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合集13篇

时间:2023-12-01 10:07:12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002-01

柔性思想的历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子,以柔性思想为基础的柔性管理,反对一味以制度规章为中心,逐步形成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充足的新兴方法,它的应用以受教育者心理及行为规律为发展源点,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潜在推动力,如果应用得当,效果是非常好的。

1 柔性管理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必然性

因为网络教育同传统课堂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在建设网络课程、进行网络教育之时,很有必要应用柔性管理方法,以适应教学新特征的需求。原因如下,首先,网络教学下的学生有特殊的起点与背景,一般学习同门课的学生学历与背景之间的差距很大,若网络教育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特点,那么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柔性管理则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需要。其次,网络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模糊,这使其教学组织愈显复杂,柔性化管理的普适性强,能够适应不同教育目标的学生。第三,网络教育的一项目标是使大众化与具体化两项标准迭而为一,这种双重需求,让网络教育必须应用柔性管理的手段。第四,网络教育要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如果没有柔性管理,那么网络教育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关于在网络教育中,实现柔性管理思想与方法是否可行,也是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固定的班级形态教学,通常很难实现柔性管理,其原因在于班级的固定形式,有限的教师个人能力,根本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设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为优越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策略,让柔性管理真正成为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让知识模块划分成为可能,不同学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归入不同模块,教学系统能够根据学生划分目标、内容并实时监控、随时调整。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成熟的技术只是柔性管理适合于网络教育的一项条件,若想二者完美结合,还需要我们注意学籍管理、教学监督、考试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网络教育来说,都是全新的问题,如果不仔细斟酌,则极容易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弊端。

2 网络教育中的柔性管理细分

2.1 技术柔性

其中既包括硬件基础,给网络教育提供技术设施,随时增加可变的自主与个性化学习的柔需求,也包括软件基础,即网络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工具,它是最可以体现出网络教育优势的一部分。因为教育起点同受教育背景有差异,且学生分散在各地,不容易同老师有效沟通,因此网络平台的建立一定要以相应教育理论为基础,体现出网络教育的特点与优势,解决师生间沟通的障碍,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突出探索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实现上课与自学、实时与非实时、个体与群体等几个对立概念的结合。

2.2 人员柔性

相关人员一定要建立严谨而科学教育理念,提升个人素质、技能、管理水平,让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能够落到实处,切实保证教育服务到位,使学生从入学直到结业都能顺利在网络上完成。此外,网络教师一定要遵守法纪,严谨治学,掌握网络教育的现实特点,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而网络教育下的学生也要同实体教学一样遵守教学规章,认真完成课业的同时,锻炼并激发自学能力,在终身学习的氛围里持续进取。

2.3 组织柔性

组织结构是网络教育的社会基础,因为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网络教育在组织结构上会从集权过度到分权,管理层次从金字塔形变化到蛛网形,原有的很多管理岗位都可以为网络技术所取代,如职能科室、图书馆、设备处等大幅度缩减,宣传、后勤、人事、基建等部门消失,总体而言体现出了组织结构的虚拟化特点。

2.4 教法柔性

网络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里聘任优秀师资,持续并全方位更新网络课件,主动调整科目设置,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模式上坚决摒弃照本宣科的僵化方法,多利用多媒体资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都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提升起来。在教学评价与教学监控系统构建环节里,也要注意柔性特点,把教学过程、评估体系、社会认可等都纳入到质量控制范围里,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为教学总体质量服务。

3 柔性管理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注意点

柔性管理并非放任自流。它必须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为基础进行构建,如果想要维系组织的正常运转,就一定要有科学的制度规范,保证行动上的步调协调,柔性管理需要配合网络教育,达到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约束的目标,并建立并加强系统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思维意识。因此可以说,柔性管理之中,包含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一定要以全员素质提升为基础,以柔性管理为教育方法的网络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而网络教育下的学生也一定具备更高的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能力,不断追求完善、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师生双方面的努力才会让柔性管理更加贴合网络教育实际。

网络教育离不开传统教育。柔性管理的核心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单纯的网络教育,如果缺少激励机制,就会让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之间增大隔膜。因此,网络教育体制中,一定要增加适时的校内联系内容,让网络学习的效果得到切实巩固。这亦是柔性管理中不能缺失的重要内容。

柔性管理有一定的成本,比如增加并维护网络设备、制作并更新网络课件等。如果不考虑当前的硬件环境情况,一味追求所谓的柔性,并非是科学的发展态度,可能会给组织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所以,柔性管理一定要以科学体系为前提,不然是不会产生预期绩效效果的。

4 结语

柔性管理具有动态性与灵活性特点,它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与知识构造,安排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并提供相应的目标与评价方法,使每一名学习者都可以按照自身学习节奏进行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个特点,使得柔性管理与网络教育更为契合,让网络计算机更容易监视每名学习者的动态情况,真正做到因时而教,因才而教。

