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68-01

“科学”一词的反面是“伪科学”,是“迷信”。所以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的同时,当然的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伪科学和迷信。在此二者对立的语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历史上的文化形态,主观地将其中的一些捧上“宝座”,而将另一些打进“囚笼”,这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否科学呢?这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又是否科学呢?

科学不仅是我们认识到的知识,更是我们认识的态度和方法。“科学”一词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虽然也用“科学”一词,但多指“科举之学”。中国古代与今天所称“科学”意思相近的是“格致”,《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今天一般认为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显示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科学,发现科学。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是科学的哲学批判,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我们崇拜科学,追求科学而信奉科学的真理。无论古今、中西,又或是某个地域的人对自然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向度,这些认识融入到生活中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文化表现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如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如实的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格致水平即科学水平,是他们追求科学精神的产物。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即在于这些思想和认知以及由此而表现的文化形态对他的发现者和认知者的价值。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只是我们今人对其认识后于自己,于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无法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来时的时代环境,也无法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心态和感悟。我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是尊重,而且是无条件的尊重,无条件的尊重不是服从,尊重是不歪曲不自以为是!发现,探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当事人”的联系。并且,探讨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都应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入手,尤其是与“当事人”的关系,而不是我们这些“不了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不断传承到今天就在于人的力量,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现、认识和联系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巨大作用。

因为科学认知水平的有限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纠结不定的事例有很多,今天我们对待中医的观点就是最显著的一例。中医药具有科学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有着相当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中医药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其人文化的表现形式所掩盖,因此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有人据此认为中医药是“技术”、“前科学”、“伪科学”,而不是科学。按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医理论因不能被证伪而被认为不科学;按照库恩的观点,中医范式只是前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范式等。针对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学者们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角度对中医药的学科特性、学术地位、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晓彤认为,科学即规律之学,任何探讨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活动均属于科学,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与性质,而与具体的探讨对象和方法无关。从这一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做出中医是科学的肯定回答。董廷汉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但它必然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不能通过实验室和数字化处理,所以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因而它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概念。但是科学在发展,实验手段在进步,科学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只要不懈努力,多发现和创造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相互理解和沟通,它必然被未来医学科学所接受。西方现代科学不是惟一的科学体系,也不是检验中医是不是科学的惟一评判标准。只有树立起中医学也是科学的认识,才能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①

篇2

这不仅反映了《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手段,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遗产的申报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申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产品供给”,《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只有在存在合适甚至高涨的需求时才会凸显出来。而另一方面,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之所以会对《世界遗产名录》产生高涨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游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

其实,将世界遗产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并非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恰恰是旅游者年复一年涌向这些遗产地的原因。该组织公布的一项数字显示,在1998年,全世界就有近5亿人游览了552个世界遗产地。国外学者对分布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32个遗产景点的研究发现,它们接待的游客量占所有游客量的84%以上。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9年实施的调查也证实了旅游与世界遗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同能吸引游客的磁铁一般,世界遗产往往成为所在国(或地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事实上,除了国际援助和政府拨款外,国外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资金恰恰来自于旅游收入,比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尼亚的别尔坦和它的要塞教堂等。

世界文化遗产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除了这种基于市场层面的价值认识之外,国际上对待遗产还存在另一个层面,即对其内在的文化及自然价值基于精神层面的认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的住宅重建和新建,欧洲城市中的历史建筑迅速消失,历史环境被破坏,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对待历史建筑态度上的错误,意识到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和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突出作用,人们不仅保护文物建筑,而且开始着手全面保护城市中的旧城区,希望通过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以保留历史记忆、保持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篇3

以包公文化园为例,2015年5月27日,集中展示和弘扬包公清官文化的肇庆市包公文化园正式开园迎客。包公文化园是广东省纪委与肇庆市委、市政府共同建设的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集廉政教育、历史文化和旅游观光于一体,开园以来,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游客接受廉政教育、感受古端州文化历史和休闲娱乐的文化新地标。

包公文化园是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的,总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宋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园内复原展示了包公在端州的历史场景、记载有包公廉政事迹的古砚碑等文物实物,还展示了大量包公脸谱、戏服、影视作品、包公雕塑、包公砚等工艺藏品。园内陈展实物近1400件(套),包括480件(套)文物类实物。来自各单位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实物达120多件(套)。

《文化月刊》:深圳文博会为推动肇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肇庆展团将推出哪些招商项目?请介绍下重点招商项目的情况,并分别介绍下各自特点。

