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设备设计标准

设备设计标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设备设计标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设备设计标准

篇1

IEEE802.3af标准对以太网供电(POE)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它允许通过以太网传输数据的同时提供48V电源,IEEE802.3af标准中定义的电源供电设备(PSE)是能够通过10BASE-T、100BASE-T或者1000BASE-T网络提供电源的DTE或者Midspan设备,而IEEE802.3af标准中定义的受电设备(PD)则是通过网络从电源供电设备(PSE)取得电源的设备。IEEE802.3af标准中规定的PSE可以提供约13W功率。从而使小型数据设备可以通过它们的以太网连接获得电源,而不需要从墙上的交流电源插座获取电源。这些设备包括数字VoIP电话、网络无线接入点、因特网设备、计算机电话、安全摄像机或任何以太网连接的数据设备。IEEE802.3af标准的推出,大大扩展了以太网的应用,同时也给以太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MAX5941的功能

MAX5941A/MAX5941B是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源IC,适用于以太网供电(POE)系统中的受电设备(PD)。MAX5941A/MAX5941B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PSE与PD之间的接口,二是通过DC-DCPWM控制器实现48V电源转换以输出5V或者PD所需要的电压,输出电压可实现隔离或者非隔离。MAX5941A的最大占空比为85%,可用于反激式转换器。MAX5941B的占空比限制在50%以内,主要用于单端正激式转换器中。

2IEEE802.3af标准的PD接口特性

MAX5941的PD接口特性符合IEEE802.3af标准,可为PD提供侦测特征信号和分级信号,此外,MAX5941还集成了一个具有可编程浪涌电流控制功能的集成隔离开关,同时还具有宽滞回供电模式欠压锁定(UVLO)以及“电源好”状态输出等功能。

在侦测和分级期间,由于集成的MOSFET可提供PD隔离,MAX5941可保证侦测阶段的泄漏电流失调小于10μA。其可编程限流功能可防止上电期间产生很高的浪涌电流。这些器件的UVLO供电模式具有宽滞回和长故障消隐时间等特性,因而可补偿电压在双绞电缆上的阻性衰减,并确保系统在侦测、分级和上/掉电诸状态间无扰动地转换。MAX5941的UVLO门限可调,并具有一个兼容于IEEE802.3af标准的缺省值。MAX5941可工作于PD前带有或不带二级管桥的设计中。

图1

MAX5941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PD侦测、PD分级和PD供电模式。

侦测模式(1.4V≤VIN≤10.1V)下,供电设备(PSE)将向VIN施加两种1.4V~10.1V范围内的电压(最小步长1V),然后记录两个点的电流值,并由PSE计算ΔV/ΔI,以确认25.5kΩ特征电阻是否存在。在此模式下,MAX5941内部的大部分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失调电流小于10μA。如果施加在PD上的电压有可能被颠倒,则需要在输入端安装保护二极管,以免对MAX5941造成内部损伤。由于PSE使用斜率技术(ΔV/ΔI)来计算特征阻抗,这样,保护二极管引起的直流偏差已被扣除,因而不会影响侦测过程。

分级模式(12.6V≤VIN≤20V)下,PSE根据PD所要求的功率对PD进行分级。以便PSE高效地管理功率分配。IEEE802.3af标准定义了五个不同的级别。分级电流可由连接在RCL与VEE之间的外部电阻(RCL)来设定。PSE通过在PD输入端施加一个电压,以及测量流出PSE的电流来确定PD的分级。当PSE施加一个介于12.6V~20V之间的电压时。PSE利用分级电流信息区分PD所需要的功率。分级电流包括25.5kΩ侦测特征电阻吸收的电流和MAX5941的电源电流,PD吸收的总电流应在IEEE802.3af标准要求之内。进入供电模式后,分级电流将被关断。

