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合集13篇

时间:2023-10-07 15:40:52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130-02

1 发展大龙山镇生态旅游农业可行性分析

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位于安庆市北郊集贤关,因雄踞安庆市区的北大门大龙山而得名,是安庆通往西北辖县(市)的咽喉要地,素有“安庆关外第一镇”之称。近年来,大龙山镇按照宜秀区“宜游宜秀”建设部署,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发展,在开发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古迹的同时,寻求“原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都市休闲旅游”契合点,全力打造自然、人文与都市休闲巧结合的新型生态游。

1.1 历史珍闻奇迹景点多,有利于开拓原生态旅游市场 从安庆城区沿着206国道向北出发,经集贤关转总五公路,大约30min的车程,便是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的龙湫池景区。景区中约有3 000种野生植物,各类鸟兽栖息于其中。历史记载山中曾有36庵、72观,摩崖石刻星罗密布,古典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巧妙结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王寺,寺庙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该庙有“龙王护国辅洪武,蜘蛛撒网报君恩”的典故,庙宇内供奉有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赐“护国都督老龙王”牌匾。寺庙内龙湫池又名龙潭,潭中水深约5m,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四季不干,曾受明、清等朝代多为皇帝敕封,有“天井龙湫”、“天井顺济龙王”、“星方散润”等称号。亦有多代文人墨客作诗赞叹此处美景。寺院后山有一片原生态森林景区,树木苍天,奇石林立,溪水清澈,“君恩山重”、“忘归”等摩崖石刻雄浑壮丽。附近还有多处太平天国时期的战场、兵营和人物住所。可以说历史珍闻奇迹景点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奇迹景点开拓原生态旅游农业市场。

1.2 生态旅游农业初具雏形,有利于在旅游中领悟现代农业精髓 大龙山镇已经跻身全省优秀旅游乡镇行列。全镇土地流转高达6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农田、山场和水面逐步向种养殖大户转移,石龙生态、兴农苗木、永兴农机、莘艺绿化、兴业农业、石门湖养殖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增果然牛、禾尤山、正华等10户家庭农场,金银花、苗木、雷竹等基地初具规模,红豆杉、杨梅、葡萄等基地加快推进;休闲垂钓渔业83hm2。三是旅游业蓬勃兴起。寅强休闲山庄、聚贤山庄、枫树岭、君兰农庄等农家乐渐成规模,生意兴隆;龙湫池景区启动开发,引起安庆市民关注,游客日增;生态梨园景区启动建设,“中国安庆首届梨花节”成为安庆节庆典范;安庆市烈士陵园即将竣工。这些农场(合作社、公司)将现代农业的精髓通过美景展现给游客,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农业发展状况和美好愿景。

1.3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较为便捷的交通和环境优势 大龙山镇是宜秀政务新区所在地,是宜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紧接安庆市民航机场和铁路货运、高铁站,206国道穿境而过,合安高速安庆北出口坐落镇内,交通便捷。另外,有1路、4路等多路公交车穿过该镇的多处旅游景点,市民利用节假日乘公交车进行一日游、二日游既快捷方便又经济实惠。随着新农村建设,大龙山境内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美丽乡村风景如画。大龙山镇东部境内的部级森林公园大龙山,号称“安庆翡翠”。内有怀宁十二古景之中的“龙山晓黛”、“杏村春色”。大龙山海拔880m,整座群山植被茂盛,以松、柏、竹为主,万木吐翠,黄梅、万春、米兰、映山红等漫山遍野;岁寒三友,随处可见,季季花开,百花争艳;野生水果多达数千种,动物近百种,飞禽漫山飞。常年花放不凋,果实累累,四季如春,青山绿水宜人。山上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大龙山之巅的“三县尖”海拔880m,登上尖峰可览四面胜景:浩瀚长江、安庆古城如在足下;极目远眺,数百里山川尽收眼底。

