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合集13篇

时间:2023-09-21 17:34:1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

1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内涵

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是图书馆设计的重要一项,它既具有室内设计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作为公众阅读空间的独特性。

1.1室内设计的内涵

室内设计是指人们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运用色彩、材质、灯光等技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1.2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的基础

读者是图书馆生存价值的体现,所以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就是要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要做到优良的设计,必要的基础就是对读者阅读行为和图书馆业务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当中。

2“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

依照设计的步骤,室内设计可分为空间规划、空间环境设计、家具的选择与陈设三大部分。

2.1开放、流畅的空间格局

空间规划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是指依据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对空间进行的划分、分区和组合”。在做空间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的受众和服务,然后设计出一个能兼顾不同年龄读者群、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活动的区域划分方案,而每个区域的规模和位置,则要依据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而定。

2.1.1开放性

开放的空间规划主要以虚拟空间的形态呈现。主要是依靠非实体墙的虚拟分割来实现,如通过列柱、灯具、书架、的排列,色彩和材质的变化等,对空间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切割感。这样的虚拟分割使图书馆呈现一种开放的形态,符合图书馆公众阅读环境的开放属性,同时又便于图书馆功能区域的重置与增减,预留了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2.1.2流畅性

流畅性是图书馆开放性空间规划的一种体现,具体有以下要求。(1)视野的通透,通透的空间能够让读者快速概览馆内的全景;(2)功能的贯穿性是指读者随时可能产生的服务需求都能得到高效、高质的满足。

对于初次借阅的读者,可以通过导览图快速了解图书馆的布局,从而决定从哪里或去哪层。图书馆入口处区域是设置“读者自助服务设施”和“快速选择区”的必要区域。快速选择区是为了满足时间紧凑的读者的需求。设置在每层楼梯转角处的服务内容导览图,儿童阅览区的自助借还机,人工咨询和流通服务台,这些服务设施都属于图书馆的快速服务体系,方便读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服务。

2.2空间性格的创造

“空间性格是空间环境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反应的人格化”。不同的空间元素排序,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环境,造就出不同的空间性格。构建与图书、读者性格相协调的空间环境,既有助于提升读者阅读的心理舒适度,也有助于增强图书馆对受众的吸引力。

2.2.1空间环境的营造

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比较复杂,要有主次之分。首先要确定整个空间的主格调。是典雅古朴的还是时尚现代的,是沉静稳重的还是开放灵动的。主格调的清晰度严重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要突出但过于突出反而会淹没图书馆的其他主题,所以空间格调要表现的内隐。其次是子空间环境的营造。子空间环境其实是对不同功能区内容和目标受众的一种映射。子空间展现自己的性格,可以通过部分用具、元素的改变来实现。

2.2.2元素设计

空间环境是由空间元素的排列构成,每种空间元素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空间构造力。

(1)色彩、照明设计

通过对色彩和照明的合理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现图书馆的视觉效果,引导读者,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和缓解疲劳。例如儿童阅览区可以用些鲜艳的颜色,既能醒目地吸引儿童读者,也符合儿童的视觉心理特点。

(2)标识设计

对于初次借阅的读者,清晰的标识设计格外重要。设计合理的标识要综合考虑到馆内建筑风格、空间规模、目标受众、装修色系等因素。标识主要包括:服务布局图、导向标识、区域标识、资源分类标识。服务布局图,一般设置在图书馆的入口处及楼层拐角处。导向标识包括馆外的位置导引标识和馆内的服务、资源导引标识等。区域标识,是对子空间的功能界定,如“儿童阅览区”、“自主服务区”、等。资源分类标识,包括主题标识、分类号标识,其中主题标识可以是文字标识,也可以是图案标识。

2.3家具的设计与陈列

家具的选择与陈设,关系到读者在图书馆阅读的舒适性,同时也影响到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装饰效果。图书馆的家具主要包括书架和桌椅。家具的摆放和尺度关系到图书的利用率。 开卷的书架,对顶层的图书有较好的展示,每层置书的隔板都是略略上倾的,方便读者获取书名和查找。二是书架的可活动性。开卷书架可拆卸、重组,方便图书馆布局调整变化。桌椅的作用:一是供读者歇息。二是分割和装饰空间。环曲排列的桌椅,既可分隔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也可形成一条读者阅览引导线;通过桌椅色彩、造型的变化,起到区分空间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3“以儿童为中心”的图书馆内部空间设计

空间环境对儿童智力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空间的设计是否能符合孩子们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儿童的所思所想,能否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的作用。怎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他们,这些才是少儿图书空间设计的重点。近几年的儿童阅读空间设计中能看到宽敞的活动空间、良好的绿化环境、协调柔和的灯光和无障碍设施;丰富的色彩;大开间、灵活的隔断设计,藏、借、阅一体化,但是其设计表达的形式和布局上还是存在不足的。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空间句法;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效能

0引述

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以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全面的联网覆盖,并加大了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力度。新建公共图书馆建筑逐渐向大空间结构迈进,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为读者创造舒适优雅的学习、交流场所。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例,依据空间句法对建筑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及采访调查做进一步研究。

1空间句法的引用

空间句法是一种关于反映空间客体和人类直觉体验的空间构成理论及其相关的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它所关注的不是空间之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其通达性和关联性。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可以严谨地分析空间,并观测人的活动,将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由于空间句法对空间的研究需通过大量运算,即将其数据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因而Depthmap软件应运而生。笔者将利用这种描述空间的数学方法,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来对公共图书馆空间组构做出量化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人的活动来分析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优劣,为今后的相关实践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2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量化分析

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建成开馆,建筑面积约14600m2。是朝阳区“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新馆设计注重“人文”特色,以“借阅一体”服务方式为主导,其中85%以上使用空间分区借阅图书,为不同读者提供专属的阅读服务。本文以此图书馆为例,首先对其空间设计及使用效能进行量化分析。一个可理解性好的空间系统更易于辨别和认知,人们在其中的行为效率也更高。本研究首先基于Depthmap软件平台,将视线整合度用做衡量空间可理解度的因素,进而对该图书馆新馆建筑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并通过图书馆可理解度的分析,来验证图书馆空间设计及其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要。Depthmap软件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其整体思路类似于微积分,即将空间划分成500×500的网格,相当于一个人所占空间,每一个小格称为一个元素,所有的这些元素构成了空间。分析图中,数值的大小是由自暖色向冷色递减表达。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好,颜色越冷,视线整合度越差。为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一、二层的平面图及Depthmap生成的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前文可知,分析图中颜色越暖,代表视线整合度越高,该节点也就越容易被看到。因此,结合平面功能,对照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可以看出,一层空间视线整合度颜色偏暖区域位于入口的大厅,而大厅中所设置的总服务台与休闲座椅,方便读者入馆后观察各个空间信息。其余阅览室空间基本呈现冷色,以保证阅览室内读者不被打扰,带来阅读的安静舒适的环境。由于二层的阅览空间基本开敞,视线整合度分析图颜色偏暖,各个空间都比较容易被看到。其中读者的阅览空间与交流空间相结合的设计,不仅使阅览空间更加开放,并有利于引导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阅览室大空间化的意义。总体来说,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内部空间的可理解性较好,各空间功能分配较为合理。

3基于读者行为的空间协同研究

虽然Depthmap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数字图表分析等强大功能,但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全面有说服力,笔者选取周末及平日的不同时段,以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为时间限定,通过追踪观察、采访等方式,对馆内的读者行为进行进一步研究,以验证量化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否与读者的切身体验有相同的效果。根据对读者行为活动的研究,读者活动基本为阅览、自习、休闲娱乐、休息等,而此图书馆二层各个读者空间基本处于满员状态,空间活跃度很高。庭院周围各休闲空间常见于读者的交流活动,是读者休闲娱乐、休憩热衷的区域。这亦与视线整合度分析图分析结果相一致。一层的各阅览空间相互独立,儿童阅览室和老人阅览室内的读者数量较高,读者表示儿童区充满趣味性愿意多做停留,老人阅览室舒适度较高,在接下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舒适度已成为读者选择停留位置的首要标准。采访中,通过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及与读者交谈的方式,了解读者对于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建议及使用后的看法。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读者对于公共空间功能组织、阅览室空间功能组织、交通空间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读者基本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表示满意,提出卫生间的位置不明显,究其原因,从视线整合度图中我们对应可以看到,卫生间所在位置呈现冷色区,且经需过很长的走廊才与暖色区相接,因此难以被读者感知。整体来看,朝阳区图书馆新馆的建筑空间基本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及行为习惯,但仍有一些空间使用的不均衡,需要调整。对于阅览、休息等开放性空间,添加座椅数量是大多读者的愿望。这更反映出现代图书馆设计,应加强功能空间使用的连通性与生动性。4结语本文通过引入空间句法软件,探讨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效能,即在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功能性需求等客观性因素同时,对图书馆内部空间进行量化分析,比对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应性调整与改进设计,完善内部空间组构与使用效率。希望本文研究可以为今后公共图书馆设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使公共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更加丰富,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钱敏.基于空间句法的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认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3).

[3]邱麟,孙澄,姜宏国.基于Depthmap软件的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组构模拟分析及量化评价———以大英图书馆新馆为例[A].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性设计与分析———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

[4]谢羽瑶.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105-03

1图书馆发展的动态观

由封闭到开放、由对部分人开放到对全社会开放、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经历了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云服务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其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结点化、特色化”的智慧型图书馆。

1.1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演变

图书馆建设模式历经了传统模式、模数式、后模数式等过程。如:20世纪60年代的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提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的三统一。

1.1.1图书馆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图书馆建筑职能的变化。②图书馆建筑管理方式的变化。③图书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④图书馆建筑建设方式的变化。

1.1.2图书馆环境品质新要求。未来的图书馆仍由图书馆建筑、书和人组成。同时,图书馆会随着读者对高科技的需求和应用而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拓展、元素的应用和理念的传承方面:①生态宜人的阅读环境。②浓郁的文化氛围。③个性化的阅读环境。④休闲交流的自由空间。⑤可供选择的学研场所。⑥自由灵活的弹性空间。

1.2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变迁

空间与环境既是图书馆服务的载体,也是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空间在其定位、功能和作用已不能和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了。2008年9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Julie Beth Todaro博士曾在发表的《21st Century Academic Libraries》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在提供新的或是改建的空间吗?我们为用户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室、会议室吗?我们能为那些缺乏学术资源的用户提供远距离的、分布式的、无缝的学习环境吗?我们能通过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节约服务成本吗?”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的兴起,表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功能与角色的重新认识。

1.2.1图书馆空间的新认识。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将注重使用者、学习活动、空间场所、共享资源伙伴等4元素的循环互动与关联,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信息资源枢纽、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过去,图书馆利用“黄金”空间储存馆藏;现在,不常用的书刊从馆内书库迁移到校外密集书库或馆内密集书库。过去,图书馆空间以年度书刊购置量规划,很多图书馆随着馆藏增加占用而不断蚕食着读者的使用空间;现在,有些图书馆以书刊零增长来规划,围绕读者需求来设计,将馆藏空间改变为读者空间。

1.2.2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对于现代图书馆,封闭式书库、独立的阅览室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现代复合式的多元化空间,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层次需求:①空间智能化。扩大信息空间、更换阅览桌椅、改变环境氛围、提供团体讨论、设置多媒体制作区、设立咖啡休闲区等。②图书馆要发展具有弹性的模组家具。③新的图书馆空间将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

1.3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

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和原创作品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1.3.1全新的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3.2丰富的时代内涵。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实体中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将所有新旧媒体兼收并蓄,将实体空间的特质与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彼此成为镜像,并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展览、阅读和读者团队学习,使信息时代的读者多样化的文化行为得以实现。

