于以后计算机数据库化管理案例,借鉴数据库中表的记录与字段模式,每个教学案例设计格式为:①编码;②案例名称;③相关教学章节;④案例背景知识;⑤案例正文;⑥相关问题;⑦应学习掌握的相关知识;⑧讨论;⑨参考资料。案例编码可由电脑自动生成;案例名称是案例的标识,要求简短、明确、主题突出,反映案例的内容和特色;案例背景知识是进行案例分析前的必要准备,包括发生背景、相关知识等;案例正文是案例的主体,要求教师根据案例选编原则,利用案例原始资料结合智能交通领域相关教学要点进行整理和编写;为了使教学发挥问题驱动学习的作用和更具针对性,教师需要针对案例提出问题,组织智能交通知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要求;对于案例所涉及的应学习掌握的相关知识,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的不同层次写清该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要求,该部分内容与提出问题部分相辅相成,形成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结合案例,在讨论中列出可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资料部分主要列出与本案例相关的课程学习章节和其他学习参考资料。

设计教师用教学案例库旨在满足教师备课和开展案例教学的需要,所以编写这种教学案例库的过程基本上反映了智能交通领域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备课的全貌。

2.学生用教学案例库

学生用教学案例库的设计同样借鉴了数据库表的记录与字段模式,每个教学案例的格式为:①编码;②案例名称;③相关教学章节;④案例背景知识;⑤案例正文;⑥相关问题;⑦问题答案;⑧讨论;⑨参考资料。开展智能交通领域案例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在拿到案例后,认真阅读有关背景知识和案例内容,自学有关教材章节,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案例,提出问题,给出答案。再经过教师引导、课堂讨论、学生交流后,进一步对提出的问题和答案进行完善,最后作出案例分析报告。

设计学生用教学案例库旨在满足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开展案例学习的需要,这部分中与案例相关问题的设置非常重要,问题引入成功与否关键看问题是否能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实践中难题的能力。

3.案例参考答案

即根据案例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内容给出参考答案。因为客观实际复杂多变,案例分析的结论相应难以一成不变,不强求绝对一致的标准答案,但通常要为案例问题编制相对正确的结论。参考答案设置的意义主要在于当学习者不知道运用哪个智能交通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分析,就案例问题得出结论时,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会对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发挥点拨作用。

(三)组织人员收集资料,撰写案例

按各章节内容安排教师分工负责进行案例资料收集,并根据统一格式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编写,完成后经集体反复讨论、研究、修改和试用,确定最终入库案例。

智能交通产业案例库的案例来源主要有:①交通运输部指南和规范;②智能交通新产品研究设计;③目前交通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④相关领域的科学实验、研究报道、新闻报道等。

(四)建立案例库编排系统和管理系统

案例原始?Y料可按图书馆模式进行管理,案例库中的案例应建立规范的目录,并分类成册。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支持对智能交通案例库建立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存储、编辑、检索、维护、交互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使案例得到充分利用。

四、案例教学设计

在该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学, 首先要明确其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的、预达到的教学效果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过程控制[2]。

在“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授课内容中,加强了案例教学设计。介绍“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章节时,利用优化算法对济南市K301路公交进行调度,案例应用思路明确。

(一)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通过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公共交通目前所使用的智能化系统,掌握公共交通调度及运行的关键智能化技术。

(二)案例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计划:下发济南市城市背景资料、查阅文献资料清单,要求学生事先对案例背景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查阅文献对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先做基础准备。上课安排: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最终实现掌握知识以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以介绍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公共交通调度优化技术;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轨道智能交通系统在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异同,教师做总结;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论证其中一条线路的规划合理性,每组轮流汇报,其他组质询。课后计划:要求学生提交本案例学习总结报告,教师批阅、点评、总结。

智能交通原理篇5

1人工智能技术的简单概述

在新时期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被引用,特别是在我国的空中管理工作中,其属于多种先进技术的高效整合,在专业人员科学灵活的使用下,能够增强空中交通管理效果。综合技术:在实际空中交通企业发展进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有着很高的辨别度。但是,专业技能人员在完善线上管理系统时,无法站在整体发展的角度上使用线上监管系统,其仅仅使用简单的智能技能对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施高效的处理,这样就没有办法提升智能化的机械,不能保障技术的融合,也就很难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管理中的作用,就阻碍了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微电子技术与纳米技术和集成等相关技术,提升管理的效率,促进其高速发展。提升工作的效率: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借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高效的增强空中交通监管效果以及对群众的服务质量,所以说,专业操作人员务必要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用效果,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效果,进而促进空中交通的不断进步。

2空中交通管理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作用

在空中管理中,空中管理工作影响着飞机飞行器速度控制的状态,只有对空中交通进行有效的管理,才可以保障空中飞机的飞行安全,预防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人工技术的辅助作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工作人员优化空中监管效果,适当地降低空管困难程度,增强工作人员对电磁波的运用效果,引导我国空中交通的健康发展进程。在具体的空管进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运用能够达成对飞行设施的灵活把控,逐步增强飞行系统的灵活性和运营安全性,为群众的空中出行做好保障。为飞行员提供帮助: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协助空中工作人员高效的实施各类交通监管工作,及时发展其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工作人员庞大的信息数据。另外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空中飞行员对飞行器进行控制,全面控制飞行器的流量,进而提升其工作质量,促进其全面快速发展。提升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效率:空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运用还可以优化具体的管理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旦飞行设施出现了故障问题,人工智能设施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给员工,并及时作出应急警报处理,从而能够降低空中交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3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策略

全面了解人工射频导纳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导纳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一种,作为空中管理工作人员务必要熟知并快速的掌握。所以,在使用射频导纳技术的时候,有关人员就要合理的分析这个技术,进而提升空中管理的质量,促进空中交通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建立相对完整的飞行流量监管机制:有关空管管理者想要强化空管效果,就需要合理科学地对飞行流量实行严格的把控,从而制定符合空管工作现状的流量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借用人工智能技术设置一个相对先进的流量监管体系,以此来合理地把控飞行流量。另外,工作人员需要适当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飞行流量实行高效的监控,以此来降低空中交通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科学勘测与解决飞行冲突问题:空管进程中飞行冲突和矛盾诸多,所以,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务必要深入工作内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源头寻找处理问题的答案。而且工作人员需要在恰当的飞行冲突和矛盾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有可能发生的冲突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方案,借用先进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严密的监控空中交通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强化我国交通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从而促进交通管理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智能交通原理篇6

