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25 14:4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畜牧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S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97-01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发达国家的畜牧业生产比重在50%以上,比如美国占50. %,英国占59.8%,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占农业比重在70%以上。我国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产值的35%左右,发达国家人均摄入肉、蛋奶的量是我国人均的2-3倍,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们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把粮食及其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货和农业技术改革,同时也为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一、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代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生、重大动物疫病形势1.严峻等问题。

1.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畜产品良种类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国外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2.疫病问题日益突出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4.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国家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篇2

1.1基本情况

2015年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到2136.67万头只口,同比增长9.27%。其中牛存栏200.0万头只,羊存栏1715.12万只,生猪存栏195.86万口,同比分别增长0.47%、10.35%、4.54%。其中牧区牲畜总头数为593.14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1%,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27.8%;农区1543.52万头只口,较上年同期增长8.6%,占全市牲畜总头数的72.2%。2014年全市牲畜出栏868.8万头(只),同比增长7.5%。牲畜出栏率44.4%,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生猪出栏117.09万头,同比增长5.5%;牛出栏64.4万头,同比增长3.0%;羊出栏681.12万只,同比增长8.3%。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6.2万t,其中猪肉产量3.83万t;牛肉产量9.8万t;羊肉产量10.8万t。牛奶产量达到124.7万t,禽蛋产量达到4.15万t。

1.2饲养品种

我市肉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和三河牛为主,以及少部分蒙古牛、安格斯和杂交牛;肉羊养殖品种主要以呼伦贝尔羊和呼伦贝尔细毛羊为主,以及少部分杜泊羊、德肉美、小尾寒羊和杂交羊;奶牛养殖品种主要以荷斯坦和三河牛为主。

1.3养殖区域分布

三河牛历经100多年培育历程,是多品种杂交和同种选育提高两个不同阶段形成的育成品种,是我国第一个完全知识产权,自主培育的乳肉兼用型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岭西地区。岭东地区饲养的肉牛品种主要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呼伦贝尔羊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而培育成功的地方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市牧业四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和额尔古纳市也有部分存栏。呼伦贝尔细毛羊是根据我市岭东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市场需求,以呼伦贝尔羊为母本级进杂交改良培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主要分布于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和鄂伦春旗。我市奶牛养殖目前主要集中在扎兰屯、阿荣旗、牙克石、海拉尔、鄂温克、陈旗、和额尔古纳七个旗市区,奶牛存栏占全市奶牛存栏的84%。

1.4养殖方式

我市肉牛肉羊生产总体上以放牧加补饲的形式为主,但因养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和饲草料来源不同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饲养管理上岭西牧业四旗是大群常年草原放牧,接羔时适当补草;岭东四旗市是小群体大规模田间地头、山坡水沟放牧,秋季留茬、冬春农副产品补饲的半放牧半舍饲。

1.5规模化发展情况

据农牧业局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全市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达到850个,存栏奶牛1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数的40%,同比增加10%;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户)达到843个,出栏生猪37.6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总数的63.1%;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户)达到13465个,出栏肉羊432.4万只,占全市肉羊出栏的72%。

1.6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棚圈约12.4万座,面积达1724万m2,其中牧区共有各类棚圈19355座,面积达391万m2。牧区共有固定棚圈11023座,面积达156.2万m2。全市现有各类棚圈可满足约1400万个羊单位过冬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全市日历年度越冬牲畜需要。牧区四旗拥有各类应急饲草储备库80座,饲草储备能力达到8万t。按照《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建设目标,我市将在牧区全面建成以旗级应急饲草储备为主导,牧户自主储备为主体,苏木乡镇和嘎查为补充的三级应急储草体系。年储备应急饲草达到10万t以上。牧区四旗建成60座以上应急饲草储备库,旗级至少1座2500t以上的应急饲草储备库,苏木乡镇1座1500t的应急饲草储备库。

1.7扶持政策

(1)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我市享受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旗有5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阿荣旗,其中阿荣旗从2014年开始实施此项目。国家良种补贴主要为种公羊补贴。2015年下拨我市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415万元。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主要有种公羊补贴、肉牛冻精补贴和良种肉牛基础母牛补贴三项。我市享受自治区“涉牧三项”补贴政策的旗市有7个,分别为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莫旗。肉牛冻精补贴由盟市统一招标采购,种公羊由项目旗市自行招标采购。2015年自治区下拨我市良种补贴资金1370万元。

(2)在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方面,国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标准的养殖场从养殖设施、粪污处理、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扶持规模分别为25万元和80万元。

