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数字化的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彼得・韦尔(Peter Weill)和斯蒂芬妮・沃纳(Stephanie Woerner)发表于《斯隆管理评论》杂志上的文章:《在日益数字化的生态系统下求发展》中,就这些挑战发表了一番真知灼见。
对各行各业的公司来说,机会出现在两大方面:了解终端用户和业务设计,即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创造价值的四种商业模式(见右图):供应商(Suppliers)、多渠道企业(Multichannel Businesses)、模块化生产商(Modular Producers)和生态系统推动者(Ecosystem Drivers)。
供应商位于左下象限,它对于终端客户的偏好缺乏直接了解,与终端用户可能有直接关系,也可能没有。这类公司将产品和服务卖给价值链中的分销商。由于现在客户上网搜索更便宜的替代产品或服务变得更容易,它们很容易受到价格压力和商品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洗衣机厂商就是一类典型的供应商,设立由别人售卖的互助基金的公司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一家供应商,就要确保你的业务运营尽可能高效,但那仅仅是第一步。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终端客户会日益要求你迎合他们的喜好和要求。所以,如果你对终端客户了解不多,又不一心想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就得另辟蹊径,防止同质化。这意味着确保你的产品高度差异化,或者产品经由不是由生态系统推动者控制的分销渠道来流通,生态系统推动者是另一种商业模式,它拥有广泛的供应基础。不然,贵企业创造的所有价值有可能化为泡影。
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厂商海尔采用了多种策略,让自己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它开发了多款面向利基市场的产品,包括可以洗涤巴基斯坦妇女所穿长袍的洗衣机,以及针对尼日利亚可能发生的停电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可以将食物冷藏30个小时的冰箱。最近,海尔利用互联网,向公司外部人员开放其创新方法,因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定制化。
多渠道企业位于左上象限,它们深入了解消费者,因为它们倾向于与消费者有直接的联系。这一类公司让消费者可以通过诸多数字渠道和传统渠道来购买其产品,确保终端客户逐渐习以为常的那种无缝体验。许多银行和经纪商行是多渠道企业,一些零售商和保险公司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一家多渠道企业,没有比尽可能了解客户更重要的了。为了打造和完善综合体验,从而留住现有消费者、吸引新消费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你客户的生活需要必不可少。
全球最大的家具公司宜家就是一家典型的多渠道企业,它持续寻求方法改善其价值链中产品的种类。依托全球销售网点(目前在41个国家设有300家门店),宜家利用对客户的深入了解(比如通过上门拜访来了解),开发“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从卧室家具到预制食品,不一而足,统一打上宜家的标志性品牌。经过数十年来专注于众多门店的客户体验后,宜家最近推出了网上购物活动,让购物体验做到真正无缝,同时又多了一条进一步了解客户的途径。
模块化生产商位于右下象限,它们提供了一种涵盖整个生态系统的独特能力,但是它们对终端客户缺乏直接了解。它们即插即用的产品或服务适用于众多的渠道或合作伙伴,但是它们依赖别人来分销并且了解客户需要什么。这方面的一个典例就是让消费者能够付费购买众多产品和服务(比如日用百货和大学学费)的支付公司。
如果你是一家模块化生产商,就要在各方面做到领先。与供应商一样,这个领域的竞争很激烈,所以你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创新、价位合理。
Square公司就属于模块化生产商这一类。这家B2B支付公司创办于2009年,不断推出了创新的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与生态系统无关。Square的销售点、工资单、员工管理和日程安排等应用程序在苹果和安卓设备上都可以使用,其芯片和磁条卡阅读装置也是如此。
生态系统推动者位于右上象限,它们可谓集两者之所长:既深入了解终端客户,又有广泛的供应基础。它们充分利用这些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无缝体验,不仅销售自己的专有产品和服务,还销售整个生态系统上其他提供商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它们为自己创造了价值,同时向别人收取租金。美国和中国的大型互联网零售商就是典型的生态系统推动者,一些医疗服务机构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一个生态系统推动者,就应该在这两方面不断推向极致,增进对终端客户的了解,同时丰富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
