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0:38: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2、了解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反应的条件,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的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科
学探究能力。
5、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6、通过对侯德榜实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每天都在补充的一种盐类物质食盐、碳酸氢钠用于干粉灭火器及发酵粉。待学习和深化的知识:归纳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应用性质和用途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具有的学科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有待学习和深化的能力:强化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物质的用途、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盐与酸、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更反映的条件——巩固练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实例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采用设问讨论、投影正确操作、学生动手探究、及时交流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通过几条常见反应的方程式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得透彻,可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4、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本节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用途和性质;掌握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第二课时)
上节我们介绍了食盐的相关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盐。
〈投影〉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胃药、侯氏制碱法资料等。
观看图片
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
让学生感受外界的繁华,感受化学知识的用途之广,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这些图片,同学们知道它们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什么吗?
2、这里说的纯碱是碱吗?
引出
内容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投影]组成、俗名和用途
听介绍,理解
可提出疑问
通过介绍碳酸盐的部分用途,消除学生看过图片后积虑在心头的疑问
提出
问题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氢钠能治疗胃酸,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治疗胃溃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图片,先来回忆实验室如何制取CO2气体
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碳酸氢钠会不会和盐酸反应
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回忆
知识
[投影]
盐酸腐蚀大理石地板的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物实验的投影,使学生温顾而知新,让学生印象深刻。
分析
归纳
〈提问〉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他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组成上都有碳酸根,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思考、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
问题
〈提问〉
回到开始的问题,碳酸氢钠为什么能治疗胃酸?可能会生成什么?怎样验证生成物?
碳酸钠呢?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思考、交流,
提出猜想
设计验证方法
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归纳
总结
归纳:盐+酸新盐+新酸
根据上面三个反应方程式,归纳总结CO32-的检验
总结: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若有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证明是碳酸盐
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1-2]:
指导学生析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盐+碱新盐+新碱
指出盐和碱都要为可溶物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训练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寻找
规律
[投影]
几条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其反应类型。再比较这节课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归纳这些方程式有那些共同特征?
找出各反应类型的不同点
寻找几个方程式共同点,尝试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起来更深刻
归纳
概念
[归纳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理解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
〈讨论〉
1.写出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投影这几条方程式,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
举例回答
通过举例分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并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
总结
〈讲解〉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听教师讲解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归纳,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1、盐的用途
2、盐与酸、碱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
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
相关内容
课外阅读
增加课外知识,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一、用途
二、化学性质
1、与酸溶液反应
CaCO3+2HCl
=
CaCl2+CO2
+H2O
Na2CO3+2HCl
=
2NaCl+CO2
+H2O
NaHCO3+HCl
=
NaCl+CO2
+H2O
CO32-离子(碳酸盐)的检验
2、与碱溶液
Na2CO3+Ca(OH)2
=2NaOH+CaCO3
无独有偶,查询之前曝光的沈阳、济南等地的“毒豆芽”事件,笔者发现其“毒”均是“保险粉”、“AB粉”等之类的化学添加物。“除根生长剂”、“保险粉”、“AB粉”和“兽用消毒灵”到底是什么物质?其对人体又有哪些危害呢?
“除根生长剂”又叫无根素(包含4-氯苯氧乙酸钠等),是一种能使豆芽细胞快速分裂的激素类农药,具有催发豆芽促进生长的作用,使用这种添加剂的豆芽胚轴会长得又长、又白、又嫩,极少有胚根的生发,卖相较好,因而在“毒豆芽”事件曝光之前很受消费者青睐。不法商贩把这种激素农药添加到豆芽的生产中,会对人体肠胃和肝脏造成损伤。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明确规定,4-氯苯氧乙酸钠已不再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加工助剂使用。
“保险粉”,学名叫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其实并不“保险”,连二亚硫酸钠是一种工业酸,含有硫磺成分,可以起到漂白与杀菌的作用。“保险粉”被用于豆芽中常见的做法是在水中加入工业原料——连二亚硫酸钠或低亚硫酸钠,用来浸泡豆芽,使其色泽白亮,并能延长保存期。“保险粉”在人体内长期积淀成量时会有致癌作用。2006年,北京市质监局了北京市地方标准《豆芽安全卫生要求》,明令禁止“保险粉”“发”豆芽。
“AB粉”,(A粉含6-苄基腺嘌呤,B粉含赤霉素等化学物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添加于植物生长培养基的细胞分裂素,这种激素能抑制植物正常生长,促使植物畸变,如只长茎,不长根和头,并且会破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一般限用于作物种植。而豆芽不同于其他作物植物,而是被直接食用,人们长期食用含有这种激素的豆芽,残留的毒性化学物质会在体内积蓄,当超过肝脏解毒功能极限时,就会抑制细胞生长发育并产生组织变异,从而诱发多种疾病。依据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规定,目前6-苄基腺嘌呤也已不再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用加工助剂使用。