1.4 红色旅游景点教育意义突出,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科教基地 近年来,大龙山镇因地制宜,新建现代化的人文景观,与古之美景遥相呼应。为缅怀和纪念革命先烈,今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2亿扩建纪念园项目正在紧张的建设,安庆渡江战役医院旧址、君山岭革命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地等都坐落于大龙山镇新新社区境内,这些革命教育场所都会成为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一大批高校的落地,大龙山镇境内目前拥有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学院、技师学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积极开展地校合作,做强社区文化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

1.5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2010年7月国家农业部、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为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宜秀区也从财政上增加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投入,出台了《宜秀区促进都市农业发展若干意见》,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每年整合涉农资金近300万元支持美好乡村产业发展。两年来,积极争取农业“5211”工程奖补资金近600万。

2 对进一步做强大龙山生态旅游农业的几点建议

2.1 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措施 建议区、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研究,科学谋划以大龙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以生态资源为基础,旅游带动发展为纽带,分批分期确立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拳头生态农业产品,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规模特色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生态旅游农业精品

2.2.1 精心打造旅游景点,形成适应不同消费者的旅游景区 全力打造好龙湫池明清旅游古道景区和石门湖生态梨园景区,争创3A、4A级景区,建成靓丽的旅游名片。引进一个综合游乐场项目,积极推进史前文化博物园、风情小镇等项目的规划建设。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1~2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黄梅戏表演等为内容的文化项目,提升旅游吸引力和产业延伸度。

2.2.2 积极推出精品旅游线路 做活大龙山森林公园为核心的9座山体、11所佛教庙宇和9座大中小水库文章,充分挖掘大龙山史前文化、古战场文化、集贤关文化、车津文化、龙湫文化、祈雨文化、龙珠文化等文化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依托,精心打造几条精品“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以龙湫池景区为核心,打造寻古访幽游线路;以生态梨园景区为核心,打造休闲观光游线路;以重建龙泉庵和龙王庙、云峰寺、桃元禅寺等为核心,打造佛教游线路;以安庆市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打造红色游线路,等等。

2.2.3 大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围绕服务游客和大学城、区政务中心、安庆一院等,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业、文化娱乐业、商贸业等,力争上规模、上档次。建成星级农家乐6家、星级宾馆2家、特色餐饮店10余家,引进1个城市综合体项目、1家以上3D电影院,打造1条特色美食街区。不断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沿山新建高标准旅游道路17.5km,升级改造村组道路126km。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2

旅游在不少地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但是由于缺少开发规划,不少生态旅游项目存在雷同,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开发规划理论,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开发规划理论视野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概述

(一)景区旅游吸引力理论与吸引力规划

生态农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随着生态农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以其为中心所构建的完善的商业体系,生态旅游的概念,也正式被提出。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通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不可获取支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态农业旅游的复杂性相对较高,民众对于农业的兴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多不会采取主动选择的方式。故而,应当有效提升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开发,以增强区域的旅游吸引力。具体方式为:第一,区域景观规划与设计。生态景观虽然设计到自然景观,但是生态农业领域的景观,主要是以生态为基础,辅以大量人造景观环境。因此,景观的设计能否符合消费者心理,对于其吸引力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第二,着重休憩点的建设。休憩的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景观的品质的。重要的是,生态农业景观,多存在地域广大的特殊,并且地处郊区,因此休憩地的构建更为重要;第三,开发休闲产业。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体会,但由于与城市相差过大,较为容易导致审美疲劳。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生态农业,必须要有效转化休闲产业,从而实现的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生命力规划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近现代旅游发展中,较常提及的一种形式。任何旅游地,都涉及到生命周期问题。换言之,难以出现一个旅游地,可以长期、持续的用一种素材和方式经营。所以,就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而言,必须有效结合时代背景,充分探讨不同产品与时代的契合性,从而寻求适合的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必然被时代所淘汰的产品,应当寻求方式进行转变,或快速将其抽离出市场,避免对剩余产品“生命力”造成影响。

