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卫生管理

医学卫生管理合集13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15:24:57

医学卫生管理

医学卫生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62-01

医疗卫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是一项公共的事业,医疗卫生是一项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社会医疗业的发展和稳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建设、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进行各项发展的一种方法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的进步,包括医疗卫生管理在内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1 我国医疗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表现尤其的集中,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涉及到卫生、药物监管、劳动保障民政质检安检等部门,各自的职能高度分散。分散管理制度不利于统筹的各类卫生资源配置、对应的重大卫生事件、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和问责制的落实。行政管理体制不能理顺是一个重要问题之一。在这问题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个部门责任权利和手段不一致。二是管理划分、协调困难,导致部门之间的工作和矛盾越来越多,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划分不清楚,政策的整体性和执行部门的沟通性都远远不足。

我国近些年来在卫生管理体制上在逐渐的向分散化, 像计划生育、城镇里的医疗保险和药物上的监督等等都从卫生部门分离出来,这些部门都成立了单独的机构,有的也归入其他的部门管理中。在实践和调查看,药品部门单独的成立部门之后,表面上看发展速度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整体上并不是很理想。随着医疗卫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各个部门之间也在不断的出现问题,也都成为了矛盾的重点,这些不协调的问题也就超出了有利的作用。

2 科学发展观领导下的医疗卫生管理

2.1 加深对医疗卫生的工作

医疗卫生的工作必要性和复杂性,对其医疗卫生进行最严格的管理。我国对医疗卫生体系非常的重视,对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上强调不协调,对此有许多的有效措施。离开严格的管理就很难落实,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瓶颈。

在我国的健康委员会的领导下,分别建立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监督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办理和监督机构、基本的药物器材管理和监督机构等。现实方式可以进行划分和调整,首先成立作为协调机构的国家健康委员会,在不改变现实的部门设置的前提下,就由国家健康委员会负责和协调。合并相同的部门,把相近的职能一同合并到一个部门。具体的做法:在医疗的保障方面,将现有的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在医疗服务方面,实现卫生部门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逐步把对于医院的人、财、物、基建、价格的管理权集中于卫生行政部门;在药品生产流通方面,归并当前药品和食品监督部门的职权进入国家健康委员会,统一对基本药品和器材进行监督,制定基本药品和器材目录,组织基本药品和器材的定点生产流通、集中采购等。在条件比较稳定的同时,在把健康委员会转成一个实体的部门,一步到位的调合,这样的调整幅度比较大,但是在调整之后的效果比较明显、比较有效,在管理上的效能也提高的很快,这样的机构就能够稳定下来。分步骤的调和虽然是难度比较小,但是在分步骤的过程当中,部门之间就会出现很多的分歧,机构是在调整中才能稳定下来的。所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一步到位的进行调整。

2.2 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和强化卫生医疗服务网络的功能

我国网络的发展,对乡镇医疗卫生部门的网络也基本上建成。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对的比较多,除了省、市、县级的医院能够正常的发挥网络的作用,而在乡以下的基本上是虚设,或者是干脆就没有设备,有的乡村的医疗卫生的管理也是空白点,有些县级的医院也因为医疗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原因导致患者很少。县、乡医院医疗设备最为重要,他们直接可以为农村的广大农民服务。医疗卫生不足是我国卫生事业长期以来的重要问题所在,这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和教育方面教育不上去的原因,在加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存在的问题更为明显。有些地区和城市都忠于城市的建设的高档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的县级的医院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合理的使用,导致着人们对医疗设备和卫生的期望。

现在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到乡村工作的,却是因大批的毕业生都在省市里导致难以分配职位、就业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国家应增加宏观调控力度,鼓励学生到偏远的身躯工作,给学生做这方面的教育,解决农村缺少医疗的工作人员,也会相对减少农村因疾病而没医院治疗的患者,对医疗卫生的管理上也能够大大加强,整体上提高对农村卫生的水平。总之,我们的医疗卫生的服务应该重点的把握在基层和农村。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扩宽覆盖的路子,先解决人民的看病问题,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2.3 加强管理力度, 大力深化医德医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一直都把最亲爱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的群众的生民和健康是高于一切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更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加强医疗卫生的管理和教育就是我们各级政府领导和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领导干部的责任,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惩罚并举,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从源头抓起,遏制医疗腐败的途径,真正的树立起白衣天使的形象,把我国的卫生事业推向最前方。

3 结语

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武装头脑,不断的研究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悟和把握。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进一步的把握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是统筹兼顾,深化医疗卫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

参考文献

[1]周静.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文化[J].现代医院,2003(05)

医学卫生管理篇2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才能进一步推动“科教兴医”人才战略的实施,才能进一步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①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单位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继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②有些工作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卫生技术人员学习的需要;③部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不高,有些并不能学以致用;④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还不够灵活多样。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法如下。

 

1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领导重视是前提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确立继续医学教育在医疗工作、医学科研、卫生人力开发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地位,是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2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制度是根本

 

为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步入全面化、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加快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学分管理,逐步使学分达标工作成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聘任、职业注册的必备条件,建立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

 

3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加强项目管理是关键

 

3.1积极鼓励项目申报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是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应紧密围绕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需求,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战略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申报的学科专业,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予以公布。

 

