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篇1

创业,可谓是多年来一度如日中天的名词。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人虽然是少数,但创业成功者的故事曾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不少有梦想的人。毕竟,创业者所面临的挑战和所经历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和坚持下去的。85%的人在创业上是有冲动而非梦想,所以被挡在了冲动之外,只能跟随那些实现梦想的人。

1 国外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硝烟弥漫的同时,全球经济低迷,失业问题突出,由此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一时期,创业在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做出了贡献。事实表明,民营企业在创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业的开展成功当然少不了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组织资本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创业者作为人力资本是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而创业者自身素质特征又影响创业的业绩。因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研究创业者素质特征。这些研究大多围绕创业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实,国外学者早就开始了对创业者素质特征的研究,他们对创业相关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挖掘。纵观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及专家都倾向于运用各种素质特征对创业者进行界定,将其概念化。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这两个方面对创业者的特质进行研究。

1.1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侧重点为创业者内心活动规律。这就是对国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的诠释。

在国外学者和专家关于对创业者特质的论证中, McClelland(1961)提出的成就需求理论和Rotter(1966)提出的控制源理论早期引用最多。McClelland围绕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显著特质问题,把成就需求作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创业者设定以有很强的成就需求为目标,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Rotter的控制源理论分内控制源和外控制源,主要是讲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及生活中对事件控制能力,人对自己控制生活中的事物能力的感知直接影响其生活态度、工作中的行为特征和对重大事件的理解。内控制源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事物的结果,而外控制源的人认为事物的结果是取决于运气和他人的能力,而不是他们控制的。

Tibbits(1979)认为,创业者在创业刚开始时期,其个性特质一般包含创新性及较强的行动意愿。

Casson(1982)发表的观点大致为,创业者要想达到成功,应具备如下特质:风险承担力、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创新性、企业管理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

Horwitz研究认为,创业开创新业务时,成就需要、风险取向和控制源等都是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还研究了高精力水平和韧性、控制权、自主需要、成就需要、自主取向和行为规范度度、个体自我控制和自我实现需要。

Gartner在论证创业精神和创业者特质相互之间的关系时,认为解析创业精神不能有单纯的物质观,不能忽视人的模仿能力和情景因素,因许多特质从属于行为。

Schere认为一个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他的忍耐力,对模糊事件的忍耐力。

J.Robert.Baum认为创业韧劲和创业激情,是创业者特质的两个方面体现,创业者特质直接影响动机,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在研究创业者绩效、动机与特质的关系中,应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目标理论为基础。

1.2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

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特质主要指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创业者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中得出结论,侧重于创业者的外在行为研究。

Dary1G.Mitton(1997)认为进行创业研究最好的手段就是研究创业者本身。他结合自己的创业亲历,并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创业者典范,得出创业者拥有的共同点:① 他们一直追求着巨大和持久的改变;②是事业蓝图的描绘家;③喜欢竞争;④善于系统的思考和行为;⑤愿意接受挑战;⑥行动果断;⑦善于不断的积累经验。

据德国经济“创业协会”对世界八十名创业成功者跟踪调查表明,专家们分析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理想、健康的身体、观念化能力、自信、紧迫感、迎接挑战、控制欲望、脚踏实地、情绪稳定、客观的人际关系态度等。

CraigS·Galbraith,DonaldR.Latham(1996)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现代的勉强创业者(无法找到工作或被解雇而创业的人)。选择的三组样本为:①从大公司失去工作,到其它公司又找到工作的人30位;②传统的自发创业者30位;③从大的公司失去工作而刚刚创业的人30位。从中发现,他们同时拥有着新创企业家和传统创业者的许多特征。同比来看,勉强创业者有着更高的对成就感的需要,但有着相似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性,因失去工作,勉强创业者比别人更希望证明自己。

Groves,McGuire,Drost and Kwong(2007)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非线性的思维、积极主动性人格特质;创业感知可行性、创业者的教育与经历与创业动机正相关;个人喜好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以及集体主义、权力等与创业负相关。

