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过敏急诊处理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care of snakebite patients
YANG Yu-hong1 HUANG Li2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 Lu’zhou 64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ion o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care of snakebite patients.Methods:Review of 67 cases of snakebite treatment and nursingcare of patients.Results:All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Conclusion: Positiv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patients can be able to implement timely treatment,shorter hospital stay,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snakebite patient.
【Key word】Snakebite;emergency treatment;nursingcare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047-01
蛇咬伤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常见病,我国现有蛇类近200种,每年我国蛇咬伤病人近 10万人次。而蛇咬伤病人死亡率高达5%~10%,致残率为25%~30%[1]。随着抗蛇毒血清的应用,病死率已大大下降,但仍有较多毒蛇咬伤患者由于就诊延误或急救护理不当而导致死亡或残疾。我院急诊科2008年9月~2012年8月共收治67例毒蛇咬伤患者,经及时的救治与护理,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现将其急诊处理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组毒蛇咬伤患者共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5~78岁。咬伤部位:足部27例,小腿16例,手部22例,其他部位2例。咬伤至就诊时间:15min~4d。
1.2 临床分型:按全国蛇伤急救学组修订的《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分型[2],其中轻型43例,重型13例,危型11例。
1.3 临床表现:①局部伤口:局部可见毒牙咬痕,均有伤口烧灼痛,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皮下青紫肿胀出现血疱、水疱51例,局部出现紫黑色皮肤坏死4例。②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头晕眼花、复视、恶心呕吐、眼睑下垂、全身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2例患者见全身多处皮下见出血点和瘀斑,2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出现呼吸衰竭。③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失常。④血清检查示心肌酶学改变15例、肝肾功能异常22例。
1.4 治疗方法
(1)局部伤口紧急处理。伤口以3%双氧水充分冲洗咬伤处。以碘伏消毒后皮肤后,以牙痕为中心行“+”字切口,周围肿胀部位作“-”字切口,长1cm,深达深筋膜,反复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多次冲洗,使蛇毒在伤口破坏,减少播散及全身中毒,保持伤肢下垂,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清创后于伤口近心端上2 cm处皮肤涂外敷季德胜蛇药,但切勿涂伤口。
(2)应用抗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是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药,尽早使用能中和游离于组织和血液中的蛇毒素,迅速控制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减少毒素的吸收,避免毒素进一步损害机体,对抗蛇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3]。①皮试液的配制:抽取抗蝮蛇毒血清0.05ml加入生理盐水至1 ml。②于上臂内侧皮内注射0.1 ml,20min后观察结果。③若皮试为阴性,将抗蝮蛇血清6000u加入0.9%NS250ml输注;若皮试为阳性,行肌肉脱敏注射;若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mg,采取抢救过敏性休克措施进行抢救。如输注过程中有异常反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注,可采用舒氏三法叠用[4],即过敏试验、治疗、脱敏同时进行,可争取治疗时间。
(3) 全身治疗。因蛇口腔内有多种需氧和厌氧性致病菌,因此在及时应用抗蛇毒血清治疗的同时,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和肝、肾毒性较小的抗生素[5]。及时补充有效血液循环量,采取扩管、抗休克、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等措施,防止DIC形成。应用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力。出现呼吸麻痹、心肾衰竭者,迅速给予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等,并及时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演变
毒蛇咬伤病理变化复杂,症状多种多样,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局部伤口处理后须立即转入EICU 进行监护治疗。严密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意识、血尿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为诊断、治疗及抢救工作提供依据。对血液毒类毒蛇咬伤的患者要观察局部和全身出血情况,如:肢体肿痛程度,溃烂情况,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有无血尿或血压下降和休克等症状。对于神经毒类毒蛇咬伤的患者注意观察其神经、意识变化症状,如: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全身虚弱、肢体软瘫、吞咽、困难等。对于混合毒类毒蛇咬伤既要观察局部肿胀、出血、疼痛情况,又要观察其全身类似神经毒类毒蛇咬伤症状出现[6]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为患者赢得诊治时间。