3.2认真抓好项目执行 严格按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要求,要求主办单位认真做好项目举办申请、项目实施及结束后的备案材料工作。为保证举办水平及质量,对部分项目的举办进行现场监督。通过项目的举办,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4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资金支持是保障

 

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保证继续医学教育各种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项经费应主要用于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或短期培训、购买继续医学教育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学习,为保证单位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积极性和保证外出学习质量,拨出专项资金作为继教经费,对进修回来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报销进修费用。

 

5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活动是重点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按需施教,讲究实效”的原则,注重质量和实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营造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我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使卫生技术人员学有渠道、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5.1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医学远程教育工作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继续医学教育资源,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可及性,扩大继续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方便的学习医学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5.2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有计划组织开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工作。《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医疗事故争议的发生。加强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培训。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统一部署和安排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科医师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3注重专科人才的培养 为了提高医技人才的知识水平,①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模式,积极鼓励大家到上级医院进修;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高度重视专科人才的培养,积极选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单位进修学习,②选派学科带头人及业务技术骨干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引进新技术,促进新项目的开展及资源利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带动全科乃至全院,整体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

 

5.4学历教育 为了加快后备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改善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鼓励各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5.5支持和鼓励卫生技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和医学综述 根据目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撰写综述困难,撰写综述时存在的文体、格式不正确和内容匮乏等问题,切实提高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撰写综述的实际技能,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综述撰写培训班。

 

6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推动卫生事业发展,考核、监督是约束

 

医学卫生管理篇3

我国设立有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高等院校,同时依据学科建设时间以及学校性质,重点选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后又选入具有综合性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1.2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和学科区域分布情况,其中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学科比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以及教学两部分,选取的指标是依据中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院校第三轮重点学科评估中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并且指标评价内容能较好地体现出目前学科的发展现状。

1.3研究方法

在学科发展基础上采用网络检索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比较,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卫生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服务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②教学类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精品课程,对国家精品课程网进行检索,选择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其中精品教学课程教材主要是“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期间使用的相关本科教材。

2结果

2.1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

在对我国研究生信息网中高等院校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我国有近65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其中有61所院开设了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并且在65所院校中,无医学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有14所,有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21所;医学类院校有20所,军医类的院校有4所,中医类的院校有6所;在开设博士点院校中军医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有7所,中医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0所。2.2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区域分布情况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硕士点院校中,若是按照地区性质来划分的话,在东部地区的11个省市中分布了29所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院校,在西部地区的9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社,在中部地区10个省市中分布了18所。在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点院校中,分布在中部地区5所,东部地区12所,西部地区2所。综合上述硕、博点分布情况来看,硕、博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以及医学类院校,在没有开设医学部的综合类院校中仅开设了硕士点,并且仅占到所有硕士数量的20%左右,并且从分布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发展水平要优于西部地区。

2.2教学指标分析

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类:精品课程、重点学科以及主编规划教材。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复旦大学在主编教材、重点学科以及精品课程方面表现发展较好;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为重点学科,社会学以及卫生法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并且从综合评估指标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取得成绩最佳。

2.3科研情况分析

此次研究主要分析了5项指标。

3讨论

社会医学以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至今已经过去了近30多年的时间,在这30年间,每一阶段都取得了相应的标志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3.1学科建设发展水平不均

从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分析,中东部地区发展情况要好于西部地区,建校时间较长的科研院所发展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科研水平。区域以及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充分反映出院校发展不但受到外部环境限制,还与院校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团队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各个学校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能反映出人们对学科认识水平的差异性。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下,学科建设会向院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科发展之间的差异性。

3.2教学实力发展不均

针对教学实力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都是教学实力较强的院校。其他院校虽然在各个方面也所有发展,但发展水平和这三所院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也是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因医学类院校中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医学为主,缺少必要的公共知识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以及宏观政策知识都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之医学综合类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水平在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时也缺少一定缺陷。因而,要不断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促进交叉学科间的深度合作。学科发展建设不但要重视提升科研能力发展水平,而且也不能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要重视对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对本领域所学知识进行广泛传播,并在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医学卫生管理篇4

[作者简介]周文君(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信息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江苏盐城224005)孙晓凯(197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性病科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及卫生统计学教学。(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144-02

现代医药卫生科技信息化发展迅速,卫生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需要面向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学信息部门、医学图书馆等部门,从事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病案管理、卫生信息资料、医学图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和计算机维护工作。①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医药卫生知识和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较好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部分统计软件的使用,以便为各级医药卫生机构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课程质量,培养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建立统计学观念,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程特点明确学习要求

1.课程特点。医学统计学是一门既有复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应用技巧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科研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灵魂,可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评价、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医学统计学内容主要是以医学理论及其研究内容为载体,应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述某个医学实际问题。②

2.学习要求。医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并非要成为医学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其目的在于建立起统计学观念,学会从不确定性、机遇、风险和推断的角度去思考医学问题。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专科生,医学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公式推导等要求可以更加放宽,重点应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必须要牢固树立起统计学观念,如生物性个体变异观念,各种医学指标独特和分类观念,抽样误差不可避免及各种条件下样本具有不同的误差观念,各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含有不同变异的观念,等等。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具体要求是:能够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记住一些最基本的公式和界值;重点要掌握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统计结果的解释;此外还要再加上认真的课后练习和上机实习。