数据采集是智能交通应用大数据的第一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较稚嫩,面对炙手可热的大数据,路走得并不顺畅。

人大金仓首席运营官戴钲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采访时表示,大数据在行业领域与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有所不同,必须要迈过技术、定势模式和组织三道门槛。

首先,90%以上的互联网企业都采用广告模式,即由第三方付费,免费为用户服务。用户行为则是大数据的主体,对用户行为的分析结果能够直接转换为价值。而在其他领域,如银行、政府等职能部门,服务是产品,而大数据技术的目的是完善服务,即大数据在该领域的应用需要一次转化。而这次转化,对行业领域来说是一次技术考验。 “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应将NOSQL转换成NewSQL(新型数据库),技术变迁是企业应用领域的一道门槛。”

据了解,NOSQL和NewSQL在处理海量数据时都有较强的扩展能力。NOSQL的主要优势在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上,而NewSQL对于全数据格式的支持正日趋成熟。此外,NewSQL在实时性、复杂分析、即时查询和可开发性等方面也比NOSQL更具优势,对存储结构、计算架构和内存使用等核心技术进行了创新。

智能交通领域内大数据的应用正是如此。应用大数据近十年的互联网企业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来操控大数据,而专注大数据仅两年多的智能交通行业,技术变迁上颇有难度。

其次,戴钲认为,传统的定势模式要打破。“大数据技术融入行业,实现全数据分析,用全貌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高层决策。这改变了之前依靠假设模式、数据的抽样调查的决策模式,同时挑战了企业的定势模式和管理理念”。

再次,“全貌数据需要开放性的组织,仅组织内部全貌还不够,还要结合外部相关数据,由封闭式变身开放式。”戴钲说。智能交通实现的是全市、甚至是全国范围的交通监控。若各大交通系统彼此信息封闭,无法实现真正的“智”。

苍白的数据采集

尽管我国不少城市的智能交通应用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然而2013年新春伊始的那起令人揪心的案件,却为智能交通对大数据的应用效果泼了一盆冷水。

某日,长春市一辆银色RAV4私家车载着一个两岁婴儿被盗。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消息称,26小时后,直到发现被遗弃的车辆的时候,警方也未能明确车辆行驶动向线索。据了解,全市有几千个摄像头,加之车辆信息非常翔实,从视频中排查出车辆动向,甚至驾驶者人脸应该不难。

无论是何种原因,未能及时查到车辆轨迹,显然说明了该市的智能交通发展程度较弱,对视频监控系统采集来的原始视频数据未能及时分析利用,挖掘其价值。

北方工业大学云计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副主任赵卓峰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总体来说,我国智能交通对大数据的应用以数据采集分析为主。据了解,我国不少城市摄像头等设备采集视频的都是原始信息,只被传输和存储,以备异地和后期察看。若想挖掘有用的信息,诸如人脸、车型、车牌、运行方向等,需要人工较长时间地回放和查询。

武汉市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智慧城市,其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总投入约2亿元。在武汉交通管理局大厅内,一块巨大的LED屏被分割成了48块,实时播放着路口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但据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收集到了数据,整个系统还不能自动反馈路况。目前交管部门只能依靠经验判断交通异常情况。

赵卓峰介绍,数据采集也是目前国内城市发展智能交通研究的重点。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的采集经历了从人工采集到单一的磁性检测器交通信息采集再到多源的多种采集方式组合的交通信息采集的历史发展过程。

来自互联网的消息显示,北京目前交通采用多种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其中60%的监测点采用线圈,50%采用视频检测器,20%采用微波技术,30%采用地磁技术,10%采用红外技术。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城市信息化咨询中心总经理郭慧鹏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种采集技术各有优缺点,利用多种采集方式的组合采集交通信息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趋势”,相较国外,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程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但达到完善的智能交通体系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在信息的质量控制技术、多源交通信息融合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数据分析波折重重

数据收集是数据价值挖掘的前提,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运作,显然离不开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

智能视频分析面临挑战

赵卓峰介绍,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也是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瓶颈。就数据存储来说,前端设备每一秒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以北京为例,一天所收集的数据量能够达到数百个TB。针对交通行业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在海量数据、恶劣网络环境和复杂业务处理情况下,要实现大量图片、车辆数据、视频数据的实时网络传输和快速持久化存储,对任意站点的图像进行显示,对任意站点的视频进行流畅播放、实时进行比对报警等,还是很难的。

随着采集设备的发展,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为主的数据分析技术更是面临种种挑战。

智能视频运算对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郭慧鹏称,视频分析技术的稳定性一直是发展的难题,交通行业本身对检测精度要求很高,视频应用并不完善,速度较快的车道更是如此。有消息称,目前我国多数高速路段的车辆检测采用线圈或雷达检测为主、视频为辅的方式,视频测速不作为交通超速违章处罚依据。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前端采集设备所采集视频像素不断增加,视频分析技术要与之适应。据了解,高像素的视频流对视频运算和前端设备的承载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智能交通各系统已基本都使用高清摄像机为基础数据源。

另外,城市发展对交通提出了越来越智能的要求,视频分析的数据维度会越来越宽,包括复杂的交通行为分析、车身颜色识别、车标车型识别、驾驶人员人脸识别等。这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车牌识别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已十分成熟。据了解,模糊车牌还原和识别技术的出现使得该项技术不再局限高清视频、图片,也开始向标清领域普及。车牌识别技术已大量用于车辆交通违章的抓拍,有效降低了车辆交通违章数量,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镇江:实时监控1000辆公交车

实际上,国外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不乏成熟案例。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工作人员能够根据i-Transport系统的历史交通数据及实时交通信息,在预先设定的时段内(10分钟、15分钟、30分钟等)对交通流量进行了预测,总体预测结果远远高于85%的目标准确率。采用这些预测结果,陆路交通管理局的交通控制人员将能够更好地通过预判管理交通流,有效防止交通堵塞。

就国内来说,江苏镇江市从2012年起开始打造创建智能的交通系统,包括全面升级该市各大交通中心、80多条公交路线、400多个公交站点以及1000多辆公交车等,交通人员可以使用公交车调度系统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在镇江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能够实时看到城市交通网络的全景视图。交通管理人员可以在原有交通管理系统中按时间间隔搜索历史交通数据,并进行交通模式的高级别分析。

