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网络管理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公司是以承建电力、水泥、玻璃、玻纤、电子、冶金等工业与建筑安装工程为主的多项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公司下属四个分公司、一厂和一所,在建工程分布广东、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省市。
由于公司施工队伍分散,地域面广,管理层次多,管理程序复杂。在贯彻执行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结构(如图1)。
由干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层次多,内容也较复杂,因而在文件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要使这样一个管理层次多、地域分布广的大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有必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在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的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及时反馈体系运行情况等方面,发挥办公自动化一一网络的快速、准确、全面和节省费用等的综合作用。我们设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结合,通过信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低费查询及适时信息共享;第二是质量涉及的各部门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流;第三是搭设企业与企业的供方、分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从而使各方面的信自、准确、及时地传递,随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动态,可以为实现我公司的管理方针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公司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2000年已建立了局域网,公司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处室均设有工作站,网上有各处室的管理信息随时可通过互联网在公司网站上查询。结合贯标工作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一个建立企业intranet网的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分两个阶段实现intranet的建设。第一阶段是对公司2000年建立的网络进行扩充和改造,通过网络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远程传递、存储和管理,并进行质量记录汇总整理,使得文件、资料及其他信息的与换版变得更为快捷,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类信息准确、及时地进行汇集;第二阶段完成整个lntranet局域网。由于施企业的分散性,第一阶段完成后仍不能满足体系运行的全部要求,因此就需要采用新技术来实现新的目标。intranet技术是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经济和便捷的选择。首先,intranet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使在质量环上涉及的顾客、供方和企业的经营、服务、工程、质量管理等部门建立了一种使用方便、低费用,不需事先的沟通渠道。其次,基于web的信息使任何地方、任何部门的相关人员可随时调用和查询最新的质量文本。再次,基于讨论型的信息交流可以使企业以顾客和反馈为核心的特定的质量问题展开跨部门的协作。另外,通过wib与企业mis中数据库的挂接,可以集中mis上有关质量管理的所有应用。因此可见,构成工ntranet后可以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目前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和实施。
目前在网上实施管理的文件与资料共为十一大类,它们分别是:质量保证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部门工作制度;项目部工作制度;项目质量计划;验证人员名单;其它人员名单;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
1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目录包含了质量管理手册的全部内容,可按目录逐条进行查询,也可按关键词进行搜索或返回至已查询过的内容。
2 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
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都可以按程序的主管部门及质量体系要求查询。
如:程序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处所属的"a级程序文件”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程序;管理评审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程序;质量策划和质量计划管理程序;文件和资料管理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等
再如:过程控制下属的“b级程序文件”包括:过程控制程序;施工人员资质控制程序;施工机械使用和维修管理程序等
3作业指导书
该部分包括“工艺”标准、“工法”和“施工方案”三类,每一类采用级联式菜单组织并在屏幕下方给予在线的信息提示,执行相应查询即可阅读相关内容。如“工艺标准”菜单下有:锅炉安装工艺;工业管道安装工艺;煤气管道安装工艺;水泥旋转窑安装工艺;玻璃熔窑施工工艺;钢结构焊接施工工艺等等。
4质量管理制度与项目质量计划
两类文件均可按不同部门或项目部查询(公司部门质量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部部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质量计划查询屏幕,略)
5验证人员名单及其他人员名单
备有验证人员上岗资格情况屏幕(略)包括内审名单、无损检测人员名单、质量员名单,计量员名单、材料员名单等,在屏幕上点取任一项即可阅读相关人员的有关资料,还备有其他人员查询屏幕如项目经理、焊工、起重工等(略)。通过输人查询条件,如输入某人的姓名或点取单位检、资质档后,选择其中之一,即可查阅某人或某单位或某类人员的情况,此举不但加强了人员的管理还可以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并可为培训的需求提供可行的依据。
6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及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
