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区医疗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方法从崇州市崇阳镇城北社区抽取≥12岁的人群200名,发放问卷,回收189份,应答率为94.5%。其中男111人,女78人,年龄12~88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发给通过随机抽样确定的居民填写,以自填匿名为主,文盲者由调查人员。调查设计了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1 身体健康情况
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占36.5%,认为一般的占22.2%;慢性疾病者占36.0%,急性疾病者占5.2%。
2.1.2 常利用的医疗机构
75.1%的居民常利用的医疗机构为省市级大医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仅占11.1%。
2.1.3 居民认识社区护理情况
有80.4%的居民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范畴为基本的医疗服务,如:打针、发药等。有66.1%的居民认为社区护士不能独立提供健康服务,认为医生不开方护士就不可能提供任何医疗及健康服务。
2.2 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情况
①绝大多数居民知道不良饮食(高脂、高盐、过饱等饮食)、吸烟、酗酒对人体无益。②遵医情况:有94.2%的居民在患病时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服从治疗,接受健康指导。有75.7%的居民能执行医护人员给的健康处方,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处方。③目前居民的生活习惯见表1。 表1 本市居民生活习惯统计
2.3 健康服务需求
大部分居民希望得到社区护理,但知道表2中的健康服务项目属于社区护理范畴的居民仅占19.6%。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比例相对很低,同时无所谓、不需要的人群还占很大比例,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居民对健康服务需求统计
2.4 居民对预防保健知识需求情况
①有93.7%的居民渴望了解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知识,而且主要是从电视上和报纸中了解,分别占74.1%和58.1%,其次是广播(30.2%)、杂志(20.6%)。②居民希望了解的保健知识内容以老年保健(38.1%)和妇女保健(36.0%)为主,青少年保健和中年期保健其次。③居民渴望了解的防治疾病知识种类:73.5%的居民希望了解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48.1%的居民希望了解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希望了解常见事故发生后的急救知识(烫伤、车祸等)的居民占63.5%,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
2.5 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
由于社区护理人员的数量较为缺乏,现行的社区护理服务基本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护士的学历普遍低下,且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主要是由医院直接转职或护校临床护理专业直接分配而来。因社区护理工作者对已有的待遇及福利持不满态度,因此工作热情不高。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很少做宣传及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工作上基本仅遵医嘱执行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很少独立进行卫生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工作部门没有成型的护理模式指导护理工作,没有制订相关的制度来提高工作质量。
3 讨 论
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抗生素与疫苗的运用,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而代之的是如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极大的联系;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也日趋重视,故而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正被人们普遍接受,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有关健康保健、预防疾病等知识技能。本次调查中也显示,绝大多数居民(93.7%)希望了解更多的有关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技能。这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越来越重要。社区工作人员可充分利用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的愿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提示居民因年龄、环境的不同,所需了解的保健知识内容、要求也有所不同。故健康教育的宣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需求状况,可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知识来源主要集中在电视和报纸上,这对开展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区服务部门应增强居民需求的意识,积极引导居民,利用各种形式向居民灌输科学健康知识。
1 临床资料
社区门诊部产生的废物主要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部分生活垃圾等,感染性废物包括一次性口罩、帽子、纱布、注射器、输液器、手套、血液、体液、冲洗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损伤性废物包括针头、刀片、缝针、安瓿等。2011 年9 月,通过对11 家外设门诊部的突击检查,收集损伤性废物457 kg;感染性废物980 kg,生活垃圾304 kg。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2 存在问题及现状
2.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
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2.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
社区门诊部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较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补签或代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2.3 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
为了节约开支,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2.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
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并与经济处罚挂钩,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2.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
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2.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 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 (48 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3.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3.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3.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3.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
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做到日产日清。
