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艺术审美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

篇1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富有的思想与价值的歌曲,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富有美学韵味的艺术。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Desire Under the Elms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best tragedy of Eugene O'Neill was adapted repectively into Sichuan Opera Fierce Tide on Desire Sea and Henan Quju Opera Lonesome Mansion under the Elms. Both the adaptors, more or less, unavoidably took into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uring their adapting of the original,with focus on the image of “Abbie” and the incestuous love between her and Eben. And on the other hand, different responses from audience to the two adapted works also embody to some extent the aesthetic differeces.

尤金•奥尼的《榆树下的欲望》描写了1850年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农庄发生的一个父子俩与继母之间的悲剧性故事,是一部深刻的根源于物质欲望的悲剧。

1989年初,四川省著名剧作家徐女士首次将《榆树下的欲望》改编成川剧《欲海狂潮》(以下简称《欲》剧),这是中国戏曲也是川剧第一次搬演奥尼尔的作品。2006年徐重编剧本,新选蒲兰作为第一主人公,并重新阐释了人物,使该剧再次登上川剧舞台。《欲》剧讲述中国封建社会里贪婪成性的白老头把儿子当长工,积攒下不少财产,七十五岁又续弦迎娶年轻貌美的蒲兰。谁知祸起萧墙:母亲变情人,兄弟变儿子……最后,一场大火将一切付之一炬。1998年,河南知名剧作家孟华先生亦将《榆树下的欲望》改编为 《榆树古宅》,由郑州市曲剧团用河南曲剧的形式搬上舞台。该剧边演边修,直至2006年以《榆树孤宅》(以下简称《榆》剧)在《剧本》杂志全文发表。《榆》剧讲述发生在“距离现代相当不近、但也不很遥远的时代”某荒山野谷之间老柯泰与其子柯龙和第三任妻子艾碧之间的欲望之逐与恩怨情仇。两剧均创造性地把原故事改编成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在主要情节及悲剧思想上均传承了原剧。然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叙事方法,通过戏曲来移植西方话剧经典决非易事。形式上的差异暂且不提,中西审美差异则是横在戏剧改编者面前的最大障碍,这一点在两剧的改编中均有体现。两剧编者在改编过程中既有对东西悲剧意识和审美差异共通的考虑,亦有其各自独到之处。而两剧对东西审美差异的考虑主要集中在爱碧这一矛盾人物形象和母子这一明显反伦理的情节上。

《榆树下的欲望》1925年在美国洛杉矶演出时,全体演员曾遭到拘捕,依此可见美国人当时也对该剧所谓的“反道德暗示”持否定态度,矛头直指其中的情节。更是中国伦理道德中的大忌。在《榆》剧演出之初,甚至有观众质疑“一场‘’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可见中国观众对此情节的关注与排斥。为服务于中国戏剧 “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两剧编者在此方面均下了很大力气尽量“寻找最大‘逆点’,进行尽可能的‘消减性’调整(孟华,2001)”。比较发现,两剧均尽量消减了色彩,突显真挚爱情正当性,从而使中国观众更易接受剧情。

其一,减少后母和继子间的年龄差距。原剧中爱碧三十五岁,伊本二十五岁,两者相差十岁。而《欲》剧中蒲兰和伊本均“三十多岁”,不相上下;《榆》剧中的艾碧三十五岁,柯龙三十岁,年龄差距明显缩小。如此改动使得中国文化背境下的“母子恋”有了生理上的可能性和可同情处,也为随后的爱情埋下了铺垫。

