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道手法与茶道礼仪

篇1

关键词:

安土桃山文化 茶庭 空间设计 禅宗思想

中国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94-02

茶庭作为进入茶室之前的隔离尘俗、放弃烦忧的空间,具有时空转变和心理上的过渡作用。茶庭文化于一小块天地中通过一方竹林、几块素石、朴拙的木材、水景等自然要素,浓缩了景观元素精髓,追求朴素的野趣,创造出写意的山水景观。

1 日本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概念界定

1.1 安土桃山文化时期

应仁之乱后,日本战火丛生、民不聊生,织田信长决定一统日本,再了室町幕府最后一个将军足利义昭后与丰臣秀吉一起称霸日本,分别定居安土城和伏见城(因遍植桃树,又名“祧山城”)。由此,历史上把1573年-1603年这一时期称为安土桃山时代。富商和大名阶层经过发展逐渐繁盛,佛教虽仍对造园活动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逐渐减弱,西洋文化开始传播,茶道日渐盛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征。虽然,这一时代持续时间比较短,但是茶庭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形成和发展。

1.2 茶庭空间的内涵

茶庭又名露地,随着茶道技艺的日臻完善,茶会与斗茶之风盛行,茶人们开始探索与茶室相合的庭院景观的营造技法,逐渐形成了茶庭。其主要布置手法为茶室前方四周以篱墙围合,中间有步石和石板铺就的小路通往茶室,路旁沙石树木层层掩映,相较于枯山水庭院的抽象挥洒,更具有自然的真情实境,看似朴拙无华,于细微之处却匠心独运。安土桃山时期的茶庭露地则称为中世茶庭,江户时代的茶庭露地被称为近世茶庭,近世茶庭是由中世茶庭发展而来。

2 茶庭的历史源流及类型

2.1 茶庭的历史脉络

日本的庭园发展至桃山文化时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飞乌、奈良、平安时代早期的池泉式庭园营造多受中国造园思想的影响,道教的宗教观和哲学理念对园林营造也产生深远影响,以池作海,以岛作为蓬莱、方丈、瀛洲的缩景,“一池三山”式的园林有追求永生之意,是对中国造园思想的舶来期。奈良、平安时期在池泉式庭园的基础上,“净土宗”的影响下,园林渲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安逸与舒适,出现了净土式园林。

镰仓时代则是园林艺术转变的第二阶段,虽然庭园的设计还是以岛为主,但是庭园的游览模式发生了转变,由池泉式舟游庭院逐渐回游式,大型庭园中,在池的中心增加了湖心岛数目的同时点缀以亭榭瀑布等景观,游览路线也是回环式的。在此期间中国的佛教禅宗传入对日本的思想、造园艺术以及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较之之前造园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佛教中的得道高僧为了寻求道法的体悟,隐居于深山岩窟之中,加之从奈良、平安时期,日本即接受了中国茶文化,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开始传播。这一时期的园林逐渐与日本的民族文化融合,这都为后期茶庭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第三个阶段室町时代,源自中国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达到顶峰,贵族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镰仓时代园林与山水画高度契合,已臻平易、谦逊和朴拙的至美之境。园林的表现形式在此阶段形成两种趋势,一种仍延续了之前平安时代的“湖岛形式”,同时园林已经独立于建筑而存在并可以多角度欣赏。另一种形式即为平庭又称枯山水,源自中国禅修形式以追求苦行和自律,来得到感悟。受此影响造园艺术摈弃了池泉式庭园的表现形式,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段以白砂、砾石来表现云雾或者海水、湖水,用亚石来象征山川,配以苔藓、绿植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出的园林景观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蕴含了深沉的哲理极具禅意。

在安土桃山文化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但是在平庭和池泉式庭院继续延续发展下,创造出新的庭院表现形式即茶庭。平安、镰仓时代即中国的唐朝时,水墨画开始传人日本。奈良、平安时期,茶文化即传入日本,并在贵族、僧侣等上层社会发展开来,日本开始了栽种茶树、制茶、煎茶的活动。镰仓时期仿效宋朝,“斗茶”流行,伴随而来的茶道礼仪的逐渐发展,室町时代把禅宗思想引入茶道,茶道技艺与禅宗思想逐渐及日本文化结合进而本土化。安土桃山时代,武士阶级力量壮大,茶道成为其修生养性的必修课。茶道文化以寺院为中心获得了至上而下的推行,以此,为满足茶道礼仪与审美,并使茶、禅、画结合的造园技艺得到成熟发展。

