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合集13篇

发布时间:2024-03-05 16:20:12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

疼痛是促使患者到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常见症状[1,2]。医学界对疼痛反应极为重视,将其列为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列的第五大生命体征[3]。对于疼痛的研究是各个学科研究的焦点与热点[4],虽然近年来对于疼痛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患者的疼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对疼痛患者的诊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5]。为了全面提高疼痛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对学生、培训人员及进修人员进行疼痛方面知识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就应对疼痛的认识及对疼痛的诊疗流程进行加强。本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进修医师疼痛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为进行系统的疼痛医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选择我院实习的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0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30人,进修医师30人作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调查工具采用MragoMcCaffery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6,7]。记录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包括受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接受过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调查内容共31题,每题1分。包括疼痛一般知识(7题),疼痛药物知识(15题),疼痛评估知识(6题),疼痛干预知识(3题),得分60%为合格。1.2.2调查方法将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并详细说明填表方法,问卷由受调查者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为96.7%。回收的问卷中出现缺项,存在重复回答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1.3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调查对象中各级别医师男女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布上,实习医师年龄最低,进修医师年龄最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习医师与培训医师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调查对象中培训医师接受过疼痛知识学习的人数最多,实习医师最少,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医师与进修医师比较,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调查对象及格情况比较各组调查对象问卷合格情况见表2,培训医师的合格人数最多(合格率89.7%),进修医师次之(合格率64.3%),实习医师最少(合格率26.7%),统计分析发现,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b的χ2值23.959,P<0.01;a∶c的χ2值8.287,P<0.01;b∶c的χ2值5.208,P<0.05。2.3疼痛知识分类得分比较各组调查对象疼痛知识比较发现,培训医师的一般知识,药物知识,疼痛评估掌握的较其他2组医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进修医师的疼痛干预知识掌握的较其他两组医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实习医师与培训医师比较,b实习医师与进修医师比较,c培训医师与进修医师比较。*P<0.05;**P<0.01。

3讨论

3.1调查对象分析调查医师的疼痛教育经验分析发现,实习医师接受疼痛专业培训最少,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近似,这反映我校在校学生疼痛相关知识的课程不足。对于进修医师,由于在校期间对疼痛知识掌握不够,进入基层临床工作后也较少接受疼痛知识培训,导致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时从未使用任何量表或工具,仅凭自己的观察和患者主诉来获取资料,这对患者的诊治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疼痛干预方面,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于疼痛的现代医学机制及控制疼痛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了解较少,这严重影响了疼痛患者的药物治疗。对调查对象掌握疼痛知识的差别分析发现,进修医师工作年限较实习医师长,对疼痛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实习医师,培训医师的疼痛知识掌握最好,这与在我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继续教育有关。3.2建议对策疼痛不但给患者带来躯体方面的不适,而且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方面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8]。例如慢性疼痛会导致患者的睡眠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耽误患者基础疾病的恢复,增加患者医疗负担[9-10]。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体验,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11],使患者无法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12]。医务人员正确地进行疼痛评估是缓解患者疼痛的重要内容[13],也是对症治疗因症施治的关键[14]。医生对疼痛的评估和诊治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治疗疼痛的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药理学相互影响、患者疼痛有无触发因素等[15],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实习医生,我们应该加强在校期间的疼痛知识相关课程的讲授,临床见习及实习时,应注重学生对疼痛患者治疗的临床思维的建立,可以通过临床技能考核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疼痛知识的重视。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在系列的培训讲座中应适当增加疼痛知识的比例,使疼痛知识掌握度进一步加强,并可在有条件情况下,进行疼痛患者的模拟诊治。对于进修医师,可以定期下基层对我院下级医院医师培训疼痛知识,对正在我院进修的医师,应该将其纳入到培训学员中,规范化学习疼痛知识,增加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之,加强疼痛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是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为患者能在基层医院解决疼痛问题提供医疗基础,节约医疗成本,真正做到为疼痛患者服务,为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服务[16]。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2

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估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LHIV)约78万人,其中女性占28.6%;艾滋病(AIDS)患者约为15.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0.046%~0.070%)。估计2011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8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2.8万人。在78万PLHIV中,经异性传播占46.5%,经同性传播占17.4%,经注射吸毒传播占28.4%,经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占6.6%,经母婴传播占1.1%。这表明我国艾滋病疫情依然是低水平流行,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在增加,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同时感染人群日趋多样化[1]。

鉴于上述种种艾滋病流行的新特点,执行全面的预防策略将继续成为控制疾病进展的主流。健康教育行为改变交流就是根据这一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我们必须持续获得关于HIVAIDS的人群健康知识水平,按照PDCA原理(plan, do, check, action)对原计划进行修正[2]。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研究,以评估本地医学大学初入学学生的关于HIVAIDS的知识水平。

1材料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初入学的河北联合大学2011年新入学的医学专业学生542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新生192名,预防医学专业新生180名,口腔医学新生170名(平均年龄19+0.45岁)。分别于初入学的3周内,经过向研究对象解释,寻求知情同意,并承诺保密原则下,在志愿者调查员的监督下为新生提供20分钟的时间完成本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2份,回收542份,皆为有效问卷。

调查问卷问题选项主要集中在性别、籍贯、HIV、AIDS名词的完整形式和HIVAIDS之间的差异、传播途径、预防方法、行为风险、机会性感染以及抗HIV治疗等项目。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P=0.05。

2结果

在被调查的542名学生中,男生263名,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女生279名,占总调查人数的51.5%。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HIV(431542,79.5%)和AIDS(467542,86.2%)的全称;对于两者的区别,认识正确比为临床专业167192,预防专业161180和口腔专业148170。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目前常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见表1),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如握手或玩耍等社会活动以及蚊虫叮咬不会传播感染,然而30.3%%(164542)的学生却错误地选择吸烟为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对于注射吸毒者(IDU)和卡车司机两类比较重要的风险类别,正确报告比分别为333542(61.4%)和298542(55.0%);对于HIV不可治愈和抗HIV治疗可行性的认知分别为(319542,58.9%)和(172542,31.7%),此结果不容乐观。