韦尔和沃纳的研究表明,对参与生态系统而不是参与价值链的公司来说,创造价值的希望最大,所以生态系统推动者创造价值的潜力最大,而供应商的潜力最小。这四条道路都是确保持久成功的切实可行的路径,前提是你很清楚自己的总体战略是什么、这个战略需要什么。然而,如果你在失去客户,或者发展速度不如市场同行,就应该考虑进入到不同的象限,为此有两个办法:增进对终端客户的了解,或者成为生态系统中更重要的一员。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25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蔬菜专业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大型农场等已初具规模,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明显,农产品供销市场信息不对称,行业内信息闭塞,缺乏充分沟通与交流,造成农产品销售缺乏良好的渠道,资源浪费,各地农产品供需矛盾加剧,区域性蔬菜滞销与脱销并存的局面。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关注农产品电商,骆毅通过研究得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结论。但是没有得到蔬菜专业合作社电商发展的数据[1]。杨志峰分析了淘宝蔬菜网店的零售环节和经营上的优势和劣势,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消费者经常购买蔬菜,但每次买菜的金额一般也不高,相比之下,配送成本就显得很高。很难规模化经营[2]。杨明梅证实物流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农产品增丰歉收的事件屡见不鲜[3]。在此种背景下,研究蔬菜产业的物流对促进生鲜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上研究都是从发展农产品电商角度研究,但任何电商最终还是需要消费者接受,因此本论文以消费者对对黄冈地区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的态度调查与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关键因子,有利于分析蔬菜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的发展制约因素,为蔬菜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调查研究设计
在选择潜在客户样本时,将潜在客户分类为普通客户和大宗客户。通过调研建立对潜在消费者个体可能的特征、消费行为等有一定的认识,运用态度量表的因子分析探索引起顾客消费行为的具体原因,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因素分析之前,先将鉴别率较低题目删除,其标准为:平均数大于5.30或小于1.70、标准差小于0.90。按照此标准经经验所有题项都符合条件。从设计的第31项收集的数据分析表明,其均值为4.25,大部分样本理解调查的内容。方差为1.083表明数据的可信性,还是有一定差别。表明调研者大多还是理解理解,平均得分4.25分,本调研有一定可信度。
3 调查研究的实施结果分析
3.1综合板块分析
信度和效度分析如表1,信度(Alpha)大于0.6,因此问卷度量具有可靠性。由表1,KMO为0.636,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42.976,p值非常接近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2可知存在二个潜变量,通过分析这两个潜变量:大部分样本还是认可网上购买蔬菜,但对目前网络能够马上实施存在质疑。
3.2蔬菜特征板块分析
由表3,KMO为0.553,大于0.5,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可行,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100.320,p值非常接近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4可知,以特征值为1为提取标准时,共得到4个公因子,分别可以解释27.215%,16.307%,14.969%与11.347%的变量方差,共计占69.837%。旋转后的变量方差贡献变化不大,故不用旋转的矩阵,直接分析充分矩阵的结果。
由表5分析可以提取潜在变量1可以设计为和蔬菜质量有关的指标,主要涵盖的质量指标有:保鲜、价格、成本和设计参与体验等。潜在变量2设计为网上设计的多样性,特别关注消费者的口感。潜在变量3注重网络平台的品牌设计。潜在变量4顾客希望发挥价格优势。
3.3网购体验板块分析
由表6,KMO为0.662,大于0.5,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可行,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436.975,p值非常接近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7可知,以特征值为1为提取标准时,共得到5个公因子,分别可以解释30.736%,12.891%,9.689%,7.853%和6.454%的变量方差。共计占67.623%。旋转后的变量方差贡献变化不大。但是考虑到旋转的矩阵,直接提取潜在变量有一定效果,后面使用旋转后的成分分析矩阵。
由表8可以提取潜在变量1可以设计增强网上蔬菜的服务质量,涉及退货和服务,以及优质的三网互联网络的网络设计,增加能够手机上网、微信下单等客户体验内容。潜在变量2设计为,能够给顾客超量的惊喜。特别产品设计过程中,欢迎顾客参与合作社种植体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设计丰富的偷菜活动,促销产品。潜在变量3注重网络设计,方便客户上网下单,操作方便,便于追踪订单。潜在变量4顾客希望通过定制等形式形成议价,降低购买成本。同时定时定制,可以减少物流的不确定性。潜在变量5顾客希望增强体验,增加微信手机订单等通用的模式。
4 调研结论
以上结论虽然定量部分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但由于量表是设计过程中有主观成分,因此潜在因子的提取有一定主观性。定性的数据由于设计可能不完整,样本选择有一定误差。同时调研仅仅以黄冈地区为例,将数据结论推广到全国有一定误差。
从以上调查可以得出,蔬菜类电子商务虽然存在种种的发展瓶颈,但还是获得了大部分相关参与主体的认可,可以总结结论如下:
从综合板块分析得出有四因素影响电商的发展:蔬菜质量、网页设计质量、品牌和适当的价格。蔬菜质量有关的指标主要涵盖保鲜、价格、成本和设计参与体验等。潜在网上设计的多样性,特别关注消费者的口感和评价。
从蔬菜特征板块分析有五因素影响电商的发展:网上蔬菜的服务质量、超值的购物实体种植等体验、便捷的网络操作、灵活定时定制等灵活购买方式和顾客希望增强网络体验。蔬菜类专业合作社需要保证自身的蔬菜的品质,吸引顾客参与种植等多种方式推销自己产品。同时也需要较好的界面设计技术,适应顾客灵活定制的需求。
网购体验板块分析以及优质的三网互联网络的网络设计,增加能够手机上网、微信下单等客户体验内容。潜在变量2设计为,能够给顾客超量的惊喜。特别产品设计过程中,欢迎顾客参与合作社种植体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以上结论虽然定量部分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但由于量表是设计过程中有主观成分,因此潜在因子的提取有一定主观性。定性的数据由于设计可能不完整,样本选择有一定误差。同时调研仅仅以黄冈地区为例,将数据结论推广到全国有一定误差。