两张汇总表(图2、图3)动态地反映了二级单位及项目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汇
总表的填报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使体系自我改进的机制更加完善。
网上使用的文件均指定为“只读”方式,不得随意修改。对网上用户也根据不同使用要求给予了相应的使用权限。
我们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使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与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给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加快了办公自动化的过程。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公司各级领导和技术、业务管理人员普遍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在网上查询质量体系文件和各类体系运行的动态信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上所述,公司计算机联网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真正使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还需要作好第二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基于intranet的质量体系。
从建立质量体系应用系统的需要来看,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6.1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和控制系统
除、更新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资料,如质量方针、质量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项目质量计划、质量事故处理工作制度等文件和资料外,将标准、规范、检验要求、安全可靠性要求、质量记录、质量分析报告等也同时在网上。
6 .2建立质量信息研究处理系统
以顾客和各方面信息反馈为核心,对各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工期要求和施工进度、安全管理和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等环节,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处理工作。
6.3建立合同评审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决速、便捷的特点,通过项目的性质、规模、资金来源、设计进度、工期、质量和顾客要求等各个环节直接组织进行综合性合同评审工作。
6 .4建立合格供应方(分承包方)信息和评审系统
由材料设备处(工程管理处)定期经评审合格的供方(分承包方)名录,同时要求各分公司、项目部对其进行年度评审。
6.5建立技术支持系统,扩大对外联网范围,增加网上信息量。
在现有互联网的intranet信息网的基础上与internet联网,同时,完善公司内部的技术系统、财务系统、质量系统、物质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整体优势。
6.6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受控管理工作。
目前,我们在网上的体系文件、资料和有关信息等,都是“只读”的,对公司的各类报表管理也做到了分级共享和控制,但如何进一步按bg/t 19001-2008标准要求,对文件和资料实施更严格的受控管理,还需探讨和研究,下一步还要做好网络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2009年12月,网络管理终端所在的洞山站主节点NCP出现故障,造成对全网的监控失效,但SDH传输系统承载的各项业务仍在线运行,同时,次日视频早会召开在即,如果在此期间系统出现故障,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处理。为进行应急处理,故障出现后,将网络管理终端移至最近网元———局调度,但只能监控局调度单点,无法对其他各网元进行监控。最后,只能连夜驱车赶往较近的蔡家岗站网元进行监控,但由于洞山站NCP故障,在蔡家岗站网元却无法对局调度进行监控,仍然无法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此类故障自SDH传输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出现3次,故障时发现如果潘集站、蔡家岗站、顾桥矿3个主节点NCP出现故障,将无法监控其所辖的子环网所有网元。
1.2网络管理实现机制
针对上述故障案例,笔者从网络管理监控实现机制与原理出发,进行故障原因分析。目前,ZXONME300网络管理系统在层次上分为4层,由下至上分别为设备层MCU、网元层NE上的Agent、网元/子网管理层Manager、网络管理层NMS。SDH传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GNE为网关网元;LMT为本地维护终端;TCP为传输控制协议;f为网元和网络管理通信接口;F为NCP与Qx通信接口;Qx为NCP与网络管理通信接口;S为NCP与单板通信接口;GUI为图形用户界面;Q3/Corba为网络管理系统、子网管理系统与网元管理系统的接口;ECC为嵌入式控制通道。该网络管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遵循TCP/IP协议。设备层MCU负责监视单板的告警、性能状况,接收网络管理系统命令,控制单板实现特定的操作。网元层为Agent,对应设备硬件为NCP,其执行对单个网元的管理职能,在网元上电初始化时对各单板进行配置处理,正常运行状态下负责监控整个网元的告警、性能状况,同时,通过网关网元GNE接收网元/子网管理层Manager的监控命令并进行处理。
1.3故障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网络管理监控实现机制与原理的分析,可得出上述故障原因:SDH传输系统中各个网元的Agent(NCP)之间通过ECC接口进行连接,ECC采用光纤物理链路中的DCC(数据通信信道)进行通信,在设备间光纤连接正确的情况下,网元间能够自动建立ECC路由。具体可理解为各网元的NCP相当于一个路由器,其中存有网络管理软件访问各网元的路由表,如果某一NCP故障,对该点将不能监控,尤为重要的是,对于主环上的4个节点,其中的任意一个主节点的NCP上存有访问所辖子环各网元的路由表,一旦其NCP故障,所辖子环各节点将全部无法监控。
2故障解决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故障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设计了一种解决方案,以确保在SDH主环节点NCP出现故障时,全网仍然能得到及时、有效监控。
2.1总体设计思路
因SDH传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遵循TCP/IP协议,NCP相当于一个路由器,主节点NCP故障无法访问所辖子环网元路由,但只要能把子环任一网元的NCP(Qx接口)接入网络管理终端,将会实现对除故障节点外的整个子环网的监控。如果图1中的4个子环均采取此方法,将会确保任一主节点NCP出现故障时,除故障点外全网的有效监控。2.2解决方案结构根据以上设计思路,解决方案利用SDH自身的传输功能,在4个子环上各任取一个网元,将其网络管理监控接口(Qx接口)进行以太网接口至2Mbit/s接口的转换(ET—E1),通过SDH传输系统的2Mbit/s时隙传输至洞山站主节点,再经过2Mbit/s接口至以太网接口的转换(E1—ET),恢复以太网接口信号,连入集线器,经集线器输出至网络管理终端。任选网元的NCP监控信号转换流程如图4所示,图中DDF为数字配线架。