据了解,镇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丁锋表示,镇江智能交通系统选用IBM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计划将公交车和公交车站配备智能设备,前端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传输到智能运行中心,IBM的分析软件利用这些收集得来的信息监控管理全市80多条公交线路,并进行车辆跟踪,服务提示,出行者随时可以获得公交时刻信息和延误预报。“该平台还可以帮助城市交通管理部门预先察觉交通运行中的异常现象和不足之处,并迅速应对各种变化。”丁锋说。

瑞典斯德哥尔摩:道路堵塞税让交通流量降25%车多路少是不少城市的通病,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也不例外,每天超过50万辆汽车在该市穿梭。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早在2006年初就宣布试征“道路堵塞税”——每天的高峰时段当车辆经过在进出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的控制站时,将对其进行收费。在这项工作中,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 18 个路边控制站将识别车辆,并根据一天不同时段对车辆收费。收费系统运用RFID、激光、摄像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连贯地对车辆进行探测、识别、收费,税费最高时段是上午 7:30 ~ 8:29 和 16:00 ~ 17:29 的高峰时段。整个系统是这样运作的:车辆触碰第一道激光束时,会触动收发器天线,收发器向车辆的车载应答器发出信号,并记录时间、日期和缴税额。在收发器工作的同时,摄像机会拍摄车辆的车头牌照。车辆通过第二道激光束时,启动第二台摄像机对车尾牌照,所有步骤均无需车辆减速。几年下来,这套系统明显缓解了斯德哥尔摩的交通堵塞情况,市中心的交通流量降低了大约 25%,市区空气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

动态化管理尚未到位

传统的交通管理主要依靠政府规划和管理,难以实现交通的动态化管理。往往就是政府拍板,然后去做。而大数据时代则要求由下而上影响交通决策,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辅助交通管理制定出较好的统筹和解决方案。条块分割的信息化系统难成智能交通数据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不足,欠缺针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准确的信息提取技术。除此之外,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协调困难,阻碍了基础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中国的车流量远远不如新加坡等交通治理好的国家大,表面上是交通问题,实际上管理才是核心问题。”戴钲说。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各类交通运输管理主体分散在不同的主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现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使得这些数据信息只保存在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中,与邻近业务缺乏共同联动。分散管理必然会造成交通碎片化,交通信息分散且信息内容单一等,而真正的大数据则要求建立立体交通信息体系,通过将不同范围、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数据加以整合,构建公共交通信息集成利用模式,发挥整体行交通性能,这样才能挖掘数据价值。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景在微博上,针对分割构建车联网应用系统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按照行业、按照领域、按照地区、按照投资主体构造应用系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这种思路在物联网和云计算时代,车联网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层层叠叠的子系统之间通过建立标准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互联互通这种传统的树型信息结构只会导致复杂性指数增加,是不可能成功的。”重庆:从政府说了算到第三方“拍板”重庆在发展智能交通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制度的变革。戴钲告诉记者,重庆目前可能是国内唯一由第三方企业——重庆城投金卡交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金卡”)为交通、安全、市政、规划、财务等八个部门支撑服务的城市,“原来由财政拨款给部门,现直接拨款给该企业,这样企业就能够基于全貌数据来支撑决策,不仅提高了资金的应用效率,而且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重庆路桥的修建是个很好的应用。重庆是被围起来的山城,市内桥的修建原来由主要靠路桥部门单方面的规划和管理。“十年内重庆修建了5座桥,但是最终结果都不太理想”,戴钲说,“不同地点修建桥梁,改善交通疏缓情况也会不同。交通的全貌数据呈现后,目前已在深刻影响重庆交通桥梁的规划。”目前,重庆市280万辆车由电子车牌管理。实现全市机动车的全覆盖,完成了数百个信息采集点以及基于RFID技术的车辆自动识别支撑平台等建设。戴钲介绍,人大金仓作为该项目数据平台的提供者,其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台解决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通过RFID采集的数据比其他技术采集的数据约大100倍,同时交通业务的实效性要求,并将结果推送到对外的公共平台上,这要求在数据中心要能够处理和分析一体化。其次,平台需求要支撑7个以上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数据接口不同,技术实现的架构不同,需要符合SOA架构的快速交付数据开发平台成为必要的支撑。再次,针对应急情况,对数据处理实时性以及对数据中心的架构提出挑战。一旦启动全网的实时监控,系统的正常功能必将受到影响,数据中心的设计必须考虑特殊情况下的无缝拓展能力。戴钲告诉记者,人大金仓新一代数据中心平台基于SOA的架构实现不同对象的需求,为道路运输管理局、规划局、交通局等提供根据需要筛选出的数据。在展现方式上,可定采用“一图解千言”的直观图形展现,可定制化的BI展示视图,协助各政府部门更快捷、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

智能交通原理篇7

1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部级战略规划。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多次强调要完善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热潮的冲击下,智慧交通的完善与优化也刻不容缓。

道路的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长,但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通行能力却没有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私家车数的增长速度和同期的道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77%和2%,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54%的车都处于拥堵状态,导致人们每天消耗在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多1.5个小时。2015年3月5日,总理特别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新一代ICT支撑、创业创新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通信技术(CT)和信息技术(IT)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CT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不管是交通体系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还是组织形式。

2交通现状

交通犹如人体的“血管”,城市的发展需要“血管”向城市运输新的养料,良好的交通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私家车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给道路通行等交通因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城市的“血管”堵塞,导致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2.1道路建设不足导致交通拥堵

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和道路面积严重,过盛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一般仅限于建设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动车道,却往往因道路的改良就被取消。在机动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保证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平衡,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阻塞、占用车道、违法停车等动态和静态交通问题,加剧了道路交通阻塞。在2010年北京市交通部门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北京市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运行速度仅为20km/h,次干道及之路平均运行速度不足16km/h。

2.2环境问题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汽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车出行发出的噪声和尾气同样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据调查数据表明:大气污染总量的50%来自于车辆出行排放;同时80%的噪音污染来自车辆。

2.3交通安全问题

空气污染造成路面的能见度降低,在现有的交通体系中,城市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使用的道路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人在路上往往处于危险的交通环境。此外,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素养也成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诱因。

2.4现行交通系统混乱。

随着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机动化出行进程加快,小汽车出行方式已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国现有城市交通的路网结构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求。

2.5公共交通建设衰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建设出现下滑的现象,不管是经营管理,是服务水平,都趋于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衰退,加速了非机动车的成长,使拥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我国公共交通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建有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

