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2 18:1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职责不在是单一的“教书匠”,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换法等等。
三、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断要与时俱进,且要因人而宜。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一刀切,齐步走,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物理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和科学的飞速发展;了解新时代对物理知识的追求,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扬长避短,更新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学生学习的反思
学生学习反思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不断的监督、评价的具体表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对学生学习进行不断反思,从而达到掌握学生,实现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式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主动、能动、独立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前提,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学生的发展关键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式,单一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心里负担很重,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只讲知识、题海战术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到位。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进行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建议多研读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这些专业的文著能让你扎实基础,广开思路,获得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教学基本策略进行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教学课后反思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
1.1教W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1.2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其它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1.3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身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创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2课后反思的重点
2.1思成败――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如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也可能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2.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程度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例如,在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使学生依据平时的经验引发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思考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2.3综合比较――写教与学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归纳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2.4扣准要点――写特点与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2.5捕捉灵感――写遐想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这样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实验中的亮点……)所产生的效果,记录在教学反思之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3写好课后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3.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物理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中,把握其发展态势.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3.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作为.
3.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教学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教师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3.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现象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像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和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展示物理趣味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第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不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呆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个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注重学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