二、系统安排教学重点

1.合理选择授课章节。目前,各地院校本科、专科生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课时大多在50~100节课间,要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讲完这么多的内容很不现实,所以各地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选择适当的章节为学生讲解。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基本的概念、统计描述、概率分布、参数估计、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他的理论部分,如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复杂的相关与回归等章节可以不讲,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学,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课上讨论和实习课的操作上。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基本统计学理论外,还应重点加上在日后信息统计工作中会常用到的关于各种率的概念、计算方法的章节。此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比较复杂的统计学方法。

2.明确教学重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向:一是基本概念和方法;二是公式的来源、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步骤;三是统计结果的解释与分析。③传统的公式推导虽有利于对统计基本概念的理解,但对非统计专业的医学生来讲,冗长的公式推导已很难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记忆了。因此,对于统计公式,我们要求学生只要了解其直观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而不要求掌握其数学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要领和逻辑思维上,而不是统计学方法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数据处理软件和统计软件唾手可得,统计学计算也很容易实现,相反,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显迫切。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已有资料能够找到适合的统计方法,结合本专业知识解释统计结果。为此我们调整了一些教学内容,注重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思维、统计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优秀的统计软件,简化统计计算过程,强调统计方法的选择与报告信息的提取。例如,目前医学上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十余种。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根据研究目的、资料类型选择最适宜的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常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常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可用秩和检验等,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条件。

三、注重例题的练习

1.从例题入手,提高学生的认识。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以理解为主,而一般医学院校的学生对数学的接触很少,因此,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很多学生往往存在一种恐惧心理。为消除这种心理,使学生对之感兴趣,从实例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论教学课上讲授某个概念或方法之前先举个例子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思路,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再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融入其中。这里提到的实例,可以是教材中现有的例题或练习题,可以是统计咨询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医学期刊论著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学生的思维经过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减轻了接受抽象概念和方法的难度,加深了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帮助。此外,大量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很多统计方法往往因用不到而不会使用,等实际工作中碰到时候便无从下手,这时他们便可查阅以往教材、参考书上的例题,与实际工作中的材料进行对比来获得合适的统计方法。

2.进行案例讨论,加深对常见错误的认识。统计方法的选择重点在于要根据设计类型、资料类型及分析目的选用适当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统计量。我们在讲授各种检验方法时,不但重点强调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还举出具体误用例子加以讨论,将常被误用的方法列举出来,供学生辨析,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比如常见误用有:配对t检验误用为成组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误用为t检验;配对设计卡方检验误用为成组卡方检验;多个率比较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误用为四格表;应该用确切计算概率法误用为四格表卡方检验;等等。新版的“卫生统计学”教材每章都增加了“案例讨论”部分,教师减少了习题课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案例,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使用统计软件提高教学质量

1.选择SPSS软件作为教学软件。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避免了在医学统计工作中烦琐的计算过程和记忆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得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易于实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之前接受过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很容易掌握软件的操作,因此开设统计软件实习课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的统计软件众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针对性、实用性的观点出发,我们选择了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的SPSS软件作为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的教学软件。SPSS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具有权威性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它操作简单,无须编程,易学易用,可以直接读取Excle等数据文件,分析结果清晰、直观,可以直接复制到Word文档中,为学生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④

2.精心安排实习课内容。实习课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会应用该软件,能够在学习之后应用该软件独立完成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工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实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在主机动态演示SPSS软件的操作过程,解释结果,然后让学生应用SPSS软件独立完成书本上或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并要求学生看懂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同时能对资料进行解释。我们重点让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的输入和整理、变量的设置、转换等)、主要统计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和基本统计图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能理解输出的结果,合理解释统计结论中重点指标的含义。

3.避免盲目使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资料的了解程度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而SPSS软件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法对统计方法的适应性做出判断,不能取代分析过程。如果不懂得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而盲目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不管是什么研究类型的数据都简单地交给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取代统计,那么大量的信息和统计数据将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势必造成统计方法的滥用和误用。另外,学生在课本上看到的是规范化的表格表示出来的资料,很容易选择适当的方法,而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这样,因此,如果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好,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滥用统计软件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学中一再强调不能盲目的使用统计软件,而是要根据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然后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医学卫生管理篇5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YANG Honghua XIE Chengqiao SHAO Wenjie

Huadu Distric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Xinji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However, China's population base is large, cultural level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As far as preventive medicine is concerned,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types of diseases and rapi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inue to challen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n a timely manner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Keyword: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富足之余,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关注度不停的提升,在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我国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卫生是保护国民健康的重要工作,发展至今,我国的相关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众多问题,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之后,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面临难题多,如何有效分析现状,并且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则十分重要。本文讨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1.1 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预防医学主要发展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环境健康等方面,其中流行病学以及食品卫生是相比之下发展较为快速的部分,我国的预防医学在城市中的发展与农村中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随着政策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中预防医学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和地貌多样化,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乡村内卫生院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能力薄弱、相关机械设备落后;对于流行病的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彻底,流行病范畴中包括慢性非传染病的控制等受到限制[2]。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加快,在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1.2 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以2003年非典疫情为时间节点,重大传染类疫情疾病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党和政府也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下人们对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缺乏重视,还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3]。一些乡镇卫生应急法制体制等不够完善,在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上有待全面加强,这就包括人员、规定等多方面的问题。