3讨论

为了确定新入学医学专业新生的HIVAIDS相关认识水平,我们对刚入学的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研究。由表所示新生在男女性别和家庭来源方面无明显差别。调查显示,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听说过艾滋病,大部分被调查者可以正确书写AIDS(467542,86.2%)和HIV(431542,79.5%)的全称,前者高过后者,而且有统计学差异(P

2011年我国艾滋病监测资料显示,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仍然广泛存在:共用注射器的注射吸毒者占25%;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暗娼有32%;最近六个月与多个同性性伴发生的男男者有87%,在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男男者只有44%。虽然注射吸毒的情况逐渐减少,但使用新型的现象占据多数,多性伴(异性性伴和同性性伴)现象愈加显著[1]。同时期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受调查的1230名非洲学生中高达64%的人对安全不以为然[5]。还有学者认为虽然大多数人知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无保护的以及共用针头注射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他们对于偶然接触、蚊虫叮咬、献血和艾滋病毒测试等方面则不太了解[6],与本研究结果相近。而埃塞俄比亚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仅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艾滋病是无法治愈的[7]。可见不同地区艾滋病疫情及相关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亦有共通之处。而根据近年来的艾滋病国际流行特征,青少年逐渐成为罹患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之一,大学生是此年龄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很有必要对他们的AIDS防控知识水平进行了解,而后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新生们经过竞争激烈的高等入学考试后被大学录取,因此他们的知识水平可能较高,然而在相似的教育背景下,上述三专业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专业知识不足或是理念错误可能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其日常行为和沟通能力。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在医科大学的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教育还是有足够的机会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形成积极的认知,并改变自身行为[8]。而在综合性的大学中,医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的提高可以使得他们通过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进行同伴教育。

5结论

总体而言,近年来预防艾滋病的手段一直集中在关于HIVAIDS的传播风险、预防方法以及推广正确行为方式等方面。本研究显示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HIVAIDS的神秘性从而破除对其的误解,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预防机会性感染和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用等相关观点。

参考文献

[1]http: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yzscmsrsdocumentdoc13944.pdf

[2]Zerfu TA, Yaya Y, Dagne S, et al. Home and community based care program assessment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Arba Minch, Southern Ethiopia. BMC Palliat Care 2012(11):8.

[3]Chao LW, Gow J, Akintola G, Pauly M. HIVAIDS Stigma Attitudes among Educators in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J Sch Health,2010,80(11):561-569.

[4]Nur N. Turkis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HIVAIDS. Croat Med J,2012,53(3):271-277.

[5]Sutton MY, Hardnett FP, Wright P, et al. HIVAIDS Knowledge Score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ttending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Health Rep,2011,126(5):653-663.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医学院校高职3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二年级学生90名,其中男生29名,女生61名,年龄为19~24岁,平均21岁。

1.2 调查方式

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的形式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对回收的问卷逐一检查,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

2 结果

结果显示,学生仅对医院感染的概念有较好的掌握,认知率为85.2%;对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这些知识的认知率极低,见表1。表1 90名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

3 讨论

医学实验室的主要生物危害因子是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1],这些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4],尤其是检验科室工作人员必须频繁接触各种危险生物因子,如HIV、乙肝病毒、各种细菌等,所以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7~9]。近年来所发生的严重实验室感染事件,无一不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有关。因此,医学院校作为医学实验室工作者的培养、输出机构,更应该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意识,降低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率。

调查结果说明,学生对医院感染的概念有较好的掌握(85.2%),但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情况很差。(1)关于标准预防概念的认识仅有1.1%。标准预防的含义是: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传染性,无论何时接触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研究显示,检验科实验台面、试管架、盛血盘等工作设施HBsAg检出率分别高达40.0%或58.3%[10]。一些学者认为,标准预防在医院未得到有效落实,标准预防执行不力是导致实验室工作者感染的重要因素[6]。(2)有53.4%的同学没有接受过生物安全防范教育,这直接导致对生物安全防护所涉及的具体事务及操作认知率较低,如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级别、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操作应穿防护衣、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清楚者仅为0~14.8%。(3)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事务,如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相对于生物安全防护所涉及的具体事务被调查者的认知率较高,不了解的仅占23.9%、34.1%。

本次调查表明,学校和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对教师亦需要进行系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调查结果表明,有必要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到临床检验科见习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及重视各种法规文件的学习。总之,如何在学校有效展开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是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丛玉隆. 临床实验室管理[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231-257.

[2]申子瑜. 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3): 134.

[3]孙巍, 许欣.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现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9):1147-1149.

[4]王鲜平, 侯世科, 高进,等. 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J]. 中国医院管理, 2004(12): 56-57.

[5]张正. 检验操作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二例报告及建议[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6): 383-384.

[6]邓云清, 罗碧茹, 李艳华. 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 现代预防医学, 2005(6): 670-672.

[7]梁建群, 宾利.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 临床检验杂志, 2006(2): 148.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50-02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医学领域与管理学、计算机或电子通信等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

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加深,医疗信息化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据《2013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2]显示,2012年中国医卫行业IT投入达185.6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22.6%;2013年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25.5亿元人民币。由此看出国家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提供财政、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一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疗IT人才来提供支撑。因此,加快培养同时具备医学知识、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知识的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全国开设医学信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28所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并根据我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的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后续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学及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对国内开设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28所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与分析后,我们发现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课程开设顺序混乱

一些课程的开设必须建立在与其相关的另一课程的基础上,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开设在数据库之前,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也提高了同学学习的难度。

1.2 跨学科知识融合困难

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处理好多学科之间知识融合问题的确困难重重。国内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只是将各学科简单堆叠,课程间缺乏紧密配合,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3]。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往往不了解医学知识,医学教师不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将自己所授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做到了知识的简单叠加,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融会贯通,造成学生偏科思想严重,逻辑转换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及前驱图分析

通过归纳与分析28所院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详细课程设置,我们主要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类、数学基础类、信息技术类以及管理类四个类别。为解决好本专业学科开设顺序混乱问题,我们总结了专业主干课程的先后依赖关系,并画出了它们的前趋图(见图1所示),用此图指导课程设置。

