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校教学质量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和对教学工作的日趋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估,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教学质量评估涉及的要素众多,其评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工作,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扩展性等特点,同时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等过程,建立相应的信息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有许多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估中,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①②③④总体而言,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高等教育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根据教学管理需求,体现教学质量评估的特点,注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质量评估的全过程提供有力支持。

1 教学质量评估过程

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评估目标、分析评估因素、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分析、指标量化分析、综合评估、结果分析和采集指标数据等。

(1)确定评估目标。根据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与任务,综合分析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教学质量评估的目标、范围和要求。(2)分析评估要素。根据评估目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若干因素及这些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关联程度。这些因素将作为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3)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以关键或主要因素为基准,遵循有关原则,构建合适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具有逐层分解的树形结构。(4)指标权重分析。分析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指标的权重值。(5)指标量化分析。建立指标的量化模型,对指标值进行量化。(6)综合评估。对指标值进行聚合量化,得出评估对象的总体评估值。(7)结果评估。对评估值进行分析,找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8)采集评估数据。采集评估数据可与以上过程并行展开,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为评估工作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可采用多种手段,例如采用调查打分表、试卷分析表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记录信息等。

2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需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效率,必须将编辑评估方案、建立指标体系、量化评估指标等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评估环境。评估系统应向用户提供灵活、方便的分析、设计和评估手段,支持教学质量评估的全过程,能够对评估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此外,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应当具有通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易操作性等特点,其应满足的功能需求如下:

(1)能够辅助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教学质量评估的要求,提供图形化的编辑界面,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编辑。(2)建立符合大众化操作习惯的应用程序界面。让用户比较容易地理解所呈现的界面主题,满足主次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和容错性原则。(3)能够支持教学质量评估数据的采集。系统能够从其他教学支持信息系统中采集相关数据。(4)提供教学质量评估的辅助算法,这些算法包括指标量化、权重计算和综合评估等。(5)可对评估方案进行编辑,对关联评估指标进行选取以便实现对评估方案的编辑(包括添加、编辑和删除等操作)。(6)评估结果的多样化显示,将评估结果以文字、报表或图形的形式提供给用户。(7)支持评估数据管理,对评估中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有效管理。(8)支持不同评估方案对比和分析。

3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

根据教学质量评估需求,采用Visual C++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其系统结构、使用流程和使用界面如下。

3.1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人机交互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库层,如图3所示。

人机交互层主要提供可视化的图形编辑环境,使得评估人员能够方便地实现评估工作。

业务逻辑层主要实现系统内部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实现依赖关系以及相应的数据相关性的检查等。它接收到人机交互层传来的命令并对它进行处理,分别调用指标体系编辑、指标体系一致性验证、指标量化和权重分析、综合计算等模块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

数据存储层主要实现评估方案管理、评估数据管理和评估数据采集等功能。

数据库层利用缺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管理。

3.2 使用流程

依托工具的主要功能模块,系统的使用流程为:第一步,根据评估目标与任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一个层次化树结构;第二步,选定评估框架,根据用户需要,选择AHP方法,模糊综合评估,灰色聚类评估方法、云模型等评估方法;第三步,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系统提供了两两对比法、倍数环比法和排序编码等权重分析方法;第四步,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指标的不同类型,例如成本型指标、效益型指标等建立指标的量化模型,同时可通过采集数据对指标进行量化;第五步,根据选定的评估框架,采用相应的算法,对教学质量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评估报告,如图2所示。⑤⑥

3.3 系统界面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采用多文档多视窗的风格,支持多种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已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得到应用,其界面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支持手段,能辅助教学管理人员监控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与其他信息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展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评估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 李旭军,何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5):86-88.

② 刘付民,张治斌.基于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2010.26(3):212-214.

③ 胡章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6.

篇2

基金项目:河北省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1030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5日

高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学校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今,各高校结合本院校特色以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了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措施以及手段,并将其作为教师评定职称、年终考核的重要考评措施。

由于教学质量考核涉及面广泛,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又较为复杂多样,传统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无法摆脱主观片面性。近年来,虽然高校在评价体系定量分析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尝试与突破,但由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没有设置必要的权重或者人为设置权重,导致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地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科学的评价。

鉴于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衡量界限是一个十分模糊的难以量化问题,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过分的精确反而模糊。因此,本文通过对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综合二者在评价决策理论中的各自特点,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用AHP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层递关系以及权重向量,再利用模糊算子的综合运算得出综合评价,从而建立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基本方法简介

