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旅融合优势

农旅融合优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旅融合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旅融合优势

篇1

在环境、科技、需求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原本具有明显分界线的产业出现了一定的融合现象,这种产业融合使得各产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提高,实现了资源节约、产业进步的目标。从本质上说,农业旅游也是产业融合表现的一种,即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并延伸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的产业形态,它包括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充分结合了两大产业的优势,扩大了旅游产品的种类、数量与活动内容,不仅满足了旅游产业优化和广大农民的生存发展需要,还实现了旅游业、农业向新型产业化模式的转变。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人数达到了3亿人次,是全国旅游总量的1/3,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359家,遍及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农业形态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农业旅游正在成长为一个新型的旅游业增长核心点,为我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背景因素

1、系统性思考观的引入。随着人们对于系统性思考观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更青睐于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关系融合成一体来处理。农业旅游的产生过程中,系统性思考观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强了对内部产业创新、完善、升级的重视,从源头上有效推动了产业融合的进步。换言之,系统性思考观使得农业与旅游业不再有着很深的界限,让人们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了两个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2、旅游资源观的改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是对山河大川等名胜古迹的开发,这种思想制约了旅游业范围的拓展。时代的进步造就了新的意识的形成,人们对于旅游资源的认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迹,开始走向所有能够激发旅游者兴趣、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旅游资源,农业旅游就是其中最具功能性的一种。在农业旅游范畴内,农业劳作、田园风光、农产品加工等都属于比较热门的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观发生转变的今天,农业旅游价值逐渐突显,对它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3、农业改造的迫切需求。我国的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人口数量大、剩余劳动力多、农业收入低等多方面问题的困扰,农业改造的需求十分迫切。在这样一个农村发展背景之下,农业旅游的进行是改善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农业进步的较好选择之一。农业旅游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加大了农产品的消费范围,进而提高农业的价值和收益。

4、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现如今,虽然我国城乡统筹的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情况还十分普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的城乡收入之比为2.77:1,城乡收入差异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而农业旅游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带来的益处则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的深入发展[3]。5、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建国之初,人们的需求往往在于能够吃饱饭、穿暖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已经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的热衷。农业属于有形消费产业,具有自然、休闲、恬静的内涵,而旅游业则属于无形消费产业,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的人们对于自然、休闲、恬静的满足。总的说来,这一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农业旅游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的融合过程和变化

1、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过程。该过程实质上是利用农业的资源和旅游的服务来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涉及市场调研、研发、生产、加工、宣传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自身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农村生活与风貌也是农业资源的一部分。旅游服务的加盟,使得农业旅游的开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农业旅游融合产生的变化。总体来说,农业旅游融合产生了诸多新变化,不仅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还在产品创新、发展模式上得到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产业功能的多样化。将农业生产的众多内容囊括在内,满足旅游功能的充分体现;第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农业旅游由城市的休闲产业向农村延伸和渗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衔接点;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的高效化。实现了传统农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并添加了回归自然的内容,为产业的增长打下基础。

二、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分析

(一)理论依据与形成原则

1、理论依据。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新模式的构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理论内容,即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现代服务理论以及系统思考理论。其中,产业融合理论是农业旅游新模式形成的核心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是以旅游资源为前提、以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导向、将表面活动与深层内容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形态理论;现代服务理论将农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充分结合,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旅游服务理论;系统思考理论则为农业旅游的部分到整体、短期到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农业旅游的发展不能顾及长远利益而破坏环境,应该实施可持续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2、形成原则。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形成包含了基础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大原则。首先,遵循产业融合等基础理论,以此为切入点,对农业旅游模式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其次,从系统理论为出发点,多方面看待问题,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良好;最后,实行创新的理念,为农业旅游提供一个崭新的面貌,推动其新模式探索工作的进行。

(二)农业旅游新模式的基本架构

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必须要以产业融合为基本理论,从产业融合的市场特点出发,从而推动产业优化、扩大创新力度,进而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民、旅游业为结合体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互相提高、互相进步,实现以农业资源为内容,以旅游业为服务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分析