林洁:今年我市将继续编印《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手册》,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招商项目40个,包括七星岩玉屏道教文化园修复、高要区回龙镇槎塘古村养生休闲度假区、广宁县重建龙龛寺、封开县大豪岩红色革命和文化旅游等历史文化项目;中国・砚村、螺壳山风景区、高要区金渡镇西江羚羊峡度假区、金燕文化长廊、肇庆新区文化旅游城等文化旅游项目;电视连续剧《陈焕章》《岭南画子――黎雄才》《农运先驱――周其鉴》等影视制作项目;文化创意大厦、鼎湖山音乐节庆、国汇・南国玉都等文化创意项目,以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商大厦网巢工坊(端州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等。

今年文博会招商项目特色明显,概括来说分以下几类:

一是我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如中国・砚村项目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全市具有龙头示范带头作用,也是全国首个以端砚文化为核心,集文化交易、艺术交流、旅游休闲、美食购物于一体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复合型旅游文化商业项目,先后被国家、省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纳入《肇庆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大纲》(2011―2020年)。2015年11月,成功承办了“第36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

二是文化体制改制项目。肇庆文化创意大厦是由原肇庆市电影公司改制而引进的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集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性建筑。

三是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这类项目都是围绕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如怀集金燕文化长廊,有利于进一步弘扬金燕文化。

四是历史文化项目。如七星岩玉屏道教文化园修复、广宁县重建龙龛寺项目。

五是文化旅游项目。如螺壳山风景区、高要区金渡镇西江羚羊峡度假区项目,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六是切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题,如网商大厦网巢工坊(端州区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项目。

《文化月刊》:近几年,肇庆在招商引资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已落成的端砚文化村与文化创意大厦,四会市农民影视基地项目、台湾城商业综合体等10多个项目落户肇庆,为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一笔新的筹码。从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来看,如何认识当前肇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外界投资者对肇庆的评价如何?

林洁:肇庆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在肇庆发展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对文化产业利好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市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肇庆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肇庆市关于进一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配套政策》《肇庆市重点文艺创作扶持奖励办法》《肇庆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大纲(2011―2020年)》《肇庆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肇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肇庆市关于把文化产业培植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肇庆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等相关部门积极改变工作作风,全力做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受到各地客商的好评。我们积极推介肇庆的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宣传招商优惠政策,坚持以诚招商,为外地投资者做好金牌保姆式的服务工作,使众多客商前来肇庆投资创业,如第五届文博会引进了深圳市德业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落户肇庆,分别投资4.5亿元和2亿元开发建设端砚文化村与文化创意大厦。第七届文博会引进北京厚格品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了国内首部以赛车为题材的时尚动作大戏《赛车传奇》,已于2011年12月2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引进了英国全球商业联盟落户并设立肇庆全商联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科技产品。

篇4

2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古村落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多文化空间,它承载着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传递着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是文化的历时性、共时性的统一,是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集合体,也是生产、生活节律活动的承载地”。著名的古村落保护专家冯骥才认为,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部分,也有非物质的部分,古村落就是这种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综合体,它既包括了以物质形式凝固下来的“躯体”部分,也包含了大量靠人的言行传承下来的“灵魂”部分。例如,生活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节日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艺术,这些共同形成了一整套的地方风情。由此可见,古村落文化遗产既包含了具有显性化特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了隐藏于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浮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江西历史文化悠久,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而掩盖在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光环下的浮梁古村落群不太为人所知,它主要包括瑶里、东埠、勒功、沧溪、江村、严台、磻溪、桃墅村等这些具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经过千年积淀的浮梁古村落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1)最具原真性的景观价值。浮梁古村落历史悠久,数目众多。其中,瑶里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沧溪村和严台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浮梁古村落大多位于四面环山的自然环境中,陆路交通不便,相对闭塞,而昌江及其支流又把古村落和外面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多样而又统一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浮梁古村落远离市区,原真性十足。众多村落选址都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村中一山一石、一桥一水都如同一幅幅山水画,成为美好的自然景观。瑶里古时盛产制瓷原料——瓷石和釉料。所以,瑶里人们早在唐代就开始制作瓷器。有“瓷都之源”美称的瑶里古镇自古以来以瓷为业,发展了制瓷胎釉原料生产、水道运输等产业,至今保留了明清时期兴起的古码头,既有便于人们生活之用的码头,也有供瓷业运输的码头,这些都已成为瑶里古镇的特色旅游风光。此外,浮梁茶文化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至今仍是重要的产茶区。这些茶园和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完美融合,每到采茶之际,茶园都是茶农忙碌的情景,构筑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象。

