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指南

儿科护理指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儿科护理指南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儿科护理指南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bundles of care in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pediatrics of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Method:6258 pediatric inpatients from three basic general hospitals from October 201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implemented by bundles of car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nosocomial rat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expens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performing cluster intervention,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reduced from 2.46% to 1.52%,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and correct rat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48.02%,42.64% to 86.25%,78.31%,the antibiotic use qualified rate increased from 84.23% to 94.27%,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shortened from(4.51±1.02) days to(4.38±0.98)days and the average expenses reduced from(1499±317) yuan to(1249±308)yuan,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undles of care; Grassroots general hospital; Pediatrics; Nosocomial infec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in Foshan City,Foshan 52825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7.028

随着诊疗技术和治疗模式的改变,医院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3]。尤其是住院患儿的感染现象尤为突出,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规情况下,在医院的感染人群中儿童低于成年人,但由于近年来儿童急重症疾病的多发,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受损的患儿院内感染几率呈现上升的趋势,部分患儿甚至会高于成年人[4]。根据前期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约在2%~4%之间,与卫生部规定的标准(≤8%)相比虽已达标,但与理想目标仍存在差距。众所周知,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害是多重的,不仅会增加患儿的身心痛苦,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而且会增加患儿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5-6]。因此,本研究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针对本地区基层医院儿科感染现状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集束化干预措施,在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进行实践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基层综合医院(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及南海区罗村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6月普通儿科收治的年龄为28 d~14岁的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集束化干预 (1)成立集束化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院感科、质控科、药剂科及儿科医护人员(医生、护士、后勤保洁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制定、实施、考核及科室人员的培训;(2)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制定:根据卫生部近几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与相关技术指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针对本地区基层综合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情况,制定一系列集束化干预措施。主要措施包括:①系统化健康教育:a患儿及家属,入院后责任护士即向患者或家属发放印有院感控制内容的入院须知,并宣传卫生知识,介绍住院制度,家属陪客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陪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给患儿进食生冷腐败食物。患儿之间不互相交换物品及食物,不串病房,避免交叉感染。b医护、后勤保洁人员,设定“每周一学习”,利用晨交班时间或下午下班前半小时,采用授课、讨论、录像、演示和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指出存在问题,在工作中反复强化,提高医护及后勤保洁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把未洗手或手消毒的行为与行医道德联系在一起,做到慎独,使手卫生成为自觉行为,由被动执行变为积极和主动。②多模式手卫生干预:加强手部卫生的宣传,工作地点设置提醒标志,在洗手池旁边张贴洗手标志牌。定期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及洗手、卫生手消毒的操作流程,采取示范、练习、抽考的形式,每月1次,每次抽查全科人员的30%,成绩记录在册,与绩效考核挂钩,不定期对科内人员的操作进行检查、监督,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出纠正。院感专职人员负责每月检查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并将检查结果在科室公示。对进入儿科病房的新上岗、轮科及实习生人员均把手卫生作为上岗前的培训与考核内容。③重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每季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学习,针对下季可能高发的传染病病种,根据病种类型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或护士讲解其发病特点、护理措施、消毒要点,提高全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④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重视病原学检查。临床科室负责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检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确定抗菌药物种类。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到细菌室调取病原学阳性结果,督查医务人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药剂科专职人员负责监控抗菌药物使用及致病菌耐药性,发现异常,及时反馈临床医生和集束化管理小组,并进行登记和定期(每季)公布。⑤合理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患儿的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有效控制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机会。因此,要求医护人员通过优化诊疗方案和管理流程,提高疗效和减少不必要的轮候时间,尽量缩短住院时间。⑥强化病区环境卫生管理:要求护理与后勤保洁人员必须做好病房的环境卫生清洁。按病种和年龄合理安排床位,清洁用具固定专用,及时清洁消毒,避免通过清洁用具在病区内传播病原,出院或调床后彻底进行床单的终末消毒。当出现传染性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患儿应分室安置,病房地面、床头桌面每日用消毒液消毒,拖布、抹布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及清洗干燥备用。由护士长和护理质控员对每天病区清洁消毒情况进行考核。

1.2.2 评价指标及监测方法 (1)医院感染发生率:①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从医院感染病例筛查系统中导出可疑院感病例(入院2 d后体温≥38 ℃、使用抗菌药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降钙素原升高、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或切开、病程记录中出现伤口或切口感染等)。②审核医生上报的院感卡;(2)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制定统一手卫生观察表,由经过统一培训并合格的科室院感质控员进行隐蔽式监测;(3)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由专职临床药师对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合理情况进行抽查;(4)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从医院管理系统中导出所需数据,计算相关指标。院内感染诊断以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86.25%,高于干预前的4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菌药物监测 干预后,抽查2014年

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877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39份,合格1168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94.27%。抽查2012年10月-2013年

6月3家医院儿科住院病历1753份,发现使用抗菌药物1262份,合格1063份,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84.23%。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比较,干预后提高1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65.42,P

2.3 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2014年10月-2015年6月3家医院儿科共收治6258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95例,医院感染率为1.52%。2012年

10月-2013年6月共收治5843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4例,医院感染率为2.46%,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比较,干预后医院感染率降低0.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98,P

2.4 干预前后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变化 实施集束化综合干预措施后,3家基层医院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由干预前的(4.51±1.02) 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 )d,平均出院费用由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干预前后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健康问题亦越来越重视。如果患儿在住院期间因为人为疏忽因素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会诱发医患间的不信任关系进一步恶化,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也会致使政府对医方费用的控制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减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世界各国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医院感染方面的调查与干预研究[8-12]。