1.3 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一线应用基地,当前不同地区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基本形成以医院“国家重点医科”为主,其他医科为辅的发展方式,大多数医院有其擅长的医学科,这是一个好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投入,基层医院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在基础设备设施、医院建筑、医疗器械、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这是我国综合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基础,总的来说,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现状症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2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医学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密集程度更大,社会性质更为特殊,世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仍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痛点,资源的开发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同时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促进社会大幅度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不断接触到更新的生物和植物领域,这导致当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传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加上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均存在缺乏精神依靠的问题,长时间处于单人的状态,导致精神健康成为一大疾病。此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之下,当前年轻人的数量相比之前明显减少,加上社会压力加大,使得青年群体中晚婚、晚育已经成为正常的现象,这也导致老年人缺乏关照,而青年人经过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以及身体素质降低也为以后患老年疾病埋下了隐患。老年患者重大疾病类型研究较少,在预防医学中如何提高重大疾病类型研究的质量十分关键。

2.2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经过17年的时间,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强势,在疾病的处理及预后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当前始终缺乏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与健康保障机制,应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候,我国管理机制稳定性较差,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管理设备的简陋、公共卫生应急研究室的建立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卫生监督的任务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实际上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4]。经费短缺是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滞后且缺乏公共卫生标准制定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任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界限,公共卫生部门既需要根据我国的相关国情对公共卫生标准进行精确的定位,又需要不断地面临全新的疾病,因为人口众多,任何一个细小的公共卫生问题都可能大面积的摧毁我国长期建立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我国公共卫生管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2.3 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者,但是基层医院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发展并不全面,因为当前的基层医院都是以重点科室带动其他科室为发展的方向,公共防疫、传染科等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中起到总要作用的科室可能存在被忽视的问题[5]。也就是说,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基层医院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那么即使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在理论建设方面领先于世界,也很难被辅助实际,因此,关于基层医院配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建设发展的问题需要被极大的重视起来[6]。

3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措施

3.1 卫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健全建设

卫生实验室是应对重大卫生事件、国民高发疾病的有效研究途径,高效发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国家快速地解决发展进程当中预检的卫生问题,但是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研究人员流动性且实验环节复杂,导致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以及实验室针对性建设都成问题[7]。因此在不同的实验室当中,应当充分的结合院内相关情况,放弃落后且故步自封的管理模式,从基础上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招纳与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在重点难点疾病的研究当中,落实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断加强制度建立,有效打造国内各大实验室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研究精神,将实验室发展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心脏”[8]。

3.2 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广泛的工作,上至国家管理层,下至乡村生产队的技术人员,总体的综合素养加强都是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针对基层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对于一些新进技术人员来说,目标责任制是我国各项工作应用较为成熟的方式,通过全面的培养以及资源投入,提升整个体系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最终保证各层人员发展成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实施发达的“四肢”[9]。

3.3 充分结合国情促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人口多、文化差异大、知识水平差异大是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结合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法制、经济政策的发展对策,进一步增强卫生监督工作的可持续性,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成为以“人”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并进一步扩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和潜力,才能够为卫生监督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健康安全、和谐的良好环境[10]。

3.4 建立顺应社会发展下的公共卫生事业

为了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的管理水平,其发展离不开对于社会的顺应性,在相应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当中,我们更应该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需要以人民健康作为管理导向,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朝着人民健康导向的方向发展[11]。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更应该遵守目的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相关的工作资源应该切实地投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去,结合相关工作原则,针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且科学性的总结,从而进一步的明确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目标是什么[12]。在该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对管理与监督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应对某一种公共卫生疾病的时候,应当考虑社会发展下该疾病的影响与发展,切实的针对发病群体、年龄、地区等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得更加科学化、针对性以及灵活性,最终促使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13]。

3.5 建立先进的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是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视,措施实施:(1)院领导班子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培养一支道德强、作风正、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4]。(2)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三会一课”。(3)法律法规培训:在全院范围分批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医院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决策遵循法律,确保各项工作及规章制度有法可依。(4)业务知识学习:重视新员工培训,分析当前医院的人员情况,要以“敢打仗,能打胜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尊卑,培养医务人员“随时准备着战斗”的战士精神,在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出现的时候,能够贡献巨大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方式,实施全方位、不间断、多形式的职工再教育活动等。(5)道德修养培训:开展道德风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6)医院文化精神的塑造:医院不定期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组织参与扶贫助困、爱心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培养职工奉献与担当意识。组织各类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护理技能大赛、病案书写质量比赛、演讲比赛等[15]。

4 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力提升,当前我国处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建设快速发展的状态,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众多、年龄结构发生改变、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展望对策,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发展下文化、体制与模式的发展等,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罗小峰,张莉,罗斌,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33):193-194.

[2]朱涵潇.论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4):397.

[3]周健,李鸿成,张亚娟,等.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进和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9(1):121-122.

[4] 刘喜梅.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J].健康必读,2018(15):289.

[5]袁凤莲.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4):167-168.

[6] 胡启源.分析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及定位[J].商情,2017,31(14):147,263.

[7]策红曼,许锏.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91.

[8]赵成珍,梁循,王军礼.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5):84-94.

[9]陈少贤.国外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20,33(6):142-145.

[10]林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96-297.

