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篇1

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9558元,年均增长9%,城乡收入比例要控制在2.6:1以下。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继续探索促进农民增收途径和办法,多管齐下,努力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我市正在全面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这是带动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围绕工业集中区建设,搞好规划,引导农民利用土地补偿款,发展三产配套,稳定农民收入。当前,重点要抓好“金包银”项目实施。一要加快“金包银”和“金包金”工程建设;二要着手项目招商,尽快产生效益;三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好金边项目的股份认购分配方案,让农民真正成为资产的所有者,成为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四要完善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让项目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我市计划要完成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以上,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一要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能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要广辟公益性岗位,为大龄农民提供就业空间,切实解决本市大龄农民的就业难题。三要制订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多招用本地农民工。四要建立农村劳动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创业性收入。

(三)推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带动农民增收。

积极引导被征地农民利用土地补偿款,集资入股通用厂房、外口公寓、农贸市场、商业店面等股份合作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的稳定收入。下一步要努力争取做到所有被征地村都有农民集资入股项目,使农民手中的土地款变为资本,村民变成股民。实施股份合作项目,必须坚持大多数村民自愿参与和集资入股为主体,选择效益好、风险小、见效快的项目,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项目收益分配和经营管理机制。

(四)努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以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突出发展优质种苗业、农产品加工营销业、生态休闲农业三个重点,以现代农业产业的提升来带动农民增收。一要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农民增收。二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分享到加工、营销到流通环节的利润。三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增加农民经营收入。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保带动农民增收。

一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2010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0%以上。二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到2010年参合人数占农村居民比例达到95%以上。三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农村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六)积极推进移民造福工程,以帮扶带动农民增收。

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实施移民造福工程,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民从山上搬到城区来,一步到位,直接转为城镇居民,改变边远山区和重点水源保护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今年要重点推进集美区许庄村、翔安区大帽山农场实施整村搬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帮助挂钩村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七)创新农村发展机制,以改革带动农民增收。

一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研究新的改革措施,对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突出矛盾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改革的思路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三要创新农村发展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二、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就是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紧紧把握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问题,把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好各项增收措施,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真正让农民共享开发建设的成果。

二是投入保障。就是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

篇2

作者简介 阎占定,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向夏莹。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9)11-0018-04

2005年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且成果颇丰。贺聪志和李玉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对中央政策的解读阶段,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新农村建设背景、意义、内涵等方面;二是对新农村建设路径和实践的探索阶段。比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障碍、国外经验的借鉴、途径探索等等。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地政府为农村和农民做了许多的具体有益的事情,比如修公路、架电线、盖房子等等。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如何保证新农村建设常建常新和可持续发展,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需要来看,都应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阶段,学界的研究应该更多地重视这个研究课题。因此,笔者拟就目前学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抛砖引玉,以便引起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学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现状

如上所述,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十分火热,研究内容和成果十分丰富,从学界、政府部门到媒体都十分关注。相比之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则显得冷清,研究成果也不多。已有的研究,或从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因素来研究,或从就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来研究,很少有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体系来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搜索1997,2008年之间直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章不到10篇,而且文章篇幅很短,论述也不深刻。其研究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解读和体系指标的初探。中国人民大学李院平撰写的“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及其促进对策”一文,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和经济系统、人类需要及其满足系统、社会系统和科学技术系统等因子构成的一个整体的一般原理,结合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来解读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认为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杨漾、殷茵撰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一文,基于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围绕“二十”字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数理分析,试图将该指标体系用于实践,深入农村调研,开展农村资源和环境的监侧和评估,发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伍永忠在“保持环境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河南社会科学》,2007(4))一文,从“村容整洁”的一个侧面来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环境美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首先注意保持环境美化,并探讨了保持农村环境美的实现路径。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的研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严法善教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4个难题来着眼和着手: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减少土地污染;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武俊松的“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和邓芳的“教育――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农业》。2006(7))的文章都认为,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发展农村教育,必须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马慧景在“构建我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当代经济管理》,2008(9))一文中则认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内外结合的支撑体系,通过外在正式制度约束建设主体行为,非正式制度激发农村建设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性。认为建立严格执法体系,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技术投入是完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重要途径。

3,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涂淑珍、阎占定在“关于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考”(《学术论坛》,2007(7))一文中,通过对可能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实和长远发展的农业资源、农村体制、农民收入、新型农民培养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认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业资源和农村环境是重要的载体,农村科技是动力,农村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因此。要激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创新、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培育新型农民。从研究的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对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指导。

其实,在国际学术界,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早有研究,1984年哥尔丹・道格拉斯编辑出版了《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anging World

