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嫁接技术教程

嫁接技术教程合集13篇

时间:2023-10-11 17:47:43

嫁接技术教程

嫁接技术教程篇1

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阅读枯燥乏味的文字更有新引力。初中生学习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了解生物技术的本质,主要是学习运用了生物学的哪种原理,从而加深对初中生物的认识。

一、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自由度极高,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变,灵活制作各式各样的演示文稿,为学生带来清晰直观的教学体验。合理的教学材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片和视频插入其中,从多方面展现初中生物技术知识。在设计教学材料时,教师可适当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中获取音频和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初中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嫁接是农业中使用最广泛的生物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嫁接过程的视频,或者植物嫁接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嫁接的含义;嫁接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主要体现在果树上,通过对优良树种的嫁接大大缩短培育时间,使果子尽快成熟,促进果树的生长。这方面的教学可通过动画来实现,简短的动画能将果树嫁接后的快速生长过程演示给学生,嫁接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纪元。嫁接除了农业中应用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教师可通过演示文稿为学生举例说明,比如盆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嫁接技术应用的认识。

二、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出知识

嫁接技术教程篇2

一、机械嫁接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近几年每年蔬菜播种面积约2.8亿亩,产量约6亿吨,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蔬菜出口量的逐年增加,许多地区都把蔬菜种植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中国种植业数据网的统计数据,2008年、2009年、2010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2599.25万亩、2681.43万亩、2762.145万亩,蔬菜产量分别为5645.204公斤、5924.035公斤、6182.381公斤。

蔬菜嫁接栽培是克服连茬病害和低温障碍最有效途径,可提高嫁接苗抗逆性、吸肥、吸水能力,对促进嫁接苗增产、提高品质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蔬菜的手工嫁接技术,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嫁接苗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要求。机械嫁接技术,是近年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嫁接速度;同时由于砧、穗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从而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在我国,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

二、国外蔬菜嫁接技术现状

日本从1986年起开始了对嫁接机器人的研究,1987年研制出G871型半自动试验样机;1989年在G871型基础上又研制出半自动G892型试验样机;1991年研制出G913全自动试验样机。

由于看到了蔬菜嫁接自动化及嫁接机器人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阔前景,日本一些大的机械制造商如三菱、井关、洋马MITSUBISHI也参加了研究开发。如三菱公司开发了适用于茄科蔬菜的MGM600 型套管式全自动嫁接机;日本井关公司推出了商品化GR800B型半自动瓜科嫁接机及GR800T型半自动茄科嫁接机;洋马公司推出了体积较小,操作方便的T600 型半自动化瓜科嫁接机。

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也开始了对自动化嫁接技术的研究,开发出采用靠接法的小型半自动式嫁接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最高速度为310 株?h-1。之后韩国Idealsystem 公司开发出针式全自动嫁接机,速度可达 1200 株?h-1,适合茄科蔬菜的嫁接作业。

但其研究开发的技术,只是完成部分嫁接作业的机械操作,自动化水平较低,速度慢,而且对砧、穗木苗的粗细程度有较严格的要求,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嫁接生产。

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蔬菜的嫁接育苗也相当普遍,黄瓜和甜瓜有50%以上都采用了嫁接技术。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向用户提供嫁接苗。但这些国家尚无自己的嫁接机技术和产品,嫁接作业大部分停留在手工嫁接的水平上,极少地方使用日本的嫁接机器。

三、我国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我国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瓜类蔬菜生产中嫁接栽培技术已经得到推广应用。蔬菜的手工嫁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嫁接苗成活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

中国农业大学张铁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蔬菜嫁接机的研究,1998年成功研究制出2JSZ-600型蔬菜自动嫁接机。2005年东北农业大学研制出2JC-350型插接式自动嫁接机。湖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也相继进行了适合于瓜科和茄科的嫁接机械装置的研究。

但是由于嫁接嫁接苗的砧木苗直径在3~4 毫米左右,穗木苗直径只有l~2毫米,加之幼苗脆嫩细弱,要真正实现嫁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几个突出的问题是:嫁接方式的合理选择;嫁接用苗物理特性参数检测;通过嫁接苗图像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确定嫁接苗的等高切断;通过双目机器视觉系统,用机器视觉能自动识别苗的状态,保证苗的准确定位,以实现嫁接苗的夹持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目前开发出的各蔬菜嫁接机所采用的嫁接方法各异,适用蔬菜种类不广,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制约了嫁接机的推广使用。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农民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育苗机械化程度低和经济水平不高的实际国情,我国在研制全自动嫁接机提高嫁接育苗生产率的同时,应大力开发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可靠的小型半自动嫁接机,降低嫁接作业的难度,扩大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使用,以适应我国当前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群, 内外蔬菜自动化嫁接技术研究现状, 农业机械, 2004(1).

[2]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张真,刘肃.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化比较, 中国蔬菜, 2006(3):1-5.

[4]张铁中.蔬菜自动嫁接技术研究[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 ,1 (6) :30 33.

[5] LOU Jian-zhong , ZHONG Yun-long, LI Jian-ping. Study on New Clamping Mechanism of Stock for Vegetable Grafting[C].2011,(5), Forestry &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683-686.

嫁接技术教程篇3

一、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机械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比较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过程紧密相连,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从事机械设计有一定的基础,对工程实践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探讨工程实践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机械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基于以上认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需要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能较好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我国虽然对案例教学法接受和实施时间不长,但已经在大学尤其是高职教学中已引起了普遍重视。

二、案例的切入点--机械嫁接装置

嫁接的作用是克服作物的连茬病害和低温障碍,提高嫁接苗抗逆性、吸肥、吸水能力。机械嫁接技术,是近年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它可大幅度提高嫁接速度,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了:材料、材料力学、常用机构设计、联接、轴系零部件、机械装置的与密封、弹簧等内容。

在这两者之间知识点存在着交叉点,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应用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三、案例如何与课程衔接

《蔬菜自动化嫁接机械自动化装置的研究》是2011年申请的教育厅课题,所研究的自动化装置能准确实现接穗与砧木夹持、接穗切削、砧木生长点切除、砧木打孔、砧木断根、接穗与砧木对接等动作,能精确地完成自动嫁接任务。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接穗和砧木的定位夹持机构设计:对接穗和砧木进行定位夹持,研究夹持的机构的实现,保证准确夹紧且不伤苗;接穗的切削机构设计:对接穗进行斜向切削,研究切削机构的实现;砧木去生长点机构设计:对砧木去生长点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研究砧木生长点去除机构的实现,保证生长点能切除干净;砧木打孔机构设计:对砧木去生长点后进行打孔,研究打孔机构的实现,并设计导向机构,实现精确打孔;砧木与接穗对接机构设计:实现穗木和砧木的精确与可靠对接。