2.6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我国现在的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等交通管理系统中几乎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国内交通管理系统中基本上还是空白,对于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应用也十分生硬。

2.7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中,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道路交通架构建设中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只能缓和暂时交通问题,因规划不当,不但不能解决拥挤问题,甚至造成交通量增加,给道路增加负担,诱发交通建设的结构性的“负效应”。

3ICT2.0的技术特征

早期时候,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属于两个独立技术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逐渐出现技术上的碰撞,进入ICT1. 0时代,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和“互联网+”的提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逐渐融合发展并进入ICT2.0时代。ICT2.0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云计算和网络架构趋于一体化

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架构的发展促就了ICT技术的另一个创新,即云网一体。软件定义网络 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流量调度、计算存储融合是云网一体的三个方向发展,其中Fit Cloud云网一体化战略是目前云网一体化技术的主要成就, Fi-t OS云操作系统、Fit Data大数据平台、SDx技术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IT架构对云网一体演进的深入思考,使云数据中心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地。

3.2协同共享

在传统交通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模式中,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并且都有独立的业务系统。ICT2.0时代,智慧交通管理将建立交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数据共享将消除原来交通系统数据来源的单一性。

4搭建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智慧系统

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一批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解决道路拥堵、交通监管水平低、交通管理体系不全面等一系列交通问题。通过海量数据信息汇集、处理、分析、管理的综合处理,构建广泛互联的交通要素感知网络,实现更加丰富、更加准确、更加人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形成一个智慧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从智慧交通系统的生命周期看智慧交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各自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重点突破,示范引领。

第二阶段: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三网融合,车路协同。

第四阶段:自驾系统,移动互联。

在科技发展的催化和交通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国内各地的智慧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给智慧交通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各地的智慧交通发展形态不一。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应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三张网络、一个云平台、八项应用、四个保障五个部分。发展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应该加快推进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实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控和紧急交通事故处理系统;建立基于移动设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交通信息和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性,建立特殊交通出行方案,为京津冀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体系架构总结如图1.

在建设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时,京津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ICT智慧交通。

4.1优化硬件设施

(1)增加服务器数量并提高服务器等相关设备,优化网络配置,改善内存运行速度,改善交通信息化环境。

(2)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易拥堵路段增加无线覆盖的面积和加强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

(3)提高监控器及导航系统硬件的质量和精确度,优化网络环境。

4.2挖掘多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并应用于智慧交通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信息技术计算时代的到来,为建设更好的智慧交通系统,需要探索智慧交通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大数据分析、最短路径算法、轨迹数据挖掘、交通网络演化分析、交通网络决策分析、社会计算和开源技术等。

4.3完善和深化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形成道路交通管控。

发展ICT智慧交通时,道路交通信息化、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应同时进行。开发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控,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处理并共享新城区的交通数据,实现与京津冀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诱导信息联动、加快路网诱导系统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道路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自助缴费、交通卡支付、移动支付、自动折扣等功能,建设京津冀基于ICT智慧交通的高速公路停车监管和服务系统。

4.4建设“三网融合”,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1)“三网”指交通运输信息网、车联网、位置服务信息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引领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2)建设“京津冀车路协同系统工程”,重点建设智能路侧系统、集成应用平台和电子车牌技术的应用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可持续的绿色低碳ICT智慧交通示范。

(3)推进高精度卫星导航和定位产品和服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优化智能导航和定位系统算法。

4.5加强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

(1)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加强源头数据采集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形成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发展格局。

(2)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服务范围,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深入开展交通信息、道路信息和车辆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建设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

(3)加强ICT智慧交通发展政策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引领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

5结论

建立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城市将紧扣建设“ICT智慧交通”这一主线,立足应用驱动,深入开展ICT2.0背景下智慧交通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加速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系y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基于ICT的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昊.上海智慧交通发展对策[J].上海信息化,2016(01).

[2]叶鹏松,学军.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新思维[J].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出版社,2015(1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6).

智能交通原理篇8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八种智力要素组成,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自知自省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此外不能只重视语言和逻辑数学智力的开发。而是要同等重要这八种智力的开发。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否仍然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拥有语言和逻辑数学之外的智力。加德纳呼吁要对这八种智力给予同等的注意力。这种理论不仅诠释了素质教育,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我们对智力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且为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方法论的指导。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策略

2.1利用物理术语开发语言智能

物理概念、原理、符号、物理术语、实验仪器名称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素材。比如:电路符号、升华、能量守恒定律、凸透镜、烧杯,等等。物理学科中的语言智能的开发目标体现在:(1)明确这些术语的涵义;(2)熟练掌握;(3)准确、恰当应用,为其他智能的有效发展做准备。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符号、概念和原理,就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由浅入深,逐步形成。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教学,老师要尽量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和掌握,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

2.2通过物理过程开发视觉空间智能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通常感觉物理较难,不能学进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视觉空间智能。那么,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呢?首先,要求学生多绘制示意图,展示物理过程,开发视觉空间智力。中学生在力学解题中应该画规范的物体受力图、运动过程分析图以加强训练,光学中画规范的光路图,电学中画规范的电路图,等等。其次,老师在讲解某些物理过程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受能力。比如电和磁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涉及的“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都是以“上”、“下”、“里”、“外”、“左”、“右”等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老师在讲解上述方位词时应辅以必要的实物,以便学生在大脑中能存储形象化的语义编码,并教给学生理解方法。

2.3利用计算和逻辑推理开发数学逻辑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在物理学科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任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一项智能是学生所有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当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智能。需要说明的是,培养思维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就能够真正做到的,还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4运用说唱开发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的核心指对声音、节奏的敏感力。物理教学中不乏体现声音、节奏的例证:物理实验中的声、光、电现象、仪器组装的顺序,以及课堂上老师、同学说话的语气和节奏等等。通过发展这一智能,学生能够将物理的知识和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感受,以音乐、诗歌、谜语、歇后语、身体游戏等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楞次定律可概括为:增反减同。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考虑作用在物体上力的顺序可概括为: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知力(给定的已知力),再接触力(弹力、摩擦力)。

2.5通过物理实验开发自然观察者智能

物理学科中的自然观察者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物理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学习者对研究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思维能力的源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实验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因此,在观察中老师要注意适时引导、激励设疑、引发想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引导激发学生多做实验,开放实验室,适当布置家庭小实验,等等,使学生多实验、多体验、多观察。