3.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4 结论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8-2
1 哈密地区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已经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新疆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至2009年底,新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6.9万人,累计新增参保人数77.97万人。预计到2010年底,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将达到97%以上,有1021万农牧民将受益,农牧民住院实际平均补偿比例将达到49.55%。
哈密地区在2000年4月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09年底,全地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8.7万多人。2008年哈密地区在全疆率先开展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充大病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封顶线高达15万元。到2009年底,共有11421名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其中有3273人次受益。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提高了对参合农民补助额度,使两县一市缴费标准达到160元/年/人,哈密市新农合的平均报销比例为58%,巴里坤县和伊吾县的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42%、47%。
哈密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按自然年度一次缴纳一年费用,城镇居民、低保人群以及各类在校学生分别在户籍所在地的社保中心或劳动保障站、民政部门和学校办理参保,其中包括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18岁以下非在校生、劳动年龄内的个体灵活就业人员、超过劳动年龄的老年居民、长期随父母在地区范围内就学和生活但未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子女。
1.1 扩大了城镇医保范围
1.1.1 农民工被纳入城镇医保体系 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1.2 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额为人均收入的6倍 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人・年,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还将逐步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1.1.3 夹缝群体被纳入全民医保 将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 将来还要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
1.2 提高了医保申报限额
2009年1月1日起,哈密地区适度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申报限额,由原来的2.84万元提高到4.5万元。此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申报限额调整后,住院统筹基金支付保持不变,但各支付比例的支付段做相应的调整。在职职工起付标准1万元(含)以上,统筹基金支付84%;1-3万元(含)的统筹基金支付88%;3万元以上的统筹基金支付90%。退休人员统筹基金的支付,按照上述支付段90%、92%、94%的比例执行。
1.3 卫生机构功能由以治病为主向以防病为主转变
哈密市农村率先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它们大都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而成,这意味着哈密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由原来的以治病为主向以防病为主转变。哈密大泉湾乡卫生院作为各乡镇卫生院的试点,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也将在这里开展。2010年初,哈密市几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预计到2010年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有近30%的医生完成全科医生转型的培训,居民建档率将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1年底,哈密市将完成1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每个乡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难覆盖的地段设置服务站,附近居民步行30分钟就可到达服务站。六位一体卫生医疗服务引进乡村,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的提法,也是为了切实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健康水平,疆内各县市中,哈密市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哈密市财政为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按照2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
2 新疆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 医患用药存在误区
部分医生对患者开药不合理,不少患者盲目选购药品。同样是一种感冒,有的处方开出30多元的药品就能药到病除,有的处方却开出了100余元的药品。目前,患者就医,其药品花费并非所有的都能报销。医生和患者信息不对等,使患者在选药上或盲目服从于医生、或者盲目听信广告和药店导购,致使患者用药存在误区,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2.2 城乡医疗资源差距较大
目前,绝大多数医疗资源分布在哈密市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2.2.1 哈密地区乡镇卫生设备简陋 虽然国家、自治区及有关项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投入,使哈密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城镇医疗拥有的设备条件相比仍很有限。
2.2.2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短缺 卫生技术人员队伍量少质差,哈密市乡镇卫生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仅占3.6%。虽然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但又缺乏专业操作人员,造成设备浪费。
2.3 新农合筹资报销比例偏低
2008年,地区参合农牧民的平均报销比例为49%,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大。如果各级财政逐年提高参合农牧民补助标准,同时提高参合农牧民的个人筹资额(若每年增加30-40元),几年后农牧民住院报销比例将大体接近城镇的报销比例。
2.4 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盲区
按规定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不低于15元。但目前国家仅向哈密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下拨的只是人均10元,且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干预进展缓慢,甚至有些乡村还是空白。
2.5 银行卡收费加重居民负担
居民缴纳医疗保险需要办理银行卡。银行卡开户费15元,固定年费10元,余额不足300元时的账户管理费每季度3元,这些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3 完善新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2010年3月27日,自治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进:3月底前,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级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中央和各级政府3年内将大规模地投入医改工作。
3.1 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