2信息共享空间与“七大群块”

这里提出的“七大群块”的概念是指:总服务大厅现代化的体验、密集型书库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休闲中心的体现、学术沙龙氛围的营造、图书馆关键技术的应用、三维虚拟智慧平台的构建等。“七大群块”与新建馆或改扩建馆及其与原建筑体的融会贯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

2.1服务大厅的现代化体验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新建图书馆可以把图书馆一楼大厅(或某楼层)打造成一个文化、文明的窗口,一个以凸显“服务立馆”的窗口,使广大读者“流连忘返”,设计、营造一座充满欢迎意味的图书馆。

2.1.1核心型交汇空间的建构。图书馆一楼大厅可建构成多功能型、核心式的服务大厅,使之成为核心交汇空间:①大厅应具备人流聚散、导向、书目查询等功能,设计时应考虑大厅的大小、形态等具体的要求。②功能的多意性和不定性。图书馆大厅要适当满足不同层次、规模的交往、休闲、展览等灵活要求。③空间应具备精神感染力和认知性,使得图书馆大厅空间的形态和设计要素应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2.1.2阅览环境。图书馆可在大厅内多摆放沙发,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造型各异的椅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考虑到馆内一层部分区域灯光较弱,在一层所有阅览座位增加LED照明灯,满足阅读需求。另外,一些调研表明,读者不只需要安静的阅读空间,更需要有声的讨论空间。

2.2密集型书库建设

现代图书馆馆藏、阅览、交流的空间比例发生逆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纸质书刊大量进入密集书库,将更多、更舒适、更便利的空间提供给读者用于展览、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重视密集型书库的建设。传统书库建设有“一线书库”“三线书库”之分。目前,建设“密集型书库”“高密度仓储书库”,就是把一些“低质书”“剔旧书”分门别类放进密集书库。这样做不仅节约了馆员及读者查询的时间并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效地实施了资产保护。

2.2.1图书流通量呈下降趋势。国外专家曾预计,印刷资源占图书馆全部馆藏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图书流通量年均下降约8%。另外,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馆的调研表明,图书外借量大都呈下降趋势。

2.2.2到馆人数增加。在图书馆馆舍新建或扩建的趋势下,读者入馆量呈上升趋势。到馆人数的增长提醒我们:设计良好、装备先进、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在大学的舞台上发挥着它们的中心作用。大学图书馆空间“人满为患”的境况,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图书馆在学校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中的作用,折射出现代图书馆空间和图书馆服务的魅力。

2.3信息共享空间布局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弹性组织,弹性空间是永恒的真理。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应放在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优化与设置上,以构建有大学图书馆特色的共享空间布局。

2.3.1空间特性。图书馆利用建筑物理空间勾勒共享空间时,应考虑6个方面的特性:①有主题特色。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②组织性、秩序性。空间组织严谨,但有活力。③活泼、趣味性。即具有吸引人潮特性的图书馆。④内部空间开阔、穿透、层次性。即空间具有丰富美感,有内涵。⑤方向性。出入、上下动线,简约、清楚。⑥前瞻性、弹性。空间可弹性变动使用。

2.3.2“自助”理念。现代图书馆空间的理念转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视角,它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助”的理念。读者的自主性、自由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图书馆空间最大限度地自由开放,各楼层之间彼此联通,管理者的位置彻底改变,整个场所仅设置总服务台和咨询及引导服务的基本人员,其他与读者相关的管理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同时又大大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数量,节省人力资源,真正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刘二灿:基于IC空间图书馆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2.3.3建筑空间的利用。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构建来说,硬件是基础,软装是美化,品质是内涵,生态、和谐是目标。图书馆要在坚守理念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现功能,进而体现其价值,使之成为永恒主题、时代轨迹、文明象征。

2.4休闲中心的体现

大学新建图书馆或改扩建后的图书馆可规划某楼层,布设成休闲、娱乐中心,构建读者自习、交流区域,提供简餐、茶水、咖啡、文化超市等服务,营造出“悦读”新境界,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空间和新增内容兼容了许多新的功能。另外,大开间的布局,挑空设计,宽敞明亮的空间会令人耳目一新。

2.5学术沙龙的营造

图书馆已从管理阅览型向综合的信息开放型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置视听、研究、交流、自习、讨论、会议厅、展厅等不同的空间。

2.5.1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设计。大开放是指阅览室具有多种功能,融查、阅、藏、管、参等于一体。小封闭是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些辅助功能和管理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多样性空间的创造,如:设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室、辅导室、交流室、休闲阅览区以及类型多样的小组研讨室等。

2.5.2“创客空间”的构建。“创客空间”目前已经嵌入大学、社区中心、成人教育等机构中。所谓的“创客空间”,具体地讲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读者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合作进行创造,最终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其“潜能”和发展空间巨大。

2.6图书馆六大关键技术的应用

2.6.1WiFi覆盖。这里所谓的图书馆WiFi覆盖与国内几大公司如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WiFi覆盖有所不同。图书馆的无线网络是指图书馆购进的商品化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等具有产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在校园网或者在图书馆所覆盖的一定区域内能够为师生提供查询、浏览或者下载使用,为教学、科研服务等。如:师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远程查询馆藏图书信息,可以网上预约、续借等。全区域的WiFi网络覆盖,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WiFi覆盖面已经由原来的几米拓展到了6.5KM左右。

2.6.2一卡通技术。近几年迅速普及的“校园一卡通”技术以智能卡为载体,结合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6.3网络隔离与协同。虚拟网通道和专用物理通道保证各层次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的安全,并实现专网、虚拟网、校园网的隔离与协同。

2.6.4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是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为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平台。

2.6.5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它是基于一卡通技术的数字校园管理技术。它通过完整的密钥体系,在权限分配、登录控制、身份验证、密码控制、日志跟踪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并对每个业务的关键点都实施了安全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

2.6.6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作为一种动态整合现有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具有创造效率、提供新功能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技术领域中的主流,并被广泛使用。

2.7三维虚拟智慧平台

三维虚拟智慧平台采用最前端U3D虚拟化场景搭设技术,真实采集现实场景,以高模拟三维制作,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及多感知性,构建一个集智能导航、智能管理学习、智能管理、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虚拟平台。如:虚拟翻书系统就是虚拟电子书,又叫感应翻书、电子翻书、互动翻书、魔幻书等。虚拟电子书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书内记载丰富,包括动画、视频、图片等,读者可以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用手翻阅,就像在看一本普通的杂志一样。这种虚拟翻书形式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神奇感,而且可以展示的信息量更大。

3建议与思考

对于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来说,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建图书馆,二是改扩建图书馆。改扩建图书馆就存在一个“三位一体(原馆舍、改扩建主体、‘七大群块’的融会贯通)”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这里仅提一些朴素的、基本的想法,供设计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3.1设计师与馆方参与

成功的图书馆必须有好的业主和好的设计师。建筑师注重造型,张扬个性。国内的模式仅仅是做“毛坯”建筑设计;而业主则强调实用,体现功能的要求。这就需要两方面的沟通,馆方应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做人文设计,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早参与比迟参与好,迟参与比不参与好。

3.2避免“二次”投入

图书馆在规划方案、基建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建设:①融会贯通问题。即原建筑与改扩建主体,各楼层的桥接,存在安全、协调和美观问题。②动力配电系统。图书馆强电统一供给,有冗余。③综合布线系统。如:强弱电布线、信息系统、综合布线及读者出入等问题。④综合利用。原建筑看起来“不合理”“多余”的空间,可以稍加改造,综合利用,如复印室、照相室等。

3.3理论联系实际

在诸多前瞻性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综合考虑学校存在的多种因素和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及时与校方、建筑方沟通,取得信任,得到最大支持。

3.4量力而行

环境建设要量力而行,实施先有后优策略。跟踪建设项目,是对图书馆人的理念、技术、功能和发展的理解程度的考验,也是一种学习,要在学习中成长、提升,努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一站式、协同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东来,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7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4

0 前言

儿童创意图书馆作为以儿童为主体的图书馆形式,在近年的建设中取得了较多突破性的成就,如创意图书馆中绿化环境的营造、无障碍设施的引入等,为儿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相比国外儿童创意图书馆的建设,国内儿童创意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方面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创意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对儿童创意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氛围营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儿童创意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

1.1 基于儿童年龄的功能布局

以往图书馆在功能布局上多表现出单一性特点,如阅读空间、藏书空间处于独立分开状态,整个布局规则完全以文献流为根据,这种形式下,儿童在图书馆中的一系列活动都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考虑以服务对象作为标准,其主要指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划区。例如,4~7岁年龄段的儿童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与从众心理,这样空间的设计便需体现出“游戏性”与“趣味性”特点,设置相应的儿童活动室、亲子阅览室等。

1.2 灵活性设计原则

儿童创意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可变、舒适与灵活特点。这就要求在空间设计中应遵循灵活性设计原则,如在整个空间内,可直接利用大网格带、彩色落地玻璃对空间进行划分,包括亲子区、玩具区、活动区、游戏区以及阅读区等。需注意的是,创意图书馆中本身需不断引入新设备、儿童玩具等,这些设备与玩具投入使用后往往会占用较大的空间,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实时更新与变化的准备,采取灵活的空间设计方式。[1]

2 儿童创意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具体思路

2.1 空间设计中的“色彩”设计

儿童创意图书馆空间设计中,色彩设计为重要内容,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色彩,也融入光环境配合内容。例如,图书馆书架、地面、墙壁、门窗以及其他陈设都需考虑色彩元素问题,而图书馆内的光照时间、空间朝向则为光环境。具体设计中,首先可从色彩设计方面着手,具体包括:第一,色彩合理运用。儿童本身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心理,所以色彩的合理运用很大程度能够满足儿童这一心理特征。以美国皇后区图书馆为例,在设计过程对大门入口、所有墙体都增添较多色彩元素,且将地板与大门入口进行连接,并利用不同的颜色在地板上划出地铁、公路等,能够激发儿童进入图书馆的兴趣。第二,色彩对比度与饱和度的控制。例如,空间设计中主色调以浅色调为主,如白色等,此时空间中强色调部分可选择绿色、橙色等饱和色,其能够与主色调形成对比,赋予空间一定的生命力,有利于带给儿童更多的活力。需注意的是,若服务对象为大龄儿童,在色彩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少色性色彩,这样可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三,暖色调的引入。以往图书馆设计中为体现其“安静”特点,多选用偏冷色彩,实际上其容易为儿童带来清冷感,加剧儿童的紧张心理,因此可考虑引入相应的暖色调,如灯源、家具、墙面选用橙色或黄色等。另外,在光环境设计中,要求做到保证光线充足的基础上,避免产生炫光,如将报刊阅览室布置在朝阳方向,并利用人工光源作为辅助,确保儿童的视觉与触觉享受得以满足。[2]

2.2 空间设计中“游戏性”的体现

儿童创意图书馆在功能上除了表现在阅读方面,也具备其他如娱乐、休憩等功能。但需注意其中的休憩、娱乐等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放松心情,并非完全局限在“游戏”层面。因此,“游戏性”在空间设计中的体现应保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具体设计过程中,可考虑引入装饰画与其他陈设。以装饰画的运用为例,可在过道空间、阅读室空间进行卡通形象的设置,或直接采取“儿童涂鸦”装饰画形式,能够激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再如,陈设设计方面,既可考虑平面装饰方式,如涂鸦、儿童画等,同时也可在空间中引入相应的雕塑,既能使空环境氛围得以烘托,也可吸引儿童参与其中,甚至可赋予雕塑一定的实用功能。例如,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椅子雕塑,便可用于休憩。[3]

