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合集13篇

时间:2023-11-14 10:19:36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1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15-01

体质现象是指在人类生命活动中,在先天和后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生理类型、体质病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医学认为体质差异对生理病理以及养生预防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应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该学科对于疾病的预防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临床工作中能对临床预防起指导作用。

贺江雁等人通过综合辨析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将体质分为9型,体质在特定环境下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产生影响。结核病患者属阴虚性体质,通过长期中药、食疗的调整,阴虚性体质可转向平和型。因此,体质又具有可调性,运用中医药调整偏颇体质,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中心在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的防治过程中运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诊断、预防性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我中心进行诊治的结核病患者,共计682例。其中男性患者370例,女性患者312例;平均年龄48.6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341例,对照组341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使用中医体质学进行诊断,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初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常规治疗药物和流程、教育情况和家族病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结核病治疗中,中医体质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发展和判断,以及运用相关药材和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和预防。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体质学治疗判断,两种方式相互配合,对患者进行诊治。

1.3观察指标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体质学治疗判断,使用相关手段对患者体质进行调理,以配合常规治疗。医护人员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显著,有效,一般,无效。计算有效率并进行对比,以说明中医体质学对疾病在预防和预后的作用效果[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比数据以P

2结果

统计后结果如表1所示,对照组中治疗后效果为显著的患者有97例,治疗后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41例,治疗后效果为一般的患者有84例,治疗后效果为无效的患者有19例,总有效率为69.8%;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体质学诊治调理,治疗后效果为显著的患者有131例,治疗后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84例,治疗后效果为一般的患者有25例,治疗后效果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总有效率为92.4%%。对比后发现,中医体质学在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方面效果显著,配合常规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讨论

中医体质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观点为基础,主要研究病例的体质特征、类型,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临床症状,分析疾病的反应和发展,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说[3]。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发病倾向、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各有特点,患者的体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疾病的发展、变化、预后等差异。目前,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不断发展,对内科疾病的体质日渐受到重视,在临床疾病的诊治应用也越来越广,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从而实现个体化诊疗。

结核菌普遍易感,若体质虚弱、无力抗病, 则邪易深入,甚至发展为重症,而且体质虚弱者在正虚邪退的后期,不易康复,故结核病易发展为慢性,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故体质的调理对结核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种治疗结核病的手段中,除规范地服用国家免费提供的肺结核药品外,均应用中医药调整患者不平衡的体质,此外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以提高其正气,能有效降低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运用中药调体的一种向平和体质转化的过程,如本文中所示,我中心使用中医体质学对患者进行诊治,对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判断,得出相关结论后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调理治疗,改善患者体质特征,对提高患者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有良好的效果[4]。综上所述,中医体质学充分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疾病的预防和预后判断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作用,制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9.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2

1.1.1抗生素的使用首先参与了该科室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使用和管理。从2009年起,我院为响应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临床药师着重在外科病房,针对无指征或者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药时机不当、预防用药起点偏高或盲目联合用药、术后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实行强制规范,采取惩罚措施。经过3年的干预,目前我院部分需手术的患者,这种情况基本上已杜绝。其次是对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治疗用药监管。临床药师针对感染部位可能的病原菌、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及特殊人群用药等,分析不同抗生素之间的抗菌谱、耐药程度,同时根据抗生素的PK/PD原理,协同医师一起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经过与临床医师的多次沟通和建议性分析,临床药师成功解决了多例严重感染患者的用药问题后,临床药师逐渐被医师认可,大部分用药建议亦被临床医师所接纳。如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外伤骨折术后长期伤口不愈,窦道形成,伤口有脓液渗出,医师给予头孢呋辛2g,2次/d,给药治疗7d,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变,脓性分泌物多,浅绿色并出现发热。临床药师建议更换抗生素,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考虑铜绿假单胞菌可能,调整为头胞哌酮舒巴坦3g,3次/d。3d后,患者引流液培养结果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前者仅对多粘菌素敏感。药师建议在此基础上加用磷霉素3g,3次/d,而医师不同意此方案,要求改用美洛培南。药师认为,该患者确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而非定植菌,多重耐药的情况下通过联合抗感染比单用美洛培南临床效果好,并采用时间差攻击疗法,使用磷霉素60min后再滴注头孢哌酮舒巴钠,两药联用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对抗细菌耐药。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意见后,抗感染治疗20d,患者引流液明显减少,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1.1.2重视骨科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外科围手术期应用PPI预防应激性溃疡(SUB),是造成PPI滥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非所有骨科手术患者都需要常规性应用PPI来预防SUB,预防仅限于危重患者,而不应作为常规。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中指出,SUB的高危人群,均有PPI预防使用指征,如:(1)高龄(年龄≥65岁);(2)严重创伤(颅脑外伤,烧伤,胸腹部复杂、困难大手术等);(3)合并休克或持续低血压;(4)严重全身感染;(5)并发MODS、机械通气>3d;(6)重度黄疸;(7)合并凝血机制障碍;(8)脏器移植术后;(9)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与胃肠道外营养;(10)1年内有溃疡病史。而临床情况是,手术患者基本上均使用PPI,甚至部分患者从手术开始用至出院,使用指征、疗程均把握不严。临床药师参考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及药品说明书等,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从用药指征的强弱、用药疗程等方面制定干预措施。经过1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基本上做到了患者术后一旦可耐受肠道营养或从SICU转入普通病房,即停用PPI。

1.1.3药物配伍问题由于新药不断涌现,药物配伍问题越来越复杂,常常出现沉淀、变色、降解等现象,导致药物配伍不当,威胁患者安全。临床药师跟随医师查房后,直接参与当日医嘱调整,遇到不合理配伍问题及时提出并阻止。如临床常见配伍组合:葡萄糖+胰岛素+维生素C,其中维生素C的连二烯醇式结构具有强还原性,在体内脱氧易导致胰岛素失活,引起血糖升高,二者不能配伍使用;再如护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稀释于0.9%氯化钠中,而该药说明书表明严禁用电解质溶液,只能用葡萄糖稀释否则将出现沉淀反应,有些医师因没有仔细阅读说明书,容易忽略这点。如此种种问题,临床用药时有发生。临床药师发挥药学专长,有效阻止了药物配伍不当问题的发生,不但减少了医患纠纷,也赢得了医、护、患对临床药师的认可。

1.2重视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外科医师关注的主要是手术的成功与否,对ADR事件的反应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错误:其一,部分医师忽视药物不良反应,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也只是对症处理,口服抗过敏药物,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不考虑深层次的原因。其二,对ADR过分夸大,患者手术很成功,术后一旦出现病情突变,即认定ADR所致。因此,临床药师首先应对外科医师进行ADR的普及宣教,药品具有双重性,治疗疾病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危害,引起生理和生化机能的紊乱等不良反应,用药应慎重;其次,面对ADR事件该如何防治,对骨科常用药物,如活血化瘀药物、抗生素、止痛药等,将ADR及注意事项等装订成小手册分发给医师、护士和患者,一起关注用药后不良反应。当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医师难以辨别时,临床药师应从药理学角度,同医师一起分析所有药物并逐一排除,再确定何种药物可能性更大,而不是全盘认定,这关系着患者后期用药和康复。类似问题经过多次的讨论与分析后,医师掌握了应对技巧,再次遇到问题时也就可按此办理。

1.3重视对患者的用药教育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药学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对患者实施用药教育也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改变了长期以来众多患者过分依赖医护人员,习惯于到医院打针、用药,而缺乏自身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等种种片面认识。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不单纯是对住院患者当下的用药行为,还有出院以后的用药指导,以及其他疾病的用药教育。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每月底的课堂讲座、床旁用药教育等,对于某些特殊制剂,如吸入剂要求规范使用的则亲自示范,编写出院后的用药教育卡及知识小册子等。用药教育的内容包括:首先是药物的合理选择,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应药物的知识,教育患者不要盲目用药,盲目听信他人、广告宣传用药,纠正使用药物越多越好的想法;其次是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时间和剂量调整等等;第三是给患者提供药物安全信息,提醒患者用药前应注意的事项,如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是否具有成瘾性等,让患者有知情权和心理准备,如何发现或判断药物不良反应,应采取何种措施等等;第四是向患者解释他们所患疾病和药物治疗目的,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伙伴关系,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3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81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14-02