[11] 刘东,时少华,吕灿利.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6(2):283.

[12]谌杰,黄明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23-24.

医学卫生管理篇6

    美国是在19世纪后期才建立起注册医师制度,而推动这项改革的最大动力是以抗菌术和麻醉术的发明、细菌学的建立、免疫反应的发现和X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医疗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具有坚实而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才能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这一时期,一批从欧洲归国的医学生将系统的临床课程、学校与医院的协作、医生职业的专门化等新观念带回美国,领导了按照欧洲标准改造美国医学职业的运动,如成立于1877年的伊利诺伊州健康协会就率先倡导提升医学教育水准。1883-1889年间,该协会发表了5篇报告,对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水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已获得过高等学校的学位;医学生医学课程的设置至少应包括两门解剖课以及医学导论在内的10门学科;医学生医学课程的学习至少3年,还须通过由外部进行的考试才能毕业。同一时期,成立于1876年的美国医学院校协会提出了类似的标准。伊利诺伊健康协会的倡议被各州纷纷响应,1891年,一个由各州考试和颁证委员会组成的全国联盟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课程的规范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0世纪初,美国医学会也加入到提升职业标准的运动中来,1905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了一个医学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和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创立一套关于教育和注册的标准,这个标准后来成了评价全国医学院校的综合指标[3]。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民众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福利,保障公共卫生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成立工会的运动风起云涌,也催生了各种医学团体的形成。这两种因素也构成了美国医学职业社会化进程的大背景[4]。

    西方社会医学职业化除了与大学教育相联系的注册制度外,随着科学的进步,其职业的分化也逐步推进,最先开始的是内外科的分离。如16世纪的英国,医学行业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圈层结构,其核心和最高层是少数具有大学学位的内科医生和人数更少的且通过某个大学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他们可以在英国任何地方行医;而处于外圈和较低层次的大部分医学从业者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们属于不同的行会,行会法只允许他们在本地行医;而在这个行业的更外围是大量没有行医资格的江湖郎中,如一些充当助产士或儿科医生的妇女,一些杂货商-药剂师———他们除了配药外有时也行医。1518年,亨利Ⅷ世国王的御医,毕业于牛津大学并拥有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ThomasLinacre创办了内科医生法人团体(coporation),该团体获得国王授权,拥有在全英国举办考试和颁发执照的权力,并对伦敦周围7英里范围的行医活动和药事活动拥有监督和控制的权力,该团体于1551年成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院。同年,外科医生也效仿内科医生成立自己的团体。亨利Ⅷ世的外科医生ThomasVicary,Maidstone联合英格兰所有的外科医生行会,组成一个法人社团,并于1540年获得国王的授权可以在伦敦地区对无照行医者进行处罚,并且每年可以接受4名死刑犯人的尸体用作解剖研究。外科医生与理发师职业正式分离是在200年后才完成的,但从1540年起,外科医生就不再从事理发师工作,而理发师也被规定除了进行牙科手术外不得进行外科手术。早期的药事活动是由杂货店主兼营的,那些从事药事工作的杂货店主们除了配药以外,也为患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如为患者诊断、开处方。17世纪,药剂师职业与杂货店主职业逐渐分离。1606年,药剂师们组建了一个与杂货店主行会有所不同的组织———药剂师协会(SocietyofApothecaries),11年后,在国王詹姆斯Ⅰ世的授权下,这个组织与杂货店主行会完全分离,但药剂师从事医疗服务的行为却受到内科医生的强力抵制。18世纪以前,内科医生的教育是学院式和等级制的,他们往往在行医之前就已获得了大学学位,而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则是学徒制的。随着外科医师与理发师行业、药剂师与杂货店主的分离,学校教育逐渐面向药剂师和外科医生,并成为获得相应从业资格的必备条件。1763年,WilliamHunter创办了包括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解剖学校,以提供高水平的化学、外科和内科课程。

    19世纪早期,很多杰出的医学家就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医学教育。另一方面,牛津、剑桥等大学医学院虽然授予文凭并颁发执照,但是这些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堪,脱离实际,以至于每一个有志从事医疗职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要到爱丁堡大学再学习其它课程并在伦敦的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得更新的知识和能力。18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方社会对医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许多未经过学校教育的外科医生和药剂师进入到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富人对医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医学行业中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之间矛盾丛丛,尤其是1789年,一场严重的伤寒流行造成医学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曼彻斯特的医疗管理当局试图招募药剂师和外科医生,以增加医生的数量,这一举动激怒了内科医生。1794年,Percival撰写名为“医学伦理学”的小册子,呼吁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并强调医疗服务的规范性。1815年,药剂师推动了药剂师法案的立法,该法案规定了药剂师对内科医生的从属地位,但该法案增强了药剂师协会的权利。该法案规定所有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药剂师必须经过5年的学徒学习并通过药剂师协会组织的解剖和生理两门基础课程和两门医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以及在协会承认的医院里经过至少6个月的见习后,才能取得执照和行医。法案还授权协会对违反者进行处罚[2]。该法案的设立提高了药剂师地位,也赋予药剂师全科医生的身份以从事医疗服务,而那些没有取得药剂师协会颁发的执照,即使有医学学士学位的人也不能从事药剂师职业[5]。1800年,旧的外科医生公会(Companyofsur-geons)改组成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拿破仑战争使军队对外科医生的需求大增,而外科医生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更好的理论和实践训练,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医学等级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要求至少与药剂师的地位相当。他们与药剂师协会达成私下协议,按照药剂师规则提升他们的执照和地位。1823年,皇家外科学院设立了外科医师国家考试,以获得皇家外科学院会员资格(MRCS)。许多年青人不仅希望成为皇家外科学院的成员,还争取获得药剂师协会的执照(LSA)。这样,“内外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也颁发内科医师的执业执照(LRCP),其级别高于LSA[5]。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英国在初级保健服务和医院专科服务之间划定了明确的界线,前者由全科医生提供,后者由专科医生提供。1911年,英国通过“国家卫生保险法案”,创立医疗保险系统,以保证全科医生的存留[5]。