2 国内学者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的林嵩(2009)把创业者特质集中在创新偏好、风险偏好和成就偏好这三个方面。他通过分析史玉柱特质和创业过程,总结为:①创业者的个性特质通过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对创业绩效实施影响;②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对创业行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③创业战略对于创业成长具备直接的影响作用;④伴随创业活动的推进,创业者的个体特质对战略的影响也在弱化;⑤创业者需要积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构建合理的战略方案,促进创业成长。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2006)在探索中国背景下创业特质结构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中西方的创业特质均存在内控性和创新性,但其差别也比较大。在研究中,稳健性指创业者在重大决策时表现出善于把握时机和思考周密,分析利弊,而冒险性则指能承受的压力,这一区别可能由于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中庸思想,不愿冒险和冒进。此研究结果对高科技企业中高管人员的选拔任用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郑健仕(2004)调查了浙江省3937家民营科技新创企业,在此基础之上对创业者特质进行研究,认为创业者的特质是指不同时代、环境或同一时代、环境中创业者群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能力水平及素质特征。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出色的新创企业家。

吉林大学的刘振华(2007)运用目标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等知识,把创业者特质分为控制源、成就需求、风险倾向三个维度,研究了这三个维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PSSn.5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模型假设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

田毕飞(2011)通过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的全面检索,结果表明创业者涉及的人格特质有成就动机、冷静、模糊容忍能力、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风险承担倾向等多达51 种,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杨建东,李强,曾勇(2010)实证考察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特质及其社会资本对吸引风险投资参与可能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吸引风险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强和具有政治关系的企业更加可能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而创业者人数越多,越不利于企业获得风险投资。

3 结语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创业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创业动机上、个人教育经历、个人工作经历方面以及个人社会关系等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有的、异于非创业者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创业者具备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市场、政府关系、融资、技术等各种资源以及有效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而成功经营企业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一直是推动创新产生及转化、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力量。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业和创新看作是个人的天赋。创业的核心关键都与创业者个人的某些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试图从创业者的特性入手,探寻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为了创业者。研究从个人价值观、动机和态度等诸多方面找寻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创业者特质,如成就动机、创新思维、内控。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由于创业特质可以更好的描述创业者,也能较好的诠释创业绩效,其重要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目前学界一致认可的创业特质有控制源、创新、成就动机。

控制源是个人对行为、事件结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说个人是否认可行为、事件的结果取决于自身,主要分为外控倾向和内控倾向。外控倾向是指个人认为结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运气、命运、社会化背景和其他人;与之相反,内控倾向是指个体相信行为、事件的结果是由自己来掌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创新则主要是指个体在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种创造性倾向,包含创新性、创造性及进取心等。

成就动机一直是创业特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个体希望表现杰出,以追求进步与完美的欲望。虽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国,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成就动机可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或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成就动机有不同的理解。杨国枢和余安邦在将成就动机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动机应进一步区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被定义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

总的来看,针对我国创业者的创业特质研究目前还较少,而且研究更多侧重西方文化下单一的成就动机,并未考虑东方文化下成就动机的二维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将创业特质中的成就动机进一步界定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以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探讨影响成为创业者的创业特质因素,希望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测量和样本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经典的I-E量表,即内控与外控量表。创新测量则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测量。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相应的测量使用余安邦与杨国枢所编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相关题项的可靠性检验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创业者主要是指已经创业的个体,因此其测量题项是由被试直接作答是否是企业或公司的创建者来进行判断。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江苏、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收集数据,样本为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有效问卷224份,创业者67人,非创业者157人。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与检验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构建

本研究试图了解包括控制源、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创业特质因素与创业者的关系。在传统的多元回归中,因变量Y通常是连续变量,而本研究的因变量创业者是一个取值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类别变量,1代表创业者,0代表非创业者。

假设y=1的概率是p,则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对应的函数如下:

(1)

(2)

做变量转换构建logistic模型。具体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比,又称优势、比数。取自然对数后的得到,logit变换后得到logit回归模型记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归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检验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创业特质各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作用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归模型,其Cox-Snell关联强度值、Nagelkerke关联强度分别为0.383、0.543,表示代表创业特质的几个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创业者间有一定强度的关联,且模型的整体分类正确率为86.2%,也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能有效的预测研究中样本的因变量结果。根据表1中模型的回归系数显示,除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这几个创业特质因素对应的回归系数都表现出统计显著。剔除不显著因素后,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因素。根据模型结果,可以认为,个体的内控、创新性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成为创业者有显著作用,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对创业者影响并不显著。

结论

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讨论了创业特质因素对我国创业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创业特质确实是影响我国创业者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内控、创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等几个创业特质因素能对创业者做出较好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事件的结果,及其个人具有的创造性、创新性都是有助其成为创业者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过去西方学者对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比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成就动机中真正对创业者发挥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正如余安邦所说,两种成就动机对个体影响的强度或持续性存在不同。对创业者来说,遵从自我的想法设定目标比听从群体的标准更为重要,对其成为创业者也更有影响。由此可见,过去研究中未区分成就动机的做法比较笼统,未来研究需要注意区分成就动机,以更清楚的解读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吕源,徐二明.公司创业力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 l7