参考文献
[1] 骆毅.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若干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2(09):110-115.
我国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从阅读走势来看,数字阅读群体和数字阅读时长均有着比传统阅读群体更强劲的增长。[1]由此可见,国内出版市场已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市场,裂变为传统市场和数字市场并存的二元市场。市场的变化必然要求出版单位的出版策略随之改变。
一、商业模式创新理论
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可追溯到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创新,囊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几乎涉及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中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范畴。[2]众多中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做了许多探索,不少人认为可从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角度入手,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Osterwalder指出,企业可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激发商业模式创新。[3][4]迈克尔・哈默认为应从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出发进行商业模式创新。[5]Johnson 等认为,顾客价值命题、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要素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要实现商业模式创新须从这四个要素着手。[6]李东则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结构化的研究,他总结出有三种路径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成本结构创新和利润保护模式创新。[7]原磊认为: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应当从提高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伙伴创造价值的能力和为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来入手。[8]以上学者根据自己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了方向,但有的过于宽泛,而有的又过于细微,不利于企业的具体操作。
笔者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识别顾客价值、创造顾客价值,然后通过提交价值最终使企业实现价值的这一基本过程,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客户细分、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收入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应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研究和尝试。
二、工具书的特点和面临的危机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全面系统地汇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料、经审定整理或概括、用简明易查的方法加以组织编排、提供某些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 专供查阅和检索的特定类型的图书。[9]工具书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1)知识性:所收集和传递的知识内容广泛,涉及面广而深,包罗万象,应有尽有。(2)资料性:收集的资料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详尽无遗,表达精确, 信息量大。(3)检索性:收集的资料都是按一定的科学方法组织起来的,形成的知识系统便于查考,能迅速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精力。[10]
人类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查询信息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数字化技术前,需查询时只能借助于纸质的工具书,按照目录和索引一页页翻去;网络时代,人们有问题时更乐意通过百度贴吧、维基百科等新的方式查询解决问题,相比翻着大部头的工具书更加方便、准确、快捷和实惠,纸质工具书不再如以往一般广受欢迎。
三、辞书出版社基本状况
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工具书出版为主的综合性出版社,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8月的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为现名。主要出版各类综合性辞典、语文辞典、专科辞典、方志、年鉴及学术与大众读物。《辞海》是该社标志性图书。著名学者舒新城、陈望道、夏征农曾任主编。《辞海》曾获国家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11]