供电模式下,当VIN上升至欠压锁定门限(VUV-LO,ON)以上时,MAX5941将逐步开启内部N沟道MOSFET管Q1。图1是MAX5941的内部接口电路框图。MAX5941用一个恒流(典型值为10μA)对Q1栅极充电。Q1的漏-栅电容限制了MOSFET漏极电压的上升速率,因而限制了浪涌电流。为了降低浪涌电流,也可在外部添加漏-栅电容。当Q1的漏-源电压降至1.2V以下,且栅-源电压高于5V时,MAX5941会发出“电源好”信号。由于MAX5941具有较宽的UVLO滞回和关断消隐时间,因而可补偿双绞电缆的高阻抗。

3用MAX5941实现48V电源转换

MAX5941是电流模式的PWM控制器,可将48V输入电源转换成5V电压输出,MAX5941用内部稳压器取代高功耗的启动电阻,这不但可为MAX5941提供启动所需的电能,还能稳定第三(偏置)绕组的输出电压,从而为IC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开始启动时,调节器将V+调整到VCC并为器件提供偏置。启动之后,改由VDD稳压器从第三绕组输出稳定的VCC。此结构只需一只很小的电容即可对第三绕组的输出进行滤波,从而省下了一只滤波电感的成本。

在设计第三绕组时,所设计的线圈匝数应保证最小反射电压始终大于12.7V。而最大反射电压则必须小于36V。

为降低功耗,当VDD电压达到12.7V后,可以将高压调节器关掉。这样可以降低功耗并改善效率。如果VCC降低到欠压锁定门限(VCC=6.6V)以下,低压调节器将被关闭,电路重新进入软启动。此时欠压锁定状态MOSFET驱动器的输出(NDRV)保持为低。

如果输入电压介于13~36V之间,只要不超出最大功耗,就可以将V+和VDD连接到线电压。这样就可省掉第三绕组。

4MAX5941的设计实例

MAX5941的一般设计步骤如下:

确定具体需求

设定输出电压

计算变压器主、副绕组匝比

计算复位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第三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检流电阻值

计算输出电感值

选择输出电容。

图2

图2是用MAX5941B设计的正激式DC/DC转换器,具体计算如下:

(1)对于30V≤VIN≤67V,VOUT=5V,IOUT=10A,VRIPPLE≤50mV的要求。开启门限应设为38.6V。

(2)设定输出电压时,可根据下式计算电阻R1和R2:

VREF/VOUT=R2/(R1+R2)

式中VREF是并联调节器的基准电压。

(3)根据最小输入电压和MAX5941B的最大占空比下限(44%)计算变压器匝比时,为了能够使用漏-源击穿电压小于200V的MOSFET,本设计选用最大占空比为50%的MAX5941B。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匝数比:

NS/NP≥(VOUT+VD1×DMAX)/(DMAX×VIN_MIN)

式中:NS/NP为匝数比(NS是副绕组匝数,NP是主绕组匝数),VOUT为输出电压(5V),VD1为D1上的压降(功率肖特基二极管典型压降为0.5V),DMAX为最大工作占空比的最小值(44%),VIN_MIN为最小输入电压(30V),对于本例:NS/NP≥0.395,选择NP=14时,NS=6。

(4)较低的复位绕组匝比(NR/NP)可确保变压器中的所有能量在最大占空比下的关闭周期内能够全部返回V+。可用下式来确定复位绕组匝比:

NR≤NP×(1-DMAX')/DMAX'

式中:NR/NP为复位绕组匝比,DMAX'为占空比的最大值(50%),计算NR=14。

(5)选择第三绕组匝比(NT/NP),以使最小输入电压能够在VDD处提供最小工作电压(13V)。可采用下式计算第三绕组匝比:

NP(VDDMIN+0.7)/VIN_MIN≤NT≤NP(VDDMAX+0.7)/VIN_MAX

式中:VDDMIN是最小VDD电源电压(13V),VDDMAX是最大VDD电源电压(30V),VIN_MIN是最小输入电压(30V),VIN_MAX是最大输入电压(本设计为67V),NP是主绕组匝数,NT是第三绕组匝数:可选择NT=7。

(6)根据下式选择RSENSE:

RSENSE≤VILIM/(NS×1.2×IOUTMAX/NP)

式中:VILIM是检流比较器的触发门限电压(0.465V),NS/NP是副端匝比(本例为5/14),IOUTMAX是最大直流输出电流(本例为10A),RSENSE选90.4mΩ。