2.3监控实现
硬件平台搭建好之后,4个子环选取网元(任意一个)的NCP监控信息经ET—E1的转换传输至洞山站,在洞山站再经过E1—ET的转换,均接入洞山站的集线器,经集线器输出至网络管理终端。当主环4个节点网元的NCP失效后,可通过2种方法实现对除故障网元外全网的及时、有效监控。
(1)切换网络管理终端接入网元法。
当主环4个节点网元中的1个NCP失效后,将网络管理终端的IP地址配置成与对应子环选取网元的IP地址在同一网段,同时将选取网元的IP地址作为网络管理终端的网关,将会实现对故障主节点所辖网元的监控。该方法需在不同子环间切换,较麻烦。
(2)静态路由法。
静态路由法是对上述方法的改进,即预先在网络管理终端配置至各子环网元的静态路由,因除主环节点及引入节点外,子环网元共计14个,较容易实现。静态路由配置方法举例如下:选取的网元IP地址为192.1.12.18和255.255.255.0;所属子环某一网元A的IP地址为192.1.13.18和255.255.255.0;增加网络管理终端至网元A的静态路由:routeadd192.1.13.18mask255.255.255.0192.1.12.18。以此类推,对网络管理终端增加至各子环网元静态路由,实现对各网元的遍历。
随着中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计算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入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队伍中,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员就成了政府和企业急
需的人才。高级网络管理员培训势在必行,其课程的开发定位,有利用从事网络管理和服务或有意从事此工作的劳动者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快速掌握网络管理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提高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技能,成为网络管理和服务高级技能人才。
一、网络管理人员需求分析
据一份针对国内500多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虽有98.6%的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83.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
网上的应用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产品服务信息、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等较低的层面。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有占八成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市场急需大量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级网络管理人员。
目前,用工市场需求反映,网络管理和服务技能人才需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机关信息化管理和大数据工程的实施,急需大量网络管理人才。自政府实施数字化工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政府搭建的网站数量,全国已不少于15万个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从
业人员总需求数量较大。
2.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量猛增。目前全国已有企业网站300多万个,今后企业网站增长速度还将大幅度提升,未来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管理人才将不少于100万人。
3.现有媒体的网站和商业、专业性质网站对专业人才的渴求更是迫不及待,网站今后的发展更加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开拓。
作为珠三角地区,数字化工程的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网络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网络管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急需培养一支能从事网络开发、组建、维护及管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开发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岗位说明职业标准:2002年11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网络管理员职业的国家标准,为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提供客观、规范、统一的从业依据和资格要求。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促进稳定就业起到重要作用。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正常运行,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如,公司员工可以共享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或软件)的职业。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定位和排除错误,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技术咨询与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安全。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说明:是指从事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工作,并能承担监督、管理各种已有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确保网络中各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用户主机的正常运行,以及网络通信的畅通。负责企业中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部署、维护与管理,确保所管理的网络系统全天候正常运行,不出现大的问题,如,不能出现长时间中断,更不能出现长时间的网络瘫痪,当然用户提出的应用问题也不能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只定义了网络管理的5项功能: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故障管理、网络流量管理、计费管理和安全管理。目前安全管理则已自成体系,并且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学习内容上,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学生积极的参与,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往讲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并对教师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3.在教学方法上,行动导向型教学使用了一整套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等。
