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康复锻炼方法

康复锻炼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康复锻炼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康复锻炼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中风又名脑卒中,临床上有中经络及中脏腑之分,在现代医学中归属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等范畴[1]。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中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中医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①观察组(n=52):2009年8月~2010年8月52例中风偏瘫患者,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38~75(57.6±4.6);②对照组(n=52):2008年7月~2009年7月52例中风偏瘫患者,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37~78(58.2±5.0);两组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方法:护理人员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中风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急躁的情绪。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清淡素食,避免摄入过多动物脂肪、肉类等,严禁烟酒。康复训练以说教式为主,病情稳定后通过主动及被动训练来促进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

1.2.3 中医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病情、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康复锻炼计划,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修改治疗计划。急性期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可于发病3天左右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训练,中脏腑昏迷的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密切留意患者七情,做好精神疏导。重视饮食疗法,康复期应加强滋养肝肾、调和阴阳。

1.3 疗效观察: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康复情况;评价患者康复护理前、护理后3个月的生活功能程度。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P

2 结果

2.1 ADL量表:观察组锻炼后,ADL量表各项目的独立完成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2.2 生活功能程度 康复锻炼前,两组的生活功能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护理3个月后,对照组不能自理22例、部分自理16例、完全自理14例,观察组不能自理2例、部分自理15例、完全自理35例,观察组完全自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脑中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除了注重疾病的治疗,还关注疾病的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康复锻炼宜与发病同步开始[2]。相关报道显示,中风后通过早期康复锻炼、积极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康复[3~4]。

中医护理强调以人为本,急性期中风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可于发病3天左右开始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训练,中脏腑昏迷的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锻炼,初期各关节活动3~4次/d,注意保护肩胛骨,患者独立完成床上翻身、上下肢控制训练,练习直到坐位I级平衡改为站起训练,患侧腿部循序进行负重、体重平衡分配训练,待站立稳定后开始日常生活锻炼。密切留意患者七情,中风患者常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病情变换,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喜怒哀乐做好精神疏导,嘱患者保持情绪平稳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重视饮食疗法,康复期应加强滋养肝肾、固本养元、调和阴阳,适当配合药疗,选用山楂、莲子、木耳、大枣、甲鱼、桂圆、核桃、冬瓜等食物,可起到滋补、降脂、降压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康复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34-335

篇2

肘关节异位骨化属于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受伤后肘关节功能严重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在骨科临床上对该类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通过手术清除异位骨化现象,但手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仍然是一大难题[1,2],为了探讨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对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的临床疗效,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肘关节异位骨化术患者52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40例,女性12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为(30.2±17.3)岁,病程范围(从患者受伤至就诊的时间段)5~10个月,平均病程(6.2±3.9)个月。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对象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肘关节存在骨性结果畸形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缺血性肌肉痉挛和神经血管损伤患者。52例资料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进行治疗的26例资料为观察组,统计学检验方法对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采取不同康复方法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另可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药物进行维持治疗。

1.2.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 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康复锻炼: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平均锻炼时间以半月为宜,第一阶段的锻炼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第1d开始,主要联系部位为肩关节、腕关节和指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如此训练1w后进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练习时间10min/次左右(也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连续锻炼20次为一组,每天进行8组~10组的锻炼。另外,在患者疼痛的耐受范围内科进行肩部关节的钟摆式划圈训练。第二阶段是患者训练的稳定性康复期,此时患者的肘部关节90°功能位已经固定3w,可以根据情况解除其外固定训练后再制动,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开展肘部关节的助力活动锻炼和关节的被动性活动训练,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滑轮或者滑车等器械进行辅助运动(同时注意对邻近的关节部位进行不同角度的锻炼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周肌等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以便于为下一阶段的关节锻炼做准备)。第二阶段的训练强度是每次锻炼20次左右,进行2~3次/d。第三阶段训练内容主要是抗阻训练,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患者此时可以加强肘关节部位活动范围的锻炼,在患者耐受能力条件下,增加肘部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锻炼时注意要同时兼顾肘部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第三阶段的训练要点是多重复性、低负荷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要注意患者肘部内固定的稳定性。第四阶段:该阶段是强化康复训练期:训练重点在于增强患者前臂肌肉群和上臂肌群的协调性锻炼,同时也可以加强和巩固肱关节和桡关节的灵活性锻炼。

