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正处于发展之中,有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也还处于研究、发展之中,没有形成一套公认权威的方法可以选用。而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中,关于指标的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个指标在评价对象中价值地位的系数。目前,有关权重的确定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法有专家咨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对比较法、AHP(层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较成熟。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评价对象所处背景条件和评价者的意图,但这个指标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依赖于评价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而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来自于评价矩阵的实际数据,如熵值法、拉开档次法等。这类方法切断了权重系数的主观性来源,是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但容易出现“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数小,不重要指标的权重系数大”的不合理现象。组合赋权法是结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特点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内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观权重系数,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客观赋权法权重系数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综合评价权重系数。
通常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的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体系组成,一级指标体系构成子系统层(指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体现哪些方面的特点,即为哪些类别的因素将直接影响某区域内循环经济的发展),二级指标体系则为具体的指标(即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前面已确定的子系统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各评价指标能全面系统地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定量的描述,从而构成指标体系的基层要素)。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现采用组合赋权法来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值。一级指标则采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次法来确定权重系数。
二、一级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权重的确定
子系统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把数学处理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定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其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同一层次指标针对上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而构成,假定A层因素中Ak与下一层次B中的B1,B2,…Bn有联系,则将构造的判断矩阵以表格形式表示为:
判断矩阵使得决策者判断思维数学化。但是,人类思维具有一致性特点,即认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具有传递性:若已知因素 X2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21,因素X3与因素X2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2,则可以根据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与因素X1的相对重要关系系数δ31=δ32 δ21。
2.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从上可知,求取各指标的权值,就是求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断矩阵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解析解(实际上,当矩阵阶数较高时,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难求出)。通常有两种方法可求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种是几何平均值法,一种是求和法。这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其计算过程为:
(1)对矩阵A先按行将各元素连乘并开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当C.R.<0.10时,判断矩阵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则,就认为初步建立的判断矩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重新赋值,仔细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验通过为止。
三、(二级指标)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子系统中具体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其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影响很大。因此,选用组合赋权法来保证这一级指标的相对准确性,其中主观权重系数由相对比较法确定,客观权重系数由熵值法确定,主、客观系数各占综合系数的50%。其步骤为:
1.用相对比较法确定主观权重系数
相对比较赋权法的过程如下:将所有评价指标 Xj(j=1,2,…,n)分别按列和行排列,构成一个正方形的表;再根据三级比例标度对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将评分值计入表中相应的位置;将各个指标评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个指标的评分总和;最后做归一化处理,求得指标的权重系数。
三级比例标度两两相对比较评分的分值为 ,则标度值及其含义如下:
四、结束语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初选指标体系需经过筛选后确定最终各子系统具体指标,再利用上述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值,为后续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新月:企业作用等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工程.2001,19(7):386~389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飞速发展当中,同时发达国家向中国境内转移高污染产业,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工业社会已经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发展时代。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等是我们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严峻问题,它们已经严重阻碍到了人类发展乃至生存的脚步。
在此背景下,2003年以政府文件形式英国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重点的经济模式很快受到了普遍关注。[1]“低碳经济”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风靡全球。全人类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低碳经济。相对于我国而言,“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发展进程,更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能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的战略选择。[2]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浅析
(一)开展低碳经济评估的必要性
环境及气候变化是我们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而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和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由“增长=发展”改变为“经济—生态—社会”三维系统,从而全面综合的研究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和谐共同发展。[3]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们为求发展而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致使全球环境变化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破坏环境行为,用来维持环境、大气的平衡,确保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一方面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短处进行定量考核,另一方面对低碳城市构建以及指导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借鉴。而且在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各个相关因素分析后,得出主要影响因素,就进行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构建的原则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等综合的发展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完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过程,也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综合全面性原则。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涉及经济、能源、碳排放及环境的一种综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一个系统体系,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确保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综合的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指标应当具有系统性强,包含信息量大,重复性小等特点,但要注意指标体系不应过于庞杂。
2.可操作可计量性原则。依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选取指标的基础,这些指标可在统计资料中取得,或者经过计算或推导现有数据资料可以得到,并且选取指标时选择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避免选择那些难以量化或者是搜集不到数据的指标。