(三)旅游地生态环境理论与承载力规划结合

生态环境,构建旅游“生命链条”,从而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而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承载力的规划。生态农业旅游目前是国内的热点项目,如此意味着大量游客会选择此类项目。而当区域承载力存在不足时,多会导致旅游地生命的快速下降。故此,应对环境、游路、设施、生态容量等因素,进行承载力的客观规划,有效结合市场环境,选择最为适合的承载力设置。

二、开发规划视野下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开发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问题

从现状来看,主要存在自律性不够以及监管不力两大问题。以下具体来看。第一,自律性不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上级监管和宏观调整,旅游区必须根据市场变化,选择适合发展方式。同时结合客观需求,有效提供游客真实、有价值的旅游产品。只有如此,区域旅游市场才能逐渐开拓。另外,自律性补助还体现在区域管理服务上。景区没有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方式。甚至可以认为,一些的景区的服务形同虚设,不仅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多会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开罪消费者,导致景区的社会评价每况愈下。第二,政府监督管理不力。政府作为旅游领域的集中管理单位,并未良好的履行职责。其主要问题在于:首先,相关部门过多。涉及到生态农业旅游的部门,除旅游局外,还包括农业、园林、国土资源等环境部门,以及行政管理的工商、税务等部门。过多部门的监管,可能会造成政策性冲突;其次,政府监督意识不够,并未以有效的监督,导致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一片狼藉”;最后,政府协调力不足,区域优势资源划分出现问题。特别是存在政绩压力的情况下,导致“有好事一窝蜂的哄上,有责任不见人影”。这样的政府管理模式,显然不会对区域生态农业旅游带来任何的正面影响。

(二)农业旅游的产品开发问题

在产品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分别为同质化与不符合消费者需求。以下具体来看:第一,旅游产品同质化。大量同类旅游产品涌现在市场上,特别是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较为“火热”的环境里,产品同质化状况比比皆是。产品相似会加速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进而加速旅游产品的“生命衰竭”。另外,同类产品也存在着错误的社会发展导向,大量抄袭而来的生态农业景区,导致此类产品的发展受到严重局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仿制景区出现,去结合市场全新研制的景区,讲越来越少。经营者收益的局限,结合新型产品的紧缩,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将出现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市场契合性严重不足。从同质化的问题可发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着大量抄袭和仿制状况。以市场为根本,透过市场化发展协调产品研发机制,是无论任何商业模式,都必须采取的途径。但是,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前存在着抄袭等问题,意味着创新力的严重不足。即使区域对此类产品进行深刻探讨,在缺乏消费者支持的情况下,也很构建出相对适合的旅游产品。一般认为,产品的研发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只有消费者才懂得自己的需求。而目前的状况,显然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背离了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则。

(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运营问题

同样从两个方面来看,缺乏意识与导向性不足。第一,缺乏生态意识。生态环保是社会的主流发展理念,而生态农业旅游,也正是依据生态模式而形成竞争力。不过,从现状来看,此类旅游并未充分关注该需求。所以,也难以将需求转化为经济收入。通过一些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所认识的生态,大多来自于自身的分析。第二,导向性不足。社会存在生态旅游需求,景区变应当结合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相关产品。不过在事实层面,大部分景区仅有宣传的噱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设计。虽然不可否认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存在天然契合性。但是,对于消费者的直观性仍旧不够。

三、基于开发规划理论的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一)完善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规划策略

第一,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发展规划。以政府为核心,结合区域产业特征制定适合的发展模式。例如,引入区域生态农业对比等。政府在其中,也要明确市场契合性,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利用区域优势资源,与同类型产品形成对比。像白云山附近,可以充分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突出在农家乐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文化。第二,提升区域自律性。寻求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自律性,必须要依托完善的制度,以及政府正确的监督。同时,加大区域旅游管理单位的教育深度,让其能够良好实现自律。因此,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引导行业成立协会进行监督十分必要。

