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7 14:58: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经济统计学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城乡统筹改革方兴未艾时,人们对于养儿防老的担忧有所下降,但城乡统筹并没有消除对房价急剧上升的恐惧,于是,人们对养儿防老的担忧突增。究竟怎样解释城乡统筹、养儿防老和反按揭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找不到最好的解释办法和理论依据,次优的选择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部分原理,首先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三者的关系,当新制度经济学不能很好的解释事物现象时,就足以说明新制度经济学是不自恰的。
一、新制度经济学原理的社会目标适用性纵览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与凡勃伦、康芒斯经济学者研究的旧制度经济学相比较而言的,从凡勃伦的制度分析――“本能”和“习惯”技术和礼仪“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康芒斯的“集体行动”“交易”“法律调节”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新工业国”和“新社会主义”,再到科斯的“企业分析”“交易成本”“产权安排”威廉姆森的“组织纵向一体化”等,直至诺斯的“制度变迁”和近年来的“制度演化博弈”,这条发展路径充分说明了新、老制度经济学的血缘关系,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体上是一脉传承的[1]。沿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发展路径中的社会目标(相对于经济目标而言),以及这个社会目标中城乡统筹价值、养儿防老因素和反按揭之间的关联成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博弈中包含了大量的“制度因素”,其定义的“正式制度”是指各种宪法、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契约等,必须由权威机构予以颁布实行,拥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一旦触犯,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非正式制度”通常被指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为人们主观意志所转移的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包括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自行强制的操作规则等,非正式制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及选择偏好,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不得不随众和随大流。新制度经济学也许在这一点上吸收消化了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并加以发现”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广泛吸收了人类行为理论、社会学理论中最新发展的学科,结合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创建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形成制度分析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框架,这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吸收人类行为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就大大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涵盖的领域和对问题的分析力、解释力,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力度和深度,当科斯本人及威廉姆森、张五常、德姆塞茨、阿尔钦、诺斯等经济学家仅仅把目光集中于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分析等所谓主流经济学认可的研究领域时,新制度经济学将如何解释个体的逆向选择问题?又怎样解释“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令人不得不随众和随大流”的社会现实?我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等主流经济学相比本质变化可以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使社会目标取代经济目标成为主旋律,实现由经济目标主导向社会目标主导的回归,当然社会目标中一定包含经济目标,那么我们就要用新制度经济学具体分析其社会目标中城乡统筹、养儿防老和反按揭之间的血缘命脉,以此衡量新制度经济学是否是自恰的。
二、新制度经济学对城乡统筹、养儿防老和反按揭的解释
1.新制度经济学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阐释
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从新古典正统理论那里继承了市场、供求、边际主义、生产要素等概念,是古典、新古典统经济学的扬弃,当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市场的有限理性和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原理时,他们就注重了整个社会变迁的“和谐”过程,准确地说是“自然过程”,因为“自然过程”往往是“和谐的”(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新制度经济学把经济学引向了社会化的方向,指出制度和政府支持对市场运行的重要性足以解释为什么城乡统筹改革是在国家的推动下产生的“自上而下的”的经济变革形式,这种变革符合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连绵带”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所在,“经济制度的组成和转变只能在选择政府的基础上作解释,现在制度的存在都是在局限条件下人们选择的结果,……中国的整个产权制度结构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3]
新制度经济学在勉为其难地解释了乡统筹发展的政府作用和制度变迁的必然,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中国现实中“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寻求突破的现实,但研究发现,城乡统筹不仅仅包含经济目标,恰恰相反,是为了寻求整个中国社会城与乡村和谐的社会目标,这个目标中包括经济繁荣、政治文明、文化发达、精神富足的“四化社会”,四大直辖市统筹改革试验的不同重点却被一个城乡统筹吸纳了所有需要积极融合的要素。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如何解释城市反哺农村?如何解释有差别、分阶段、分层次性的城乡和谐?又如何解释农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非经济、非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是大市场,甚至不自觉的以城市的市场为模板,企图把农村抛除在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的范畴之外。这不得不说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缺憾。
2.养儿防老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社会问题解释的盲区
