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14:46: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乡村旅游发展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10-01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研究现状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进行旅游开发和开展旅游活动,在旅游业所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生态管理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的观念措施,在旅游区内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建立循环链,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范围多集中在概念、运营模式、发展体系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国内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是没有进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应用研究,本文试着从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应用入手,探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旅游区清洁生产的新范式。
二、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可再生能源技术介绍
可再生能源是指一些人类认识和利用有着相当长历史且对环境和生态友好的永不枯竭的能源。与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相比,可再生能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丰富,储量庞大;环境污染小,干净清洁,对环境友好。目前,许多国家制订了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使其在全球总能源耗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20年的15%左右。随着一大批成熟技术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也会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未来的一种主要能源。
2.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循环经济应用中的意义
(1)节约运营成本
煤炭和柴薪使用简单方便,前期基本上不需要设备投入,所以乡村旅游区对煤炭、柴薪的利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利用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最基本的燃烧方式。使用可再生能源最主要的是前期设备投入,成本相对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设备只需一次性投入,后期几乎没有花费,且经济环保,能够节约乡村旅游区的运营成本。
(2)降低常规能耗
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的比例是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目标。乡村生态旅游区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储备,比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有些旅游区还具有丰富的地热能。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需要依据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可再生能源组合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利用方案体系,把其应用到旅游区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区域,可以有效的替代常规能源,降低其使用比例,实现乡村旅游区的生态化发展。
(3)净化生态环境
常规能源使用所排放的烟尘和燃烧废弃物等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的光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且燃烧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或不正当处理给旅游区造成明显的污染。应用可再生能源,没有SO2、CO2烟尘排放,没有固体废弃物产生,不会对旅游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对旅游区生态环境能够起到净化作用。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乡村生态旅游区应用的推进措施
乡村旅游地多是环境优美、资源组合较好的地方,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所暴露的问题如常规能耗过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废弃物随意堆放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把乡村地区的优势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中去,对于乡村地区节能减排、优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及对资源循环利用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1.政策激励
与传统常规生化能源利用相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旅游企业难以接受,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激励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旅游区的应用。第一,制定激励政策。制定推进可再生能源的相关政策,根据乡村旅游区的规模、能源利用方式等制定出针对乡村旅游地区的激励政策。第二,实行价格补贴政策。对乡村旅游区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减免税收、价格补贴等优惠,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前期成本由政府部分补贴。
2.技术改进
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技术还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阶段,应用成本较高,应当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加强研发工作,各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应该积极进行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使一批处于试验阶段的技术达到推广层面,丰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体系;另一方面,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欧美和日本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应该积极的引进并学习消化。
3.观念更新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一种环保型、无污染的、可循环利用的能源系统,但是由于目前设备成本较高,没有引起乡村地区旅游企业的重视。应该积极的引导乡村地区旅游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潜在优势,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和价格优惠,使其在观念上意识到利用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4.示范推广
我国乡村旅游区处于旅游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其能源利用系统尚不是很完善,尤其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区更是缺乏。建立乡村旅游地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成本效益将会为旅游区特别是乡村旅游区所重视;二是其所建立起来的运作模式将会为其他旅游区借鉴,为其他旅游区建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提供经验。③
参考文献: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2.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融乡村体验、特色餐饮、度假休闲、康体健身以及专项活动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3.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农家菜,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中一张名片,开展农副产品展示评比,把包装好、特色明、质量佳的农副土特产推向旅游市场,扩大品牌效应。