Order》,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刚提出就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年在荷兰丹波召开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丹波宣言”,拟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自此以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新思潮,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管理界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视,但是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不多。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化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了铺垫,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是,从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要求来看,现在的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深入。主要表现在:现有研究工作多从某一领域出发,缺少各学科之间的协同配合,且大多数侧重于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和措施的探讨,其中定性研究多、量化分析少,直接就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对制约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间的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欠缺,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化研究不仅必要而且任务十分艰巨。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理论研究课题,而且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农村的特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发展目标以及现实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重视对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多。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繁荣。一方面,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面积有18.2亿亩,人均耕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每年土地荒漠化、城市化用地、公共用地都在不断增加,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人地矛盾、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民比较稳定的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轻工业发展也依靠农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农村又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市场。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地处中部、长江中游,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的农业大省。湖北省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依据测算,全省国民收入中的38%来自农业。75%的轻工业依赖予农业提供的原料。目前湖北省全省总人口6000多万人,农村人口4294.6万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1228万hm2,耕地面积只有334.25万hm2,人均耕地0.0566hm2,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直逼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目前湖北省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紧张,耕地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全省283座大中型水库中有93座因病险限制蓄水,相当于损失20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排灌工程老化失修,影响功能的发挥。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需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与,农村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农民和地方政府都缺乏实践经验,虽然进行了示范试点,但仍然出现了认识上、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认识不深,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简单理解为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因此重村容整洁,轻生产发展;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工作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缺乏投入,农业科技水平比较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这些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因素,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三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业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培养任务艰巨。此外,农村经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对农村支持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胡正全、华、吴军最近对2005年度农村家园建设项目(试点)进行就地审计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政府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广大试点村农民热烈欢迎。试点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审计调查过程中也发现,部分试点村致富门道思路不清晰、主导产业不明晰;涉及农业命脉的水利设施建设、维护投入不够,“早不能灌、涝不能排”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其后的期维护、管理得不到有效保证等。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涉及面很广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都应该围绕如何保持和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来确定。

1,研究的基本思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其基本的研究思路就是要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题,认真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现状、问题人手,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建设、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保护农村环境、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切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

2,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必须采取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个案剖析与一般分析相结合。科学地选择调查区域与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田野调查等形式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联系相关部门,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角度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形成既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3,研究的基本内容。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中心和目的在于如何保持和增强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本研究的内容应该从新农村建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评价体系、解决措施等方面,

把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有: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篇4

第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等于建新村庄,但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新变化、新风貌。当前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要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建设新村庄、过上新生活才有保证。当前,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只有这样,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有了根基。

第四,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既要把当前的各项工作任务抓实,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把当前农村的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又要牢固树立打基础、管长远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第五,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农村小康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涵盖了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扶贫开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实质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扶贫开发搞好了,就突破了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二)夯实五项基本任务

一要抓好基本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各级要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立即深入村组调查研究,结合各村的实际,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集镇建设、旅游相结合。要真正深入调查、摸清底子、吃透情况,切不可凭主观意志、闭门造车。

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

二要抓好基本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对汉滨区来讲,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规划为指导,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桑、畜牧、魔芋、劳务输出等全区性主导产业,茶叶、烤烟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蔬菜、中药材等地域性特色产业。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走一乡二三业的路子。对一个村来说,就是要主抓一两个骨干项目。各乡镇、各村在产业建设上,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篇5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师生要把服务“三农”的意识和使命感培养起来。以“走进新农村, 服务新农村”为主题,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结合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和开辟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天地, 形成浓厚的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把服务“三农”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学院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四项”对接, 一是校县对接, 重点与一个县签定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二是项目对接,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建设实际与学校师资优势, 确定若干个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三是人才对接, 学校选派教师组成新农村志愿服务团队, 扶持县区“农家乐”、乡镇规划、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开发; 四是文化对接, 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技术服务、专项调研、文艺下乡等活动。

三、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相关市场的开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长期任务和目标, 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高职院校要成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组织机构, 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把推进工学结合与推进服务“三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其次要构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的服务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更新服务理念的体系

(一)开展宣传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的任务以及建设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能够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扩大眼界,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踊跃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开展提升理念的培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科学、住宅设计合理、道路宽敞、交通有序的村容村貌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这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提供了发挥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的广阔空间。

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一)开展面向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建设人才。首先要做好育人工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造成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大量的技术管理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增进他们对农村建设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建设新农村。其次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正对性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律中寻求教育的结合点,找到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到农村能够施展才华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农村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因此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造就亿万有生技术力量,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