2.6利用小组合作开发交往交流智能

所谓交往交流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观点。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内容方面,可以就物理概念、原理理解方面展开讨论,针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辩论等。

2.7运用教学内容开发自知自省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其核心就是留心、反思与重建。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表现为: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以及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潜能。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自知自省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技能掌握和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学生欣然接受并改进;鼓励学生及时纠正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给予表扬,或提出恰当的修改意见,等等。

2.8通过模仿操作开发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模仿操作。比如学生课堂上记笔记的过程首先就是一个模仿操作过程,其次才是思维过程。从模仿的对象来看,可以是模仿教师,也可以是模仿周围的同学;从模仿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物理概念、符号、术语、原理等的读、说、写、练,也可以是对实验操作动作和技术的模仿,等等。开始的模仿是为了以后不再模仿;模仿也是为了形成习惯性的、规范的动作。总之,模仿是为了深刻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3.结语

中学物理教学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蕴涵着培养这八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是不同的内容在培养八种智能时候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所从事的物理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理念方面给我们以新的启迪: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不应一味地追求使学生获得准确、系统、严密的物理知识,而应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把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原理篇9

在太原市“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中,“透明厨房”可谓是颇具亮点的项目。自2013年投入建设以来,以太原市食品街为试点的“透明厨房”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中标志性的工程之一。

在太原食品街,多数商家店铺的门口都摆放着一台电子显示设备,上部的显示屏显示内容为商家的“厨房动态”――厨师忙碌的身影和一道道美食的加工流程都由安装在厨房的摄像头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并显示;而设备下部的显示屏则在循环播放食品街的最新动态、商家优惠信息等。这些动态信息通过内置的无线控制卡由食品街的办公室统一。

太原市迎泽食品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国介绍,目前“透明厨房”在食品街店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一多半,除极少数“开放式厨房”如冷饮店、小吃点等目前没有安装该设备以外,有隐蔽后厨的店铺几乎全部被“电子眼”覆盖。

“吃货”刘杰说,以前去很多餐厅吃饭,如果是新鲜的尝试,那么只看菜品名称,往往很难想象菜品的食材搭配。而在食品街,他可以借助 “透明厨房”了解店内菜品。而且,厨房的卫生条件、厨师的工作流程甚至菜品的加工制作流程都可以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勾起自己的饮食欲望,更能让人吃得放心。

张志国告诉记者:“食品街的‘透明厨房’项目自推广以来,得到了各方的认可,甚至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体现出了食品街先进的管理理念。就目前而言,‘透明厨房’更像一道风景线,引发了很多游客的兴趣,对于山西当地美食文化及旅游文化的打造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太原在打造‘智慧城市’的同时,互联网将被引导进来,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通过网络可以更便捷、更快速、更准确的获得资讯;从商家的角度而言,也更有利于他们进行精准营销、互动营销;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搭建这样的平台,创造这样的一张商业网也是前景无限。”

据了解,目前食品街也在开发自己的手机网站,这也将会更加贴合“智慧城市”的构想。张志国介绍到,现在,食品街已经有免费WLAN覆盖,每部手机可以免费使用两个小时,以手机网站为“导游”,食品街所有店铺都会呈现在食品街的手机网站上,商家的品牌故事、优惠信息等等都会一一呈现。

早在2013年4月19日,太原以食品街为试点向全市推广“透明厨房”,而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会在全市推广“透明厨房”工程,学校、幼儿园的餐厅有望安装该系统,使“舌尖上的安全”不再遥远。

智慧公交 手机上的智能出行

前段时间火爆全城的“滴滴打车”由于定位、预约的便捷功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如今,太原的公交车也将实现定位功能。“公交车走到哪里了,还有多久到站?这附近有什么公交车站?”对于市民在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遇到的各种问题,将由安装在手机上的“智能公交”作出解答。

出发前查询一下,就能知道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在乘车站点输入公交线路,甚至在到达你所在站口的前两站就会有短信通知,这些便民方式即将在太原轻松实现。据了解,即将投入使用的“智慧公交”APP,通过在公交车上安装导航等一系列电子设备,将信号传输至调度中心,通过数据同步到手机APP智能公交应用系统里。“智能公交”APP由“ 公交查询”“实时公交”“周边公交”“周边服务”等应用组成。点击“周边公交”,周边500米范围内所有的公交车马上呈现在眼前;点击“周边服务”,周边的饭店、宾馆、银行、ATM机等一览无余;输入“查询线路”,该线路运营的公交车牌号、距离都将一一呈现。

据了解,通过“智能公交”手机客户端扫描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会显示附近经过本站的公交车牌号、距离本站距离及到站时间等实时动态信息,将来“智能公交”软件系统有望与公共自行车整合,进一步实现智能出行。“智能公交”手机APP所查询的范围是有限度的,主要限定在上下行两公里范围内,支持手机两大系统,即苹果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如果遇有改线,系统会在地图上及时更新。

智慧医疗 预约查询“零等待”

“智慧医疗”是太原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中最让老百姓关心、最受关注的项目之一。在太原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来,相关部门在积极探索“云服务”模式在卫生信息平台中的应用,力求早日建立以面向公众服务为目的的综合卫生信息健康云平台,以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及联运协同。

据了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山西一些大医院的应用中已经起到了明显效果和良好作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负责人邵桂春说:“医院陆续开展了一些方便患者就医的新型服务项目。例如与北京健康之路众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预约挂号服务,老百姓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进行预约挂号,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专家,在线预约挂号,免去排队苦恼。”

据悉,太原的市民可以在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山医大三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市妇幼等多家医院进行体验,这也是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全国医疗机构微官网及手机APP双普及工程”的一部分。患者在手机上下载APP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与医生在线沟通,而且可以手机预约挂号,完全可以满足患者找医生、约医生、问医生的需求。微信平台也已于今年年初正式上线,患者通过微信可以查询医生门诊排班和号源剩余等情况,极大方便了就医患者。

“政府倡导的‘智慧医疗’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根本性问题,完全是从便民和利民的角度出发,对于改善目前的就医现状和医患关系都会起到良好作用。”邵桂春说。在未来的“智慧医疗”实现之路上,全市建立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的规范化居民电子档案、数据库等等一系列措施,将对太原市老百姓缓解看病难题起到根本性的改善。