3.可对比针对性原则。面对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及人口等差异,衡量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应选取人均指标或相对指标,使其具备区域之间的可对比性。同时应选择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且能反映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这些指标应针对低碳理念,低碳经济特色,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应当区别开来。
4.动态性调整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符合动态变动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从而进行相应的实际变动,这样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才会被指标体系客观反映出来。指标不是静止不变的,虽然其使用在一段期间内大部分是静态的,但在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发展时也应做出合适的调节,适时的添加或删减指标,调整其权重也要随着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影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启示
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是我们所要解决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低碳经济是应对这些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法。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以对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实行。
对于指引现代社会构建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建设等是通过对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行建立,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与结构、各区域经济规模等进行量化等途径完成的。同时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可以使其与低碳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综合考量不同区域的碳排放等状况,这样可以为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建议。之后在分析对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得出重要部分,以便寻求出解决节能减排这个问题的契机。可以说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考核不同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径。
到目前为止,全面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不多。差异性较大的这些指标体系包括现有的Tapio的脱钩指标来反映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当两者的增长速度或趋势不相同时,就称之为脱钩现象。[4]张学毅、王建敏从能源消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朱有志等构建了四个准则层1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外,[5]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设计的一套指标体系,但是他们都未对碳排放于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这样使得尚无统一认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为复杂。要在相当程度上消除现有指标的不足就必须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w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bert.gov.uk/files/filel0719.Pdf.
[2]杨金贵.2010,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J].经济视角,2010(4).
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县域经济发展内涵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概念,笔者认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是经济适度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为惠及民众。
现有的研究文献,对于经济正常成果惠及民众等方面常有忽略。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为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如果只一味追求区域经济增长,人民不能享受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即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增长也将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和社会多种因素的约束。因此,应该把增长成果分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选取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出评价对象区域的各指标综合得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所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状态的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区域分为几类,据此判断评价对象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评价方法能否正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标或者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遵循精炼、明确、可比等基本原则。本文也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导向,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由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成果分享水平3个方面共11个核心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图1 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中应用较多。由于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较多,且权重确定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评判结果,综合德尔菲法简单易行,且能综合考虑研究领域内各专家的意见和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进而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的优点,共同确定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各指标权重(见图1)。
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学术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其中,系统评价法主要有模糊一致矩阵评价法(FCM)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模糊综合评判法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符合复杂事物的状况,同时也便于赋权;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建立层阶结构模型,从层阶结构模型最底层因素开始上推,最终得出各个因素的变动对层阶结构模型最上层的影响。因此,笔者将该方法作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有五步骤。
1.建立层阶结构模型,即指标体系。
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3.按照实物正态分布特征,建立五级模糊评语集T。
T=[t1 t2 … t5]
4.确定评价单元和标准值。
评价单元为评价对象所在区域。评价单元通常选定为具有相似特征的特定区域,如本文提出的“县域”;标准值的确定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评价目的决定了标准值选取范围和选取时间。如为了查看被评价县同其他县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可将标准值的范围定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省,乃至全国。
5.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对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确定,可多次反复征询经济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经济工作者意见,按照隶属度集确定其模糊隶属度值。定性指标隶属度集(见表1)。
6.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隶属度值分别同其权重相乘,自评判矩阵最底层开始上推,直至得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评价值。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江苏省共有包括江阴、昆山、连云港等在内的51个县。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不同指标实际值是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平均值确定的。为了反映江苏省各县在全国县域序列中的位置,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按照全国平均最高和最低水平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中的隶属度函数,可以确定各个单项指标的隶属度。将隶属度与其对应权重相乘,可以得到分项指标隶属度。根据以上计算得出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见图2)。
图2 江苏县域经济总体得分排名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分化明显。综合评价总体排序中,以昆山、江阴等为代表的苏南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平均得分为0.4以上。其中,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四个县市的总体水平最为靠前。而以江都、启东和如皋等县为代表的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明显低于苏南地区,平均得分在0.2以上。而以大丰、邳州等县为代表的苏北地区,则无论是经济发展总量,还是经济成果共享,其得分都明显偏下,且同苏南和苏中区域差异明显。(2)区域内部发展状况不均衡。昆山、江阴和吴江、太仓等都隶属于苏南地区,在这一区域中,昆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水平也较高。而吴江和太仓等县则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昆山市。同样,苏北地区的泗洪、丰县和响水等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丰、邳州等县。此外,在经济发展不同方面,各个区域的县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昆山的对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总体得分在0.9以上。而其他无论是苏南区域,还是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县域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3)部分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根据以往的统计数量来看,苏北区域的灌南县、阜宁县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且排序位列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行列中的底部。但随着今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灌南县和阜宁县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综合评价中,灌南县已经位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间位置。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县的经济发展排序还会进一步提升。