我们主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开发,并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校企协作和实操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开发采用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工作岗位任务分解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
图1
高级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高级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岗位课程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级网络管理员课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内容:
■
图2
职业道德包括:基本知识、职业守则。高级网络管理员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学习职业守则做到:遵纪守法,尊重知识产权、爱岗敬业,严守保密制度、爱护设备;团结协作。
基础知识包括:电源系统基础知识、空调系统基础知识、消防系统基础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主要有:数据传输与通信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基础知识、网络设备基础知识、网络管理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英语专业术语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有: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劳动法的相关知识、国家有关信息网络的法律法规。
工作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按照高级网络管理员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课程培训内容包括以下相关知识,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目标。
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采用新型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师一边演示,学生一边模拟实操,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并结合企业网络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具体教学课程安排如下:
■
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训课程4∶6比例组织授课。
跟岗实习。通过到学校的中央机房观摩学习,真实了解网络组建,并分批安排到计算机网络集成及开发公司跟岗实习,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学习和训练网络组建及日常维护的经验并参与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工作经验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接,从而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更快地适应网络管理员岗位技能要求,成为企业急需网络管理技能人才。
四、课程开发的改进思路
职业培训专业课程的开发围绕素质教育和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培训结业后学员及使用单位的跟踪调查,共回访约20名学员和5家企事业单位,对培训后的课程评价,总体反映良好。同时提出本培训课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课程通用性强,但与岗位对接性不够,培训教材实用性有待加强;对于从事集成组网岗位的可否提供操作手册和工作流程;对于从事单位网络维护的希望课程提供常见故障排查手册,以便于日常实际应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课程开发中,将从以下方面
改进:
1.进一步明确课程开发定位。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使职业培训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
2.加强培训目标与岗位对接。紧扣社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应用特色。
3.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解决职业标准的置后问题。
4.以职业鉴定与用工单位使用评价相结合,采用学生就业跟踪机制,不断收集企业用工评价完善教学内容和操作手册。同时,培训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培养学习能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网络管理员,2008.
[2]李希敏.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
[3]张六成.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调查报告,2011.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674-01
2008 Network Administrator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Examination
ZHANG Zhi-yo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analyse the examination of Network Manager held in May,2008.This examin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at one part held in the morning and the other held in the afternoon.we also analyse the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exam.