1.2.2物理疗法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常规功能训练配合物理疗法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结束后1w开始进行肘关节的CPM训练[3],每次训练时间以1h左右为宜,训练后用医用冰袋冷敷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程度,训练强度和关节活动幅度应该逐渐加大。另外有条件的患者可同时配合中频理疗方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时间后进行随访调查,治疗过程中统计伤口感染情况(并发症情况等),治疗后统计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另计与治疗前数据相比,计算关节活动增加度数。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平均年龄等)为计量资料,疗效统计的肘关节活动度为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以0.05为检验标准比较组间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比较结果如下表1。

观察组康复治疗后平均活动范围(103.2±9.8)°,比治疗前活动范围[(11.3±4.6)°]明显增大(P

3讨论

由本研究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经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92.8°,而对照组患者术后肘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增大度数为69.1°,西医针对性康复锻炼方法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t=8.70,P

西医康复临床上将肘关节异位骨化患者分为三种[4,5]:由于各种原因的创伤和手术等造成的创伤性的异位骨化;由于各种原因的神经性损伤而导致的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常见于儿童人群的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的、原发性异位骨化,本研究中所有52例资料对象均为创伤性的异位骨化患者,该类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论,但有相关文献[6,7]研究表明了形成异位骨化现象的条件:①存在成骨诱导物,②适当的成骨的体内环境,③存在成骨前体细胞。异位骨化的成骨速度能达到正常成骨速度的三倍及以上。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关节容易发生松懈,术后的康复训练时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况,在严格的监测下进行康复训练,在抑制骨化范围增大的基础上逐渐恢复患者关节活动的正常范围,收到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最后,除了对患者进行中药康复治疗之外进行的功能训练还具有减少受损关节内血压聚集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肘关节出现机化粘连现象[8]。另外,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增大肘关节活动幅度能够增加肌肉力量,防止受损部位肌肉萎缩对于肘关节异位骨化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卫,李杭,潘志军,等.外固定支架辅助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080-1084.

[2]Mercuri,LG, Ali,FA, Woolson,R et al. Outcomes of total alloplastic replacement with periarticular autogenous fat grafting for management of reankylosis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2008,66(9): 1794-1803.

[3]Ring, D, King, G. Radial head arthroplasty with a modular metal spacer to treat acute traumatic elbow instability.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8,90(Suppl 2 Pt 1):63-73.DOI:10.2106/JBJS.G.01248.

[4]邓明高,潘杰,谭军,等.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184-2186.

[5]李琪,林光锚,李豹,等.综合疗法预防肘部骨折手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6):474-478.

篇3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随访;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8―0007―03

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的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住院费用的高昂,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家中度过康复期。而THA术后功能锻炼是否有计划完成,直接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恢复程度及生活质量。面对这种现状,我院成立了护理随访管理中心,开展了电话回访式及家庭随访式健康教育。现将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进行护理随访的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行THA术后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82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手术方式用采用髋关节侧方、后外侧入路为主。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患者分常规组、康复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常规治疗护理,指导功能锻炼。常规组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康复组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制定康复计划,由随访组长进行系统的、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锻炼指导。建立护理随访档案。医院成立护理随访管理中心,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总负责。下设办公室,专人专职负责。由各科室提供要回访的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包括:人口学资料、住院治疗情况、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出院康复指导等。建立患者随访档案。科内排选主管护师一名,要求大专学历、责任心强、有临床经验、善于沟通交流者,担任随访组长。按照责任护士为分管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计划,系统地指导患者每阶段的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发给图文并茂的《人工关节置换康复锻炼手册》,接受患者咨询,并定期电话回访与家庭随访;进行跟踪每阶段的功能康复程度、修正康复计划。