2.2 茶庭的类型

茶庭面积相对较小,有时会附设在平庭或筑山庭之中,是为满足茶道礼仪,同时为提高品茶意境而创作的园林形式。可分为禅院茶庭、书院茶庭、草庵式茶庭。根据茶庭的规制大小又分为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等多种形式。禅院茶庭多分布于寺院之中,庭院结合枯山水景观,极具视觉张力,同时枯寂的氛围更能引入深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遗存为以茶道闻名遐迩的禅宗文化中心――大德寺孤蓬庵。书院式茶庭较为豪华,在大型园林空间中较为常见,路线安排上多采用“回游道路”的形式,布置“露路”联通不同庭院空间。

3 桃山文化时期茶庭空间的设计手法

篇2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种植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名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简谱、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篇3

茶道是日本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表现日本人审美意识的艺术形式。茶道,即品茶之道,是人们追求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的过程。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其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日本茶道对日本人而言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熏陶,它在饮茶过程中使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伦理思想,同时通过饮茶品味人生哲学。

1 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八世纪,茶及茶文化就随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传入日本。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承袭,并结合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日本人的独特个性,形成具有日本独特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据日本《茶经详说》中叙述:“本朝圣武皇帝,天平元年召百人僧侣入内讲般若,次日行茶礼。”由此可以看出,茶被当时的日本人视为来自天朝上国的珍贵药物,极为珍贵。由镰仓时代开始,由曾留学中国的荣西禅师将品茶文化带入日本,荣西禅师通过对中国《茶经》的研究,写出了《吃茶养生记》,该书是日本第一部关于饮茶的专著,这也为日本的茶道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当时,茶叶与饮茶只为上层社会所专属。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直至正庆时代,在日本民间便兴起并流行“斗茶”。茶文化真正开始形成是在日本室町时代,此时茶树被普遍种植。随后,大应国师和一休和尚将饮茶仪式传入日本,在继承和发扬饮茶文化的过程中,村田珠光将禅道融入饮茶活动中,形成了典雅的品茗形式,开创了“茶禅一味”的草庵茶文化,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到安土桃山时代,在以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为核心的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在千利秋时代大道繁荣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发展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日本茶道文化。即便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日本上层社会的引进和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发展的基础上,使茶道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文化内涵的综合艺术。真正流行于当今日本的茶道则是在16世纪由茶道大师千利休所创立,千利休继承了前人在茶道文化中的修养,创立了强调环境幽雅、追求器具之美独具日本风格的正宗茶道流派――千家流。千利休去世后,由其后代继承其茶道技艺,分别形成了“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传至江户时代,建立了“传宗接代,不出祖流”的“家元制度”,“家元制度”为茶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当今的日本茶道流派中,最著名、人数最多则是“里千家”流派。如今,日本茶道流派众多,其中的三千家最为出名,除此之外,在日本仍存在着很多非主流的茶道流派。虽然每个流派之间的形式、手法不一,但总体来说,在思想精神追求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虽然茶文化并非起源于日本,但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以及茶道中众多名家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在当今的日本,作为传统的文化艺术使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竞相追逐。

2 茶道的文化内涵

十九世纪,日本的茶道及其文化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并广泛的进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现代生活的日本人来说,茶道是集精神文化、道德修养、审美与社交相结合的行为活动,如今的茶道文化体系已涉及艺术、宗教、哲学、经济甚至是政治等广泛的领域,茶道文化体系已成为体现日本综合文化特色的主要途径之一。禅宗思想对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深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在禅宗的思想基础上还包含了儒家、道家和神道等其它门派的不同思想。虽然这些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但最终还是以千利休的禅宗思想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清、敬、和、寂的精神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真谛之所在。首先,清所体现的是日本的民族习性人们试图通过对茶室、茶具的清洁要求来达到对自身心灵的净化。这正是千利休在其《南方录》中提出的: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无垢的净土,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茶道文化追求清雅的环境要求。其次,敬是茶道文化中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部分,指参与到茶事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即所谓禅宗佛教“心佛平等的精神”的体现。在等级区分严重的封建时代,这种追求平等的精神文化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同时这种追求平等的品质在日本神道精神中也有体现。在日本的道德礼仪中,“敬”不仅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同辈的敬爱,同时,“敬”在日本人眼里也是“礼”的同义。在现代日本社会生活中,“敬”、“礼”无处不在,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人本从小便接受严格的行为规范教育,既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也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言行谨慎”的民族个性特征。第三,和即和谐,是茶事过程中行为与内心的和谐与和悦,是人与人之间追求心灵和谐默契的表现。使人们希望通过品茶进行思想交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正所谓以和为贵,茶礼、茶乐乃至茶艺,无不广助人道之和,此乃人生哲学之真谛。有学者认为,和乃是贯穿日本精神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日本价值观的体现。最后,寂即放下心中杂念、思虑,达到心无所念想的心灵境界。寂与清合为清寂,是指人的内心从心有杂念至内心无虑的清净心灵的过程,茶道则是达到该境界的有效之手段。茶道之“寂”便是不与俗世同流之意,也是茶道所追求的最终之境界,即是茶道存在的意义。饮茶之人在茶道过程中独享寂静的个人世界,与世无争,真正感受到心灵的归属,是人们新的价值追求的起点。