(7)选择电感时,应使电感中的峰值纹波电流(LIR)介于最大输出电流的10%和20%之间:

篇2

为规范区级机关办公设备的配备,切实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政府,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财政资金,经区政府同意,现将《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本标准作为区级各部门、各单位办公设备配备的限额标准。财政部门将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办公设备配备方案,按原经费安排政策和渠道,在限额标准范围内据实核定相关经费。

二、区级机关办公设备的配备,应遵循简朴、节约、实用的原则,兼顾美观和地方特色,不得盲目追求高档次。办公设备一般以国产品牌(包括合资品牌)中的中档物品为主,优先购买国家认证的节能产品。特殊情况或国产品牌在技术上达不到要求的,经财政部门审批,可采购国外进口产品。办公自动化设备的配置数量要根据工作岗位和实际需要从严控制。

三、现有办公设备未达到配备标准的,本着“统筹安排、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改善现有办公条件。

四、办公设备的配备,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xx区政府统一采购暂行办法》以及区级有关规定进行政府统一采购。

五、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认识,严格按照规定在标准限额范围之内配置办公设备,如因工作等因素确需突破标准限额的,必须按现有规定和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六、本标准自之日起试行,各街道可参照试行。以往规定与本标准不符的,以本标准为准。今后区有关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对限额标准定期进行调整。

七、本标准由区财政局负责解释,标准未尽事项由区财政局另行制定。

附件: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 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xx区区级机关办公设备配备标准(试行)

一、 机关办公家具、空调配置标准

(一)办公室家具

1、区级领导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11000元配备。

具体包括:

⑴ 办公桌(2米) 实木材质,价值不超过2600元;

⑵ 办公椅 真皮材质 价值不超过1200元;

⑶ 真皮沙发一套(1大2小含茶几)价值不超过3300元;

⑷ 5门书柜 实木材质 价值不超过2400元(本文源于文秘城 :);

⑸ 电视柜1个,价值不超过300元;

⑹ 床(1.5米)价值不超过1200元;

2、处级领导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6500元配备。包括:

⑴办公桌 (1.6米) 价值不超过1600元;

⑵办公椅 真皮材质 价值不超过1200元;

⑶西皮沙发一套(1大2小含茶几)价值不超过1600元;

⑷ 3门书柜 实木材质 价值不超过1300元;

⑸ 床(1.2米)价值不超过800元;

3、科级及科以下办公室

按照每间办公室不超过4400元配备。包括:

⑴办公桌椅每人一套,每套不超过1000元。

办公桌 (1.4米) 价值不超过600元;

办公椅 中班 价值不超过400元;

⑵ 文件柜1-2个,每个不超过600元。

⑶ 科级办公室可根据需要配置沙发,每套不超过1500元。

⑷ 普通椅每房间2张,每张不超过150元。

(二)会议室家具

1、小会议室,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400元配备。

2、中、大型会议室,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不超过500元配备。

(三)分体式空调

1、区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5p分体空调一台,每台不超过1600元。

2、处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2p分体空调一台,每台不超过1400元。

二、办公自动化配备标准

(一)计算机

⑴区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7家壕显示屏台式电脑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7000元。

⑵处级领导办公室可配置17即科教ㄊ降缒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5000元。

⑶科级办公室可根据需要配置17即科教ㄊ降缒1台,每台标准不超过5000元。

⑷ 笔记本电脑:可根据工作需要配置,区级领导干部每台标准不超过12000元,其余人员每台标准不超过8000元。

所有电脑的使用年限均为6年以上。

(二)打印机

普通激光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300元。

普通喷墨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600元。

针式打印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800元。

大幅面的工作组激光打印机3000元/台。

打印机使用年限均为6年以上。

(三)复印机

区四大班子、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及政法部门,或50人以上单位可配中档数码复印机一台,价格不超过18000元,50人以下单位可配复印机一台,价格不超过8000元。

(四)一体印刷机

区四大班子及独立对外发文数量多的单位可配一体机一台,价格不超过25000元。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及政法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配置一体机1台,价值不超过15000元。