智慧公安 “天网”全覆盖

4月29日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太原公安局对于网友关注的“太原市公安局是否接受微博报警”问题给出肯定回答。作为太原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太原”如今已经拥有292万名粉丝,包括“民警在线答疑”平台及便民服务在线的信息、业务办理量和咨询回复量均居全省第一。

而5月24日起试运行的“百姓短信评警”,通过短信回访系统,增加了受理情况的透明度,回访信息将要求报警人对出警情况进行评价。这也是太原市公安局全面开启电子警务新时代中的一部分。

据了解,短信回访系统会在群众拨打110报警后,即时发送一条短信,告知报警人基层单位处置的具体信息。次日,系统还会发送信息,请报警人对接警态度、出警速度、现场处置和警容风纪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报警人回复不满意的,市公安局将通知相关分局及出警单位调查核实情况,及时督促整改。

另外,2013年11月18日,太原市社会治安“六网覆盖”工程启动,预计到2015年年底,太原市将建设32万台监控点位图像摄像机。“天网”工程将分为一、二、三类监控点位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基本覆盖的目标。按规划,一类监控点是覆盖省、市党政机关及主干道等公共复杂区域摄像机的点位;二类监控点,是覆盖重点单位、人员聚集地、人员密集区、案件多发地段摄像机的点位;三类监控点也是社会资源图像监控点,是一、二类未覆盖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和居民小区的摄像机点。“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已从一句民间俗语成为现实。

太原便民服务在线平台以“网上服务、信息、交流互动、考核评测”四大板块为支撑,建成集亲民热线、短信平台、互联网门户网站、3G手机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8类185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安业务,市民可以在网上轻松办理和预约相关事宜。

智慧城管 “全民城管”

每一场大雨都是对城市建设诸多方面的一次考验。

智能交通原理篇10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从而形成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运输系统,它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发挥最大效能。该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各国都积极寻求在这一领域中的发展。可以说,智能交通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近几年,智能交通在中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交通技术,走中国特色的智能交通发展之路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且在1999年,在科技部牵头下,联合建设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十几个部委,组织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2000年的时候完成了我国智能交通与国际接轨的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是一个国情相关性很强的领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告诉《科学时报》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智能交通技术起步以来,各国政府和专家都根据本国国情在美国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本土化探索。 “对交通的要求不仅因国家、地区、文化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甚至同样的交通状况因出行者的角色――步行或者驾车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评价。”贾利民说,“进一 步说,同样的角色,因个体性情的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因此,交通是与文化和参与者的行为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原理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有线、无线通信等手段以视频、图形、语音等形式实时向司机和乘客提供相关信息,使司机和乘客在出发前、出行过程中直至到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随时能够获得有关道路交通状况、所需时间、最佳换乘方式、所需费用以及目的地各种相关信息等,从而指导司机和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路径,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佳方式完成出行过程。这些信息可以从路侧的信息显示装置(如可变情报板等装置)中获得,也可以从各类车载装置中获得,一些为旅行前做旅行计划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从家中、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信息亭等地获得,甚至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便携式计算机、手持机等设备接入网络中查询得到。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使人类的交通行为更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合理性,是实现智能交通的重要标志.。

二、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日本,如日本的VICS系统相当完备和成熟,其次欧洲和美国等地区也普遍应用。在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有广泛使用。郑州市目前也在积极参与到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研究过程中。

三、智能交通系统的分类

智能交通系统的内容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各有特点。

1.按照智能交通系统所提供信息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

(1)路径诱导系统、(2)交通流诱导系统、(3)停车场信息诱导系统、(4)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

路径诱导系统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等技术,为司机提供丰富的行驶信息,引导其行驶在系统优化后的最佳路径上,以此减少车辆在路网中的滞留时间,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阻塞和延误。

交通流诱导系统是通过实时地采集和发送交通信息,适时地引导交通流量合理分布,从而达到高效率利用道路网络的一种主动交通控制方式。交通流诱导以交通流预测和实时动态交通分配为基础,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路网上的出行者提供必要的交通信息,为其当前出行决策和路线选择提供信息参考,从而避免盲目出行造成的交通阻塞,达到路网畅通、高效运行的目的。

停车场信息诱导系统通过实时掌握一定区域内所有停车场的利用信息,给停车者提供城市内停车场的位置与可利用车位情况,从而有利于驾驶员做出停车选择,减少迂回驾驶和由此产生的无谓交通量和环境污染。

通过多种媒体以及个人便携装置接收和访问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获取与出行有关的社会综合服务及设施的信息,俗称“黄页信息”。此类信息包括餐饮服务、停车场、汽车修理厂、医院、警察局等的地址、营业或办公时间,出行者在获知这些信息后,就能够制定合适的出行计划,选择合适的路径,从而减少多余的迂回出行和因此造成的延误。

2.按照向出行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时机进行分类

(1)出行前信息系统、(2)在途司机信息系统、(3)在途出行者换乘信息系统、

司机或者乘客利用出行前信息服务可以在出行前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在任意出行的起点访问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从而获取关于出行路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当前道路交通系统及公共交通系统等相关信息,为出行者规划最佳出行模式提供辅助决策服务。

司机通过视频或音频手段了解关于出行选择及车辆运行状态的精确信息以及道路状况信息和警告信息,向不熟悉地形的司机朋友或有需要的司机朋友提供路径诱导的功能,从而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及出行的舒适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及交通拥堵的产生。

在交通工具上或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及公交换乘枢纽等地点通过广播、信息显示屏或公共的信息亭等为出行者提供换乘信息服务,包括各类交通工具始发时间、目的地、出行费用、出行时间等信息,从而优化出行者的出行途径,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四、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当然与一般技术系统相比。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整体性要求更加严格.这种整体性体现在:

(1)跨行业特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涉及众多行业领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从而造成复杂的行业间协调问题。

(2)跨技术领域特点。智能交通系统综合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众多科学领域的成果,需要众多领域的技术人员共同协作.