(3)饲料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推出了“振兴奶业苜蓿行动”,按照集中连片的要求,以3000亩为一个项目申报单位,对种植苜蓿的奶牛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及饲草企业给予每亩600元,每个项目区180万元的资金扶持。自治区政府配套实施了苜蓿种子田和苜蓿饲料地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低于国家项目要求,每个项目区为1000亩集中连片。扶持资金分别是每亩1200元/亩、600元/亩。

(4)在奶牛人工改良方面,国家向奶牛养殖场(户)免费提供优质冻精,数量不限。

(5)自治区印发了《专项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每年安排资金6000万元,用于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水平,这个扶持方案出台后,对于奶牛养殖业提高规模养殖水平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了《呼伦贝尔市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发展肉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

(7)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呼伦贝尔市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规划(2014—2016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从2014年起到2016年,市政府将连续三年每年各安排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工作,各旗市区也将按照市财政安排的资金规模进行相应配套。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

受饲料市场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养殖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2014年国家出台并实施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对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约束逐渐趋紧。

2.2市场和疫病影响突出

近年来,受国际乳制品价格不断下跌和乳制品进口数量急剧增加的影响,我市奶业生产出现严重“滑坡”。2014年受小反刍兽疫疫情影响,我市活畜市场流通受到一定限制,肉羊出栏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2.3增产和增收难度加大

随着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逐年提高,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逐年增大。受养殖成本、市场价格和疫病等多方因素影响,部分养殖户养殖效益明显下降,甚至亏损,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3“十三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基础设施改扩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通过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中央预算内生猪奶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畜禽健康养殖建设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全市各畜种规模化养殖水平。以“五化”为发展起点,支持全市养殖场(户)进行设施、管理、技术升级,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3.2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贯彻落实《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7号),充分发挥我市农牧结合的区域优势,加快肉牛、肉羊和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养殖效益,切实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3.3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

在全市建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多畜种、多层次种畜禽繁育体系,肉牛、奶牛、肉羊、马、生猪等基本实现良种化。在保证畜牧品种适应性的基础上,围绕提高繁殖率和产出率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开发,努力建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畜牧良种繁育基地。

篇3

近年来,利辛县畜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着力提升畜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

1.1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规模养殖增加

2009年利辛县黄牛存栏9.4万头,同比增长5.6%;出栏12.6万头,同比增长5.09%;生猪存栏71.6万头,同比增长18.9%;出栏140.5万头,同比增长11.6%;山羊存栏48.2万只,同比增长25.5%;出栏101.3万只,同比增长10.3%;家禽存栏316万只,同比增长9.7%;出栏786万只,同比增长9.3%;奶牛存栏1 466头,同比增长80.6%;禽蛋产量2.2万t,同比增长9.2%;肉类总产达15.8万t,同比增长19.7%;畜牧业产值按可比价计算达到30.8亿元,增长13.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6.6%。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2 967个,规模养殖大户4 932个,年内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6个,新增规模养殖大户832个,规模养殖比重达48.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1.2产业链条持续性延伸,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安徽浩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存栏300头国家级种公猪站和存栏1 000头的纯种母猪原种猪场;安徽正源乳业有限公司存栏1 200头奶牛的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见效,日产鲜奶10t;安徽绿膳坊食品有限公司生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投入运营;年产10万t颗粒饲料的心连心饲料厂和波福特肉禽加工厂正式生产。2009年新建10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改造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全县12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防疫基础设施,提高了服务能力。2009年实施畜牧上台阶工程,利政[2009]1号文件下达了畜牧上台阶工程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由县政府组织、领导抽调专家每月对乡镇督查指导1次,年终总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靠政策拉动,科技推动,政府、科研院校、畜禽养殖场联动,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畜牧局共引进6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180万元,全县畜牧业社会投资累计达1.6亿元,新增产值1.8亿元。

1.3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畜产投入品质量监管措施到位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平时补免相结合,口蹄疫、禽流感、猪兰耳病、猪瘟强制免疫应免疫畜禽密度达100%,全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加强肉食品市场检疫,全面推进产地检疫工作,杜绝病害肉上市,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严格监管,全年抽检兽药78批次,饲料、饲料添加剂62批次,没收并销毁假冒伪劣兽药、饲料价值12万余元。全县无动物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种畜禽场改造升级,规范生猪和黄牛人工授精改良站、点运作[1],高效做好国家生猪和肉(奶)牛良种补贴工作,落实专项资金325万元,全县良种普及率达96%。政策性能繁母猪保险,应保尽保,参保率100%。