体质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个体特征(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形态结构的综合特质)[1]。中医体质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相关的中医体质内容都较为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2]。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诸多理论学说,如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等,为临床疾病的防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3]。由于小儿处于生长的特殊时期,其体质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小儿疾病防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现将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小儿体质特征

关于小儿体质特征的论述有很多,对于小儿体质的共性特征,主要有不足性、易变性和可塑性等共性特点。从小儿的共性特征来看,关于小儿体质的不足性,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腑脏娇嫩,形气未充” [4],这就使小儿的体质具有不足性特点,体现出“稚阴稚阳”的特点。这种体质导致小儿对于邪气的抗御能力不足,易因邪气治病。关于小儿体质的易变性,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其形体结构和功能处于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小儿体质具有易变性的特征。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具有“生机蓬勃,迅速发育”的特点,其体质状态不断完善和成熟。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体质“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使得小儿在受到邪气侵入后容易发生传变,使小儿体质状态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对小儿用药时谨小慎微,避免用药不慎致使小儿体质改变[5]。关于小儿体质的可缩性,由于小儿体质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使得小儿体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出生,形骸虽具,胫骨甚柔,气质未实,可使或曲或直或府或抑”,如果悉心调理,则可健康成长,如果调理失调,则会导致体质异常,易感邪入病。就小儿体质个性特征来说,由于体质的形成是先天作用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虽然先天作用在体质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会受到后天地理环境、饮食劳逸、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个体的特异性。小儿体质特征的个性特征的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依据研究人员的观察角度不同,小儿体质分法也有所不同,如朱锦善有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5型分法;温振英等有平和型、滞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气阴两虚型5型分法,但这些划分法都不具有全面概括的特点。

2 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诊疗中的重要作用

2.1 辨证求本。由于小儿体质特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体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6]。也就是说,对于体质好的小儿来说,由于正气充足,则不容易受到邪气的侵扰。而体质较差的小儿,由于正气不足,则容易受到邪气侵扰而入病。在中医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从证候、体质和疾病等多个层次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特性和规律,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因质施治。

2.2 因质施治。小儿体质的特征是其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体质对同一种病因也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小儿疾病类型与小儿体质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人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证基于体质而生,机体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作用形成了证[7]。证因体质变化而变化,故而病因同一,因体质不一,而出现证的不同,且疾病类型也会随体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证。此外,证候的变化也会受到体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患儿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病情与其体质的特异性,以小儿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导入点,根据小儿的体质不同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在用药方面,也要根据小儿体质特征,采取灵动清轻的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急或过猛,据小儿体质的不同,针对性用药,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对各种体质类型的生理、病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而实现对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体质学说由来已久,在儿科临床中应用该学说,需要对小儿体质特征有充分认识,看到小儿体质特点对小儿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到对儿科疾病的深刻认识,进而应用体质学说,指导小儿临床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总之,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为儿科临床疾病的预防、诊疗提供新思路,对儿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调元,倪育淳,赵金文,赵红艳,倪育淬.小儿体质与伤食后脾系疾病病机演变规律探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12):107-108

[2] 苏树蓉,钟柏松,黎欣. 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 2012, 37(10): 613-616

[3] 张吉仲,郭瑜,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研究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 2012, 39(06): 362-363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90―03

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是城乡居民排第一或第二的死因。但肿瘤学课程在传统的医学生实习阶段教学中所占课时少,比例小,这与目前肿瘤病种在临床中的地位不相称,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利用医学生实习这个时机来弥补其中的不足,使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肿瘤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能迎接现代医学挑战的临床医生是值得带教老师探讨的问题。

1 培养学生循证思维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通过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或从教科书上查询答案,此种方式获得知识虽然方便,但欠可靠。特别是在医学科学迅速发展,旧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难以有效达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有效利用有价值的文献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目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崛起及其对临床医学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促使带教者必须对现行医学教育方式进行反思。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循证医学已被临床医生广泛认同,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例如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以往多施行传统根治术,但破坏性大,患者的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能否找到一个既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又不影响疗效的方法呢,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发现肿块切除术后放疗,其无病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与传统根治术比较并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可见保乳手术在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通过引导学生循证思维的训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更新知识,成为终身的自我教育者,毕业后能够适应新形势,在医疗实践中科学治病,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2 肿瘤预防意识的培养

强调三级预防;近20年尽管肿瘤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但一些主要肿瘤的5年生存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对肿瘤来说,预防胜于治疗,有学者预言21世纪肿瘤防治研究的焦点应为肿瘤预防。因此,在肿瘤学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树立起肿瘤三级预防重要性的观念。

肿瘤的一级预防是指病因预防,是肿瘤防治的最佳手段。例如现已明确吸烟、酗酒、食用霉变食物是肺癌和肝癌发病的诱因之一,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还要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有义务向广大民众进行卫生宣教,发动民众积极参与一级预防的工作。肿瘤的二级预防则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在我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肿瘤患者就诊时大多数已属于肿瘤晚期.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强调那些是肿瘤发病的高危人群。那些是肿瘤发生的危险信号。这样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从而提高肿瘤早诊率,避免漏诊和误诊。三级预防是指对于已发生肿瘤的患者要积极、正确地治疗。所谓正确的治疗指的是既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教学中需强调的内容。

3 培养学生树立肿瘤综合治疗的观念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综合治疗”意识;树立多学科间协作的意识;改变重生存率轻生活质量的传统观念;恶性肿瘤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病变的局部表现,播散和转移可能随时存在。为此肿瘤学家提出了综合治疗的概念,即根据患者的机体情况以及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由于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不能像消灭某些传染病一样,找出肿瘤的特效病因。因此,惟有合理而有计划地采用目前一切有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治疗、心理干预和中医中药治疗等,才能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长时间以来,由于缺乏肿瘤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很多从事理论课授课的教师或临床带教的医生对于肿瘤治疗的认识也只局限于本专科或自己所长。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本专科治疗方法的优点,而对有关综合治疗的内容往往讲述得较为简单,更没有对综合治疗较单一治疗的优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有必要就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以及各具体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分别予以阐述,使学生对肿瘤的治疗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肿瘤治疗的目的不但要提高生存率,同时还要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乳腺癌的治疗为例.从早期的尽可能广泛的手术切除,发展到尽可能小的手术破坏,采用综合治疗手段,达到在不影响疗效的同时,保存上肢功能与外观,这一改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是革命性的,真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适时引导学生树立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的观点。综合治疗的两个目的,本身也体现了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

4 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日趋重要。肿瘤是个终身性的疾病。患者患癌症之后,感情容易变得脆弱,癌症患者抑郁、焦虑反应发生率高,且较为严重,明显高于我国正常人群的发生率,说明癌症患者心理障碍程度较严重,更需要充满人性化的关怀、照顾。还需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癌症的认知水平,促进康复。根据不同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不同,运用典型病例及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方式等,减轻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恢复自信,恢复健康。目前医患关系的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者的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生未真正接触社会,各方面阅历少,应重视实习医生心理、道德、素质培养,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医学生从一开始就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自觉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患者对各项诊疗的依从性,进而提高肿瘤治疗的临床效果。

5 肿瘤临床教学中新方法的应用

5.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而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的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医学知识以“疾病”连接起来,将相

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家对PBL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有的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新的PBL教学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可以随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概念观点,尽可能当场解决问题,还可以不断发现、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另外PBL教学法还有如下优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动机:有利于进行职业教育标准的培养;有助于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能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了沟通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增强群体健康和预防意识;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此外它还可以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应针对学生在肿瘤临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从相关基础学科到具体肿瘤患者的实时情况的问题,进行文献查找、讨论、答疑、总结等,效果明显。

5.2 横向教学法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5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09-02