(3)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共同参与,恰当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担是系统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条件。

五、结语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目前已经从传统的道路交通范围扩展到了铁路、航空、水运等领域,智能交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也随之扩大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各种信息服务内容。相信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一定会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原理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地域的逐渐扩大,城乡一体化的逐次深入,原有的公共交通收费系统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如一票制定价固定不变、乘客需要多次换乘才往返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由于这种不便促进了私家车的兴起接着便进一步导致了交通的拥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公共交通行业,基于此原因公共交通行业的收费方式需要一个革命性的转变。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就是基于此种原因给与的一个解决方案。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技术理论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由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保密,体积小巧和廉价,基于射频识别的各种产品已渗入各行各业,尤其在基于射频身份识别的门禁系统和基于射频技术的电子收费系统中广泛使用,射频收费方式以其快速、保密的优势已被大众所认同,在公交收费系统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投票方式,然而目前公交收费标准是按人次一票制收费,由于大中型城市中的公交运行路线长,统一收费定价对乘客和公交公司都是一个难题。由于公交路线的有待完善,乘客需要多次转乘,采用按人次收费方式显然很不合理,不利于公共交通行业的发展。于是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收费方式来减小城市发展对公共交通行业的影响,基于此种原因设计了本解决方案。

二、智能公交收费系统的现状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推广,射频识别技术以其安全、不接触、快速、使用简单等特点在电子收费系统中风靡而开。射频收费方式已被大众所认可,成为一种文化。在公交收费系统中采用的非接触IC卡具有使用简单、快速的特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收费方式。

目前的公交收费系统虽然采用非接触IC卡,但是依旧采用原有的一票制按人次统一收费。仅仅是解决了收费人工收费慢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居住工作地点远,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下,部分公交路线运行路线被延长,部分公交路线调整给乘客、公交公司带来新的问题和不便。公交运行路线被延长后一方面增加了司机的工作负荷,容易疲劳驾驶,埋下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运行成本的增加必定使得乘客和公交公司关于票价标准上产生矛盾。路线调整虽然可以增加公交路线的覆盖面积,但是无法解决乘客多次换乘票价高的问题。

由于在长途公交路线在票价问题上难于统一,分段式收费方式逐渐兴起,长途公交路线的部分路线已恢复用人工收费。有提出采用射频远距识别的,即采用远距离射频读写器或射频卡与无线绑定,上下车自动识别射频卡读写,与无线绑定需要供电源,体积也较大,使用不方便。同时远距射频无法定向,不能有效判别上下车状态站台乘客卡误操作,而且成本较高,难以推广。

三、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

1.系统方案

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硬件采用原使有的非接触IC卡和协议标准,因此无需换卡。对原有的刷卡收费系统进行升级,类比地铁收费方式,根据地面公交的特殊环境综合考虑提出本设计方案。与原有公交收费系统相比将刷卡机分为两处。一处车载,一处设在站台(站台可以复用)。站台所有读卡机均为充值机,每个站台都有自己唯一的一个地址编号。车载读卡机均为扣费机,内有这个条路线站点编号,每到一站车载读卡器通过无线接收来自站台的下一个编号,保证编号地址与所到站台同步。收费方式采用返充值方式实现计程收费。乘客在使用时在车载读卡机计算出本站到终点的站点个数按比例扣除全程价,写入余额同时将站点编号(乘车起始点)、本车收费标准(如不同路线站点间距不同,空调车与普通车收费也不同)一起写入乘客的IC卡内,由于通信速率可达106KBPS,对乘客而言瞬间即可完成。乘客下车后在站台读卡处刷卡查看本次乘车消费,在刷卡同时站台读卡器根据读到的乘车起始点、收费标准与本地时间、站点编号进行比较,将多扣金额返充值回乘客卡内,并显示给乘客。乘客转乘时在乘下辆车的时候刷卡两次,第一次刷卡时车载读卡机读卡后先清算上次乘车费用,语音进行提示后刷第二次卡完成本次乘车数据写入。实现让乘客多次转乘不多花冤枉钱,智能化计程收费使得收费更合理,更公平。

2.可行性分析

智能公交计程收费方式硬件电路与原有系统电路大致相同,射频卡内有8Kbit的数据存储空间,对于本设计方案数据存储完全够使用。工作原理相同,都是采用射频识别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本方案主要是解决软件扣费、返充值的问题。由于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类比地铁收费系统,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因此本方案也可以用于地铁收费系统。

3.与原有系统相比的优势

原有系统只是进行简单的读卡、扣费、写入余额、记录交易。扣费固定不可变,不能实现转乘。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实现按程收费,智能扣费,智能返充值,操作简单。对乘客而言只需下车多刷一次卡,收费方式更加多样化,既保证了公交公司的运营收入,也给大部分乘客剩下了不少乘车费用,实现真正便民利民。

四、结束语

城市交通的拥堵原因表面在于私家车的用量居高不下,分析内在原因其源头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不完善与公交系统的不合理,于是很多人选择乘坐地铁,地铁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只要地上公交系统能更加的便民利民,多数人还是愿意改乘坐公交上下班,从源头上改善工作日公路的拥堵问题。因此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具有极大意义,由于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的使用需要改变原有的系统,普及推广还需要时间,但是智能公交计程收费系统在未来解决城市公交收费不合理,减少私家车上路,节能减排等问题上一定会大放异彩。

智能交通原理篇12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09

0 引言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受监控轨道的车辆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处理,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监控处理设备。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M一步发展,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与高清测速取证系统等交通监控设备已经从单点应用逐步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了,并被广泛用于了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中。近些年来,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数据在质量方面开始出现问题,在新时期探索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的出现原因和构建解决对策,对于促进我国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1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简述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轨道车辆的各种控制系统通过网络将其连接起来,并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对所有的轨道车辆进行监督、检测以及管理。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综合办公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轨道车辆行驶的安全管理,保证轨道车辆行车安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通过设置智能化监测点的方式来对轨道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最大限度保证乘车人员与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对全线各系统的轨道车辆进行集中化管理、合理化管理和可视化管理,能够将不同工况下的各系统连接起来,帮助轨道车辆排除行驶故障并实现轨道车辆运行信息的共享。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基础是数据平台,其不仅要实现监测的智能化管理,而且还能够列车的控制、运行计划以及运行调整提供优化决策。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在车辆发生灾害故障时为管理指挥人员提供数据依据,帮助其快速地处理相关问题,减少损失。

2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我国各地区设置的站点非常多,系统供应厂商也比较多,各供应商的技术管理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单个的供应商技术力量有限,使得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其次,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所设置的标准略微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有限。再者,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信息采集和信息上传两方面都会对数据的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在进行轨道车辆数据捕获时无法得出完整过程的耗时标准,使得数据质量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存在问题。在进行数据信息上传时,也会出现数据传送不及时,数据信息利用不到位等问题。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深入而衍生了众多其他系统,这进一步暴露出了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