2存在的问题

2009年利辛县畜牧业健康发展,养殖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生产效益提升,科技含量提高,增强了动力和活力。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新的动物疫病不断出现,面临新的挑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一些规模场的发展理念、科学饲养水平滞后,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生产效益较低;三是多数利用搬迁民居和旧的学校改造的养殖场,排污设施没达到标准;四是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五是个别乡镇的畜牧养殖业用地,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六是养殖业用电优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七是服务手段跟不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3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抓机遇,加快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生产方式转变,用足、用活国家惠农政策。围绕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外向型畜牧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3.1深入推进畜牧上台阶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

畜牧上台阶工程实施2年来,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大养殖户得到实在利益,提升了利辛畜牧业的总体水平,对拉动利辛县经济的增长、提高利辛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着力抓好畜牧上台阶工程各项措施的落实。按规章办事,靠技术推进,努力再创利辛畜牧业的新辉煌。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畜禽品质的重要手段[2]。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利辛县黄牛改良率已达到9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已达98%以上,改良效果显著,生产效率提高。应加快资源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生产高档牛肉,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快速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继续实施黄牛、生猪三元杂交改良模式。

3.2实行健康养殖,抓示范、带全面

抓好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建设,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符合标准化的养殖企业予以资金技术支持[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养殖区域,逐步减少分散养殖,积极推广猪、沼、菜综合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申报绿色品牌,不断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4]。切实把健康养殖作为重点抓手。凡新建的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必须按标准化建设要求,实行严格的审批建档制度,粪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不允许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不受污染。目前,应加快推广安徽浩翔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做法,应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科学化饲管水平。

3.3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名优品牌

随着利辛养殖规模扩容数量增加,畜禽品质提高,资源优势明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创名牌占市场,应在畜禽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延伸产品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方法可采取生产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靠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打造利辛畜产品名优品牌,实现畜牧经济快速的良性发展。在利用本地畜牧资源的同时,还应保护好地方优良品种,如黄准海白山羊、皖北黑猪等。进一步提高黄淮海白山羊无公害养殖的品牌效应。

3.4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

加大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坚持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坚持综合防控原则,强化基层防疫人员的管理,努力提高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保证免疫质量和效果。加强疫病监测,创新动物防疫新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为确保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畜产品,业务部门应切实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饲草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规范动物产地检疫,提高畜产品检疫、检验技术水平,实施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实行从畜禽生产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打击使用违禁药物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全员素质提高。根据利辛畜牧产业发展需要,抓好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撑作用,做到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奖惩分明。

4参考文献

[1] 吴限.我国畜牧业调整的目标与保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224.

篇4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64-02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杨陵区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突出奶(肉)牛和生猪养殖“两大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园区承载、科技支撑“四轮驱动”,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广科学模式、加大项目扶持、实施科技创新,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80家,畜禽总存栏27.45万头(羽),其中奶牛、肉牛存栏2.11万头;生猪存栏7.86万头;家禽存栏17.12万羽;奶牛、肉羊存栏3 600头(只);肉类总产量为12 521 t;鸡蛋总产量为1 890 t;奶类总产量为23 830 t。

2 成效

2.1 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快速发展,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80个,建成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个,建成区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

2.2 畜牧科技水平稳步提高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技术在全区3个奶牛场开展,参与测定的奶牛达到2 200头;全混合日粮搅拌(TMR)技术已在4家奶牛场使用;智能饲喂、电子管理、自动化喂料、环境控制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正加快推广。

2.3 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连续多年无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扑杀、无害化处理、基层防疫工作、补助政策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初步形成。

2.4 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底,全区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 521、1 890、23 830 t,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50.6%、11.3%、12.6%,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杨陵区在发展畜牧业上克服了诸多因素,实现了转方式、提水平、增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省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持、得益于杨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但同时也要看到,全区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

杨凌区畜牧业生产方式总体还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偏小,还有近5成的生猪、近4成的牛奶来自分散养殖。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手段还不够完善,畜产品价格波动依然频繁。

3.2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畜禽跨区调运不断增加,防范难度加大;基层设施薄弱,防疫经费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控措施的落实和防控成效。

3.3 环境污染严重

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废物处理系统和环保措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或是直接露天堆放,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

3.4 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

大部分散养户人员没技术且不愿背景离乡外出务工,被迫从事养殖业。一些养殖户依然把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种补充形式,加之其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成为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防控疾病

近年来,畜禽疫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且病因复杂化,致使防治难度加大。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政府部门做好动物产品检疫、疫情监测、强制免疫等各项工作,还需养殖场(户)主动采取科学防污措施、预防疫病、科学养殖,从根本上杜绝疫病的传染和污染物传入[1]。