3 跨学科知识融合

为更有效的解决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开设医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并且引进复合型人才授课。通过开设医学和计算机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来促进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有机融合,如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数据挖掘等。医学图像处理是指用数字图像处理手段来处理医学图像,以辅助医生诊断;医学数据挖掘是指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提取或“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按照某一特定模型进行组织,用于医疗决策支持或统计分析。这些课程将医学和计算机很好的融合到一起,方便同学进行学习和理解。

(2)开展课间实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同学们进行课间实习,使其深入到医院各科室,详细了解整个医院的业务流程及医院各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整体网络部署及架构。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熟悉现场的工作环境,对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自主的解决,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跨学科学术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多为同学提供课题研究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不同学科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思维方式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术问题。这样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业竞赛可以让同学们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知识的融会与贯通。

(4)以毕业设计为驱动,学以致用。在完成所有理论教学内容后,学校通过安排同学到医疗机构、医疗软件公司或制药企业等地方进行实训与学习,并结合自己实习期间的所见所感及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开发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系统作为毕业设计。以此为驱动,帮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合,为参加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4 结语

解决好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PBL教学法[4]、任务驱动教学法[5]),有意识的进行实训与锻炼。紧跟当下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时代要求,着力培养适合时展需要,既有宽阔知识面,又有强烈变革思维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铁清,周燃犀.医学信息学专业医学知识培养方法的探索[J].医学信息,2011,24(3):1138-1140.

[2] 中商情报网.2013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M]. ASKCI Consulting Co.,Ltd,2013.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5

医学期刊被看成是医学内容得以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凭借其知识的专业性和高质量等优点,受到受众群体的广泛信赖和好评。医学期刊编辑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医学期刊的质量水平和受众群体对其的信任度,因此,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编辑能力外,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故而,对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期刊种类和数量日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的图书馆与书店中,医学期刊琳琅满目,数量虽然众多,但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与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一名优秀的医学期刊编辑理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扎实丰富的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编辑能力、熟知并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良好的英语水平、良好的政治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对统计学、信息学等知识良好的整合与运用能力等,通过对多种知识的储备,将其转化为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应用到的综合知识,从而做好医学期刊编辑工作。

医学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涵盖了医学选题、医学组稿、医学审稿、医学编稿。

(a)医学选题。选题策划初期,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根据选题特点对信息进行筛选,并注意结合当下的动态、热点、难点等,确定选题。

(b)医学组稿。对当前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态势及其研究领域的学者或专家做出了解,做到与相关研究者的深入对话,对有效信息进行整理。

(c)医学审稿和编稿。以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依托,对关键信息进行整合,稿件的初审,并判断稿件是否具有专业性、科学性、深度性等,对于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及时弥补和改正,对于不合格稿件予以剔除,做好稿件质量把关。对于临床研究性论文,编辑理应对临床研究的流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现状

当前,国外的医学期刊编辑,大多具有专业的背景,甚至是博士学位或其他,且基本上都曾从事过医学方面的兼职或专职科研类工作。就国内目前的医学期刊编辑而言,具备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不足,而医学方面的硕士、博士等学位的期刊编辑更是少之又少,占比在10%以下。为此,我国近年来积极倡导医学期刊编辑学者化,即一边参与科研事业,一边从事医学期刊编辑,具备学者气质的同时,兼有编辑的写稿、审稿、改稿能力,并着力组建一支优秀的医学期刊编辑队伍。

二、提升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水平策略

医学期刊水平的良莠与其编辑水平直接挂钩,因此,对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建设尤为重要,医学期刊编辑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便可见一斑。

1.医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鉴于医学期刊编辑工作内容极强的学科性与专业性,编辑只有建立在对医学专业知识熟知的基础上,才能够写出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质量水平较高的稿件,因此对于工作中长出现的关于以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要格外注意。

1.1纠错能力

(a)对于临床研究性论文,除了要知道所述的疾病是否是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罕见病、新发现病、疑难病,治疗手段是否先进,病例所选是否具有代表性之外,还要注意用语。如引言部分出现的“奠定基础”、“指明方向”、“提供依据”等,此类说法并不合理,应加大审核力度。医学专业用语及名词规范与否,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实则为谷丙转氨酶;幽门螺杆菌,实则为幽门螺旋杆菌;库普弗细胞,实则为枯否细胞;当新标准推出时,有些名词也会随之更改,如现行的慢性肝炎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原本的则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

(b)参考文献的纠错。运用医学知识,对作者的论文加以完善,如参考文献中只列出年限、名称或地名,应该对其补充;有些作者出于自身原因,善于引用国外文献,考虑到期刊这一文化产品的继承性,应加大度国内相关文献的应用力度;若文中出现“国外学者(专家)”等字样,应该列出具有说服力的国外文献,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文献中。

1.2内容补充能力

论文若出现解释含糊、闪烁其词等现象,会影响到论文的实际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

(a)研究方法。如介绍某一疾病的治疗方法,在对药物或其他介绍全面的前提下,缺少数据或相关指标的论证,不仅造成了内容不详实,还给人一种无据可查的感觉。

(b)研究结果的叙述。为增强医学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一般而言都会添加图表或有关对照实验,由此得出的数据才具有说服力。但实际情况中,存在很多对于结果的叙述具有盲目性、实事求是现象。

(c)图表符号。医学图表中常见的有药物量、数量、重量等单位符号,若图标符号使用不规范,便出现了常识性错误;还有图表设计方面,欠缺规范性等。如某些碱基(基因序列中)的阴影标志、正斜体标志等,一旦未注释,便会出现常识性错误。

(d)内容取舍。论文的内容应该始终围绕所要表述的对象,不应有太多偏离,综述性的文章应该对教材中存在的内容或已经公认的内容予以删除,只保留最新研究和进展部分,并着重对探索和研究中的新内容和结论进行保留,如最新发现内容的意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新技术的介绍、新方法的利用等;对于实验性的文章,应该注意研究成果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尽量保持数据方面的详实度,而删除内容多处重复的部分等。