乡村旅游是集成了吃、喝、住、行以及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形式的旅游方式,并且也是根据乡村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等作为基础,根据其较为独特的乡村风格作为对象,同时在传统的农村休闲以及农业体验的基础之上,从而开发出来的商务度假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项目。在进入到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传统农业产业链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产业,作为服务之中的一个产业,已经是为振兴农村经济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互动
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项相对来说比较综合性的集成产业,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配套设施对其进行服务,例如:交通、水电以及宾馆、甚至购物中心等,但是对于农村经济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乡村旅游要想得到成功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协调。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可以对其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的盲目性进行有效避免,不断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1]。
1.1不断发挥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选择农业以及工业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模式,该种模式符合资源禀赋特征;二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属于新型栽培种植农业;三是新农村在假设规划的过程中,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为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对来说比较便利的条件[2]。
1.2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是需要能够充分利用旅游的资源,并且对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此外也需要充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需要能够挖掘以及传承本区域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其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方面可以增加价值,对居民的环境进行改善以及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因为生态环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作为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是作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建设村,经过村屯环境整治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笔直干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院墙、崭新亮堂的房屋……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气象扑面而来[3]。2016年建设了村里的楼房,农民们搬入了整齐舒适以及功能齐全的住宅区中,同时村民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该村还为全体村民建立起了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使村民的生活以及养老具有一定的保障。
1.3需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集群效应以及产业的关联效应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是需要经过多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配合,也是可以促进以及带动很多部门以及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行业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例如,某村的乡村旅游业较为重视产业的融合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直接体现在了农业去支援工业以及工业去反哺农业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在实际上,该地区主要是作为我国第1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一个典型的旅游业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地去体现出三次产业的一个联动发展,在内部,不仅仅是存在着比较多的一个独立旅游经营的主体,与此同时每一个主体之间也是存在着分工合作。主要是根据典型的农产品桑果以及其他的水果产业进行运营作为主要的内容,并且集相关的工业产品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其外贸作为一体,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产业融合进行互动的一个战略思想[4]。现如今在该村中,其工业产品已经发展到了20多个大的类型,100多个品种,其中95%之上的产品都是直接营销到美国以及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在该村中的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也是协同进行的,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以及融合,使该村成为我国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示范点,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某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发展模式的分析
2.1将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
现阶段由于经营主体相对来说存在分散性,所以要设计出激励相容的、保证顺利运行的机制,另外还要通过进行市场化等一系列手段对各方利益做好相应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以及发展投入过程中与产出实现合理配比[5]。通过相关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更加利于对村级产业以及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让原来的自然资源缺乏以及生产力低下的农村谋划出新的发展道路。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得到加强的重要模式,旅游产业实施集群发展模式能够保证就业增长,积极带动包容性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给予遵循,不仅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加强,同时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关联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民收入。
2.2将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
建设农村旅游主要是为“农”字当头,如果没有农业,那么便不是农村,如果没有新农民,那么便不存在新农村。所以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实现了“农”字,并且是以农作物为基础。乡村旅游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农耕景象以及农家的习俗,其归结为“三农文化”,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形态以及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其差异以及错位的形成也是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因[6]。游客主要体验的意境为天然、清新的乡土本色,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以及农民的淳朴和勤劳的风貌,在该村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大兴土木,也充分地结合了自身的情况,同时也是在“一绿、一新”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文章。对于“一绿”而言,是指旅游区中80%以上都是绿色植物,并且设置了酒吧及森林氧吧等。“一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村里面具有气派的洋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缩影。