2.3 空间设计中“趣味性”的体现

“趣味性”的设计理念,主要以人性关怀角度出发,利用空间中各构件展示不同的形态,使儿童置身于其中时,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具体设计过程中主要可通室内家具的陈设,以使这种“趣味性”体现出来,如书柜、椅子的引入等。但需注意的是,在家具陈设中,首先应对家具的尺寸进行考虑,如在书架方面,可考虑以四格矮书架为主,并注意将其高度控制在1m以内,这样可为儿童查阅书籍提供便利。其次,在家具形式上也需进行设计,如针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可选用圆柱体形式书柜,以柱子作为书柜的中轴,这样儿童可直接在“圆圈”中阅读,阅读兴趣极为浓厚。除此之外,在引入家具过程中,还应对家具的颜色进行控制,一般灰沉的颜色往往会带来一定压抑之感,无法达到吸引儿童的目标,所以家具色彩控制尤为重要。需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摆放夹具,或选用哪种家具形式,都应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为儿童学习与娱乐提供安全保障。[4]

3 儿童创意图书馆空间氛围的营造

儿童创意图书馆的氛围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关键性因素。在营造氛围过程中,除保证色彩合理运用外,还需在形态构成与标识上进行控制。以形态构成为例,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需在体、面、线、点等形态上进行控制,如在装饰墙方面,可直接在墙面上设计洞穴式空间,这样儿童可将这一空间用作看书的椅子,同时也能为儿童创造出一定的安逸、安全氛围。另外,在氛围营造中也可通过标识的设计实现,如空间地板、墙面中应用的卡通形象,其便会为儿童创造童话般的氛围,但在这些卡通形象设计中,需保证其能为儿童识别,且避免出现重复,利用不同的背景方式,以此使儿童视觉感受得以丰富。综合来看,空间氛围的营造旨在使儿童身心得以放松,置身于整个空间环境中,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感知能力等都可得到培养。[5]

4 结论

空间设计的合理性是影响儿童创意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关键性因素。实际进行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空间设计的相关原则,包括以儿童年龄为依据、灵活性设计等,且在具体设计时注意合理运用色彩,并保证赋予空间一定的“趣味性”与“游戏性”特征。同时,空间设计中还需注重氛围的营造,可通过形态设计、标识系统的设计来实现,这样在空间设计合理且营造氛围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儿童对图书馆的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图书馆服务中儿童权利原则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06):38-46.

[2] 徐文哲,郑建明,毕建新.国外儿童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3(18):138-14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5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func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ignage system of the library space under the open pattern,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signage system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guidance and prompt functions,but also have the service guide,collection discover,cultural rendering func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ctions,it put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s,design step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guiding system.

〔Key words〕signage system;design principles;design methods;smart signage

最近十几年,可谓图书馆空间变革时期。新馆建设持续升温,从馆舍面积到空间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空间再造、空间转型理念的影响,IC空间、LC空间、研修间、一站式、全开放等一系列代表空间功能的新名词频出。传统图书馆空间中条块分明的格局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模糊的大开放空间。功能区域的过渡从硬分隔变成为软分隔,且空间功能趋于多样化。空间的转型和功能创新,提升了图书馆综合服务的水平,但边界并不分明的大空间也给读者识别区域带来困惑。对于不熟悉空间布局的读者,走进诺大空间,基本分不清东西南北,搞不清各个区域的功能。例如有的图书馆,一个层面的面积就有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全部开放,读者从一个功能区到达另外一个功能区,如果不熟悉环境,会绕很多弯路,浪费读者时间,降低读者满意度。因此,新图书馆空间中的导视系统较之传统图书馆更为重要。

导视系统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虽然是一种识别符号,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让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且容易接受与识别。导视系统是结合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信息界面系统,是一种揭示信息的媒介,是空间功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视不是简单的标牌设计,而是集建筑风格、交通节点、信息功能、服务指南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的导视系统既要起到路线引导、服务指南、功能说明、区域指示、馆藏揭示等功能,还要营造浓厚的文化风格、塑造文化形象、渲染文化氛围等功能。

1图书馆导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新建图书馆大部分已经将导视系统纳入到整体规划中,从形式设计、气氛渲染、意境营造中突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2]。但是,也有许多图书馆只是设置了简单的标志和标牌,缺少系统的标识引导,也有些导视系统过分追求美观,使用不规范的标识,突出视觉效果,降低了导视系统本身的功能[3]。现今图书馆导视系统的发展既注重功能,又注重形状、色彩和材质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理感受,设计理念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4]。由此看出,国内图书馆对于导视系统的功能逐渐重视,但因经验不足,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国外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比如目标确定、读者调研、产品设计、读者反馈,最后再产生成品。他们会花费很多的精力调研读者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产品设计出来后,再组织读者、馆员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再进行制作[5]。国内图书馆导视系统的设计过程,缺少读者调研,造成了一些导视系统虽然完整,但读者看后依旧不能了解馆内的资源与服务分布,降低了导视系统的信息传达功能。

导视系统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导视的功能。Barclay通过读者调查得出导视牌安装位置的随意性将降低导视系统的效率,甚至造成无效的信息传达[6]。可见,导视系统不能仅是设计师头脑中的创意,更重要的是读者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导视系统的文字、符号、位置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读者获取信息的效果。国内图书馆的导视系统由于缺乏读者调研,就显得不接地气。因此,出现了某些导视系统逻辑表达不强、色彩过于艳丽、形状千奇百怪、材质趋于惟美等现象。

总体看,最近几年国内新建图书馆的导视系统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经费,但还是存在一些缺憾,特别是在文字表述、表现方式、图形格式、逻辑层次等方面缺乏统一性、标准性和科学性,此外,由于图书馆处于转型时期,很多新鲜的名词和功能不统一,不标准,也导致了导视系统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传统图书馆馆舍空间中,各功能区域的名称比较规范,如图书阅览室、书库、期刊阅览室、自修室、样本库、电子阅览室等,描述清晰,读者看后易于理解。新建的图书馆空间,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研修间、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研讨间、学科空间等功能区,许多图书馆都是根据个人的理解,自定义名称。于是就出现了同样一个功能区域,在不同的图书馆会有不同的命名。比如供读者学习讨论的空间,有的图书馆叫研修间,有的图书馆叫讨论间,还有的图书馆叫拓展学习区等等。功能区域的名称是读者寻找馆藏与服务的向导,不标准的名称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图标不标准

图标一般是具有明确含义的图形,让人看后就理解它的含义。标识牌上,一般都会有很多图标来表达文字内容,如厕所、茶水间、咖啡厅、会议室等等。图标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示文字的含义,还兼具点缀空间色彩的功能。所以,导视系统里会用到很多图标。但使用图标要遵从统一标准,不能依据个性设计图案。例如厕所的图标,标准化的图形谁都认识,但是有的图书馆却将其设计成其他图形,让人难以理解。图书馆是公共场所,读者群体大众化,不规范的图标,除了让读者费解,起不到引导作用,还给咨询工作增添麻烦。

13机构名称不统一

目前图书馆的发展属于动态变化阶段,业务工作百花齐放,部门名称也各具特色。传统图书馆的部门划分相对规范,基本是流通部、期刊部、采编部、咨询部等。现在图书馆中出现了许多依据工作特色命名的新机构名称,图书馆人还容易明白,读者就比较困惑,搞不清哪里是干什么的部门,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

14安装位置随意

导视牌的安放位置,会因设计者的思路,各有不同。虽然这样会带来一些特色,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陌生读者,到了图书馆,需要根据导视系统寻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位置统一,形成约定俗成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地方,如进门大厅、楼道口、转弯处、电梯旁等,都是读者容易迷茫的地方。导视牌放置的位置要根据读者的行为习惯进行调研,研究他们会在什么地方需要导视。如同路标,在距离十字路口几米远的地方有指示,就能让人及时有效地获取到指引的信息。导视牌也要这样,在读者每次需要变换的区域交接处,都要有明确的指引。否则就失去引导的真正价值。

15英文翻译不规范

随着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增强,导视系统中的英文翻译必不可少。但是,有些图书馆不按照正规标准的英文翻译,而是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和理解翻译,出现一些不准确的翻译名词。

图书馆导视系统不同于公共场所的指示牌,它既要揭示图书馆的馆藏布局、空间功能、服务内容,还要体现图书馆的文化灵魂。让读者走进图书馆,清晰、简单、明了地知道他需要的服务在哪里,同时还要传递温馨、肃静的学习环境。导视系统是一种以“视觉语言”传递读者服务信息的系统,因此,导视系统既要遵循规范、统一、标准的要求,又要体现各馆特色。

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导视系统属于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包含3个主要环节:一是传达人要把信息翻译成接受人能懂的语言或图像;二是接受人要把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解释;三是接受人对信息的反应,再反馈给传达人。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原则,也要遵循信息传递的3个环节:首先要明确导视系统的目标;其次要设计实现目标的途径及方法;最后要构建读者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渠道,然后才能设计整体的导视系统。

遵从视觉合理原则

导视系统是通过导视牌作为载体,表达出整个系统的功能。导视牌的材质、形状、大小、色彩是直接影响读者是否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因此,导视牌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感受,即图形、符号、色彩及字体的醒目和清晰要适合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比如导视牌过大或者过小,位置过高或者过低,颜色过于艳丽或者灰暗,都会让读者感觉不舒服。因此,导视牌的制作要综合考虑材质、形状、体量、色彩,使之匹配在一起,融入整个环境,不仅点缀空间,还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彰显系统的功能。

遵从规范、标准、统一性原则

设计导视系统要依据信息传递原理,首先要将需要引导的信息通过简单的文字、图形、符号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读懂。为此,导视系统中的符号、图形、文字要遵从国际规范和标准,使用让大众共识的文字、图形和符号,做到让不识字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导视系统的内容。符号的作用在于简单、直观,能够以最快的方式指引读者。图形是在特定思想意识支配下的某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组合,表达某种意义的形式。图形在视觉印象上要优于文字的效果,能够提高视觉注意力,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文字是直观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对符号、图形起到说明和描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导视系统中要利用标准、规范、统一的符号、图形和文字,才能做到简洁、准确地传递信息服务的功能。

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统一原则

导视系统的艺术性是指导视牌的形状、比例、材质、体量、颜色等要放在整体建筑的环境中来设计,风格与整体环境相融合,突显出导视系统的作用和美观。功能性指使读者进入图书馆后通过导视系统,能够便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二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导视系统的功能。有些图书馆的导视系统过于注重外表的艺术效果,利用非常特殊的形状和色彩吸引读者的眼球,但由于缺少对于功能实现的深度思考,致使导视功能降低,信息传达效果不佳。

4动态发展原则

导视系统是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需要随着业务工作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但是,目前图书馆的导视系统大多是静态的,做好后,没有更改的余地。如空间功能变动后,导视系统不改变,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可是改变的代价较高,需要更改每一层级的导视。因此,随着图书馆空间功能动态变化的发展趋势,静态的导视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设计导视系统要考虑到动态发展的功能。

5逻辑关系合理原则

逻辑关系是指不同导视牌之间的关系、图形与文字的关系、符号与功能的关系等等,即任何导视功能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组合。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够将读者从进入大门开始,一步步引导他寻找到他需要的服务或资源。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了解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业务组成,更要理解读者寻找位置时的心理需要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图书馆设计导视系统时,容易忽视逻辑关系。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够让陌生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中,看明白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准确线路。