2.2 原因分析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之所以会出现质量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本身,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在采集运行中的车辆信息时间延迟问题、号牌种类错误问题、号牌图像不匹配问题以及前后拍不匹配问题等。在信息上传方面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也会出现上传时间延迟、上传数据遗漏、基础信息匹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的质量,引发质量问题,影响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中的软件的未定性和硬件的运行环境紧密相关,系统内部的各个元件都可能引发数据质量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为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各软件硬件设置独立的质量控制指标十分必要。就主观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由人这一主体的行为而引发的,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也会引发数据质量问题,使得系统监测得到的数据出现模糊、不真实、前后信息不匹配等质量问题。

2.3 解决对策分析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据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相关识别技术规范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过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根据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加大技术投入,优化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中的各软件、硬件设施,提高系统中各设施的监测性能。在轨道车辆信息采集过程中,通过设置严格而完整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来减少信息采集时间延迟问题,规范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运行。其次,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识别机上合成后的图片,将修改时间与通行信息中的过车时间进行自动化对比,改善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检测方法,提升其检测水平。再者,对于信息上传遗漏问题,则可以通过强化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中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等方式来解决。让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上传之前对规定时间范围内通过的车辆进行目视抽样检查,并将人工观测到的数据与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差异,则表明信息有遗漏。在上传信息时则需要将遗漏的信息补上,以减少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的质量问题。

3 结束语

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数据质量问题与数据信息采集和上传的质量指标密切相关。在轨道车辆智能监测系统的后续使用和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优化系统设施和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等方式来减少数据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中国公路学报,2016(06):1-161.

智能交通原理篇13

在办公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中主要需要体现的就是建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体现出办公效率的提高,国际上先进的智能建筑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得到了行内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设计中加入先进、成熟的智能技术,可以为建筑中的工作人员以及客户带来更加安全、舒适、节能的办公环境,这也是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原则,既满足了人们的办公需求也提升了环境质量。

一、办公建筑智能化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

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内容包括整体结构、给排水、空调暖通、电器设备安装等各个专业于一体的过程,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共同的平台,能起到协调作用[1]。在进行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中首先需要遵循的是整体性的原则,参与其中的设计者需要从根本上认识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将建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各项智能化功能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优化结合的效果,这需要先确保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个功能的正常发挥,还需要为系统的资源信息的共享功能提供条件,达到智能化系统的统一配合、相互协调的能力。其次,是统一性原则,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从整体而言是一项比较复杂而且特殊的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其中所包含的各个系统组成都不能进行简单化的处理,而是需要始终做到精益求精,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环节,因为智能化系统内部的各个结构是相互合作配合的关系,只有遵守协调统一的原则,才能使智能化得以实现,其中的智能化设备才能正常的运转。

2、办公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可持续与资源节约原则

在现代化的建筑行业发展中,生态环保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智能化的建筑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遵循这一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这样也能够促进建筑节能的不断进步。在智能化建筑建设过程中,将人们的感受放在首位,从建筑方法上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式,在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智能化设计本身就能够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等,就能够体现智能化设计中的节能原则。另外还有资源节约的设计原则,在智能化建设中应该始终关注建筑过程对环境以及能源开发的影响,在能源资源方面,建筑行业应该积极的寻求新型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将节能环保作为建筑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减少对枯竭型资源的使用量,从本质上组织资源减少的现状,因此在进行建筑智能化设计的时候,必须坚持节约的理念,促进智能化技术中节能元素的加入,这样也能够节省建设资金的投入。

二、办公建筑中的信息设施系统的设计

1、通信接入系统与电话交换系统

信息设施系统包括通信接入系统、电话交换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办公建筑应该具备和配置的智能化系统类型[2]。首先,通信接入系统是根据办公建筑具体的业务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可以将企业内部公用的或者是私人的通信网经过光缆进入办公建筑的内部,也可以根据不同企业形态的需求,将通信的光缆管理范围延伸到用户的所在区域,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业务拓展,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如果办公建筑是用来对外出租的,那么通信接入系统则需要建筑一方与物业管理部门进行共同的商讨决定这一智能化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将数据通信以及语音识别等功能引入办公建筑内的各个出租区域。电话交换系统也是智能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将办公建筑中的不同工作部门管理结构以及智能的分区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设计分配,并且在设计中留出一定的裕量。数字式的办公交换机的初始容量应该按照用户的实际工作需求来进行确定,裕量大约在20%左右即可。在数字化的控制交换机系统之中,中继线的数量应该根据办公中实际的话务量来确定,预留量应该按照实际交换机容量的9%来预留,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则可以选择适当的增加。

2、信息网络系统

办公建筑中智能化设计的信息网络系统需要与不同办公建筑的内部网络业务的实际需求以及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条件相互配合,有的办公建筑网络信息需要较高的保密程度,所以在智能化的设计中需要首先考虑信息的安全因素。在重要的网络信息系统的设置建设之中,需要对其冗余性以及稳定性、系统的扩容情况进行综合的考量,在出租或者是对外出售的办公建筑中,建筑单元区域内的如果空间比较大则会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内部需求为智能化设备配置一套无线局域网的网络系统。

三、办公建筑智能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系统,一般按照规范设置火灾探测器和报警按钮,该系统应该有消防联动控制功能,实现水喷淋、通风、空调、电梯、照明、防火卷帘等设备的联动控制[3]。在办公建筑发生火灾的时候,这一系统可以自动的将非消防电源进行关闭,并且该系统也能够进行人工控制以及紧急状态下的遥控管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必须确保安全、先进、方便的使用原则,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是二总线的智能化系统,在设计中需要注意系统中集成接口的安装。

四、办公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设计能够为建筑中的工作者营造一个优越的信息环境,并且能够为人们带来便捷的信息服务内容,帮助人们处理各种信息业务。这一系统主要由公共信息库、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几部分组成,如今,设计系统计算机主干网1Gbps传输速率能够达到10/100Mbps到桌面,能和英特网进行智能化的联结。其安全防范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防火墙等方面。办公自动化系还能设置物业管理的子系统,对办公建筑内的各类设施、资料进行智能管理、运行和维修等管理。

结束语:

办公建筑的智能化可以说是一种使用上的自动化,包括建筑管理以及办公等方面的自动化,主要是将多种现代化的科技融入到办公建筑的建设之中,比如弱电智能系统的应用就是其智能化的完善因素之一,它具有安全性、实用性以及稳定性,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进行维护,在价格方面也比较合理,智能化能够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是高新技术为人们服务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