其二,美化后母形象或消减其“” 阴影。原剧中爱碧“贪欲、任性、放纵,甚而、放荡”的性格特征是完全反中国文化的,势必引起中国观众的反感。两剧均在此方面进行了消减处理,尤以《欲》剧为甚。《欲》剧改编者花了很大功夫重塑了蒲兰形象,把她刻画成一个自尊自爱、有强烈追求的女性。蒲兰出场的第一句话“寡妇门前是非多! 穷家小户更奈何。三分姿色频招祸,情急乱把--终身托”先把其定位在弱势群体以赢得观众同情。母子二人初次见面时爱碧用颇有诱惑力的语调笑着自我介绍“我是你的新妈”在《欲》剧中改为 “我是,是……(飞快地)是你爹新娶的妻子”,而当三郎对此嗤之以鼻时蒲兰则“浑身一颤,假装没有听见”,后又言“话如剑,刺人心……”比之原剧中“没听见似的,神秘地一笑”无形中增加了些许女性的自尊、自爱。原剧中爱碧对伊本身体的欲望在《欲》剧被改编成了近乎一见钟情的爱情萌芽。她出于对三郎的爱恋,对茄子花的嫉妒而挑唆父子关系替代了原剧中勾引不成,恼羞成怒而为之的情节。原剧中爱碧跑到伊本房中求爱的情节则改为蒲兰和三郎同时开启房门,互相倾情。更重要的是该剧增加了蒲兰多段通奸前的内心冲突,如:首次向三郎诉真情前的犹豫“一阵阵品着蜜糖,一阵阵吞着黄连。似觉得,幸运在向我招手,又彷,灾难已降临身边。忽悲啊忽喜,谁懂得我的苦辣酸甜?是福吗是祸?谁知道甚么是我的明天?”“(欲前又止)我不能见他!我不能见他!(转身走)”等。爱碧引伊本到其亡母房中与其勾搭的情节被删,改为隔房相思时 “欲望”扮老妪灵魂主动出现撮合二人。原剧中爱碧主动提出生子继承财产改为被动接受条件。该剧还创造性引入了“欲望”这一意念化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转嫁了蒲兰具有强烈的这一东方文化所不容的性格弱点。《榆》剧虽然更为忠实地保留了原剧中的人物设置和情节发展,也进行了不少消减,因为编者孟华认为“如果剧场演出效果留给观众的总印象中挥不去冲不淡‘’‘’的阴影,那么,《榆》剧的艺术价值就该是质疑的对象了。”该剧编者首先大胆将原剧中亲子关系改为柯泰和柯龙设为非亲生关系(艾碧:“你别忘了,他(指柯龙)是他妈带来的,不是你的骨血!”),从而大大消减了的道德批判。原剧中爱碧跑到伊本房中的求爱情节改编成柯龙到艾碧房中求爱。原剧中爱碧弑子后平静伏法的情节则改为几句悲壮的唱词 “舍田地,弃楼宅,扔家产,丢骡马,无牵无挂四海家,笑对地陷迎天塌”,以此更显其情之真,其意之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和弑子情节的负面社会效应,“使读者的意志最终因代罪者的苦难而被削弱”。值得一提的是,两剧改编者均设计了蒲兰/艾碧弑子前后的大段唱词,一方面展示人物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突出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观众对她杀子的排斥,增添了同情心。

其三,父亲形象片面化。老凯伯特的形象在原剧中应该是“悲剧性缺陷”最少的。尽管他对妻儿很苛刻,他对自己也同样有着清教徒式的苛刻;他恨儿子们是因为他们太软弱;他过份热爱自己的庄园是因为那是他亲手从石头下扒出来的,而非像伊本/三郎/柯龙所言从后者母亲那里抢来的;他老年续弦是因为他无尽的孤独。但两剧在改编中均基本略去这些,仅保留他的贪婪和狂暴(即使《欲》剧对白老头形象也作了一些人性化的柔情处理,也难能影响其整体形象),且均暗示他的庄园就是从三郎/柯龙母亲继承而来。如此就为剧中的提供了“复仇”的感情基础,也消减了“母子恋情”道德批判,使其具备了反抗压迫的色彩从而赢得观众的个人化同情,在一定程度了满足了中国悲剧的诗性正义。

由此,相近的年龄,共同的遭遇,几无是处的狂暴的家长式的年迈父亲,加上其它各种因素,一场悲剧式爱情即使在中式文化背景下也似乎有情可原。所有这些改编都是为了使蒲兰/艾碧这一颠覆性的敏感形象更为中国观众接受,因为,中国戏曲中女性的传统形象一般都是正面的被歌颂的对象,即使出现个别负面女性也是微不足道的次要人物,绝非主流。当然,两剧在其它方面也进行了一些修整以使剧情更中国化,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如:两剧均调整了“敏妮”这一形象,对于长次子明显有违中国伦理纲常的仇父情节两剧也均作了消减性处理。