新制度经济学立足于西方社会,西方社会对于养儿防老的概念几乎等于零,在中国社会中却远远无法解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注意不是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拥有的财富、金钱并不成正比,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却往往得不到满足,秉持“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一旦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如退休、失去工作,就会有权利丧失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等负性情感随之而来,他们会希望从儿女身上得到补偿。“非正式制度”中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当然能够涵盖“养儿防老”这个习俗,然而“养儿防老”在很多场合、很多领域、很多过程、很多作用上都远远高于市场对社会的推动力,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自行强制的操作规则等只不过是为了其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作铺垫,并非是适时分析历史现状、社会现实的,只是理论本身的需要而已。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如一些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奴隶制废除,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认为奴隶制不符合人性,与‘天赋人权’相悖;受文化的自身影响,社会习惯自身发生的变化”[4]。中国社会的“养儿防老”属于哪种社会价值目标?我们用制度经济学自然无法断定,“一方面,经济学仍旧是非历史的;另一方面,当涉及历史、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矛盾时,经济学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和政府为中心的解释”[5]。养儿防老就是典型的历史、社会关系和现实矛盾的交集节点,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任何正式制度、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养儿防老”时总是苍白无力,这也证明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不自恰。
3.新制度经济学与反按揭谁解释了谁
新制度经济学与反按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经济学家们又是怎样求证的,它们之间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是交易费用原理的运用还是制度变迁的需要?是产权经济学的使然还是非正式制度的推动?新制度经济学怎样给与解释?“反按揭的内涵‘按揭’一词,对今天的广大消费者来讲已不陌生,它是一项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房等高档消费品时,只要预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即可拥有该消费品,剩余款项由银行支付,消费者在约定年限内按月向银行归还一定数额货币的贷款业务……,在约定的年限内,消费者仍享有该房的正常居住权,期满后银行拥有该商品房的所有产权,并进行处置,从中赚取利润的一项特殊的信贷业务。”[6]由此可见,反按揭的经济学原理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市场经济原理的运用与拓展,当然新制度经济学也能对此分析,但这不能说明示新制度经济的本身理论结构的自恰性,倒是一种继承性。这就无法证明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反按揭时是自恰的。如果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那么反按揭难道比按揭的交易费用更高?金融机构反按揭的实际交易费用(耗费和盈利)并不比按揭的金融机构在交易费用方面有很大改善,那么为什么还要推行反按揭呢?中国的现状是起源于、适应于西方社会的新制度经济学能解释的么?我们只能认为起码在中国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反按揭时也存在着不自恰。
总之,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城乡统筹、养儿防老和反按揭时是不自恰的, “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的经济学家重新考察世界上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达到功能最优的理论,不仅在于资源配置方面,也在于生产关系方面。” [7]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卫国.新老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从“本能、习惯”到“交易成本”[J].江海学刊,2006,6:53.
[2]刘学强.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力[J].特区经济,2001,5:47.
[3]李重芬,徐元康.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中国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1,7:43.
[4]王寅.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进展[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8,6:13.
中图分类号 R68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009-02
The Influenc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Patients in Arthroscopy by Different Pressure Value of Electric Hemostatic Machine/SHEN Xiao-q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4):9-1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CL reconstruction patients in arthroscopy by different pressure value of electric hemostatic machine.Method:177 case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2 to August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he pressure value,the control group 77 cases with pressure value 600 mm H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100 cases with pressure value 300-400 mm Hg.
Result:The operation tim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egree of anxiety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using tourniquet 1 h and 1.5 h,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The electric hemostatic machine with pressure value 300-400 mm Hg can improve surg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increase the hemostatic effect,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Electric hemostatic machine; Different pressure value; Arthroscopy;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Hospital in Xiamen City,Xiamen 3611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4.005
前交叉韧带在损伤之后很容易出现关节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对于膝关节正常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1-2]。手术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患者术后康复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在应用电动止血带机过程中给予适宜的压力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同时还可以预防并发症和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3-4]。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7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77例,依据电动止血带机不同压力值进行分组,对照组77例,男50例,女27例,年龄18~53岁,平均(37.2±10.3)岁,受伤原因:运动性损伤40例,外力损伤37例;损伤类型:新鲜类损伤47例,陈旧性损伤30例;左侧37例,右侧40例。观察组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19~55岁,平均(37.8±10.1)岁,受伤原因:运动性损伤49例,外力损伤51例;损伤类型:新鲜类损伤57例,陈旧性损伤43例;左侧51例,右侧49例。两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ATS-Ⅲ型电动数控气压止血带仪(杭州麦迪克有限公司生产)。患者入室后按一般常规护理,进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首先将电动止血带机电源打开,电源指示灯显示为绿色,面板压力调节到0,同时报警红灯短暂的闪烁,从而表示报警系统已经启动,然后在患肢大腿根部选用合适的棉纸做衬垫,宽度超过袖带2~4 cm为宜,平整缚扎,保护受压皮肤,再将止血带平整缚扎其上,松紧度以一指为宜,并在外系好固定带,后以绷带加固,以防充气后滑脱,然后把止血带上的蓝色连接管和机器上的蓝色螺旋管连接好并且拧紧。