1、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是农业旅游的本质特征,必须要对其中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针对变化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一,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产生了劳动人群、劳动内容以及劳动地点的转变,即劳动人群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农民和城市居民,劳动内容由传统的农事活动转变为农事和服务活动,劳动地点由乡村转变为乡村和旅游地;第二,在认识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转变之后,保留其中的有效作用,消除不良影响,如保证人与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农业旅游的环境设施、服务水平、活动内容等;第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实现产业整合。可以通过加强创意与资源、外观与内涵、功能与表现、开发与保护、多样性与特殊性等五个方面的统一性,来进一步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2、农业旅游反哺农业和旅游业。一方面,农业旅游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不仅将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还实现了产业旅游的扩展;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推动了旅游产业优化出新的形态,完成了要素的资源化、内容的丰富化、模块的紧密化。总之,农业旅游为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空间,拓展了它们的产业范围。

3、农业旅游背后的城乡一体化。从农业旅游的未来发展前景来看,产业融合并不是农业旅游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平台,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升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现如今,我国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农业生产力不高、农村经济能力不高、农民收入不高,形成了“三不高”的现象。所以,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从更长远、更广阔的眼光去看待,实现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而推动区域之间和谐发展。例如,建立旅游式的田园城市,就是完成产业融合下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4、农业旅游的多元素融合创新发展。农业旅游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而产业融合则是创新的产物,创新是农业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产业融合下的竞争日益激烈,必须要以多元素的融合理念,引领农业旅游的创新发展方向,如丰富的活动内涵、拓展不同市场、提升消费档次等等都可以作为多元素融合理念的重要内容。此外,这种多元素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使得农业旅游相应地产生了诸多新的形态,促进了更多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比如说,农业旅游可以在医疗服务上加以改善,建立田园疗养管等;在艺术上创建展览馆,扩大艺术农产品的影响力;在教育上建立乡村夏令营等,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上建立特色婚庆服务,为游客的新婚添加自然色彩。

(四)相关农业旅游产业政策的制定

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的实施,需要相关产业政策作为依托,良好的产业政策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4]。第一,农业旅游的发展必将资金支持政策放在首位,唯有资金充分,农业旅游才能有更快的提升,“三农”问题也可以顺利缓解;第二,农业旅游离不开宣传营销政策的支持,不管是观光农业还是生态农业,它们都需要更广泛的市场氛围作为基础,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旅游,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游客,实现发挥农业旅游的作用;第三,法律是农业旅游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它不单单保证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还保证了农业旅游项目的健康稳定进行,进而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第四,对于农业旅游来说,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可以避免发生过度开发、过度破坏的情况,有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篇2

1农业产业园建设

篇3

一、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1.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过窄,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联动性不足

1.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同时,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2.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篇4

关键词 [HTSS]在线衍生;土壤;除草剂;有机氯;气相色谱;负化学源质谱

1 引 言

有机氯农药和氯代除草剂是两类不同极性的化合物。迄今为止,多数研究者采取这两类有机物各自独立的萃取方法和检测方式。以往报道中,由于极性差别较大,在萃取两类有机物时要采取不同的溶剂及不同的酸碱度才能达到好的萃取效果[1];在检测方法方面,两类目标物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则以电子轰击电离源(EI)为主[2,3],而负化学源质谱法(NCI)报道较少。对于极性较强的除草剂由于沸点很高,难以气化,还需要通过衍生手段降低沸点[3]。

1992年, Hawthorne提出在线萃取衍生的概念[4],但直到2000年后才有少数在线衍生萃取实例[5~8]。由于在线衍生的难度较大,使得整个方法很少运用到实际样品分析中。本方法以Na4EDTA为络合剂、五氟苄基溴为衍生试剂,将络合萃取在线衍生手段融为一体,通过络合剂、衍生试剂的高选择性对氯代除草剂采用衍生反应后对衍生产物同时萃取,利用相似相容原理,采用同一溶剂对有机氯农药同时萃取,两类有机物共萃取得以实现。酸性除草剂经衍生后由于五氟官能团的引入,其电负性增强[9],有机氯由于含有氯取代本身电负性较强,两类有机物的高电负性得到统一。本研究通过实验流程和实验条件的改进使两类不同极性有机物的同时分析得以实现。本方法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性强,适宜推广。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ASE200型加速溶剂萃取仪(美国戴安公司); GCMS 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日本岛津公司);MTN2800W氮吹仪、HA20固相萃取仪(恒奥公司)。