1、层次分析法(AHP),是实现思维过程、主观判断规范化、数量化的基本方法。为了对较为复杂问题做出正确的认识以及最终的决策,往往将所涉及决策的相关因素分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多个层次。结合客观事实,利用数学方法,计算每个层次内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以此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分析和比较,最终做出决策。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来说,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可以将其划分成不同层次,以便确定不同层次的权重大小,从而得出各层次对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

2、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利用考察对象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等组成模糊集合,构建适当的隶属函数,运用模糊集合论中的变换运算,对考察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由于教学质量评价中所涉及的许多评价标准均带有模糊性,即不存在十分明确的肯定或者否定。而对于这些非线性的评价,也只有通过模糊运算法则,才能较全面地汇总各评价的主体意见,得到可比的量化结果。因此,对教学质量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会更加科学地反映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分析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二、基于AHP的教学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分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AHP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两大部分。AHP模型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框架,为后期模糊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模糊综合评价则是运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变换方法,对前期量化后的权重数据以及模糊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鉴于此,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为:确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构造模糊综合评价多级模型;分析计算综合评价值,最终做出评价。

(一)教学质量AHP模型的构建

1、确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应符合严谨的教学规律,体现教学本质,既兼顾高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又能够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另外,评价指标之间既具备整体完备性,同样又具有度量的可测性。

鉴于上述原则,我们从学生、同事、领导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围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综合业务能力等评价内容,按照不同指标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价。

值得说明的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领导、同事以及学生共同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一致。而结合实际情况,领导评价体系中增加了综合业务能力指标;同事评价中,用教学基本功替代了教学效果,使体系结构更加接近现实,相对较为合理。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图1)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位于最顶层,中间部分为准则层,方案层位于最下层。当然,根据研究问题的复杂程度,当指标设计因素较多时,无论准则层还是方案层均可近一步划分若干子层,形成多级指标体系。

结合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的教学质量评测规则,综合能够反映教学质量的多方面因素,设立本评价体系的二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当然具体的评价内容并非一成不变,领导、同事、学生三方面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也会略有不同,本文只是由于篇幅有限,故将评价内容统一简化。(表1)

2、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集。权重集是反映指标因素间重要程度关系的集合,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权重集的导出依赖于客观、科学的对于指标因素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初步实现数据的量化,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指标内容构造判断矩阵C。判断矩阵是根据本层次中每个因素的具体内容,考虑对上一层指标因素的影响作用,依照1-9标度理论进行两两比较所得到的综合数据表,其特点在于aij=1/aji,aii=1,aij>0。例如,判断矩阵中aij=7表示ai较aj十分明显重要,aij=3表示ai较aj略微重要。

(2)层次权重排序,导出权重集。对n阶判断矩阵C按列归一化得=(ij),其中ij=cij/cij(i,j=1,2…n);计算=(1,2,…n),其中i=ij;对归一化,导出权重集W=(w1,w2,…wn),其中wi=。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对评价因素进行比较时,任何一个判断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合理排序的出现,此时的判断矩阵不具备完全一致性。引入一致性比例CR,若CR<0.1则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修改判断矩阵。

CR=CI/RI,其中CI=(?姿max-n)/n-1,?姿max=,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二)模糊评价多级模型。根据前面构建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同事还是领导,各评价子体系均具有二级评价指标,因此首先应该对每个一级指标所分解的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再结合各一级指标自身的权重进行模糊变换,最终得到各子体系二级模糊评判结果。其实多级评判模型无非就是多次重复着统一的模糊评判过程,该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的评价因素(指标)集C={c1,c2,…cn},即将评价目标看成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C。设定用于评价因素评审等级的评语集V={v1,v2,…vm}以及用于量化评价结果的数值集N={N1,N2,…Nm}。

2、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隶属度矩阵):

其中rij=,表示被评价对象从指标因素ci角度分析对评判等级vj的隶属程度。

3、结合AHP导出的指标权重集W与隶属度矩阵R进行模糊变换运算,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矩阵S。

其中,si表示被评价对象整体而言对vi评判等级的隶属程度。

4、利用模糊评价矩阵与数值集导出评价最终成绩。

F=SN=(s1 s2…sm)(N1 N2…Nm)T

三、综合评价计算实例

我们以学生评价子体系为例,结合该子体系评价内容,逐步完成模糊综合评价过程。(表2)

1、根据表2构造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确定权重系数并作出一致性检验。

以学生评价中的“教学态度”为例,由专家决定判断矩阵:

31=(2.2316 0.4874 0.2275 0.10534)T归一化后得到二级各指标相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W31=(0.5579 0.1218 0.0569 0.2634)T。

而?姿max==4.0975,CI=(?姿max-4)/(4-1)=0.0325,当n=4时RI=0.9,所以CR=CI/RI=0.0325/0.9=0.0361<0.1,可知判断矩阵以及权重集合理。

同理,可计算其他指标权重集如下:

计算学生评价一级指标各因素权重:

2、确定评语集、数值集、评价因素集,以及权重集,构造隶属度矩阵,利用模糊变换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评语集:V={v1,v2,v3,v4}={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数值集:N={N1,N2,N3,N4}={90,80,70,60}。

现拟用100名学生结合学生各级学生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结果如表3所示。(表3)

由表3可以得出学生评价关于各评价准则的隶属矩阵为:

对每个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结合各自权重与隶属度进行模糊变换。归一化后导出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31=W31R31=(0.5579 0.1218 0.0569 0.2634)

=(0.7328 0.2436 0.0236 0)

归一化后得:S31=(0.7328 0.2436 0.0236 0)。

同理可计算:S32=(0.4673 0.4255 0.1 0.0072),S33=(0.6956 0.2724 0.0194 0.0126),S34=(0.5237 0.418 0.0583 0)。

将学生评价一级指标权重与一级模糊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运算:

对进行归一化,得到学生评价子体系模糊综合评价向量:

Y3=(0.5523 0.3846 0.0597 0.0034)

3、各子体系评价结果的模糊综合分析。按照上述学生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导出过程,我们可以类似的导出领导、同事两个子体系的最终评价向量,由于篇幅有限,具体过程不再赘述,不妨大胆假设:

Y1=(0.2783 0.4536 0.2563 0.0118)

Y2=(0.3345 0.4893 0.1381 0.0381)

按照高校一般评价情况,我们设领导、同事、学生三方评价比重为3∶3∶4,即权重向量W=(0.3 0.3 0.4),各评价子体系得到的综合评价矩阵为R=(Y1 Y2 Y3),则最终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为:

G=WR=(0.3 0.3 0.4)

=(0.4048 0.4367 0.1422 0.0163)

该教师最终评价得分为:

F=GN=(0.4048 0.4367 0.1422 0.0163)==82.3

由此可见,采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得到的分数为82.3,该教师教学质量水平介于优秀与良好之间,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利用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所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运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实现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整个过程。从评价体系的应用过程以及结果分析,该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之上,利用AHP确定各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在实现定性向定量分析转化的同时,较好的剔除过程中的主观成分。除此之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保证了评价基础体系不会出现逻辑上的错误,从而使评价体系具有了更高的科学性、准确性、客观公正性。

2、教学质量各方面指标的优劣轻重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简单的逻辑运算不可能实现综合指标的交叉分析,更无法最终得到具体结果。而在AHP的基础之上,从分解比较到最后的判断综合,利用模糊综合运算处理这些模糊概念,能够利用数字和运算实现人类主观判断分析的全过程,从而使得最终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3、评价体系结构严谨,规则简单,尽管数据相对繁多,但均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实现全部计算分析过程,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与此同时,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自身特点,评价体系中任何一个子体系,均可以得到单方面评价结果。这就意味着该体系既可以整体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又可以对教师某方面单一指标做出评价,使教师既可以明确自身教学水平,又可以找出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可见,体系本身具有灵活的多用性,综合结果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综上所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使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评价体系同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及推广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温田丁.试论模糊数学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5.3.

篇3

一、引言

教学质量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科学系统地收集信息和定量定性分析,对教学过程的表现形态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实质是目标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制定评估的内容和标准,根据评估目的把有关属性分解为评估指标,系统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做出价值判断,从而指明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并提出相应举措。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是进行动态管理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是由专家学者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找出办学管理上、教学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而指导学校实施,以谋求积极发展的一种改善高等学校办学的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应用科学,具有强烈的实践特点。

目前,我校采用的是浙江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依托浙江大学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该软件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标准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是目前市场上占有率较高的一个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软件。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修改,我校成功地将该软件系统应用到我校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初步实现了教学行政管理的信息化,为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系统数据规模日益庞大,数据维护日渐困难,教学管理效率提升遭遇瓶颈。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更加适合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实现我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估方面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为我校掌握教学质量现状,了解教学效果,寻找存在问题,探讨解决方法,督促教师成长,建立科学奖励机制,完善规章制度等提供信息源泉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设计