Key words: examination of network manager; structure analysis; difficulty analysis; qualification and level test
1 引言
2008年5月网络管理员考试试题,是全国软件水平考试中的初级级别的考试。本次报考人数全国近4万。通过该考试可以获得相应的助理工程师的职称。本次网络管理员考试题目结构组成和以往的考试成相差不大。难度稍微有所加大。
2 应试指导
由于该考试直接和职称挂钩,同时10多年的考试建立起来的权威性。得到众多考生的认可。同时与国际厂商认证想比较,考试费用较低、涉及的知识点全面―不光考察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也考实际的应用知识。涵盖的计算机课程有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原理、软件功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工程等十几门。其难度高于同等级别的CCNA和HCNA。
1)适合报考考生的要求:由于其难度相对太大,建议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能力,选择考试的级别。一般网络专业的在读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可以试一试这类型的考试。一般其他专业的人员,需要自学大部分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要积累一定的网络交换机、路由器、Windows服务器、Linux服务器的实际管理经验以及一些网页编程的知识。由于是初级考试,相对其他级别的网络工程师考试是容易的。复习对路,就没有太多的难度了。另外,不要指望一年就通过,因为考试分两个部分,且都要求达标,才可得到证书。如果题目出偏题或者不对自己胃口。有可能一部分不易通过。因此,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要多考几次,一般作一年两次考试的打算,一旦走上此路,就造成不要放弃。
2)仔细研究大纲:大纲是考试的指南,只有认真研究了大纲才能制定出合适的复习计划。这里要强调的是,编译原理和高等数学不再是考试大纲所要求的了。
3)选择辅导用书:选择辅导用户是通过考试的关键,目前有些考生使用的辅导材料过于老化,对考试不光没有帮助还有误导的作用。这里建议使用徐峰老师主编的《网络管理员冲刺指南》、和朱小平、施游主编的《网络管理员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第2版)》。
3 上午试题结构分析
上午考试英语部分由原来的10分缩减为5分,网络应用的考点相应增加5分。其他考试的分值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表1是按题号对应的考试内容。
4 下午试题结构分析
下午的考试题目依然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题型设计上,没有多大变换;
2)题型基本上覆盖了考纲中的各个考点;
3)根据近几次网络管理员考试的对比,基本上与往年的考试一样考察Linux基础、Windows服务、网络管理与设计、安全和html、ASP。但在各个大类的基础上,着重的考核处有些不同。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试题分析进行比较。
5 总结
总体上来说,本次考试试题难度还是不大的。只要作好历年试题和掌握了网络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应该能比较轻松的通过该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
“网络管理”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大量知识的灌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下降,已不能满足深入学习和理解网络管理本质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需要强调专业课程的纵横连接,在专业体系中讲授课程的核心内容。文章结合网络管理的教学经验,从课程体系和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探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 “网络管理”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网络管理与网络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学生通过“网络管理”课程,接触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知晓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相关协议及简单开发等。课程中既有对协议知识的直接应用,也包含对网络管理知识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网络管理课程,通常网络原理作为先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可以并行讲授,而网络安全等课程作为后续课程需要网络管理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网络原理,学生学习到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协议,在网络管理中会充分利用网络协议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同期课程也会与网络管理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网络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配置管理也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包含了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协议分析与网络系统简单开发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入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管理协议、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和系统开发等内容综合了前期知识在网络管理的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应用。作为网络管理的入门,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展开,比如网络安全管理包括入侵检测、病毒防范和防火墙技术等,但只介绍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并留有足够的空间。此外,以配置管理和简单网络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的实践环节在网络管理课程中占一定的比重,能加深学生对网络管理的深层次理解。
课程涉及内容较多,如果只是大量知识的灌输,会导致学生感觉内容繁多,学习困难且无趣。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课程体系的观点,从全局的角度了解“网络管理”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强调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做到融会贯通,互相借鉴。同时,实践环节的设置也会让学生对“网络管理”的实用价值有直观的认识,知晓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管理方法。
2 “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需要和目前主要的“网络管理”课程教材[1-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1 一个完整体系
“体系”的观念贯穿在课程的始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专业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网络协议贯穿在所有课程中,各门课程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协议的不同应用方式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其次,网络管理课程本身也包含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无论网络管理系统的具体技术怎样变化,从复杂网络中抽象出的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是不变的。体系结构中包含的管理对象、管理进程、管理信息库和管理协议四个部分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2.2 一个核心协议
