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提高语文的具体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一、引言
目前,高中语文写作在考试中占很高的分值比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又对语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陈旧,课堂以教师为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多是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上,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的思路进行思维,容易乏味,降低学习效率。
(二)写作生硬不灵活。
目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时,不是根据教材要求布置,就是按照高考大纲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死板生硬的写作内容缺乏灵活性。由于教师安排给学生的写作内容一方面不涉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和学生的兴趣无关,导致学生写作仅仅是为了写作,没有从内心出发真正享受写作这个过程,致使写作质量不高。
(三)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写作在高中占很大的比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学以高考为目标。在教学上为适应高考的要求,出现一些急于求成的严重现象,即进行写作训练时完全按照高考模式进行,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经过以高考为前提对写作进行分析后,让若干得分点取代内心情感,学生只是一味地关注得分点,追求高分,忽视自己内心应该表达的情感。
三、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应用
(一)以兴趣带动写作,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高中生好奇、爱思考的特征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设置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加入语文写作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产生对写作内容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对教材上以“亲情”为写作话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个小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课前向学生提问几个与亲情相关的问题,例如回想下过去你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景,说说你觉得亲情像什么?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它们用图像或者一句话描述出来。再次,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自己的图画或语句展示出来。最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将想法写下来。这种结合活动进行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语文写作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学生高度兴奋的状态,使自己精神高度集,并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
(二)以课外活动带动写作,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写作题材。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外,亲近大自然。如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观看电影后可选取课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故事里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让学生描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课外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丰富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加强写作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写作能力能否提高,不仅和知识积累的多少有关,而且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相关。加强学生日常写作习惯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对作文的字数、题材、形式不限定。学生可以描述自己的生活日常情况,描述自然景色,还可以自由地想象,谈谈自己的理想等。通过不限定学生写作的内容,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纸和笔将自己想写的内容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让学生乐于写、善于写。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学。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水平不同。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写作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他们的差异情况进行具体教学。比如按学生的差异情况将全体学生分组,每组均有高、中、低学生,确保小组间的学生优势互补。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于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此外,各小组作文互换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索出有利于写作教学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具体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毕继万则进一步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需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而且要使他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避免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以积极和宽容的态度沟通并消除误解,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慢慢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1.结合教材,从词汇、习俗、语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都含有许多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特色的文章,其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 4中,通过教授新单词“基督教”和“圣诞节”,英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节日和宗教,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外研版高中英语中每模块都有Cultural corner,即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对此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要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式英语中叫“football”,而在美式英语中叫“soccer”,美国人口中的“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其实是橄榄球“rugby”。在讲到这些时,老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用手而不用脚等。又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老师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但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则把二楼叫“first floor”,一楼叫“ground floor”。如此除讲清词语的概念部分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它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英美词语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出的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让学生进行诸如自我介绍、打招呼、道歉、购物、就医、请假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对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造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影视资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体验到西方文化生活氛围,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受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报告、文化知识竞赛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表情、手势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存储相关的文化背景内涵等各个方面知识,最终增加和增强其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明确的指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加强“文化教学”,通过多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7.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一、当前高中教育背景分析
当前受高考的压力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高中语文教育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很少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的现象。
二、联系生活实践,具体方法对策
从以上对教育背景的认识来看,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注重联系生活实践。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联系社会,讲解课文
语文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实践的切入点。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新教材中《内蒙访古》一文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一则报道:成千上万蒙古野驴因外蒙古生存条件的变化,进入我国内蒙古阴山一带的乌拉特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当天就结合《内蒙访古》的教学,由地理环境的介绍切入,告诉学生这一消息。学生对课文产生亲切感,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意识。
再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教高中新教材中诸子散文单元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语文活动,举办题为《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讲座,除介绍了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儒家成为封建社会至尊地位的背景、原因知识外。还可以着重分析儒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从而帮助学生辨正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提高了他们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强,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2.关注社会,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教育的形式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让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例如,语文课上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教师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再如,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记得,在我开展类似活动的课上,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我深深感受到,学生们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加强引导!
3.注重观察社会,写作反映生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我认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包办”、“满堂灌”的陈旧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观念。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象教条一样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引导、点拨、示范、督促等方面上,而所有这些都为着一个目标,即使学生懂得学、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持的态度:“你不会学,我教会你学,你不想学,我让你乐学”。
刘厚明先生说:“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都是练习出来的,好比游泳,不跳到水里去练习,就永远不会游”。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将写作方法交给学生,学生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亲自评改。如果我们的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只讲给运动员有关技能技巧的理论,在训练中发现有人动作不规范时,教练员就给包办了,这就可想而知,运动员是不会掌握其真正的运动技巧的。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写改分离”的教学法,这与教练员发现运动员动作不规范,就给包办了,又有什么两样呢?因此,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教练员的身份面对学生,学生的作文应写改统一。再说,“写改分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若想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应采用“写改统一”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应走出“写改分离”误区
我们中学生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教是为了不教”,即重在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的“渔”是指方法(捕鱼方法)。同理,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该重在向学生传导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探究,这往往比被动的灌输知识容易掌握,更富有创造性。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尽管这种探索所获得的知识暂时比传授来得少,但从现实来看,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有所得,提高了兴趣,学到了方法;从长远来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将更多。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来进行机械的分析、讲解,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不能用过多的篇幅来给学生作评语。而是应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去讨论、去发现、去创新、去自评,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