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1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 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篇2

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急诊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责任心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等技术操作,圆满完成实习计划。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在急诊科得到老师的肯定,今后会更加努力.

篇3

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任务最为繁重、疾病种类最多的科室。对于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急诊科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1]。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影响了正常的治疗效率,医疗拥堵现象严重[2-3]。本研究对给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9月我院开始引入集束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克、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律异常、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1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在16~86岁,平均年龄(57.4±2.5)岁。研究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在17~89岁,平均年龄(59.1±2.3)岁。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医院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应在电脑HIS系统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影像学等急诊实验室检查组套以及疾病种类药物治疗组套。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迅速接诊、评估病情,在4~6h内对患者完成检查、治疗等措施。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包括留观时间(h)、住院时间(d);②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包括漏诊、误诊率,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每组漏诊患者例数+误诊患者例数)/每组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的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接触患者的第一科室,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病情,是抢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科室,因此在急诊科需要合理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5]。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抢救黄金期间对急诊患者做好初步的急救处理,为其他科室的进一步讲究鉴定良好基础为患者的存活率提供一定保障。因此,对于急诊科室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以往的临床治疗中,针对危重患者的治疗仅采用基础的治疗方式,如给予患者基本的抗感染药物,吸氧,输液等,但对于个别患者并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因此,对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7-8]。有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并且临床应用显示其具有正确判断,利用HIS系统可快速制定相应的方案,整体操作性强[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且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与漏诊、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针对急诊科危重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而言集束化治疗的目的是在针对患者采用基础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研究个体化治疗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有危重症的患者采用集束化治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率,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88-90.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4):1026-1027.

[3]易力华,刘小琴.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33-135.

[4]张华萍.全程优质服务在急诊中的应用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3):842-843.

[5]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arly bundle therap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septic shock[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12,20(7):619-621.

[6]巩越丽,刘春艳,赵淑玲.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5.

[7]孙蕾艳.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7):239-241.

篇4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篇5

由于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本院为了验证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了部分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的表格调查统计并对比了两组患者评估的就诊环境、护理水平、服务态度以及沟通等方面,现将对比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的急诊科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3±5.2)岁;对照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6.1)岁。排除两组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老年痴呆以及意识障碍等,使得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及指标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护理即可。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培训急诊科护士的护理理念,通过会议方式对全体急诊科护士进行优质护理方案的学习,学习期间可以分组讨论护理方案和护理方法,加强护士的理解。同时加强护士急救知识和急救流程的培训,提高其急救和应急能力。第二是分配岗位责任制,所有护士应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安全制度,细化护理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第三是排班制度,排班要人性化,医院会最大程度保障急诊科的护士数量,根据岗位、工作量及专业技术进行合理化排班。第四是优化诊疗过程,由专门人员负责将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保证严重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采取一卡式电子服务,方便于患者挂号交费及拿药输液,保障用药安全。第五是确保患者舒适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先引导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所需,保证患者身体舒适的同时平衡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消极情绪,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本院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让患者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属于大多数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所有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第一重要渠道,集中了病种最复杂、抢救管理任务最繁重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升高,尤其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在保证常规护理效果的基础上坚持新型服务理念。同时不断深化护理人员的内涵和专业技能,满足患者基本的生活所需,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消除患者由于突发重病的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通过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旨在更好的配合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本院通过分组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护士仪表、护理水平以及沟通水平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为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服务态度好,护士的仪表让患者感觉舒服,护理水平更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总的来说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丽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4):238-23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