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8 10:51: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内科基础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非内分泌科安置胰岛素泵患者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胰岛素注射剂量错误5次,低血糖处理不及时3次,胰岛素漏注射2次,戴泵入磁共振室1次,胰岛素泵丢失1次。
2.方法
2.1查找问题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出现胰岛素注射剂量错误的主要原因为低年资护士不熟悉仪器操作所致;出现低血糖处理不及时(未及时通知内分泌科调整胰岛素剂量)为非内分泌科护士对低血糖危害及处理认识不足造成;出现胰岛素漏注射是因为护士不了解注射餐前大剂量的意义所致;出现戴泵入磁共振室主要为胰岛素泵无明显提醒警示标识所致;出现胰岛素泵丢失为实习护士培训不到位及胰岛素泵无明显警示标识所致。
2.2针对问题原因,科室派人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规范管理,具体如下:
2.2.1规范胰岛素泵管理制度。(1)改进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之前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未记录泵的编号、序列号,不便于查找,改进后的胰岛素泵使用登记本加入了泵的编号、序列号,这样每台胰岛素泵的去向一目了然,(2)改进胰岛素泵保管、交接班制度:之前胰岛素泵及材料虽班班交接,但未上锁,改进后将胰岛素泵及材料专柜存放,加锁管理,避免了遗失、被盗的隐患。(3)建立胰岛素泵治疗记录表:将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分段、餐前大剂量、血糖情况全部记录在案,方便医护每日巡泵时查看,做剂量调整,也便于向次日巡泵的人交接。(4)改进与病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将注意事项交待更全面,并将胰岛素泵的购买价格及损坏赔偿列出,以引起病人重视爱护。(5)规范胰岛素泵巡视(6)护士长不定期到相关科室巡泵,抽查执行情况。
2.2.2改进胰岛素泵警示标识。(1)之前仅在胰岛素泵机身上张贴“严禁戴泵做检查”字样,改进后在机身和皮套上同时张贴了“严禁戴泵做检查”和“严禁损坏和丢弃”字样,一目了然,避免了戴泵入磁共振室及将泵丢弃。(2)制作了胰岛素泵提示牌,悬挂在病人床旁,内容醒目,有效杜绝了病人和护士因不知晓而造成的以上几种不良事件发生。
2.2.3加强对非内分泌科护士使用胰岛素泵相关知识的培训。(1)培训内容:餐前大剂量的注射、泵暂停功能的使用、电池更换方法、安置胰岛素泵注意事项、日常检查方法、低血糖的处理及危害、注射餐前大剂量的意义等。(2)培训方法:先培训糖尿病活动小组成员,再由糖尿病活动小组成员回科室培训其他护士及实习规培护士;在安装时进行现场培训讲解。
结果
实施质量改进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讨论
胰岛素泵价格昂贵,如因管理不当造成仪器损坏丢失将对医院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又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尤为重要。针对存在问题,规范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同时,还应加强护士的培训及监管,才能确保改进有效。胰岛素泵在非内分泌科使用因监管难度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更好的管理方法,如何管理好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是内分泌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4]。
参考文献
[1]袁丽,熊真真主编.糖尿病护理与管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4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here are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professional thoughts to consolidate, the lack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learning of related subjects,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skillful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peration skills and clinic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thought concept;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linical, make its master the skills of communicating with family members; With strong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e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对于中医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做到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华的同时又能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来发挥中医的优势,是目前中医内科的导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校中医内科研究生来源大致可分为:①中医本科生直接考研;②从其他学科转来(如本科是针灸推拿、中药专业考研到内科);③从临床考入(多数是其他专业)。因此部分中医内科研究生存在着专业思想不巩固、专业基础不扎实、缺少临床经验等先天不足的状况。要使中医内科得到很好地继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关键。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人才,应该就在这些人员中产生。我们认为中医内科研究生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融通中西医学
我校部分研究生对中、西医基础课程并不重视,况且其中还有其他专业考入的学生,故往往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其中医基础并不扎实,现代医学的基础则更薄弱。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均更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做为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而且要把本学科的现代医学基础做为必修课。只有系统掌握中、西医学基础,融会贯通中西医,才能体会到中医的优势,寻找到本学科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学好中医;并且在内科临床碰到急危重症时,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内科学尤其是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千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当前医患矛盾较为突出社会背景下,医务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医生应更有爱心、仁心、责任心、奉献之心。中医内科研究生应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观,不为名利而动,培养“大医精诚”的思想境界,才能潜心学术,专于临床[1]。
3 培养熟练的临床诊疗、操作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条件越发丰富的社会现状下,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及个人权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及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做腰穿、腹穿时,患者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操作前必须和患者交待清楚所有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医生的操作准确、熟练,才不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其次,对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如面部的望诊,面色的红、白、黄色,面部有否青筋暴露,在何位置;舌苔厚薄、白、黄、腻、滑;要仔细观察,从中寻找临床诊断依据、疾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而临床思辨能力则是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重点培养之处,中医内科诊病,必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达到用药准确,药到病除的效果。如患者咳痰量多,质地粘稠,苔白厚腻,本应是二陈汤之证,但大便却是干结的;又有患者外感高热,咽红充血,却又大便稀溏;这些都需要对临床所得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得出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带教过程中,如不能在当时指导学生,也应在诊后向其讲明,并进行临床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能力,使中医内科研究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本职工作,与临床无缝接轨。
4 教会学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临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遇到患者和家属对某些情况的不理解,而出现沟通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委屈,这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去理解他们的心情,用最恰当的态度和语言与其交流。有些患者病史较长,需长时间用药,医生有必要反复进行解释和指导服药,我们在后期先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指导,若不全面要及时予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能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的重视,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各种疾病的熟悉程度。带教时,导师还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家属,真正做到无论富贵贫贱“皆如至亲”。