丙酮、正己烷、甲苯(农残级);五氟苄基溴(99.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EDTA)、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盐(Na4EDTA)、无水硫酸钠、K2CO3(优级纯)。茅草枯、3,5二氯苯甲酸、 2(4氯苯氧基2甲基)丙酸、麦草畏、2甲4氯、2,4滴丙酸、2,4滴、2,4,5滴丙酸、五氯酚、苯达松、2,4,5涕、草灭平、2,4滴丁酸、2,4二氯苯乙酸(均购自于Dr.Ehrenstorfer公司)。αBHC、βBHC、γBHC、δBHC、p,p′DDE、 p,p′DDD、o,pDDT 、p,p′DDT、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狄氏剂、异狄氏剂、六氯苯、α 硫丹、β硫丹、异狄氏剂醛、甲氧DDT(SUPELCO公司)。

2.2 样品预处理

将样品风干后,准确称取样品10.0 g,加入0.50 g Na4EDTA,1.5 mL蒸馏水,在干净的研钵内充分混合均匀,静置干燥过夜。然后将样品与25 g石英砂充分混合后装入33 mL萃取池中并用石英砂填满,在萃取池顶部,加入0.4 mL K2CO3(20%)、0.5 mL五氟苄基溴(30%),萃取池加盖后,装入快速溶剂萃取仪。

萃取溶剂:丙酮;萃取池压力:10.3 MPa; 萃取池温度:100 ℃;静态萃取时间(衍生时间):10 min;循环次数2次。

将提取液在氮吹仪上用小气流吹至近干,用2~3 mL正已烷定量转移至氟罗里硅土或者硅胶柱净化柱 (预先用4 mL正己烷进行活化) 上,采用8 mL丙酮二氯甲烷(1∶9, V/V)混合液洗脱,收集洗脱液,将收集的洗脱液氮吹至1 mL,准备上机检测。

2.3 色谱与质谱条件

HP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

SymbolmA@ m);柱始温度90 ℃;以30 ℃/min程序升温至200 ℃; 再以10 ℃/min升至300 ℃, 保持2 min;进样口温度:230 ℃;不分流进样;进样体积: 1

SymbolmA@ L。

分 析 化 学第39卷

第12期桂建业等: 加速溶剂萃取在线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分析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和酸性除草剂

负化学离子源;反应气:甲烷;电离能量:70 eV; 离子源温度:200 ℃;连接杆温度:220 ℃; 选择离子扫描(Selected ion monitoring)。

3 结果与讨论

3.1 络合剂的选择及其作用原理推测

方法所涉及的酸性除草剂均含有羧基或羟基,属Lewis酸,按常规的相似相溶的原则进行萃取存在很大难度。依据King等[10]提出的可逆络合萃取原理,选择具有Lewis碱性的化合物为络合剂方能达到有效萃取。Na2EDTA 和Na4EDTA均属于Lewis碱,其CO键的氧与酸性除草剂(Lewis酸)中的氢形成氢键,构成络合物,从而顺利实现相转移。在相同条件下,以Na2EDTA为络合剂时,多数检测物的回收率在40%~50%;以Na4EDTA为络合剂时,检测物的回收率均大于65%。本方法确定Na4EDTA为络合剂。以10 g土壤样品为例,当Na4EDTA添加量为0.5 g时,络合萃取反应较理想。

3.2 在线衍生条件

在线衍生条件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试剂的选择和用量,五氟苄基溴在K2CO3催化作用下能够与酸性有机物反应生成酯类化合物,从而实现气相色谱质谱的检测,方法确定由萃取池顶端加入0.4 mL 20% K2CO3溶液和0.5 mL 30%五氟苄基溴丙酮的条件进行衍生; 第二是快速溶剂萃取仪的条件。实验发现,100 ℃为较为恰当的萃取温度。长时间萃取对易挥发性组分(如茅草枯等)有较大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大量基质干扰,萃取时间为10 min时,有机氯农药的回收率均大于70%;对于除草剂,通过加入Na4EDTA,在此时间内同时完成萃取和衍生,其回收率均大于68%以上。按照2.2与2.3节操作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3.3 辅助条件

水使络合剂Na4EDTA在土壤中均匀分布,络合反应更加充分;但微量水分的存在会对萃取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丙酮作为与水互溶的溶剂,可以渗透到土壤颗粒的内部萃取目标物,是最佳萃取溶剂;样品分散性直接影响方法的精密度,加入石英砂与样品混合,其精密度可得到有效改善。