(二)创新基于生态农光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第一,开发复合功能。生态农业旅行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复合功能。在此技术长,也可以建设多类型的功能复合。比如,结合旅游需求实现农业生态文化的构建等。而考虑到可实现的复合种类过多,本文变不在此一一赘述。第二,提升低碳项目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在当前民众的认识中,低碳项目较比于环保项目更加更具吸引力,特别是在低碳生态产品层面上。对此,要增强经营者意识,合理提升其发展视野,良好通过低碳项目,促进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例如,采取可再生能源的交通工具。

(三)优化基于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策略

第一,实现品牌发展策略。品牌是让消费者深刻记忆景区的关键因素,形成品牌经营策略,有效构成商业发展优势。同时,景区应当结合自身发展,寻求适合的发展途径,实现差异化产品经营,进而得以在品牌的带动下,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事实上,由此也可以发现,民众对于旅游产品的精神认知,要高过于对于产品本身的感受,景区如何讲自身产品赋予深刻的精神内涵,并由此打动消费者,是当前所应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第二,实现集中生态经营策略。生态属于市场同质产品,但是,将生态环保做到“极致”,超过其他景区,自然也能够奠定较强的发展优势。所以,景区应当考虑合理利用生态环保,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上做出基本考量,并以市场契合性为最终核心,有效实现多层面、多元化的市场生态环保经营方式。

四、结语

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开发规划理论下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不仅是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才能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02).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3

一、农业休闲景观元素分析

1.农业生态景观分析。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休闲景观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休闲景观地域特色的体现,是城市居民所追求的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景观不仅是对外形象的展现,也是对内生产环境的改善,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农业文化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各个历史阶段农业文化的展示,通过农业场景展示、农作品种展示、农作工具展示、文字图象信息展示、农业科技展示、互动体验展示等深化农业生态景观的景观节点,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使其成为一本农业历史发展的教科书,这对继承和发扬农业文化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同时也增强了农业休闲景观的主题性。2.人工景观分析。人工景观设计是在农业生态景观的基础上,更好的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通过对建筑物、道路、绿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使其形态、色彩、空间等元素能更好的融合到整体环境中,使其形象风格符合地域特色。根据功能的主线分区分点设定景观基础设施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导引信息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等。从而完善农业休闲景观的功能。综上所述,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景观也是由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景观要素组成的。

二、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特点

1.观赏性。农业休闲景观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绿色有序的农田,使游客获得绿色农作物的多种美感的享受,忘却城市的浮华和烦躁;收获时节金色的农田,繁忙的收割场景,给人内心深处无比的成就感;通过地方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朴实的农闲文化生活;农业科技展示也是独特的观赏场景,即了解的科技又增长了农业常识。北方寒地农村,可以观赏冬季农作收获之后平静的雪景。在这样淳朴的环境中,使游客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季节地享受自然生态农业资源所带来的特色农村风情。2.趣味性。农业休闲娱乐的趣味性是农业休闲景观中重要的特点,通过农村长期特有的农业文化开展的多项娱乐项目,例如:农村运动会、秧歌表演、农家度假、户外野餐、农耕劳动、采摘体验等。北方寒地的冬季是农闲期,可以滑雪、拉爬犁、捞鱼、打猎等特有的冬季娱乐项目。通过多项农业特有的趣味活动,使游客感受到农业文化带来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3.参与性。参与性是农业休闲景观有的属性,游客不仅为了观赏娱乐,更希望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如通过学习参与农作生产,了解操控农业生产工具,体验采摘的成就感,这些参与性的农作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生产劳动带来的乐趣又锻炼了身体。4.市场性。在农业休闲景观中只有管理好市场的运营才会使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经营管理者要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发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不能盲目地追求一时利益,忽律长期市场的建设,要根据地域特色开展特色的市场,将绿色餐饮、农村娱乐、农作体验、农家住宿、土特产商品等融入到这个市场体系中共同打造特色品牌效应。