按颜色分,硅油纸可分为单硅白色硅油纸、单硅黄色硅油纸。
按克重分,硅油纸可分为35g硅油纸、65g硅油纸、80g硅油纸、90g硅油纸等。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在自然界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是对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的病状不一样,下面介绍了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
1.金属和类金属中毒。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铍、镉、锰、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其中铅和汞及其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
1.1 铅及其化合物是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出的废气。铅进入人体,可大部分蓄积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男性的生殖腺也有一定的损害。引起临床症状为贫血、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过量摄入铅有可能导致大脑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是死亡。
1.2 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体内蓄积。水体中的汞主要来源于贵金属冶炼、仪器仪表制造、食盐电解、化工、农药、塑料等工业废水,其次是空气、土壤中的汞经雨水淋溶冲刷而迁入水体。水体中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等。总汞中的甲基汞在人体内极易被肝和肾吸收,其中只有15%被脑吸收,但首先受损是脑组织,并且难以治疗,往往促使死亡或遗患终生。
1953和1956年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1.3 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结石,重金属都可能受对泌尿系统各部位产生损害。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丰富,所以易对肾损害。
1.4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在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2.刺激性毒物中毒。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氟化物、氯、光气、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2.1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气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
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2.2 氮氧化物。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0)、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02)、三氧化二氮(N202)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
N0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
2.3氨。氨是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氨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公斤。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氨的重要来源。另外,氨还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工业废水中。当氨溶于水时,其中一部分氨与水反应生成铵离子,一部分形成水合氨,也称非离子氨。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而氨离子相对基本无毒。
2.4 氟化物。氟化物指以气态与颗粒态形成存在的无机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含氟产品的生产、磷肥厂、钢铁厂、冶铝厂等工业生产过程。氟化物对眼睛及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吸入高浓度的氟化物气体时,可引起肺水肿和支气管炎。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氟化物气体会引起慢性中毒和氟骨症,使骨骼中的钙质减少,导致骨质硬化和骨质疏松。
2.5 光气。光气是窒息性毒剂的一种,学名二氯化碳酰,又称碳酰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气体。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气味,但浓度较高时气味辛辣。在工
业上主要用于塑料、制革、制药等。据专家介绍,光气遇水会分解成为一氧化碳和盐酸。因为人的肺部湿润,吸入光气后相当于遇水分解。一氧化碳能使人窒息,而盐酸会腐蚀人的肺部。因此,光气中毒主要是伤害呼吸器官。人吸入光气后,一般有2~24小时的潜伏期。吸入量越多,则潜伏期越短,病情越严重。人吸入浓度较低的光气时,局部刺激症状可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则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膜,出现肺水肿。当吸入较高浓度光气时,中毒者可发生支气管痉挛,有些中毒者可在肺水肿出现之前即出现窒息症状。
3.窒息性毒物中毒。窒息性毒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氰化氢、甲烷、乙烷、乙烯、丙烯腈、硝基苯的蒸气、硫化氢等。
3.1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人体吸入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降低血流载氧能力,导致意识力减弱,中枢神经功能减弱,心脏和肺呼吸功能减弱;受害人感到头昏、头痛、恶心、乏力,甚至昏迷死亡。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3.2 氰化氢。氰化物包括无机氰化物、有机氰化物和络合状氰化物。水体中氰化物主要来源于冶金、化工、电镀、焦化、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染料、药品生产以及化纤等工业废水。氰化物具有剧毒。氰化氢对人的致死量平均为50微克;氰化钠约100微克;氰化钾约120微克。氰化物经口、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极易被人体吸收。急性中毒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痉挛、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4.农药。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人们进食残留有农药的食物后是否会出现中毒症状及出现症状的轻重程度要依农药的种类及进入体内农药的量来定。并不是所有农药污染的食品都引起中毒,如果污染较轻,人吃入的量较小时可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往往有头痛、头昏、无力、恶心、精神差等一般性表现,当农药污染较重,进入体内的农药量较多时可出现明显的不适,如乏力、呕吐、腹泻、肌颤、心慌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等表现,可引起死亡。中毒的表现也依赖于毒物的种类,残留农药引起中毒的主要品种有:甲胺磷、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拌磷、氧化乐果、呋喃丹等。
5.有毒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合物中的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甲醛、酚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5.1 苯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发病率为14/10万。苯中毒需要治疗的时间很长,往往花费大笔医疗费还难以治愈。
5.2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在居家的天花板,墙壁贴面使用的塑料,隔热材料及塑料家具和油漆涂料中一般都含甲醛,甲醛为细胞原浆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坏死,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还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
5.3 挥发酚。水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含酚废水,如焦化厂、煤气厂、煤气发生站、石油炼厂、木材千馏、合成树脂、合成纤维、染料、医药、香料、农药、玻璃纤维、油漆、消毒剂、化学试剂等工业废水。酚类属有毒污染物,但其毒性较低。酚类化合物对鱼类有毒害作用,鱼肉中带有煤油味就是受酚污染的结果。
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