集束化干预策略(Bundles of Care)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较难处理的临床疾患,从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13-15]。它是由美国健康研究所(IHI)首先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实施集束化干预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实施那些已被临床实践证实了的方法,还可集众所长,相互弥补,从而增进疗效,促进并落实“指南”在临床中的具体执行。其目的一方面是促进落实临床指南的各项措施,规范治疗行文,贯彻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另一方面是为提高治疗指南的可行性及依从性,进一步达到落实指南、改善患者临床结果的目的。本院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整群选取本地区3家有代表性的基层综合医院儿科625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通过对患儿及家属、医务人员、后勤人员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手卫生干预、传染病预防、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住院时间控制及病区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集束化干预研究,对比各项效果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儿科医院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46%下降为1.52%,降低0.94%。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分别从干预前的48.02%、42.64%上升为86.25%、78.31%,分别提高38.23%和35.67%。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从干预前的84.23%上升为94.27%,提高10.04%。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从干预前的(4.51±1.02)d缩短为干预后的(4.38±0.98)d,平均住院费用从干预前的(1499±317)元减少为干预后的(1249±308)元,这一系列指标变化说明了集束化干预措施效果有效。

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否正确是提高医院感染干预效果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取的集束化院内感染防控措施是经过前期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所制定。前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影响3家基层综合医院儿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患者方面:儿科是一个服务对象比较特殊的科室,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各个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加上患病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沟通理解能力不足、家属自身卫生意识不高等因素,从而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2)医务人员方面:基层医院临床后勤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不够、意识不高、技能掌握不熟悉,尤其是手卫生执行率较低、病房消毒隔离不彻底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等因素,同时基层医院儿科日常业务学习贫乏,对最新诊疗指南掌握不及时;(3)环境因素:基层综合医院儿科与大型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有所不同,住院患者病种相对简单,且急性患儿多、二级分科不细、室内病种区分不严格、人员流动大、空气流通差,从而容易导致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针对基层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患儿诊疗安全,本研究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最新颁发的手卫生规范及国内外循证研究结果制定的研究内容和防控措施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有真实性和推广性。研究数据表明实施集束化院感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同时在减少患者住院费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儿科院内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危害较大,但可防、可控。只要对其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各项医疗护理规范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够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随着国际上对医院感染控制理论和方法的急剧改变,我国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也要进行调整,因为再规范的制度和完美的监测都无法代替干预,没有干预就没有改变,只有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因此,预计在近几年里,对医院住院患儿院内感染的综合防治模式的探讨也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林萍,李延年,张文浩.1856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64-4965.

[2] 董翠珍,翁国斌,许亚红,等.2007-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31-133.

[3] 谢小蔓,林福秀,吴美宁,等.院内感染患者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52.

[4] 霍开明.儿科住院患儿院内感染16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9-2910.

[5] 刘曼丽.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48-149.

[6] 许立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46-1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1.

[8] 焦凤兰.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53-3955.

[9] 李绍森,李绍锦.儿科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与处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52-53.

[10] Babcock H M,Zack J E,Garrison T.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a comparison of effects[J].Chest,2004,125(6):2224-2231.

[11] 周佩妍.探讨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60-161.

[12] 焦卉,苏兰香,张李明.早产儿、低体重儿院内感染的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31):5654-5655.

[13]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Central bundle [DB/OL].[2010-04-16].Http:///Ihi.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2-03

前往急诊就诊的儿童常病情凶险,在抢救与治疗的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常常只重视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而忽视了儿童患者在医院留观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感染问题。由于预防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医院对于护理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位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认识到预防患儿感染的重要性,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广大患儿急诊治疗期间提供优质护理,避免因院内感染而造成患儿病情的加重。儿科急诊患者因其年龄及生理原因,具有发病急且凶险、免疫力低、易感染的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如能有效降低其感染率,对于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儿科急诊护理主要存在的容易增加感染率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护理工作者的共同重视,协助急诊儿科医师开展治疗工作,提高患儿康复率。

1 儿科急诊患者特点

1.1 儿科急诊患者病情特点

目前小儿急诊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小儿患者常于夜间就诊,加之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诊患儿中,多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加上其原有的疾病和心、肺、脑功能障碍,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早识别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就会导致患儿严重缺氧、器官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酸碱、渗透压、神经-内分泌等代谢紊乱互相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以直接导致死亡[1]。

1.2 儿科急诊留观患者感染分布特点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病情相对比较危重,且小儿免疫力低下,加之急诊环境通风不佳、人员混杂,小儿急诊留观期间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儿科急诊患儿的感染特点为:普通急诊留观室及病房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与急诊环境差、探视制度不完善、空气与公共措施污染较严重、消毒打扫不及时有关。加上小儿的呼吸道自我净化能力远不及成人,肺部容易产生因空气传播的细菌、病毒和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监护病房的患儿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随着近年意外伤害的增加,外伤伤口的感染比例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2]。

1.3 儿科急诊重症监护室感染分布特点

李艳红等对于100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耐药性检测,发现监护室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于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具有敏感性;其余为革兰阳性菌,对于常用如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均有较强耐药性[3]。而陈南侠等对于5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分析表明,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越多、胎儿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医源性接触越多,则院内感染几率越大[4]。

2 儿科急诊护理常见问题

2.1 环境污染及患儿之间交叉感染

儿科急诊诊室通风条件普遍较差,来往人员流动性大,空气混浊,未能及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炎热,蚊虫较多;儿童患者难以管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清洁不及时;来往人员中可能存在着潜在带菌者和患者等等。患儿或携带有病原体的家长在挂号、化验、检查、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病原体传播,进而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在呼吸道、胃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急诊患儿较多,一旦环境消毒不过关,极易造成交叉感染[5]。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加之急诊室患儿病情较重,抢救紧急,容易对自身手部消毒忽略,造成了各种病菌在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3 医疗器械及医疗废料的消毒处理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多,工作量大,不少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妥善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而废弃的针头、敷料等也无法做到及时处理,常存在生活垃圾与感染废弃物混合丢弃、医疗废料随手放置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对于病菌的接触机会,为院内感染提供了温床。

2.4 医疗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不到位

无论是医师对于患儿的检查操作,还是护理人员的消毒工作,在急诊匆忙的抢救过程中,常常无法按照规范化操作执行,比如接触污染物不戴手套、消毒过程偷工减料等等,导致患儿在基础疾病之上又遭受了新的感染。