3.4 络合剂、衍生试剂对有机氯农药的影响

对于含有羧基和羟基的酸性有机物,其络合反应是络合剂的特殊官能团CO键的氧与羧基上的H的反应,其反应具有高选择性。非极性的有机氯农药不具备与Na4EDTA反应的官能团,因此不受络合剂的影响。同样,衍生试剂五氟苄基溴与酸性有机物的反应也是特定的酯化反应,有机氯农药也不受衍生试剂的影响,在此体系中有机氯农药萃取是物理萃取,实验数据也验证了此结果。

3.5 负化学源检测定性参数

有机氯化农药本身有很强的电负性。除草剂与五氟苄基溴反应后,衍生产物中由于五氟官能团的引入也使得电负性增强,这两类有机物适合于负化学源的高灵敏度电离检测,根据衍生产物及有机氯各单标定性情况及质谱解析,确定了各组分的负化学源检测的定性离子和定量离子(见表1)。

3.6 检出限、线性范围、线性相关系数、回收率等

以石英砂为基质,将10.0~500.0

SymbolmA@ g/kg的加标样品作为标准系列,衍生并同时萃取后其相关系数基本可控制在0.990以上(表2);以黄土为基质,同时添加9个浓度为50.0

SymbolmA@ g/kg的样品进行回收率实验,相关参数见表2;以3倍信噪比计算,检出限可达10.0

SymbolmA@ g/kg以下。

3.7 不同地区代表性土壤样品分析结果

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基质的3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只有α六六六、2甲4氯、五氯酚、草灭平等少数几种农药被检出,结果见表3,其它农药均未检出。

References

1 EPA METHOD3545A, Pressuried Fluid Extraction(PFE), Revision 1, November 2000

2 Wong J W, ZHANG K, Tech K, Hayward D G, Makovi C M, Krynitsky A J, Schenck F J, Bankerjee K, Dasgupta X S, Brown X D.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10): 5868~5883

3 Chan S, KONG M F, WONG Y C, Wong S K, SIN D W M.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9): 3339~3345

4 Hawthorne S B, Miller D J, Nivens D E, White D C. Anal. Chem., 1992, 64(4): 405~412

5 Guo F M, LI Q X, AlcantaraLicudine J P. Anal. Chem., 1999, 71(7): 1309~1315

6 Prschmann J, Plugge J. Fresenius J. Anal. Chem., 1999, 364(7): 643~644

7 Saim N, Mohammad M, Hamid R D, Osman R. 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Sciences, 2008, 12(2): 500~504

8 Zhao R S, Cheng C G, Yuan J P, Jang T, Wang X, Lin J M. Anal. Bioanal. Chem., 2007, 387(2): 687~694

9 GUI JianYe, ZHANG Li, QI JiXiang, ZHANG YongTao, ZUO HaiYing, ZHANG Lin, LI GuiXiang(桂建业, 张 莉, 齐继祥, 张永涛, 左海英, 张 琳, 李桂香). Chinese J. Anal.Chem.(分析化学), 2010, 38(8): 1177~1181

10 King C J. In: Rowseau R W ed., Handbook of separation Process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1987: 760~774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Acid Herbicides in Soil by In situ Derivatization Method with

Accelerated Solvent Ectraction

GUI JianYe*1, WEI FuXiang2, QI JiXiang1, CHEN ZongYu1, ZHANG ZhaoJi1,

ZHANG Li1, ZHANG YongTao1, LI XiaoYa1, ZUO HaiYing1, WANG HaoRan2

1(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Zhengding 050803)

2 (Heibei Univerc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Abstract A simultaneous extraction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13 polar herbicide and 20 nonpolar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as established. Reaction of esterification between herbicides and Alphabromopentafluorotoluene(PFBBr) was carried through in the cell of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ASE), the esterification products of herbicide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were extracted with the proper temperature and extraction solvent. Take the advantage of similar electronegativity of esterification products and the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two types of organic compounds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The total extraction and esterification time was shortened through optimizing temperature and the addition of complexing agent. For the mixture of 10.0 g soil, 1.5 mL H2O, and 0.5 g Na4EDTA,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levated temperature of 100 ℃, pressure of 10.3 MPa, the derivatization and extraction was completed in 10 min by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or with excessive PFBBr in the extraction cell. The extract was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negativ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after drying and cleanup. The method is very sensitive with detection limit of all compounds below 10.0

篇5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