该嫁接装置能完成西瓜的嫁接工作,即完成接穗和砧木的夹持、切削、生长点切除、接穗和砧木对接等功能,并保持动作协调、不伤苗,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在项目中,涉及到了各种机构的设计,包括如何夹持砧木苗和穗木苗的夹持机构,且如何防止苗被夹坏;如何去除生长点的机构,如何顺利实现砧木和穗木嫁接的机构;如何实现砧木苗打孔的机构。还涉及到了各种机械零件的选型和强度计算问题;砧木苗和穗木苗的输送问题;电机的传动问题等等。

从这个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具体的、丰富的课堂教学案例的体验,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学生在学习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没有感性认识,生搬硬套教育教学原则的现象,使学生教学技能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并拉近训练课堂和实际教学的距离。

四、结论

学校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较好方法之一就是根据课程性质采用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实时的案例为切入点,对案例进行解剖和分解,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结合教材知识点,设置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切入点,采用渗透方法论原则,使理论联系实际并拓宽知识领域、因材施教。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实际动手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较好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机械基础》中,“蔬菜自动化嫁接机的研究”案例的选择具有时效性、实践性和启示性,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实时性,从而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教果。

参考文献

[1] 孙群, 内外蔬菜自动化嫁接技术研究现状, 农业机械, 2004(1).

[2] LOU Jian-zhong , ZHONG Yun-long, LI Jian-ping. Study on New Clamping Mechanism of Stock for Vegetable Grafting[C]. 2011, (5), Forestry &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683-686.

[3]武建国.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

嫁接技术教程篇4

实践是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嫁接实训是林果专业果树实验中所占课时比例最大的实践之一。果树生产主要是在《植物科学基础》《种植基础》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如何利用这些理论和技术,调控果树与环境、生长与结果,使之符合人们生产栽培的需要,达到早果、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为林果事业的生产发展服务。

作为果树生产中最主要的实践之一的嫁接实训在其中担此重任。高质量的嫁接技术是果树茁壮成长发育的前提,是高产稳产的品质保证。单靠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发现不足,在动手实践中弥补缺陷,只有这样专业知识才能得以巩固升华,林果专业尤其如此。怎样才能做到在实训中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呢?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在嫁接实训中摸索出几种方法。

一、专业理论知识是动手实践的前提

教师要充分吃透大纲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教法,做到教材教法相结合。教学效果是评价教法优质与否的标准。学生嫁接实训前,要先学基本知识,最好选用教授式辅之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测评训练。因为嫁接实训会涉及多种果树,它们各有其独特地生长特点,对于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演示归纳法、实际操作训练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顺利的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而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又可以提高教师教法的实施质量。只有教师、学生、课本有效结合,才能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教学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因为学生水平不同,知识上必然存在梯度。我们就把多媒体课堂作为知识到实践的过渡手段。嫁接实训是林果专业的主要课程,学校历年比较重视,校内有实验室,校外有实习基地。我们就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自制接穗的采集及处理、嫁接的操作方法、嫁接后的管理等录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一步步播放,给学生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防止在实训中出现较大失误。多媒体的重复再现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主动学习,可谓因人施教,对实训技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进实验室,从简单操作开始,牛刀小试

通过播放录像,掌握一定嫁接知识的同学们已被激起动手的欲望,早想一展身手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实验室,配发给学生嫁接所用的刀具、封蜡、绑带等等。先让学生在实验室接触使用工具,防止一些常规性的操作失误。

四、走出实验室,真正进行实战演练

我们井陉地处山区,柿子、核桃、红枣、石榴遍布各个山坡。学校把山坡分区域划分作为实习基地,在真正进行嫁接实训前,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师生结对分组,争取做好帮教工作。

首先,进行接穗的采集和处理。井陉本来就是柿子、核桃的高产区,我们就选择这些果树进行采穗。在果树落叶到萌芽的整个休眠期,选择一年生的粗壮的发育枝或果枝进行接穗。学生以为书本知识掌握牢固,加之多媒体的重现效果,都能做出准确的选择。穗条采回后,或50条,或100条打捆,放入山洞贮藏。贮藏期间,要经常检查温度和湿度,防止穗条发热霉烂或者湿度不够风干。

其次,在嫁接期间进行嫁接,不同果树品种要选择相宜的嫁接方法。我们学校一般选择在春季果树萌芽期气温较高的晴天进行嫁接。基本的嫁接方法为芽接和枝接。针对井陉矿区是核桃、柿树的多产区,所以学生在嫁接实训中主要选择方块芽接。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使用两片刀在芽的上下方的横切位置。因为刚嫁接时学生对位置往往把握不准,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在切割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测量好切口位置。强调给学生,切口位置应处于芽的上下各1厘米处。可以让学生用手指横测其位置。单刀纵割时,学生一开始常常是不敢动手,这样切下去,切口深度会不够。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用手指横测刀片的长度,估计刀片插入的深度,争取一刀深达木质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稳住情绪,告诉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学生小组之间要相互观察、探讨。

最后,切口到位没有问题,芽片放入后,要使之周围密切结合,然后用塑料条自上而下绑紧,绑严密,小组之间要相互检查。

五、嫁接后的管理要及时到位

嫁接技术教程篇5

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初中教材,早在2003年,江苏省就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伦理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与创业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把它内化为“三向”教育:向学、向上、向善。

向学,出自宋曾巩《襄州到任表》:“伏念臣素坚向学之心,幸遇好文之主。”就是要求学生立志向学。主要有三个体现。1、主动求知,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劳动技术基本理论。2、主动实践,不断动手操作,掌握劳动基本技术。3、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向学,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这里必须要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在开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并进行必要的学习指导。知识需要归纳梳理,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后要及时小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比如在讲授校本劳技教材《桃树嫁接》时我提出以下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嫁接选用的母本、枝条、时间等的要求;2、过程与方法:掌握嫁接的原理与方法,明确操作要领,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向性。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先独自学习,再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的办法,目的是形成比较丰富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还必须进行适度的课堂训练,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加以训练,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引领学生向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去培养。如入班即学习、学习之前先预习、学习过程中记笔记摘取知识要点、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注意听讲、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课后注意复习巩固、认真书写、善于向他人请教等。把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但是学习非一日之功,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有好的学习品格去保证。因此,向学还要有恒心和责任。恒心和责任就是优良的学习品格。要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要持之以恒,知难而退是弱者的形象。俗话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一滴水,在每条河流中都有它不同的路径和过程,