我国近年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中老年糖尿病的比例逐步增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1.5~2.0倍,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病情的恶化,同时也增加了高血压诱发各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性[1]。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其各种并发症,对保证中老年健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应用优势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74例,皆符合1999年WHO所颁布的糖尿病与国际高血压学会(ISH)高血压指南中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4例,女40例,年龄52~79岁,平均(65.0±2.3)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体重控制、戒烟酒、坚持运动等生活干预。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药防治,在常规生活干预基础上,给予1.5 g/d的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治疗,1 d 3次,皆为餐前口服;2 mg/d的格列美脲口服治疗,1 d 1次,也为餐前口服;300 mg/d的阿卡波糖口服治疗,1 d 3次,服用方法为餐中口服;5 mg/d的福辛普利口服治疗,1 d 1次;240 mg/d的缬沙坦,1 d 3次,针对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以在每晚睡前给予皮下注射4~16 U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高品名:诺和灵N),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给予中医药防治,在常规生活干预和西医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法基础方剂辨证加减防治,基础方为:葛根、赤芍、川芎、丹参、当归和鸡血藤各10 g[3],并根据患者的证候体征进行辨证加减,针对中消者,可联合使用玉女煎加减治疗;针对上消者,可联合使用消渴方加减治疗;针对阴阳两虚者,可联合使用金匮肾气汤剂加减治疗;针对肾阴亏虚者,可联合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均为1日1剂,水煎服,共分2次饮用,每次取汁200 mL,混合后在饭前口服。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4],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压、血糖下降并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皆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好转,血压、血糖有所下降接近正常水平,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皆无好转,血压、血糖皆无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及并发症的数据采用卡方软件V1.61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本组治疗后相关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35/37),随访1年,无一例心血管事件出现,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2/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31/37),随访1年,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糖尿病足1例,心肌梗死1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0/37),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尿微量清蛋白、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容易继发心脑血管病变、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积极预防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治疗其并发症已成为临床上一项重要的课题[5]。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消渴是以阴虚燥热为主要特点,肾部是其主要病症所在,病程延长就容易由于气滞淤血、脉络瘀阻、阴阳俱虚引起高血压。因此,本研究中利用了活血化瘀方作为基础方[6],方中的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皆为活血化瘀药物,养血补气,联合鸡血藤补血、葛根生津,达到活血通络的功效,全面改善由于气血运行的失常所导致的血液运行失常现象,从而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黏度血流变学指标,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并发症发生率[7]。本研究中也统计可见,治疗后血流变学指标显著降低,且随访1年,无一例心血管事件出现,出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例。再者,本研究中在活血化瘀方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观点进行加减,能够在降血糖和扩血管的基础上,有效地保护血管内皮不受损,改善肾功能,预防和阻碍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进一步进展[8]。

综上所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理想,不仅能够有助于降低和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还能通过对病因辩证指标起到抗血小板活性、平衡凝血纤溶、调节血管舒缩、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各系统、脏器的并发症发生,对比常规西药防治效果明显占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桂芳. 社区老年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预防保健[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4):210-211.

[2] 朱海山.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101-102.

[3] 徐佩英,吴铱达.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J]. 中国临床医学,2012,19(3):329-330.

[4] 陈纪蕃,樊奥光. 简明中医临床治疗常规[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85.

[5] 刘延译. 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37-38.

[6] 魏庆同,李亚春,王彦军,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药治疗[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158-159.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住的7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纳入研究范围,同时将其医院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非宫颈癌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50岁,平均(41.3±10.5)岁。所有对象均无子宫相关手术史,并排除妊娠及其他肿瘤患者。

1.2纳入方法①所有患者开展统一的调查问卷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医师指导进行。要求患者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包括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情况、月收入情况等等);生活方式;月经史、婚育史;个人或家庭既往病史;性生活习惯、避孕情况等。②所有患者进行标本收集,考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统一由本院妇科人员操作。行盆腔检查、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行宫腔诊刮术,保证患者无其他妇科恶性肿瘤。

2结果

2.1影响宫颈癌发生的相关因素①与性生活、婚姻的关系。性生活过早、患有梅毒、淋病等性传播性疾病、与多个男子发生性关系、多次分娩且围产期保护及分娩过程不好等,宫颈癌发病率较正常妇女高。②病毒或真菌感染。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人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以及真菌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③宫颈糜烂、裂全国各地与外翻。④久坐。

2.2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见表1。

3讨论

宫颈癌预防是防治发生宫颈癌最主要的手段,宫颈癌预防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为病因的预防病因的预防,另一方面为临床前预防即“三早”预防,其次女性朋友们应该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也可做到宫颈癌预防效果,及时发现宫颈癌病变的情况,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提倡晚婚少育、早诊、早治子宫颈癌前病变是减少子宫癌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黄锦成.北流地区宫颈癌发病相关因素[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62-1863.

[2]黄永风,帅茨霞,胡燕,等.宫颈癌年轻化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5,32(3):186-189.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通过A16型柯萨奇病毒及71型肠道病毒等所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性疾病[1]。近年来,本市在一些托儿所、幼儿园有散发性的病例出现,但未发生过HFMD的集中暴发的较大疫情[2-3]。HFMD已经被卫生部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经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本市2012年1-12月累计报告HFMD病例94例。为分析本市HFMD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本组研究对疫情资料行流行病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2012年1月-2012年12月四平市各医疗机构直报数据、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四平市统计局,其中男62例,女32例,年龄7个月~10岁,平均(3.9±1.7)岁。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HFMD预防控制指南》(2009年版)诊断标准。

1.3 方法 对94例确诊的HFMD临床住院患儿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护理干预及并发症对症支持疗法。

2 结果

2.2.2 HFMD流行病学因素分析 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94例HFMD病例中,根据HFMD流行病学因素分析,有吸吮手指习惯的患者34例,占36.2%;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如接触过HFMD病例、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患者26例,占27.7%;无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的患者24例,占25.5%;有不洁饮生水习惯的患者10例,占10.6%。

2.3 临床表现

2.3.1 临床症状 发疹有显著前兆症状者82例(占87.2%),时间1~2 d,患儿多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不安、流涕。部分伴发热,其中发热高于38.5 ℃者43例(45.7%),37.5~38.4 ℃者42例(44.7%),低于37.5 ℃者9例(9.6%)。

2.3.2 体征 HFMD皮疹、疱疹情况见表3。94例病例中,有皮疹的病例57例,发生部位依次为手部、足部、口腔、臀部,分别占20.2%(19/94)、18.1%(17/94)、16.0%(15/94)及6.4%(6/94)。疱疹45例,发生部位依次为手部、足部、口腔、臀部,分别占14.9%(14/94)、12.8%(12/94)、10.6%(10/94)及9.6%(9/94)。

2.3.3 其他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中咳嗽、流涕、咽痛分别占34.0%(32/94)、31.9%(30/94)、30.9%(29/94),消化系统症状中呕吐、恶心、腹痛、腹泻分别占12.8%(12/94)、33.0%(31/94)、23.4%(22/94)、27.7%(26/94);神经症状中头痛、嗜睡各2例(2.1%)。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胸片异常、血常规WBC增高及血小板增高分别占4.3%(4/94)、22.3%(21/94),35.1%(33/94);心肌酶学检查异常22例,占23.4%,肌钙蛋白检测呈阳性2例,占2.1%。C反应蛋白增高70例,占74.5%。肝肾功能均正常。

2.5 治疗与转归 均经静脉注射琥宁、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炎,并对症治疗及护理,一周内均恢复,住院2~13 d康复出院。

3 讨论

HFMD是幼儿常见传染病,以手、足及口腔等出现疱疹、皮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可经空气、水源传播[4-6]。好发在春末夏初,5岁以下儿童男孩为主,76例(80.9%)[7]。男孩发病率比女孩显著增高,本组中,男女比例为之比为1.94:1。男孩发病几率较女性明显增高,这与男孩性格活泼、活动场所范围广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8]。本组病例中,患儿多表现为流涎拒食、哭闹不安、流涕,同时伴发热,口腔溃疡及手足皮疹,多数症状较轻,皮疹主要以手、足、口腔等为主,而疱疹手部、口腔处较多。此外,部分病例伴咳嗽、咽痛、流涕、恶心等症。HFMD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呈自限性,尚无特效治疗药物[9-10],但及时对症及抗病毒疗法具有重要作用。本组调查中,患儿均经静脉注射琥宁、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炎,并对症治疗及护理,无严重并发症,未见死亡病例。

依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的四平市HFMD的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儿童、家庭、托幼机构的清洁卫生是预防HFMD传染的关键;强化疫情监控、疫情处理及宣教为主要内容的防治系统及措施是HFMD重要防控。为降低HFMD发病几率,应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11-12]。

