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诗歌阅读方法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2 15:4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诗歌阅读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诗歌阅读方法

篇1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古代诗歌曾经占据着文学主体地位,并取得了辉煌夺目的成就。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一种题材,它更是一种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此基础上,1919年中,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新诗应运而生。作为新时代诗歌运动的变革代表,至今为止的新诗八十多年发展史中,各种流派竞相登台,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有过繁荣景象。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北岛、顾城等诗人为代表的诗潮平息之后,人们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少了。青少年学生中爱读诗、写诗的更是寥寥无几。

现代诗歌正在遭遇一个尴尬的处境。在书商那里,一本看似内容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而且很快可以再版、三版;而诗集成了滞销货,甚至作者还得自掏腰包出印刷费。在大学课堂里,讲小说时教室里满满当当,还有外系的旁听生;轮到诗歌呢旁听生找机会溜了,本系学生也没了精神。怎么回事?是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吗?我想,恰恰相反,这说明国人的文学趣味还有待于大大提升。那么,何以见得不读诗文学趣味、水平就低下呢?

首先,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首,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短小、精练,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更加纯粹。不管是文章中所展现的抒情、还是表达出的说理,对状物进行的写景描写,好的诗歌都能给人以严谨、精悍、美的享受。作者体味到诗歌给大家带来乐趣,正是所谓“浓缩就是精华”的道理吧!诗中没有废话可言,语句中没有赘语可表达。

其次,一部好的小说、戏剧都要当成诗看,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诗的特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诗意”。《荷塘月色》如诗如画,风雅别致;小说《荷花淀》描写的是血雨腥风的,却令我们沉醉在诗情画意的芦苇荡中不能自拔。任何欣赏小说只看到其中故事情节是多么精彩、曲折的人,只是停留在这部作品最粗浅、最表面的层次。一流的小说家都不见得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一流的小说也未必有最好的故事在里面。情节内容就好像用枯树搭成的花架子,架子上美丽的花朵都是故事之外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去寻找那些花儿的美丽。那么,如何正确地鉴赏诗歌呢?

一、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让人们能够懂得用体会来感受,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乡愁》从诗题就可以知道作者表现的是思乡之愁;《再别康桥》是通过金柳、青荇、碧潭、星辉组成迷离、淡淡忧伤的意境;《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千帆竞进、枫染霜林的场景则提醒我们伟人的气概是多么豪迈。感情基调的把握让学生感知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作诗时所处的状态,学生体会到了,感受到了,进而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多了一层了解,也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印象。

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象征、通感等,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修辞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想象与联想也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段,这种表现方式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诗歌赏析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诗歌形象来了解诗歌中的想象作用。《天上的街市》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用凝练的语言展现出形象的特点、和谐的韵律,让它具备的节奏感能够鲜明地突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诗歌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再次通过真实的感受最后掌握诗歌的形式特点,押韵、重叠、反复都能够构成最悠扬动听的旋律,只有通过反复地吟唱,才能够把这种真实的感受体会出来。

篇2

(一)、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歌的形象内涵及其包涵的文化意义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四)、品位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这就是说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古人写诗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时间中的有感而发,抒发的是一种情感和志向,而这种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写诗的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清诗人感情的脉搏,从这一点上说,诗歌是极富个性化的,所以古诗欣赏要尽可能地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等,就能设身处地的去领会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二)解读文化信息

诗歌是自身文化信息的外化,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一)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月亮还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如古诗十九首“明月向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解,揽衣起徘徊”。(三)月亮还代表着一种士大夫脱离现实苦难、超群脱俗、吟风弄月、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解类似的月亮这些意象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象征意义,对我们解读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诗歌中也包含着许多典故和传说等信息,需要我们去解读。

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诗人藏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他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时,关键是弄清楚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举个例子来说,如庾信的《拟咏怀》,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秋,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风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此诗是诗人入北周后拟阮籍的《咏怀》之作,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句用《汉书?苏武传》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历时几十年,至昭帝时始得归汉。友人李陵兵败降匈奴,前来相送,与苏武诀别,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战国策?燕策》中荆轲易水诀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变徽之声,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谁言”一联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与帐中与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诗中的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而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腐败,都不是直接表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达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精华,是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赏析诗歌的意境,最关键处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情景关系处理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绝非单纯的情景交融,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赏析带来的艺术美感。

