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7: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地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活动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角色扮演、调查、动手制作等活动,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为例,谈谈知识竞赛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设计
1.活动背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应“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的“活动建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学生在中国地理总论中《地形》《气候》《河流》《农业》章节中已学习,这为开展活动奠定了知识基础。从能力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地理语言表达能力;从年龄特征看,初中生课堂上乐于表现,喜欢合作、竞争。
2.活动目标
(1)运用地图和已学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不同自然地区划分中的地理意义,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通过活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增进对地理要素紧密联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活动准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学案,进行知识的自我理解和内化,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并借助互联网、报刊等媒体进行拓展阅读,查漏补缺。
(2)教师将活动试题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
(3)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5―6人。各组推选一名工作负责、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小组管理。
(4)推荐或自荐主持人一名。
4.活动要求
为保证比赛公正、有序开展,培养学生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师生共同制定体现集体意志的活动要求:
(1)以组为单位参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2)每道必答题分值100,每组必答一题,经小组讨论后在2分钟内回答完毕;如果回答不出、不完整、错误或延时,由其他小组抢答,给予相应的分数奖励。每道抢答题分值30,如抢答错误,倒扣10分(避免学生不认真审题就盲目答题;对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班级,为调动学生答题积极性,不实施倒扣分)。
(3)小组中每位成员只有两次答题机会,违者每人次扣10分(避免少数学生唱“独角戏”,鼓励全员参与)。
5.活动试题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精心设计体现趣味性、知识性、生活性、创新性的竞赛试题。
必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水平,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部分试题如下:
1.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①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我国1月℃等温线、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从我国温度带的划分看,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带和带的分界线;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看,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区和区的分界线。
③秦岭―淮河一线大致是我国气候和气候的分界线。
2.读《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填写表1。
抢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探究与发展。部分试题如下:
1.下列语句中,描写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景观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淮河以南的橘子树移栽到淮河以北,会变成小灌木,橘子就变成又小又苦的“枳”。请结合已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
3.假如没有秦岭这条高大、绵长的山脉,我国东部的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可能会向什么方向移动?
在适当的时候,可尝试让学生命题,经教师审阅、修改后使用。
6.活动过程
(1)欣赏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景观图片,进入活动意境。
(2)解读活动要求。
(3)组织答题,记录各组得分。注意观察课堂动态,鼓励信心不足和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参与;解答疑难问题,不把模棱两可和错误的答案留给学生。
(4)构建知识体系。
(5)合计各组总分。
7.活动评价
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方面,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自评与互评(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学会欣赏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各小组所得分数为参考,评选出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颁发奖品(如小地球仪),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地理学习评价档案袋”中。如时间允许,请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对暂时落后的小组和个人也要通过发现“闪光点”,予以鼓励,使其获取前进的动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活动感悟
1.知识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竞争机制引入地理课堂,学生因渴望获胜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比赛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中,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生这样说:“地理课最有趣、最紧张、最期盼的就是知识竞赛活动。在这个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中,与同伴合作、竞争,体验着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经历失败的磨炼,获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2.知识竞赛活动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7-01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但纵观笔者尝试给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和使用情况,网络资源适合本校学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级上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下学期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的教学压力,需要适当提前教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对部分学生借不到书本,乃至没有地图,提前上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将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这两个章节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错。学生觉得对教材知识点有疑惑,还可以课后自行复习温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4个班级的学情,确定微课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提纲挈领,微课设计将教材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师先解读《四大地区》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微课10分钟以内的时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师要抓重点,咬难点,重视细节研磨,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细节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微课学习到课堂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为例,部分学生会将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只识记知识点,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其实青藏地区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结果,青藏地区第一级阶梯的地势高导致了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为知识的呈现作铺垫。探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这才能通过微课少而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容易遗忘、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同类型的课例,如四大地区,只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这样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所选择突破的重难点,才能立竿见影地夯实学生的知识点。