2.5 患儿管理难度大

儿科急诊接诊量大,医护人员无法做到对于每个患儿24 h的监护管理。患儿随地大小便、呕吐物不能及时清扫、陪同家长人数过多、邻近床位间隔过近等,都增加了患儿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儿科急诊室的环境消毒工作

注重每日的通风工作,勤开窗通风。定期采用空气动态循环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6]。重症监护室需要每日通风换气2~4次,每次不得少于1 h,同时紫外线每日消毒1~2次,温度控制在23~26℃。同时急诊室要对各区域按污染程度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得随意更换。

当有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地面及公共设施时,要及时消毒清洁。病床消毒采用臭氧消毒器消毒。治疗之前要对操作台进行消毒,急诊地面及公共设施每天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急诊大厅用0.5%过氧乙酸消毒。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必须分类放置、分类使用,使用后要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洗净晾干[7]。对患儿及家长加强宣教工作,禁止吸烟及大声喧哗,教育其合理处理排泄物,不四处玩耍走动,限制家长陪伴人数,做到文明住院。

3.2 重视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耐热的医疗器械采取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采取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灭菌。对于不耐湿热的器械应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特别注意有些医疗器械除了表面的消毒,一些隐蔽的地方也要进行消毒。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设备,要由提供消毒服务的公司进行消毒[8]。同时定期开展消毒质量检测工作,当急诊患儿较多、医疗器械使用频繁的时候,要增加消毒次数。具体操作时,传递器械不可过低、过高或背后传递,无菌器械要用无菌持物钳传递。一旦发现器械遭到污染,必须立即消毒或更换。锐器应尖端朝上放置,避免穿透并污染无菌敷料。暂时不用的器械需摆放在器械桌上,同时覆以无菌巾。对于抢救物品,必须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下一例患儿的抢救。消毒之后的器械在干燥条件下封闭保存,过期或疑似污染必须重新消毒[9]。与此同时,有必要提高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对于患儿病服、床单、毛巾等,每天进行消毒后使用,被褥要每周及时晾晒与清洗。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工作

苏芝军对于20名门诊护理人员手部细菌的培养结果显示,工作2h后手部菌落为(65.15±29.11)cfu/cm2,洗手后仅为(5.76±3.23) cfu/cm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工作中容易直接接触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患者和物品,如果不能严格做好手消毒工作,就会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双手传染给患儿,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导致的感染约占30%[10]。

医院要在每个洗手池边上备齐消毒洗手液和抽取式纸巾,洗手台上方贴六步洗手法的宣传画,督促护理人员及时洗手[11]。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用消毒洗手液洗手2 min,接触患儿之后也要洗手,同时定期做手部细菌培养。

定期开展抽查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洗手操作进行检查,与护理质量检查挂钩。在治疗车、走廊、病床旁等放置速干手部消毒液,便于护理人员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及时消毒双手。在消毒患儿伤口、导管及吸痰操作时,必须佩带手套,避免与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3.4 医疗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护士站、抢救室、输液室、病房内均应配置黑、黄两色垃圾袋的垃圾桶,严格对生活垃圾(如药品外包装)和医疗污染垃圾(如污染辅料)分类丢弃。污染针头必须丢入锐器盒。管理人员与回收人员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医疗废弃物要做到及时丢弃和及时处理,垃圾袋要粘贴废物种类及数量。确诊传染病的患儿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分开丢弃,及时焚烧。对于传染病患儿的被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使用后要统一回收处理。

3.5 提高无菌操作观念

定期对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无菌操作培训课程,强化其无菌操作观念,开展检查工作要严格到位。不可因为儿科急诊工作的紧急性而忽略无菌操作,要增强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执行各项操作前必须六步洗手、戴好口罩和帽子。打喷嚏、咳嗽时要将头转离患儿,防止飞沫传染。有眼鼻喉感染、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的护理人员不应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对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求应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走动与翻动被褥、毛巾等物品,患儿的衣物和被服不得带入重症监护室[12]。特别是进行诸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插管操作等,务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感染,一定要尽量切断医源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以控制院内感染。

3.6 做好基础护理

保证急诊患儿自身的清洁卫生尤为重要,急诊留观患儿要督促家长做好患儿眼部、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勤洗澡勤换衣。监护病房的患儿要特别观察其眼部、脐部和外伤伤口有无脓性分泌物,如有的话,眼部用青霉素盐水冲洗;脐部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10%碘酊和75%酒精先后冲洗。每日为患儿淋浴,无法淋浴者要擦浴。对于需要换药的患儿,务必做到敷料一次性使用,换药之后的废弃物品必须立即定点丢弃与焚烧。使用过的换药器械要按照规定灭菌或消毒,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伤口,换药之后所用器械要高压灭菌[13]。

3.7 重点加强监护病房的护理规范化

监护病房患儿病情较重,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插管患儿较多。患儿如果深静脉置管护理不当或口腔和气道分泌物不能够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菌血症的发生,造成临床治疗的难题。所以无论是置管的护理还是患儿一般情况的检测,都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监护病房操作必须规范化,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敷料。抬高患儿头部30°、头朝一侧卧位,避免误吸与呛咳。加强患儿口腔护理,有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采用一次性吸氧管,呼吸机螺纹管和积水杯中的冷凝水要按照标准及时更换,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导管部位的感染[14]。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儿,要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袋的密封性,防止尿液逆流,尽可能缩短导尿留置的时间,同时要注意护理患儿会,避免因留置导尿而导致的尿路感染[15]。

3.8 积极开展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

由于急诊患儿数量多,护理人员很难兼顾每一位患儿,因此对于家长做好宣传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对于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更可以增强其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更好地配合治疗。具体操作时,如果人力允许,可以每班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护士,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卡片,让家长在候诊时阅读,了解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6]。

4 总结

儿科急诊收治患儿与普通病房及门诊患儿的特点有很大差异,加上急诊一般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患儿院内感染的高发,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要在环境消毒、护理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医疗器械消毒和医疗废料的合理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监测与考核工作,有效降低儿科急诊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董德坤,荆小莉,郭明明,等. 儿科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44-145.