3.1 强化疫情防控 为早报告、早发现、早诊治,落实低领儿童(7岁以下)每日巡查制度,对入托入学儿童全面开展午检及缺课追踪制度。各医疗点应进行预检分诊,专门设立疤疹、发热诊室,做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降低重症病变出现几率[13]。

3.2 加强疫情的应急处置,延缓疫情的蔓延 对上报的小儿HFMD患儿,由属地医疗机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疫点消毒及健康宣教。对聚集性的疾病,四平市疾控中心联合属地医疗机构,及时进行疫点消毒、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于密切接触者,要周密排查、健康宣教。

3.3 强化患儿管理,防止疫情蔓延 对住院病例应进行隔离,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对于居家隔离治疗的患儿,指导患儿家长开展日常的消毒,对家长开展健康宣教[14]。

3.4 积极行健康教育 利用电视台、电台及报纸等媒体,提高公众对于HFMD知识的知晓率及防治知识。落实乡镇干部包村、幼儿园及居委会干部包户责任制,保证7岁及以下儿童的无缝管理,使HFMD防控纵到底、横到边,确保HFMD各项预防及控制措施落到实处,降低HFMD发病率。

通过本市HFMD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HFMD虽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如果措施得当、及时,就有可能有效控制其传播,降低患儿染病风险。

参考文献

[1]农光民,刘艳明.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06-1708.

[2]工亚亭.手足口病的病原及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2):1705-1706.

[3]王联君,高洪,常志荣,等.北京市崇文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139.

[4]杨凌,胡景伟,周忠蜀.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与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2):1782-1785.

[5]刘海博,甘亚弟,李冬梅.北京市大兴区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1):4018-4020.

[6] Hemstapat K,Monteith G R,Smith D,et al.Morphine-3-glucuronide’s neuro-excitatory effects are mediated via indirect activation of 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s:mechanistic studies in embryonic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es[J].Anesth Analg,2009,97(2):494-505.

[7]徐金芳.系统护理干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8):28-29.

[8]李彩兰.70例手足口病的观察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60-61.

[9]王志杰,庞保东,张双,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260例疗效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2):1759-1760.

[10] Chen C J,Cheng F C,Liao S L,et al.Effects of naloxone on lactate,pyruvate metabolism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rat 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J].Neurosci Lett,2010,287(2):113-116.

[11]阿依克木·尢奴斯.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79-80.

[12]班弟,陈莉,张国明,等.一起学校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报告[J].疾病监测,2006,21(6):334-335.

[12]王晓华,李文琳.小儿手足口病1602例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2.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8

足癣是由皮肤丝状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浅部皮肤真菌病[1]。该病多发于青壮年,病程长、易复发,瘙痒、脱屑、水疱、裂口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0月的320例湖南省长沙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门诊科足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0例,女110例。年龄18~25岁,病程为2~5年,所有临床观察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本人知情同意者入组。

1.2方法 自行设计表格,对每一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诊时间,基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和居住楼层,以及临床特征如患病部位,患病时间,和是否坚持用药。对调查对象足癣患病情况详细询问、检耍如实填写调查表。

1.3诊断标准 满足西医诊断标准并且镜检真菌为阳性。

1.4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皮肤性病学》第6版[2]确定:①趾间浸渍,覆以白皮,常伴恶臭。或足跖、足缘群集水疱,干燥脱屑。或足跟、足缘甚至整个足跖皮肤肥厚、干燥、皲裂。自觉剧痒,夏季尤甚;②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③真菌培养和镜检多为阳性。

1.5观察指标 患病部位、患病时间、就诊时间、既往用药情况以及足癣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人口学资料分布 足癣患者以男性为主,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2倍数;年龄集中于16~50岁的中青年,儿童和老人少见;职业分布以体力劳动者和学生为主,脑力劳动者很少;教育水平以大学水平为主,小学及以下最少;居住楼层以三楼以下为主,超过80%的患者居住在三楼以下的楼层。人口学资料分层的各项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临床特征分布 进一步临床特征分析显示,足癣患者的患病部位多集中于第3、4脚趾间(49.7%)和第4、5脚趾间(30%),两者合计约80%;患病时间以2~5年为主(57.5%),其次是5年以上(32.5%),90%的患者病程超过2年;既往用药情况显示超过1/2的患者曾不规律地用药(55.6%),30.6%的患者从未用过药,而坚持用药者不到20%(16.9%);就诊时间主要集中于5~6月(47.8%)和9~10月(31.9%)。临床特征分层的各项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足癣是世界性多发病、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门诊病例数的7%~8%[3]。足癣是由癣菌引起的足部浅层皮肤病。作为条件致病菌,影响因素在癣菌致病中起着关键作用[4]。足癣患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夏天天气炎热,湿度较大,活动时出汗较多,这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促成足癣高发。年龄与足癣患病也存在密切关系。本调查中18~25岁青少年患者主要是学生群体,以集体生活为主,加之活动量大,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引起汗足,活动时穿运动鞋,使足部不透气,造成局部潮湿,给真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我校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来是从事临床工作的,故应提醒学生积极治疗手癣,避免将来在工作中传染给患者。主动到医院就诊的只有8.14%,而绝大多数学生(83.91%)则是到药店买药,自行处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药错误。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学生误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能坚持用药的只占12.11%,而79.93%的感染者断断续续用药,造成治疗不彻底,病情会反复。足癣的用药时间相对要长,不间断,坚持3个月[5],这样才能真正地治愈。因此,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预防足癣发生的关键[6]。针对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集体生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足癣预防可取如下措施: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从而增强防治的及时性和主动性;②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到不共用拖鞋、脚盆等可能传播足癣的卫生用具;运动后及时换鞋袜,保持足部干爽;尽量穿透气的鞋袜;保持足部皮肤的完整性等;③依据发病特点,适时防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发病情况,保证患病学生的用药需求,并指导大学生及时正确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0-443.

[2]张信江,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邬蜀军,廖廷锡.足癣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4):296-297.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9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8-149-2

循证医学(EBM)是以遵循科学证据为临床医学依据在治疗疾病,诊断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寻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这也是循证医学的中心思想。临床医生通过在网上通过各种有效的工具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检索的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适时评价,已达到最合适的诊断方法、辅助检查,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切的预后估计患者的治疗效果。网络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医护人员方便查找医学证据和资料的重要网络资源库。它包括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众多的循证医学资源,临床医生,尤其是妇产科医生,产妇的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复杂,需要通过以问题和病人为中心,用循证思维来指导妇产科的临床工作。临床实践中的循证医学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或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网络检索最好,最有效的证据;选择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施证据效果评价。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指当孕妇妊娠满20周以后由于环境因素、精神因素、有相关个高血压病史或家族性病史、营养和体型等相关因素而出现的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同时当疾病严重时也会出现昏迷、抽搐、心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有时甚至发生母婴死亡,妊高征也是妊娠期间特有的疾病,它是妊高征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1提出和确定与相关临床问题

详细询问患者在孕前以及妊娠20周前有无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现象,高血压病家族史,肾脏功能不全,妊娠经过,有无异常不适和反应,治疗经过等。正确的评估妊高患者的身心状况,如测量血压,留取24小时尿进行尿蛋白检查,血液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眼底检查等,准确的确定患者的所存在的健康问题,疾病的诊断。针对患者的问题,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断。

依据这些措施判断患者是否是轻度高血压(140/90mmHg

蛋白尿中含有的蛋白是否是轻度:+(

2利用现有的检索手段检索证据及结果

针对上面提出的相关问题,按照循证医学实践证据检索的原则,确定检索词:妊娠(pregnancy)、妊娠期高血压(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妊娠期合并症(pregnancy complication)、妊高征药物治疗。分别检索与妊高征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原始文献数据库,譬如检索Cochrane图书馆、ACP Journal Club、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检索的资料进行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或单个大样本的RCT即Ia级证据评价,必要时对筛选出的资料特别是与妊娠高征临床问题有密切相关进行Meta分析确定检索结果。如硫酸镁可以作为解痉剂治疗轻度、中度、重度痉挛者。安定可以治疗先兆子痫、子痫病人。心痛定、酚妥拉明、卡托普利用来降压,控制血压。低分子右旋糖酐和10%葡萄糖可以扩容和利尿等。并规定每次给药剂量、维持量、疗程。妊高征的预防和康复相关措施和疗效情况等。