二、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提取地图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地图,再现地理知识。如《西北地区》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通过驼队由东向西穿越西北地区为教学情景,展开教学,更凸显借助地图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途经景观的变化对比,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其学习的接受能力,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指图和读图方法等,间接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当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析图、用图,学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础知识,通过地图的载体,加以知识再现融会贯通。通过地图的运用,才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地图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关系,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分类,成因分析等串联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三、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
笔者发现通过探究问题,比平铺直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西北地区为例,先找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了解其西北地区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再设问:探究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遥远,山脉阻隔时,承上启下导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讲解。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带着问题,有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学习。再追问:西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有部分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判读西北地区的地势所处哪一级阶梯?借机温习,复习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建议:设计的微课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间隔时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表达等,间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设置情景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新疆建有坎儿井?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坎儿井的建设,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过多蒸发。追问,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种植业吗?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处的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所处的非季风区的差别,从而凸显其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畜牧业。再强调西北地区只有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适合发展种植业,于是西北地区的种植业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特点。通过探究生活中问题,明确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房屋建筑施工中重视地基施工的重要性
建筑物一般处于地表的上层,地表以上的部分被称作上部结构,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房屋上部结构的重力会通过柱子和墙体传给基础,再由基础将这些负荷传给地基,由此可见地基只有具有足够的耐久度与强度才能具有足够的承载力,这种承载力直接关系着房屋的使用年限和安全。所以地基虽然并非建筑物的构成部分,但是它的质量对整个房屋建筑的安危却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大量实践证实,房屋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都与地基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关联,由地基产生的房屋建筑质量问题轻则表现为房屋上不结构倾斜和开裂,重则表现为房屋建筑整体倒塌,这种后果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房屋建筑中的地基施工质量与地基图所具有的工程性质存在较大关联,只要严格遵守施工规范,科学进行地基施工设计就能使保证地基的质量,并避免房屋产生安全事故。
地基处于建筑的最下方、地面以下,所以地基施工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导致了质量隐患的出现,那么后期进行处理和补救的工作难度将会大于整个房屋建筑施工的难度,甚至有些时候,补救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地基施工的造价以及工期一般占到房屋建筑施工总造价和总工期的 20% ~25%,而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这个造价以及工期将会更长,所以重视地基施工工作并严格控制地基施工质量在房屋建造施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必要性。
地基施工的目标
地基施工的目标是利用各种地基施工技术来加固地基土并使地基土工程性质得到改良。
( 一) 实现地基土抗剪强度的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不足会导致剪切力破坏,主要表现在地基本身的承载力欠缺;由于侧向土压力或者偏心荷载造成建筑物失稳; 由于荷载和填土造成临近的地基隆起; 开挖基坑过程中的坑底产生隆起; 开挖土方时出现边坡失稳等,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剪切力破坏,需要进行地基施工来实现地基土本身抗剪能力的增强。
( 二) 实现地基压缩性的降低。地基本身具有的压缩性主要表现为房屋建筑的沉降; 由于房屋荷载以及填土等导致地基固结沉降; 地基的大范围沉降或者不均匀沉降; 开挖基坑时导致临近的地面产生沉降; 降水过程中地基固结沉降。地基本身所具有的压缩性直接反映着地基土本身的压缩模量指标,所以有必要通过地基施工来实现地基土本身压缩模量的提高来避免地基沉降现象的产生。压缩模量的计算公式略。
( 三) 促使地基的动力特性得以改善。地基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包括(1)激振法测试。(2)振动衰减测试;(3)地动脉测试;(4)波速测试;(5)循环载荷板测试;振动三轴和共振柱测试。地基本身的动力特性主要表现为地震时松散饱和粉发生液化; 在打桩中邻近的地基震动并下沉,这种表现对房屋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威胁,所以有必要通过地基施工来实现地基动力特性的改善。
地基施工技术种类
地基施工技术的种类繁多,以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永久处理和临时处理,以处理深度为标准可以分为深层处理和浅层处理,以土性对象划分可以分为粘性土处理、砂性土处理、饱和土处理以及非饱和土处理。所以在地基施工中,应当全面地认识各种地基施工技术,并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来进行地基施工技术的合理选取。从施工技术的原理来看,地基施工技术可以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换土垫层法,其中包括垫层法以及强夯挤淤法两种施工技术; 二是振密、挤密法,其中包括重锤夯实法、表层压实法、振冲挤密法、强夯法、砂桩、土桩法、爆破、夯实水泥木桩八种施工技术; 三是置换法,其中包括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石灰桩法、EPS 超轻质料填土法、柱锤冲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六种施工技术; 四是排水固结法,其中包括推载预压法、电渗排水法、降低地下水位法、真空预压法、推载真空联合法五种施工技术; 五是加筋法,其中包括加筋土、土工聚合物、土层锚杆、树根桩法和土钉五种施工技术; 六是胶结法,其中包括注浆法、高压喷射注浆法、水泥土搅拌法三种施工技术; 七是冷热处理法,其中包括烧结法和冻结法两种施工技术。