如今,获得过如此多殊荣的辞书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存在诸多困惑,面对数字化产品明显的优势和读者的流失,何去何从?进行创新前先从自身优势、劣势和环境状况着手分析:(1)优势:该社建社早,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编辑队伍,出版图书质量高、有权威,是家口碑好的品牌社。(2)劣势:长期的事业体制造成市场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面对市场变化显得力不从心。(3)威胁:受网络化的冲击,百科类图书市场严重萎缩,读者更愿意借助数字化工具释疑解惑。(4)机会:读者在享受网络搜索便利、快捷的同时,海量的信息往往会令读者眼花缭乱,难辨真伪,信息爆炸时代更需要权威和精准。
四、辞书出版社创新路径
显然该社旧有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网络化时代读者的需求,但出版社良好的品牌和有特色的产品,是难得的财富。本文以《辞海》为例,结合前文的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探讨该社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
1. 重新细分读者
用户构成了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该社的用户就是读者,为更好地满足读者,出版社可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中的读者有共同需求、共同的行为和其他共同的属性。出版社须做出合理决议,到底该服务哪些读者细分市场,该忽略哪些读者细分市场。一旦作出决定,就可凭借对特定读者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仔细设计相应的商业模式。
《辞海》是一本百科类图书,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可按年龄进行细分,可将读者市场分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市场。按照专业类别划分可以分成:机械类、农业类、军事类、文学类、化工类等市场。按照对象属性可划分为机构市场和个人市场。读者不同对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企业所使用的推广路径、分销渠道也有所差别。须搞清楚自己在为谁创造价值,在为谁提供服务,其特定需求是什么,这是出版社成功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石。
2. 创新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是用来描绘为目标用户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价值主张是用户转向一个企业而不是另一个企业的原因,它解决了用户困扰或满足了用户需求。每个价值主张都包含可选的系列产品或服务,以迎合目标市场的需求。
由于是工具书,如果仅仅将其开发成电子书供读者阅读的话,显现不出数字化后的优势,因读者使用时根本不会整本书阅读,而是每次只需其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所以《辞海》产品的开发应将读者的使用习惯和数字化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辞海》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产品突破:(1)工具书在线:以互联网为载体,权威、专业、高质量的工具书为基础,打造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供用户在线准确、便捷、快速地查询。(2)内嵌工具条:将《辞海》内容拆成一个个词条,设计成可嵌入电脑、阅读器、手机的一个工具类产品,用户需要时调出来,不想用时放工具栏内。在产品内容的开发上针对不同的读者,设计不同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设计带有图片或音频、视频的产品,形象化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且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大学生或其他专业用户,开发出相对有深度且专业性强逻辑性强的产品。总之,对于工具书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不可能一本走天下,要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对于不同的终端和用户呈现不同的内容,产品好才能增加用户的黏性。
3. 建立广泛的价值网络
应选择以网络化协同为驱动的创新路径。通过更大范围的联盟或扩张, 围绕用户核心价值系统来组建产品或服务, 形成价值网络系统。价值网络系统中的企业相互协同创造价值, 其协同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客户需求满足。[12]
打造各种合作关系,寻求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对于《辞海》而言,工具书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走大众路线,出版社可选择和众多机构合作。(1)和苹果公司或手机厂商合作:将《辞海》做成应用,在Ipad、Iphone的苹果商店里销售或安装Android的手机上使用。(2)和电子书包合作:2011年在中国电子书包是个热门话题,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多个地区已开始实验,将专门为孩子们开发的《辞海》工具条嵌入学生的电子课本里,可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3)和高校图书馆合作。(4)和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合作:如环境科学、机械电器、军事、农业科学等,可分别和这些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众多合作伙伴的合作,可更便捷地接触到最终用户,达到和合作伙伴共赢的目标。
4. 收入模式多样化