药品定价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药品临床价值等因素,加强流通环节加价行为管理;医疗服务政府定价。
3.2 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
3.2.1 建立大病保障制度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救助方案,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
3.2.2 建立大额医疗补助金制度 自治区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建立政府大额医疗补助金制度,缴纳了大额医疗补助金的参保人员,住院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其医疗费用可在大额医疗补助金中支付。
3.3 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长期以来,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为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要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到2011年,新疆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为全区百姓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11年,老年人等5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农牧区达到30%,城市达到60%以上,并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
3.4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投入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7)03_0 200_02
〔编者按〕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包括社区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 者服药率已达70%~80%,2~3级医院血压达标率可达60%以上,社区医院也能达到30%以上。人群管理较好的社区医院血压达标率已接近2、3级医院,甚至超过3级医院。这充分显示了 社区医院不仅有能力管理好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而且逐渐成为我国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守门 人和主力军。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高血压社区防治的专业技术已相当成 熟。本文作者报告的12家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达到93%,血压达标率也达到了52%, 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医疗费用问题,而是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只要将高 血压社区防治重心前移,实行社区全人群管理,唤醒更多未就诊的患者,提高他们的治疗依 从性,一定能有效地遏制高血压病。
控制高血压,降压要达标。对于高血压患者,遵医治疗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为了解杭州市社区已知高血压患者遵医治疗情况,我们对本市6个区(县、市)12家街道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就诊的60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相关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个区(县、市)各2家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每家医院各连续调查50例前来该院内科门诊就诊的所在社区的高血压患者。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人员均经专业培训的内科医生。调查表由杭州市心脑血管病防 治办公室统一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服药 史、经济状况、非药物治疗和用药相关情况等,血压测量一律使用经校正后的水银柱式血压 计,按mmHg记录,每人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高血压按WHO诊断,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有高血压史,但 2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都诊断为高血压。
1.4 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输入Excel 2000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控制率按服 药后血压控制在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计算。
2 结果
2.1 遵医服药情况:本次调查的601名已知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97例(49.42%);女性304 例(50.58%)。平均年龄63.26岁。有478名遵医规律服药,占78.53%;82名间隙服药,占1 3.64%;另有41人没有服药,占6.82%。
2.2 血压控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规律服药与间隙服药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60.46%和3 0.4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5.53,P<0.001),见表1。
2.3 间隙服药与不服药主要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有75.61%的间隙服药者和58.54% 的不服药者为症状好转或症状不明显;有19.51%的间隙服药者和29.27%的不服药者为虽有 症状,但不够重视;另有4.88%的间隙服药者和12.19%的不服药者因医疗费用承受能力 所致,见表2。
3 讨论
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用抗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和死亡率与改善生活质量[1],但关键在患者是否遵医治疗。
本次调查的601例已知高血压患者中有478例能按医嘱规律服药,占79.53%,但有82例未能 按 医嘱而间隙服药,占13.64%;尚有41人没有服药,占6.82%。在间隙服药的高血压患者中 有95.12%是由于服药后症状好转或虽有症状,但对高血压危害不够重视,因医疗费用承受 能力所致只占4.88%;在不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已知高血压患者中有87.81%是由于症状不明 显或虽有症状,但对高血压危害不够重视,而真正因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也只占12.19%。本 文结果显示,遵医规律服药与间隙服药对于血压控制有明显差异,而血压控制好坏对于心脑 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通过健康教育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使广大居 民了解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遵医规律服药治疗, 对于控制高血压,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高血压需要定期复查,除少数早期发现,病情轻微,能遵循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 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方法进行非药物治疗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 服药治疗,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降压药物对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主要基于 降 压[2],间隙服药往往造成血压上下波动,服药时血压得到较好控制,停药后一段 时间血压又出现返弹,不仅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而且会增加治疗难度。科学的方法 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季节、工作情况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