下面试从情景关系的艺术表现,来赏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意境的创设,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1、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个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景交融,情景一致,如黄巢的《题》:

琐琐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为见到在秋天生长的情况下,而想到改变的处境,让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内在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壮志--—替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的感彩。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冯廷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泪眼问花”写妇人的悲哀孤独,无人可问,只好问花,用“飞过秋千”,秋千正是她丈夫亲爱时打秋千之处,现在丈夫出外游冶,看到秋千,情从悲来。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住春,花亦然。

3寄情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独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股悲凉。这首小诗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给人以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

可见,诗歌的意境要是没有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把别人写过的意思在写一遍,人云亦云,既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那诗就没有意境了。

4移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想必他把自己的情感提体验验证在鱼身上,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假若是人一定会感到自由自在,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于是有了这样一桩公案。

在许多时候我们知道旁人旁物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产生某种感情,往外就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人与人,物与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种情感的共通,假如没有了这一点,人与人就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了。

诗歌的欣赏中也可以去了解诗歌创作总的这种移情方式的应用。如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欣赏诗歌中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某种情景下的某种情感体验推及到诗人的抒情主人公身上,从而对诗歌有更好的了解。

当崔灏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晴空下的辽阔平原,看到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他会想到什么呢?假如你是崔灏,仕途坎坷,孤身一人登黄鹤楼,会有什么感受呢?这时你也许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身世之感,为什么会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苦。

五、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

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色彩、线条、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①

诗歌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她读了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句诗后,说这‘余’和‘上’字,难为他怎样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读了这两句,倒像是又回到那个地方去了。”实际上香菱在这里谈的就是一个和有趣的诗歌鉴赏问题——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这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怀,特别是当某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时刻,例如佳节、月圆之夜。此时,窗外月光如水,窗内月光泄在地上如覆了一层清霜,这时李白的《静夜思》便会涌上心头。这时候心灵便可能会突然开悟,仿佛这首诗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特意为我们写下的。或者说这首诗在那个夜晚,那个地方,已经拥有了两个作者:李白和自己。这时,对诗的理解就不再只是那种理性的认识,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诗成为自己的。这时再设想李白写这首诗的情景,想想写这首诗时的李白,就有了一种从来未有过的亲切感,自然更为透彻地理解了诗,也理解了诗人。

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②很多人喜爱诗歌,有的便直接来源于诗歌在形式上产生的一种韵律美。

有规律的运动可造成节奏,诗歌形式的构成就符合一定规律,从而形成节奏。例如,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顿方式。这些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感。同时诗歌的押韵,平仄和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达到了音调的和谐,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语言的精炼与和谐程度上,有别于散文的语言。”③诗歌的语言富有一种美感。它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蓄,更富艺术性。它通过比喻、双关、通感、象征等多种方式,给读者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

诗歌语言的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的精炼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要求语言精确简练,言约意丰,从而“片言明百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

语言的精炼常体现在“炼字”与“炼句”上。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始用“到”字,后来该为“过”字,又该成“入”字、“满”字等,最后始定为“绿”字。这就体现了古人炼字的精炼性。“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

二、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语言深藏不露而不直接说出,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启发读者通过联想去领会“词外之情”,言外之意”。北宋柳永《雨霖玲》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微妙、隐秘、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直接刻画,难免不尽人意。但诗人完全抛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的文字,也没有运用典型的修辞手法,而选取了“杨柳岸”这个惹人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一清新,凄婉形象剪接进去,从而形成一个朦胧、深远、而又有点神秘感

诗歌语言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

李煜的《浪淘沙》诗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表示疑问语气,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二是表感叹,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又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三是对比,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的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

金圣叹说:“最恨人家子弟,凡是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好书。”我们欣赏诗歌时可以从品味优美的语言入手。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

参考文献:

篇3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辨证处理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一、课程目标与个性化阅读

课程目标是引导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总体规范和大方向,一切教与学都必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要求。因此,个性化阅读的目标,也要受课程目标的制约,从阅读目标出发,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1)必须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总目标中的个性化阅读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以及初步理解、鉴赏作品。这是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2)个性化阅读要受学段目标的制约。要想防止阅读教学中不到位或者越位现象的产生,就必需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各个学段的制约。第一学段的阅读,重在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不作具体要求。第二学段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对阅读方法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如:词句的学习要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篇章的学习要求能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的阅读方法。第三学段,则要求在学习与运用阅读方法中享受阅读,并强调语言形成的学习。第一学段的“个性化阅读”指导,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自己喜欢的内容;第二学段,则要从关键词句中感悟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第三学段,则必须找准言语形式这个切入点,去体验与思考言语内容。