2.何志聪,王重鸣.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不同吗?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加以探讨[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郑日昌,Stimpson, D. V.创业者态度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90, 6

7.张兴贵.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简介:

篇3

特质角度

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者之间,总是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共同的品质有十项,诚信列于十大财富品质排行榜之首,其次分别是把握机遇、102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引。对于金融创业人才,他们具有和普通创业者相同的特质,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金融创业者身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创业者的特质,他们掌握着过硬的金融理论知识、先进的技术,能够将金融领域内的新兴技术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加速金融资源的集聚和配置,有效推动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的黏合。他们拥有着系统、逆向、透视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握经济走向和局势的能力水平。

创业价值观角度

金融创业人才在创业价值观上体现在:一是创新创业的价值观:金融创业者往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从冲破原有的金融经济弊端,勇于变革,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金融管理、金融体制、金融理论。二是民本主义价值观:金融行业是一个收入差距极大的行业,优秀的金融创业人才不是以敛钱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在价值观上保持着良心与良知。说实话,干实事,这不仅是金融企业家的一种“行为方式”,更应成为一种价值标准。

篇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0 引 言

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构成国家创新的要素中,个体的创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实现更多人更好地就业等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创业和创新,并逐渐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良性引导。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者的人格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对当前我国的全社会创业大趋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创业人格的研究模型

最早的创业人格成功模型是由Rauch和Frese联合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Rauch和Frese重点描述了个体差异与创业成功的关系,即一般人格特质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这一研究模型的建立依托于一个重要的假设――一般人格特质并不是直接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是通过三个不同的途径:第一,一般人格特质形成了诸如需求、冒险、创新等特质,这些特质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知识、技能能够产生影响,这对创业者来说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第三,一般人格特质能形成对于环境更高的适应性和改造意愿,进而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意愿,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Rauch和Frese提出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很好地区分了与成功相关的远端和近端要素(变量),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带动作用。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将未来的变量加入进来,因此,虽然在进行创业成功者的分析时准确度较高,但无法很精确对对创业中的人员进行更为合理地评价和指导。

2 创业人格的研究变量

2.1 自主性

创业者区别于一般员工的一点就在于需要在没有管理者的前提下自己做出决定包括行动计划、行动目标以及控制计划的方式和方法等。从当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主动性方面的人格差异是可信的,但是很难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阐述。在创业初期自主性能很好地实现创业者的多项目标,但在这样的决策惯性下很容易造成创业者的自信膨胀,进而丧失对自身决策和行为的约束力,影响到进一步的创业,这也是许多创业工作在前期发展迅速但一段时间后就遭遇巨大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相关的论证认为,自主性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但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考量自主性的研究目前仍然很少,所以无法验证之间的关系。

2.2 成就需求

高成就需求的人往往偏好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常规的、一般的任务需求度则较低。通常情况下,高成就需求的人能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而形成更加便捷和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优势条件。此外还有另外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成就需求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3 控制点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将控制点划分为内控制点和外控制点两种类型。所谓内控制点通常是指一个人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对自己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外控制点则是他人的行为或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未来或命运形成一定的驱动性影响。因此,创业者应首先认同自身的商业结果,然后积极地去改变所处的环境形成更加具有优势的竞争条件,从这一点来讲,创业者人格在内控制点与普通人群的差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4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所能形成的识别、界定进而形成间接的能力,比如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等。创新性虽然可以作为个体的特征,但实际上企业要实现创新单纯靠个人是几乎实现不了的。创业者的创新性在相关的研究中表明,相较于普通群体有着更高的明显表现,同时创新性与创业成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2.5 冒险性

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影响在当前的研究结果中看来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主要在于创业者对冒险的趋向是偏向于靠近还是远离。但是在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方面,认知是一致的。同时研究人员也认为,冒险性对于创业者的正向影响关系相较于其他的特性要弱得多。

3 人格与创业研究的分歧原因

在过去针对创业者人格的研究中,研究者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未能达成一致。例如Collins等人认为创业团队应该是涵盖了与商业有关的所有职位,包括管理者、推销员等,界定是否属于创业团队的标准应该是是否为创业团队的目标付出;但是Stewart等人则认为界定是否属于创业者团队的标准一定是对团队具备一定的所有权。在这样的分析下,所产生的研究变量具有相当的差异,这也形成了最终研究结果的差异。