[2] 俞君,孙伟. 上海郊区综合医院儿童急诊的特点[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79-2080.

[3] 李艳红.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61-162.

[4] 陈南侠,班树萍,余丽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54-55.

[5] 张秀洁. 医院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根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92-293.

[6] 黄先勇,邢玉彬,潘菲. 急诊环境与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29-131.

[7] 李小燕. 浅谈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72-673.

[8] 黄玉如,杨艳芳,詹少玉.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690-3691.

[9] 廖平. 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策略[J]. 吉林医学,2012,33(16):3561-3562.

[10] 苏芝军. 5种岗位护士工作前和工作中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84-385.

[11] 吕华,王燕儿,吴秀英. 儿童医院不同专科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09,9(8):790-792.

[12] 杨全凤. 手术室无菌操作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0-281.

[13] 裴育. 门诊常见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2012,3:40.

[14] 沈露晖,黄静.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 中国病案,2012,13(12):61-63.

篇4

走进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区,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片拥挤和喧闹。市一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一班是儿科门诊医师常有的事情。一名儿科医师每天平均要诊治×××多名门诊患儿,秋冬季疾病高峰时甚至需为×××多名患儿服务。20**年儿科全年门诊人次达×××人。

为了更好满足患者需要,儿科门急诊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措施。医师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加班开设夜间业余门诊、夜间专家业余门诊和日间专家业余门诊,以满足白天无暇就诊的家长和小病人需要。实行错时上班,根据不同时期患儿就诊高峰时间不同,医生随时调整上班时间,冬天增加中午上班医生人数,夏天早晨提前上班。科室还自己编制《市一儿科就诊指南》,指南中包括就诊须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介绍、儿科常见疾病家庭护理等,既方便患者家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又适时进行了医学常识的宣教。

儿科病房仅有6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门诊量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转,尽量加床或向其他科室借床等。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20**年儿科出院病人×××人次,床位使用率为×××,平均住院日××日,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0×××,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治愈好转率为×××。

市一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

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市一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科主任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儿科制度执行得分率始终名列全院前茅。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多年来,儿科投诉率在全院一直处于很低水平。

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为了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每逢节假日儿科走廊都会悬挂各种饰物,营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并为每一位患儿准备小蛋糕和小礼品一份。“六·一”儿童节还开展了猜谜得奖等游戏活动,让小朋友开开心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网页上,科室及时宣传开展的新工作,及时更改儿科网页内容,以便市民充分了解儿科医疗状况;在院刊、报纸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宣传儿科常识;无论是儿科门诊还是病房,墙面都张贴着儿科开展新医疗项目和基础常识的资料。

20**年起儿科还成立了“哮喘患儿家长联谊会”,每年组织召开会议和培训班,讲授哮喘防治常识和进展;开设“儿童生长发育家长培训讲座”;针对儿科特点,护理人员还制定了《儿科陪客须知》、《儿科健康宣教规范》、《儿科健康宣教手册》等。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儿科还鼓励年轻医护人员进一步深造,本科毕业医师申报硕士学习,专科毕业护士申报本科学习。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搞好科研和教学。20**年以来,儿科新增小儿呼吸专科、小儿内分泌、儿童保健等特色门诊,并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左右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小儿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诊断技术、儿童智力和行为评定技术、儿童肺功能检测、儿童过敏性疾病脱敏治疗等新技术项目。20**年儿科又增设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监护室,使临床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我院转诊的171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1 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安全转运回医院儿科或ICU 继续抢救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抢救治疗,除3 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68 例成功治愈出院。结论: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了口病患儿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循环护理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转运;护理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1]。重症手足口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在转运过程中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精心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环。我院是玉林市重症手足口病指定专科定点医院,现将我科2010 年1 月至2013 年8 月对171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转运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转运患儿共171 例,其中男孩97例, 女孩74 例;1 至3 岁87 例, 3 至5岁55 例,大于 5 岁29 例 。全部是由急诊科出诊在各个乡镇卫生院或者县医院接回,转运时间0.5 小时至2 小时不等。所有病例均达到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手心、足心、双臀部可见疱疹、皮疹;高热,体温可达38.5 甚至39.3℃,平均体温为38.9℃;以及呕吐、惊跳、肢体抖动、肌肉震颤、呼吸急促、四肢冰凉、足心紫绀等。

2 护理

2.1 出诊前准备

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尽量在5 分钟内出车。救护车上准备好心电监测仪、除颤仪、吸痰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充满氧气的氧气筒、气管插管用物。急救药物有布洛芬、甘露醇、地西泮、巴比妥、咪替丁、奥美拉唑、呋塞米等药品。

2.2 现场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嘱手足口病患儿取平卧位,询问病史,检查患儿手足口部位的情况,查看患儿的瞳孔,神志,测量患儿的体温、脉搏及呼吸,报告医生并且作好记录。

2.3 转运护理

2.3.1 发热护理

发热是手足口病患儿常常出现的的症状。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给予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降温;必要时在患儿两侧腋窝及两侧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者患儿的前额部放置冰袋进行物理降温。严密监测手足口病患儿体温的变化,做好记录。

2.3.2 呼吸循环护理

神经源性肺水肿是由颅神经损伤引起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而导致的肺水肿[3]。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变化情况,并密切观察患儿前囟门的张力情况,囟门是否隆起,以及是否有喷射状呕吐和抽搐等情况。如果患儿发生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湿罗音非常明显,应该立即低流量吸氧(1-2L/ 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开放静脉通道( 为了减少患儿的痛苦,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遵医嘱予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等。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吸痰管、机械呼吸机,气管插管用物等,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2.3.3 神经系统护理

严密观察患儿精神、神志及瞳孔的变化。如发现患儿有剧烈头痛、哭闹、精神萎靡、幻听、幻觉、惊跳、呕吐、肢体无力、抖动等症状,或出现脑膜刺激征等时马上告知医生,使患儿安静平卧,立即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注射液或地西泮注射液止惊、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牙关紧闭的患儿应在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放置压舌板,以防咬伤舌头。呕吐的患儿马上使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患儿发生窒息。

