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损失

社会经济损失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2: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会经济损失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经济损失

篇1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发生灾害的几率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83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5个位于山地丘陵和黄土沟壑区,其中52个城市经常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害,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例如,2008年汶JiI‘5•12”特大地震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明显恶化,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10年肃南县“7•29”关山村观山脑大型泥石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陇南“8•12”特大洪灾都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

2.1脱钩模型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率与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变化率的正负及大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分为6种类型,即相对脱钩、扩张耦合、负向耦合、衰退脱钩、衰退耦合、绝对脱钩,见表1。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中,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A)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曰)作为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将甘肃省历年常住人口数(C)和GDP(D)作为社会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地显示表1所体现的关系,把平面坐标系划分为6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关系类型(图1):I区表示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于地质灾害增长;I1区表示扩张耦合,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慢于地质灾害增长;lI区表示负向耦合,即经济出现衰退,但地质灾害却在增长;1V区表示衰退耦合,即经济衰退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大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区表示衰退脱钩,即经济衰退,地质灾害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小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I区表示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但地质灾害减少。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前面所列指标,选择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年末常住人口数和GDP等指标,从《甘肃年鉴(20o5—2009)》、《甘肃发展年鉴2OLO)及《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2011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甘肃统计信息网、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中获取甘肃省2004-2010年的历年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处理和计算,计算时均以2004年为基准年,其结果见表2、3。其中,受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甘肃省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显著增加,因此研究中剔除了上述两年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消除极端地质灾害事件对该年全省地质灾害统计的影响。

3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将地质灾害发育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4种对应关系,见表4。

3.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关系,说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分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3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问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扩大;2006、2008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说明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4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疾病经济负担,我国卫生经济学界作出了含义基本相同的界定。杜乐勋、张爽,曹培文、印石等在他们各自编写的教材中所给出的这一界定甚至是一字不差:“疾病经济负担是由于疾病、伤残、死亡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为防治疾病而消耗的经济资源”[1][2](以下简称“负担―损失”论及“负担―消耗”论)。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界定。“负担―损失”论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把病伤、病亡后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其实它们是不能等同的:第一,不仅直接给负主体随患者死亡而不存在,而且治疗疾病的这一致负原因也同时消失,这样,疾病经济负担也就不能存在。人都死了,还说他在添负,这岂不是对死者的冤屈?第二,不论治疗与否,疾病本身与经济损失之间有必然联系。一旦患病,即使不医治,也必然带来降低生产工作效率、减少劳动时间等损失。疾病经济负担只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而与忽略治疗的疾病本身没有必然联系。病而不治,只有经济损失而谈不上经济负担。“负担―损失”论虽然对此作出了严格的文字界定,但它还是把与疾病防治没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损失同与疾病防治有必然联系的疾病经济负担等同起来。“负担―消耗”论恐怕也有问题。其一,它所谓的社会经济资源是指其使用价值还是指其价值?若指使用价值,则不可计量;若指价值,则那些用自采中草药和祖传秘方治病的经济资源是没有价值形态的,因此没有统计口径。其二,这种负担的主体是指社会还是指个人?若指社会,这一界定当然是可取的。但若指个人则有谁会把抹红汞、贴膏药和用草药、土方治病之类的经济资源耗费视为疾病的个人经济负担呢?又有谁把医保报销额度内的资源消耗视为个人的经济负担呢?

我国卫生经济学界还有把疾病经济负担等于疾病成本的界定。“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3](以下概称“负担―成本”论),这同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众所周知,成本是生产产品所花费的各项费用总和,它有预付性、补偿性、获利性特点。成本是生产经营开始之前的垫支或预付行为,而生产经营又是人的预定目的性活动,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就是疾病成本的话,那也就是说疾病经济负担是患病之前的预付行为,并且这种预付以生产疾病为预定目的。事实上,疾病经济负担正好与此相反,成本不仅仅是生产经营中的耗费,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市场补偿。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又叫疾病成本的话,那么它能获得市场补偿吗?假如它也能补偿回来,那它又怎么成为经济负担呢?成本和利润是相对应的经济范畴,成本预付是为了预期利润。如果说疾病经济负担是疾病成本的话,那岂不是说前者也有预期利润吗?话说到此,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分析只有对被负者所言才是道理,否则对给负者(医院)来说,“负担-成本”说就能成立。医院治疗疾病,需要预付医疗成本,医疗成本可以从患者那里获得补偿且可获得合法利润。但是,即使依了这样的辩解,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疾病成本也有其它问题。其一,从来的经济负担包括疾病经济负担在内,其主体主要是针对被负者而不是针对给负者而言的,我们能把医院为病人治病的收费、敬老院的托养收费等等给负行为看作是医院和敬老院的经济负担吗?其二,把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疾病成本还有使负担缩水之嫌。因为医院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不仅是它的医疗成本,还有其相应的利润。假定医院治愈某疾病的总共收费10000元,其中8500元为医疗成本,1500元为医疗利润。我们有何理由认为,只有8500元的所谓疾病成本才形成患者的经济负担,而1500元的医疗利润却不成为他的经济负担呢?可见,医院通过给负能够形成被负者的疾病经济负担的是它的治疗成本加利润的整个医疗价格。