常见地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由于地基施工技术种类繁多,本文在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中并不能作出一一阐述,所以选取了房屋建筑施工中常用的强夯法和CFG桩两种地基施工技术作为主要的质量控制研究对象。
( 一) 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使用强夯法进行地基施工:一是要进行测量和定位工作,从而为地基处理的施工操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通过试夯来进行点的确定; 二是在使用强夯法进行地基施工以前要用推土机进行两遍预压,在平整场地后进行场地高程的测量并查看夯点的布置是否与测量放线的确定点一致。当地下水位偏高时,可以采用降低地下水位法来实现地下水位的降低或者也可以在表层铺设砂石垫层,从而防止出现设备下陷的情况;三是可以分段开展施工,进行强夯的顺序应该是从边缘向中央集中,以便在强夯后需要用推土机将场地整平,在放线定位以及再次进行夯击,其加固的顺序应该是先进行深层土加固再进行中层土加固,最后进行表层土加固。当夯击完成后,有必要用低能量在进行一遍夯击或者用夯锤进行一遍夯击。在整个夯击过程中要注意落锤的平衡性以及夯位的准确性,遇到积水应当及时进行排除,当水量过大时可以通过铺设砂石来进行夯击。
2、CFG桩施工质量控制
CFG(Cement Flyash Gravel)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CFG桩是把碎石和适量的石屑、粉煤灰、水泥加水拌和,采用振动成管桩的设备,制成一种具有较高粘结强度的桩体。CFG桩设计桩基础两侧软土及软弱土埋深大于等于15m的段落,可采用CFG桩处理。CFG桩桩径0.40m,桩距1.5~1.9m,在平面上呈正三角形布置。CFG桩要求桩端落在持力层上,以充分发挥桩体强度的作用,所以一般应根据软土层厚度确定桩长。桩体采用C20,设计强度为R28=20MPa。CFG桩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200kPa。CFG桩施工完成后,桩顶铺石灰土垫层,以形成复合地基。
CFG桩施工注意事项
桩体采 用 C 2 0 , 设 计 强 度R28=20MPa,其各材料配合比应根据现场试验室28d强度试验确定计算。CFG桩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打桩顺序,一般应隔行隔桩跳打,相邻桩之间施工间隔时间应大于7d,避免对已成桩造成损害。CFG桩施工完成后7d后,方可进行开挖。开挖时,应优先采用人工开挖,也可采用小型机械和人工联合开挖,但应有专人指挥,保证小型机械不碰撞桩头,同时应避免扰动桩间土。
另外,在施工过程当中,要严格的监控每一个环节,确保工程准确无误的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这就要求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考勤工作。严格要求管理人员做到几个经常。经常到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监督相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经常记录问题,由于在施工阶段经常会遇到突发状况,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记录下来可以帮助管理人员累计经验,可以杜绝下一阶段类似问题的发生。长期且频繁地提醒施工队在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加以注意,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帮助质量管理人员发现问题。
结束语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能够使用的地基施工技术多种多样,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以及加固原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地基施工技术的选取要综合考虑房屋建筑上部结构要求、房屋建筑施工场地地质条件、施工场地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同时将地基施工工作的开展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中并重视地基施工的验收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地基施工效果,从而对房屋建筑的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安明. 强夯法在大块石高填方地基中应用[J]. 施工技术,20092.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P29
二、海陆变迁
(1)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单元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时间短、常变化气候:时间长、一般不变化
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P46
陆地上日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
(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
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三、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海陆热力差异】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温带东岸——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温带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
第四单元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2)人口稠密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世界的人口问题:(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讲法语、);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数最多)、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积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国界划分依据各不相同,有用山脉、河流、经纬线等。
领土是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划分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总部在美国纽约;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是: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实训室物质人文环境属于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实训室建筑风格、装修、装饰、仪器设备的布置等。我们利用新校园建设的契机,对护理实训室的装修、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环境要求设计,也就是按照医院病房设计病室、护士站、治疗室等。空间的装饰也要模仿医院的真实场景,设备陈列尽量模拟病房,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2精神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我们在实训室建设中主要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上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标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方面采取名人名言、图画上墙来体现“立德立志,善学善能”的校园文化和“扶伤济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医院文化[3];另一方面从学生礼仪、语言、服饰、沟通能力以及实训教师的真实工作情境的构建出发,尽可能按照医院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位体贴入微的护士,呵护、关爱病人,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模仿中得到提升。总之,要使学生一进入实训中心,就能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制度人文环境
制度人文环境是实训室的内在机制,是实训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为了使实训室安全、正常、可靠运行,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制度并悬挂在墙上,比如在进门大厅悬挂“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室内有各种实训操作规程。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和推行,使护理专业学生的行为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并逐渐养成职业习惯,养成护理制度文化的自觉性。学生进入临床实训室的服饰、礼仪都有严格规定,实训室设有专门的穿衣镜,保证学生着装规范进入实训室,大厅、走廊悬挂我校学生穿着各式护士装的照片,增加了学生对白衣天使形象的好感,认识到护士的形象是美丽的。每一实训操作均以案例形式出现,配有标准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托的规范语言。让学生在这样的规范流程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再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重复中形成习惯,最后变成一种内化的职业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