2.3以特色的产品作为其支撑
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而言,应该匹配不同的发展方式。塑造当地特色产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并且将做好原生态以及本地特色的资源作为其重点,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此之外,伴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重视每一个景点的对比优势,从而将自身原来的条件塑造成了亮点和卖点,并且努力将其自然以及人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该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同时能够发展出与旅游品牌以及质量等相互匹配的多种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7]。
2.4将产业园作为空间的载体以及依托
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旅游资源,仅仅只是为发展旅游行业从而去搞旅游也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出现投资比较大以及收效慢和积极性不强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拥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园作为支撑,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将其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同时也可以提高产业链性能,使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出重要的资源以及财力方面的支持[8]。例如在某村中,有药用黄瓜种植基地13.33hm2,采取基地、公司以及农户等方式进行经营,形成了一个规范化的生产机制,其中,第一茬黄瓜与本地酱菜企业签订合同收购,第二茬黄瓜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这样,不仅提高了该村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传统农业领域的延伸,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旅游为目的,通过旅游业的推动,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发展形成一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的产业形式[1]。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一是政府缺少统一规划,宣传力度不足,二是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三是受楼观台道展区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制约。因此,本文梳理楼观镇乡村旅游的现状,发现问题,探寻适合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1.1 楼观镇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楼观镇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东西楼观为主的道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秦寺为代表的佛文化旅游资源;以田峪、就峪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猕猴桃、薰衣草为主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资源;以道情、牛斗虎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周至碗、黑河鱼、道文化饮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传说以及大量的碑文时刻[2]。
1.2 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大楼观地区现已由曲江文旅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赵公明财神文化展示区、曲江农业博览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分布于环山路两侧。其中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均在楼观镇镇域范围内。楼观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开发程度高、知名度高,吸引了数量可观且较为稳定的客流。
2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观光、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当地的美食[3]。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乡村田野风光未得到开发,虽然楼观景区已建设多年,但是楼观镇旅游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中较为重要的餐饮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消费高者如楼观印象酒店,消费低者路边摊比比皆是,游客很难享受到既经济实惠又特色美味的餐饮服务。
3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稳定且数量可观的游客。楼观镇的乡村旅游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发展特色民俗饮食为切入点,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低廉、特色的餐饮服务。特色饮食的发展应以农家乐和特色饮食街相结合的模式进行[4]。这种模式的成功在袁家村特色民俗村和马嵬驿特色民俗村已得到证明,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依托杨贵妃墓,最终实现了对景区的反哺,袁家村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依托道教圣地黄山宫独特的历史资源而建,同时马嵬驿也是唐朝西行的第一驿站,它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的民俗体验地。从现在马嵬驿民俗村的经营状况来看,它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对周围景区的反哺。
将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马嵬街道办事处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楼观镇都拥有优势。在道路交通条件方面,楼观镇经由沪陕高速进入环山公路可直达,环山公路路面宽阔、路况好,马嵬驿则需要穿行兴平城区并行使一段不太宽阔的104省道,而且进村道路狭窄,桥窄处行驶不畅;在基础设施方面,楼观镇由于景区建设早、数量多、规格高,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完备,马嵬驿进入景区道路状况差、人车混行、道路紧邻水沟且无防护措施,停车场少,厕所狭小;在旅游发展成熟度方面,楼观镇景区种类齐全、数量多、开发程度高,游客量大,马嵬驿则只有杨贵妃墓一处有名的景区;在自然资源方面,楼观镇背靠秦岭,水体资源丰富,猕猴桃种植面积大,马嵬驿则缺少水体资源和美好的田园风光。
依据楼观镇的实际状况,将关色民俗体验地选址在田峪河西岸,该地区紧邻田峪河,可以打造滨水空间。田峪河西岸地势平坦且开阔,无大量建筑物,拆迁量小。该区域紧邻楼观台景区,交通通达、停车便利、客流量大。整个区域划分为特色美食街、关中民俗体验街、休闲广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农家乐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七大区域。特色美食街以经营楼观镇特色美食和关中地区美食为主;关中民俗体验街以观赏,体验民俗活动为主;休闲广场以喝茶休闲,观看当地特色民俗演出为主;住宿区以关中传统民居住宿为主;休闲娱乐区以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为主;农家乐区以品尝农家饭为主;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关中传统建筑、劳作工具、传统工艺等。建筑样式仿造传统关中民居,富有变化,控制街巷宽度和建筑尺度。
4 结论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可以得知,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明显优于马嵬驿街道办事处。马嵬驿民俗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楼观镇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有资源,虚心学习成功经验,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饮食体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初步选址在田峪河西岸区域建立关中民俗体验地,发展特色民俗体验和特色饮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关中饮食文化,实现对楼观台景区的反哺以及帮助村民致富。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