2.相近学科知识的提升

医学期刊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内容质量方面、编校质量方面以及银装质量方面,但处于核心地位的却是内容质量方面。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要注意对课题的设计、统计学方法等的运用,对于临床稿件,应该严格遵守循证医学的原理,提高论文质量。当前医学期刊论文中严重存在着样本量与对照组缺乏、随机化方法欠完善等问题。因此,医学期刊编辑还要以医学统计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等为依托,此外,有些医学常用词多采用缩写形式,鉴于部分少数民族编辑汉语水平的有限性,为做一名合格的医学期刊编辑,还要注意英语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操作上还必须具备细致性和耐心性等,可见专业知识与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是医学期刊编辑的必备要素。医学期刊编辑不仅要有极强的编辑能力和专业知识做保障,还要充分建立起责任心、事业心,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向优秀医学期刊编辑的方向发展,致力于提高期刊编辑内容的质量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参考文献:

[1]朱王卓,李志刚,耿强.医学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9(03)

[2]刘秋倩,唐甜,吴龙,许汝福,黄国荣,熊鸿燕.编辑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0(04)

[3]蒋湘莲.浅议医学期刊编辑的专业素质及其培养[J].价值工程,2011(24)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6

双语教学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开始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2013年我校基础医学部也提出针对医学英语本科专业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尝试。通过对我校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问卷调查,及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我们采取了以下形式:在一些重点章节,如《细胞》、《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章节采用中/英双语幻灯,中文/英文讲解结合的形式, 对重点、难点、概念和定义用英语讲解后, 再用中文重复;而在一些易于理解的章节,如《血液》、《能量代谢》、《内分泌》章节,则采用全英文powerpoint课件授课,讲解以英文为主, 但是用中文小结的方式。

考试是考查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1]。因此我们对我校2011级(全中文教学环境)和2012级(语教学环境)两届医学英语本科生的生理学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资料

将2011级(56人) 、2012级(57人) 两届医学英语本科生的成绩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1],P

2 结果

2.1学生成绩的综合分析 难度系数及区分度是成绩分析最常用的指标,其中难度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iculty)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为q=1-X/100(q代表难度系数,X为所有参试者的平均分,100为该试题的满分值)。一般认为,q≥0.8,代表试卷难度过高;0.8>q≥0.4,代表难度较大;0.4 >q≥0.2,代表难度适宜;qD≥0.3,试卷区分度良好;0.3> D≥0.2,试卷区分度一般;D

2.2 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分析 2012级生理学试卷为中英双语,其中英文题目占13分,分析结果显示英文试题平均得分为6.91分,换算为百分制则平均分为53.15,难度系数为0.47,区分度为0.65。

2.3 2011级和2012级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届学生成绩比较得知,两届学生的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均无明显差别,但双语教学环境下的2012级学生成绩的良好率略低于2011级全中文教学的学生(表1)。对两届学生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为t=0.793,P=0.429,提示两届学生的考试成绩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双语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依据学生水平,教学时如果教师中/英双语结合程度把握的好,不仅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把握的不好,则会面临学生因听不懂而无法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恶果[2]。我校2012级医学英语本科的学生因其专业关系,英语程度均较好,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比较高,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专业进行生理学双语教学尝试,并最终通过与往届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获得本次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

3.1学生成绩综合分析 成绩分析结果显示2011级试题难度系数为0.32,区分度为0.34;2012级试题难度系数为0.34,区分度为0.32,说明对学生来说两届的生理测试题程度相当,且均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生理学双语教学并没有明显影响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3.2 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分析 对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57名学生的英文题目以百分制计算平均分为53.15,低于66.26的试卷总平均分;同时该部分试题区分度显示为0.65,难度系数为0.47,提示对学生来说该部分试题难度偏大。但是这样的结果还是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情况,毕竟对学生来说,英文是一门外语,而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就更加复杂难记,学生能够达到50%以上的得分率,已经说明双语教学初步取得成效。

3.3 2011级和2012级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两届学生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两届学生成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2012级学生在双语教学环境下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上届学生无异。但双语教学环境下的2012级学生成绩的良好率略低于2011级全中文教学的学生,也说明双语教学和双语测试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我校开展的生理学双语教学对医学英语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明显影响,同时问卷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认为有利于生理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我校所开展的生理学双语教学基本达到了其教学目的和效果。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7

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是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和出血。从青春期开始到更年期结束,月经现象伴随着女性一生[1]。对于高校大学生女性群体而言,正处在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体和心理成熟阶段。据资料显示,在高校女生就医中,月经失调是女生最常见的症状,占各种临床疾病首位[2]。为了掌握在校女大学生的月经状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帮助学校做好健康教育开展与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对女大学生保健工作的重视。笔者选择本地两所高校以计算机、艺术教育、物理教育、英语教育、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在校本科女大学生共236人,调查学生月经健康知识行为情况,研究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的月经保健问题;探索高校学生保健的良好途径与方法,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非医学专业在校女生236人,年龄19~23岁,平均21.06±0.91岁;平均初潮年龄12.8±0.06岁。

1.2方法

参考美国月经健康知识(MHG)[3]问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补充,自制月经情况调查表;采用无记名调查方法,由经过相关培训的调查员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解释有关专业名词,当场发放,由调查对象当场填写,问卷回收率100%,力求问卷真实可靠。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背景特征

共调查236名女生,均为本科在校二、三年级学生,其中二年级175人(74.15%),三年级68人(28.81%),城市(含城镇)129人(54.66%),农村107人(45.33%).