3导视系统的设计

导视系统设计步骤

1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分析包括馆舍结构、资源布局、服务分布、设备区域、部门布局、功能区分布等。馆舍结构主要分析在已有的馆舍结构中读者行走路线与各类功能区域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楼梯口、电梯口、功能交叉区域等,哪些地方需要设置什么类别的提示、引导、提醒标识。资源布局主要分析全馆中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读者群体对于哪些资源的需求。服务分布、设备区域等各类功能区域,都要清晰地分析它们的位置及读者使用的路线图。

3读者调研

读者调研主要是对不同读者群体之于导视功能的认可度、接受度及其兴趣点的调查分析。如读者对于图像与文字接受程度的分析,读者对于指向符号的理解程度,读者对于馆藏布局线路的识别程度,色彩对于读者的心理影响等等。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读者对于导视功能的期望,使导视系统设计更易于读者接受。

3文化品牌思考

图书馆的标识是塑造形象的重要部分,旨在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高效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图书馆空间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的文化元素要切合整体的文化内涵,彰显务实的文化传承、学术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设计导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文化品牌融入到设计元素中,才能达到文化渲染的目标。

导视牌的设计

导视系统由导视牌及其他辅助指示牌组成,导视牌分为总导视牌、二级导视牌、三级导视牌、提醒牌、指示牌、说明牌等。一级导视展示整个图书馆的分布框架,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馆的空间构造及功能分布。二级导视要起到揭示空间资源和服务布局的功能,展示读者需要的服务内容。三级导视牌具备说明功能,能够告诉读者怎样操作、怎样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与设备。提醒牌起到提示、警示、说明作用。其他辅助牌指图书架标、地标、宣传牌等各类为读者提供说明的牌子。

导视牌设计思路

导视牌设计时,要从整体风格、导视牌形状、文化渲染、指引路线、摆放位置等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同层级的导视牌,要具备统一的风格。尺寸大小、材质要与风格匹配。

导视牌的形状

导视牌形状的设计要与图书馆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图书馆的宗旨、办馆理念匹配,显示出图书馆的文化引领和渲染作用。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是将学校文化融入到导视牌中,突显出书香校园的学习环境。公共图书馆是将当地的文化或特色灌输到导视牌中,以达到对读者的文化熏陶。

3色彩搭配

总导视牌的色彩最好包揽其他所有导视牌的颜色。配色时,要根据配色规律,整体风格可以选择180度范围的颜色。但是,每个小牌子上,色差不要超过90度,否则会让读者感到刺眼。图书馆的任何一块导视牌,虽然体积小,但却可以刺激读者的眼睛,所以选择颜色时,一定要注意色彩搭配,不能令人眼花缭乱。依据心理学的规律,人对公共空间色彩的接受与空间大小有关系,因此,在安静学习区域、个人学习间、讨论间等小区域,慎用令读者浮躁的色彩。特殊地方,可以选择对比度大的色彩。

4安装位置

导视牌的安装位置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明明有导视牌,读者还是会咨询方位去向的问题,追其原因,就是看不到导视牌。导视牌是否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安装位置至关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于某个物体的关注度,是在有需求的时候。因此,总导视牌一般都放在正门进门后明显的位置,既不阻碍读者行走路线,又要在摆在读者行走路线能够看得到的地方。既不能抢去图书馆大厅的整体风景,还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级导视牌的主要功能是标识方向,因此,要在不同区域功能的交叉位置,如楼梯口、转弯处、功能区域衔接处。三级导视牌主要是定位区域和提示功能,引导读者使用某项服务和设备,就需要在接近功能区且读者行走路线的地方布置,布置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立式、卧式、悬挂式、立面镶嵌、立面半挑、移动立牌等。提醒牌安放是在读者近距离能够接触到的,比如提醒读者不要有某些行为或危险提示“请勿吸烟”、“当心地滑”、“关闭手机”等标牌,一般都在读者可能发生这类行为的地方。

4智能导视系统的利用

新的技术在图书馆空间中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电子设备,如自助检索、自助借还、自助复印、电子读报机、电子书借阅机、一体机、大屏幕等等,这些设备虽然都有其固定的功能,但是,它们并非每时每刻都有读者在利用。它们空闲期间,可以作为智能导视系统的设备。智能导视系统不同于实体的导视系统,它的表现手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动画、视频、PPT等各类。内容更灵活,比如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将读者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路线图模拟出来。比如可以检索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怎么走,等等。也可以做成APP,读者下载到手机上,想查找哪个地方,都可以类似百度地图般找到。智能导视系统不仅方便,还具备动态可变性,解决实体空间导视系统中不可更改的弊端。如图书馆某个功能区域发生变更,实体导视系统必须各类、各级导视牌一起变动,难度和造价都非常大。但是,智能导视系统就可以方便地更改。同时,智能导视功能还能起到引导读者服务的功能,比如读者想打印文件,不知道距离他最近的打印机在哪里,比如读者想选取有电源的座位等等,智能导视系统中,都可以快速地告知读者这些信息,但实体空间导视系统就无法满足。

随着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服务不断涌现,空间格局也逐渐从一成不变到随着读者行为习惯不断变化,静态的导视系统很难适应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因此,动态智能导视系统是图书馆空间导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导视系统[EB/OL].http:∥/link?url=1sJBh OPfoadPSl2dks2FxCDXvPjqZ-9id5CzHkWr3lJ-nSk9YD7SYubX7vLM 8ZqN7epo3FxxzhuYcIf8zVlli,2016-07-01.

[2]钱红.从图书馆格局变化看图书馆的导向系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102-103.

[3]孙蕊洁.高校图书馆导视系统的设计特点与探析[J].参花(下),2013-09-15.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6

1.阅读空间再造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兴起,使人们对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怀疑,但是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催生了图书馆两个“场所”的融合与建设: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作为平台的图书馆”要建设成为整个网络化的知识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或门户;另一方面,图书馆依然是民众阅读思考、研究交流和文化娱乐的场所与空间,是现代及未来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之一。

实体图书馆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各地蓬勃兴建,并正在实现转型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由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组成。内部空间包括馆藏空间、阅读空间以及各种服务区域。通过对空间的重塑,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场所。欧美图书馆界已有不少“空间再造”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如英国伦敦的“概念店”(IdeaStore)和赫尔辛基市图书馆的“图书馆十号”(LibrarylO)。图书馆作为营造书香社会的重要推手,对阅读空间的设计无疑是“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于推动和培养全民阅读以及促进对图书馆的有效利用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进行解析,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新加坡图书馆打造“以人为本”阅读空间的实践案例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National Library Board Singapore,NLB)以促进阅读作为首要任务,阅读推广活动已发展成为新加坡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通过对作为阅读场所的图书馆的空间创新和改造,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吸引了更多民众爱上图书馆,获得了读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图书馆已成为民众生活的文化中心,成为推动和参与城市进步、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2.1国家图书馆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市中心维多利亚大街100号,其空间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沿垂直方向在顶楼的天台上建有多个绿色“空中庭院”,既美化环境,营造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又具有降低建筑温度的作用;其底层大厅和内部公共阅读空间为东西朝向设计,全部采用了大开窗,并通过自动调节光线的遮光板及反射板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线;室内外环境连为一体,将花园引入图书馆内部,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草地和绿树边捧书而坐的读者。图书馆虽处闹市之中,却无喧嚣之感,为读者营造和提供了优美的阅读空间和环境。

此外,为了让图书馆成为激活知识、促进阅读的场所,国家图书馆在公共阅读空间的气氛营造、装潢风格、书柜材质、书架间距、动线设计以及环境的卫生清洁等方方面面,都花了很多心思。例如,为诱导阅读、探索阅读发展,依据每个楼层的馆藏属性,配合了相应的专题展览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将图书馆视为一个为不同的读者群量身订制的文化空间和阅读园地。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读者进行细分,征集残障人士、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社区团体等公众意见,作为空间规划设计的参考。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阅读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图书馆成为民众乐于亲近的地方,构建了一个满足多元阅读氛围和需求的新天地。

2.2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和改造上,依照各个馆的特性进行调整,提供适宜恰当的服务。以下介绍当地几个具有典型特色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以了解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阅读空间设计和改造方面的创意和特色。

(1)中央图书馆(Central Public Library)。

位于国家图书馆大厦底层,拥有新加坡图书馆中最多的英文小说收藏和报纸杂志收藏。显著的特色之一是大力促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实践中的亮点包括:世界上第一个为孩子探索环境而建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图1)。从设计、建设到收藏以及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都以绿色理念为依据,这种独特的阅读空间促进了儿童对有关环境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培养了儿童的环境素养。树屋的装潢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营造出充满活泼和欢乐的气息。大厅迎面有一棵色彩缤纷的“知识树”特别引人注目,其树冠是用废弃的塑料瓶组成,树桩建成一座平台,孩童可坐在上面看书。图书部采用液晶(LED)节能灯,孩童在节能灯的柔和灯光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不舒服。“我的树屋”将儿童阅读空间打造成一座充满乐趣的教育与阅读乐园。

(2)乌兰地区图书馆(Woodlands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数量和深度方面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专题藏书“亚洲儿童文学藏书(ACL)”(图2)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家和国际上的重要收藏”,可说是亚洲文化遗产的珍贵馆藏,体现了亚洲古老文明和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礼仪和习俗等。图书馆鼓励家长、孩子和研究人员利用这一收藏和阅读空间,通过阅读亚洲传说和童话故事,了解祖先的文明和传统文化,促进对亚洲儿童文学、文明和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第4层的儿童阅读区,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图3),为家庭亲子阅读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Windows to the World”字样的地球模型,象征着图书馆将为儿童与青少年开启世界知识之窗;而“知识之树”象征培育儿童与青少年灌溉自我知识园地的起点。“阅读乐园”的空间设计分为4个部份,故事世界(The World of Stories)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语言世界(The World of Language)强调语言的价值,创造力世界(The World of Creativity)用于展示儿童艺术作品,学习世界(The World of Learning)主要提供学习资料和童话故事书等。

该馆座落于购物中心内,在空间设计上运用自然和环境的主题营造出优雅的内部环境。踏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由2楼直泻而下的水瀑,咖啡座就在门边,落地窗前为音乐欣赏而摆放着舒适的沙发,空间宽敞明亮;结合透明玻璃隔段设计,既具有穿透性且体现设计美感,充分运用空间布局来营造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当地艺术家创作的陶瓷壁画和绘画装点着图书馆的墙面,使得图书馆散发出十分优雅的人文、艺术气息。

银发族资讯中心(Silver Infocomm Junction,SIJ)是为50岁以上的人群规划和设计的学习和阅读空间,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以及如何存取数字资源等的学习空间。

(3)乌节图书馆(Library@Orchard)。

选址也在繁华路段,是新加坡第一个征集并采纳公众意见而设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过程首次采用“思考设计”模式,通俗说就是集思广益。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人员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先把初步设计构想制成范本模型(Prototypes)并且公开展出,然后广泛征集公众的意见与反馈,让广大民众参与到了这个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是属于每个人的理念,并向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大量的学习课程。

馆内有很多独特巧妙的设计,如杂志墙的设计(图4),还有“阁楼+工作室”的双层设计(图5)。这里阅读区域被划分为工作室和阁楼,最受欢迎的设计就是阁楼上的“茧”(Cocoon)。“茧”是只限一个人的座位,这些“茧”是给予读者隐秘的阅读空间的椭圆隔间,让读者在里面可以好好享受独自思考和安静阅读的时光。馆内一共有5个“茧”,都设在阁楼。阁楼里也设置了4个书树(Book?Tree)架子。馆内提倡创新互动,这4个架子就是让读者将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或者很好的书籍放在上面,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图书馆底层有一个小型开放式阅读空间,被称为是一所“下一代”(Next-generation)的图书馆。在这里可举行活动,如播放电影、设计界的人士在此交流等,通过互动激发大家学习和探讨,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创意的空间。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被认为非常别致且极具现代感,阅读环境舒适,让人流连忘返。