(五)多媒体显示系统

根据工作需要,每个单位只能装配一个多媒体会议室,多媒体显示系统每套标准不超过4万元,包括调音台、功放、dvd、音箱、话筒、投影(或大屏幕平板电视)等。

(六)其他设备

扫描仪:每台标准不超过800元。

传真机:每台标准不超过2300元。

电话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50元。

碎纸机:每台标准不超过1200元。

篇3

Wiggins & Mc Tighe (2001)认为,有效的课程设计应该是逆向的。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从最终的结果——预期的目标或标准出发,即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弄清楚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学会什么;然后根据目标或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以及为达到要求而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设计课程,也就是说,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证实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指导下设计学习活动,选择教学的方法及资源等。崔允漷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即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以及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根据“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活动设计——教学方案”这一逆向设计思路,笔者尝试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和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二、逆向教学设计案例

按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所设计的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及学习活动,最终需要形成一个课时的文本教学方案。笔者以牛津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 单元中一课时为例,设计如下课时教学设计框架。

(一)课题名称

8B Unit2 Travelling Main Task

(二)内容标准

按照《标准》中四级目标要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够:1.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识别并将谈论个人旅游经历所需的主要信息整理归类,读懂相关文体的语篇。

2.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写作游记的信息,扩展旅游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熟练运用表达旅游经历的短语和句型。

2.能谈论描述旅游时的地点、经历和感受;了解游记写作框架结构,并能模仿写出英文写作提纲;能根据所给信息,并收集信息,与同伴共同完成写作任务;能习得一定的写作技巧,参考评价,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能通过老师与同伴的评价和帮助,保持兴趣,激发思维,不断追求进步。

(四)表现性任务的设置

通过设置本课时的写作评价标准(见表1),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维度,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的写作以及课后独立完成的写作分A、B、C、D四个等级评价。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以“Travelling”为主线,以文本为依托,以多媒体为辅助,设置“写前活动——写什么、写中活动——怎么写、写后活动——怎么评”三个核心环节的活动任务。

核心环节1:以话题为导入,对话题下的词汇、句型等有一定的积累,为写作做好语言素材上的铺垫;以范文为载体,建立话题写作的框架结构,为写作做好逻辑结构上的准备。

核心环节2:以他人经历为语境,进行控制性写作练习,进一步聚焦写作内容,增加语言运用的机会;以自身经验为素材,进行拓展性写作练习,进一步激发写作动机,联想有效信息,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核心环节3: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更好认识自己,纠正问题,树立信心;通过写作总结,进一步掌握习作方法,明确旅游的意义,培养积极的情感,使语言能力在使用中提升。

(六)教学资源

1.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切合教学实际的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学校资源:图书馆、语言多功能室、英语广播站、英语网页等。

3.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搜集有关旅游的文本信息和视频材料。

4.学生资源:学生英文日记、班级英语墙报、英语俱乐部等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5.其它资源:课本后的配套练习、与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导学与评价”、与教材配套的光盘等。

(七)教学手段

1.编制学习方案:根据学情科学编制导学案,突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突出对学生课前学习的必要检查和课堂学习的适当引导,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和自主讨论,为学生提供比教材更丰富更有效的符合测试的学习资源。

2.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当使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真实性和交际性特征。

(八)教/学方法

1.认知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语言练习,提高语言听、说、读、写技能。

2.交际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大量语言输入,并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采用对子、小组等形式,通过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培养合作意识,习得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九)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测验等途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2.课后反馈:通过作业、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了解教学存在问题,反思并改进教学。

(十)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从课堂回答问题、描述经历、对话表演等方面,观察、记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增强教学活动的效果。

2.结果性评价:关注语言能力目标的达成。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维度,分A、B、C、D四个等级,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的写作以及课后独立完成的写作进行评价。

以上提供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学方案格式,同时呈现了逆向设计思路的特点。内容标准基于课标年段基准,陈述紧扣具体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既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分解,同时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评价任务先于教学设计,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学习活动设计涉及诸多要素且彼此关联,同时注意到教学的资源、手段、方法等选择,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及个性化教学开发提供参考框架。