1.3评价指标

1.3.1以吃饭、穿衣、洗澡、入厕为指标评价ADL

此4项活动全部自理为生活自理;1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无部分自理患者统计有效。

1.3.2术后康复训练计划完成量

测量4周末时,2组在接受康复护理指导后完成任务规定动作的能力,设定完成4阶段规定动作的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70%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取P

2结果

康复组患者及家属通过护理随访健康教育干预后,对康复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的掌握、功能锻炼计划完成量、ADL三方面比较,术后并发症康复组优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

篇4

1.1一般资料

我院老年骨科病房收治65岁以上老年患者,疾病谱涵盖骨科各种疾病,但以四肢骨折、脱位多见。2010年8~12月,共收治老年患者436例,男297例,女142例,平均年龄70.33岁;其中,下肢骨折235例,上肢骨折119例,其他骨科疾病82例。

1.2评价内容

1.2.1康复意识评价

评价患者对康复知识的认识和训练方法的掌握。对认识不到位、训练方法不正确的患者给予反复、耐心的宣教指导,直至教会为止。

1.2.2锻炼依从性评价

评价患者坚持完成“训练项目”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肢体肿胀消退情况,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恢复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连续性。

1.3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309例,一期愈合率92.6%,保守治疗12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33.21d。

2“无陪”护理工作模式

2.1护士管床,责任到人

全科27名护理人员中,除安排治疗、办公护士各一名外,其余全部为管床护士。将管床护士分为五组,每组5人,其中设组长1人,专门负责本组重病人以及监控本组病人的护理质量,每位管床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床位,12h在班,24h负责,全面实行责任小组、管床护士包干负责制。

2.2护士回归病房,实施整体护理

护士除了负责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具有医学专业的全面生活护理。同时,对老年骨科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无微不至的整体护理工作。

2.3一对一沟通,面对面督导

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包干制”式的护理模式,即一名管床护士在一定时间内,面对的是固定的病人。护士与患者全方位的接触,让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第一手病情资料,进行面对面的护患沟通和一对一地讲解、指导,并随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动态,介绍病情进展情况,强调康复锻炼对骨折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顾虑,使康复锻炼有效进行。

2.4康复锻炼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2.4.1定期进行功能评估

管床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随时对患者的伤情以及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肿胀和疼痛等功能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翻身、关节活动,以及站立、行走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锻炼计划。

2.4.2个体化的康复锻炼指导

2.4.2.1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

管床护士根据功能评估结果和康复锻炼计划,采取一对一的训练方式,对病人进行康复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讲解、宣教,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康复的理念,学会康复锻炼的方法。必要时护士要亲自示范、指导,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2.4.2.2提供骨科康复读物

对有阅读能力的老年患者,推荐相关读物,如我们编写的《骨科病人健康指导》、《骨科知识问答》等读物。使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进行康复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康复锻炼中来。

2.4.2.3设置训练项目并督促完成管床护士为病人量身设置康复锻炼项目,并经常深入病房,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完成每日锻炼内容。

2.4.2.4进行护理,保证康复锻炼效果

老年骨科患者卧床时间长,肢体活动受限,而且不同的手术对或肢体摆放要求不同。因此,康复锻炼过程中必须贯穿护理,即应用人体力学原理,经常检查病人身体的生理曲度或肢置对功能的影响,以便采取良肢位、功能位或舒适,以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受压,缓解身体疲劳,有效预防肢体畸形。

2.4.2.5随时调整训练方法

根据伤情及康复训练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在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畸形愈合。同时要避免过早、过量训练,以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造成骨折移位、假体脱位或再损伤的发生。

3体会

3.1提高了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加强了管床护士面对面的康复指导,起到了督促和鼓励的作用,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消除伤患,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训练的自觉性。