但是它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它的目标。比如果树嫁接,要想提高成活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坚持反复练习,否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同时由于果树嫁接季节性很强,要想保证嫁接成功,那么责任心也必须强。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因此要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果农高度负责的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时并保质保量完成嫁接任务,尽可能嫁接一棵成活一棵。

嫁接技术教程篇6

一.实习目的

1.理解林业生产生产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至少一种林业技术的典型工艺流程,如造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造林施工与管理技术;

3.知道林场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林木保护措施; 4.知道与林业生产相关的发展状况;

二.实习时间

XX年7月9日—XX年7月15日

三、实习地点 山阳县红旗林场 企业性质:国营

地址:陕西省山阳县五竹乡土桥 实习单位介绍:

山阳县红旗林场,于1959年正式成立,公司位于五竹乡土桥,拥有员工102人。本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生产经营能力强大。加上公司总裁吴成儒的英明领导,目前已发展成为业内一家较具实力的生产型企业。我公司主营森林防火,木材,竹子加工,林特产购销,采育,造管,森林资源。厂址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五竹乡土桥,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固定资产155万元。从业人员72人,工程技术人员30人,主要从事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管理、森林保护、林业生态工程施工与管理,累计完成生态环境建设104.02万亩。企业自建厂至今,标准化管理起步较高,生产过程严格执行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制定了质量管理制度、产品检验制度、原材料管理制度、计量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等一整套保证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厂长、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使产品合格率达100%。从业人员都经过厂里的专门培训,部分人员经省林业局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四、实习过程

1、XX年7月9日到达山阳县红旗林场;

2、7月9日进行安全和环保意识教育;

3、7月10日正式到林场见习参观;

4、XX年7月11日—XX年7月11日学习林木嫁接;

5、XX年7月12日—14日学习林木灾害防治;

6、XX年7月15日见习总结,实践正式结束。

五、实习过程部分简介

核桃高效嫁接技术是山阳县红旗林场技术员们经过XX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的一套成功的核桃嫁接技术。该技术采用蜡封接穗,进行保湿保鲜,利用蓄热保湿材料吸收太阳热能等,以提高嫁接植株接口或土壤温度及湿度、增强生理机质活力,克服伤流,促进接口迅速愈合,使平均嫁接成活率达到85.74%,最高达98.00%,比常规嫁接法提高1倍多。

(一)、嫁接材料

1、良种接穗 1月中下旬采集漾濞泡核桃及大姚三台核桃健壮1年生果枝或发育枝作接穗 。将采下的接穗经修剪后,及时用100℃~105℃的石蜡液(加少量蜂蜡)蜡封后,立即贮藏于地窖甲种或种材料中。贮期15~45天。

2、砧木 采用3个月生(芽砧)至4年生铁核桃作砧木。

3、增温保湿材料 分甲种(含水率57.1%)种(含水率5.90%)、丙种材料等。

(二)、嫁接方法

1、蓄热保湿嫁接法

根据接口采取不同蓄热保湿措施,核桃蓄热保湿嫁接分4种处理。

(1) 1处理

嫁接方法采用破头接、腹接及插皮接3种。接后用甲种材料增温保湿接口。增温保湿袋内接口平均温度19.35℃,相对湿度95%,嫁接成活率86.15%,接口仅需25天就愈合好,效果最好,时间最短。此法只适宜于枝接,不宜用于芽接。 此种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我省海拔较高及纬度偏北,经济落后的干冷及冷凉地区的苗木嫁接及铁核桃改造。

(2) 2处理

选择向阳平整的地方挖深1米,宽1.5米,长度视嫁接苗多少而定的嫁接愈合池一个,池顶搭弧型塑料棚。嫁接时间1月下旬日至2月底;将挖取的砧木苗采用破头接、腹接及插皮接嫁接后,分别依次直立藏于甲、乙种增温保湿材料中(砧木及接穗均不外露)。甲种材料温床内平均温度12.7℃,相对湿度95%;乙种材料平均温度14.45℃,相对湿度90.%5。两相比较,用乙种材料效果比甲种材料好,成活率高,接口35天愈合,时间较短。 适用地区、气候类型与“1处理”相同。

(3) 3处理

在温室内建立嫁接苗木埋藏愈合池。挖取砧木经嫁接后,移栽在营养内。营养袋嫁接苗排放入愈合池中,浇透水,用甲种材料埋藏接口,厚5㎝~10㎝。嫁接时间、方法、管理同前。

此处理技术主要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规模化工厂育苗。

嫁接技术教程篇7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创业能力专业嫁接

一、专业嫁接的背景

1.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及渠道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广泛覆盖和普及应用,使电子商务在信息社会中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平台。由于其具备的宽口径、高平台的运营优势,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将电子商务作为获取创业“第一桶金”的渠道。

社会经济网络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急速增加,而且主要需要多样化、综合性的人才。电子商务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后方”,计算机专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专业之一,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繁荣的电子商务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地理区位与人才需求的双重优势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业态最全的省份,杭州市是全国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义乌,比邻浙江杭州,既有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地理区位优势,又与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大量人才需求契合。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渴望通过“触网”实现创业、走向就业,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层面,是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的重要举措。

3.专业嫁接势在必行

当下的电子商务,其行业格局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依存关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该领域有着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企业网络的规划与组建到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再到网站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网络的安全管理等相关岗位,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直接参与。而该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传统商务活动中的参与方——买家、卖家、物流、金融等全部用网络连接在一起,其交易过程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其网络信息安全和维护成为该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两个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模块的融合。

然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定位的局限性,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对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宽度。而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趋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希望既能发挥本专业特长,又能在网络电子商务领域创造价值、体现优势,因此积极利用信息化经济时代下的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在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让学生具备多专业的知识储备势在必行。

二、专业嫁接的途径

1.重构专业定位

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缺口大,这无疑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和创业机遇;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存在知识盲区,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产生了一道知识的屏障。因此,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构计算机专业定位。