2.2痛经

调查显示痛经发生率为76.35%,其中轻度(略有腹痛,不影响学习生活)38.62%,重度(腹痛明显且持续时间超一天以上、需要休息、甚至伴发恶心呕吐等表现)12.54%;在重度组中,知晓需就诊并接受过药物缓解的36.72%,从未作任何检查处理、单靠身体耐受的占63.28%。

2.3经期保健状况

有78.38%(185/236)的女生具有经期保健意识及行为,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及保暖、休息与活动调整、自我心理调适等。知晓经期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健康和生殖的女大学生有88.98%(210/236)。

2.4 对月经失调知识了解情况

绝大多数女生听说过月经失调,95.76%的同学知道是女性妇科问题。对月经失调的原因、类型、具体表现、预防等知之甚少。56.81%的同学在未就医情况下自认为曾经月经失调。月经异常能积极求医、做过相应治疗的同学有11.34%,目前仍在接受治疗的有3.69%。

2.5月经保健知识来源

调查显示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月经健康知识来源相当局限,主要来源是同伴、同学(46.61%),其次是家人(32.20%), 另有来自网络、书本等媒体(12.28%),而来自学校保健教育途径甚少(10.59%)。乡村组情况与城市(含城镇)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3.1痛经知识行为情况

本组资料中,痛经发生率较高,为76.35%;而在重度痛经女生中,积极就诊并接受过药物缓解的占36.72%,从未作任何检查处理、单靠身体耐受的占63.28%;可见许多女生对于相关痛经的知识行为比较欠缺,而痛经除了原发性在青少年中常见外,与营养、精神心理因素等也有关系;临床诊断中还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相鉴别[1]。本组女大学生处于生育年龄段,并不排除会有此类病理问题,提示学校应注意加强女生生理健康知识宣教及体检工作。

3.2月经保健知识行为状况

从本次调查看,非医学专业女生由于学科特点,对月经保健知识来源主要是同伴、朋友、家人或媒体途径等,农村组相对于城镇组具有明显差异。而学校教育存在严重不足,显示普通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的迫切需求[4]。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女生对经期卫生知识、月经失调等还是具有一定了解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我保健、出现月经异常知道就诊等,但相关围经期保健、月经病防治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学校教育还应引起足够重视;校医与老师共同配合,探索实施多种途径的保健教育,例如妇科专家知识讲座、心理咨询、健康体检等,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干预、治疗,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348.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8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l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Guid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by Us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LI Hai-tao1, CHEN Lun-jian2,WEN Hao1, SHAO Ying-mei1, Ayifuhan・Ahan1,

(1.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2.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First People's Hospital,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

Abstract: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had been a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r medical postgraduate. While, at present,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guided by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still be under stage of exploration. We connected EBM with PBL to put it into use in teaching medical postgraduate, it showed ideal teaching efficiency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s a result, it grea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appearance that students being weary of studying and teachers being tired of teaching. It also enhanced total teaching efficacy in most extent, and should be promoted application. However,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EBM and PBL should be fit self-feature of region and university, a king of more reasonable and more superior teaching mode which mak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mselves should be explored for blossoming. At last, it should ha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t will be revolutionary changes showing scientificity and high efficiency.

Key words: Problem-bsed learn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edical postgraduate; Teaching mode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中较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医学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同于本科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从被动到主动寻求知识发生了转变,此阶段,大多数医学专业研究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专业的划分更加细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而深化,从而导致相应的教育模式亦产生一定的变化。目前,我国除了通过传统的授课、讲座、带教等教学手段给研究生传授知识外,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并已通过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教学实践,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1],是当前临床教学的一种趋势。该教学方法是以患者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在导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式,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将PBL教学方式应用于研究生教学模式,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更新自我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2]是医生在处理临床问题时应该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需求,在诊断、预后和治疗等方面作出最佳决策。其核心问题即在于寻找最佳的临床证据。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一种医学新模式。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EBM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在原有EBM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处理措施"。EBM定义的修订强调了在证据、医生技能和患者价值三者结合的基础上使用当前的最佳证据。

PBL和EBM的核心都是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同的是前者强调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而后者则注重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但是二者的结合应用于研究生的教育则可能产生"1+1>2"的实际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步骤[3]①提出问题:从临床实践中提出明确的需要临床医师解决的具体问题;②搜索证据:根据提出的具体问题搜集文献,寻找最佳相关资料作为证据。③评估证据:严格评估资料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临床医师是否依据此篇文献所获得的结论做出临床决策;④实施证据: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进行临床决策,通过EBM小组实施证据;⑤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那么参照循证医学的过程,我们可将其与PBL教学模式结合作为依据来指导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1提出问题PBL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以对一种疾病的掌握作为PBL教学目的,需设计相应的临床问题,根据不同的电影剧本的形式,通过患者的问题来引发对一种疾病的深入了解,以某一疾病的临床问题为例,可建立了一个由6人研究生组成的学习小组,首先依据教案设计的剧目提出若干关于患者的疾病问题,如患者的可能诊断,可能与之鉴别的疾病,如何围绕这些可能去询问患者病史及可能需做的相关体格检查盒相关辅助检查,等等。将6人分成3个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通过查找教科书,临床科研文献或者互联网等方式寻找并各自列出相应的问题,对于疾病进行相应的诊断,提出质疑,全面完善对该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从而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来强化对某一疾病临床知识的了解。

2搜索证据PBL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EBM中搜索证据是由学生根据所需讨论的病例,去病房搜集证据,掌握规范采集病史及查体的方法,获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格检查等的阳性发现,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化验,或其他影像学检查等。PBL教学时对应的过程可利用大家对已经比较熟练掌握的临床知识,去分析讨论该疾病的成因,理论机制,病理解剖等等一系列基础知识,当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承担教学任务,各组之间相互讨论,争议,以确认文献资料的科学可信度,从而从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来加深对该疾病的深刻认识。

3评估证据PBL教学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患者的诊断明确后就要进行临床决策,决定对患者实施的临床治疗,当然要综合考虑应用所搜集的最佳证据,结合患者的价值和愿望等因素,也就是评估证据的重要性。PBL教学中每个小组依据自己搜集到的最佳证据提出自己的临床决策,进行讨论争辩,列举出各自认为最有说服力的临床证据,指导老师可适当点评,如各组达成统一认识,则进行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如无法达成统一共识,那么可依据各组自己的主要证据各自验证,当然需要指导教师确保无基本原则的医疗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所找到的临床证据中会去伪存真,加深对一疾病的认识,同时对不同的治疗方式会产生各自的治疗理念,甚至会产生一些新的构思而提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着极大地益处。