3 日本茶道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3.1 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讲求“大和”精神的民族,其精神文化来源于其岛国特征、中国儒家思想及现代西方文化。从日本的茶道文化中可以看出,日本这样的一个由他国文化发展而来的民族,如今形成了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如日本的茶道文化追求纯净思想境界,以达到磨练意志、提升品性的目的。日本的茶道已成为提高本民族精神追求、完善民族意识形态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工具,茶道的境界也是日本民众渴望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形成。

3.2 对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日本茶道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日本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了解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效渠道之一。在日本许多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中都有专门的教学课程,这在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被作为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形成了日本人不断发展期传统文化艺术的途径。青年一代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文化艺术,继而融入现代文化艺术因素,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化技术特性。此外,随着日本文化在世界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国家通过日本的茶道了解、认识日本民族,也为日本文化的发扬光大铺平了道路。

3.3 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日本的茶道文化也对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首先,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独具日本特色,为此也吸引了世界众多游人对日本及其文化的目光,极大的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旅游市场,提高了日本旅游及外汇收入。其次,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日本茶道及相关产品成为世界了解日本的途径之一,也使得日本的茶经济迅速发展。最后,日本的茶文化不H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茶、茶道及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日本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

茶室;茶文化;多元表达

现代茶室是人们休闲生活中主要的文化消费和社交场所,具有品茶、学茶艺、交流、娱乐等多种功能。由于建筑体量通常不大,加之其功能、动线相对简单,因而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茶室建筑因其以茶饮这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其设计需要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公共生活需求和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手法表达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1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的物质功能,更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文化价值。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中指出:“茶不仅是以其历史悠久,文人爱好,诗人吟咏而与文化‘结亲’,而且它本身就存在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从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到茶为人际关系的媒介,这样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吸收了儒、释、道德哲学精华,与文学、艺术、民俗、养生等相融合,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演化出茶道、茶德、茶书、茶具、茶会、茶境等多种形式,其精神内核在重德、尚和、崇俭、贵真,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美学理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国茶文化在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文化。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引入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之后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独特的茶道文化,成为东方茶文化最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崇尚庄周玄学,重精神,轻实用,是高高在上的礼仪,是日本的精英文化。

2传统茶室建筑对茶文化的诠释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拘一格,茶室建筑也因之呈现出多种形式。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茶楼、茶馆通常立于街边闹市,内部通常设有厅堂和雅座,规模较大的还会设置戏台,空间开敞通透,建筑与室内陈设以中式为主,注重营造轻快热闹、闲适自在的气氛。而文人雅士、僧侣道士的茶饮活动则更追求清雅之风,重视茶境的品味。自唐宋以来文人饮茶除了在宅中设置专门的茶寮以外,松间、竹下、泉边、禅寺、园林、山野皆为品茗论道之佳处,晚明时期则盛行在宅园中专设茶寮或结合书斋、厅堂等建筑设置茶饮空间,选址多位于幽静明爽之处,建筑体量轻盈,空间简洁素雅,门窗巧借园景,使建筑内部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若明窗净几,花喷柳舒,饮于春也。凉亭水阁,松风萝月,饮于夏也。金风玉露,蕉畔桐阴,饮于秋也。暖阁红垆,梅开雪积,饮于冬也”,四季变幻的园景与山林之趣融入茶饮之中,而清雅茶香、精美茶器、悠长琴音、鸿儒谈笑又使茶室与园林空间充满诗情画意,茶文化与园林建筑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统一。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怡然自得,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虚无空寂的观念影响而趋向追求清冷枯淡的境界。举行茶道的茶室建筑及其附属庭院茶庭在日本茶道的日臻完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型制,成为日本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茶室与茶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创造的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一定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茶室以柱子承重,柱间填充泥土墙,设置“下地窗”,室内空间从榻榻米延伸到檐下空间,再由檐下空间进入庭院,再到篱笆墙外的远山,层次丰富,意境悠远。建筑材料以木、土、竹、纸为主,在风吹日晒之后洗尽铅华,朴素简淡,融入自然,尽显日本茶文化中对枯寂、清冷、残存之美的追求。茶庭是进入茶室之前的园林空间,也称露地,其构成元素和布局形式都遵守一定的规则。飞石、矮松、蹲踞和石灯笼是茶庭中必备的景观元素。拙朴的飞石是进入茶室的小径上铺筑的踏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遍植的矮松隐喻茂盛的森林,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清冽的山泉,古朴厚重的石灯笼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具有很强的禅宗意境。