比较《欲》剧和《榆》剧的改编,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两剧都悉心参照了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前者却是比后者更大胆,更细腻,更中国化;而后者更忠实一些(源于编者向中国大众介绍奥尼尔的初衷)。而“戏剧作品一旦搬上舞台,就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这种评判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作品本身,还涉及异国文学传播与接受的问题。”1998年以来,《榆》剧在中国多个城市演出过并与2002年出访美国,且均取得较高好评,但演出的场所大都在高校及学术单位(高校师生文化修养相对较高并对奥氏有一定了解),真正的商业演出并不多。而《欲》剧从上演之初就在民众间取得极大反响,终在2009年荣获我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中国戏曲学会奖”,并在全国掀起一轮新的川剧热。从文学接受层面来说,《欲》剧要比《榆》剧更成功一些。笔者认为尽管不排除编导契合,演员实力,舞台设计等因素,剧本对于中国观众审美价值的充分考虑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欲》剧和《榆》剧都努力尝试用本土的方式改编西方的东西进而表现世界共同的东西,笔者认为都是非常成功的创新,都为我国现代戏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尽管由于创作意图不同,成果形式不同,所取得的观众反应也不尽相同,但改编者在改编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我国观众异于西方世界的审美差异,尤其集中表现在对于女性的敏感形象及情节的处理上。而观众的不同反应也正反映了这种差异的存在,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制约性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吕伟民:《从〈榆树下的欲望〉到〈榆树孤宅〉 ― 谈河南曲剧对奥尼尔戏剧的改编》,《郑州大学学报》,2008.11。

篇3

一、审美的定义

何为审美?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一种判断的过程,而美,则是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亦,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广义上它是指在意识和鉴赏上,人所产生的愉快的感觉经验,狭义上则是指人们借助文化所提供的规范来批评性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审美取向的年龄段特征

同一审美对象,因为年龄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感受也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审美取向特征。

1.少年阶段:犹如初升的太阳,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色彩和造型的表象特征十分敏感。比如面对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少年的审美感受可能更多来自对人物身份的识别,还有塑造上写实造型技法的兴趣、色彩的色调等。

2.青年阶段:这时期的各方面明显受到社会舆论、时尚元素及流行趋势的影响。但是他们多半属于高校知识群体,面对同一幅《父亲》,青年人看到的是老父亲的农民形象,通过形象的特征进一步思考,分析出父亲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基础。

3.中年阶段:是人生阅历的转折点,不仅有来自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担当,而且有来自生活启发之下的深沉情感。同样的一幅《父亲》,身为人父人母的他们感到的是一位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使中年人产生一股平凡而又伟大的情感。

由此可见,审美的取向受年龄的影响很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

三、初中生审美取向的性别差异

进入青春期后的男女生在阅读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尤其在初中阶段,受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这种性别差异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很大。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探索、冒险,刺激,因而备受男生青睐的读物主要集中于科普类、武侠类和军事类;而女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显得较为文静、温顺,爱幻想,追求浪漫与完美,因此她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童话,文学、心理类的读物,特别是那些反映校园男孩女孩生活的作品。这种阅读的差异,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审美取向。

1.性别差异导致审美活动倾向不同:男生和女生通常有着明显不同的兴趣倾向。男生在涉及审美创造的活动中,更倾向于实际操作、体现创新观念、力量美感和科技趣味的审美实践。例如,男生喜欢新媒体绘画、新媒体绘画应用电脑和手绘板模拟现实绘画媒介,在参与或从事美术活动中体现更多科技能力等。而女生,在涉及审美创造的活动中,更倾向情绪宣导的绘画,比如传统绘画中绘本的创作,手绘卡片等实际操作练习等,作品参与本身更希望融入女生特有的细腻情感。

根据笔者的课题教学实践结果分析,初中男生面对“封面设计”的作业时,更倾向于科技幻想、野生动物书的封面设计;参观学习活动中,男生更多提议去科技馆、航天馆等。女生面对“封面设计”的作业时,则更倾向于选择知心日记封面、梦幻多彩的童话书籍封面设计;学习活动中,更多选择童话情感类的主题;参观学习活动中,更多提议去郊外、美术馆、文物苑等。