4实施证据PBL教学临床病例的验证

实施证据的过程也是验证治疗手段及合理治疗的严谨过程,要观察应用证据后的临床效果,即患者药物或手术治疗后的反应、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此时学生对这一疾病已经有了一个很深刻系统的印象。PBL教学中,临床病例的验证治疗可根据见习病例正在进行的治疗或已实施的手术等治疗进行,对于一个见习病例而言,每个小组的可通过不同治疗手段去推断每个病例的预后,并通过综合评价病例的预后来验证小组的治疗效果,验证结果可以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从而反向验证所搜集到的证据是否对病例的治疗产生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不同手术方式也是如此,比如同样患有肝脏囊性包虫病的患者行根治性完整外囊剥离术和非根治性的外囊次全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相同的手术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经济学影响,对于患者远期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等综合因素来合理验证,可加深学生对选择病例临床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科学并合理的掌握分析,最终更为扎实的掌握一种疾病的相关临床知识。

5观察应用证据后患者的反应、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等PBL教学评价学习效果,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

实施证据后的后验过程实际上主要体现在患者的综合反映,综上包括了不同疗法的实际效果,对外科而言也就是围手术期患者的病情恢复,临床疗效,患者的安全保障,以及患者及家属的主观精神感受,对整体治疗过程,经济情况等等的一系列综合的效果,同样也包括远期可能的并发症后遗症等,如肝脏包虫病远期是否存在复发或播散的担忧。那么PBL教学效果的体现,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处理实际病例的综合反应能力以及体验患者的实际诉求,来逆向验证不同疗法的确实可实施性,同样在逆向推断过程中真正把握疾病病例的相关临床特点,掌握其临床与基础相结合,与患者的心理活动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的融合,最终达到对某一疾病全面系统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样,PBL教学也存在着一个后验的检验过程,即对参与教学的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考验。

PBL与EBM的结合应用,通过上述的实施过程首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只有在考试的压力下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几乎全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而以EBM思想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首先通过问题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以2人为小组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每个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并且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每一小组对不同方向问题的总结,从基础结合临床,使每个学生深入的掌握了疾病的专业知识,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探索性问题的能力。通过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了使每个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自觉性,丰富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BL与EBM教学的联合应用在研究生教学上的优势。

同样,教师在系统教学的过程中,以为问题引导,以循证医学方法解决问题,到最终评价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了目前老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的良好效果,也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学生问题的提出也提高了自身作为临床医师的循证医学方法的熟练掌握,以及同时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以循证医学方法指导的PBL教学模式,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崭新的教学模式[4],使以往枯燥的教学局面焕然一新,极大的改善了以往学生乏学,教师乏教的高校的教学面貌,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教学效能,确实值得应用和逐步推广。但是该教学模式毕竟是新引进我国的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地适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国情,尚需进一步印证。就目前而言除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外,也存在着很多尚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目前教学效果评价的指标尚不完善,学生的成绩考评没有规范的评价方法;该教学模式也缺乏规范的教材,其实施的过程缺乏系统的引导,导致很多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PBL与EBM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都需要深入的探索并逐步规范[5]。

总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引入我国后,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教学优势,以循证医学方式指导PBL教学的模式目前仍在进一步的研究、实施探索过程中,显示了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这一些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需要结合各个地区,各自院校自身的特点,研究探索出一种更适合每个院校自身的更为合理,优效的教学模式,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地域特色,不同院校特色的科学、高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Prince KJ, Van Eijs PW,Boshuizen HP,et a1.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Med Educ, 2005, 39(4):394-401.

[2]詹思延(主译).循证医学实践和教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09-261.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9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0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51-02

生物安全防护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实验室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装备、物品和管理体系、相关仪器设备等。医学检验专业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县、乡、镇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患者各种标本集中场所,也是各种临床微生物集居地,从而也构成了医院重要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因此,通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调查以及了解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来探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校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已经实习的26名学生和即将实习的72名学生,其中女生59名,男生39名,年龄为16~18岁,平均17.3岁。所有学生均学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等全部专业课程。

1.2方法: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调查前向学生说明目的和要求,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问卷98份,回收率为100%。对收回的问卷逐一检查全部合格。

2.结果(见表)

伊宁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表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常用消毒与灭菌等原则有较好的掌握(78.6%和80.6%),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了解的很少,对所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认知率也极低。在调查中发现,有18.4%的学生不知道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有37.8%的学生不清楚检验科应采取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有64.3%的学生分不清生物安全标示的仪器种类、有24.5%的学生不知道意外发生后的处理措施等,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像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掌握的还可以,各占53.1%和59.2%。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迫在眉睫,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我们的医学教育理念必须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检验医学不能“重检验轻防护”,医学教育切勿“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忽视了对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的专业人才。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0

1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

11创业环境的局限性

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号召下,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在谋划自己的创业计划,想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放眼望去,很多医学生所选择的创业项目都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无关,主要原因就是,首先,医学的专业性比较强,对医学生自身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医学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利用医学专业进行创业,学习医学专业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将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其次,国家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创业项目审批比较严格,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是无法在医药卫生领域进行创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生利用本专业进行创业的机会。

12创业能力的缺失

很多医学生不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进行创业,也是因为自身能力的缺失,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要想在医药卫生领域进行创业,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因为医学专业主要就是研究人的生老病死的学科,所以医学专业创业都与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稍有差错,不仅会导致创业失败,还会伤害消费者,所以很多医学生不能利用医学专业进行创业,主要还是自己不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次,医学生不能在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进行创业,最主要的还是不具备创业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医学生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非常多,课程安排得比较紧密,很多医学生很少有时间与外界接触,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和实验,很少有时间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也缺乏积累创业经验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很多医学生没有创业的能力,无法成功地创业。

2医学院校大学生缺乏创业能力的表现

21缺乏?Υ匆档娜鲜?