3评价检索证据及结果

3.1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它包括内在和外在真实性两方面的内容

内在真实性主要是从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上评价其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外在真实性主要是考虑到检索文献中的外部环境的状况表是否适用于该患者。但往往由于有些文献本身所设计的样本容量较小,质量较差,其结果真实性不足,需要慎重考虑。因此,评价证据的真实性要看检索的文献是否系统而全面,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是否统一恰当,可重复性好,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采取的对照试验、随机抽样试验、分组试验、盲法试验设计是否具有可靠性,样本容量含量是否足够。通过对临床妊高征的药物治疗检索可出现不同药物治疗对比疗效观察,需要对这些资料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证实,采用RCT系统评价或进行Meta分析等得到资料的真实性。

3.2评价证据的重要性

评价证据的重要性是指把检索的资料进行讨论或用RCT系统评价或进行Meta分析后来证实该资料在治疗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以试用于临床。如对于妊高征出现先兆子痫或子痫病人用镇静剂,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方法进行研究,实验组以地西泮10mg肌肉注射,每6-8小时1次,可以产生明显的效果。通过检索到大量同类资料进行比较分析,Meta分析,采用RCT系统评价,我们可以说该种药物在治疗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或子痫有重要的作用或显著的疗效。评价证据的重要性需要采用循证模式,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估,强化检索证据及结果的重要作用。

4整合最佳证据于临床实践

4.1药物应用

当获得最佳证据时需对最后的评估情况汇总,制定科学诊疗措施,使每一项措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应用于临床。针对妊高征(PIH)出现的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痉挛抽搐、子痫的临床表现,可用降压药物心痛定lOmg、口服、3次/日,当患者血压仍超过平均动脉压时,则可用25mg酚妥拉明加入500ml液中,静滴。水肿用扩容、利尿剂,贫血者输鲜血,水肿,血液浓缩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10%葡

(下转第151页)

(上接第149页)

萄糖500ml。蛋白尿丢失大量的蛋白而出现低蛋白血症者可输白蛋白或者血浆。轻度者痉挛患者用硫酸镁5-10g,中度者用10-15g,重度者用15-25g,静脉注射,必要时给予维持量1-1.5g/h,5d为1个疗程。先兆子痫、子痫病人给以镇静剂地西泮10mg肌注,6-8h/1次。若有心衰、肺水肿情况出现者可用速尿40mg加入10%葡萄糖、静注小于5min、酚妥拉明5mg、多巴胺5mg,然后加酚妥拉明15mg、多巴胺各15mg、呋塞米lOOm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30drop/min),待l-2h心衰、肺水肿缓解后行产科处理。

4.2妊高征的预防和康复

循证医学为妊高征患者的预防和康复可提供有力证据的资料。如:在检索的资料中有加强对孕产妇在妊娠早期的定期检查,注意休息和营养,精神、心理处于放松、舒畅的状态,如果有既往史、肾炎、高血压家族史,感染等要进行重点监护。预防并发症及产后出血。解痉的基础上严格掌握扩容的指征,严密观察心电图上有无心衰的表现。加强对高危孕妇保健知识普及、培训、电话随访长期监管,真正的预防和治疗妊娠高血压及各种并发症的危险。

5效果评价

通过循证医学的检索的资料进行临床实践、遵循证据的资料治疗妊高征患者,观察患者的病情是否缓解,未发生中重度高血压,未发生子痫及并发症,水肿消失,无心衰和肾功能受影响。妊高征孕妇分娩顺利,无硫酸镁中毒的反应。孕妇休息充分,睡眠良好,饮食合理等来评价循证医学的治疗是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6循证医学小结

循证医学出现标志着临床医疗进入了以科研的方法去解决临床医疗的实际问题。循证医学的发展在妇产科方面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起较高水平的医疗行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围生儿死亡率,降低病残儿出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适当的为患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循证医学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与临床医疗紧密结合时,可以减少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不同医师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提高整体医疗质量,给予患者提供最佳的、最有效的治疗。

7循证医学在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中存在的问题

循证医学在妇产科中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循证医学的推广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特别是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和通信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下,其次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计算机水平偏低,使得循证医学的发展和推广成为虚行。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cientific Affairs Professionally applied topicalfluoride:evidence-based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2007(3).

[2] Mayo-Smith MF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alcohol withdrawal.A meta-analysis and evidence-basedpractice guideline.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Working Group on 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 of Alcohol Withdrawal 1997(2).

[3] 李珏.循证医学电子信息资源整合的探讨[J].循证医学,2007,(2).

[4] 何林,杜小丽.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检索[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0).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10

据记者了解,李广平教授自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中国心血管杂志副主编、卫生部全国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培训基地中心主任、卫生部全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心主任,是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卫生部知名专家进社区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在繁忙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他还经常通过与业界同仁分享经验,来促进学科的发展。比如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李广平教授即和与会的同仁分享了他的新论文《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于是,关于“分享”的话题,便从李广平教授在Brugada综合征诊治方面的经验开始谈起了。

“目前而言,要提高医师的专业素质,分享经验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听了记者请他从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切入来谈经验分享的建议,李广平教授笑道,“Brugada 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预后严重。本病于1992年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 P和Brugada J两兄弟首先提出,1996年日本Miyazaki等将此病症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最早大家都认为Brugada 综合征发病地区主要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发病率较高。我国于1998年首次报道Brugada综合征,其后陆续有报道,目前多为个案报道,尚无大样本的临床分析研究。随着人们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渐提高,以及逐渐从天津、北京、东北三省以及中国南方一些省份报告的病例的发现,Brugada 综合征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地区分布。 ”

李广平教授介绍说,Brugada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等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个疾病还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比较容易被忽视,也比较容易被误诊。所以,在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治疗上,李广平教授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首先,如发现是可疑高危患者,那就应该做全面、系统的跟踪和检查;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家系进行跟踪和检查、对患者的直系亲属给予筛查;从而排除高危人群,防止这些人发生心脏病猝死的风险;其次,对容易混淆的心电现象进行甄别。

“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加强我们国家在基因血方面的研究。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室颤的发生,减少这部分患者的猝死率。理论上,任何基因或药物的干预,只要能减少显著的Ito电流,即能改变心电图异常。但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尚缺乏这种理想的有效药物,而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唯一的、已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的方法。”李广平教授很严肃地说,“总之,Brugada 综合征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及时识别,以尽早进行干预。缺乏症状的患者,如心电图也正常,可以做诱发试验,也可做电生理检查,以明确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应立即植入ICD,防止患者猝死。”

CRT治疗:指征仍在争论之中

谈到早期干预,李广平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如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做不好,就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心脑血管事件。这样一来,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所以,预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血管病医生应该把着眼点前移,就好像预防的前移,这样做是非常有价值和战略性的。不过,即便是预防,在采取何种方式预防方面,还是应该谨慎。比如,很多临床试验中都强调CRT(心脏再同步治疗)有利于治疗和预防心脏衰竭,能改善症状和降低死亡率,但研究表明,符合CRT植入标准的患者,和那些实际上已经植入CRT的患者的数量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李广平教授介绍说,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进展之一,的确为广大难治性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与普通的心脏起搏器安装相比较,CRT技术操作较复杂,有一定难度,这也正是制约其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中心和单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显示,CRT可以减轻心衰症状、改善左室功能,并且可以显著降低左室容量及瓣膜返流。不仅如此,与药物治疗不同,患者一旦给予CRT,就可长期获益。正因为这个原因,近年来,CRT植入量逐年增多。然而,即使依据现有的入选标准,也仍有30%的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也就是说,CRT治疗的指征仍在争论之中,某些患者对CRT治疗的无反应仍是CRT治疗中存在的问题。QRS波宽度只是预测CRT疗效的粗选指标,预测CRT疗效的作用较弱。相反,超声指标在评价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方面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预后。也许我们不应该急于确定哪些指标可以用来预测对CRT的治疗效果,而应该更好地理解对CRT有无反应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