网络管理中最重要的协议是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由于TCP/IP的广泛使用,作为TCP/IP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SNMP也获得了广泛的业界支持,成为工业标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网络管理协议在体系结构中的地位,SNMP在管理进程与管理对象通信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需要详细介绍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格式、操作命令的封装、报文的发送与接收。同时,作为一个应用层协议,SNMP对于传输层协议UDP的使用,可以印证协议分层的基本概念。另外,由于SNMP的演变,三个不同SNMP的版本SNMPv1、SNMPv2、SNMPv3协议间的变化和演进也是学习协议工程中协议改进的最佳案例。再者,在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系统也不是凭空构建,分层构架和开发也要建立在SNMP协议的基础之上。从体系结构、协议本身、系统开发等方面,SNMP的重要作用都有所体现。
2.3 一个数据库
在网络管理中,网络的状态需要通过收集管理对象的工作参数得到,这些参数对应的数据存储在网络一端。针对数据的特点,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设计了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MIB)。虽然MIB在数据管理的功能上与关系数据库相似,但MIB的语法表示、数据类型、存储模式和访问方法都有所不同。MIB的描述采用管理信息结构(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MI)来定义了结构化的管理信息,规定了如何识别管理对象以及如何组织管理对象的信息结构。MIB中的对象按层次进行分类和命名,表示为一种树结构,对MIB的访问通过SNMP的命令封装。在讲授过程中,一定针对网络管理数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MIB与普通数据库的区别。
2.4 一个典型管理系统
网络管理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一个通用网管系统。介绍一个基于SNMP、包含主要网络管理功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对于学生认识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和部署十分必要。在教学中,以HP公司的OpenView为例,通过介绍典型网络管理系统如何在成熟的框架下,利用SNMP协议和MIB搭建网络管理系统,实施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五大功能。另外,系统的分层构架和模块化设计是对软件工程课程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提高,对简单管理系统的开发也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2.5 一套配置管理
网络互连设备和服务器的配置是网络管理中重要的功能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结合实践环节,可以认识到配置管理的必要性和网络管理的实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与网络管理的实际应用较为贴近,但学生平时接触到互连设备和服务器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加锻炼和培养。
总之,本课程既有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又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协议、系统、配置和开发。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五个一”,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大体系和网络管理课程本身的小体系中,应该紧紧抓住网络管理的本质,将网络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 “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结合“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3.1 概念的讲解一定要深入
网络管理课程中的概念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淹没在各种术语中。一定要结合应用背景,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实质以及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的功能。例如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的“管理对象”,在教材[1]中被叙述为“网络中可以操作的数据”,这种描述较为表面,不能完全揭示管理对象的实质。实际上,管理对象是对网络中被管设备工作参数的封装表示。按照面向对象中封装的概念,就是把被管设备中需要采集和控制的数据抽象出来,表示被管设备本身,并通过接口实施数据采集和设置的具体操作。结合了面向对象中封装的概念,很容易就能理解管理对象是对被管设备的数据级别的抽象。
3.2 实践环节需要突出应用价值
网络管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实验的设置一定要结合实际,多练习在单机虚拟环境下模拟不完全或不容易操作的项目。常用的互连设备、防火墙和应用服务器的配置等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一定要在网络环境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实验。实践环节的设置一定要精简,突出实用价值,让学生在有限的上机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网络配置管理的技能。
3.3 系统开发中强调框架和协议的使用
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是“网络管理”课程中的组成部分,通过简单的开发加深对网络管理系统的理解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分层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基本思想都可以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加以体现。通过协议软件、功能软件和用户接口的分层,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包如SNMP++或者WinSNMP进行功能模块和用户接口的开发。简单的开发练习是基本协议和基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实施,是对前期面向对象、分层设计思想的应用和提高。
4 结语
“网络管理”是网络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作为“网络管理”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在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学的专业课程知识,做到在一个自洽体系中承前启后,按需教学。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最好能结合网络的新技术如IPv6网络的发展,多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杨云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云红艳,杜祥军,赵志刚.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蔡灿辉,陈婧,辛明海.网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郭军.网络管理(第3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