4.2 延长产业链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转变、竞争加剧,分散的饲养和加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市场和原料。建立并完善畜牧产业链条,让产品销售、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产品加工、畜禽养殖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

4.3 提高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确保安全、提高质量不仅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是能否赢得效益、进入市场的关键所在,更是社会公德和遵守法律的必然之举[3]。

4.4 充分利用当地科研优势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书刊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加强信息沟通,针对养殖户提出的各类养殖技术问题,分期分类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做专题授课;另外,区畜牧部门也可组织养殖人员开展异地交流活动,让他们了解并接受现代化养殖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从而促进杨凌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4]。

4.5 预防养殖业污染

规模养殖比例的不断增加,有效保证了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排放物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5]。畜牧业污染已经成为全社会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因此治理养殖业污染不仅是环保问题,也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措施。一是治理。无外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包括烘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发酵、生物氧化及粪污的日光自然干燥、干膨化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6]。二是减少排放。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研制环保型饲料,全面合理地进行营养调控,降低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5 参考文献

[1] 林涛,胡唐雁,李志强,等.二道江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0):16-17.

[2] 周寅,顾祥国,范文颖.国家生态区建设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对策与思考[J].浙江畜牧兽医,2015,40(6):8-10.

[3] 罗保华,孙志红,赵育国,等.呼伦贝尔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2):6-7.

篇5

关键词

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周边与乌鲁木齐市、新源县等15个县市毗邻。和静县东西长435km,南北最宽达150km,行政区域面积39686km2。其中,山地36768km2,占比92.6%;平原2918km2,占比7.4%[1]。和静县是新疆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新疆最大的高山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便坐落在这里。其草群构成主要以线叶蒿草、苔草、针茅、冰草等为主,平均生长高度为15~30cm,最高生长高度为42cm,牧草生长期为180d,植被覆盖率80%,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和静县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和静县的草原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其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仍然在沿袭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倾向于重经济发展、轻草原的生态保护性利用。因此,在草原畜牧业迅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经济与环保,草原与牲畜的问题和矛盾。

1)草原承载力过重,草原建设不足。草场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自然放牧为主的粗放式管理的畜牧业,不能按照草场的生态承载能力来有序合理地控制牲畜的规模。目前和静县现有天然草场面积235.66hm2、可利用草场202.70万hm2,占草场总面积86%。和静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左右,2015年末存栏107.23万头(只)。牲畜的大量增加远远超过了草原的的自然承载能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面对不断退化的草原环境,人们并没有秉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及时以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方式来建设草原,导致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受损,最终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2)养殖模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和静县的畜牧产业的发展,也只是以放牧散养为主,没有开发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新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同时受地理位置所限,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其畜产品也只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面向市场,没有建立起具有规模效益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导致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3)草原经营机制不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牲畜养殖以放牧散养为主,草原公共资源共享,大部分牧民为获得较大经济利益,大量增加牲畜数量,竞争性掠夺草原资源,导致草原资源日益枯竭,从而不利于现代化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对策

1)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饲草料来源问题一直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针对目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现实,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的发展策略,合理调整农区的种植结构,并加强草料地的建设及替代饲草料的开发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要注重现有人工草料地的科学种植,加强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以保障牧业定居区草料供给。还可以加大对农区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发展饲草料加工业,以更大的比例替代饲草料。

2)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根据天然草地资源状况、草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饲草料贮备等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做好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养殖模式的转变。对于承载能力强的天然草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生产模式。对于一般的天然草场,可建议开展暖季放牧+冷季定居点舍饲养殖的模式,同时更加注重定居点基础设施和人工草料地的建设,以保证牧民的养殖经济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

3)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倾力打造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兴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如巴音布鲁克羊和巴州牦牛等特色有机畜产品的开发利用。同时还应注重对畜产品企业品牌的培育、经营和打造,着力推进草原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升巴音布鲁克区域有机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附加值,努力形成新型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4)改善草原经营机制,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要注重天然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而更加注重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建设。全面推进草畜平衡,加快实施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天然草原围栏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自我修复能力。做到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做到保在用前,先保后用。要加强对天然草地的监测,不断完善放牧制度,严控牲畜进出各季草场的时间,不能提前进入或逾期滞留草场;再者,还要重点关注对春秋季草场的保护利用,在春季牧草返青期严格执行禁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以保证牧草的生长期和产草量。

5)注重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牧区综合生产能力。要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依靠新科技,提高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可通过培训来提高和指导牧民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例如推广长草短喂、三贮一化等草料加工技术,以提高饲草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