基于B/S结构的网络设计成熟稳定,客户机上只需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系统运行时,浏览器从服务器调入Web页面并对其进行解释,然后显示给用户,用户通过对Web页面进行操作,发出请求给浏览器,浏览器将请求传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将结果返回浏览器,浏览器再以合适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设计中的数据处理都由Ruby程序来完成,Web页面只负责结果展示等简单环节,同时应用Ajax技术实现页面平滑刷新,提供用户体验。

系统设计分为以下模块:

1.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可在登陆后给所教的课程评分,可以查看学生给出的建议。同时,教师可以查看自己在校期间,历年学评教的排名情况以及每一门主讲课程的学生评价情况。

2.教学质量检查人员模块

教学质量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的课程代码,查找并对该课程给出评价,包括班级学风、教师教学效果等细节。因为教学质量检查人员多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领导、专家和教师,这部分的数据具有相对公正性和科学性,这部分数据将会成为数据统计时的重要部分。

3.教务管理人员模块

教务管理人员模块,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学生、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生成所需数据,包括教学效果和学风情况的统计数据。教学质量评估变动,如评价指标、各指标权值等方面变化的实现,也可在这部分完成。

4.决策人员模块

教学质量决策人员模块提供给学校及学院具有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权力的领导。该模块主要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数据分析结果的查询功能,为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图1为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登陆界面。图2为普通教师登陆后的学评教查询界面,教师可参考相关数据完成自我评估,对自身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四、结束语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与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将日常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融入到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中,使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馈等工作真正匹配适合实际工作业务流,为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支持,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的出发点与核心。教学质量管理评估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平台,采用灵活的B/S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强化权限分级管理,遵循业务流程设计数据交互,提供规范的报表打印,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与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一、问题提出

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为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学生评教(SET;student evalution of teaching)”活动,即在被评教师的任课班级采用无记名方式由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中的项目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定。这是一种不同于专家评教或同行评价的、基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的教学评价方式。学生评教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优化教学管理等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在欧美国家,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关的研究也非常丰富,这些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评教的维度和内涵,即应该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其作用,如班级大小、课程性质等;第三,学生评教的应用及其影响,如评教结果对教师职业发展、教师评分的影响;其中学生评教维度和内涵的研究决定学生评教体系,是学生评教科学合理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对学生评教的研究比较缺乏,尤其是实证研究,如各高校在学生评教中所采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是教务管理部门理论分析而制定的,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在评估体系的设计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可能使学生评教从一开始就没有代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本研究拟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建立基于学生信念的评教模型,为学生评教更科学合理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问卷编制

首先,在湖北省某高校的公选课班级中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并要求学生自由完成不记名的开放式问卷:“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评价项目。”然后,整理和分析开放式问卷回收的信息,并借鉴国内外学生评教的文献资料,编制成“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问卷”。问卷包括41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等级式记分。

(二)问卷调查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1.被试问卷调查工作于2007年3 -4月在湖北中国地质大学和长江大学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中进行,发放不记名式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36份(94.8% ),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学生128名,长江大学学生308名;女生178人,男生258人。

2.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应用SPSS1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41个初始项目的KMO值为0. 923 , 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 001,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特征根大于1为因子抽取方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除负载太低和多重负载的项目,结果抽取五个因子共22个项目,此时KMO值为。.89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 00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8。特征根及因子解释率见表1;因子旋转后的负载(0.35以上)、命名及a系数见表2。

(三)各因子的权重

学生评教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全面反映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保留信息,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简洁明了;本研究的五个因子分别由4}5个共22个标志项目测量,每个标志项目采用likter式5点记分法,22个标志项目的总分为110,不符合一般的百分制记分法,而且五个维度重要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考查五个评教因子的关系和权重。

应用回归法计算五个因子的因子分进行二阶因子分析,KMO值为0. 809 , 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 001,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只有一个,直接命名为“教学质量”,五个一阶因子的负载分别是:师生沟通为0.77,课堂吸引力为0. 76,教学组织为0. 75,为人师表为0.72,教学实践性为0.71。一个公因子的因子分析模型为: ,忽略测量误差,可以用因子负载计算各测量维度的权重,如“师生沟通”;0. 77/(0.77 +0.76 +0.75 +0.72 +0.71) =0.207,如果采用百分制,“师生沟通”的得分就应为“实际得分//25 x100",所以“师生沟通”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权重为0. 83 ( 4 x 0. 207 ),以此类推,其他各维度的权重为:课堂吸引力为1. 02,内容组织为0. 81,为人师表为0. 97 ,教学实践性为0.95。