2.3.4 心理护理

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和家属心情极度紧张,常常有不安、无助、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他们讲解重症手足口病的病程进展情况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尽量稳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争取得到家属的理解和患儿的配合。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态度热情随和,多与患儿微笑、说话,用手抚摸患儿前额,小手等,以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使患儿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3.5 交接班

转运途中即与本院儿科或ICU 通过电话联系,以便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同时启动院内120 急救系统,开放绿色通道,为患儿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与本院儿科或ICU 交接时,以书面的方式在出诊病历上签字并且做好口头交接班。与科室交接的内容包括患儿病情、出诊病历及转运知情同意书等。

3 结果

171 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安全转运回医院儿科或ICU 继续抢救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抢救治疗,除了3 例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68 例成功治愈出院。

4 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展迅猛,可以在数小时内由重症发展为危重症,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 患儿非常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治身亡。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及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患儿的面色,神志变化。及时发现, 尽早干预,及早进行呼吸循环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6

二、深入开展整体护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1、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了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了一次护理查房,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业务学习,技术训练,提高应急急救能力

1、抵年资护士加强了十五项护理技术训练,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技术水平。

2、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老护士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发扬光大。

3、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了法律观念,组织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使小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次操作前洗手,每晚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消毒,严防了医源性感染。

2、严格执行了早班制度,切实帮好了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篇7

引言

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其操作简单,套管较为柔软,即使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也不易发生血管穿破现象,便于及时抢救,保护静脉血管,以使患儿的痛苦减轻,缓解患儿家属的担忧情绪,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护理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受到临床上护理人员及患者的青睐,尤其在儿科,近年来留置针逐渐取代头皮针[1]。就2017年4至5月份,本院儿科病房用留置针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有45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其应用体会及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将2017年4至5月份本院儿科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的457例患儿作为资料进行研究,年龄为出生后1天-13岁,男女均有,完全能满足输血输液、特殊、各种时间点及保温箱的新生儿等给药的需要,确保其输液完成。穿刺部位:头皮50例,手背260例,足部147例。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为98.5%。

2应用

2.1留置针选择

根据所穿刺静脉的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留置针[2]。儿科常选用4号半或5号半头皮静脉留置针,此留置针表面光滑、刺激小、尖端设计好、外形美观,有利于操作及固定。本院儿科目前使用广东百合艾贝尔24G型留置针、肝素帽、3M透明辅料HP。

2.2静脉选择

根据静脉大小、部位、年龄需要而定。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无静脉炎、静脉曲张或受损的血管;选择的穿刺部位应不受压、易固定、便于观察。小儿常选择的部位为头皮正中静脉、手背静脉、颞静脉、足背静脉等[3]。

2.3穿刺前准备

在穿刺前需要将穿刺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清楚,提高其对静脉穿刺的配合度。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需要尽量安抚患儿,取得其配合,而年龄小一些或是神志不清的患儿则应取得其家属的配合。在对肢体进行静脉穿刺前可使用清水将穿刺部位周围6cm×6cm范围大小的皮肤清洗干净并及时擦干。

2.4穿刺方法

留置针的穿刺手法与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相似,容易学会,使用简单。选好静脉后,用安而碘消毒6cm×6cm的皮肤,将留置针接输液器常规排气,扎止血带,对穿刺点处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右手持留置针的针柄,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成5-30°进针,直刺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2-3mm,退针芯到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拔出针芯,立即连接肝素帽,接输液管见点滴通畅后,用透明敷贴做密闭式固定。全程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2.5封管方法

[4]对于一般患儿,用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3-5ml,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尽,然后连接注射器与输液头皮针,先推1ml然后边退边推,使血管内保持正压力,以避免凝血对套管进行堵塞,之后加紧留置针管。若要使作用时间长达12h以上,则应选用肝素液封管。肝素液即用100g肝素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配成0.2%肝素稀释液,输液完毕后抽取2ml肝素稀释液,按以上方法注入。在对患儿进行再次输液或是通过留置针给药时要对患儿的穿刺点进行观察,分析是否有液体外渗或是红肿等现象发生,在对管腔进行检查确认通畅后才可进行输液或是推注药物。若有凝块导致管道发生堵塞,则切忌对输液管进行强行挤压或使用注射器加压的方法将血块推回血管内,以避免形成栓塞的现象,如有需要则应拔出留置针重新进行穿刺[5]。

2.6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只要给予及时的护理,确保无堵塞、无渗漏,保持穿刺皮肤清洁干燥,可留置时间3-5d,但输注刺激性药物时,留置时间越短越好。

3护理

3.1健康宣教

进行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是保证静脉留置针成功应用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在穿刺前向患儿和家长将留置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其积极配合,禁止置管肢体过度活动,以免造成留置失败。在应用静脉留置针时,穿刺部位防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多时,及时更换3M敷贴,对患儿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渗血、渗液等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生渗液则在4h后进行热敷,以使局部循环得到改善,促进吸收,同时要将肢体适当抬高。对穿刺周围的皮肤使用碘伏每天进行消毒,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不适,且倾听患儿主诉。

3.2导管护理

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妥善固定,要避免出现扭曲、打折的情况,同时还要观察留置针是否通畅。如果不通畅,不必立即拔针,应仔细寻找原因,如输液管及留置针外管有无打折、扭曲等。每次输液结束,护士离开患者前检查透明敷料的固定情况,并询问患儿有无不适。要严格控制好输液速度,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6]。在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需要进行稀释,减缓推注速度,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拔针时应先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再用干棉签按压,嘱家长按压3-5min,并保持局部干燥,预防感染。

4常见并发症及预防处理

4.1渗漏

由于患儿好动,护士穿刺不当或针头固定不牢,导致药物外渗。对于没有刺激性的药物的渗漏情况,可采取抬高肢体或者热敷的措施。对于高渗性的药物可以采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对于化学药物渗漏情况,可以将患肢抬高,对局部进行冰敷,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管[7]。