5 培养中医内科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既有临床能力,又有科研能力,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到了临床不仅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潜质,经过若干年能在本学科载露头角,带领学科前进,这是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因此,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①要培养了解学科动态、前沿信息的技巧,通过文献检索,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等以提高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培养学生从临床实践和学习中发现本学科的新问题、新方法,激发科研思维灵感,寻找新的科研课题;③在现有的科研工作中鼓励其独立完成科研工作,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最终形成自己新的科研设想和进一步研究的新思路,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型人才[2]。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出能够将中医理论、诊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的理论、诊疗手段相结合的、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才,如此才能使祖国医学不断发展,才能惠及于民。其次,无论是研究生的理论授课还是临床教学,都要沿着一条主线来完成,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促使祖国医学不断完善、发展。
2Mini-CEX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教育和西医教育的差异性源于思维方式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单纯套用Mini-CEX的模式进行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的考核存在不合理性。2010年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等一批中医药高等院校尝试将Mini-CEX引入中医临床技能评估中,将中医临床考核与Mini-CEX融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TCM-Mini-CEX,其测评要点主要集中在中医四诊、体格检查、辨证思路、理法方药、沟通技能、人文关怀、整体表现等各方面[13]。
3探索和实践
3.1测评内容
2013年,以我校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我们积极的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在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临床模拟评价的报道尚不多,因此我们尝试将Mini-CEX的评价思路和模式引入到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病案分析练习中,以评价表的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估和反馈。参照目前被广泛采用的ABIM的Mini-CEX评量项目[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Mini-CEX评估手册[14]、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Mini-CEX评价量表,结合课程特点,我们拟定了用于实践教学课程的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病案分析练习)量化Mini-CEX评分标准,包括接诊与沟通、辨证论治、人文关怀、整体表现4方面能力,每项采用20分制作为计量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中以四项总分48以下为不合格,48~59分为合格,60~67分为良好,68分以上为优良。每人每次考核时间30分钟。
3.2测评对象及方法
我们选择了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30名学生作为测评对象,该专业学生为大学三年级,前期已进行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伤寒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并且前期已进行过10周的阶段中医临床见习。由中医内科学专业教师事先安排好模拟患者,模拟患者为同班级其他学生担任。每位测评受试学生选择一名模拟患者进行模拟临床问诊。考核教师由中医内科专业教师担任,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受试学生进行测评打分及指导反馈。
3.3测评结果
测评结束后收回测评表,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经统计,优良即68分以上(含68分)者9人,占30%;良好即60~67分者12人,占40%;合格者即48~59分7人,占23%;不及格者2人,占7%;全班平均分61.5分,最高分74分,最低分40分,及格28人,及格率93%。
1.1教学对象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级统招入学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共74人,试验组36人,对照组38人。试验前对两组学生前一学期主要相关科目成绩、两组学生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一老师授课。使用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专业创新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供针灸推拿专业用。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由任课教师通过精心备课,运用启发式、病案式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对中医针灸内科学的有关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等相应部分知识进行讲授。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突出重点和难点,并融入中医针灸内科学的最新进展、最新动态。
1.2.2试验组采PBL与LBL组合式教学法,即以中医临床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基本程序分为病案——(提出问题)自学——讨论(含精讲)——实践操作——考核五个步骤:(1)病案:PBL教学前一周向所有学生发放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来自于临床的典型病例,如无现症病例,可采用典型的书面病例。教师也要进行简单的课前辅导。(2)自学:围绕典型病案,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参考书,自行在课外时间里利用各种方法(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文献资料,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答案。(3)讨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组讨论即由6~8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由其中一个学生主持会议。第二阶段是课堂组织讨论,运用病案、多媒体、图表等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深化讨论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弄懂弄通。(4)实践操作:挑选另一典型病例,让学生写出病历,进行辨证分析。提出诊治方案,也可采用典型病历让学生拟诊操作,重视操作。(5)考核评价:针对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测教学效果,及时总结。按照上述五个步骤,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好定向教学提纲,在课堂下发给学生,一人一份。
2结果
采取期末考试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
(1)期末考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命题,期末试卷采用客观题(60分)和主观题(40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共100分。主要考查对《中医针灸内科学》相关章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此外,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实施PBL与LBL组合的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另设附加题(20分),内容为病案分析题,主要考查临床思维过程及步骤,其分数用于评估教学效果,不计入期末总成绩。我们对期末试卷中两组学生的客观题、主观题及附加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客观题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BL结合LBL教学法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而主观题和附加题考试成绩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从激发学习兴趣、能力培养,知识记忆和理解情况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共设计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以10分制计分,分为很好(10分)、好(8分)、一般(6分)、差(4分)、很差(2分)五档。对调查所得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见表2。表2可见,在问卷调查的十个问题中,除了易于知识的记忆这一选项两种教学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他九个问题,PBL与LBL组合式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中医针灸内科学的特点