综上所述,目前卫生经济学界关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存在着过与不及的弊端。所谓过就是“两头宽”,即把包含在工资中的必要的医疗费用和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两因素都计入疾病经济负担;所谓不及就是“中间窄”或者严,是指将疾病经济负担等同于不含医疗利润的疾病成本。这种宽严失度的理论界定,给医疗卫生实践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首先,降低了健康回报效应程度,给医治疾病的积极心理蒙上不应有的阴影。疾病经济负担无论对于给负者还是对于被负者而言,都是为了提高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从经济的角度看,健康回报效应程度是疾病经济负担和健康产出的比率。在健康产出为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经济负担愈重,效应程度就愈低。在“负担――损失”论的界定中由于存在不实的负担虚张,因而必然降低健康回报的效应程度,进而从经济上降低治疗疾病的心理乐观系数,甚至降低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责任的社会评价程度。

其次,不利于整治目前普遍存在的医院看病贵顽症。现行的医疗收费本来比较高,百姓怨声高,但如果按照“负担――成本”论的说法,那就等于说医院给于患者的经济负担仅是医疗成本而不含医疗服务利润。然而,医院获得合法的利润又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如此,医院就可能认为它们看病收费是不贵的,给予患者的经济负担是轻的,从而产生提高医疗价格的企图。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导致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既然卫生经济学界流行的疾病经济负担的界定有不足之处,那就有重新界定的必要。当然要对它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包括含义各异的社会负担和个人或家庭负担。疾病社会经济负担是超过社会为适度人口(国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费用以上的那部分卫生总费用。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消耗的资金总额”;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全体国民(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维护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一定国家在一定时期中的人口存在适度与不适度的可能。适度人口就是与社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的人口数量,它是任何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前提。破坏适度人口的再生产必然破坏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就是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以实现社会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属社会必要生产费用。正如必须通过吃饭等基本生活消费,才能实现有经济产出的人口及其劳动力的再生产,故而不可将吃饭这种必要消费当作个人经济负担一样,也不可将保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适度人口及其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从语义上讲,负担就是前进的累赘和包袱,消除负担就意味着轻快前进。假如把适度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视为社会经济负担予以消除的话,那么能否说消除了这种负担也意味着社会更好更快的前进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由此可见,只有为过度人口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才构成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因为过度人口本身的存在必然延缓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累赘。当然,承认社会为过度人口提供卫生费用是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与社会平等对待包括他们在内的每一个国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是指超过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以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价格,以及为接受这种服务的全部相关费用。构成社会的家庭为数众多,构成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所谓实现家庭人口及其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是指大多数家庭平均的医疗卫生费用。工资作为实现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费用,其中必定包含一个用于家庭成员基本医疗费用的份额。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这一份额和相关的社会筹资及国家拔款一起,形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金(以下简称 “医保基金”)。医保基金又分为由个人直接支配使用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由社会互济使用的统筹账户资金。个人账户资金使用完后,再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比例报销。由此可见,实现一般家庭人口及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医疗卫生费用,在我国目前就表现为个人账户资金和统筹账户中可以报销的资金之和。毫无疑问,居民从这两个账户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都不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只有不能从中支出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才形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至于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全部费用如看病交通费、院外候宿费等,由于在个人向医保基金扣缴的工资中应该包含它的一定份额,又由于这一份额本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必要费用,因此,它不应构成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但由于它占比例小,操作中又不便于分割单列,加之按现行制度规定这些费用不能从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所以,就将它全部归入疾病的家庭经济负担之中。如果考虑到我国目前的上述具体情况,又可以将我国的疾病家庭经济负担再定义为:超过个人从医保基金账户中支付与报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为接受医疗卫生服务发生的全部相关费用。