3.2体现了骨科康复的整体性

实施“无陪”护理模式,使康复训练贯穿于骨科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从教育指导到预防治疗,全程关注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不能替代的指导作用,体现了骨科治疗与功能康复的一体性。

篇5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69-01

髓核摘除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1]。但是手术创伤对腰部组织结构的损伤,加之术后缺少活动使腰部肌肉废用性萎缩,均可造成脊柱稳定性降低[2]。出院后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指导患者积极做好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达到了早日康复的良好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患者,男性,41岁,患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症状反复发作。2006年4月发展至左下肢剧烈放射性疼痛合并腓总神经瘫痪,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5月10日接受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有效的自我功能康复锻炼,术后4个月身体康复。

1.2 方法

总结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各个阶段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在家庭内进行心理健康、生活起居和腰部功能自我康复锻炼和家庭护理的情况,分析其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效果和作用。

2 护理

2.1 术后住院期间自我护理

术前积极配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术后住院期间配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保持脊柱纵轴位翻身,定期对患者腹部、双腿进行按摩和协助活动。早期禁食期间采用纱布浸湿后覆盖在口唇上防止口唇干燥不适。排大便时采用侧卧位,忌用大便器。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佩带好硬腰围,绕病床缓慢站立行走,逐渐增加活动时间,指导患者自行上下床和行走。术后14 d顺利出院。

2.2 出院后家庭自我康复锻炼和护理

2.2.1 心理护理家属、医生加强与患者沟通,维护患者心理健康,让患者认识到功能康复锻炼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避免产生悲观畏惧心理和盲目乐观心理,自觉配合做好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

2.2.2 生活护理保持家庭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因术后早期患者以卧床为主,选用高度适中的枕头,床铺硬度适宜,保持患者卧床舒适。保证饮食卫生,营养丰富。早期卧床期间排大便时仍采用侧卧位,下地后在家属搀扶下到洗手间采取马步、趴在较高的椅背上等姿势排便。

2.2.3 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适时指导调整康复锻炼方案。功能锻炼以先慢后快,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循序渐进,活动量以患者不感到疲劳和痛苦为原则。活动时宜穿软底平跟鞋在平整地面上进行。禁止进行牵引、腰部按摩以及做跑、跳、蹦和提抬重物活动,防止摔倒和腰部剧烈扭曲及过度负重。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佩带好硬腰围,由家属搀扶防止摔倒,以室内活动为主。此期在床上做“燕飞”等功能锻炼动作。约1个月后室内与室外活动相结合,行走速度加快。术后一个半月开始坐硬木椅锻炼坐位姿势。术后两个月活动时逐步去掉腰围,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以室外活动为主,快慢步交替行走锻炼,以疾走为主,每日行走距离达到10~15 km。练习弯腰时幅度由小到大,掌握下蹲拾物的方法。对左足趾进行负重背屈锻炼,加用射频仪刺激左侧腓总神经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康复。术后4个月后,通过坚持康复锻炼,腰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双侧下肢肌肉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后,脊柱原有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脊柱要靠椎间关节之间的纤维环愈合,再借助周围肌肉的力量达到新的稳定状态[3] 。术后功能锻炼是巩固其疗效和恢复其功能的极为重要的措施,通过术后功能锻炼可预防术后神经根粘连和肌肉萎缩,增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复发。本例患者在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密切配合下,经过坚持正确的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达到了有效改善肌体功能,促进损伤组织的功能康复,避免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需较长时间的科学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此项工作多在出院后在家庭内依靠家庭成员帮助和患者配合自我进行而实现。而多数患者及家庭成员因未能掌握正确的康复锻炼和护理知识和技能,仅靠个人盲目锻炼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造成病情复发。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康复过程,我们体会到在家庭自我功能康复锻炼和护理活动中,家属、患者和医生三方应相互合作,密切配合,使患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长期坚持正确有效的功能自我康复锻炼,指导患者避免发生意外,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适时调整康复方案,以便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2-3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