观察组的充气压力值调整为300~400 mm Hg,对照组充气压力调整为600 mm Hg,持续时间为1.5 h。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时间情况。(2)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止血带后1、1.5 h烦躁程度情况。烦躁的评价标准,无烦躁: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感觉;轻度烦躁: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有轻微的不适感觉,但是可以忍受;中度烦躁: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有胀痛的不适感觉,按照要求需要应用镇静药物或者镇痛药物;重度烦躁: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有胀痛不舒适感觉难以忍受,要求立即将止血带撤下。(3)观察两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时止血效果情况。效果判定标准,优: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术野清晰,没有出血,解剖结构层次清晰;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显示清晰,有轻微的出血,能够进行基本的解剖分离操作;差: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显示有明显出血,没有办法进行手术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6±0.2)h,低于对照组的(2.5±0.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P
2.2 两组患者应用止血带后1、1.5 h烦躁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应用止血带后1、1.5 h烦躁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应用止血带后1、1.5 h烦躁情况比较 例(%)
组别 应用止血带后1 h
应用止血带后1.5 h
轻度
烦躁 中度
烦躁 重度
烦躁 轻度
烦躁 中度
烦躁 重度
烦躁
对照组(n=77) 60(77.9) 10(13.0) 3(3.9) 52(67.5) 16(20.8) 9(11.7)
观察组(n=100) 6(6.0) 0 0 9(9.0) 1(1.0) 0
字2值 106.14 13.90 3.98 72.45 20.18 12.43
P值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止血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止血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3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时止血效果比较
组别 优 例(%) 良 例(%) 差 例(%) 优良率(%)
对照组(n=77) 59(76.6) 17(22.1) 1(1.3) 98.7
观察组(n=100) 80(80.0) 20(80.0) 0 100
3 讨论
止血带是外科手术常用的工具,随着止血带的发展,电动止血带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动止血带可以通过在使用过程中对压力和时间进行设定,自动调节成恒压状态,如果超时会报警,有效的提高止血带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排除人为疏忽进而导致止血带时间过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面的出血,利于手术术野清晰度的保持,从而对于手术操作清晰的显露,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5-6]。但是电动止血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其压迫呈现恒定的压力,可能出现止血带麻痹、休克、止血带疼痛、神经损伤及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状。电动止血带属于机械性压迫,如果压力调整不当,容易造成皮肤损伤、止血带麻痹、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出现肺栓塞和急性肾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7-8]。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对于手术消毒范围相对较大,要距离术野20 cm以上,所以止血带要绑缚在大腿根部,止血带部位的皮肤和衬垫要处于平整的状态,不能有褶皱。本组患者均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止血的要求较高,手术过程中止血带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烦躁不安情绪,直接对患者手术进程造成影响[9-10]。本研究拟探讨电动止血带压力值设定情况,电动止血带充气压力值要保持适宜状态,如果压力过高,会造成止血带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压力值过低,只是对静脉血流形成阻断,无法对深层的动脉血流进行阻断,从而起不到止血的效果,同时肢体充血,会影响关节镜下术野的清晰度,影响手术效果[11-12]。电动止血带充气的压力和安全时限进行有效的把握,皮肤和深部组织的血管和肌肉受到压迫之后可能造成止血带部位疼痛,其原因是止血带造成机械压力过大造成的。有资料显示,如果电动止血带充气的压力值越大,对于患侧肢体止血带周围的肌肉和神经压迫会越大,从而出现止血带疼痛,甚至于造成神经损伤或者麻痹。严重的疼痛会造成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和乱无目的的乱动,对手术治疗过程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77例临床资料,依据电动止血带机不同压力值进行分组,结果表明,观察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止血带后1、1.5 h烦躁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时止血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提示在相同的时间内,300~400 mm Hg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出现疼痛,从而减少烦躁发生率和降低烦躁程度,进而进一步的降低坠床、软组织挫伤等意外性的发生率,另外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恢复的水平。
综上所述,电动止血带机压力为300~400 mm Hg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率,降低烦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晓琴,李泽萍,向春艳,等,循证护理模式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康复锻炼遵从性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6):854-856.
[2]张磊,陈百成,马世云,帕瑞昔布钠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33):4532-4534.
[3] Esler C N,Blakeway C,Fiddian N J,et al.The use of a closed suction drain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A prospective,randomised study[J].J Bone Joint Surg(Br),2012,85(8):215-217.
[4]黄海璋.膝关节镜下异体组织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88-89.
[5]郝秋彦.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自体胭绳肌肌腿镜下重建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39-41.
[6]李建明,拉华欠,韩丽,关节镜下“二步法”定位六股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23-24.
[7]黄永光,黄铭图,米琨,关节镜下自体8股胭绳肌腱重建青年前交叉韧带损伤[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46-47.
[8]陶敏敏.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比较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50-51.
[9]雷玉凯.关节镜下重建膝前交叉韧带26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1,9(7):29-30.