4.2局部皮肤过敏

患儿皮肤娇嫩、汗多、胶布不透气和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都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过敏。因此皮肤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进水,对局部皮肤状况进行密切观察。若发现患儿胶布范围有渗液、发红、小水泡等现象,应该马上更换穿刺部位。

4.3静脉炎

药物浓度及刺激性、是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范围是否彻底、拔针后针眼感染、留置针导管材料等都会对静脉炎的发生有影响。在发现患儿穿刺部位出现静脉炎症状时要及时拔针,进行局部消毒、热敷、湿热敷。

5小结

应用留置针费用低,创伤小,能够明显减少对患者的静脉穿刺次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使其痛苦得到减轻。特别是在抢救小儿血管穿刺困难者时,需要快速输液、输血者,方便即时给药。儿科是一个特殊性较强的科室,除了小儿本身容易好动外,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的宠溺,对护士工作要求较高,因此为了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在儿科推广应用留置针。而儿科护士则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维持静脉输液通畅,在患儿输液的时候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8]。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刘甲.留置针常规留置时间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4,35(2):121.

[2]岳彩霞,于青,王香团.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2,1(7):54-55.

[3]闫永红,谭敏.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4):238.

[4]李雁平,罗凤荣.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56(09):138-139.

[5]张琳,司联晶,白玉萍.不同液体渗透压及封管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89(19):101.

[6]李雁平,罗凤荣.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56(09):138-139.

篇8

新生儿科主要面对的是出生28天内的患儿,因患儿没有沟通能力,脏腑娇嫩,免疫能力低,所以患病后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甚至引起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影响患儿的一生。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繁复,不仅由护士担任,日常活动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杜绝用传统的不科学的方式进行护理,是护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在护理中开展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患儿病情的影响展开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206例新生儿患者,包括男婴128例,女婴78例;179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日龄3-28天,平均(17.5±2.6)天;均为单胎;身高(41-55)cm,平均(50.1±0.4cm);体重(2005-4105)g,平均(3455.5±15.2)g;出生时的Apgar评分(7.4-9.6)分,平均(8.7±0.6)分;为便于研究,入选患儿的入院原因均为吸入性肺炎。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1例,在高中以上65例;将患儿和家属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的性别、日龄、体重、身高、Apgar评分和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的56例家长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150例家长进行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知识,科学护理知识,喂养、洗浴的技巧方法,预防红臀等感染的方法[1]。

1.3 观察要点 比较两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出生后8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情况。健康知识评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从新生儿护理方法的细节出题,共25题100分,分值越高知晓率越高[2];智力评分从适应性、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育、语言能力进行比较,每项5题,共100分,分值越高智力发育水平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分别用卡方11.0和SPSS12.0分析,用%表现计量资料,用±表现计数资料,用t表示组间差异,如果p

2 结 果

2.1 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新生儿病情好转时间,并发症比较 具体见表1。

3 讨 论

新生儿期发病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损伤智力[4],加强护理是减少并发症,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但医护人员不能代替家长的职责,为了提高家庭护理质量,对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次试验的干预组比较,家长的健康知识知晓和执行率更高,患儿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智力影响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在新生儿科临床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云红,刘晓燕.注重细节在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661-662.

篇9

儿科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且当患儿正处于生命微弱时期,部分患儿的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此,必须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了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儿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儿科护士有24名,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主管3名,护理师8名,护士13名;本科有7名,大专有5名,中专有2名。随其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患儿有29例,女患儿有20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为(3.75±2.25)岁;观察组: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3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为(3.56±2.1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49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并且对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1.2.2观察组 49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①由于在儿科护理中,输液一次成功的静脉穿刺能够减少小儿痛苦以及降低家属焦虑心理,因此,在对护理进行专业培训时,从而正确掌握不同大小血管的穿刺等。②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因为陌生的环境容易导致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因此,在护理中应耐心以及主动的与患儿沟通等。③在患儿治疗期间,像输液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存于患儿自带玩具进行娱乐,给与一定的鼓励,充满信心的接受治疗。④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由于患儿生病,与家属做好沟通以及交流,取得家属的信任等,耐心对家属对治疗过程进行解释,及时给予鼓励。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落实三查七对,确保患儿用药以及仪器的使用安全。⑥加强安全宣教,由于小儿自身好动以及好奇心,容易发生碰撞、摔伤或者烫伤,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加强安全教育。⑦在护理排班中,实施弹性排班制,减少由于分配不均带来的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家属进行SDS以及SAS量表进行心理焦虑程度的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自制调查量表对护理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采用%表示,SDS以及SAS量表评分均采用x±s 表示,分别采用x2、t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患儿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护理中儿童的的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自控能力弱,这样一来,就给护理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风险[2,3]。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终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据相关文献报道[4],儿科风险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加上患儿病情较复杂,难以准确的将自身病情以及自身感受表述出来,若再遇到护理水平差的人员,就极大的延误了患儿的治疗时机,相应的增加了医患事件的纠纷。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医院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将相关对策落实到位,就直接的使护理质量降低。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降低护患风险,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够准确了解患儿病情以及相关转归情况,使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有效较低其焦虑心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28-01

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频繁的癫痫发作,每次发作时间持续30min以上,或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1]。它是一种小儿内科常见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因高热、循环衰竭或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癫痫持续状态临床上以强直一阵挛持续状态最常见。发病尤以1个月到5岁的小儿最显著。临床上若能早期预测发作趋势及时选择合理治疗,防止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减轻后遗症,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成功率,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抢救的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小儿科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d-9岁,平均年龄(5.26±3.67)岁。所有患儿诊断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诊断标准[2],其中原发性癫痫1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6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4例、其他病因3例。癫痫发作症状有全身性发作表现有颈项强直,持续痉挛6例,强直性、阵挛性发作17例;局限性发作7例,有两种以上混合型发作形式4例。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首先依据个体差异给如不同剂量的地西泮静滴,维持镇静状态,同时添加抗癫痫、抗感染、保护脑细胞药物治疗,在镇静抗癫痫的同时注意对症治疗,给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滴注,并依据患儿症状检测电解质、血糖及动脉血气,防止脑水肿等其他并发症出现。及时给予吸痰、吸氧、雾化吸入,降温等护理措施,预防癫痫发作引起代谢紊乱。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儿科疾病诊疗标准》[3]评定疗效。痊愈:用药后3天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