2.性别差异导致审美对象选择不同:审美创作对象,是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选择的表现主题,指能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男生,因为性格中对科学、技巧的先天倾向,在选择对象时更多倾向于科幻概念类的造型主题,比如,机器人、科幻绘画中的概念造型等。在初中的手工课材料准备方面,男生大多会选择铁钉、铁丝、瓶罐等制作。

女生,因为性格中对情绪、色彩等元素的先天倾向,在选择绘画主题时,更多以体现情感,或来源于生活本身的事物为启发,比如,女生的服饰、情绪的宣泄、色彩的表达等。因此在手工课材料准备方面,女生更多会选择树叶、布料、彩色卡纸等制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根据男女生的审美活动和审美对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探讨方式。

四、性别审美差异教育的积极导入

通过实践课堂《科幻画》课程的教学对比,体现男女不同的创作个性与特点。

1.以初中男同学为教学实例表明:男生面对科幻主题,首先选择了情绪较为强烈、画面语言丰富、绘画风格上相对于女生体现更强的技术性和观赏性。因为,科幻主题的事物是男生好奇并喜欢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已超过其他主题课程。从课堂的导入开始,男生的参与及活跃性都很强,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明显表现出他们敏感于科学与创造。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关注太空飞船、环保制作等主题,作品中包含自己对于力量、科学技术的探索性思维。他们比较关注画面造型的设计,喜欢运用冷色调强调自己的创作主题画面,材料运用相对女生而言偏少。男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帮助画面的其他构想,比如用自己姓名中的一字取个飞船号等。

2.以初中女同学为教学实例表明:女生在面对科幻主题,首先选择感觉更为人性和温婉、画面语言平和纯净、绘画风格上相对于男生体现更为优美华丽的特点。因此,女生更关注色彩鲜艳、主题活跃、童话感更强的科幻画。女生在选择自己画面主题上,常常会体现女幻想、爱美的特点,比如制造一个“时光轮回机”,让人类摆脱衰老,运用丰富的色彩强调画面。材料选择上经常会出现小芝麻、小豆子、碎布等。女生的天性,也集中体现了她们在科幻画主题课堂中的表现,对人类生长、对大自然、对环境植物的关注更为明显,更喜欢用“幻想”来表达。

由此可见,男女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导致的画面表现、选择特点、情绪感受也不同,在正确条件的引导下,他们在美术表现中找到自我成长的良好方式。

五、根据学生性别差异,积极统筹性别区分下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共性的培养

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各自和共同的审美取向。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使学生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美术班学生的个性差异来源于美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感情、气质、素质等多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绘画对象,有的学生善抓大感觉,用笔大胆洒脱;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工整细腻,一丝不苟;有的草率;有的拘谨;有的喜欢追求客观的真实;有的则偏爱主观的表现。因此,个体的差异性不仅仅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还反映在他们的学习效果上。但是,我们要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共性培养,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这些年来,初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许是因为要求更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运动的推动,男性和女性在他们所展示的能力中日渐相似。无论怎样,在区分性别差异的审美教育上,老师们都应该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学校设置的所有不同美术课中拥有相似的学术天分。

六、结语。

我们应该承认男女生在审美上普遍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初中学生审美取向已经存在的这种性别差异,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应该随心所欲,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必须认识到初中学生审美的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在重视这种性别审美差异的基础上完善之前教育体制中的不足,完善男、女生本身审美倾向上的不足,发展其优势,补足其短处,使其健康成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4-02

一、前言

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现,由于当权者政权的不断更替,儒家思想屡次受到巨大冲击,造成人们内心焦虑、恐惧和绝望的心情一次又一次的无处安放和解脱,一些文人墨客们宁愿选择隐居山林,终日追求清净、安逸与超脱,继而通过一种令人清净舒爽、心旷神怡的安逸心情表达在山水画面中,以舒缓压抑的情感,这对大自然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和感。中国山水画出现更多的是容纳天地万物,做到吞吐自如和来去无阻。因此,“因再现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听、去看,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这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也使西方早期的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而贴近于自然。基于此,从中国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山水画,以及西方文化入手研究风景画,笔者将浅谈其巧妙又息息相关的差异,进而对中西方画风的比较有初步的认识。