参考文献

[1] 肖益,张煜.柔性管理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 陈峰巨.柔性教育:中等职校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的新理念[J].成才之路,2007(3).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78-02

高校民族生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关系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计。高校民族生由于民族的特殊性以及教育环境的差异,在不少方面表现出与非民族大学生相异的特点,这是内地普通高校实施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出发点。目前民族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是,现有的管理模式能否真正促进民族学生的自立、自强与长远发展?相对同质化的管理方式是否能够满足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以及高效和社会的稳定?作为教育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备专业化能力,从而消除作为教育主体和民族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克服回避甚至惧怕的态度?为打破目前民族生教育管理的瓶颈,需要对民族生的特点做真正全面的把握,进而探索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路径。

一、目前高校民族生教育特点分析

从实践看,每所高校对民族生的教育管理都有其自身的特性,然而,透过种种管理现状,各高校民族生管理也确有其共性特征。

一是思想重视。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几乎一直都处于主体教育视野之内。目前内地普通高校对民族生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包括对民族生的管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保障措施,对民族生的生活、学习也提供诸多的优惠政策,目前诸多高校基本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系统。

二是管理内容全面。目前对民族生实施的教育管理内容是比较全面广泛的,涵盖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全面的教育管理内容为民族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保障了民族生正常的学业进程。

三是管理方式较为一统化。在对民族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的方式逐步集中统一为绝对的扶持政策,凸显了管理管理方式方法的笼统化,表现为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群体和个体的一致性的地方,总体实施与民族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相异的政策。其实作为同时代的大学生,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必然决定了某些认识、思想等是有着共同的地方,否则一味强调差异性,也是一种隔离民族生与非民族生的方式,导致失去相互交流的机会与基础,非但没有促进民族生与非民族生之间融合,反而人为地拉远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为教育管理设置了障碍。

四是教育管理理念集中表现为单纯“扶弱”式。相对于非民族生,不少民族生由于其生长环境较为落后,在物质保障等方面相对贫乏,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而不少高校对民族教育实施倾斜的政策。但是出台的一系列为了缩小民族教育和全国教育水平差距的做法,同时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为了帮助民族学生能够在普通大学顺利就读,国家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原本目的在于保护民族生的政策,如果操作不当也容易产生负面效果,诸如学生对政策的依赖导致学习动力不强,处处希望学校给予优待和通融,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得成绩和荣誉等。

二、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原则

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是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一刀切,无视民族生的文化差异,实施无区别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将民族生群体绝对割裂,要认真分析他们的特点,避免陷入特点即弱点、管理即扶弱的误区。要做到真正促进民族生的成长成才,就要在对民族生实施理性管理和扶持政策之间避免左右摇摆的可能,在管理实践中明确民族生管理的几个原则:人性化、区别化、专业化和系统化,以促进教育管理高效运行。

1.人性化

内地普通高校在开展民族学生教育时,要坚持贯彻教育人性化这条路线,使教育管理符合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最大化释放民族生的潜能作为管理目标,契合民族生的身心特点。人性化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客观理性看待民族生的特点,教育管理过程中秉承情理结合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人性化的原则不仅仅表现为扶贫助弱,为民族生的发展提供保障和平台,同时,也意味着真正尊重民族生的特点,真正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民族生,真正呵护民族生的情感、自尊等。因而单纯地在扶弱的同时,还应该充分看到民族生在某些方面有受尊重和平等的情感需求,在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原则下,客观平等地对待民族生,时刻明确一味倾斜未必就是尊重和重视,未必就能真正走进民族生的内心。

2.区别化

在坚持人性化原则的基础上,正视民族生的特点,在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上能真正满足民族生的特殊需求。那种无视民族生的特殊性,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民族生的发展需求,无助于民族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民族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因而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平台,诸如语言学习平台,以及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类课程的辅导,可以在民族生的成绩考核及奖学金评定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独择优评定”的原则,对那些学习认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当然,实施资助政策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资助的多元化效用,可以建立以“能力发展性资助”为中心的资助育人平台;以服务学习为理念,搭建以助学金为主载体的感恩教育平台;发挥激励效应,搭建以奖学金为主载体的专业成才平台;以诚信为本,搭建以助学贷款为主载体的励志育人平台;增加助管、助研岗位,搭建以勤工助学为主载体的能力提升平台。

3.专业化

实际工作过程中,部分教育管理者在碰到一些涉及民族生事务时会措手不及,甚至采取回避的做法,这都凸显出对民族生了解不够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避免对民族生管理的畏怯心理,力求使民族生教育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做到掌握应知须知的民族风俗知识、把握基本的民族内涵。在一线工作中,应该做到勤沟通、勤深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律的优秀品格,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致的思想进行对接渗透,更好地在思想上加强民族生自我管理能力,贴近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