三、结果讨论与结论

(一)学生评教的基本维度

本研究从评教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开放式问卷所收集的信息和参考国内外资料编制间卷,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5个一阶因子,根据它们的标志项目的含义,分别命名为内容组织、与学生沟通能力、为人师表、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践性。研究结果与国内许多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内学生评教的项目主要是靠理论分析,大多数研究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等维度构建学生评教的体系,本研究中也包括了“教学内容组织严密”“知识讲授有条理”“善于启发,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关的项目,但除“内容组织”(因子一)外,其他因子更多地反映了教学活动直接参与者—学生的需要和感受。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即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因此,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时,比较重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是否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课堂教学是否能吸引学生?这两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两个独立的维度:“师生沟通”和“课堂吸引力”,这反映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感受者的渴望,也间接反映了我国教育过分以教师“教”为主导、忽视学生“学”的问题。国外学生评教维度的实证研究也有许多学者提出“教师亲和力”“教师善于激励学生”的维度。因子三主要包括教师应仪表整洁、庄重自然.注意教师形象,言论举止符合教师身份等项目,命名为“为人师表”。最后,“教学实践性”包括“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等,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教学效果”有相似之处,但后者更强调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本研究中的项目更多的指向教学的实践意义,因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企事业比较重视实践经验,同时,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大多数大学生即将进人社会,从事社会工作,高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必须与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可见,确切内涵存在差异,因此命名为“教学实践性”。

篇5

在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工作一直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质量则是整个教学成效的重要控制点,也是高校教师所关注的热点目标。高校的生源数量较多,并且各个专业的设置相对复杂,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其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上要保证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从而真正地实现高质量教学。高校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地探索新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加强相关理论实践的研究与操作。

一、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评价片面

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成长,并且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发展,突出学生主体性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但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教学进度和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内容,对于学生的主观因素缺乏有效的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于教师本身来说,教学质量评价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缺乏对教师多项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查,只关注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难以真正地体现教师的全面教学水平。

(二)评价单一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学生的评价意见占整个评价工作的较大一部分,但是其开展过程中,评价过程相对随意,并且相关评价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难以真实、全面地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达到教学评价的督促效果。

(三)反馈缺乏时效性

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反馈,而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中,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反馈存在很多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时效性。教学质量评价其本身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视,并且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有着密切的管理,其人性化的评价理念难以得到推行,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其在评价的过程中相对被动,对于教学评价活动应对不积极,并且经常存在逃避与应付的行为,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不够及时,教师缺乏足够的参与积极性与认同。

(四)评价方法不合理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上,要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并且有一定的调整空间。现阶段的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固定,并且其指标不具有灵活性,难以对特色化的教学需求进行满足。这种僵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与考量,整体考核忽视对教师的个体性差异的关注。与此同时,当前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没有进行区分,并且对于不同的专业类型和教学基础环境的评价上都缺乏足够的针对性,难以真实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反应。另外,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过分重视教学指标,采用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缺乏过程化与动态化的特点,难以真实地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满足。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把握好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要本着指导性、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与动态性等多项原则。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实现课堂教学规范化发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质量评估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给予教师教学方向上的指导。在教学评估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并且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的教学上,要制定多层级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需要保证其可行性与动态性,并且符合当前的基本教学需求,整体评价工作具有较强的跟踪能力,可以实现对学生多项素质的培养。

(二)完善评估体系的各项标准

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中,要对于当前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研究和定义,对于其中不合理和需要丰富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评估标准的确立,要与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结合,并且融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的评定,并且从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质量反馈等多方面制定不同的评价流程,真正客观、公平、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体现。

(三)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整体性

教学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其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是同行的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也包括教师自身。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保证评价工作的整体和全面,避免单一角度的评价所带来的不客观问题。同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间接参与群体,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设计以及各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等角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群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身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可以给予教师全面、准确的评价,并且从认知的角度上来提出相应的不足。学校管理者则从教学活动的大方向调整以及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主要从全局的角度来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身各项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行积极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积极地进行自我反馈,进而体现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所应该具有的实践性和自我提升特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开展教学工作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而打造一个科学、有效、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进行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上,要提高评价工作的系统性、动态性与长期性,并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关注课堂教学,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落实,提高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天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与指标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