李广平教授认为:“截至目前,CRT植入在我国还集中在一些较大的中心,或者一些大的城市,从而影响了我们国家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因此,在CRT植入的技术上,我们应该加大普及的力度。另外,我国总体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制约和限制了医保的覆盖程度,使较大一部分患者在经济能力上无法接受CRT植入术,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对比剂肾病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记者了解,李广平教授和他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普罗步考(Probucol)预防及治疗对比剂急性肾损害(CIAKI)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步考500毫克,每天两次,具有保护肾功能,减轻CIAKI的作用。随着医学影像学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对比剂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小于5%,而在高龄、有多种合并症患者中,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高达10%到50%。所以,当记者恳请李广平教授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介绍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时,李教授欣然同意了。

“对比剂急性肾损害(Aute Kidney Injury AKI)又称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是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48至72小时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它是使用碘对比剂的重要并发症,同时也是获得性AKI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合并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明显导致近、远期不良事件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增加。近年来,随着接受对比剂检查的患者逐渐增多,对比剂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教授说,“近年来,我们的团队,以尹力、刘彤、郑心田等人组成的的科研团队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CAG或PCI的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普罗布考,发现具有保护肾功能、减轻CIAKI的作用。这一研究得到医界的大力认可与肯定,相关研究论文已在世界核心医学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办的《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迄今国际上首篇关于普罗布考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研究的论文。随着对比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比剂急性肾损害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在普通人群中,CIAKI发生率为1%到6%。但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接受冠脉介入手术时CIAKI发病率高达10%到50%。CIAKI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期间恶性事件及增加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治疗CIAKI的方法,因此,如何预防CIAKI成为当前心脏科、肾脏科、放射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围手术期水化及氮-乙酰半光氨酸的疗效已被公认,钙离子拮抗剂、β-阻断剂、多巴胺、他汀类药物、及内皮素拮抗剂等的预防效果尚有争议。”

李教授介绍说,普罗布考(Probucol)作为强力的抗氧化剂,具有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促进氧自由基清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的作用,已被证实可以保护实验性心肌梗死动物心功能。研究证实,普罗布考与N-乙酰半光氨酸同样能减轻高渗碘化对比剂引起的大鼠肾内谷光肝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提示普罗布考对于冠脉介入术中接受对比剂的患者有预防CIAKI的作用。目前,已证实普罗布考通过其降脂及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再狭窄。在临床上,普罗布考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然而,迄今为止尚无普罗布考预防CIAKI的临床试验。为此,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针对普罗布考能否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AG和(或)PCI后的CIAKI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化临床试验。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N-乙酰半光氨酸能降低PCI术后CIAKI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近期公布的REMEDIAL试验也提示,N-乙酰半光氨酸减少了CIAKI发生的危险。维生素C作为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能减轻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AG或PCI时对比剂引起的肾损害。 在非选择人群中CIAKI的发生率小于5%,但在高危人群、特别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10%到50%。试验中绝大多数病人至少有一个CIAKI的危险因素,而且部分病人还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李教授告诉记者,“在我们的研究中,在CAG和PCI后CIAKI总的发生率为11.22%。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普罗布考组CIAKI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只是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是,普罗布考预处理明显抑制Scr峰值和Scr的增加,仍然提示普罗布考预处理在预防CIAKI中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同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介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能降低CIAKI的发生率,也未见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而硝苯地平控释片使肾血管舒张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被其引起的抵血压作相抵消。此项研究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师对对比剂急性肾病的认识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该试验取得的预期结果将对临床CIAKI的防治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水化治疗仍然是被公认的防治CIAKI的有效方法,但是,此次普罗布考预防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研究新进展,在我国对比剂肾病研究乃至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的确,据记者通过相关资料获悉,过去十多年来,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的发生率从15%逐渐降到7%,这大大得益于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低肾毒性对比剂的出现。然而目前随着我国开展心脏介入手术量的增加,对各类对比剂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因此,对对比剂的选择及用量作为急性肾损害危险因素中的可控因素,一直以来为广大心脏科医生所重视,所以,李广平教授和他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普罗步考预防及治疗对比剂急性肾损害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师对对比剂急性肾病的认识提供了依据,这在我国对比剂肾病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海河会”:探索、发展、创新

李广平教授是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心脏科主任,也是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的主办单位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的所长。据记者了解,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由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石毓澍教授倡导。石毓澍教授是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学科创始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都是石毓澍教授于1980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心血管组的基础上创立的。目前,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同仁的广泛好评,已经是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品牌学术盛会。

谈起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李广平教授满怀深情地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是天津市卫生系统的重点学科,也是天津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是石毓澍教授创立的。天津市目前很多的学术带头人都是从这个学科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以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可以说这个学科是天津市心血管医生的摇篮或者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石教授的很多学生现在已经是国内或天津各医院心内科的主任或者是学科带头人,因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心脏学科目前在天津市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地位。很多的老专家,在提到二院的心脏学科、提到石教授,还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个心脏科目前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是‘’以后第一批恢复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当时全国有八九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首批的心血管方面的博导,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科点的建设是很早的,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石教授领导的关于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外地知名的院校的学生也都到这儿来进修、学习。”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11

Abstract: In 21st century, clinical medicine moves toward a model of inpidualized health c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pidualized model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human genomics project including genotype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as well as the new health care model, that is, biologicalpsychologicalsocialenvironmentalspiritual. It reflects the idea of patientcentered care, and corresponds to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addressed the inpidualized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symptom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However, the era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ffords new meanings of inpidualized health care and promotes 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The practice based on evidence would happen upon the integration of external research evidence, the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 value and preference of patients, so the decision of health care will be conscientious, explicit and judicious. This assay describes the meanings of inpidualized health care in different medical contex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pidualized practice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posal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practice.

Key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inpidualized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个体化医疗的模式,反映了医疗卫生领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化医疗也是传统中医诊疗实践的基本方法。

1 中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下个体化医疗的含义

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对个体化医疗的理解不同。西方医学中,个体化医疗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相继出现了个体化医学(inpidualized medicine)、个体化治疗(inpidualized treatment)、个体化医疗(inpidualized care)、个体化医疗保健(inpidualized health care)和客户订制治疗(tailormade medicine)。20世纪90年代末期,西方医学领域再次提出了个性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首先是针对肿瘤的靶向治疗。其始动因素是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个体基因遗传特征与临床疾病表型紧密相联,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的发现对预测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发挥重要作用[1, 2];为疾病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科学基础,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即从实验室(试管)过渡到床旁实践。目前个体化医疗在临床的实际应用领域主要有肿瘤、糖尿病和高血压管理[35]。

许多发达国家相继启动了部级的个体化医疗项目,如日本在2003年启动了个体化医疗计划(personalized medicine project),启动相关计划的国家还有美国、英国、瑞典等。西方的个体化医疗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立高质量的生物资源(如疾病易感基因)数据库(Biological Bank)和临床信息数据库。在重大疾病个体化诊疗中的目标旨在发现疾病易感基因和各种药物敏感基因;鉴定特定的分子靶,研发新药或老药新用,提出新的诊疗方案;鉴定可用于预测个体化医疗的重要遗传信息;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并将之用于疾病的预防;提高药物疗效,减低药物副作用[2]。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努力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距离广泛的临床运用尚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对人类基因序列的研究尚处于结构的解读,而从结构到功能的表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现代诸多疾病是多基因疾病(如2型糖尿病),单靠基因分型是难以预测其发生和发展的。

另一个始动因素为医疗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强调人的个性属性、社会属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的差异决定了诊疗的个体化和个性化。个体差异体现在生物学(基因遗传特征、代谢、生理)差异和个性、心理、价值观差异。根据人体基因分型,人们可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如肿瘤的个体化治疗)。而根据人的心理和气质特征,自古以来就有分类,如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9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6]。