三、农业休闲景观设计的重点

1.突出地域主题。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物种繁多;民族文化众多;地域民俗文化差异比较大;南北方季节变化明显。这对农业休闲景观地域主题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对游客了解地域农业文化和民俗民风文化有着很好的潜在市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农业休闲景观园其定位单一,缺乏地域特色,导致市场不景气,突出地域的主题文化,是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市场的关键,所以,切实地挖掘农业休闲景观的地域主题文化是长期发展的重点。2.提升建设的品质。国内农业休闲景观规划方面过于追求国外的表面形式,把景区的发展过多寄托于高额投资、高回报、高经营、高宣传等表面的运营。这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不是园区发展长久的运营模式。注重基础建设的功能性,把握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园地域文化区活动策划的实效性等,要把握建设园区的特色文化,精心策划,长期投入,稳定发展,这样通过园区的各方面品质的把握,才会被大众长久的接受,真正成为游客认可的环境。3.迎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不断改善经营项目的模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特色性活动会激活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以点带面,通过传统节日、节气、特殊时期等开展具有主题性娱乐体验活动,例如:以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如播种节、采摘节、农村绿色美食节、丰收节、农作技能大赛、农村运动会等。)以传统、法定节日为特色的(如五一活动周、中秋篝火节、端午采摘、国庆大丰收、大年农家乐、冬季运动会,农家冰雪节等。)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农业休闲体验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特有的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尊重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始面貌,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或分期建设,试探性的开发,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被一次性毁灭,保护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的生态链。在经营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宣传教育,达到提升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结语

在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时,首先要对园区所在地的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对当地的自然、历史资源进行挖掘,注重对当地人民物质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因为,上述内容是进行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基础工作,只有将上述资料有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建设的品味,并且建设、完善生态有机体。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抓住各种有利机遇,开展主题活动,打造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休闲农业景观园区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方世敏等.我国休闲农业产品的体验化设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4

通过对海林农场旅游局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调查得出海林农场近年游客数量统计及变化(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前三季度,游客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展潜力巨大。

(二)旅游收入变化

近五年数据结果表明,除住宿2013年与2012年持平、购物2013年低于2012年之外,其他各项均是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发展势头强劲。

(三)合作开发

海林农场在自身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还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农场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利用与镜泊湖、国家地质公园火山口地下森林、中国雪乡和亚布力滑雪场等的交通便利,形成了以农场为下榻基地,春夏秋冬都有去处的圣地。

(四)格局构建

海林农场构建“一心三圈九游”的辐射格局,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场内旅游圈、周边旅游圈和外地旅游圈。场内旅游圈重点突出北国田园风光生态游、高效有机农业观光游、现代农民生活体验游等“三游”;周边旅游圈重点突出镜泊湖游、中国雪乡游、宁海山风光游等“三游”;外地旅游圈重点链接东北游、西部游、沿海游等“三游”,通过“内部建、外部联”的模式,迅速启动农场的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力争在2015年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占据农场全年收入的半壁江山,推动农场旅游产业健康迅猛发展。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海林农场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虽然旅游人数增加,入住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旅游景区的宣传及营销方面,还在走其他景区发展的老路,应该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营销道路,才能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传统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传统的旅游业甚至是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产定销”的销售方式,即旅游景表2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5年来收入变化(单位:万元)点闻名什么,就依托什么,然后就卖什么,这种推销方式是世界各国甚至是我国大多数景区所遵循的老路子。这种营销方式最大的投资就是前期建设方面,当景点建设完工之后,便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墨守成规。最后导致其他景点可以仿效,多地景点景观大同小异,特殊性丧失,吸引游客的能力降低,最终效益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情逐步增加,如果在营销方式上不加以更新,沿用老路,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二)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营销方式探究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5

一、项目开发商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由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独资开发。注册资金1000万。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河北江恒集团,集团主要项目有新华茶城、东方花园、锦泽房产、农业科技生态园等。是石家庄市新华区的知名企业。