第二,在诸多的研究中样本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是因为所选择的样本同属于一个行业,所获得结论对于其他行业的适用性还有待于验证,有的则是所选取的样本量太小,对于全样本的影响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探究,还有的则是在进行样本的选择时存在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观的意愿加入的过多,这也影响了其他研究人员对于研究成果的认同度。

第三,研究工具不同。针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工具有很多,同时也存在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自身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往往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研究的工具,这就使统一研究课题因为研究工具的不同出现了研究结果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创业者人格研究结论的分歧。

第四,创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备复杂、多段和多阶的特性,在不同的创业阶段,即便是同样的人格特性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程度也都是存在差异的。如果针对某一人格特质,研究人员所选定的创业阶段不同,那么最终的结论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

4 创业人格的研究展望

4.1 内涵界定和模型重建

现有的研究模型和研究概念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前人在提出研究模型的过程中依据的是当时的研究环境,因此对于当前世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适应度必然会降低,这对创业者人格研究的结论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创业者人格研究中对现有的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概念应该重新界定,对于创业者人格研究的模型也应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重建,最大限度地使研究结论符合客观、科学的原则。

4.2 测量的优化

当前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领域的研究大多数仍然是横断研究。但是创业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和关键表示变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相关测量时应综合考量创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各变量的差异变化,在遵循这一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各关键要素测量的地化。

4.3 绩效变量的细致化趋势

研究者在进行创业者人格的察时通常会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方式。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定量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多,所能达到的精度也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趋势促进了创业者人格绩效变量的不断细化。关于人格与绩效的研究也表明,创业者人格与绩效的关系随着绩效定量种类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曦伟.成功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王诗桐.创业者特质、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是针对金融抑制现象,提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人才的存量水平和发展状况是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际金融体制没有改革之前,很多银行存在收费过高的现象,让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另外服务意识差,没有给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条件,限制了一些企业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银行家没有长远的意识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真正理解金融行业是支持性行业。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一些金融专业人才另辟蹊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我国,目前许多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还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尚未脱胎于过去行政依附式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能力差,管理技能差,市场经验匮乏,用人能力差,业务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过度依靠向上级行要条件、要政策。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只是对上级行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客户和职工负责。这严重影响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没有起到金融业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存贷差过大,央行的2006年金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存贷差继续呈扩大趋势,截至2006年年底已达10.97万亿元。巨额的存贷差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双重矛盾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投融资渠道的不畅,需要金融创新来解决。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金融创业人才和金融创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障碍。以上海为例,创设金融创业类企业门槛高、手续烦琐,在美国注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只需要1美元,在日本仅需要1日元;国家对金融行业的垄断等背景下,一些金融创业的新业态还不被大众认知,国内资本市场制度与体系尚不完善,新进的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势单力薄,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在规则制定中受到一些大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歧视排挤。

二、金融创业人才的心理特征

创业行为的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概念最早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去执行”。后来,创业者主要指从事组织、管理商业及承担商业风险的个体。近些年来,创业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商业头脑的发明者或开创者,他们能够识别机会,并把这些机会转化为商业化创意;他们付出努力,投入资金、经验和技术,承担实现创业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追求创业成功的回报。大量的学者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达成了一个共识:成功的优秀创业者的创业目的并非纯粹追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以精神财富。创业者的经历、生存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创业动机、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一般具有独特的才能或技术,但往往也都有自身的弱点。不过,能够投身创业并获得成功,创业者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对于金融创业者而言,其心理特征与普通创业者存在一定共性,但因其行业特殊性又存在着其特殊的心理特质。

(一)创业认知角度

创业者的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创业者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一贯方式,创业者个体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错误、片面、非理性的认知方式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障碍。

D.Ray Bagby,Leslie E.Pallch and Phil E.Stetz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态度。他们对752位小公司的所有者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创业者对待信息的态度比其他人更有活力,更加努力的寻求机会,更有发展的潜能。创业是一个机遇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过程,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将直接决定了创业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

金融创业人才往往在认知方式上表现出:一是宏观思维。鉴于金融创业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创业人才要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在把握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企业发展,这样企业才能长足发展。二是平衡思维。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力求将不平衡的事情平衡下来,“把大事化小”。金融创业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内外矛盾,包括内部企业发展及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矛盾,就必须确立平衡思维。

(三)创业胜任力角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