    西方社会药剂师的执照一直是最通用的资格证书,药剂师的规则也一直被“内外科医生”遵守,但随着19世纪科学的进步以及大学教育的改革,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方法已然过时,学徒制渐渐让位于医学院教育。受过教育的新一代医生比那些传统方法培养的行医者有着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强的竞争力,他们希望清除那些无资质行医者以提升医学职业的声誉。因此,他们要求由一个权威的颁证机构来认证医学资质,让持证者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从事医学工作,并将没有资质者排除在行业之外。于是,追求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富裕阶层、在爱丁堡受过教育的年青内科医师、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感受到无照行医者带来威胁的外科医师和药剂师,成为推动医学改革的三股势力。19世纪中期的霍乱大流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改革。185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医学法案,成立一个颁证机构———医学教育和注册委员会(GeneralCouncilofMedicalEducationandRegistration),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大学和各种医师、药剂师的组织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个强有力的机构现在被称为全科医疗委员会(GeneralMedicalCouncil),其成员均来自各机构和大学,隶属于枢密院,其职能是确保申请者只有在经过适当的课程学习和临床训练之后,才能获得注册资格。1858年所制定的法案初衷是保护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保证医生的利益,但它最终将医学从一门谋生技艺转变成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医生也从该法案中受益[2]。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医学职业的分化,到19世纪80年代,伦敦至少有6个专业协会,包括外科、眼科、皮肤、妇产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协会,而在纽约,也成立了皮肤、产科、法医等协会[5]。

    医学职业的分化和各种医学团体的成立,对于协调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技关系、医学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则逐渐演变成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0世纪上半叶,“科学医学”成为一种现代职业。高门槛、必修课、严格的执业资格、高品质生活、强有力的社会建制以及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这一职业的特征。现代医学的发展、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导致大量资本涌入医疗保健市场。新的诊所、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校建造起来。另一方面,与医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相适应的社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医学的建制化趋于成熟。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增进了社会对医学职业的普遍尊重。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极大的促进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行业在努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面临着严格自律,维护职业声誉,提升职业形象的艰巨任务。西方社会医学职业社会化的进程,为我国执业医师制度的建立和医学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医学卫生管理篇7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医学卫生管理篇8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disciplines construction;practical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41-02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医学卫生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但是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少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各个高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为此,本文选择了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考察对象,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广西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探寻道路。

一、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4所高等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4所高校最新修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各校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主体、学制及学位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4所院校都实行四年制培养,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均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同时其中有部分院校还有所倾向,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均倾向于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4所院校均要求具备“医学+管理学”的知识结构,此外还有其他要求,如广西医科大学提出需要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桂林医学院还需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课程设置

1.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由表1可见,4所院校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2408.5学时,广西医科大学的必修课总学时最高,为2996学时,右江民族医学院为最低,为1976学时。所研究院校的医学类课程总学时中位数为443学时,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68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24.57%,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0.00%。4所院校实践课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611.5学时,其中最高值广西医科大学987,占必修课总学时32.94%,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44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22.27%。

由表2可知,4所院校在学分构成情况存在一些差异,4所院校的总学分中位数为182学分,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215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69.5学分。必修课总学分中位数为135.75学分,最高值是广西医科大学154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0分。专业实习学分中位数为22.5学分,最高值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学分,最低值为广西医科大学18学分。

2.专业课课程情况

专业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运用,4所院校的专业课必修课开课门数最多的是桂林医学院,共20门专业课课程。其余3所院校均开设了13门专业课课程。4所院校中,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的开设率达100%,有75%的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学、卫生政策性、卫生法学。但这些课程的学时安排差异都较大,例如卫生经济学课程,4所院校均开设,学校设置学时最高值为72学时,最低值为45学时。

3.实践情况

实践主要由课堂实验、暑期见习、“三下乡活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等几方面组成。课堂实验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室上机操作等。暑期见习时间一般为2-4周。“三下乡活动”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安排。临床见习是课程安排的一部分,安排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毕业实习一般由学院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中位数为30周,时间最长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周,最短是广西医科大学18周。

三、讨论与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办学主体不统一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另外知识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方法学,技术技能的培养,有的注重系统知识理论的、宏观知识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基本上体现一致性

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总体目标均为体现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并不一致,课程中除了现代医学导论,无其他医学课程安排,与要求掌握必要的医药知识的培养目标相矛盾。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及专业实习所占比重较低,必修课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医学课程开设相对随意,简单叠加,未经整合