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以是否具备系统性和有效性为标准,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拓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的知识和体系,具体而言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网店管理人员、网站维护员和网上业务员,二是注重培养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专门技能人才,主要包括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和各种广告文案的策划执行等。为此,应该科学细分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领域,按照培养一般网店工作人员和专门技术人才的两个方向,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细分定位。

2.嫁接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是,能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的管理和维护,重视专业化的技术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就要扩大专业建设内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实行专业课程嫁接。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多样化课程模式构建。一方面,在继续教授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调整,按照“学生需求本位”,设置计算机与电子商务融合的方向、网络开发的技术性方向等;另一方面,延展计算机专业的知识面,有选择地挑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递进规律,将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营销推广等内容合理安排进计算机专业课程表。

其次,课程内容以电子商务岗位和电子商务创业的具体需求为导向,配置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内容。在调研学生利用其平台创业最需要的综合技能后,有针对性地将该行业所需的技能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呈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能同时跟进,学习与创业最相关的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等电子商务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在两种专业知识碰撞的过程中,学会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再次,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法”为主,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电子商务模块嫁接到计算机专业,必然涉及不同专业教学方法的应用。因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具体特点实行“混合式教学法”,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拓展实践模块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学会的综合技能,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模块的内化,更重要的还有创业必需的其他一些技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将理论活用为实践的能力等等。这些综合能力的锻炼只有在实习阶段才能由理论变成现实,良性、完善的实习过程才能使学生零距离过渡到创业阶段,尽最大限度降低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初期的沉没成本、机会成本,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因此,首先,应扩大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将“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变成“理论内化为能力,以实践检验能力”的过程。在电子商务行业内进行网络运营、网站安全维护、网站广告设计等实际步骤,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还可养成以创业能力为诉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其次应拓宽学生的专业实习渠道,注重实践中创业能力的塑造和强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能够塑造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创业的愿望和创新的思维变成实际行动,在前期获得实战的成就感。在校内实训中,通过给学生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实践环境,以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外实习中,需满足市场需求,合理规划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训练的目标,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各类电子商务企业实习,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弄清知识在应用中的内涵和外延,成为真正的“理实并重”人才。

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阶段,尤其应重视从范围和层次上做出改进:在范围上,突破原有的技能型企业和岗位的“圈子”,将学生能够实习的范围扩大到电子商务行业,保证学生学到的电子商务基础理论有一个实际的“练兵场”;在层次上,将实习过程阶段化,涵盖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层级,重在层层递进。

4.创新培养模式

将“供给为主要导向”变成“构建供给与需求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市场的供给,又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市场供给方面,电子商务行业是一个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的行业,网络与计算机技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网络安全、网站维护等岗位技术支撑需求的学生,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不仅要求多样化就业,而且有创业诉求。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最需要能力的锻炼,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到核心能力逐级养成:基本能力是针对某一行业一线工作的通用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是能满足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代表性知识和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一职业特定岗位所必需的专有能力和技术。通过逐步培养,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经济时代的电子商务领域实现理论与能力的有效对接。

三、小结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嫁接电子商务模块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过程中,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以“培养综合性实践型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不仅意识到计算机专业建设创新的必要性,而且以实际行动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前面。学校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在学生心中树立“人人可创业”的意识;在日常学习和成长的各个阶段,又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多样化技能锻炼平台,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练能力、长本领;并且通过专业课程建设革新、师资融通等方式,积极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要素相结合,使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体系得以优化,打好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基础;还通过“集约式”培养竞争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无形能力和综合专业知识融合的有形能力,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一个新台阶,使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前景更加广阔,越来越多创业成功的实例相继涌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教学法)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嫁接技术教程篇8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远程教育点利用率,提升远程教育工作效益,北仑区紧紧围绕“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工作目标,以推进“远教专场”为抓手,积极探索部门资源嫁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远程教育与部门工作“双赢”,扎实推动全区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推动骨干队伍“嫁接”。在远程教育点和各部门基层网点的骨干队伍建设上,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共同建设、同步培训,共同管理、共同服务。着眼于选好、配强远教骨干队伍,在工作上实行“一肩挑”,远程教育点管理员既是远程教育操作员,也是业务部门基层工作的专管员和宣传员,使他们不但能够熟练运用远教系统,而且熟知农林、卫生、科技等相关知识,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的有效整合。

二是推动课件资源“嫁接”。在课件资源的整合利用上,北仑区远程办将课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编制《北仑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汇编》,发送给区级各相关业务部门。同时,依托区级远程教育平台“北仑新农村建设网”,将课件全部“上网”,方便各部门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区级各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实际,通过外购、自制等途径,收集、制作适合基础党员干部群众需要的相关教学课件,及时上报区远程办,充实区级远程教育中心资源库。

三是推动教学活动“嫁接”。将远程教育与各部门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相结合,指导远程教育点科学制定教学活动安排,统一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收看时间。依托“北仑新农村建设网”,结合各部门工作需求,开设“远教专场”专题栏目,如“母亲素养工程教育专场”、“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专场”等,发挥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广等优势。利用远程教育区级“中心课堂”,挖掘基础党员群众关心的内容,开展直播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整合各部门专家团、技术指导服务人员,充实远程教育辅导员队伍,采取上门辅导、下乡服务等形式,整合力量共同做好服务民生工作。

通过部门“嫁接”工作,该区远程教育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内部循环状态,使远程教育从空洞说教转变为具体可行,从自我循环转变为共同部署,进而在基层教育中起到了主导和引导的作用。

嫁接技术教程篇9

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突破“瓶颈”,老河口市依托全市160个农村远教接收站点,在各村开办了“远教超市”,满足群众学习实用技术、收集致富信息的需求。“远教超市”实行“1+N”的灵活播放模式:远教站点除按计划每周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学习一次外,还设置了专门的“需求点播箱”,不定期进行点播内容的视频播放。群众既可以选择“团购”――在村远教播放点集中观看点播的片子;也可以选择“零售”――填写点播单,把碟片借回家观看;行动不便的还能选择“外卖”――通过电话预约,让“超市管理员”送“货”上门。为了充实“货源”,各基层党组织还对文化室、图书室等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为了发挥远程教育的“聚合效应”,各级党组织还积极利用“远教超市”平台,将“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阳光工程”、“十星级乡村创建”等工作纳入其中,统筹兼顾,同步推进。2007年以来,全市单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就举办了160多期,外输内转农村剩余劳动力2700余人,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