(2)技艺高超的建筑文化价值。游览浮梁古村落,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独特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徽派建筑群。由于景德镇地处赣、皖二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与徽商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因此,浮梁古村落群深受徽派建筑的影响,至今遗留下来的明清时期徽派古建居多,具有马头墙、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色。浮梁古村落现存有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一步岭”、“蜚英坊”等牌楼、“三贡坊”街亭和“严溪锁钥”、“朝水门楼”、“张水门楼”等门楼、理学祠、敦本堂、程氏宗祠、汪氏宗祠、张氏宗祠等公共宗祠。此外,民居建筑多是院落式建筑,建筑工艺精湛,雕刻技法更是娴熟。村落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雕刻精美、具有传统吉祥文化寓意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等,装饰性强。这些珍贵的建筑遗存反映了浮梁独具地域性的建筑景观和历史风貌,成为浮梁古村落最具价值的旅游资源。

(3)丰厚的民俗文化价值。浮梁古村落内,许多居民仍过着朴素的农家生活,自给自足,多以茶叶为经济来源,为民俗、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可能。浮梁古村落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颇多,包括优美的民间传说、保留完整的姓氏族谱、浓厚的景德镇地方语言、著名的瑶里山歌、采茶歌、婚嫁习俗和节庆风俗等。例如,严台村的村名就有一个传说。相传东汉名士庄光因远离政治,避光武帝名讳,改名为严子陵隐居于此,与山水为伴,过着耕读和富春桥垂钓的生活,古村因此得名严溪。严台村在古代是茶叶贸易的中心地段,在景德镇瓷器艺术土壤中产生的茶文化形成了本地特有的瓷茶文化。其中,“天祥”茶号工夫红茶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太平洋地方博览会上获“巴拿马金质奖章”和奖状,其制作技艺堪称一绝,这些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深入挖掘。

(4)独特的茶文化价值。浮梁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是中国名茶和贡茶的重要产地,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瑶里镇被誉为“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严台、桃墅和潘溪均也是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古村落,生产茶叶的茶园占地面积很大,村民仍在进行茶叶种植和经营。浮梁茶文化影响下的种茶、采茶、品茶等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2004至今,景德镇已在浮梁举办了九届“景德镇·浮梁茶文化旅游节”,以茶文化为契机,带动浮梁古村落当地的瓷文化、茶文化、民俗旅游项目的发展。古村落如同一 个博物馆,包容性强,旅游价值极高。因此,浮梁古村落的开发势在必行,目前,瑶里古镇已形成特色旅游景区。但是,开发的前提是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存与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共同承载着古村落的历史记忆,我们只有在保护中适度开发,才能够保留这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原真性的生活习俗为我旅游所用。

参考文献:

WALSH K.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ast:Museums and

heritag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London:Rout-

篇5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化核心,是整个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体育的发展迅速,已经跻身奥运体育强国。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它与每个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多传统的体育文化遗产遭到肆意破坏甚至消失,一些技艺不能得以流传,具有独特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是现代人们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面临严重挑战。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现状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或个人认为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能或运动艺术,以及在实践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等。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区域文化得以展示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技艺消失,发掘与保护困难重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发达的交通工具、先进的电子产品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人们更注重的是享受生活。传统的体育与时代格格不入,许多技艺的传承人也被现实社会同化,面临传承人断代的危机。现代体育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较大的冲击,现代的人们更多的关注新兴的体育项目,如篮、排、足、乒、羽、网等比较热门的体育项目,忽视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利益存在矛盾,在相同的条件下,现代的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严重缺乏,好多传承人迫于生计,更多的放弃了自己父辈遗留下来的技能。民族地区保护的意识淡薄,大都重视申报和开发,开发后的保护管理得不到足够重视,得不到延续性,开发后如何长时间的保护又是一项难题。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发明创造出来,并被广泛运用的运动艺术和技能。经研究表明具有以下价值:(一)历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二)体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被现代人们广泛喜爱,具有健身休闲的功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三)文化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与历史事件、阶段、人物紧密相关,是历史发展的证物,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四)教育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有大量独特的艺术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五)经济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少数民族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六)养生价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类体育养生项目,具有延年益寿,增进健康的价值。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巨大的价值,需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克服保护的种种难题。第一,加大宣传的力度,让人们深入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保护意识;第二,重点加强区域性保护,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加强对民族特色遗产的保护;第三,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给予他们更好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四,构建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融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五,重视学校教育的传承,开设部分传统体育类养生课程;第六,开展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三、结语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存在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加强保护意识。重视普查、申报和开发工作,让更多的项目得到应用,得到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崔晋静,中国体育非物质遗产的存留状况[J].体育史分会.

[2] 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