(4)裕廊地区图书馆(Jurong Regional Library)。

是新加坡第三个成立且是第一大的地区图书馆。在为读者打造出专属舒适的阅读天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地下1层的儿童专区(图6),配置了儿童书柜、儿童家具,馆内装饰色彩明艳、气氛活泼,并提供儿童阅读、创作、游乐的场所,试图让儿童专区成为诱导孩童培育阅读兴趣的乐园。

位于4层的青少年馆,听取了青少年的建议,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Verging All Teens)(图7),也是新加坡第一个专门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目的在于期待实现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从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图书馆建设规划时即开放给青少年申请评比,放手让他们打造一个“自己专属的窝”,由青少年自己创造的概念化的单字标签,如绿洲、舞台、多媒体、地球,使得区域很容易识别;与图书馆里其他区域不同的黑色书架,使得阅读空间看起来既有一份古典美,也有一份现代感;涂鸦区、漫画区、讨论区、表演区、可进食区以及静读区等,打破成人的设计品味,处处展现着符合青少年风格的创意,广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和认同。此举既是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的创新思维,更提供了图书馆与青少年亲密合作、培养深厚情感的契机。

(5)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

是新加坡首座专门收藏表演艺术作品并提供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影片的专门图书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设于艺术中心内的图书馆之一。为了促进读者对表演艺术相关主题的关注、阅读和了解,表演艺术厅以村(Village)的概念设立了4个表演艺术村,以此进行四个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音乐部落收集古典、当代作曲家以及歌手创作的音乐笔记、书籍、CD以及影片。舞蹈部落收集关于舞蹈的历史与艺术书籍、影片。戏剧部落收藏戏剧作品。影片部落收集有关电影剧本和影视相关书籍。馆内有三间放映室(每间容纳4人),一间项目室(最多4人),一间钢琴练习室(最多3人),和一间静音工作室(最多7人),按小时对外提供有偿服务。此外,还有专业期刊、百科全书等数据库,为用户(影迷、专家、业余爱好者)提供阅读和欣赏。

3.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的启迪

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是我国图书馆正在转型与发展中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通过对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和再造,将赋予图书馆新的活力和能量,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案例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空间再造和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与时俱进的空间设计理念

(1)人文关怀的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图书馆空间被认为是严肃安静、书刊借阅和学习研究的场所,以“书本位”理念的空间设计将大量的空间用来收藏文献资源。图书馆作为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机构,正逐渐发展为读者交流的空间;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社会文化设施,而且是独特的、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公共空间。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关爱人、发展人”,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新加坡图书馆一方面展现便民的服务精神,充分与民众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贴心、舒心与温馨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享受。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舒适的阅览桌椅,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读者自在享受知识时光的同时,也享受安全感、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愉悦,使得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最重要的精神家园。

(2)“场所精神”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社会学意义上和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因此,对读者而言,图书馆空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图书馆空间提供并创造了一种独特场所和氛围供人们来交流与共享,激发阅读兴趣,启发人的智慧和灵感,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实体书店逐渐式微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顾客不降反升,原因主要在于自成立起便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融合了学习、信息、建筑、戏剧、舞蹈、音乐、摄影、美术、文学、设计的多元空间,也就是“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包含了人、空间、活动三个要素。它们合力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这种人与人、人与书的互动气氛是网络平台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众多台湾人的心灵港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诚品书店一开始不是要为了卖书,而是要推广阅读,所以会从人、空间、活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书店空间的设计中,将颜色、灯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虑进去,都是为了人。新加坡图书馆将诚品书店的“场所精神”及其空间设计的新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改造上,提出了“图书馆诚品化”的概念。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除了图书馆设备方面更加现代化外,重点体现了在空间设计方面注重营造人性化、轻松化的阅读氛围,建设更加优质化和生活化的图书馆空间,其结果是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文化设施,其阅读空间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促进全社会形成浓厚的阅读和学习的氛围,推广全民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向终身学习的设计理念,要求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陪伴生命成长的“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阅览场所是读者服务的主体空间,打造一个舒适、温暖、具亲和力的阅读空间,对增强读者的归属感、场所感,加深心理体验至关重要。阅读空间的设计体现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完美交融,为读者构建一个温馨、符合现代生活美学、学习阅读功能完善的图书馆。

新加坡图书馆空间设计体现了以“终生阅读、学习型社区、知识国家为愿景”的图书馆发展战略。为了大兴全社会读书之风,新加坡图书馆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以阅读服务为依托,以文献资源为支撑,大力推广阅读,图书馆阅读空间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提供温馨安静的阅读区和明亮舒适的讨论交流区,还设计了符合人体工学及不同需求的阅览桌椅,吸引读者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

3.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注重读者的参与度,从空间的规划到布置,从设备、家具的陈列到图书的展示方式等,处处蕴藏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理念。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兴建之初,就曾邀集七大公民团体提供意见,充分反映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裕廊地区图书馆在设计4楼的青少年馆时,充分调查掌握了青少年的意见,将整个楼层设计成青少年喜欢的环境,更好地把青少年带进阅读世界。根据读者需求,划分阅读的静区和交流的闹区,形成互不干扰的阅读空间与交流空间,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调研和了解读者的需求,使得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定位更为明确,并整合和引进各种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与交流空间,是对图书馆空间本质的深入认知,也是现代图书馆成长的空间及存在的价值之一。

3.3创建和打造图书馆的空间文化品牌

新加坡各图书馆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结合自身特色和读者需求,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将图书馆阅读空间进行创意设计和改造,创建各自图书馆特色性的文化空间品牌。例如,中央图书馆的绿色图书馆――“我的树屋”、乌兰地区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区被特别设计成为“阅读乐园”、裕廊地区图书馆的青少年图书馆服务专区、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的4个表演艺术村等,都成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空间文化品牌。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图书馆空间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发展和壮大,通过定期策划和开展多种阅读推广、展览、演出和创新活动,推动实体图书馆逐渐转型,向集学习、研讨、创新、交流甚至娱乐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3.4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分析

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和环境布置呈现高品质的阅读氛围和特色,总结新加坡图书馆阅读空间设计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营造图书馆空间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阅读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功能的需求,还要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新加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让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既要格调高雅,又要注重特色,将图书文化与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显示极强的感染力与和谐美感。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7

一、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环境美术设计的主要现实问题

由于传统的设计观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使得许多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美术设计仍然采取传统的设计形式,出现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多样化的信息阅览媒介以及多元化的读者需求传统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其次,图书馆的阅览美术设计缺少融入现代化的空间设计理念,缺乏空间生态的美术设计思维理念,致使即便有光鲜的设计外表,但其内部的空间延展性和适宜性结构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再者,图书馆阅览的空间美术设计缺乏改变与创新,忽视了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设计理念,造成图书馆的美术设计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的考虑不够全面,没有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阅览时的优雅舒适程度需求,没有充分体现图书馆内部布局结构的安全私密程度,同时图书馆内部环境功能较差,不能满足读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无法使读者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激情;最后,高校图书馆阅览美术设计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观念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空间设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没有以人性化的设计思维,为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便捷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阅览美术设计中提升空间延展性及适宜性的策略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8

目前图书馆建设已经不断向着数字图书馆转变,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建设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那么简单,新技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已经不断普及,提供了更加广泛且成熟的服务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时代已经来临,而其资源与技术体系的提升与完善也是必然要求,数字图书馆的普及使其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空间布局的设计与功能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使新时期的数字图书馆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就必然要对其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对图书馆资源的更好利用。

 

一、我国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的发展情况

 

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已经从简单的图书管理、典藏、阅览等基础功能,上升到一个资源自由获取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运用了不少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技术,在实施图书馆的建设规划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然而由于图书馆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仅仅以普通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对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及功能进行设计,势必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数字图书馆布局与功能需求。早在2008年,我国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就专门对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做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图书馆在建设的布局设计上应当遵循适用性原则,保持与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需求的同步,另外还应当以图书馆的规模作为依据,对其功能性进行合理设计。而标准对图书馆外观设计方面的要求则主要集中在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实用效果。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依据新的标准对市内的公共图书馆进行改扩建或新建,新的图书馆空间布局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新时期的图书馆建设更注重图书馆环境、休闲、社交等人性化需求,并将空间布局与功能的设计与服务需求融合起来。

 

二、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利用的科学原则

 

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及利用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应当本着科学的原则实施设计,才能使其功能服务性得到不断的完善,使其社会功能更好的发挥,实现多元化需求的全面满足。根据新时期数字图书馆建设特点,以及当前读者的各种多元化需求,要满足其科学性设计与规划,就应当满足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参与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的主体是指读者,在实施数字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时,必然应当考虑到读者的参与性,只有较高的参与性,才是符合读者人性化、多元化需求的好的设计方案。

 

第二,阅读性原则。阅读是图书馆的一个最传统和最主要的内容,可以说大部分去图书馆的读者都是为了阅读,因此在实施空间布局设计时应当利用更多的精力来开发阅读空间,从而保障图书馆的基础核心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三,拓展性原则。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在设计时应当保证其拓展性,由于数字图书馆已经不仅仅是实体资源形式,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数字化资源,因此就要求图书馆的空间能够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其通过空间实现功能上的互动。

 

三、图书馆空间布局与功能利用建设措施

 

1、拓展空间功能。实施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最终目的在于使其功能性得到拓展,从而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在实施空间布局的设计时,就应当对图书馆的空间拓展功能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空间功能的拓展也应当在以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前提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具体来说一般的读者在对阅读空间的需求上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应当能够在自由、安静、合适的环境下进行阅读,同时还能够在不影响他人阅读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需求。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图书馆的功能需求上又有了新的提升,例如深思、喝茶、影音功能、研讨交流、学习等,因此空间布局应当通过拓展空间功能实现对这些多元化需求的满足。

 

2、建立智能化信息共享中心。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在空间布局上应当对信息共享提起更高的关注,建立专门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中心是必要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参考咨询、专业学科、电子阅览等,根据这些功能需求进行共享中心的功能与布局设计,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数字图书馆需要在智能化的信息共享中心的支持下才能满足其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实现图书馆利用价值的更大发挥,就必然要在空间布局上下大功夫,使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与功能利用的设计方案关系着整个图书馆功能的完善发挥,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与管理理念。除了在空间布局上采取资源的合理分布外,还应当根据读者的需求频率与数量进行资源的合理性空间规划,同时还要突出不同阅读空间的服务特色,不仅要使资源数量达到读者的需求标准,同时还应当保证读者在阅读空间的活动度、知识需求等得到满足。

 

四、结语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25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27-03

作者简介:曹媛媛(1981-),长安大学图书馆馆员,采访部主任。

历史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建筑却以更加直观化和视觉化的迥异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现代图书馆是众多建筑中的一个分支,它作为21世纪的建筑物,既需在整栋建筑物外观造型上展现出时代风貌,又要在建筑空间布局上满足便捷使用的功能,更需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要及未来潜在扩展的功能。

1 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是否具有实用性强的体现形式,其中包含有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化;是否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是否注重经济实用性。

1.2 美学性原则

现代图书馆建筑美学韵律及环境空间美观化,都要求其建筑风格与时代相适应。在建筑外观、内部空间、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既要具有时代感、科技感、文化性和美学感,更要具有一定的未来前瞻感,还应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专业化特色。

1.3 人性化原则

“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贯穿于各种精神领域,而在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以方便使用者为根本出发点,要让使用者在整个图书馆活动当中感到便捷、舒适。

1.4 智能化原则

引入计算机技术、网络系统技术及相关的应用设备,实现现代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动化和办公系统自动化,使整个图书馆成为一个集信息情报、科技智能、开发延展的综合性大厦。