广西医科大学与桂林医学院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重较大,桂林医学院还开设了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了外科学,广西医科大学设置了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课程,而右江民族医学院则只设置了现代医学导论课程。这些医学课程内容冗长,所占课时比重大,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另外医学课程教材陈旧,医学课程教材沿用医学专业教材,没有专门为卫生专业管理学生专业的医学课程教材。

3.专业课程各类课程开设一致性较高,但课时存在差异

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等。对于卫生管理类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院校的认知和理解都比较一致, 课程开设的一致性程度也较高,但因学院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学时设置差异也比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四、建议与对策

为实现广西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现状,必须制订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等。

(一)规范办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广西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立足广西,培养适合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规范办学模式,注重方法学和理论的平衡,使培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仅具备在卫生事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能拥有宏观的卫生管理知识,具有长远的,全局的眼光。

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方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课程门类、顺序和课时设置,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卫生改革实践、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等。

(二)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

课程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统一。首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并精编医学课程教材,合理分配医学课程所占学时与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比例。其次对医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及所占比例合理分配,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当加入公共礼仪课、文秘管理、宪法、民法课程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专业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未学习专业课之前,第二阶段在学习专业课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有一些工作经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广西开展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时间还不长,需要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并努力尝试改革,这样才能为广西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3)

[2]周虹,陈正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0)

[3]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4]张治国,王立洋.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5)

[5]马月丹,景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6]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医学,2011(3)

[7]钱珍珠,杨云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医学卫生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75-02

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类高等院校中,卫生管理类的专业普遍开设了运筹学课程。该文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 运筹学简介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运筹学就是这样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定量化决策科学,利用了现代数学、计算机以及其他科学的成果,来研究人类从事各种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数量化规律,使有限的人、材、物、时、空、信息等资源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以期获得尽可能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筹学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它是以高等数学、管理学概论等先修课程为基础的,而它本身又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因此对于各类管理专业来说,是很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目前,运筹学已应用到卫生服务的各个方面,如医疗、预防、卫生科研、卫生教育等。卫生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运筹学课程,并已成为卫生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卫生管理运筹学就是运筹学在卫生管理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与网络计划;存储论;排队论;决策分析;对策论;预测技术;综合评价等内容,并学会利用运筹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现状

在医学院校的管理类专业中,虽然已经在逐步的开展运筹学的教学,但是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并不顺利,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积极性差

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都有很明确的规划,对所学的课程能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选择,注重一些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课程。运筹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理论上的讲解必不可少,所以很多同学以为这是数学类的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因此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国目前医院的管理中,信息的储存比较落后,很多单位不重视卫生统计工作,没有充分的数据资料为管理决策服务,卫生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运筹学技术训练,应用定量的运筹方法解决医院管理问题的的实例不多,因此学生意识不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2.2 教学内容较难,与现实脱节

运筹学中应用到了数学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因此要想深入的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很多的数学知识。作为医学类院校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本身数学基础就一般,大学期间学习的数学知识有限,因此在理解本门课程的一些方法时,必不可免的会存在一些困难。另外,教材中的一些实例,与医院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很难体现本学科的具体作用。

2.3 教学内容枯燥,未能因材施教

目前运筹学课程的相关教材主要以理论的讲解为主,其中穿插了部分与专业相关的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理论的理解存在困难,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十分枯燥,同时,教材上的实例比较简单,是关于实际问题的简单抽象与概括,与具体问题差距甚远,因此,要想直接将理论上的方法应用于实际,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3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方法

单纯利用传统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限制本学科在医院管理中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3.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设计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运筹学教材。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数学基础较弱,其学习运筹学的目的不应是理论推导及算法研究等,而应是培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实际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能利用计算机对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优化。而传统的教材如《运筹学教程》、《管理运筹学》等,主要注重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少与医学练习紧密的实例,因此,宜选择一些专门针对医学院校编著的教材,如《卫生管理运筹学》等,结合实际的医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授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

其次,还要对课堂的授课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的设计,传统单项式的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建立案例库,利用网络、视频、动画等诸多方法,生动的展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讲授时以应用为主,理论推导为辅,计算尽量结合计算机软件实现,将实验课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培养中,还要注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 考核方法灵活多样

采用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以试卷的形式结束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加强启发式教学,可以分小组探讨问题,以小组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在运筹学的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如线性规划中美国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型,动态规划中的背包模型,对策论中的田忌赛马模型等。通过案例的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的理解所讲的内容。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并对这类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运筹学思维,突出了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同时学生学些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得到了提高。

也可以用提交论文的形式结课,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论文是理论、应用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综合考察了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与管理有关的课题,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去分析,将实际的问题转化成是运筹学问题,然后再利用lingo、lindo等数学软件进行运算,直至得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应用运筹学基本理论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考察了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优化决策问题方法的水平。

总之,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向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促进素质教育,也为以后采用定量、科学的手段管理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运筹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不同,这门学科从产生到发展无一不表明它的实际应用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收集存贮大量的数据已经比较容易,因此如何利用运筹学技术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医院未来发展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对高校的运筹学教学提出的一个挑战,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展运筹学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思考的一个方向。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看到了未来运筹学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更好的实施教学,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清波.运筹学教学初探[J].大学数学,2013(4):24-25.

[2] 罗平.对高师院校运筹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88-90.