二、文本意义与个性化阅读

(1)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共性特点。如:有的在阅读时侧重整体思维把握内容;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因此,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指导,既要有从整体上的把握,也要有部分的或针对重点的阅读指导。不能只强调整体感知,而忽略重点部分的学习。只有根据文本特点,综合运用整体思维与分散思维,交叉运用激感和引发知识经验的教学策略,才能做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指导。

(2)根据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指导。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同,知识背景是有较大差别;由于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各自不同。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多种方式,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3)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指导。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4)根据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引导。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指导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

(6)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7)做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三、言语形式与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阅读,即学会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阅读,离不开言语形式。文本的言语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概括的表达,也有细节的描写;有情感的直接抒发,也有曲折的表达;有按顺序写来,也有倒叙插叙的峰回路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也有“人死黄花瘦”的清新婉约,即使是同一文题,言语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

参考文献:

篇4

语文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主要有诗歌、通话、散文、记叙文四大类,在语文中阅读是重中之重。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开拓思维是阅读学习的中心思想,“体裁教学法”是众多阅读教学方法的之一,是建立在体裁的基础上。运用此方法教学,可以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方便日后其它学科的继续学习。

一、体裁教学法的意义

“体裁教学法”最早流行于澳大利亚,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理论发展学生意识,分析不同的题材作为研究依据,从多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促进学生掌握分析不同的语文阅读结构。这种构建方法是一种语言学习结构,以语言的交流为基石,形成“体裁教学法”的阅读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水平、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

二、“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问题整理归纳的应用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安排阅读任务,学生通过漫无目的的阅读书面内容,无法在文章中找到中心思想和关键词,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无法正确答出问题答案,老师询问无果会直接给出答案。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无法学会怎样有效阅读,降低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为开放式教学科目,需要发散性思维,没有固定的答案,符合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的答案,都是正确答案。每个学生站的角度不同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答案。老师可以采用“体裁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老师在文末总结时可以采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假设,学生在进行不同尝试时会增加研究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正确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思考自我解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学习方式,养成优秀的学风。

(二)对问题研究分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前,首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文章中阅读,学生有目的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随信息时代的步伐,需要将新科技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课堂上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需要多媒体工具呈现给学生,好的阅读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被读者带入文章中,再结合“体裁教学法”的引导方法,对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思考,改变了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体裁教学法”是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对问题思考提出的应用

问题解决不等于问题已经结束,当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之后,也要学生思考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例如,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是否融洽,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已经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疑问等,同时老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后,可以让学生做相关练习。例如,用类似的描述法描述身边的事物,用情景演绎出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反复不断地思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体裁教育法”适用于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是能够提出问题并自我解答。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中,对老师也是一项新的挑战,老师需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下一步做准备。

三、“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例

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常见的诗歌类型分为两种: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以现代诗歌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为例,阐述“体裁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目的

通过对本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掌握诗歌类体裁的阅读方法,抓住诗歌文章描述情景和诗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解析阅读材料。

(二)教学内容

《雨后》是儿童对生活的描写和感触,语言十分生动,通俗易懂,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呈现孩子雨后玩耍的场景,将孩童的童真可爱展现出来,初次阅读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文章中,想起儿时遇到雨之后的自己,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诗歌体裁的文章结构,为日后阅读这类体裁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篇5

诗歌语言有三个不可忽视的特点:一是凝练性,二是跳跃性,三是无序性。凝练性是指诗歌语言高度简洁,仿佛是几个动词、名词或形容词排列而成,如“枯藤老树昏鸦”;跳跃性是指诗句之间在字面上不是紧密衔接的,而是省略了一些信息,要知晓诗句的具体而丰富内容,还需要补充出它们之间省去的信息,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无序性是指诗句中的词的顺序不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去组织,它是根据诗人的需要随机决定一句诗的词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此,要读懂古诗词,有时要重新调整词序。

把握了古诗词的这些语言特点,我们才会在古诗词的阅读过程中作好调整与想象,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进而去把整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否则,错误的阅读心态和方法难以与作者共鸣,也就无以知道诗词思想情感及其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