在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中,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非常明显。针对以上评价结果,笔者认为:(1)要继续实施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推动就业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提升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力度。(2)实施先进带后进的发展策略,帮助苏中,尤其是苏北区域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将苏南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经验应用至苏中和苏北地区,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异地联合办厂等方式进行。(3)加大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对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可以通过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长,促进这些区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而对于苏南地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等政策,引导该区域经济的健康和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炳军,吴辉.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
[2]姚磊,汪兵.湖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
[3]陈艳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的应用.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表现在价值上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其发展水平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反映出该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旅游竞争状况与市场地位,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性评价问题。本文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立意目标,选择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因子,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企业为代表,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前提下,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1~3],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即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上,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运营效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旅游接待力,该因素包括6个指标;旅游产业结构体现了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的部门配置,一定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旅游产业结构,而旅游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旅游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则反映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展现了该地区的旅游创收能力,包括7个指标。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它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上,虽然不能衡量该地区的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却代表着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驱动性,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也称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决策技术,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4],基本思路是对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后,选出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几个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文中评价体系涉及的23个指标184个数据均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旅游政务网(),其中,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的指标数据均为原始数据,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中的比重与增长率数据由对应年度原始数据计算而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山东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数据。
2.数据分析。将山东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作为8个评价单元(Y2000—Y2008),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阵X;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并赋予数据相应权重后(考虑指标性质同时为计算方便,4个因素赋予相同权重,各因素下指标在各自因素层中也赋予相同权重,三大旅游企业类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各赋予一级指标三分之一的权重),得到加权规范矩阵Z。
根据表2中的Ci值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个评价单元中,2008年为最优单元,Ci值为0.6281,其他依次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为最劣单元,Ci值为0.2290。
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与2001年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两年,Ci值分别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增幅0.2234,当年Ci值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为0.3927,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冲击,山东省旅游业陷入冷运行态势,必然导致当年旅游经济水平的低谷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山东省旅游市场,该原因可部分解释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几年,随着非典的远离,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也体现了山东省旅游业运作机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两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不断提升,2007年Ci值为0.5642,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Ci值为0.6218,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为进一步探析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重点与调整方向,仍以八个年度为评价单元,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分别求出因素层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观表示(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步骤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由表3数据和图1示例可知,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Ci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旅游产业规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线状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东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产业规模达到研究期内的最优状态;旅游经济效益Ci值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稳上升至最优单元2008年的0.6358,曲线走势类似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非典后调整期间旅游经济效益出现了短暂的低谷现象。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Ci值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走势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趋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劣单元为2001年,Ci值为0.3110,2002年虽反弹达到最高值0.5717,但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05年与2006年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仅高于最劣单元2001年,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2002年左右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趋于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旅游产业结构Ci值波动较大,最优单元2002年Ci值为0.7545,2002年后旅游产业结构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一个仅次于最优单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各产业部门虽正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但仍未达到最优结构组合,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