在广大医学生中对创业的认识存在着两个极端:有的医学生不能对创业进行合理的定位,把创业看成一件很神圣很困难的事情,认为创业只能在高科技领域和热门领域进行,如果自己不掌握高新技术就无法创业;还有的人认为,创业就是不爱学习的人才做的事情,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只有学习好专业知识才是王道,创业就是一种不学习的表现,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想创业,这两种想法都歪曲了创业的真实目的,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广大医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降低了医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2缺乏自我认知

在当今大学生的创业浪潮中,有一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对市场和自己的创业项目缺乏合理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创业就是为了追赶潮流,效仿名人,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方面,很多医学生看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成功的创业模范,认为自己也应该进行创业,盲目地效仿别人,忽视了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者是自己是否具备成熟的创业条件;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医学生为了急于创业,并没有对自己的创业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更加没有进行社会市场调查,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最终导致自己创业失败,严重影响了自己创业的积极性。

3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31医学院校应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医学生的创业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医学生打好创业的基础,在学校就对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为医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医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创业状况和国家的创业政策,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根据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医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大纲,让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培养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丰富自身创新创业知识。其次,制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医学生专业的特点和成长的需求,制订符合不同年级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培养医学生创业的兴趣,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32提高医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1

(一)标准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从培养现状来看,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本科阶段依然将中医与西医完全分离开来,并未实现有机结合。由于本科阶段缺乏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导致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本科阶段完全脱节。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本科阶段并未学习到中西医结合知识,传统的思维观念模式影响至深,并没有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

(二)课程设置欠科学

通过研究得知,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完全孤立开来,这样的课程设置,势必无法培养出专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中西医结合教学过程中,倘若仅仅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联系在一起,必然起不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在临床医学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关联起来,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1]。

(三)教材内容不合理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完全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百花齐放。从大纲结构和教材内容设置方面来看,可谓是杂乱无序,一些高校分别进行了中医、西医两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些高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本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编写质量层次不齐,基本上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用书体系。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有力支撑。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西医结合院校缺乏专业化、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尽管一些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也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教学能力,但是其知识体系过于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无法完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另外,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同,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专业、系统化认知,极大影响和阻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设置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必须加大本科阶段教育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集中统一,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统一标准的设定。同时,要重视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均衡,重点以本科阶段教育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另外,逐步由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过渡,确保两个特殊阶段的连贯、有序,積极研究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可行依据。

(二)课程设置的科学规范化

传统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育通常由中医和西医两部分构成,也就是将中医与西医简单的组合起来,这种简单的结合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因此,要注重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之间的衔接性,通过理论、实践等知识的有机关联,形成互补优势,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突破。同时,通过运用中医、西医等知识,分析各类常见疾病的属性、机制、症状和特征,进而提出科学、可行的预防、治疗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中西医结合实践操作方法,进而能够达到准确分析病因、诊断病情、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科学、可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目的。总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实情、结合实际、突出科学规范性,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材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教材内容编写与市场人才专业性完全相符,将中医、西医两大医学知识、临床医学技巧有机关联起来,确保教材内容能够开拓思维、教学大纲符合预期、内容简单、减少冗余,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比例设置适中[2]。同时,注重融入中医、西医之间的联系理论课程,也就是能够起到密切联系和纽带桥梁的作用,进而实现中西结合,达到中西医临床医学资源合理分配、有机整合的目的。

一套系统、全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体系,与精简、优秀和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只有确保教材内容编写的科学、可行,方可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对于我国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来讲,要将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设置放在核心位置,尽可能多的编写有针对性、高质量教材,并邀请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家、学者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教材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比例适中,不但要丰富学生理论学识体系,而且要为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操作提供有力依据。

(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2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是与某种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医学英语就属于这一范畴。为培养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理解和运用医学英语,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英语课程。然而,由于医学英语的特定内容和语言特点,其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众多医学英语教学教师都曾撰文对医学英语教学的难点和应对方法进行过讨论,本文也拟对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商榷,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以便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二、医学英语教学目标分析

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分析意在阐明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课程应获得的能力。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包括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即英语语言知识,涉及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知识等,以及语言的应用能力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知识。而语言内容是语言所负载和传播的信息,具体即指听读中输入学习的内容。语言教学应当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但可能在不同学习时段和不同学习者身上体现侧重性。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比较平衡,教师通常既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又同时讲解了语篇中负载的知识内容;学生既学习语言也通过学习语言学习其传播的知识。但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完成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学习的平衡性在教学中却显得不易保持。在这里,其实涉及对通常论及的几种教学方式之间的探讨,就与英语和医学相关的教学来说,即医学英语教学、英语医学教学和双语医学教学。英国文化委员会调查称“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刘润清,1996)。医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医学教学正分别是“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的对应,而双语医学教学是英语医学教学的一种补充。英语医学教学和双语医学教学主要侧重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其教授的主要为语言内容,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只是潜移默化的。而医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其教授的主要为语言形式,而语言内容的作用同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一样,主要是为了展现语言形式的。在以往的论述中,对医学英语课程有几种看法:一是医学英语课程没有必要开展,而应代之以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或认为医学英语课程只是进入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的过渡。也许这一看法是受到“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影响,认为应该开展着重于“用英语学习”的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但在英语为非母语和官方通用语言的语言环境下,“用英语学习”无法简单摆脱“学习英语”而存在。因为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尤其是听力水平。76%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51%的学生认为进行双语教学的有关专业课内容比单纯汉语教学简单且内容减少(张晓波,陈 超,黄国英,等,2005)。双语医学课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英语医学课程了。这其实便体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在英语和双语医学教学中的不平衡性。由于语言形式输入方面对于学生难度较大,为平衡整体教学难度,有两种选择:降低语言形式难度或降低语言内容难度。降低语言形式难度可使用简单的英语或使用汉语,但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紧密相关,医学知识内容本身的难度会限制使用英语的简化程度,而如大量使用汉语教学又背离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初衷,最终出现“学生认为英语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相反,教师在降低语言形式难度不易的情况下,加之使用非母语或英汉双语对照教学势必使教学时间变长、进度变慢,只好采用降低语言内容难度的方法来降低课程整体难度,最终出现“学生认为进行双语教学的有关专业课内容比单纯汉语教学简单且内容减少”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形式学习和语言内容学习的平衡。而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中,当语言形式学习和语言内容学习不能像在基础或公共英语学习中保持平衡时,正确的做法是将原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达到的平衡转而在各有侧重性的两门课程中实现。这也就是医学英语课程和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应同时开展,互为补充的依据。医学英语课程侧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侧重语言内容的学习。