中医针灸内科学是高等中医院校针灸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针灸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临床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专业性较强,内容涉及面广,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等基础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很难记忆等特点。其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建立与培养。在有限学时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牢固扎实的知识框架,为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针灸临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2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不足
单一LBL教学模式是传统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主,在一定时间内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强调来自学生的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来自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学生即使在短时间内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理论知识,但缺少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又没有及时通过临床实践强化理解并巩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很快被遗忘。PBL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成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及社会性,把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可使学生视野加宽、思路敏捷、知识牢固,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改革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所应用,并得到广泛肯定。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教育体制、思维方式及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中医针灸内科学科的特点等,PBL教学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单一的PBL教学法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现行高等教育国情,大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新兴教学模式的认知和对师生角色转换的适应性上存在障碍,使PBL这种具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单纯采用PBL教学,则会打破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另外,我国高校扩招解决了高中生升学难的问题,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教学资源与师资力量不足,对PBL教学法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1]。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2]。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说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笔者曾经访问过许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许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信心,改变不良观念。
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
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3个中医疾病,以平均每个疾病3个课时来计算,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最少需要160个课时,这对于原先设计的120个课时来说属于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现状,绝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均采用只讲授部分疾病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如瘿病、疟疾、阳痿、遗精等临床较少涉及的疾病的相关课程,一般采取放弃讲授的做法,但即使是少见的疾病,也属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范畴,减少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对:(1)压缩不必要的课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案中,一般设计有4~8个学时的病案讲解,而这种病案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病案分析,一次8~12名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案的分析,笔者选用一些临床病例,或以教师模拟病人,让学生模拟医生的形式,“病人”口述病情,佐以舌脉补充,让“医生”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在课下进行门诊医疗活动的模拟,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对比,对课上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这一方法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明白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或者选用换位教学法,就某个疾病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听取汇报后提出问题并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积极思考,加强自主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这些丰富的课下活动节约的课堂教学时间,笔者对重点疾病进行深入教学,对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也强调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最基础的认识。(2)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安排课时。传统课时的安排是结合疾病特点和教材篇幅来指定的,对于癌病、血症这一类疾病一般都安排6个课时来讲授,笔者认为毫无必要。以癌病为例,传统以脑瘤、肺癌、肝癌等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而笔者一般将肺癌的相关内容总结到咳嗽—肺阴亏耗证中进行讲解,将肝癌相关内容总结到积聚的范畴里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既符合临床疾病诊疗发展趋势,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3理论临床并重中西结合
不少教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进入了先讲授中医疾病,再讲授相关的西医疾病的概念和治疗这一误区。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治疗的结合,更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以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统疾病———胃痛为例,笔者在讲授胃痛概念和历代沿革后,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胃痛的别名叫心口疼?为什么直到《兰室秘藏》一书才首立“胃脘痛”一门,而在之前所述的胃脘痛一般都以心痛而名?比如“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让学生体会到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心脏与胃的位置过于接近,临床上许多认为自己是胃痛的病人,其实是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发作导致,比如不典型性心绞痛,其疼痛范围可以从肚脐中一直到下嘴唇。讲述这些概念,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是有心脏病病史的“胃痛”病人,一定要注意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在讲解胃痛的西医学相关疾病时,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解释,笔者会强调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特点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与中医胃阴不足的理论和表现十分接近,同时胃阴不足的病人在全身会有阴虚的表现消瘦、乏力、阴虚内热伴有低烧,这些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恶病质有一定联系,这又符合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前期状态”这一理论。这些中医理论知识与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只有理论得以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改变现在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西医为主,配合吃中药的尴尬局面。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参考文献
[1]冯晓桃,李双蕾.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