2.2 伤肢护理
嘱患者在应用抗蛇毒血清前卧床休息,患肢下垂制动;使用抗蛇毒血清后如患肢严重肿胀(达3个关节)时可导致组织神经血供障碍而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引起局部瘀斑、坏死、剧痛、活动受限,此时伤肢应垫枕抬高15~20°,以减少伤口渗血、渗液和肢体肿胀疼痛。同时注意观察伤肢肿胀疼痛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局部肿胀较轻者用33%硫酸镁湿敷。当患肢肿胀疼痛消退时,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下肢受伤者,应注意伤肢避免负重,1个月后方可进行体力劳动。
2.3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毒,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忌吃牛、羊、鱼及海鲜类等腥味食物,忌食葱、姜、蒜及辛辣刺激之品,后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体质。对呕吐频繁或胃肠功能不良者,要暂禁食,禁食期间由静脉补给营养,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2.4 心理护理
蛇伤后病人一般精神非常恐惧、紧张,因此在及时处理的同时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和安慰,使其消除顾虑,护理人员应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其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干预, 细致讲解治疗的目的,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烦躁不配合者可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并注意严密监护。
2.5 通便护理
中医素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的观点。保持二便通畅是及时排除毒素,的关键使临床取得最佳疗效的有力手段。
2.6 健康教育
(1)在田间或野外作业时,应注意适当的防护,如穿长衣裤,穿雨鞋,戴手套,进入密草丛时应用棍棒开路,夜间使用照明工具。(2)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蛇咬伤发生的地点已不局限于田间草丛中,阴暗潮湿处所也是蝮蛇咬伤的好发地点;另外,天气闷热时也较易发生蝮蛇咬伤,应加以防护。(3)一旦被蛇咬伤即紧急采取自救保护措施,保持镇静,伤肢制动下垂,切勿惊慌、奔跑,以减慢毒素的吸收;可就地取材,用绳、带等在距伤口5~10cm处结扎伤肢,挤出毒素,用冷开水、泉水或自来水冲洗伤口,间隔15~30min放松2~3min一面引起肢体缺血、坏死。经现场处理后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以免延误抢救。(4)转运过程中伤口宜低于心脏平面。(5)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早期恢复功能。
3 结果
我院急诊科2008年9月~2012年8月共收治67例毒蛇咬伤患者,经及时的救治与护理,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
4 讨论
毒蛇咬伤虽然为局部损伤,然而蛇毒蛋白对人体的多脏器损害不容忽视。局部紧急处理是防止蛇毒中毒的重要环节。护理的配合及时、有效护理能改善患者医嘱依从性,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护理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结合,提供全面的护理措施,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施婉玲, 黄小宾.300例蛇伤患者流行特征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7,17(1):14-15.
[2]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1):18.
[3]何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326例竹叶青蛇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蛇志,2011,23(1):45-46.
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肛裂及新生儿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出血多为大便内散在出血,同时伴有腹胀、腹泻、严重湿疹和营养不良等症状。这种孩子常常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儿,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症状很快消失。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便血多为洗肉水样出血,同时伴有腹胀,发热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险。多发生在早产儿以配方奶为主的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会有腹胀,肠梗阻等症状或合并有肠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都需要手术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于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现为生产造成严重颅内或头皮血肿,脐带渗血等。
婴儿期
这个时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美克尔憩室炎、及肠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过粗过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肤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与大便分离,且量比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护理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肠套叠有较为特色的果酱样便血,再加上哭闹、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进行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大的便血,甚至会造成急性贫血,患儿通常没有任何不适。手术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疗选择。