3现代茶室建筑设计对茶文化的多元表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茶室建筑在对茶文化的诠释中十分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运用地域性建筑材料和多种造景手法,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处理质朴,让人在品茗中与自然对话,体验“茶禅一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还通过富有时代特点的创新设计,综合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光影声音等元素,表达现代人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和精神需求。

3.1传统材料再设计凸显茶文化特色

传统茶室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木、石、竹、纸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在现代茶室设计中,通过对这些材料再设计,既保留其质感和韵味,又改良了材料的性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隈研吾在长城脚下公社“竹屋”项目中,在竹子中灌入混凝土,使之具有了承重功能。用这种新竹材搭建的“茶室”成为“竹屋”的亮点。围合茶室的竹条纵横交错,缝隙宽窄变化有致,与透明玻璃顶棚结合,使空间界面似隔非隔,长城风光若隐若现,颇具禅意。整座建筑仿佛竹林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般,“消失”在自然环境之中,东方茶文化和艺术气质尽显其中。上海徐汇区的青田砚是一座由旧仓库改造而成的文人空间,集茶室、餐厅、酒吧和书院为一体。台湾建筑师林琮然以白墙黛瓦、青石白砺、原木修复建筑本体,借砚台为题,在空间内植入一墨池,池边依照富春山居图内山的走势,起伏转折,流线型的现代艺术陈设与传统老屋空间相得益彰,营造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3.2现代材料演绎茶文化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演绎茶文化的风雅不必一味地复古,通过巧妙运用玻璃、金属、清水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同样可以在现代物质形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完美的平衡。美国建筑师DavidJameson在贝塞斯达的一座郊区住宅后花园中建造了一座茶室,灵感来自日本灯塔,用两榀青铜龙门构架吊起一个玻璃小屋,用作茶室和静思室。悬空的造型简洁素净,室外竹林荫翳,室内光影斑驳,环境清幽,极富日本茶道文化“空”与“寂”的意味。2015年在日本天台宗寺院的青莲院里展出的“KOU-AN玻璃茶室”是吉冈德仁设计的作品。茶室被置于220米高的寺庙前木制平台上,建筑师运用厚薄不一、角度不同的玻璃构建了一个四坡顶空间,地面和台阶都由厚实的玻璃块构成,表面的波纹让人联想到水面涟漪。玻璃反射周边景物,使建筑“消隐”在自然中。坐于茶室内,视线远眺皆是天空、云霭、远山,目下所至是古朴的茶器和玻璃折射出的彩虹,日本茶道中对自然本质和内在感知的欣赏被现代材料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

3.3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创新茶文化体验空间

现代茶室建筑因其尺度较小、功能简单、造型自由等特点,为建筑师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新锐建筑师利用最新数字化设计理念和技术表达现代茶文化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位于上海创盟国际J-office办公区后院的五维茶室是对基地上原有的一栋屋顶已经塌掉的仓库房的再建。建筑师在建筑中设置了一个趣味性的连接空间以串联内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这个通过扭转放样得到的非线性六面体使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形态呈现多维度的变化,创造了新奇独特的空间感受。2010年8月东京大学建筑系和哥伦比亚大学GSAPP搭建实验室的学生们完成了一次户外搭建活动,三个小组分别从破碎的茶碗、传统茶道的序列和茶道正在进行的时刻为设计切入点,采用数字化设计软件grasshopper建模,用数控切割机将9mm和12mm的胶合板切成不同构件并组合搭建出新型茶室,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与国际流行的数字技术有机相结合的体验性空间。

3.4光影流转渲染茶文化意境

光是一种建筑语言,英国著名建筑师罗杰斯曾说:“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大木山茶室就是一座用光线来表现茶文化的现代建筑。浙江松阳水库边的大木山茶室由一个公共茶空间和两个独立庭院茶室组成。建筑采用双坡屋顶、深色清水混凝土材料,与周边民居和谐相处。通高的玻璃窗和顶部通长的天窗为每个空间提供自然的漫射光线,一天中光线投入角度和明暗的变幻,为室内渲染出张弛有度的节奏。午后阳光形成的树影、水波投射在墙面天花,营造出动静相宜的氛围。徐甜甜在建筑最南端还设置了一个冥想空间,面向西侧湖面开设的圆形开口,将湖景引入视野,洞口形成的两个光圈随夕阳西下逐渐交汇变暗。光与影在这座茶室中将时光流转浓缩成一副动态的画卷,伴随袅袅茶烟,令人沉静自省。

4结语

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茶室建筑的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建筑师在继承传统茶室设计思想和手法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多元化诠释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玲援中国茶文化[酝].北京:中国书店,1998

篇5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洁芳.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J].艺海.2011(07):191

[2]崔陇鹏,李红艳,喻梦哲.日本室町———江户时期的茶庭演变研究[J].中国园林.2014(02):109-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