医学卫生管理篇11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转贴于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卫生管理篇12

一、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指导思想

结合国家有关教学文件,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都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导向,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线的需要为方 向,以成才教育为目标,充分发挥民办高职学院的优势,组织学院内外教育资源,认真修订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计划,为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服务。

二、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尤其要研究社会要求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创立专业特色

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学生一生从业岗位的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形成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

3.优化教学全程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及评估条件,立足教学全过程,合理设定本专业知识模块、能力结构框架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时比例,精心设置每门课程的内容、授课时数及教学环节、考试考核方法、检测评估手段;并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4.强化应用性课程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方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结构。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以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重点。

5.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要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完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可单独设置实训课程。

三、修改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

1.认真贯彻医学院校发展定位要求

学校定位——定准学校发展目标。医学院校要主动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管理,为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定准人才培养规格。针对与本科培养层次的区别,找准专业定位,确定培养什么职业,什么层次(什么岗位、岗位群)的在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技术专业人才。

课程定位——定准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类型必须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实用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的要求,必须围绕岗位、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来设置课程。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界定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所承担的具体培养任务。

学生自身定位——定准创业方向。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能根据自身的优势,运用外部条件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确定自己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努力掌握哪些知识,达到哪一层次的水平,获得何种劳动技能证书,胜任何种岗位(岗位群),将来如何创业人生的目标定位。

2.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必须围绕“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人文知识常用”的要求,大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做到所设课程:够用——摆脱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根据职业的要求,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剪、重组;适用——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用——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规范的、标准的、最新的知识、技术教给学生;管用——推进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一些课程要从学科性很强的《XX学》、《XX原理》转变为与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相对应的模块单元课程,每个模块明确培养一种能力、技能。

3.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医学卫生管理篇13

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医药卫生类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更好地为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何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i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的3个服务主体,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水平

在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逐步确立了“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3个服务主体,即把“毕业生能否找到最满愈的单位”、“毕业生家长能否得到最满愈的(投资)回报”、“用人单位能否招到最满意的学生”作为衡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评价标准。

毕业生作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第一个主体,也是学校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一、两次的动员大会,而应该更深层次地去拓展我们的工作领域。如为了使应届毕业生在实习阶段就能够独立上岗工作,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就业成本和用人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的用工(培训)成本,学校根据医药卫生行业及就业市场变化,制定并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第九章“就业准备”、第十章“择业技巧”等教学内容与毕业班学生的上岗培训内容相结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就毕业生即将面临的双选会,开设了面试技巧、推荐资料的准备及制作等课程节对由于专业课教材的局限性导致在校所学理论滞后于企业实际要求等间题,及时增加了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址管理规范(GSP)、非处方药营销ROTC)、医药商品购销员服务规范等目前医药卫生行业新增和所急需的内容;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上岗培训,使其取得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即中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证书,高职学生必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工) 证书,药学、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国家职业标准培训;药品检验专业学生参加药物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培训。

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主体是毕业生家长。许多学校往往忽视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和潜在作用。我校曾经对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过间卷调查,其中在选“你的择业目标最终确定人选”的选项中.选“学生本人”的占21% ,选“学生家长”的占70%a ,选“朋友、亲属等”的占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还是毕业生家长在做主、在择业,如果不做好毕业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更新他们的择业观念,我们的就业工作将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和障碍。为此,学校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多次召开毕业生家长会,通报当前医药卫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帮助家长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消除家长“怕孩子到外地工作”、“求稳怕变”等思想顾虑,形成了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自主择业的模式。

任何一名毕业生最终花落谁家,决定权还是在用人单位。学校应紧紧抓住第三个服务主体,全方位地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够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挑选到满意的学生,同时也使毕业生能更加详细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在每年双选会前的1个月,学校积极与各医药卫生单位联系,安排时间诚邀他们来校举办推荐说明会,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和相关招聘的专业要求和岗位要求。此举不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宜传与展示白身形象的机会,也减少了毕业生在择业中的盲目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树立‘.服务十指导十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增强就业指导工作服务愈识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抓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促水平。管理的好坏,管理的成功与否,的确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逐显主导地位,服务的理念也逐步走上管理的大舞台。而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水平的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前几年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管理+服务”的口号,第一次把服务这个理念融人其中。如今,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断深人,我们将“管理十服务”模式调整为“服务十指导十管理”模式。刚开始有的同志还不太理解,他们简单地认为“不就是加了一个指导吗”,“不就是把服务的位置前移了吗”,“以前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也是在管理中提供服务吗”。对于种种疑问,我们的解释是:把服务放在就业指导工作的首位,不仅是一个位里的变化,更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管理意识的变化。

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服务,服务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要本着服务的宗旨去管理,而不是在管理中去服务。虽然是一个位里的调换,但其中的离意却更加深远,内容却更加丰富,要求却更加严格。对此,我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服务”、“指导”这个概念,予以了重新的解释和定位,即服务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校教职员工,特别是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同志,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贵的态度,放下架子,摆正位里,全方位地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指导是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不仅体现为对毕业生择业技巧的指导,也要体现为对毕业生在就业政策理解、机遇把握等方面的辅导。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浓厚的服务意识和指导意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质性地迈出了一大步。

3把服务愈识触入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要将服务意识融人就业指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把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服务举措落到实处。

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配置了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毕业生实习管理规定》、《毕业生就业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和领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