1.5 开放性原则

分配布局以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为设计标准;空间布局以大开间、全开架、敞开式为设计出发点;图书管理形式以藏、阅、借一体化的整合模式,扩展使用者的人数、层次和范围。

1.6 消防到位原则

在采光充分、通风顺畅、绿化美观、安静适宜的基础上,消防措施更是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图书馆建筑本身就属于国家重点防火保护单位,其建筑防火隔离带、建筑物本体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建筑结构防火安全疏散通道、建筑装饰的防火材料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都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

2 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建设的要点

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到现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读者的阅读方式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只有现代图书馆建筑环境让使用者觉得更加安心、舒适、便捷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其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社会信息、共享文献资源等功能;人性化服务理念的转变也使现代图书馆在其建筑结构布局、空间环境设计、科学技术引入、管理模式改变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1 数字、网络技术的引入对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理念设计的图书馆结构中的书库面积日趋减少,反而出现了藏借阅一体化形式的大空间阅览室设计模式,因此在空间布局尺寸设计时,可适当按照图书馆馆藏比例、读者人数比例,相对增大图书馆藏借阅合一的空间面积,实行全开架的服务模式和增加计算机网络模式的电子出版物的贮存空间;同时建立密集藏书库,把年代久远、使用率极低但又具有专业性和参考价值的图书集中收藏于此。

现代图书馆设计极为重视网络综合布线功能的设计,这是现今科学技术发展带给图书馆建筑的最为直接的变化。以信号的强弱程度、信息传输的方式,将图书馆建筑内部与之相关的语言、信息数据、图形图像等传输装置采用一次性安装布线的模式,相互串联起来,最终成为综合性的布线布局。使电力系统的排线方式、计算机网络信号的排线和无线网络的传输装置的布线,按照统一模式,一次排线,并为将来的可秩序行为提供拓展性和适应性。考虑到现今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性,在综合排线当中,其端口接入设备应覆盖到图书馆建筑中的主要室内应用空间,如:读者检索区、电子阅览室、藏书区、内部办公区、多功能厅等一些未来可开辟的新区域。现今还应考虑到图书馆所处区域的网络属性、网络装置设备及网络运速等问题,应对网络调查研究后,根据相关所得结论实施跟踪设备的合理配置与应用。还应统一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照明设施、电力动力设备、通讯自动化设施等,须将电力系统按照强弱电各自独立分到排线,从而避免电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综合排线的设计模式,可进一步地将数字、网络技术与建筑本体的自身美学相互渗透。

现代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化的综合性大厦。与它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数字化程度是它与传统图书馆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因此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消防系统、噪音可控范围也应予以注重。这时,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信号传导技术等可对图书馆建筑设备进行自动化管理控制。

2.2 “以人为本”成为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指标

具有人性化的现代图书馆建筑,应以使用者的生理反应、行为习惯、心理衡量、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为设计出发点,对其建筑空间环境、人与建筑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使建筑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可再造性。现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职能发生着转变,这也促使其服务模式发生了转变,但也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思考。

2.2.1 在设计中引入对现代图书馆建筑中的大空间结构探索。现代科学技术、新型设备、网络服务模式的应用等技术的引进,使图书馆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查阅咨借藏一体化”模式。当然,这也对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筑空间结构的使用空间变得更为扩展和秩序化,才能使信息资源检索、相关图书阅览、数字文献典藏等功能集于一室,在设计中做到“机在人旁,人在书中”,让使用者觉得更加便捷;其次,能够随时做到检查及调查图书馆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使用规律的变化,使用者的范围广度以及安装设备的及时更新,这些也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中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以保证大空间具有可调节性的弹性使用的建筑设计原则。

2.2.2 现代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布局也应注重“人性化”。在设计中,以室内顶部设计、门窗安装方式、地板材质选择、书架数量配置、桌椅设施摆设、电子设备的配置安装、整体装潢类型、绿植配备比例等为设计出发点,让使用者感到既美观又大方,既舒心又方便,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通过通风系统、照明系统、色彩搭配、温度湿度调节等方面,使图书馆整体环境贴合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一个优良的使用空间。

2.2.3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多功能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过去传统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模式、信息资源查询方式已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而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也在设计当中加入了新的多功能性和新的大空间可不断拓展性元素。现代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使用者需要范围的不同,布置出特定的图书阅览室区、无线网络资源设备检索区、大众多人或少部分人的演讲区、各种栏目的展览区、文件数字影像的电子观赏区、相关教育培训拓展区等。当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用者行为模式的转变,图书馆也将成为一种集休闲文化娱乐、信息交流分享的重要场所,与此相适应的一些诸如小型音乐欣赏厅、小型互助书店、休闲棋艺室等与之相关的活动场所及相关服务环境也将在现代图书馆设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2.2.4 在建筑设计中都应注重“无障碍设计”的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里面包含了与之相关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规范,其中强调了“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而现代图书馆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在相关的必备设计中,贴合使用者需求为目的而增设的一些无障碍设施设计将更能体现出其人性化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理念。残疾人使用图书阅览区、残疾人通道、残疾人阅览桌、残疾人卫生间、残疾人视听区、残疾人服务区、残疾人行动设备等设施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建筑中成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2.3 现代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内部、外部空间环境的协调

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建设以空间交通环境、科技技术环境、设备通讯环境、采光通风环境、感官视觉环境、自然绿植环境、材料颜色搭配环境等相互交融,相互协调为基础,在内部空间环境中融入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因素,也能起到一定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相交融的布局特色。通过使用绿色环保材料,适当加入先进科学技术,本着节约能源、注重环保、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做到整个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相关环境的有机结合。

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环境应与其建筑物实体及内部空间环境相协调。作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延伸,其周边空间环境也应得到相应的设计与开发。图书馆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属于人流量比较大的社会服务机构,并且其服务对象范围广,所以当其周边空间环境被利用和开发时,可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带动周边人文环境的变化。如开辟建设与之相关的知识文化传播广场,栽种配置绿色草坪花卉树木,建造具有特色的各种相关小品景观,使之呈现出一种花园式的景观区域,将会极大地带动图书馆整体的文化氛围提升。

3 结语

现代图书馆建筑在自身追求韵律美时,也带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别样的艺术之美,更发挥了不同的品牌效应。现代图书馆建筑不仅是一种创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手段,也是城市空间区域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于树胜,赵雷.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研讨会综述[J].河北科技图苑,2004(2).

[2] 李霞.论数字图书馆技术下图书馆功能与建筑的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4(1).

[3] 杨德平,吴恒梅.网络时代新图书馆建筑设计刍议[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2).

[4] 周未隼.舒适・经济・科学――关于21世纪图书馆建筑的构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

[5] 周红,胡朝德.营造“健康环境”崇尚“人文精神”――谈公共图书馆的建筑[J].现代情报,2004(7).

[6] 王梅.在图书馆建筑中体现人文思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7] 马宏伟.环境与布局是图书馆整体形象的灵魂[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0

一般来说图书馆室内空间的基本特征大致从基本形态、体量特征与空间组织这个三个方面去分析,首先建筑的体量决定了室内空间的基本形态,小到几十平米的藏书间大到几万平面的图书馆体量特征差异明显,空间组织分为它的室内空间组成的形态与室内空间的组合流线。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一般分为五个部分:读者空间;藏书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交往空间。图书馆的室内空间形态一般呈现出几何形态,以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为主,其他的不规则形态出现的较少。本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下图书馆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图书馆室内的物理空间特征

物理空间要素包含了室内空间空调设备、音效设计、照明采光等。对于图书馆建筑来说采光与光线的运用无疑是重中之重的。采光的好快直接关系到我们使用者的感受,在阅读和学习中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会给读者产生视觉的疲劳,通常以自然采光为主的图书馆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在阅读空间中创造舒适的光线是设计的核心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设计中窗户越大越好,有的设计者为了追求立面视觉的效果盲目的设计大片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反光与眩光,这反而适得其反对室内光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尽量避免给阅读空间设置在东西横向的位置上,如无法避免,应该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可以选择固定或可调的。固定式的遮阳设施可以结合立面设计完成,避免生硬。现代的图书馆由原来的单一空间向着多功能空间过渡,这也会大大增加了建筑物的尺度感和近深感,采用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节省能源的同时,也符合人们回归自然低碳生活的阅读方式。人工照明主要是弥补白天图书馆光线不足区域和对阅览区光线进行补充及夜间照明等方面。图书馆的自然采光概括为三种方式,第一种:侧窗式采光,这个是绝大多数图书馆采光的主要模式,也是现代建筑的主要采光模式,优点在于采光足覆盖广,缺点在于光线难以控制容易产生眩光,第二种:天顶式采光,这种采光模式一般位于建筑的中心或者房间的中心位置,它的采光模式还是在建筑内部本身,一般都是用玻璃作为格挡材料,优点在于采光可以避开风雨,缺点是采光的量不足。第三种:天井式采光,这个完全独立建筑外的采光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根据建筑的地块所决定的,都是图书馆中的室外空间部分,图书馆中组合型的空间都会采用这种采光的模式,优点是采光充足采光面很小,缺点就是受天天气的影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空间需求对应不同的采光方式。

二、图书馆室内空间的美学特征

图书馆建筑室内空间的美学特征与色彩色调、材料质感、文化背景、地域环境有关。室内空间对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与材料,色彩是图书馆室内空间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它的方面有很多,比如使用的人群、地理环境、使用功能等。置身于一种色彩空间环境中,色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主观的心理反应,从而导致某种心理活动或情绪的产生。从视觉形式美学角度出发,室内色彩环境设计必须要从色彩的功能出发,充分发挥色彩的调节作用,在图书馆室内空间中,往往要提高物体的明视性,才可以有效地减少阅读者们的视觉疲劳。图书馆的室内空间环境中,面积最大部分的色彩是顶面、墙面和地面,因此这三部分构成了室内空间的基调色彩。在材料的审美方面,图书馆空间环境中的各种设施所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各种各样的肌理形态信息通过人们的感知传递到大脑时,材料表面的肌理形态才会赋予了其意义。图书馆的使用者根据视觉上对材料表面肌理状态(如粗糙与光滑、有纹理与无纹理、有规律与无规律、有光泽与无光泽、透明与不透明等)的感知,在潜意识中产生对材料质地特征的直观反应,进而在图书馆这个空间环境中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图书馆室内空间的风格特征

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最主要体现在风格特征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风格有历史主义、折衷主义、现代主义、高技派、极简主义等。有很多的因素决定了室内设计的风格,最主要的就要属人文因素,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也是一个城市的语言,他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准确的把握地域特性,表达地域人文情怀不仅可以不拘泥于地域文化的符号的堆砌而充分利用设计手段在充分吸收现代建筑设计、营造手段的先进性的同时可以塑造出契合地域人文氛围,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共鸣感的建筑空间及建筑形象。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运用了中国几千年读书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以四库全书的作为出发点的构想建造了这么一座图书馆,馆中有园林,体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模式。

四、图书馆室内空间的技术构造特征

现代图书馆建筑的技术与构造都有了很大提升,基本分为二类,一类是线性化第二类是非线性化,这里所说的线性化的意思是建筑与室内空间的构造与结构外形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一般都是几个长方形和直线的一些组合。非线性化是指空间的形态非规则化,空间界面的消解,城市关系的颠覆,错乱空间形态的生成。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体现不仅仅在材料和参数化上,更体现建筑的可持续性、零排放、零污染、零消耗的趋势,运用先进的设计技术与理念,采用高科技的环保材料,使图书馆建筑空间达到节能和使用功能的最佳的结合点,来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比如,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整个空间好相似一个魔比斯环,这样的图书馆就必须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建造它的空间与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参数化设计。五、总结总之,图书馆的建筑性质决定了功能特征的演变,这些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由单一的传统图书馆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图书馆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给我们设计者创新提供了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王曦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设计研究[M],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28).