如果用户是商业模式的心脏,那么收入来源就是动脉。什么样的价值能够让各细分群体真正愿意付款?什么样的付款方式用户愿意接受?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企业才能在各细分群体上发掘一个或多个收入来源,不过每个收入来源的定价机制可能不同。
出版社开发的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辞海》,收入模式也可多种多样:(1)广告收费:在词条或书籍中植入广告,产品可不收费或少收费,通过对广告商收费实现收益。(2)使用收费:根据用户使用量的多少进行收费,比如按用户使用词条多少进行收费,每个词条可用很低廉的定价。(3)授权收费:这种收费方式主要是出售给机构使用,比如说出售给学校图书馆,可以授权给学校供在校师生使用。
结 语
工具类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对产品的概念、顾客的需求、市场的变化重新理解,对出版社现有的产品和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要立足于数字化的大背景考虑出版社的出路,这必将经历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
参考文献:
[1] 我国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新闻网[EB/OL].http:///cul/2011/08-08/3239831.shtml,2011.
[2] 徐 迪,翁君奕.商务模式及其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04(29).
[3] Osterwalder, 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 -A Proposition in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 Universitéde Lausanne, 2004.
[4] Osterwalder, A.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Innovation [EB/OL].http:/ /business model - design. Blog /, 2007.
[5] Hammer, M.Deep Change: How Operational Innovation Can Transform Your Compan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4).
[6]Johnson, M.W, Christensen, C. M.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9).
[7] 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6(11).
[8] 原磊.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J].经济管理,2009 (3).
[9] 齐晓晨.网络工具书的现状和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 2005(2).
[10] 宋红,李秋彤.从工具书的特点看工具书的建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6).
伴随着数字出版浪潮来到,教育出版的模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传统出版流程的变化,IT运营、网站、多媒体等以前不曾出现在传统出版流程中的元素日益占据了重要的一环,悄悄改变了以往的选题策划、编校加工、装帧设计、印制发行的线性流程。其次,在数字出版时代,教育出版能做的事情变得更多、更复杂,影视、音像、培训等等不同的产业呈现出交叉,甚至趋同的变化。最后,由于数字出版的冲击,出版业价值系统内部面临着重新界定,内容和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数字出版同时到来的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出版社有了一个历久弥新的角色——内容提供商。
出版物和出版服务的价值是通过出版社和上游的合作者以及下游的消费的价值传递和最终的消费得以实现的。因此,只有找到好的育出版数字化商业模式,才能实现教育出版数字化地发展。
早在20个世纪50年代 “商业模式”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但直到40年后(1990年代)才流行开来。泰莫斯定义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因此,在分析商业模式过程中,首先关注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特别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要梳理出教育出版数字化商业模式的难点可以从商业模式的内在要素入手。
首先,客户价值主张。这一点要从读者入手,要明确读者是谁,读者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教育出版社应该提供什么,怎么提供的问题。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图书的纸质载体限制,拓展了教育出版的空间,同时,读者的需求和要求也相应地增加了。教育出版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老师、家长是传统教育的读者主要构成人员,新的形势下教育的受众进一步扩大了,尤其是新兴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等,教育的对象已经扩大到全体民众,读者面的扩大是客户的主张进一步复杂化。这些教育出版所开发的内容如何确定读者,读者的需求如何明确,读者的具体要求如何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给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如何明确读者的主张首当其冲。出版社只有深入了解客户对教育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具体需求,才能明确自己应该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教育数字化出版产品自身的价值。教育类出版社数字化商业模式合理与否,取决于客户的价值主张能否有效的满足。