学龄前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肠炎(沙门氏菌、致贺菌感染等)、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等是常见的原因。感染性肠炎的便血多为血与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脓血便,而且会伴有腹疼、发热等症状。通常有不洁饮食史,通过大便常规进行诊断。过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现为脓血便,一般量比较大,同时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过敏性紫癜同样可以引起肠套叠造成果酱样血便。肠息肉便血多为鲜血与粘液混合挂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时间较长不易引起警觉,长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贫血。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在心肌梗死护理中,急诊护理的有效配合关乎到抢救的成功率。对此,我院展开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对其在心急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进行分析,选择我院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救在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份到2015年7月份急诊收治的90例急性心急梗死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有女患者23例,男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35岁到80岁,平均年龄为(58.43±8.51)岁,病程为20~150分,平均病程(83.55±11.20)分。实验组对照组中有女患者19例,男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32岁到82岁,平均年龄为(61.39±11.26)岁,病程为22~160分,平均病程(84.55±13.71)分。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为:有全身性感染;存在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抢救前接回患者,护理根据医嘱指导患者休息、吸氧、心电监护,建立经贸通道等护理,确诊后做好手术亲准备并将患者送至导管室。
实验组:应用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具体内容为:
院前抢救及转运:急诊室接到呼救电话后五分钟内护理人员应出诊,于救护车上通过电话同现场患者的家属或者医生联系,指导其进行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吸氧和心理安慰等,使得患者治疗前能稳定情绪,减少患者心脏负担。急救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给患者吸氧和输液处理,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结束后转运,在搬动患者的过程中要平稳,动作要轻柔。患者取仰卧位,上车后接通车上氧气,同时进行心电监护,检查患者的静脉通道,避免输液管扭曲或脱落。转运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除颤器和吸引器等器具。记录好监测情况。同时同医院医护人员练习做好抢救和手术准备。
接诊流程:首诊护士负责,接诊护士作为第一负责人,对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在就诊后安置好做好检测,建立静脉通道,采集患者血常规、心肌酶学等标志物,询问患者病史,明确诊断疾病。
PCI术前准备:确诊心肌梗死、建立左下肢静脉通过、进行碘过敏实验并记录时间、给予药物服用、右腹股沟备皮、协助患者更衣、叮嘱患者排尿、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安抚患者。
送导管室:对患者病情以及转运缝隙等进行评估,记录除颤器以及监护仪等仪器和资料。安排医生和护士将患者送至导管室,同时同介入护士交接患者病情以及用药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进出急诊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再发率和再PCI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 P < 0.05 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45例患者平均进出急诊室时间为(55.41±26.87)分,住院平均时间为(12.25±5.62)天,院内复发率为22.22%(10例),院内再PCI复发率为31.11%(14例);实验组45例患者平均进出急诊室时间为(41.25±12.50)分,住院平均时间为(10.11±3.82)天,院内复发率为8.89%(4例),院内再PCI复发率为15.56%(7例)。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除住院时间指标外,其余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急诊科常见疾病,患者病情危急且病死率较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尽早打开患者梗死相关的血管进行血流灌注[2]。目前,国内外对心肌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而治疗中抢救的时间十分重要。影响心肌梗死血管开通的因素包括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急诊前处理、确诊时间、溶栓前准备以及急诊到导管室的时间。而且其中,急诊处理和确诊等时间都是可控的,因此在这些过程中做好处理十分重要。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忽视护理的配合。护理配合效果如何对治疗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吴雪芹[3]对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发现优化急诊护理组患者急救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院内再发率均比常规护理组少。邓应美[4]等人对96例心急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优化组抢救显效率为48.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7.0%。本次研究中结果同以上学者研究具有一致性。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减少患者院内梗死复发率,减少PCI前准备时间,提高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4,07:235-236.