通过对比分析便不难发现,在疾病家庭经济负担的这一界定中,由于剔除了疾病经济损失和从医保基金中支付与报销的费用,因此消除了流行界定对疾病经济负担的负担夸大性,从而廓清了疾病经济负担的真实含义;又由于把本来不等同于疾病经济负担的疾病成本,改写为疾病医疗价格,因此矫正了目前流行界定中成本与价格的偏差,重新确立了给负与应负之间的对应平衡关系,也将使医院由此可能发生的不合理涨价企图失去理论支持。此外,用医疗价格和其它相关费用取代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如前所述也更显合理。

参考文献

篇3

1雷击造成的人员损失

图5给出了2001~2010年全市因雷击导致人员伤亡的统计。韶关市平均每年因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7.7人,其中2004、2006、2008年的伤亡人数均超过10人,呈3峰双谷型。虽然近几年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但是造成的人员伤亡却没有减少,这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防雷意识和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在对韶关的雷灾统计过程中发现,因雷击导致死亡或受伤的地点多在户外,多数发生在农田和旷野。所以,人们应该加强对雷电灾害的警惕,在雷暴天气时尽量不到农田和空旷地方活动。

2雷击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及其分布

1)雷电灾害经济损失。图6给出了韶关全市每年雷电灾害经济损失的统计,2001~2010年全市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79.1万元。其中2003年4月13日南雄市遭受大雷暴袭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对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除2003和2006年因雷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外,最近几年经济损失相对比较平稳且略有降低,但因雷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还是比较庞大,进一步加强防雷措施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遭受雷电灾害的对象分布。遭受雷击的对象包括人、建筑物、供电系统、电子电器设备共4类,对2001~2010年这4类对象遭受雷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电子电器设备的雷击事故最多,占总数的50%;其次是供电故障,占43%;人身事故和建筑物受损情况分别为5%、2%。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做好建筑物的防直击雷工作,还要做好雷电波入侵和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电子电器设备和电力设备遭受雷击的概率。

防雷减灾对策

1)韶关各县市属于强雷区,更要重视推广防雷科普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或图片作为教材,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或新闻媒体等作为载体,向广大市民宣传防雷科普知识。

2)为从源头上消除雷击隐患,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要严格执行图纸审核、跟踪检测和竣工验收制度,确保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安装和施工质量。

篇4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调研背景

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 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

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

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

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

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

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与国内自然灾害相比,国外的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小一些。

2.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时间

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投资活动的影响时间较长,大致时间为一年,可见,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其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3.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当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易被投资者所接受的,而法律手段过于强硬,行政手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出我国的国家调控机制比较完善,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基本上从事投资的时间在三年以上,因此在投资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大多能在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以往经验和专业分析来对自己的投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过,投资者也明确的指出国家还应该改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将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波动与损失降到更低。

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灾害对国家财富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八、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愈发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从而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那么,重大自然灾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的呢?

从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一般认为,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如粮食产量的下降,房屋建筑、公共没施及设备的破坏等;而对于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如徐嵩龄等人认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广义上包括:由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并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破坏而带来的损失;由一种灾害引起的另一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上所遭受的损失。

显然,这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是广义上的。黄渝祥等人将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分成三部分: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霸的投入一产出连锁关系;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重大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其损失却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计量。灾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民心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加剧经济损失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长效的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26-0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洪涝灾害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和突发性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自然灾害之一[1]。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洪涝灾害的损失评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7]。然而,由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时空复杂性和基础资料的不完备,目前较适用的快速评估方法还较少见。本文将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资料相结合,提出一种适用于洪涝灾害损失预测评估和灾后损失快速评估的方法,对于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BT(2+1][STHZ]1 基于气象水文要素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根据已有的历史洪涝灾害损失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可以较快的实现对洪涝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8]。

1.1 评估流程

首先,建立历史气象水文要素(降雨、水位等)与灾害损失指标(如受灾面积、财产损失等)的相关关系。然后选择典型年份、确定重演年份,同时量化资产损失率变化系数、物价因素折算系数和资产增长折算系数等因子。最后,重演计算得出洪涝灾害损失与财产的关系曲线和水文要素与受灾面积关系曲线,实现洪涝灾害经济损失的快速评估。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2.2 水文要素-成灾面积关系曲线的建立