二、项目地址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杜北乡西营村北,东经114`27`,北纬38`7`。友谊北大街东侧,学府路政法学院南邻。紧邻南水北调。总面积531亩。

三、项目现状

目前此地块是西营村一般农田用地,土层较薄。属于沙漏地。所种农作物大部分为麦子、玉米,青菜。有一部分为树苗培植。所种农作物收入低廉。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解决目前现状决定开发此地块,开发农业科技生态园大大改善农村土地收益,帮助村民致富,使当地村民尽快富起来。

四、项目内容

〈一〉、主题定位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科研基地、农产品加工。

〈二〉目标定位

1、第一产业是农产品、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是农业加旅游的农旅双模式的休闲产品。利用第一产业开发第二产业,打造收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创立农业科技品牌。

2、将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打造成为具有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高新化的高科技园区。

3、使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成为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高效性、示范性的科研基地。

〈三〉功能分布

1、科研基地

将150亩土地作为与农科院共同合作的科研基地,高科技特种种植、研发、培育新品种,打造科技人才培训区、农业科技示范区。

2、温室大棚

建温室大棚100亩。种植无土栽培盆景、花卉、草莓、蔬菜、特菜等植物,反季节栽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3、药材基地

药材基地150亩。药材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市场上缺少的药材种类很多,结合市场,种植培育新药材品种。

4、假日农场

将100亩土地分租给市民。乡下有我一分田、市民休闲好去处。

5、园艺景观

利用绿植、景观小品打造农业科技园的生态景观带,让客人在游中观景、游中养生、游中领略农耕、农科、农技的乡村文化。

6、荷塘月色

利用现有50亩水塘,养鱼垂钓、划船荡漾。一派荷塘月色、江南水乡之美景。

7、农产品加工

利用五谷杂粮、新鲜蔬菜、特色品种、活鲜水产品等食品加工包装。注册商标,创立自己的江恒品牌。

五、项目管理

河北江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六部一室的管理组织架构即:办公室、项目部、生产部、经营部、外联部、后勤部、保安部。

六、项目营销

1、市场分析

江恒农业科技生态园有很好的地理优势,离石家庄北二环只有5公里路程,南水北调、小清河从园区经过,北面紧邻政法学院及武警学院、经贸大学等高校。有着927.3万人的石家庄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就达到了105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返璞归真的休闲境界。农业科技生态园有适合他们的开心假日农场,有高效的科研基地,经济效益可观、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营销

利用不同的媒体做好农业科技生态园的宣传推广工作。根据不同的季节、节日、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开展各种活动。利用乡村文化,搞好农业园区的文化节日活动,以此做好市场营销,达到收益目的。

七、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拟定3000万。其中土地租赁150万、温室大棚2000万,科研基地150万、鱼塘50万、景观建设150万、农产品加工150万、基础设施建设100万、广告投入200万、其他投入50万。

八、综述:

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科技生态园模式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坚持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挥多种功能;同时园区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也为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进行了模式上的探讨,以生态农业的

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科技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科技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园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申报条件已成熟,现恳请给予立项为盼!!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7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8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9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10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2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11