“网上摆摊”成时尚

一箱箱大仙桃摆上了城市的超市货架,一包包香菇销售到全国各地,一车车银鱼在大江南北旺销……这是老河口农民以远程教育为桥梁,巧种“信息田”的生动缩影。

远程教育开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信息被“一网打尽”,丰富的市场信息源源不断汇聚到了每个远教接收点,给老河口农民致富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该市在各远教站点统一建起了“市场行情”专栏,及时收集整理所在地主要农产品的品种、产量、价格等信息,每周向外一次,方便外地客商查询、购买,并培训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学农技、谈生意,学会“网上淘金”。去年秋天,赞阳办事处八一村“水晶梨”销售信息上网后,天津、广东等十多位外地客商来到村里等着要货,梨子成熟一批、抢购一批,村民李全民4亩“水晶梨”收果9000公斤,收入4万元,比去年增收一万多元。他高兴地说:“以前买卖跑断腿,现在鼠标一点就OK。”去年以来,全市通过远程教育网络达成农产品网上签约销售4.63万吨,销售金额达4.8亿多元。

“农家讲坛”塑新风

嫁接技术教程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74-03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自由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理念,它是高等教育领域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1]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一词。大学通识教育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德等各方面的素养。[2]目前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及真正的专业教育已上移到研究生阶段,本科教育主要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3] [4]我国应用性较强的农业院校及地方院校多数采用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5]华南农业大学是我国南方省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类大学之一,以农业为特色,专业覆盖农、工、理、经、管、法等7个学科门类。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着力开展非农专业本科生农业知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就华南农业大学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指出农事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背景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学校秉承“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的理念,围绕农林实践教育的核心,为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农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于2013年5月成立了农事训练中心。该中心围绕华南农业大学多层次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模拟建设与农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职业环境,开展农林业通识性生产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全面丰富学生的农事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农事实践技能。学校农事训练中心下设7个训练站,包括农学训练站、林学与园林站、园艺训练站、农事教导与服务站、资源环境训练站、动物养殖实训站和植物保护训练站等,依托训练站对全校本科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通识教育。[6]

二、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苗木繁育技能训练是林学与园林站农事训练课程的一个模块,该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自2013年9月开始,已经对车辆工程、音乐学、电子类、应用化学、物流管理、经济学、动物医学、法学等19个非农专业本科生开设,8课时,3780人次参加。苗木繁育技能训练依托现有的苗圃、温室等科研教学条件,以将森林培育、林木育种等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

(一)基础理论讲授

苗木繁育相关基础理论是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能让学生学习到开展苗木繁育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而能够树立科学育苗的意识,并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实现苗木科学、高效的繁育。讲授的苗木培育理论基础,包括苗木种类、土壤耕作、苗圃除草、施肥技术,播种苗培育、无性繁育(扦插、嫁接、组织培养)以及容器苗培育等方面。可参考的书籍资料包括各种育苗教程,专著以及各项国家、行业、地方技术规程等。笔者建议参考孙时轩主编的《林木育苗技术》、沈国舫主编的《森林培育学》、张志毅主编的《林木遗传学基础》、湖南省林业厅起草的地方标准《马尾松播种育苗技术规程》等。

(二)实际操作训练

1.训练内容设置

训练内容包括播种育苗、营养繁殖中的扦插与嫁接繁育技术、容器育苗。播种育苗是指利用种子来进行繁殖,播种苗具有父本、母本双亲的遗传特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采集、贮藏、运输方便。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再生能力繁殖新植株的方法,扦插和嫁接是营养繁殖的两种主要方法。

2.小组分配模式

一般而言,采用6~8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有团队意识,合作完成各个项目,同时也可以更好利用有限的苗圃地,更好的实施训练。

3.实例1:苗床播种育苗训练

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为播种苗或实生苗,由于播种技术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大量的苗木或嫁接繁殖用的砧木,在苗木繁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需要让学生们了解这项繁育技术。播种育苗步骤包括整地、苗床土壤处理、播种。在本课程中,主要让学生们进行整地,做床,进行播种,练习撒播、条播、点播三种播种技术。选用小粒种子练习撒播,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播种的苗床上;条播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播种方法,适用于各种中小粒种子,按照一定的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播种沟中,以南北向为好,播幅选3~5厘米,行距20~35厘米;点播练习即选用大粒种子按一定的株行距将其一粒一粒的播在苗圃地上。

4.实例2:苗床扦插育苗训练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植物的茎、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在农林业生产中,不同植物扦插时对条件有不同需求。为了让非农本科生了解及能够掌握扦插基本技术,本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沙池中练习扦插,包括整地、建高床、制穗、扦插等过程。

5.实例3:容器育苗训练

容器育苗因其成活率高、发根快,也可进行机械化或工厂化育苗。本内容可让学生了解容器苗所需基质以及常用配比,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采用泥炭土:蛭石:珍珠岩=5:3:2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基质,进行容器苗育苗操作。

6.实例4:嫁接繁育训练

嫁接是目前很多经济树木常采用的一种繁育方式,因此,在本课程中,也希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嫁接的操作步骤,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让学生练习枝接和芽接。

7.课程考核

课程采用“实习评分+小组汇报”综合考核方式,其中实习评分占70%,小组汇报得分占30%,此外可根据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创新性见解及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改进等给予加分。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考核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考核学生课程内容的完成及对各个操作项目基本技术要点的掌握;(2)对学生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和实践做出中肯的评价和鼓励;(3)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培养独立操作和团队协作并行的能力,培育其创新性思维。

三、苗木繁育技能训练课程施教效果

对于学生来讲,丰富知识储备,开拓自身视野,从各个领域充实和武装自己,才能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也有必要对基本的农业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学校专门开设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爱校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感情,加强专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加对农作物生产的感性认识,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作用,对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因教学资源所限,农事训练中心课程内容繁多,课程安排十分紧密,上课人数多,如何让学生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完成好实际操作,对任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而需要不断实践、改革和创新。苗木繁育技术实践课程开设以来,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衔接性,每个班级的农事通识教育历时1周,基本上半天或1天上一个模块内容,但模块与模块之间缺乏内在逻辑和联系,因而各模块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2)农事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多,教师少,师生数量比例失调,同时授课老师本身也有专业课程教学压力,相互叠加,任务繁重,影响了教学积极性;(3)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互动,扦插、嫁接、播种是目前林业生产上用得比较广泛的繁育技术,对农事教育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由于上课的学生都是非农专业学生,他们对农林的了解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是为获取学分而选课上课,教学课堂上缺乏互动。