中医临床实践是最典型的个体化医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个体化诊疗是基于规范基础上的个体化实践,如《内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伤寒论》每个方证中都有其反映个体化诊疗特点的主证[7],这些主证反映了适合某一方剂治疗的证候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具有重要的辨证价值。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重视人的禀赋、体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然而,近些年来,综合性中医医疗机构中的个体化诊疗实践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废医存药现象,比如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开发的中药新药难以反映中医临床实践的特点;其次,中医与针灸治疗分离,如大型综合医院将中医与针灸分设为两个不同的科室;再次,在中西医结合医疗过程中逐渐丧失了中医的自身特点,辨证论治的实践已不再受重视。因此,如何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实现传统中医的个体化诊疗,是当前中医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的关系是宏观与微观,群体证据与个体应用的关系,两者实际上是相一致的。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应基于科学证据,促进证据使用的全球化,促进经验实践向循证实践转化,并将有效治疗推广运用,使更多患者受益;同时也强调,医疗决策应当本土化,即应用证据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明智、合理的个体化诊疗决策。从经典的循证医学定义可见,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8]。可见,证据本身并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而且,在使用证据时并不是死板教条、生搬硬套,而是要谨慎、准确而明智地使用,这就充分表明需要考虑患者的特征和实际情况。

临床流行病学用于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包括设计、测量与评价,而循证医学则是介于证据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力求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影响个体的诊疗决策和政府的医疗卫生决策。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理念相通,目标相同,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例如,基于群体大样本证据的高血压治疗药物,在具体应用时需要进行调适以找到最佳的治疗药物和剂量[4],糖尿病的降糖治疗和肿瘤的化疗也一样,是基于证据基础之上的个体化治疗。缺乏证据的个体化治疗又回到了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而只强调证据不考虑患者具体情况的医学则不是循证医学。

应当指出,循证医学的证据并不仅仅限于临床研究证据,还包括基础研究,如基因分型和SNPs分析能够发现个体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进而决定药物治疗的效果和毒副反应[9],目前在肿瘤靶向药物治疗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10]。

3 中医辨证论治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学诊疗最具特色、最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就是辨证论治,其中辨证的过程就是审证、查因、明性、定位的过程,而论治则是权衡利弊、选择标本、遣方用药的过程[11]。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研究,可以使证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新的解释,包括表象的、疾病的、心理的、精神的、环境的、社会的、经济的因素,而辨证的过程需要体现中医理论并综合上述因素,论治的过程需要考虑临床科研证据,体现干预的动态时空和人文关怀。当然,中医并非完全是个体化的,中医也重视群体诊疗,例如《伤寒论》中的方证对应即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比如具有解表散寒功能的小青龙汤主治哮喘中的寒哮证。

拓展中医证的内涵和外延,就不会造成无证可辨的情况。根据人体病因、病机和功能状态的不同,将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使用。在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辨体调理进行未病先防。此外,证的研究也可以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相结合,寻找某证的生物特征标记物,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科学证据。

4 循证医学在中医个体化诊疗实践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在个体化诊疗实践中可以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促使经验实践向循证实践转化;(2)提升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3)创建体现中医特色的实践模式——整体医疗联合人文关怀;(4)促进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客观化;(5)制定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指南;(6)采用整合医疗的模式,以病人为中心,针对患病的人,从心理、行为、饮食、锻炼、药物、针灸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结合研究的证据,制定综合医疗保健方案,做出合理、有效的知情决策[12]。

从当代人体健康管理的角度,中医可以在治未病领域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大多数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70%的肿瘤是可预防的。从国家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来说,投入疾病预防所获得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因此,近年出现了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的概念,就是从个体水平对健康风险进行判断和干预。中医药可以通过体质辨识,干预亚健康,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是已病防变:通过辨证论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疾病,促进疾病康复。

个体化医疗将改变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要求医疗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医疗健康管理转变,包括筛查、早期治疗和预防。医生需要学会使用电子医疗记录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医疗体系要求政府部门、制药业、生物技术、诊断技术、信息技术、医疗服务行业、患者组织、企业、学术机构等进行整合,建立创新的个体化医疗体系[13]。

5 循证医学在中医个体化诊疗研究中的作用

促进个体化诊疗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结构化的电子病例系统,实现个体化诊疗信息获取;(2)研究患病人群的证候分类系统、亚健康人群的体质辨识系统及分类诊断标准;(3)选择中医具有优势的病种开展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研究;(4)制定循证的临床实践指南。

对于中医的疗效评价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首先应当加强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研究,对疗法的评价优先于对一方一药的评价。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离不开循证医学的方法,其研究的思路应当从日常医疗的个案开始,通过对个案信息的收集、观察,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非随机的临床试验,直到实用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实施随机对照试验之前,观察性研究的结局评价十分重要。个体化诊疗效果的评价是基于个体基础上的评价,但要形成可推广的证据,基于群体的评价方法必不可少。单纯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从假说开始,或进行从Ⅰ期临床试验到Ⅲ期甚至Ⅳ期临床试验的模式似乎不适用于中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应当从实践的诊疗活动开始,然后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或实用型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基于疗法的评价,最终才是基于复杂干预各构成要素的组分评价,即安慰剂对照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此外,可以在群体水平上从医疗卫生服务层次对健康进行监测、干预和随访评价。评价干预疗效的层次应当在个体水平之上,形成群体水平的证据。

引入社会学领域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要。通过定性研究中的参与观察法已经发现,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动态的,集中于功能状态评估和复杂性干预,其构成要素包括把握疾病的衍生和发展(辨证),是心理、饮食、锻炼、生活方式、药物、非药物的综合干预(论治)。中医历来重视养生调护,因此应当把疾病预防作为优先研究的领域。

个体化疗效评价要有创新的研究思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比如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医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此外,系统生物学方法(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药理学、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可能也有助于中医体质类型和证候类型的分类,解释个体对于治疗效果应答的差异,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Subbiah MT. Nutrigenetics and nutraceuticals: the next wave riding on personalized medicine. Transl Res. 2007; 149(2): 5561.

2 Giacomini KM, Krauss RM, Roden DM, Eichelbaum M, Hayden MR, Nakamura Y. When good drugs go bad. Nature. 2007; 446(7139): 975977.

3 Hou MP, Qu HQ, Xiao ZR. Healthy accelerating pattern for inpidualized application of diabetes medical nutrient treatment. Zhongguo Lin Chuang Kang Fu. 2005; 9(39): 171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侯梅萍, 曲惠卿, 肖筑蓉. 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个体化应用的健康促进模式.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9): 1719.

4 Li YJ, Zhou XL, Xing YY. Neglecting the argument about the principal therapy,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ity therapy for hypertension: comprehension for the updated European guide for hypertension therapy. Yi Xue Yu Zhe Xue. 2008; 29(1): 272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栗印军, 周晓龙, 邢芸芸. 抛开一线治疗的争论, 采取个体化的降压治疗——解读最新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 医学与哲学. 2008; 29(1): 2729.

5 Zhong H. The over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ongguo Yi Xue Lun Li Xue. 2007; 20(1): 10710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钟华. 恶性肿瘤的过度治疗与避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1): 107108.

6 Wang Q.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basis of nine basic constitu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5; 28(4): 18.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4): 18.

7 Miao Y, Xu H, Gao Z. Study of inpidualize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compatibility rule in Shanhan Lun. Beijing Zhong Yi. 2005; 24(2): 8990. Chinese.

苗阳, 徐浩, 高铸. 从《伤寒论》辨证组方看个体化诊疗. 北京中医. 2005; 24(2): 8990.

8 Sackett DL, Richardson WS, Rosenburg W. Evidencebased medicine.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7: 150.

9 Sioud M, Melien O. Treatment options and inpidualized medicine. Methods Mol Biol. 2007; 361: 327340.

10 Kaklamani V. A genetic signature can predict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Oncotype DX. Epert Rev Mol Diagn. 2006; 6(6): 803809.

11 Luo YF, Sun Y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yndro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 Yi Yao Xin Xi. 2005; 22(6): 34. Chinese.