首先,经济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主要特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中重大的改变。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结构和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第三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主体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从属于旅游业的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和休闲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伦理、生态农业旅游企业伦理和生态农业旅游消费伦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从属于旅游市场,旅游市场从属于整个市场经济。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有属性。从市场角度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是否有健全完善的道德规范和规则。道德规范和规则是市场发展重要的软基石,缺少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市场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也是如此,其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机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生态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内在特征。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精神体验和价值体悟。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旅游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按照人们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景旅游区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由此可见,旅游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伦理不否定旅游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强调旅游的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资源和农村地区。从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的依赖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也很可能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以上两个问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社会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集中表现。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又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增收的社会价值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价值的集中体现。传统农业生产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不够明显,必须要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农民增收上,旅游还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信息沟通,促进了农村生活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水电建设等。这些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又提高了农村人民生活的便捷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减少了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价值。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取得良好社会、经济和生态伦理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不够规范,其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规范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关旅游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市场道德规范不明确。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缺失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个是市场主体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我国政府在规划旅游业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重视生态农业旅游板块。政府将主要关注点投向了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和山水景观旅游,农村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被重视。这就造成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市场发展时对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缺失。除此以外,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也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突出的伦理问题。市场主体的“趋利化”造成市场竞争的混乱性,很多市场主体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不高是他们忽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其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性不强,形式单一,文化科技含量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不可回避的是其开发形式单一,科技文化含量底下。目前较为普遍的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农村既有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等进行简单的包装宣传。形式非常单一,除了吃农家饭、做农家事、观农家景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了。游客在游览之后很难再次产生强烈的“故地重游”的动机。在当前旅游业“体验经济”大趋势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游客精神体验和文化体悟的生态农业旅游将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广袤的旅游区域,但是文化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最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最直接的伦理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生态农业旅游主体造成的,一个是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一个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在开发和经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部分旅游者,从而实现眼前的经济利益。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低下和客观约束机制的缺失会根据自我喜好随意地损坏自然生态环境。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节后旅游景区一片狼藉的场面。生态农业旅游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跟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中观层面企业敢于责任担当,微观层面旅游者道德自律。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12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不够规范,其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规范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关旅游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市场道德规范不明确。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缺失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个是市场主体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我国政府在规划旅游业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重视生态农业旅游板块。政府将主要关注点投向了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和山水景观旅游,农村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被重视。这就造成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市场发展时对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缺失。除此以外,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也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突出的伦理问题。市场主体的“趋利化”造成市场竞争的混乱性,很多市场主体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不高是他们忽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其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性不强,形式单一,文化科技含量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不可回避的是其开发形式单一,科技文化含量底下。目前较为普遍的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农村既有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等进行简单的包装宣传。形式非常单一,除了吃农家饭、做农家事、观农家景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了。游客在游览之后很难再次产生强烈的“故地重游”的动机。在当前旅游业“体验经济”大趋势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游客精神体验和文化体悟的生态农业旅游将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广袤的旅游区域,但是文化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最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最直接的伦理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生态农业旅游主体造成的,一个是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一个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在开发和经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部分旅游者,从而实现眼前的经济利益。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低下和客观约束机制的缺失会根据自我喜好随意地损坏自然生态环境。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节后旅游景区一片狼藉的场面。生态农业旅游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跟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中观层面企业敢于责任担当,微观层面旅游者道德自律。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主导,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确立来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生态农业旅游对于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基本的原则。市场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亦是如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良性竞争,打击非法和不道德竞争,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秩序井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农业市场前景篇1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6月30日

休闲农业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城市居民更加喜欢原真的乡村生活和自然的田园风光,休闲农业旅游产生并得到大力的发展。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才出现以农家乐和渔家乐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初级形态。虽然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休闲娱乐旅游方式,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仅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党的十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下,衢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在休闲农业旅游领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当前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更加注重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最严格保护、科学布局、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后,衢州休闲农业旅游逐渐萌芽,经过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明显提速,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经济的重要内容,纳入了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把构建美丽浙江建设源头生态屏障作为最重要的政治责任,着力打造“生态衢州、人居福地”。衢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加快休闲农业旅游的转型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党的十确立的“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本文所探讨的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撑,这也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视域下,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的时代要义。目前,衢州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一)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边,借助中心城市居民巨大的消费能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农业休闲体验,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现代农耕文化或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的一种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大都是一天时间。