通过淮河流域1960年-2007年近50年最大面降雨量数据和1949年-2004年淮河流域及其安徽段的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数据[11],经分析、整理、筛选和拟合,最终建立了淮河流域安徽段3日最大面降雨量、7日最大面降雨量、15日最大面降雨量、30日最大面降雨量与淮河流域安徽段成灾面积的关系曲线(图2-图5)。

2.3 典型洪水年选择

1954年大水、1975年大水、1991年大水、2003年大水和2007年大水是淮河流域在建国后发生的五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均曾造成巨大损失[12-15]。由于1954年、1975年洪水距今时间已超过几十年,淮河流域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将1991年、2003年选作典型灾害年进行重演分析计算并总结规律。其洪水损失情况见表2。

2.4 洪灾重演年选择

为建立相关关系曲线,需选择多个年份进行重演损失分析计算,从而全面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及洪涝灾害损失特性。根据现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情况,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3年和2005年数据资料比较全面,此外,在实际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过程中,由于本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在当年无法获取,故此一般使用灾害发生前一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因此选择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3年和2006年为灾害重演年,分别以6个点为基础建立起“1991”型和“2003”型洪灾损失曲线。

3 结语

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是我国灾害理论研究和实际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领域的重要课题。按照评估时间,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分为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本研究基于气象水文要素与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以气象水文要素和历史灾情数据为基础,利用灾区损失率和固定资产数据,提出了气象水文要素评估灾害损失的研究方法,较适用于灾情预评估和灾后快速评估。对淮河流域安徽

段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可以为开展洪涝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会平,张昕,张岑.1949-1998年中国大洪涝灾害若干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7,22(1):73-76.(HUANG Hui-ping,ZHANG Xin,ZHANG Cen.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Disaster from 1949 to 1998 in China [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07,22(1):73-76.(in Chinese))

[2] Commission on Geoscience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GER) .Th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a Framework for Loss Estimation[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9.

[3] 丁志雄.基于 RS 和 GIS 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DING zhi-xiong.A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Loss Assessment Based on RS and GIS[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4.(in Chinese))

[4] 冯平,崔广涛,钟昀.城市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与预测[J].水利学报,2001,8( 3):64-68.(FENG Ping,CUI Guang-tao,ZHONG Yun.On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Urban Flood Economic Los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1,8( 3):64-68.(in Chinese))

[5] Das S,Lee R.A nontraditional Methodology for Flood stage -Damage Caculation[J].Water Resources Bulletin,1988,24( 6):75-80.

[6] 仇蕾,王慧敏,马树建.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9,( 6):869-874.(QIU Lei,WANG Hui-min,MA Shu-jian.Assessment Method for Extreme Flood Disaster Losses and Its Application[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9,(6):869-874.(in Chinese))

[7] 吉中会,李 宁,吴吉东,等.区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及预测的 CART 模型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 6):106-110.(JI Zhong-hui,LI Ning,WU Ji-dong,et al.Flood los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CART in Hunan Province[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2,31( 6):106-110.(in Chinese))

[8] 吕娟,苏志诚等.太湖流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应急快速评估模型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LV Juan,SU Zhi-chen,et al.A Research Report on Rapid Assessment Model of Economic loss in Taihu Lake Valley[R].[D].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 Research,2007.(in Chinese))

[9]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Hydrology · Survey·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Huaihe)NO.3[M].Beijing:Science Press,2006.(in Chinese))[ZK)]

[10] [ZK(#]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手册[K].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NING Yuan,QIAN Min,WANG Yu-tai.Handbook of Huaihe River valley [K].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1]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汇刊年鉴[Z].1991-2007.(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Yearbook for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Z].1991-2007.(in Chinese))

[12] 矫梅燕.2003年淮河大水天气分析与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JIAO Mei-yan.Wea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Huaihe flood in 2003 [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4.(in Chinese))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淮河2003年大洪水[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Flood in 2003 [M].Zhuhai:Zhuhai Press,2003.(in Chinese))

[14] 水利部水文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Hydrology Bureau of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Huaihe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in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Storm Flood of Huaihe in 2003[M].Beijing:China Institute Water and Hydropowerr Research,2006.(in Chines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