为了更好实施对非农专业本科生的苗木繁育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规范课程设置,建立林木育苗相关的通识性生产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式,包括:(1)理解1个基础(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2)掌握3种方式(容器育苗、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3)构建和优化课程配置模式(实施先理论,次示范,再操作,后评价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将“育前准备、育中技术、育后管理”等环节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懂理论、熟技术、会育苗、育好苗”,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将林业苗木繁育理论和技术普及至每一个华农学生,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基础常规的育苗知识并得以实践。

2.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提高实训质量。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实践教学教师在素质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有很大区别,应针对岗位特点,实施有效的考核和管理,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们只关心自己的研究课题,而在考核制度硬性要求下应付教学任务,我们的本科教学也很难有成效。另一方面,转变学生对通识课程仅仅是混学分的“水课”这样的认知态度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宣传。诚如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所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7]

[ 注 释 ]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8.

[2] 郡彬华,谢黎智.通识教育的内涵辨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6):17-18.

[3]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5-6.

[4] 李泽民.关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47-50.

嫁接技术教程篇11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09年4月至8月在房山区农科所示范基地16号、25号日光温室内进行,日光温室山墙和后墙厚75 cm,后坡厚30 cm,脊高3.8 m。育苗嫁接试验在25号温室内进行。定植栽培管理试验地在16号温室,面积400.2 m2,前茬作物为甘蓝。

1.2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试验材料

试验供试接穗材料为北京203,供试砧木材料为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2.2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以黄瓜自根苗为对照,选择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两个砧木,采用贴接法、靠接法、插接法、双根嫁接法4种嫁接方式,共设置白籽贴接、黑籽贴接、白籽靠接、黑籽靠接、白籽插接、黑籽插接、双根嫁接和不嫁接(自根苗)8个处理。设置保护行。

试验于2009年3月4日开始育苗,3月18日、19日嫁接,4月11日采用小高畦的方式定植,定植株行距为40 cm×75 cm,每667 m2定植密度为2 220株。8月11日拉秧。

每个处理的田间管理水肥、病虫害防治措施一致。在黄瓜定植前结合整地施展翅牌有机肥2 000 kg,腐熟鸡粪1 000 kg,复合肥50 kg。

1.3黄瓜嫁接技术要点

1.3.1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的种植茬口应选择适宜的接穗品种,本试验选择适合春茬种植的北京203,该品种植株长势中等,叶片较小,结瓜早。砧木品种必须选用抗病、抗逆能力强、与接穗亲和力好的优良品种,本试验采用的是黑籽南瓜、白籽南瓜。

1.3.2种子处理

将种子放在55 ℃的热水中不断搅拌不少于20 min,当水温降到30 ℃时,继续浸泡12 h,用手搓去种皮上的黏液,将种子放在干净的纱布袋中保湿,然后将纱布袋置于28 ℃的环境中催芽,待70 %种子露白时播种。

1.3.3播种技术

不同的嫁接方式接穗及砧木的播种时间不同。靠接法、贴接法、双根嫁接法接穗比砧木早播4~6 d,而插接法砧木比接穗早播4~5 d。双根嫁接的砧木白籽南瓜和黑籽南瓜播在同1个穴盘内。

播种时将种子放在装好基质的营养钵内,浇足底水,水渗下后将种子点播在营养钵内,覆土,覆土厚度1 cm,再覆盖地膜,以利提温保墒,促进出苗。

1.3.4黄瓜插接法嫁接技术

当黄瓜子叶展平,心叶1 cm左右,南瓜第1片真叶长出3~5 cm,第2片真叶0.5 cm时为嫁接适宜苗龄。

将砧木的生长点用竹签剔掉,用竹签向下斜插入深约0.6~0.7 mm深的插孔,不要插透胚轴外表皮,不能角度垂直而插在胚轴的髓腔内,竹签暂不拔出。

在黄瓜胚轴上子叶下方1 cm处向下斜切1刀,刀口深至茎粗的2/3,长约0.6~0.8 cm,再在其背面斜切1刀,使胚轴形成两面有切口的楔形。拔出竹签,将接穗立即插入插孔中,用嫁接夹固定接穗。

1.3.5黄瓜靠接法嫁接技术

当砧木真叶半展开,黄瓜的子叶展平、第1片真叶破心时为嫁接适期。

嫁接时用刀片在南瓜幼苗下胚轴距子叶约0.5~1 cm处按35°角自上而下斜切1刀,切口深度为茎粗的1/2。

在接穗子叶节下1.2~1.5 cm处,按35°角自下而上斜切一刀,切口深度为茎粗的2/3。然后将接穗的舌形楔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用嫁接夹固定,使黄瓜子叶压在南瓜子叶上面[4]。

采用靠接法嫁接的黄瓜苗,7 d左右伤口愈合,用刀片在愈合口下切断黄瓜根,在愈合口上切断南瓜生长点,去掉嫁接夹。

1.3.6黄瓜贴接法嫁接技术

当砧木长出第1片真叶,接穗子叶展开时为嫁接最适时期。用刀片削去砧木1片子叶和生长点,椭圆形切口长5~8 mm。接穗在子叶下8~10 mm处向下斜切1刀,切口为斜面,切口大小应和砧木斜面一致,然后将接穗的斜面紧贴在砧木的切口上,并用嫁接夹固定。

1.3.7黄瓜双根嫁接法嫁接技术

黄瓜第1片真叶开始展开,砧木的子叶完全展开时为嫁接适期。用刀片削去两砧木各1片子叶和生长点,椭圆形切口长5~8 mm。在接穗的子叶下8~10 mm处向下切成双斜面楔形。接穗切口要与两砧木切口吻合,将接穗置于两砧木切口之间贴合,并用嫁接夹固定。