三、医学英语教学教师分析

医学英语教学到底是由英语教师还是医学教师来承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是医学英语教学中讨论的焦点。其来源于现实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使用两种师资的情况,即英语专业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两种情况在医学英语实际教学中都遇到了困难。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中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语言能力虽强但医学知识薄弱,而医学专业教师却缺乏系统的语言培训并且只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相关领域(高丽,2006)。这一现象是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内容教学不平衡在教师方面的体现。英语专业教师通常并无医学专业知识,只具备医学常识,医学英语专业教师虽然在其专业训练中学习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主要学习的仍是英语语言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虽在其学习过程中接受过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知识的训练,但其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知识的水平总体来说低于英语专业教师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并且没有接受过只有英语专业教师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才接受过的英语语言学知识训练。因此,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英语专业教师的语言形式教学能力大于语言内容教学能力,而医学专业教师的语言内容教学能力大于语言形式教学能力。据本文上一节的分析,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内容教学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平衡性很难像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那样在一门课程中得到实现,而应在两门各有侧重的课程中实现。在医学英语课程中侧重教授语言形式知识而在英语医学或双语医学课程中侧重教授语言内容知识。针对不同背景教师的相应特点,应当由语言形式教学能力较强的英语专业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教授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的医学英语课程,由语言内容教学能力较强的医学专业教师教授侧重于语言内容教学的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可见,对于“医学英语教学到底是由英语教师还是医学教师来承担?”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英语教师。当然,英语教师在教授医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要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中自己的核心作用。医学英语课程不是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的附属,而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重要地位,因而医学英语教师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医学英语教师的医学知识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之前提到即使是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其医学知识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仍显得不足。难道教授医学英语课程的英语专业教师一定要达到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知识水平吗?这就如同我们要求医学专业教师在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中一定要达到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一样。其实,“希望英语教师和医学教师成为对方的专家都不现实”(缪军,2005)。那么,语言因素和医学知识对医学英语教师的影响到底孰轻孰重呢?据赵跃君的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教师的语言能力,而非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赵跃君,2004)。因此,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仍然主要是由教师对语言因素和医学知识的处理方式决定的,其中最主要关注的仍然是语言因素。

四、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第二节中说明过,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包括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两个方面。医学英语教学即包括医学英语教学和医学知识教学两个方面。刘彦娟认为医学英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选材;二是句式结构;三是词汇;四是内容(刘彦娟,2012)。选材和内容属于语言内容方面,涉及医学知识内容教学,句式结构和词汇属于语言形式方面,涉及医学英语语言教学。前文已述,医学英语语言教学和医学知识内容教学不可能在这一门课程中兼顾,教师也不易在这一门课程中平衡两方面的教学。医学英语教学是侧重于医学英语语言形式教学的,而医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为展现医学英语语言知识服务的。因此,医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或者说医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这一课程指导思想。即医学英语教材应侧重于医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医学知识内容不宜太专太深。但不宜太专太深并不是说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医学知识只能是常识性内容。传统的医学英语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赵庆红,2005)。虽然通俗易懂,但由于医学知识内容过浅,所展现的语言内容也不会太深,达不到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按英语语言知识分类的角度来考虑:分为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和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可与公共英语教材的体例相仿,只是选取的课文都是关于医学的,通过医学课文教授医学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知识等。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既要注意医学英语和公共英语语言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两者的共同点(陈杰,孙景,2013);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应当按照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划分,如医学英语听说、对话、会议演讲和辩论、医学论文阅读与写作等。在不同的年级应当开设不同的医学英语课程(尤永超,2007)。在低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课程。而双语医学或英语医学课程则在更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开设。另外,无论是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还是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其语言内容难度都应相当于或低于医学基础课的内容,不宜过浅或过深。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语言内容学习的负担,而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若内容难度过大会造成语言内容教学干扰语言形式教学,教师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关注医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因素。在更细程度上按医学专业课内容划分编写的英语教材应当在英语医学教学或双语医学教学中使用,这也便于只熟悉自己所从事相关领域的医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医学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在两门课程中实现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教学的平衡性的。医学英语教学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其教学应当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学习,由更具备语言形式知识的英语教师讲授,其教材也应按英语语言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编写。当然,由于医学英语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还有很多具体的教学问题需要探讨,来更好地为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杰,孙景.从文本类型谈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J].华章, 2013,(9): 92+150.

[2]高丽.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五年制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改良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81~383.

[3]刘润清.21 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9.

[4]刘彦娟.论翻译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 2012,(3):143~144.

[5]缪军.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5,4(5):308~311.

[6]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1):23~25.

医学专业医学知识篇13

我国医学信息教育是在上个世纪80年展起来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是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基础,现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十分重视[1]。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还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不仅可以为医疗卫生和卫生行政机构提供需要的人才,还可以满足临床、基础医学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大数据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2]。但是现阶段由于教学经验欠缺、高素质教师缺乏等问题在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不断加大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医学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

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专业素质过高的专业型人才,更加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坚持供给侧思想在教育教学理念中的应用,根据市场、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提供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立满足市场需求侧的人才供给侧[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相比较,更加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更容易受到医药公司、医院等管理部门的青睐[5]。但是面对行业、产业需求,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不足以满足人才需求侧的要求,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更加看重具有扎实知识结构和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医疗卫生业务,还要具备医院系统软件、编程技术、网络安全等技能[6];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医疗电子档案不能满足医院的运行需要,数据挖掘、信息检索能力也成为医疗信息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更好地为医疗信息化提供发展助力[7]。

2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要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实时关注市场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医学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术的高级技术实践性人才[8]。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制定实践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行业、产业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医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最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远程医疗、医学图像传输处理等多方面知识,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践型人才[9]。

3现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复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包括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医学等诸多知识[10],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理论学习压力很大,因此会出现缺少实践操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容易遭到忽视[11];其次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模糊,往往医学知识更受重视,会导致其他应用型知识的忽视,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忽视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市场需求的教学目的,降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2]。

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4.1丰富培养路径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教育基础上,要合理设置医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统计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完成上述基本教学的前提下,要重视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数据挖掘、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细化,提高学生对现阶段市场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13];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传统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14];在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的讲述式教学方式,构建科研课题小组,提高学生合作和操作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在自主研发领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通过教师引导,逐渐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15]。

4.2构建教学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