(二)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依附于著名景区,也主要依靠景区客源,在游览景区后,游客顺便到乡村进行食宿和休憩。依托旅游景区(点)把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村镇,通过引进旅游开发企业,结合村镇资源,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并吸引农户参加,最终形成公司和农户的分工协作,共同做大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四)“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政府牵头,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参加,包括由农民组合的休闲旅游协会,代表参与农民的利益,共同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加上旅行社的专业和客源,以及公司的市场化运作,从而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化、跨越式发展。此外,还有“农户+农户”模式、独立的复合型景区开发模式、农庄模式等。

总体来说,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注重结合当地农村的一些特色,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并以农村为核心,扩展至周围乡镇,形成休闲农业集聚群,逐渐构建出了现代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共同体。

二、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旅游消费的需求变化,目前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和不足,如生态环保理念不够、整体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市场营销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急需加速转型发展并提升品质。

(一)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衢州的休闲农业旅游起步比较晚,大多以农户和私人企业主自主投资为主,尔后逐步发展壮大,先建后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休闲农业旅游规模小、活动比较单一、游客滞留时间短;各旅游景点(景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旅游走廊、游客行程耗时多等问题。特别是景点(景区)接待点的布局、旅游项目的开发、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政府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旅游走廊、区位功能等方面的科学设计,缺乏对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所承载能力的布局,给今后有序的旅游接待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门类不全,缺乏精品。目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大短板,多以农家乐为主打产品,类型单一。市场同质竞争,“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提供的服务娱乐项目仅有食宿、停车、、卡拉OK等,休闲活动方式单调,特色不明显。普遍忽视了游客追求体验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大多数乡村对当地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区独特文化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反映当地的乡土风情。所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不强,在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上尚需再下工夫。

(三)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质量偏低。当前,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服务质量和水平低,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遇到节假日接待游客已是严重超负荷运转。特别是交通、客房、餐厅、厕所等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较为简陋、条件相对较差,载客能力矛盾较为突出;再者管理服务人才非常少,不能为游客提供较为专业的优质服务,都使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得不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体验,导致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重游率降低。

三、加快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机遇与威胁同在,机遇大于威胁,这是当前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真实写照。结合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实践,当前急需要建立起“农家乐+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特色村+景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景观旅游”、“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形成布点、成线、立面相配合,推进集约化、协同化发展。这是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衢州结合自身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在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基础上的现实选择。

(一)把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一是“三农”建设加速。从2004年以来,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均关注农业,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二是生态建设提升。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核心高度来推进,衢州也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三是市场需求较大。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这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

(二)科学布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各区(市)县要紧密抓好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四个结合”,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发展纳入大旅游、大产业来统筹规划和安排,根据地域优势、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规划。一是衢州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必须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二是在保持衢州农村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侧重“都市休闲、生态野趣、民俗风情、美食养生”等特色产品挖掘,吸纳农民兴办体验型、休闲型旅游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和重游率;三是把“休闲农业旅游”和“田园美食”巧妙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各地的特色餐饮和名小吃,做足“吃”的文章,真正形成衢州品牌,闯出名气,增强吸引力。

(三)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政策扶持机制。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引进外资和鼓励村民出资入股联营的发展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一是针对农户房屋翻建、加建、改造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制定扶持政策,有效满足衢州人民对生态环境的实际需求;二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融资方式,通过土地融资、信用共同体、农户联户担保等形式申请金融贷款,强化资金支持;三是创新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机制,联合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公司,整合要素资源,实行集团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

(四)规范休闲农业旅游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管理,通过举办休闲农业旅游培训班,聘请旅游、规划、建筑、文化等方面知名专家授课,培训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大力宣传贯彻《旅游法》,开展衢州休闲农业旅游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对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及农庄进行服务质量评级工作;三是旅游安全常抓不懈,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旅游秩序。

(五)全面提升衢州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联动互动、协调协作,努力提高组织协调水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并适时组建休闲农业旅游协会、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各乡村要积极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充分发挥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的功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培养建设作风硬、实干创新意识强、群众威望高的村级“两委”班子,选优配强衢州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带头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光跃.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旅游概论[M].四川科技出版社,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