骆云丰, 孙月华. 浅谈中医“证”的发展. 中医药信息. 2005; 22(6): 34.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12

氨气中毒作为常见的职业性疾病之一,与长时间吸入过量氨气密切相关,导致呼吸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损害心、肝、肾功能衰竭[1]。氨气的溶解性、刺激性强,经呼吸道吸入过程中,对呼吸道黏膜的侵袭性强,导致组织溶解性坏死。在临床上,氨气中毒的急诊抢救水平关系于患者的预后;由于氨气中毒具有确切的社会因素,临床易于判断,具有显著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可为急诊抢救而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6年1月,急诊抢救的154例氨气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98例、女患56例;年龄29.7~63.9岁、平均年龄(48.7±5.6)岁;氨气中毒后至急诊时间0.4~5.3 h、平均时间(3.2±0.4)h;所有患者均符合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2],并依据此标准对氨气中毒程度进行分组,刺激反应70例、轻度中毒51例、中度中毒24例、重度中毒9例;氨气中毒原因:液氨管道破裂87例、液氨瓶阀门失灵54例、运输液氨途中意外13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急诊抢救期间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治疗与转归情况;在治疗上,所有患者均尽快终止氨气侵害,维持呼吸、循环功能,以1%~3%硼酸冲洗灼伤的眼睛、皮肤;雾化吸入气管舒张剂,去泡沫剂;必要时,切开气管,清理呼吸道堵塞物,并借助呼吸机进行氧疗,以低流量吸氧为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尽量少输液,及时采取足量的糖皮质激素、莨菪碱类药物,必要时采取速尿剂防治肺水肿;及时、合理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结果

2.1氨气中毒的临床症状 在154例氨气中毒患者的急诊救临床分析中,咽干咽痛148例(96.10%)、畏光流泪119例(77.27%)、胸闷107例(69.48%)、呛咳98例(63.64%),或伴有气促、声嘶、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等症状;以咽干咽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为畏光流泪、胸闷、呛咳。

2.2氨气中毒的临床体征 154例氨气中毒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70例刺激反应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及呼吸道刺激反应;51例轻度中毒患者中,出现眼、鼻咽充血2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未出现咳泡沫痰、发绀、肺部湿音等临床体征,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24例中度中毒患者中,出现眼、鼻咽充血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泡沫痰、发绀、肺部湿音等临床体征,符合支气管肺炎表现;9例重度中毒患者中,出现眼、鼻咽充血6例,临床体征在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休克、昏迷及死亡,符合肺泡性的肺水肿表现;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的临床体征具有差异性,其中休克、昏迷及死亡作为重度中毒的特异性临床体征。

2.3氨气中毒的急诊抢救疗效及转归 经治疗,在154例氨气中毒患者中,治愈152例、死亡2例、后遗症10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功能减退2例;在死亡病例中,死因为气道黏膜脱落窒息致死1例、重度感染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

3讨论

氨气中毒的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程度与氨气中毒的分级具有相关性,而氨气中毒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与其发病机理密切相关[3]。在临床上,氨气中毒较为确切,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而提供依据;在氨气中毒的发病机理上,以氨溶解组织蛋白质,破坏脂肪的结构性质,降低生理酶的活性,影响组织代谢、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主[5]。在本研究中,154例氨气中毒患者的急诊抢救临床分析中,以咽干咽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为畏光流泪、胸闷、呛咳;提示氨气中毒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征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而提供依据。在氨气中毒期间,氨气可溶解成氨水,具有脂溶性,透过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及肺间质,导致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引发呼吸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在氨气中毒的临床体征分析中,所有氨气中毒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或伴不同程度的其它临床症状,刺激反应以一过性眼及呼吸道刺激反应为主,轻度中毒患者呈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中度中毒患者呈现支气管肺炎表现;重度中毒患者呈现肺泡性的肺水肿表现,而休克、昏迷及死亡作为重度中毒的特异性临床体征;提示氨气中毒的临床体征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临床,可进一步为临床诊断、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而提供依据。对此,提高对氨气中毒的急诊抢救治疗,有利于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在本研究中,对氨气中毒患者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维持呼吸、循环功能、酸碱、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以1%~3%硼酸冲洗灼伤的眼睛、皮肤为主,必要时采取气管插管或氧疗,有利于消除炎症反应、预防病原菌感染、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预防或减轻肺水肿,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经治疗,在154例氨气中毒患者中,治愈152例、死亡2例、后遗症10例;进一步提示支持对症治疗可作为氨气中毒的有效急诊抢救手段,但需密切监测重度中毒患者的发病情况,预防死亡病例、后遗症发生。

综上所述,氨气中毒的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具有特征性,急诊抢救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临床治愈率高,但仍存在死亡及后遗症病例,应进一步加强急诊抢救水平,密切监测重度中毒患者的治疗及转归情况。

参考文献:

[1]何为,李思惠.急性氨吸入损伤发病特征及救治要点临床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5):396-397,4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4-200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标准[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临床预防医学的特征篇13

冠心病(CAD)属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CAD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ACS是导致CAD死亡的重要病因。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及健康。ACS的标准抗凝疗法为[1-2]:普通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GPI(血小板糖蛋白Ⅲa/Ⅱb受体拮抗剂)。然而,GPI及肝素的应用易增加患者出血概率;ACS并发出血可直接诱发死亡。由此可见,ACS的标准抗凝疗法临床疗效不甚理想。现今,寻求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已经成为药物研究机构及每一位临床医师的迫切需求。本文,将就几种新型ACS抗凝药物进行综述。

1 利伐沙班

ACS同时包含凝血功能激活及血小板激活两方面变化,所以,在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进行二级预防十分必要。然而,二级预防理念经20年探索,至今仍未应用于临床实践[3-4]。吴炜[5]等指出,采用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虽然患者心血管受益明显,但各种出血风险伴随而来。利伐沙班属Xa因子抑制剂,它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性结合游离Xa因子,以剂量依赖方式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活酶时间。与肝素/磺达肝素相比,利伐沙班无需抗凝血酶参与,可直接抑制游离及结合状态的Xa因子。临床上,利伐沙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它已经获准应用于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临床预防等领域;待批领域为ACS事件二级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及房颤卒中的预防等。

2 磺达肝癸钠

磺达肝癸钠属人工合成性Xa因子抑制剂,它可选择性抑制Xa因子[6-7]。磺达肝癸钠可增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结合能力。何川[8]等研究发现,磺达肝癸钠治疗有效率与依诺肝素类似,但磺达肝葵钠大出血发生率更低(P

3 比伐卢定

比伐卢定的有效成分属水蛭素衍生物片段[10-11]。比伐卢定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原而进行抗凝。因比伐卢定不与人体血浆蛋白结合,所以其抗凝作用效果好、且变异性小。此外,该药物无需抗凝血酶Ⅲ阶段,对结合及游离状态的凝血酶均有效。比伐卢定是唯一获准应用于ACS患者及PCI手术期患者的凝血酶抑制剂。陈夏欢[12]研究发现,普通肝素与比伐卢定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类似,然而,比伐卢定大出血发生率更低。ACS及PCI患者应用比伐卢定替代肝素具有以下优点[13-15]:①对结合及游离状态的凝血酶均具有较好效果,抗凝效果优异;②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稳定,无需监测ACT;③安全性高、出血风险低;④不会诱发血小板减少症;⑤半衰期较短(25min),紧急情况下,利于快速恢复凝血时间。

综上所述,现今,ACS标准抗凝疗法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不仅治疗效果有限,而且易并发出血,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寻求新型、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对改进ACS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比伐卢定、利伐沙班及磺达肝癸钠是治疗ACS的新型药物代表,它们具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等特点。然而,ACS治疗指南尚未将其纳入标准治疗药物之列。目前,对于ACS新型药物的应用尚无成文共识,临床上一般倾向于,低危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高危患者应用比伐卢定,二级预防应用利伐沙班。然而,具体ACS新型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如何,尚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彦芳,吴媚. NT-proBN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225):13-14.

[2]严铭玉,王 骏,王鸣和.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3,34(10):623-630.

[3]杨超,李彦,杨永忠.磺达肝癸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91-95.

[4]孙晋亮,贾永平,吕吉元,等.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0):1176-1177.

[5]吴炜,张抒扬.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药物应用新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2,4(6):9-11.

[6]李松华,李冬荣,陆阳,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二级预防现况调查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35(3):251-255.

[7]贾亮亮,柯永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抗凝策略[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4):469-475.

[8]何川,燕纯伯.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治疗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5):764-767.

[9]Armstrong PW, Gershlick AH, Goldstein P, et al. Fibrinolysis or primary PCI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2013,368(15):1379-1387.

[10]黄毕,杨艳敏.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管理及抗凝药物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11(6):30-34.

[11]王小军.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和抗凝治疗对纤溶系统和内皮细胞功能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0):92-93.

[12]陈夏欢.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的治疗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12):4646-46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