其次,关键资源。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数字出版这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无疑是对教育类出版社资源和能力的重构。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整合相关资源才能实现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出版社的书稿内容、学校的教学体系、资源与评价系统等等多种来源的教育资源需要系统的整合,在展现形式上,课件、影音、软件等多种形式也同样需要整合和处理,并且这些处理和整合在时间上的要求很高。更多、更好、更新的教育信息不断涌现,客户的要求和主张也越来越超前,这些无疑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大难题。作为教育出版社应该根据客户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来对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也就是要对教育资源系统、评价系统以及新产生的在线学习系统和定制出版系统进行组织协调。针对个体特点进行资源合理调配是教育出版资源整合的核心。
数字音乐按照基本的定义来讲,它就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来传输的音乐。究其内涵,音乐产品和播放方式的数字化,使音乐产业的制作、分发和营销成本大幅降低,使唱片公司对音乐产业的控制力锐减。数字化使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乐产业在所有的文化娱乐产业中,最早受到数字化的影响。所以研究数字音乐可以作为文化娱乐产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先导。
一、数字音乐的目前发展现状
数字音乐这股潮流究竟有多迅猛,几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说明一切问题:2005年全世界数字音乐的销售在15亿美元;2010年,已经变成了107亿美元。而在新兴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 2010年3.7亿人在线数字音乐的用户和2009年300亿元无线音乐市场规模似乎已经说明了问题。 与此同时,国际作者作曲协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这个拥有100多个会员的国际行业协会,其会员在税收方面已经超过了70亿欧元。“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巨大的产业,数字音乐重造了音乐产业链。” 国际作者作曲协会联合会拉美地区主任圣地亚哥·斯库斯特说道。
中国音乐产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中国音乐消费人次应该在世界各国占首位,但中国音乐产业只占有整个音乐市场的5%-8%。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是把音乐当做商品,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音乐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它主要是指音像业、音乐商业演出等以音乐作品商品化作为核心的产业。其中,唱片公司是音乐产业链得以形成的核心环节,是传统音乐产业的主宰者。但是,随着宽带技术、MP3技术、P2P技术、新型数字音乐播放设备出现,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中音乐产品的生产、分销流通乃至消费形式,使得数字化、无形化的纯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传递。这种科学技术,必将给音乐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和国外音乐的海量、优质服务相比,中国的音乐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在线音乐网站一直在积极探索其适应现阶段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现状和特点的商业运作模式。
二、数字化对音乐市场的基本影响
音乐产品和播放方式的数字化,使音乐产业的制作、分发和营销成本大幅降低,使唱片公司对音乐产业的控制力锐减,数字化使音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新旧技术标准的竞争中,数字时代的音乐产业实现了企业战略、技术、产业组织与制度的共同演化,新的产业格局与秩序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企业盈利模式逐步浮现诞生。
具体来说,数字化对于音乐产业商业模式的基本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产业格局由传统音乐产业格局向数字音乐产业格局变化地过程
在传统音乐产业低迷的时期,数字音乐风景一枝独秀,给奄奄一息的音乐产业一支强心剂。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音乐产业碰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敌人——新技术革命。传统音乐与技术结合的历程中,伴随着成长蜕变的欣喜与疼痛,而在整个互联网音乐市场,音乐人与受众亦都面临着由市场规模不平衡带来的困扰。对传统音乐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数字化改变了音乐产品的生产、分销流通乃至消费形式,使得音乐产品摆脱了以往用胶片、磁带或是光碟作为载体,并主要通过有形物理渠道进行分销流通的传统商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无形化的纯数字音乐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传递。
(二)数字化对于音乐产品供应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