本组56例患者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14-70岁。病程2个月-10年。其中25例有中重度吸烟史。误诊为支气管炎47例,慢性咽炎9例,肺炎3例,胸膜炎2倒,冠心病2例,神经官能症3例。误诊时间2个月~lO年。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咳嗽,且呈发作性干咳,其中咳透明样黏液痰35例,胸闷气短26例,出现过敏性鼻炎、眼痒、荨麻疹等过敏表现的20例。有明确诱发因素,如哮喘家族史、粉尘、上呼吸道感染、刺激性气体、药物等共43例。查体:呼吸音低3例,呼吸音粗糙5例。56例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X线胸片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50例,胸膜增厚3例,10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全部病人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止咳药,均无效。
56例病人均经PEFR变异率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及激发试验后确诊为CVA。全部病人停用抗生素。给予盐酸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氨茶碱0.1g每日3次,扎鲁可特(安可来)5-10mg每日1次口服,同时加用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400-750μg每日1次吸入,少数患者加用布地奈德(普米克)吸入,用8-16周并逐渐减量。维持量吸入3-6个月后停药。
结果经以上治疗所有病例症状很快缓解,复查PEFR值均增高。PEFR变异率均<20%,并能维持较长时间临床缓解。
讨论
CVA是哮喘的一种不典型表现,其临床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咳嗽[1],常在运动、吸入冷空气、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双肺听诊无哮鸣音。而典型支气管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呼吸困难和/或咳嗽,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并呼气相延长,不经治疗部分自行缓解或治疗后缓解,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2]。CVA中大多数病人变异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多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用一般止咳化痰药和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能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原则和典型哮喘一样,主要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多数需要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4]。
CVA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所以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①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社区内科医生对哮喘发病机制和本质的认识。CVA是近年来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哮喘类型,常缺乏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要做好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②询问病史要仔细。详细了解起病时间和季节、有无家族史。对无明显诱因咳嗽2个月以上,夜间及清晨发作,刺激气味、冷空气及运动等诱发后加重,肺部无异常体征。胸片、心电图正常,抗生素治疗又难以奏效,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并及时做PEFR变异率、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4]。如果无条件开展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当PE-FR变异率>20%时则提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若无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使用禁忌的情况下,给予诊断性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可以确诊。
参考文献
1 钟南山.支气管哮喘防治研究近况及展望.新医学,1997,28(7):342.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磷酸酯作为急诊外伤感染预防性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将我科2009年1月至6月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唑啉钠预防急诊外伤术后感染的病人编入样本1和样本2,并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从中分别选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术后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对照组病人应用头孢唑啉钠2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好;局部疼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 结论 克林霉素磷酸酯预防外伤术后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急诊外伤;感染;克林霉素磷酸酯
克林霉素磷酸酯是通过化学方法使克林霉素与磷酸酯化反应的产物,其在体外无抗菌活性,临床用药进入机体后,它迅速水解克林霉素,显示其药理活性。克林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它在体内转化成有很强抗菌活性的N-去甲基克林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从而阻止了肽链的延长,抑制了细菌蛋白的合成[1],阻止细菌生长繁殖,因此克林霉素磷酸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各种炎症和感染性疾病。
外伤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我科的急诊处理方式是,彻底的清创,缝合,术后给予合适的抗菌药预防感染(伤口从受伤到就诊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此类手术属污染手术),并遵医嘱按时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引起外伤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属,其最适宜的药物应是第一代头孢菌素[2],但夜班(17∶00~8∶00)我院一般不做青霉素头孢类药物的皮试,克林霉素临床用药无需做皮试,且剂型多,使用方便[3],故而我院对于夜班外伤病人及白天头孢菌素皮试过敏的患者术后多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科2009年1月至9月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唑啉钠预防急诊外伤术后感染的病人编入样本1和样本2,并进行编号,按照随即数字表随机从中分别选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两种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及伤口条件分别见表1,表2。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略)表2 两组病人伤口条件情况比较(略)
两组病员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病人术后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克/25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通常每分钟不超过20毫克,bid,疗程6天;对照组病人应用头孢唑林钠2克/250毫升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疗程6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作对比。
1.3 药物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采用国药集团国瑞药业生产的药品,规格为0.6克/支,批号为:20081102;注射用头孢唑啉钠采用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规格为0.5克/支,批号为C081011。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统计指标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好,见表3;局部疼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见表4。 表3 两组病人治疗情况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局部疼痛,*P<0.05
3 结 论
克林霉素磷酸酯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多种感染效果可靠,细菌清除率也较高,是治疗外伤感染较理想的药物。同样头孢菌素作为广谱抗菌药,临床上已使用多年,抗感染效果也较好,从表3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种药物均可以有效控制外伤伤口的感染,伤口一期愈合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众所周知,药物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都会显示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是一把“双刃剑。2006年的“欣弗事件”,2009年的“新疆万例克林霉素不良反应事件”,这些无不让我们注意用药安全的重要性,克林霉素也因不良反应成了焦点。表4的观察结果也表明,两组抗生素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仅见局部皮疹、疼痛,胃肠道反应等较轻微的不良反应,它们均能通过降低药物浓度、减慢输液速度来缓解解决,只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就是可控的。讳药忌医不可取,克林霉素是急诊控制感染的有效的武器,正确的认识它,用好它,是能够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
综上所述,克林霉素磷酸酯,在急诊外伤术后感染预防方面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可控制,较轻微,安全性较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