1.3.8嫁接后的管理技术

嫁接完成后,应将嫁接好的苗立即移入小拱棚内,并加盖遮阳网进行遮荫保湿。前3 d应密闭小拱棚保湿(90 %以上),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 ℃,夜间温度控制在20 ℃左右。3 d后适当通风,降低湿度至80 %。嫁接后5~7 d,黄瓜开始正常生长,逐渐去掉小拱棚农膜、遮阳网,及时抹去砧木发出的腋芽及侧芽。当苗长到3叶1心时,即可定植。

2结果与分析

2.1嫁接成活率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以白籽插接黄瓜的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7.0 %,其次是白籽靠接,为83.5 %,嫁接成活率最低的是双根嫁接法,成活率为72.2 %。双根嫁接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双根嫁接的难度较大,接穗的2个斜面均要与两个砧木的斜切面对接。

由表2可知,从砧木角度考虑,黑籽南瓜的嫁接成活率比白籽南瓜的成活率高1 %,2种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黄瓜不同嫁接方式的成活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插接法成活率最高,达到83.7 %,靠接法与插接法没有明显差异,双根嫁接法的成活率最低,为72.2 %。从嫁接成活率角度考虑,黄瓜适合用插接法和靠接法嫁接。

2.2黄瓜产量的比较

由表4可知,8个处理667 m2产量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列为白籽贴接、白籽插接、黑籽贴接、双根嫁接、黑籽插接、白籽靠接、自根苗、黑籽靠接。产量最高的白籽贴接,达每667 m2 产量16 357.0 kg,其次为白籽插接和黑籽贴接,分别为每667 m2产10 878.0 kg和10 640.0 kg。自根苗产量较低,为8 893.0 kg,明显低于贴接、插接、双根嫁接黄瓜的产量,嫁接的产量优势得到体现。

表5对不同嫁接方式之间进行产量比较,其中靠接法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为8 893.3 kg,产量最高的为贴接法,达到每667 m212 069.5 kg,比靠接法高35.7 %。

由表6可知不同砧木嫁接黄瓜的产量情况,白籽南瓜产量每667 m2为10 084.4 kg,黑籽南瓜产量为9 623.9 kg,没有显著差异。

2.3病害发生情况

试验期间,嫁接苗和自根苗都有轻度的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用霜疫力克防治霜霉病,讯尔防治白粉病基本能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只在自根苗上有所体现,嫁接苗表现出抗枯萎病的明显优势。

3结论与讨论

3.1综合试验的结果分析,黄瓜嫁接时采用黑籽南瓜和白籽南瓜为砧木,其嫁接成活率和产量情况无显著差异。

3.2从嫁接成活率角度衡量,插接法成活率最高,达到83.7 %,靠接法次之,双根嫁接法最低。

3.3从产量结果分析,贴接、插接、双根嫁接的黄瓜产量高于不嫁接黄瓜,其中贴接方式的产量明显高于插接、双根嫁接和靠接。白籽贴接处理的产量最高,有待进一步重复试验确认。

3.4综合嫁接成活率和产量来看,插接为较好的嫁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翁祖信,李宝栋,冯东昕.嫁接黄瓜防病与增产效果的研究[J].中国蔬菜,1993,(3):11-15.

嫁接技术教程篇12

“模块教学”是把培养目标中各技能等级的应知、应会部分,按其性质划分不同层次的块,有序地实施逐块达标的教学活动。模块教学法的优点为: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模块教学法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现实中花卉学教学存在内容不够精深,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部分重复,且理论教学内容过于大而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述内容过多,使学生无所适从。改革教学内容首先要选好教材,教材尽量选用农职中规划教材,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查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和学术文献,参考相关花卉学书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农职学校的相关精品课程,自行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花卉学》校本教材,准备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同时通过教研组讨论和集体备课的方式修订教学大纲,既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又保证知识点的相互衔接。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教学的形式。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花卉识别模块、花卉繁殖模块、花卉栽培模块和艺术插花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和掌握的技能。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花卉产业的现状,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

三、各模块的主要教学过程

1.花卉识别模块

要求学生掌握本地常见花木的科属、名称、生物学特性。一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种植和实验场识别各种花卉及用途。二是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外出调查了解各公园、花卉种植大镇、绿化景点花卉品种。了解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三是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不少于50种常见花木的标本,并作为考查学生对本模块掌握情况的依据。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对花卉种类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花卉分类识别印象深刻,同时也通过花卉识别调查,容易被美丽的花卉所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花卉的繁殖模块

本模块中分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两个子模块分别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等方法。

有性繁殖主要从选种、整地、播种、播后管理等过程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种子要求、整地要求、播种方法、播种后浇水、施肥、病虫防治等技能。

在无性繁殖模块教学中重点实践扦插和嫁接技能。扦插是花卉繁殖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繁殖速度快、插条易采集、遗传性状变化小、管理方便等特点。花卉扦插方法包括枝插法、叶插法、根插法,主要讲授剪插穗、促根。扦插技能中由老师示范如何剪插穗,如何用不同浓度生根溶液处理插穗,促进生根,经过多次反复实践,使学生都能掌握扦插要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在嫁接技能中,首先介绍亲和力,让学生明白不是任何花卉都能嫁接成功。教学主要包括:砧木的选择和培育,砧木要选择与接穗亲缘近、有较强亲和力的种类;枝接的操作;芽接的操作。在实践中主要训练芽接和切接,先由老师示范两种嫁接方法,从接穗的削取到砧木的处理到绑扎,然后让学生用普通枝条反复练习,直到动作较熟练时,才到砧木地实际操作,如蟹爪兰的嫁接,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花卉栽培模块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施肥、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主要要求学生针对不同花卉掌握施何种肥料、何时施、用何浓度。浇水必须浇到水从盆子底部流出,忌浇“半腰水”。同时掌握浇水应见干才浇,浇就浇透的原则。修剪主要掌握花木(短截、疏剪、摘心、抹芽、除叶、疏花和疏果)、盆花(去尖、抹头、疏剪)和室内观叶花木(去尖、抹头、疏剪、去异)修剪技术要领。然后分组练习,再分别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修剪技能。病虫害防治中要求学生分清病、虫、螨三大类为害花卉的症状表现,能对症下药、掌握喷药浓度等。

4.艺术插花模块

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家居插花以及花车、开业花篮、花束的制作。通过观看插花教学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由老师现场示范各种插花制作,讲解要领,最后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插花,由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分、讲解。