2 结 果

34例小儿癫痫患儿经过镇静、抗癫痫、抗感染、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措施,给予雾化吸入、降温、吸氧及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疗措施后,33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7.06%。1例死亡,死亡率2.94%。

3 讨 论

临床诊疗中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指一次惊厥持续时间30min以上或反复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min者,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患儿若不及时有效的抢救,极易留下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甚至危及小儿生命。常见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分为癫痫患儿出现持续状态与非癫痫患儿的癫痫持续性状态,前者主要由于在治疗癫痫期间突然停药,减量或药量不准,更换药物不当等引起。另外受颅内感染及高热等诱因发作;后者多与急性脑损伤有关。如颅内感染、中毒、外伤、急性脑病、脑血管意外等引发出现儿癫痫持续状态。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发作时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防止摔伤和咬伤舌。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防止耽误出现患儿脑损害。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以持续的癫痫发作为病理特征,属于小儿急症,一旦发作就应该紧急处理[4]。因此,为尽快终止发作,减少对大脑的损伤,在临床救治中地西泮为首选药物(儿童0.2-0.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以每分钟2mg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但此药作用持续时间短,因而常和氯硝西泮、利多卡因就、异戊巴比妥等依据小儿不同症状选择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持续发作。在临床救治中控制儿童癫痫发作的同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例如高热者采取降温措施,给患儿翻身、吸痰、保暖、预防感染,防止褥疮发生。及时恰当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缓解,减少并发症[5]。本组34例小儿癫痫持续状态在救治中主要选用镇静、抗癫痫药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抗癫痫的同时控制感染、及时采取降体温保护脑细胞功能,起到减少体内能量消耗的作用,结果抢救成功33例,抢救成功率为97.06%。死亡1例,死亡率2.94%。

综上所述,小儿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急危重症之一,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临床治疗在控制惊厥、抗癫痫的同时采取抗感染、降温、吸氧及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等措施,提高临床救治率。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2.

篇11

儿科护理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不仅24小时值班,而且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临床护士大都不愿上夜班,更不愿意在儿科上夜班。我们用现象学的研究法,从人文关怀角度对儿科夜班护士进行访谈,探索其压力与有关的解决办法,为她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充足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源,维护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41名护理人员41名中其中33名先后曾在儿科工作,其余7名现仍在儿科工作。年龄20~25岁10名,25~30岁10名,30~50岁20名。现在儿科工作的7名护理人员中20~25岁2名,25~30岁1名,30~50岁4 名,其中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4人。儿科工作时间为2~15年。

1.2方法

采用逐个访谈,进行沟通与交流,最后总结分析。

2结果

经调查造成儿科夜班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工作较繁重,担心不能很好的完成,唯恐发生差错事故

由于夜班护士值班只有自己一个人,必须独当一面。小儿的发病特点恰恰是在夜晚多见,好多患儿之前没有一点儿症状,家长不容易发现,到了半夜就开始发烧,病情来势凶猛,情况紧急。小儿是家庭的太阳,家属的期望值一般都会很高,而其血管比较隐匿,静脉穿刺难度大,晚上灯光下难度比白天更大,又难以配合,给值班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2.2护理人员缺乏,倒班频繁,长期睡眠不足,打乱了正常的人体生物钟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的影响愈加明显,睡眠质量下降,脾气变躁,敏感,记忆力减退,易衰老,疲乏无力,精力不足,惧怕上夜班,出现疲劳、恐惧综合征。

2.3社会地位低下,工作无成就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我国护理专业起步较医疗专业迟一些,缺乏相对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护理管理与监督体系,护理仍然相对从属与医疗,社会上甚至有人认为护士上班时间长了就可以转成医生,对此不得不常常进行解释。儿科夜班护士工作辛苦,成就感低,心理挫折大,易致护士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心态。

2.4儿科护士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

护理学发展到今天,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一直到近几年才设有护理高等学院,98%的护理人员接受的是中等教育,起点低,知识面窄,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其他方面的知识都较匮乏,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3讨论

针对以上压力源采取相应对策,减轻儿科夜班护士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

儿科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相当的实际经验,方可在患儿啼哭,家属焦灼,光线欠佳的情况下做到一针见血。医院或科室领导可以组织进行定期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年轻护士进行轮换短期参观、培训,有经验的护士讲解、汇报经验。提高她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减轻心理压力。

增加1~2名护理人员,降低倒班率,增加休息时间,使夜班后的疲倦及时恢复。特别在冬春二季,因天气变化,患儿发病率猛增。

合理安排夜班工作,设立奖励机制。培养较多的儿科护理人才,灵活调配,鼓励愿意上夜班的护士,适当增加奖金或者夜班费。鼓励年轻护士多上夜班,年轻护士精力充沛,睡眠好,不易受到夜班的影响,相对家庭负担轻,同时给于奖励。

护士要适应社会,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护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学科。作为一名护士,具备护理知识远远不够,还须具备医疗知识,人文知识和其他知识,这就要求护士须不断克服客观因素,通过自学、函授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拓宽知识面, 博中求精。增强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

4小结

儿科夜班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特殊性,探究其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压力,保证护士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队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张振路、徐朝阳.关于护士工作疲溃感及相关因素分析思考.现代临床护理,2003,1(4):47~48.