三、理性思考

(一)英语教学“三维目标链”的确立

逆向设计理念首先需要教师将学科“课程标准”转换为“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学习目标”即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表现为“三维”的整体目标体系,并且落实在分层级的“学期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链索之中。

“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的共同元素。从泰勒、布鲁姆倡导“行为目标”论,到艾斯纳主张“行为目标、问题解决目标、表现性目标”并列论,都清晰体现了国际教育界统整把握一个目标体而不是某一维度目标的诉求。日本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了“教学目标链”的教学设计思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为一个目标体的“三维目标链”,类似于国际教育界“认知目标、行为目标、体验目标”的表述。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链”的确立需要采用以下策略:

1.目标定位策略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将目标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准确定位目标,首先需要对目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需要分析目标的层级与来源,需要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段、不同课时的学习要求,再确定三维目标框架下的目标侧重点,确定知识与技能“是什么”,过程与方法“如何获得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之中或之后进行内化。

2.目标分解策略

课程标准具体化。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教材、资源等因素,对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进行分解,转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具体可采用主题替换、标准拆解或组合的分解方法。

例如:对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中语言技能“写”的五级目标之一“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用“旅游计划”替换“短文、短信等”,即可形成牛津英语8B Unit 2 Travelling 单元的一条学习目标。对于《标准》中语言知识分级标准中五级目标“词汇”第3条标准描述“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词汇”可以拆解为“长相、性格等词汇”,“概念”可以拆解为“外貌、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情况”,即可形成牛津英语8A Unit 1 Friends单元中多条具体的学习目标。还可以选取课程标准中的多条目标作为教学的某一焦点形成一条学习目标,如可以组合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分级标准五级中的第1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第2条“有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第3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第6条“能在英语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形成该单元“能积极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并学会理解与感恩”的另一条学习目标。

3.目标叙写策略

明确行为主体。教学是由教师展开设计,但是“三维目标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中心”,是实现“教案设计”到“学案设计”的重心转移,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明确行为条件。目标叙写时应该给出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范围或限制条件,给出完成行为的具体情境、时间、使用手段等信息提示。明确表现程度。目标叙写应该体现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体现“训练”到“教育”的重心转移,实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包括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以牛津初中英语8A模块一(Teenage life)为例,对“三维目标链”框架下的模块总目标及内容标准分别作如下描述:

模块总目标: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你将能:① 掌握描述人的外貌、学校生活以及国外著名城市及景点的词汇和表达法。②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人的外貌、个性、品质、学校生活以及国外著名城市及景点。③口头及书面交流,至少分享有关好朋友、理想学校、假期旅游计划等信息中的一类。

内容标准:①谈论人的外貌个性,复习描述人的单词和表达。②谈论各自的朋友,掌握描述人物相貌和品质的知识。③根据个人喜好,将描述朋友重要品质的形容词归类,了解一个朋友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二)有效性评价任务的跟进

1.学习目标需要相应的评价跟进

“如果说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的话,那么,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1]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不仅有赖于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还需要有体现标准精神的测试与评价,科学的评价是衡量学生的“标尺”,是“温度计和改革杠杆”。[2]逆向教学设计正是强调标准、目标、评价的一致性。基于标准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描述在一定的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并且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语言知识或技能。但是,要想判断已确定的目标在教学中能否得以实现,则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任务跟进,需要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工具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此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的效果。

2.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在流行的课程实施理论中,评价是在教学之后进行,评价和教学分别是两个独立的环节,而在当前正在发生的评价范式转换中,评价持续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学习的目标同样是评价的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学习活动为依托,在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评价要自然地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特别当活动任务被调整为评价任务后,评价将发挥及时判断、反馈的作用,评价与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步地保持一致。”[3]由此看来,设计评价任务必须考虑到与学习目标的匹配,这种匹配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的匹配——与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相对应,在要学生“获得什么”与“获得多少”上相匹配;认知要求的匹配——完成评价任务所需的认知要求与英语语言学习目标要求的一致性,在期望学生“应当知道什么”与“应当做什么”上相匹配;评价方法的匹配——与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性,体现出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评价。