[2]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1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0048-02

1 前言

蔡元培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社会学习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图书馆也是城市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献信息中心。

对于多数中小城市而言,图书馆建筑的兴建切合了时展的要求,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市民享有与大城市同样的公共资源,而且在城市建设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形成城市的文化中心及文脉的凝聚地。

笔者有幸参加了菏泽市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基于工作实践及调研体会仅对中小城市图书馆建筑设计进行如下探讨。

2 新时代图书馆的转变与发展

我国近代图书馆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20世纪初我国古老的藏书楼演变为近代图书馆,20世纪下半叶又革命性地走向现代化图书馆,至今再经过将近百年的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理念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城市新建的图书馆建筑应该适应新的图书馆模式,合理安排空间和流线,以满足现代市民的使用要求。

2.1管理方式的转变(闭架――开架――开放)

传统的图书馆在功能上主要以收藏为主,阅览为辅,所以藏阅两大功能严格分开,二者相互独立,不可互换,一旦建成就无法改变,藏、借、阅、管四大功能用房相对固定。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读者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功能也随之改变,阅览、借阅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目的,为了阅览的方便性和可达性,现代图书馆产生了开架的使用形式,拉近了读者和图书的距离。人和书在同一空间,可以进行任意的阅览、外借活动。另外,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设计理念的提出,也为图书馆建筑空间从固定转向灵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这是图书馆建筑发展中的重大变革。

在新世纪之初,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多大城市纷纷增建新型图书馆,以满足更多市民对多种知识的渴望,一种新型的阅览理念就此产生―全开放式的阅览空间,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各类阅览室之间没有隔断,完全联通,读者可以任意阅读各学科的书籍,方便取阅,随时归还(见图1)。

2.2使用模式的延伸

现代图书馆已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场所,而更多的成为人们休息、交往的空间,由此,图书馆的使用要求又产生了新的内容:

2.2.1市民的第二起居室

原国际图联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委员会主席R・J・舒次先生把公共图书馆称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人们走进图书馆就如同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轻松安全,建筑空间人性而亲切,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距离。

2.2.2市民的社交空间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可能是过去若干年信息量的总和,闭门苦读的学习方式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读者之间唯有加强相互的交流,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才能不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因而,图书馆建筑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积极创造读者交流互动的公众空间。

2.3馆藏载体的转变

现如今,图书馆的馆藏不仅是大量的纸质书刊资料,磁带、磁盘、缩微胶片、光盘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物比重也不断上升,近几年来,一些大型的数据库如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和一些电子图书也被各馆所普遍采购,成为新的馆藏。

2.4营运方式的转变

日前,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图书馆的营运方式在这一新政的引导下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拓宽思路、积极求变。

3 中小城市图书馆建筑如何应对转变

在转变和发展的前提下,中小城市的图书馆建筑设计既应紧跟时代,又要循序渐进,在发展中成熟,在挑战中完善。

3.1开架空间还是开放空间

最新建成的首都图书馆和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均采用了完全开放的阅览室设计,这一最新的模式令市民大开眼界,仿佛成为了新时代图书馆建筑的风向标(见图2)。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一图书馆最新设计思路时,不应忽略的是,这些图书馆所在的城市都具有不少于两个以上的大型传统图书馆,这些较早的图书馆拥有分科阅览的阅览室,人们可以清楚地取阅自己想要的书刊。而在中小城市中,最新建成的图书馆即为城市中最主要的一个,传统的取阅模式更适合市民中的大多数人,因而,对于新的设计理念应全面分析,盲目追求新模式并非明智之举。

例如,菏泽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理念,但并未使用完全开放的阅览空间体系,清晰地分学科阅览空间给读者明确的指引,也为市民阅览、借阅提供最为方便的管理模式。而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的建筑设计更为将来使用空间的重新分配带来便利(见图3)。

3.2阅览空间的舒适性和交流空间的多样性

3.2.1阅览空间的舒适性

前文提到图书馆应该成为读者的第二起居室,所以新建的图书馆必须考虑到市民这种归属感的需求,从而打破传统阅览室书桌、座椅成排的常规,创造舒适随意的阅览角落。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就十分注重舒适阅览空间的营造,在阅览室的各个角落空间都可以看到自由摆放的沙发座椅,室内空间的装修也不时地呈现出类似于家庭起居室似地曲线设计。在菏泽市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设计师也有意在阅览室安排了这种亲切的空间,希望能够指导今后的室内设计,形成各种轻松、随意的阅览空间(见图4)。

3.2.2交流空间的多样性

近期多个新建图书馆中出现的大中庭空间自然地形成了读者交往的场所,并且在设计中多数改变了原始封闭式的目录检索厅,将其结合成中庭的一部分,引导读者从进入图书馆时就开始融入了一个社交空间。菏泽市图书馆沿用了这一设计手法,为市民提供室内的交往场所,并且,由于该图书馆建筑选址地块拥有一片开放的空地,这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外部共享交流空间(见图5)。

3.3对于新载体应用新技术

随着非纸质文献的馆藏比例不断上升,在图书馆中所占的空间也不断加大,在中小城市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应该依据已建成的综合性图书馆馆藏经验,提前考虑这部分非纸质文献的收藏和阅览,针对不同的馆藏资料考虑防晒、防电磁干扰等专门的防护技术,

亦应适宜安排读者流线与空间,避免与纸质文献阅览室的读者产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相互妨碍。

3.4拓宽运营思路、控制运营成本

3.4.1设计中引导新的运营思路

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设计及理论博士生导师鲍家声先生就在其最新出版的《图书馆建筑求索――走向开放的图书馆建筑》一书中提出,现代图书馆应该提供“以文养文”的途径,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以此作为必要的物质条件未保证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新建的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以及原有的上海市图书馆都将餐饮引入了图书馆空间的次要部位,结合自由阅览空间给读者提供方便的服务和轻松的空间。在菏泽市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也有意识地考虑了一个“书吧”的位置,用以取代原本业主要求的单纯书店,这一复合功能的引入使单纯的售卖空间变成了优雅的文学角落,保证了文化的韵味,同时通过趣味性的设计吸引人流,增加经济效益。而报告厅、展览厅通过独立对外的出入口设计,结合室外活动场地也形成了“以文养文”的绝佳空间。

3.4.2应对有限的运营成本采取有效的设计手法

中小城市的图书馆建筑规模并不大,运营成本往往受严格控制,在大城市新建的图书馆中出现的大进深空间,其通风、采光设备的运行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利于中小城市的建设,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而,合适的阅览室进深及尽量多的采光是中小城市图书馆建筑应该追求的方向,也是中小城市文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4 结论

图书馆建筑是一项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众多的中小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中小城市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能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并关系到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中小城市新建的图书馆建筑要牢固把握高瞻远瞩、适应未来发展的设计思想,满足全方位服务的设计功能,贯彻“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充分调研、科学筹划,也应通过建筑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使图书馆在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和文化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

[2]鲍家声,龚蓉芬.图书馆建筑求索――走向开放的图书馆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2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92-05

1、前言

我国从宋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读书场所和馆舍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如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以及茅山书院等中国五大著名书院,希望能够营造出“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的环境氛围。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以及信息资源传播交流的中心,在校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优美的高校图书馆环境可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能直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图书馆外部空间各种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利用现有资源,设计出形式与环境、文化相融,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这一信息中心的功能作用,这将是本设计要解决的重点。

2、图书馆立地环境特征与评价

2.1 图书馆立地环境特征

西南大学新建的图书馆位于崇德湖东南侧的山丘上。东、西两面与校园主干道相接,北面与学生宿舍紧邻,南面与八一礼堂、地理学院实验室相邻。图书馆以及其室外环境占地9.73hm2。其中包含中心图书馆一期建筑面积为0.57hm2(图1)。

2.1.1 地形特征

基地的东北侧是10m左右的堡坎,建筑墙面距离堡坎最近处仅7m左右。场地西北侧与崇德湖接壤,高程差为3m,场地中庭到西侧校园主干道,高程差为5.2m。场地西南侧高出建筑底层1.4m。场地东南侧到校园干道,高程差为3.6m。在用地范围内,总体上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图2)。

2.1.2 建筑特征

中心图书馆建筑一期形态为“凹”字形,外部环境环抱建筑周围,西北侧由三面建筑形成的半开敞式的中庭;建筑风格为现代简约式,色彩淡雅,以灰色系为主;建筑主要的出入口有四个,即东南侧的图书馆的前出入口,西北侧的后出入口,西南侧办公入口以及东北侧的书籍入口(图3)。

2.1.3 现状植物

基地中的现状植物,以香樟为主,干径大多都在30cm以上。图书馆主入口前方有一棵干径为137cm的黄葛树。在图书馆中庭和后入口坡面上有两棵干径约60cm的银杏。由于建筑修建时平整场地,图书馆建筑主人口前区保留了三棵高于场地1.2m左右的香樟,后区中庭保留了高于场地两米左右一棵黄葛兰和两棵香樟(图4)。

2.2 基地环境分析

2.2.1 基地中保存的高大乔木为环境景观的营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心图书馆选址在邻近崇德湖的西南大学中心景观区域,基地中古树参天,长势良好的香樟、黄葛树、黄角兰、银杏、桂花为图书馆环境设计提供了绿色基础条件;而西北侧优美的崇德湖景观为图书馆外环境景观塑造带来一定的优势。为此,在设计过程中,理利用现状大树组织空间,并与其周边环境进行结合,借崇德湖的景,来丰富图书馆环境景观。

2.2.2 建筑底平面与校园干道的高程差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图书馆环境空间和序列

图书馆建筑修建在一个小山丘上,与两侧的校园主干道都有一定的高程差,从校园干道进入图书馆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台阶或坡道连接,有利于形成空间序列,实现环境对读者进入图书馆之前的一个心理净化过程。

2.2.3 场地中的大树对交通和空间组织的限制

现状大树对景观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优势,但对于交通流线、空间形态的组织具有明显的限制。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大树、及其为保护大树所形成的土台未有效组织交通与空间关系,形成景观特色成为设计的关键。

2.2.4 相邻建筑风格和空间距离制约了外环境的布局

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正对着期刊社建筑一角,破坏了外环境景观格局,阻碍了建筑入口的视线,西南侧的地理科学实验室与图书馆建筑距离较近,需对其进行隔离未保持图书馆的相对独立。

2.2.5 工程性挡土墙对环境景观塑造的影响

由于基地中有许多保留大树的标高高于建筑规划设计的场地标高1.5~2.2m。为此,必须运用工程性的挡土墙来维持大树的生长和稳定,必然在场地上形成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树台。位于场地东北侧因建筑平场形成10m高的挡土墙离主体建筑较近,对环境空间形成了一定的压迫感。

3、景观形式与文化功能的应对

3.1 图书馆环境对文化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努力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的环境美学气质,其环境文化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品德的培养、性情的熏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精神境界的升华、心理品质的培养都将产生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场地中潜在的文化价值的保留与挖掘

场地中独特的立地环境特征,本身就具有一种文化特性,通过对场地中潜在的文化进行挖掘,结合西南大学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图书馆环境对文化的要求,孕育出独一无二的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外环境文化。最主要体现在中庭中“双香庭”的由来上,其中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是指基地中保留的两棵香樟树和一棵黄葛兰两种具有芳香的植物,同时与图书馆环境中的书香、墨香契合;其二则寓示西南大学因由西师、西农两校合并的历史文化特色;其三寓意西南大学教育文化与农业文化的两大办学特色。