篇12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1-02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小儿重症肺炎是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及,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发生生命体征危象[1]。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儿科急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疗效差、病死率高,尽管给予强化抗感染、吸氧、扩血管、强心、利尿等治疗,但患儿的病死率仍较高[2]。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的治疗效果,提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96例,均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3]的诊断标准;心衰诊断标准: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EF)100 pg/mL[4]。将96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4岁;对照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个月~4岁。二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二组患儿分别于入院时、入院第24小时抽取动脉血2 mL测定血气分析和静脉血2~3 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对照组只给予抗感染、吸氧、利尿和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采用美国伟康BiPAP vision呼吸机,通过面罩与患儿连接,模式为S/T,初设呼吸机参数:选用吸气末气道正压(IPAP)1.27~1.47 kPa,呼吸末气道正压(EPAP)0.29~0.49 kPa,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吸氧浓度为40%~50%。治疗期间观察二组患儿的主观反应、呼吸困难缓解程度,对二组患儿入院时、治疗24 h后PaO2及BNP的变化进行比较。

1.3 护理措施

1.3.1 舒适护理

应用无创通气后,应加强巡视,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正确判断患者眼神、表情及手势所要表达的含义更重要。满足他们治疗过程中的生理需要,如更换、咳痰、饮水、排便等。根据患者需要,在治疗中,保证接受治疗中的舒适感觉,患者治疗时可取半卧位、坐位,可防止呕吐和误吸,但要头、颈在同一平面上,头微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

1.3.2 营养护理

无创通气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爱,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钾,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改善病人全身情况,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

1.3.3 鼻面罩护理

给患者上机治疗时不要马上固定面罩,先用手扶着面罩对着患者,让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待患者可以接受后才可以带上。固定时避免压着眼睛和耳廓,避免过紧过松,过松易造成漏气,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为防止鼻梁、鼻翼两侧皮肤受损,可在该处垫上适量棉球可保护。

1.3.4 健康教育

护士要做到主动与病人沟通,并要掌握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病人沟通的技巧,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细心观察分析病人的眼神、表情及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同时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要向患者讲述停止使用呼吸机的方法,以便咳嗽、吐痰或呕吐时能够紧急处理。上机后轻度的压迫感是常见的,如果压迫感明显、气憋、漏气或有其他不适,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另外,护士可帮助病人学习一些有关疾病和治疗的知识,指导病人有规律地放松呼吸,在治疗过程中,可间歇使用呼吸机,让病人精神放松,提高病人适应能力。

1.3.5生命体征检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出入量及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黏膜紫绀情况,定时检测血气分析,观察是否存在酸碱失衡,缺氧是否改善,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加用碱性药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的工作参数,直至能维持满意的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止,并详细记录。注意自主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和呼吸机是否同步,如通气不足或痰液堵塞,应及时清除痰液或增加通气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二组治疗前PaO2和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二组病情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见表1。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目前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患儿是死于各种肺炎并发症[5]。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形成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形成难治性低氧血症。一般给氧不能纠正,易出现中毒症状和一系列并发症,病情凶险,严重影响预后,采取快速有效方法纠正缺氧是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6]。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治疗难度大,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治疗上除给于敏感的抗生素外,还要积极纠正心衰,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应用于心衰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和BNP等,但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近年来,NPPV应用于心衰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NPPV是指通过鼻(面)罩与患者连接进行的正压通气,无需建立人工气道,使用方便,更符合人体生理状况。NPPV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对呼吸困难重、氧缺乏严重、呼吸肌疲劳尤其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表明,治疗组PaO2和BNP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说明NPPV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能迅速改善心功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衰病程,是抢救急性心衰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之,NPPV是一种无创的辅助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8],能缩短住院,又降低费用,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操作,严密观测。NPPV的应用著减少呼吸衰竭患儿的插管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患儿吸入氧气的浓度恒定性,临床操作简单和护理简便,既方便又安全,依从性强,可作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常规氧疗措施之一。同时,我们体会到无创呼吸机的应用有赖于病人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及医护人员的熟练的技术操作,也有赖于护士的自身素质和观察能力,以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病人的舒适感和耐受性,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M].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

[2] 翟丽云,段永伟.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9):25-2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病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6,29(10):651-655.

[4]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2-176.

[5]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0-291.

篇13

作者:黄艳 潘莉 王媛

一般来说,评估模型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南针”,在实践中,要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量化评估内容,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体系,这样的评估才更具有科学性、可测性和适用性,儿科试用期护士反应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对培训的反应来评估培训效果,这也是培训活动针对性的体现。从表1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总体满意率大部分在85%以上,这表明大部分的试用期护士对此次培训的内容设计、带教老师、培训的条件及所挑选的内容比较满意;不同学历层次的试用期护士对有关培训内容的满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有关培训内容可满足不同学历层次护士的需求。该层次的评估是培训活动最容易进行,并且在目前医院培训评估方法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儿科试用期护士学习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的评估主要是了解儿科试用期护士将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评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笔试,对技能进行操作考核。从表3可以看出:经过培训,操作考试的合格率高于培训前;培训后的理论成绩并无显著提高;这一方面与操作在短时间内就容易掌握,并且在临床中反复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与试用期护士刚从学校进入临床,只重视角色的适应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有关。

儿科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估此层次的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进行评估,了解试用期护士是否在临床实践中用到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通过受训人员本人的感受以及调查他的同事或领导等来了解受训人员培训后的改变,从而评估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对于试用期护士来说,此次培训的实用性也体现于此。可以看出:试用期护士经过培训后基本完全能完成前两项,这可能与前两项经过培训后比较容易做到有关。带教老师对试用期护士行为层次的评价与其自我评价的比较在5、7、8、10、11项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好于带教老师的评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针对这几项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加强培训。

儿科试用期护士结果层次的评估这是培训评估中较重要的部分,也是实际操作中较困难的部分。尽管如此,还可以采用一些定量的指标,如工作完成率、出错率、优秀率等,本研究采用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和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估。可以看出:培训前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并无明显改变,这一方面可能与研究对象还处于试用期,而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试用期护士为好好表现,接受培训后主动承担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护士接受了培训,有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带教老师分配了比培训前更多的护理工作有关。护理工作是护士运用各项护理技能满足病人需求的过程,具有服务性,护理技能是否规范熟练直接影响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5]。可以看出,培训后病人对试用期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这可能与护士接受培训后自觉地将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到护理操作中,从而使护理更加规范,加强了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