[10]秦瑞云,张勇奇,王海霞.关节镜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2,26(9):2540-2542.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经管类的专业课中属于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不少学生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难学、不实用,即使在考试中能够通过,在现实中也不知如何加以应用。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在于回归社会经济统计学课程的原始目的,以数据导向的原则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一、目前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过去,我国统计学界一直将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划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学派,将社会经济统计学完全限制于描述统计范畴,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管理研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日益增加,统计学界又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即过分偏向数理统计学,否认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独立性。近年出版的各种统计学教材中,数理统计的内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到了满书都是数学公式的程度。
目前的社会经济统计学课程由于过分偏向数理统计,在教学中仍以统计公式推导为主。许多统计学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于严谨的数学逻辑框架情有独钟,但其面对的教学对象却属于带有明显文科性质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追求数学公式的完美。这就造成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科学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研究对象是人的活动,许多活动是很难用精确的数学逻辑来理解的。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过程,可以使数据表现出稳定的行为特征,与特定的研究模型相吻合。而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不受约束的个人或者企业,其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异常。
以回归分析为例,在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学生拿到的教学习题数据都是性质良好的,回归结果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统计显著性。但在真实的经济分析中,一次回归能够得到显著系数是非常难得的,由于现实中“噪声”的影响,大多数回归模型都无法通过统计检验。例如,从理论上说,居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应当存在着线性或者二次曲线型的相关关系,但学生在利用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数理统计成绩很好的学生在使用统计数据撰写论文时,经常会陷入一种困惑,即发现现实中的数据特征与自己所学的理论完全不能吻合。
鉴于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中,应当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和理解数据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适应各种“不完美”的数据,学会从数据中剔除“噪声”的影响,发现数据的本质。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不但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现实需要,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据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思路
数据导向在统计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质量是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调查数据质量的认识能力。
调查是所有统计工作的起点,调查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统计分析的效果。人们在日常所接触到的统计数据,都是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得来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调查的原理,就很难理解数据中各种错误的产生原因。在许多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中,统计调查所占的比重都很小,有些甚至直接与“抽样估计”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把抽样误差分析作为统计调查的惟一内容。事实上,统计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抽样误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把统计调查理解为仅仅是抽样误差计算,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基于这种考虑,应当大幅度提高统计调查内容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使之达到全部课时数的1/3左右。教学内容应当包括统计调查的分类、各种抽样调查形式的优缺点、调查误差的来源等等,其核心在于使学生理解影响原始数据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有关抽样调查的内容中,如何确保抽样的随机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这项内容的深入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随机性对于统计工作的意义,以及在现实中各种可能出现的违背随机性要求的情况。
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是统计学研究的前沿,在传统的统计学教材中往往很少涉及,但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调查误差的来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当进行介绍。例如,目前许多媒体都喜欢引用网上调查的数据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网上调查的抽样框是存在偏差的,其调查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全体居民的意见。要认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对于抽样框的概念、抽样框误差的形式等有一定的认识。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授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实践经验,能够结合现实情况来加以分析。这部分内容如果讲授得当,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趣味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统计调查的社会实践,通过亲手做几份调查问卷来加深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解。
2.以真实数据替代虚拟的教学数据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侧重于对方法的介绍。教学中使用的数据往往是虚拟数据,或者是经过精选和剪切后的真实数据,这类数据的惟一作用就是让学生练习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公式。学生只需要把数据代入公式,就能够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计算结果。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学生误以为统计就是一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科学,而忽略了根据不同数据选择不同计算方法的要求。
采用数据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中抛弃虚构的教学数据,而使用现实中的真实数据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对于选择的数据提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各种统计知识进行自主分析。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权变的统计观念,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批数据进行反复处理,从中选择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当学生拘泥于某一种习惯的分析方法时,教师应当提示他们思考为什么优先采用了这种方法,而没有采用另一种方法。比如,许多学生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习惯选择使用算术平均数,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讨论是否能够使用几何平均数或者中位数等其他的平均指标。
在教学中,我们曾向学生提供了美国从1900年以来的所有统计年鉴的电子文件,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分析美国的经济成长情况、劳动力变化情况等等。由于数据量非常庞大,学生可以选择出许多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包括横向的州与州的比较,纵向的年度间比较,不同指标间的相互比较等等。每一种分析方法都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堂中学习到的各种原理,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实践,学生既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精髓,又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借助实验方法解释统计概念
数理统计学的教学侧重于公式的推导,而社会经济统计学则要求让学生更多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管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分布、参数估计这样的概念往往很难理解,例如在讲授抽样估计的内容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样本平均数的标准差”这样一个概念,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样本平均数是一次调查中获得的常量,对一个常量计算标准差是很难想象的。尽管教师可以完美地推导出样本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个数学游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