3.3 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外环境文化的表达

图书馆挖掘场地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结合图书馆环境对文化氛围的要求,围绕与学习相关的“求知”、“勤奋”、“惜时”三个主题展开。

3.3.1 求知

图书馆前入口,师生进入图书馆的过程中,自身就表达出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设计中,设置树阵读书空间来满足使用者的求知的行为,同时在图书馆人口前设置有名言普句的书简式的景墙,烘托求知的氛围,充分表现其主题(图5)。

3.3.2 勤奋

双香庭中,两个展开的书卷又可寓意两座书山,两座书简似的书山中间的道路又名“书山路”,走在书山路上可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而中庭广场折线形的铺装和船型的树池则可寓意为“学海无涯苦作舟”,寓意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此勉励学生勤学,突出“勤奋”的主题。设计中传承中国古老的教育理念与文脉,发掘经典教育故事,将“寓教于景”融入校园图书馆景观中,意在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体现浓郁的文化特色(图6)。

3.3.3 惜时

在建筑的北侧邻近崇德湖的位置,利用玻璃景墙围合成一个较私密的阅读思考空间。当进入这个空间中,面对平静的崇德湖以及周围围合景墙上关于惜时的普句,更容易使人意识到“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的真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带人快速进入一个学习的状态(图7)。

4、景观形式与使用功能的应对

4.1 交通组织

图书馆外环境交通组织需要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疏散。在设计中,分析学校中主要人流未向以及图书馆建筑主体的布局,解决基地中地形以及保留大树等问题,对交通进行合理组织,使得既方便快捷,交通流畅,又巧妙的划分了空间。

4.1.1 车行

车行交通上,考虑地形以及功能需求,车行分别由图书馆南侧和北侧进入,南侧与八一路连接,北侧与融汇中路连接。图书馆周围利用场地及道路结合的方式,合理避开保留大树,设置消防车道,形成环线;

4.1.2 人行

人行流线上,根据建筑布局,分别在图书馆前后设置出入口作为师生进入图书馆的主要出入口,图书馆前入口采用正面进入,与3号门形成对应关系;后入口采用正面两侧斜向进入,方便南区北区师生,使其分别从两边进入(图8)。

4.2 空间组织

4.2.1 空间的过渡性

图书馆外环境景观空间具有过渡空间的特性,它主要包括到达图书馆建筑入口的通道,通道一端通向图书馆基地与之相邻的校园干道,是进入图书馆外环境的入口;另一端连接图书馆建筑的入口通道的尽头就是进入图书馆主体建筑的入口。景观空间相对图书馆建筑是外部空间,但相对于校园干道它又是在图书馆基地内部的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景观空间是联系校园干道空间与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中间地带,是与校园对接的过渡性区域。

4.2.2 空间的序列与转换

图书馆室外空间应采用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序列式空间构成与组织形式。强调空间的有序流动和转换。过渡性序列空间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有着一种引导、启示、酝酿、期待的作用。同时空间与空间之间应该协调统一,使得空间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节奏感的有机、完整的过程。

外环境中由贯穿广场的主入口景观区、中庭观赏区、次入口景观区形成的主轴,形成强烈的空间序列。最南面第一个空间是进入图书馆外环境的比较开阔的入口空间,正对台阶上面的图书馆字样的题名石,往上第二个空间则是上台阶后的转换停留空间,用于休息停留,在这个空间中将道路进行往两边分流,左边则进入一个树阵休闲读书空间,往右向上进入图书馆建筑入口前的一个活动集散空间,再由该空间进入图书馆建筑;北面入口同样第一个空间是进入外环境的一个入口空间,利用地形高差形成的堡坎上刻字形成入口标识,由入口两边上台阶进入一个高于车行道的一个转换平台空间,经过不断台阶向上的引导空间,进入第三个相对较大的中庭活动空间,由中庭活动空间穿越过由保留大树形成的书简似的“书山”进入建筑入口前的休闲读书空间,最后进入图书馆建筑内部。空间与空间之前协调转换,并且产生强有力的对比关系,使得使用者的心理及情感产生一定的变化,跟随着空间序列慢慢进入图书馆的空间环境(图9)。

4.2.3 空间的“隔”与“透”

“隔” 图书馆外环境空间应保持相对独立,对于周围的建筑应有相应的隔离。首先,对于西侧的地理科学学院和八一礼堂建筑,采用植物种植方式对建筑墙面进行软化和隔离;对于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的期刊社建筑,采用组合式景墙进行隔离同时,与建筑大门形成对景关系。

在建筑东北侧高堡坎的处理上,一方面在堡坎下方和上方都预留种植池,下方种植攀爬、竹类等植物,上方种植垂吊植物,利用植物对界面进行软化。另一方面,在书籍入口正对的地方,采用高低错落的景墙,配合竹丛来虚化堡坎边缘。利用这样的形式,从下而上使堡坎的立面层次丰富,打破高堡坎的生硬和压迫感,亦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图10)。

“透” 图书馆北侧邻近崇德湖,设计中考虑对崇德湖优美景色进行借景。在邻近崇德湖边缘设计休闲平台、游步道;在邻近崇德湖边上的植物设计中,保持中低层次的通透性,开阔景观视线。

4.2.4 休读空间塑造

图书馆外环境除了作为一个过渡性的空间之外,它还需为师生提供了休闲阅读的空间,使师生在阅读的间隙间进行呼吸空气与自然交流的场所。

场地中结合师生对室外环境的需求,进行空间的组合和分割,在相对安静独立的地方设置了休闲读书空间。设计中善于利用场所的边缘效应,在活动空间的边缘合理设置了休闲读书空间,在相对安静独立的地方设置坐凳等休闲设施,以求以人为本(图11)。

5、景观形式与图书馆建筑的应对

图书馆外部环境是依附于图书馆建筑存在的,建筑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当,相得益彰,可以突出建筑的性质和艺术魅力,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文化品味,使图书馆建筑的造型美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的美。

5.1 与建筑形态的应对

建筑外环境设计中,应结合建筑形态进行平面构图。该设计中以建筑为中心,建筑主人口前广场是由建筑弧形偏移出来的圆弧,使得场地与建筑相协调。由后入口向建筑中心的轴线关系,形成空间序列。建筑弧形部分的圆心向外放射成一条道路连接惜时园,设计中的道路与该条道路的平行或拟平行关系使得整个构图具有整体性,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图12)。

5.2 与建筑风格的应对

图书馆建筑为现代风格,因此,我们的外环境景观也定位为现代简约风格。无论从构图上,还是设计元素上,都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以求与建筑和谐相融。

5.3 与建筑色彩的应对

建筑外部空间色彩应与建筑外部色彩材质相呼应。结合灰色系的建筑外部色彩,外环境中铺装的色彩也采用灰色系的花岗石为主,使其与建筑协调统一。

5.4 与建筑分期规划的应对

图书馆建筑分两期建设,目前只建成建筑一期部分,未来二期建设会将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的期刊社进行拆迁,建设图书馆建筑二期。因此,在二期建设以前,考虑到减少期刊社建筑对图书馆空间的影响,在图书馆建筑正大门前方场地边缘设计组合景墙,与期刊社建筑形成隔离的同时,也与图书馆正门形成对景关系.同时设计过程中结合建筑二期布局对前入口部分外环境进行综合思考,使得建筑二期建设对外环境景观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对二期建设后外环境的改造作出了一定的考虑。建筑二期建成后,可将入口台阶加宽,将保留的大黄葛树保持在台阶的正中,使整个平面形态更加协调(图13)。

6、景观形式与植物保护的应对

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场地上原有大乔木,体现生态节约原则。在布置场地和道路时,对保留大树进行整合和利用,尽量的避开大树,对于无法避开的保留大树,可以利用树池的方式将其保留在场地和道路中。其中,基地中六棵高于场地2m的保留大树,其中建筑前入口三棵大树设计成椭圆形的组合花池,对保留植物的同时,也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中庭中的三棵保留大树形成的堡坎,结合景观设计的创造性与文化性,将其做成起伏的书卷,既对植物进行了保护,同时也增添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味。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3

1.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公众活动的场所,其能够对任何人开放,满足人们各种公共活动。具体到建筑学领域中,公共空间既可以是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大型实体空间,也可以是礼堂、图书馆大厅、体育馆入口等小型实体空间。

2.图书馆公共空间的概念

图书馆本身就属于公共建筑,其内部设有入口大厅、借阅厅、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休闲厅等多种功能区域。这些区域共同组成了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读者可以利用这些空间达到各种目的。可以说,图书馆公共空间是人类活动社会化的产物,其既具有其他建筑物公共空间的承载功能,又具有其特殊的服务功能。

二、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含光环境、材质、色彩三点:首先来看光环境。图书馆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光源、光色等光环境的设计重视起来。一般来讲,光既能直接影响了空间的视觉大小、形状等,还能对空间起到分割、隔挡等作用,对于人们的心理效果意义重大。在进行光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图书馆的气候、室外环境、景观等环境要素,还要考虑直射光和地面反射光等采光要素,这样方能把握好公共空间的整体照度。其次来看材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饰面材质不仅要考虑到各空间的功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感受。一般来讲,石材、玻璃、金属给人庄重、冷硬的感觉,柔软、细腻的织物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木材等天然材质则会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最后来看色彩。公共空间的色彩分为基色调和重点色两种。设计师在对色彩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量到图书馆的功能与气质,尽量选择能够让人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的色彩,从而方便读者安心、静心地阅览。

三、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

随着人们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读者对于图书馆公共空间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将促使公共空间设计由平面转向立体。以往图书馆公共空间往往只注重平面区域的划分,这虽能满足其不同的功能需求,却令空间缺少了设计感与美感。现代图书馆除了要考虑平面功能化分割,还要考虑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搭配。为此,设计师努力通过层叠、聚集、异构等方式使空间的点线面相互融合、渗透,从而为读者营造出立体、有序、丰富的空间。如德国柏林自由人文图书馆,设计师悬空架设了一个椭圆形白色隔挡,隔挡离地2米以上,大部分人能够自由行走于隔挡内外,但该区域却从整体上隔离出总空间外,有了单独的功能。

2.光环境与色彩设计更为人性化

以往图书馆公共空间的设计往往只追求光照充足,忽略了光色的环境条件以及读者的心理需求,这使得公共空间看起来空旷、平淡、冷漠,缺乏艺术性与人文性。近些年来,设计师们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并采用公共空间照明分级设计、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式来提升空间的亲和度。具体来讲,在光环境上,设计师会将工作照明同背景照明结合起来,提升工作照度、降低背景照度,从而有效防止过分追求光照而带来的视觉眩晕感,同时,在图书馆公共空间的部分关键区域设置重点照明,使该区域更为醒目、突出,以标示其功能,方便读者在远处对区域进行识别。在色彩上,设计师要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利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不同的视觉形象,以充分发挥色彩的导向作用。如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设计师就用各种色彩来分割区域功能,读者看到红色就会发现楼梯,看到萤光黄绿就会找到扶梯。这为读者提供了很大便利,非常人性化。

3.绿色-生态-低碳设计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生产方式逐渐理性化,对于环境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也朝着绿色-生态-低碳的方向发展。设计师通常会选用实木等更为环保的材料作为图书馆公共空间的主材,同时选择更加贴近自然的设计风格,以减少图书馆公共空间过高、过大所带来的沉闷感,让读者获得更佳的身心体验。如匈牙利佩奇图书馆,设计师选择了浅淡的原木色作为图书馆的主色调,通过环保复合材料的运用提升空间的亮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光照用电,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