四、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在模块教学中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客观公正评定学生成绩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客观评价,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积极提高技能水平。考核将传统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过程性考核。根据花卉学课程的四个教学模块和任务及完成任务的创新能力,每个模块各占20%分数,创新能力占20%分数,从这5个方面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综合评分,严格把关,最后综合评定学生分数。这样改革以往的期末闭卷考试,学生上课马虎应付,考试时就背背也能全部过关的状况,充分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深化中职学校花卉学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模块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花卉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花卉学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程度提高。通过实践证明,在花卉学中进行模块教学,以实践为手段,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这从毕业生走进社会从事花卉栽培能够很快入手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也证明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芦建国.花卉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嫁接技术教程篇13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127-02

目前,中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量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导致农村的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了解当前城乡污染转嫁现状并研究相关防治对策,对保护好农村环境,至关重要。

一、城乡污染转嫁问题严重

1.城乡污染转嫁的内涵

城乡环境污染转嫁,就是通过人类的行为把城市的污染转移到农村地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程度,把污染的损害后果转移给了农村的一种行为或者形式[1]。

城乡污染转嫁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和扩散,形成了新的污染危害,对农村公民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造成损害,侵害了农村公民应当享有的环境权、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

2.城乡污染转嫁的主要形式

目前城乡污染转嫁主要体现在两种形式上:(1)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全国各大城市都开始整体性地将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能耗高、污染大、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联营、委托加工、技术转让等方式向农村搬迁,但是,工业企业在迁移中未作相应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造成污染源由城市向农村的平行移动,将污染转嫁给农村。(2)城市的大量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向农村的人为转移,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污染。

3.城乡污染转嫁的严重后果

客观来看,相对于地域狭窄而又人口密集的城市,广大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环境容量大,把一些企业转移到那里,减轻了城市污染、保障了城市居民环境权益和安全,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污染企业搬离市区,体现了中国推进坏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适应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受到很多政府的青睐。例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发生后,重庆市马上做出五年内将29家重大污染企业迁往郊区或农村的决定。但不可忽略的是,污染企业搬离市区并不意味着污染的消失。恰恰相反,原本环境质量尚好的郊区农村,现在成为污染集中地。

目前,农村土壤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陆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村的稳定动摇。可以说,农村环境的恶化己经影响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近几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2]。

二、城乡污染转嫁问题根源剖析

1.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中国在城市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城市污染问题,而国家偏重于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却忽略了农村长久以来也一直存在着的环境问题。城市或者城镇往往循着“方便原则”与“最小抵抗原则”,将其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直接就近排放或者堆积到相邻的城郊或者周边的农村地区。这直接造成了城郊与城镇周边农村污染物、废弃物的增加,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于是城市往往依照“最小抵抗原则”,将这些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企业迁至郊区或者邻近的农村地区,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为迎接奥运会,首钢迁出北京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大连市将冶金、化工、石油化工和水泥这样的主要污染企业逐渐迁出市区并在1997年一跃成为全国“环境示范城市”。

同时,随着近些年来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城市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不少重工业或者高污染企业在城市中己经越来越难以容身。而在环保管理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这些企业会遇到小得多的抵抗。同时这些重型企业的迁至往往在为当地农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大大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于是盲目征用农田、对外来投资的建设项目受到农村没有选择性的欢迎,不管其是否是城市转嫁过来的重污染企业。例如转让土地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等,而这更会加剧城市污染直接向农村转移的趋向。

2.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缺

中国目前关于环境污染转移的法律规定较少。在已颁布、实施了的《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环保法律文件,均缺乏对环境污染转移的详细规定。在《环境保护法》中,总共47条,却只有第30条、第35条勉强与污染转嫁有关。而且,这两条规定仅仅涉及污染设备和技术的转移,不涉及污染物、污染工艺的转移,很不完善[3],使得城市在向农村转移污染过程中所受的限制很少,相应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执法过程中也无法可依。

3.环境意识的差距

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有些地方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使得农村居民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发展经济成为其第一要务,而对于环境保护则漠不关心,为农村环境的恶化埋下伏笔。有些农村为了发展经济,主动引进在城市被拆迁的严重污染企业,直接造成农村环境的恶化。在农村,传媒的数量及报道的强度都低,居民环境意识普遍不如城市居民高,也影响了农村环境的改善。

三、解决城乡污染转嫁的思路

1.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减轻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把污染企业搬离市区仅仅是治标,却没有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换句话说,污染企业在城市排污,到了农村不可能就不排污了。假如治理的措施跟不上、不落实,由此引发排污的后果很难估量。不能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就将污染向农村转移,那样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也会持续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各级政府不仅要推进污染企业搬离市区,更重要的是在转移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和干预措施,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舍得在环保设施上投入,确保转移的项目在投产后能将废水、废气等进行有效治理,严禁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只有将企业出城与污染治理同步推进,才能使城乡经济社会高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依靠经济杠杆弥补相关法律制度的空缺

在农村居民不能理性评价用污染来换取短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长期后果时,政府应该承担起评价的角色,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评估城市对农村进行“环境剥削”的成本,使企业为其使用的环境资源成本支付合理的价格[4]。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政府应当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和“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 [5]。依靠“各级政府积极运用环境资源税、公共财政、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经济手段,综合运用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抵押返还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护制度、垃圾处理转移支付等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政府城乡生态补偿资金,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控制城市工业、城市生活过程中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环,从而为农村环保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6]。在是适当的时候,加快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排污权交易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控制企业排污总量方面有积极作用[7]。

3.强化环境教育缩小环境意识的差距

要加强农村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注意的是环保教育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要采用农民认可的环保教育方式,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可以考虑采用案例教育方式和技术扶持教育方式。通过案例,让农民意识到自己原来的各种生活方式对周围及子孙后代的影响,让农民真正明白环境保护是关系脱贫致富和造福子孙的大事;通过技术扶持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例如目前中国进行农的村改水、改厕工程不仅给农民带来实惠,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而且也改善了下游的城市水质和整个生态环境。

可见,人们的环境环保意识对环境污染的防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常常指导人的环境保护行为。只有人们整体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并能将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二者充分的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整个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晏妮,邓乐.论环境污染的城乡转移与政策保护[J].生态经济,2008,(5):429-431.

[2] 唐丽霞,左停.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下)[J].农村实用技术,2010,(6):23-24.

[3] 张成立.论环境污染转移的法律规制[J].生态经济,2007,(2):356-358.

[4] Portney P R,Stavins R N,等.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穆贤清,方志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