二、中西方画风比较

1.中西方画风审美差异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山水的空灵、素雅,以画传达心境和姿态的基础。比如,中国山水画在石面及松叶上往往着浓厚的石绿色,在廊檐及木柱上着明艳的朱砂色,将隋朝以来的金碧山水演绎成一种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然而,树木山石的刻画则比以往细密、老成。山石轮廓勾画生动而无皴,杂树或枯枝,或有叶,枝叶均用双勾线描。松树更具特色,不画松针,只用绿色点染,画法古朴,更有多数绘画作品会先用石绿点染,而后又用石青加上两笔交叉的线,以示松针。

反观西方风景画,西方人主要强调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自然。总的来看,理性因素大于感性因素。油画在起源及发展初期所处的历史环境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甚至在西方油画初期它仅仅是服务于宗教,但后来许多著名画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后,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这样不但使宗教题材的作品明显带有现实世俗的因素,也使得后来的风景画家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的道路。这就让生活中鲜活的色彩进入了西方风景画。因此,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早期的作品只是对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进行描绘。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也才使得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表达更为丰富。通过莫奈、西斯莱、雷诺阿等画家的作品,大致可以看出西方风景画对色彩表现的细腻及极致。

2.中西方画风差异的原因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以及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景色。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中国山水画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大多数山水画画面表达出的内心情感是一种半虚半实的理想境界。西方山水画的画风大多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而贴近于自然。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比一般的人物、花鸟画还要丰富多变。中国画的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若墨法多了,则有“染”、有“擦”、有“破墨”、有“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

西方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若是深度探究其审美差异,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进而才可有较为细致的认识,以及真正了解中西方画风的审美差异。由此可见,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始终是围绕自然的色彩展开,借此表现进而得到发展。不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不管是古典,还是近代,对于大自然的表现方式,以及如何代表作者身临其境的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一直是西方风景画家的创作方法及目的。随着技法及理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表达趋于全面。体现在作品中也就千姿百态。

篇5

英文电影名翻译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的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中英思维差异、审美差异、文化内涵联想,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分析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1.英汉思维差异方面的影响

英汉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地理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语言倾向于人文文化,尤其强调综合和概括思维的方式;在语言文化方面常常表现为暗示、慎言等。英语语言文化则偏重科学文化,讲求细微、曲折和周到。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名翻译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词汇,例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等。而英语电影题目中往往追求精简和新颖,经常以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命名等,例如pearl harbor、speed等。

2.审美价值的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观众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美学的概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美感。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正确把握源语语言文化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目的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传递目的语的电影艺术受众,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文字排列方面,汉语在审美上讲求修饰和神韵,讲求文字搭配。Death before honor《铁血军魂》这些片名中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化征象,军魂一词深蕴了中国浓郁的文化氛围及译者的文化情感,这样的影片名更能被中国观众接受。

3.文化内涵联想方面的影响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同一事物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语中可能有相反的看法。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影响。例如:《卧虎藏龙》,如果在英语中被翻译成grouching tiger或hidden Dragon,西方国家的观众就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完全不理解影片的真正内容。因为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Drago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是权力、尊严的象征。然而在西方,龙并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西方把龙视作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是血腥和暴力的化身,所以用“Hidden Dragon”译“藏龙”实在不妥。用“Roaring Lion”译就比较好,因为英文中的雄狮是力量、权力、威严的象征。

4.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有,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和思维方式,而中国却有很多人对宗教不甚了解。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美国著名影片seven。该影片反映的是一种西方宗教文化,与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人来讲“seven”不过是一个普通数字而已,很难联系到西方人们头脑中的宗教文化意象。在西方,“seven”从宗教意义上理解就是一种宿命的暗示。汉语影片译为《七宗罪》,充分考虑了宗教寓意,更容易让中国观众了解影片的内容,被中国观众接受。

5.考虑典故、习语对应的影响

电影片名的语言表达通常都是简短、精炼的。虽然只有几个词语,但是内容都是高度概括的。典故习语中大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信息,这就需要在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对等。例如: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顺应西方受众的文化需要,翻译成“The Butterfly Lovers”自然比直接音译要好。但是,别具一格的译名“New Romeo and Juliet”更能引起西方人思想上的共鸣,更能让观众对影片主题一目了然,进而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

6.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忠实原片内容和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译者还必须充分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充分考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宗教文化及典故、习语等方面的文化对应,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