3.表现性任务设计及评价标准

马扎诺(Marzano.R.)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应用学习维度模式的表现性评价》[4]中详细分析了课程标准与表现性评价的共生关系,他指出,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做什么”做出清晰的界定,唯一能确保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是界定并教给学生所期望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表现水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任务实现清晰界定的标准。标准和表现性评价的共生关系,更加表明了纸笔测试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情景中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局限。

表现性评价不仅仅从内容标准出发,清晰地界定表现标准,而且将表现性标准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用以回答哪些要素被用来评判学生的表现、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来判断成功的表现、表现的质量范围是什么等问题。

根据三维目标的特点,英语教学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就是用来直接观察和评价学生使用语言的任务。相对于纸笔测试,表现性任务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不仅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表现的结果,更要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或听说读写某项技能,更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适当表达的能力。表1以牛津英语8B Unit2 Travelling为例,根据教、学、评一致性要求设计的英语写作任务评价标准,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化,为衡量学生写作表现水平描述了具体的指标。用评分规则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表现状况,而不是用简单化的分数量化学生的表现。

(三)适当的学习活动的设计

“有效教学”是当前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从“学”的角度要关注三个层次。首先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看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跟进反应。比如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或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的。其次要有效率。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教学效率公式:教学效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的适度紧张的思维活动时间/教学所有时间。这就为学习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再次要有效益。比如学习活动中设计了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讨论得十分认真,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很积极,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目标达成度很高。此时,老师就不能再呈现出已经准备好的结论,这一教学行为就明显是有效益的。

逆向教学设计正是从有效的角度,强调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5]强调设计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到学习主体、活动内容、任务、流程、组织、成果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在考虑到活动的时间、规则、工具等因素的同时,设计学习活动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因素,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1.学生主体

《标准》提出的“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阐明了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外语教育观。基于标准的教学准备应该变教师主导为教师指导,发挥教师的组织、帮助、促进、引导作用,突出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需求,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因素。学习活动设计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目标、个性特征等的分析过程。

2.学科特点

外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其本质功能就是语言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语言应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尽量贴近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设计的具体学习活动:一要强化话题意识,要依据《标准》中的话题项目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活动任务设计。二要创设语言情境,要选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和场景进行语言练习。三要实现真实交际,要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促进语言的真实交际目的的达成。

3.教材功能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但教学准备不能将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用好用活教材。语言学家格兰特关于教材使用提出的LARA原则(L是leave something unnecessary out, A是amend something incomplete, R 是replace something improper, A 是add something necessary)[6],就是强调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在充分把握英语课程标准、具体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修补、取代、补充,使学习活动的设计真正体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使教材真正成为知识和语言积累的“素材库”、思维发展和技能学习的“脚手架”以及构筑人生价值观的“营养胚”[7],使教材使用的过程真正成为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伟强.“基于课程标准”:内涵和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06(8).

[2]Robert L. Li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3][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6-131.

[5]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7.

[6]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篇4

二、电子技术应用设备的技术标准分析

针对电子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应用领域的分析对于电子技术而言其应用设备应该必须满足以下几项技术标准并且成为未来的发展需要。

第一、电子技术的应用设备技术标准应该实现数字化所谓数字化是与模拟化相对应的。模拟化是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模拟化是绝对的而数字化是相对的。但是数字化与模拟化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数字化的传输效率高而且传输的质量也高。在数字设备中其显像能力更强并且存在一定的高精度识别能力。而模拟技术则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技术,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但是却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满足人们以及生产应用领域的需要,电子技术必须不断的将应用设备以及技术标准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化技术以及数字化设备的造价比较高。但是为了能够实现数字化的发展进程河以通过技术手段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力的推动数字化的发展。采用数字化设备以及数字技术以后河以从生产效率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因此未来发展过程中,电子技术的数字化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第二、电子技术的应用设备标准应该实现环保化环保是目前世界的主要话题实现环保是各个行业都必须履行的业务。对于电子技术而言,由于电子技术的应用设备中,一般是属于大功率的设备,因此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增加对于能源的使用。其中对于能源的使用中,电能的使用是最为常用的。所以在进行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设备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设备的电能使用效率。加强电子设备的功能性并尽可能的降低电能的使用效率。因此环保理念的深入应用逐步影响了包括电子技术的设备应用。因此在电子技术的应用设备中期主要的标准需要考虑环保因素。将能源的利用做到高效化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对能源的节约。

第三、电子技术的应用设备标准应该符合高效化腿着技术的发展役备的更新,电子技术同样面临着考验与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实现高效化。其中对于应用电子技术而言通过不断的集成与模块化的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设备也不断向着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设备的应用标准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电子技术的高效问题。将传统的电子技术进行改良与发展从而不断的进行模块应用进而提高应用的效率。

篇5

1 MAX5941的功能

MAX5941A/MAX5941B是一款高度集成的电源IC,适用于以太网供电(POE)系统中的受电设备(PD)。MAX5941A/MAX5941B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PSE与PD之间的接口,二是通过DC-DC PWM控制器实现48V电源转换以输出5V或者PD所需要的电压,输出电压可实现隔离或者非隔离。MAX5941A的最大占空比为85%,可用于反激式转换器。MAX5941B的占空比限制在50%以内,主要用于单端正激式转换器中。

2 IEEE 802.3af标准的PD接口特性

MAX5941的PD接口特性符合IEEE 802.3af标准,可为PD提供侦测特征信号和分级信号,此外,MAX5941还集成了一个具有可编程浪涌电流控制功能的集成隔离开关,同时还具有宽滞回供电模式欠压锁定(UVLO)以及“电源好”状态输出等功能。

在侦测和分级期间,由于集成的MOSFET可提供PD隔离,MAX5941可保证侦测阶段的泄漏电流失调小于10μA。其可编程限流功能可防止上电期间产生很高的浪涌电流。这些器件的UVLO供电模式具有宽滞回和长故障消隐时间等特性,因而可补偿电压在双绞电缆上的阻性衰减,并确保系统在侦测、分级和上/掉电诸状态间无扰动地转换。MAX5941的UVLO门限可调,并具有一个兼容于IEEE 802.3af标准的缺省值。MAX5941可工作于PD前带有或不带二级管桥的设计中。

图1

    MAX5941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PD侦测、PD分级和PD供电模式。

侦测模式(1.4V≤VIN≤10.1V)下,供电设备(PSE)将向VIN施加两种1.4V~10.1V范围内的电压(最小步长1V),然后记录两个点的电流值,并由PSE计算ΔV/ΔI,以确认25.5kΩ特征电阻是否存在。在此模式下,MAX5941内部的大部分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失调电流小于10μA。如果施加在PD上的电压有可能被颠倒,则需要在输入端安装保护二极管,以免对MAX5941造成内部损伤。由于PSE使用斜率技术(ΔV/ΔI)来计算特征阻抗,这样,保护二极管引起的直流偏差已被扣除,因而不会影响侦测过程。

分级模式(12.6V≤VIN≤20V)下,PSE根据PD所要求的功率对PD进行分级。以便PSE高效地管理功率分配。IEEE802.3af标准定义了五个不同的级别。分级电流可由连接在RCL与VEE之间的外部电阻(RCL)来设定。PSE通过在PD输入端施加一个电压,以及测量流出PSE的电流来确定PD的分级。当PSE施加一个介于12.6V~20V之间的电压时。PSE利用分级电流信息区分PD所需要的功率。分级电流包括25.5kΩ侦测特征电阻吸收的电流和MAX5941的电源电流,PD吸收的总电流应在IEEE802.3af标准要求之内。进入供电模式后,分级电流将被关断。

供电模式下,当VIN上升至欠压锁定门限( VUV-LO,ON)以上时,MAX5941将逐步开启内部N沟道MOSFET管Q1。图1是MAX5941的内部接口电路框图。MAX5941用一个恒流(典型值为10μA)对Q1栅极充电。Q1的漏-栅电容限制了MOSFET漏极电压的上升速率,因而限制了浪涌电流。为了降低浪涌电流,也可在外部添加漏-栅电容。当Q1的漏-源电压降至1.2V以下,且栅-源电压高于5V时,MAX5941会发出“电源好”信号。由于MAX5941具有较宽的UVLO滞回和关断消隐时间,因而可补偿双绞电缆的高阻抗。

3 用MAX5941实现48V电源转换

MAX5941是电流模式的PWM控制器,可将48V输入电源转换成5V电压输出,MAX5941用内部稳压器取代高功耗的启动电阻,这不但可为MAX5941提供启动所需的电能,还能稳定第三(偏置)绕组的输出电压,从而为IC提供稳定的工作电源。开始启动时,调节器将V+调整到VCC并为器件提供偏置。启动之后,改由VDD稳压器从第三绕组输出稳定的VCC。此结构只需一只很小的电容即可对第三绕组的输出进行滤波,从而省下了一只滤波电感的成本。

在设计第三绕组时,所设计的线圈匝数应保证最小反射电压始终大于12.7V。而最大反射电压则必须小于36V。

为降低功耗,当VDD电压达到12.7V后,可以将高压调节器关掉。这样可以降低功耗并改善效率。如果VCC降低到欠压锁定门限(VCC=6.6V)以下,低压调节器将被关闭,电路重新进入软启动。此时欠压锁定状态MOSFET驱动器的输出(NDRV)保持为低。

如果输入电压介于13~36V之间,只要不超出最大功耗,就可以将V+和VDD连接到线电压。这样就可省掉第三绕组。

4 MAX5941的设计实例

MAX5941的一般设计步骤如下:

确定具体需求

设定输出电压

计算变压器主、副绕组匝比

计算复位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第三绕组与主绕组匝比

计算检流电阻值

计算输出电感值

选择输出电容。

图2

    图2是用MAX5941B设计的正激式DC/DC转换器,具体计算如下:

(1)对于30V≤VIN≤67V,VOUT=5V,IOUT=10A,VRIPPLE≤50mV的要求。开启门限应设为38.6V。

(2)设定输出电压时,可根据下式计算电阻R1和R2:

VREF/VOUT=R2/(R1+R2)

式中VREF是并联调节器的基准电压。

(3)根据最小输入电压和MAX5941B的最大占空比下限(44%)计算变压器匝比时,为了能够使用漏-源击穿电压小于200V的MOSFET,本设计选用最大占空比为50%的MAX5941B。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匝数比:

NS/NP≥(VOUT+VD1×DMAX)/(DMAX×VIN_MIN)

式中:NS/NP为匝数比(NS是副绕组匝数,NP是主绕组匝数),VOUT为输出电压(5V),VD1为D1上的压降(功率肖特基二极管典型压降为0.5V),DMAX为最大工作占空比的最小值(44%),VIN_MIN为最小输入电压(30V),对于本例:NS/NP≥0.395,选择NP =14时,NS=6。

(4)较低的复位绕组匝比(NR/NP)可确保变压器中的所有能量在最大占空比下的关闭周期内能够全部返回V+。可用下式来确定复位绕组匝比:

NR≤NP×(1-DMAX')/DMAX'

式中:NR/NP为复位绕组匝比,DMAX'为占空比的最大值(50%),计算NR=14。

(5)选择第三绕组匝比(NT/NP),以使最小输入电压能够在VDD处提供最小工作电压(13V)。可采用下式计算第三绕组匝比:

NP(VDDMIN +0.7)/ VIN_MIN≤NT≤NP(VDDMAX+0.7)/ VIN_MAX

式中:VDDMIN是最小VDD电源电压(13V),VDDMAX是最大VDD电源电压(30V),VIN_MIN是最小输入电压(30V),VIN_MAX是最大输入电压(本设计为67V),NP是主绕组匝数,NT是第三绕组匝数:可选择NT=7。

(6)根据下式选择RSENSE:

RSENSE≤VILIM/(NS×1.2×IOUTMAX/NP)

式中:VILIM是检流比较器的触发门限电压(0.465V),NS/NP是副端匝比(本例为5/14),IOUTMAX是最大直流输出电流(本例为10A),RSENSE选90.4mΩ。

(7)选择电感时,应使电感中的峰值纹波电流(LIR)介于最大输出电流的10%和20%之间: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