4.系统化

民族生的管理是个系统化的工程,无疑是高校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实践不断地予以完善,对民族生的管理,不能脱离民族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割裂民族生的文化环境,必须要将其教育管理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同时随着民族生事务的日益复杂化,高校需要结合本校民族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构建完整的民族生教育管理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规范,以从容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制定符合本校民族生教育需求的制度和管理措施。

三、民族生教育管理的路径

与非民族生相比,民族生本身学业基础不同,文化、心理不同,不同,同时又为了尽可能保护民族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民族学生需求等区别化的措施之外,需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措施进行细化和分类,确立与非民族生相类似和相区别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实现对民族生更充分和更有效的管理。

一是确立与非民族生基本相同的教育管理的内容范围。不少学者在重视民族生的独特性和个性时,往往忽视了作为同时代同国别的大学生是存在很多共性的,也就意味着有一些教育管理方法和内容可以共用。根据民族生的学习生活范围,其教育管理内容大致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业、生活、人格塑造、人际交往、心理、能力培育以及社会认同等,梳理这些教育管理的内容,可以发现,有些内容可以与非民族大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管理的方式,诸如情感、交往、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施与非民族生相似的教育管理范围,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民族生的融合,片面地不加区别地将民族生分隔管理,有可能导致民族生受歧视的心理产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

二是确立实施“助强”的教育管理内容和范围。不少人在理解民族生的特点时往往偏颇地理解为“弱点”,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教育管理方法将是无的放矢,民族生在不少方面突显出来的长处和优势是非民族生不能及的,如果针对这种长处和优势做扶助的政策,明显将注定是无效的管理。民族生中,有一些普遍表现出来的优势,诸如文艺、宗教知识与信仰、民俗风情的了解等是比较丰富和擅长的,作为教育管理方,可以通过搭建一些平台,或者在一些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给予民族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或者结合民族生的特长,开设民族生与非民族生的交流活动,也可以结合民族生或其生源地的特点,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展示和策划,既增强民族生的社交以及科学研究能力,也能激起民族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三是确立实施扶弱的教育范围。民族生由于独特的学习生活经历和背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弱势,作为教育管理者,有必要对他们实施扶助的政策。比如,学习方面,部分民族生的基础较弱,同等条件授课不利于知识的掌握,需要配置特别的资源或者设置契合的培养方案。生活方面,不少民族生的经济状况不佳,需要在生活上给予助力。诸如,依靠“奖、勤、助、贷、补、免”等资助体系解决部分学生的燃眉之急。人格方面,要真正有的放矢,引导民族生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建立起对待困难的正确思想。在实施资助时,如何使资质效果最大化也是资助内容之义,应该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助勤不助懒,二是助优不助差,三是助俭不助奢,只有坚持这几个原则,才能真正鼓励有进取心、有抱负、愿意付出的民族生,才能真正帮助民族生走向独立和自立,才能真正实现内地高校培养民族生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G].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教育部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委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辅导阅读材料[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3]徐玉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吴大兵.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5]张振华,蒋丽.谈民族地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3

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4],是培养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时必备的一门课程,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具有客观真实性、突出实践性、较强综合性的特点,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自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正式推广以来,受到了企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在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案例教学又称案例法、案例教学法。

(一)内涵。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介,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事例教学,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典型的特点才能作为编写成教学案例的素材。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不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是贯穿对具体案例问题的分析研讨,以案例问题为起点,以学生分析研讨为过程,以共同寻求解答为终结,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二)特点。

作为一种功能独到、有广泛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自身的特点,这也是案例教学之所以行之有效而被广为采用的原因。我认为,案例教学具有两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这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师教育的负责人、极力倡导在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导入案例教学的梅塞思(K.Merseth)博士所说:“与那种松散结合的个体学习者不同,案例教学需要形成一个学习者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共同体成员都分担着学习的责任。”[5]案例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打破老师课堂讲授知识的固有模式,而针对教学目标选取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剖析案例问题,并作为参与者融入到讨论中,从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案例教学侧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运用原有知识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增长新知,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唤起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意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等多种能力。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

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从高等教育领域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从工作经验体系到科学理论体系,其学科体系一直都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一)学科性质。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性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持己见,归纳起来有四种观点:(1)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3)高等教育管理学是边缘学科,它既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4)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交叉学科。[6]我更倾向于第四种观点,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高等教育管理学虽然移植、借鉴、融合了其他学科尤其是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方法,但是以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体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一大特点是运用理论为实践服务,从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故其特质是实践性。

(二)学科目标。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3]而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通俗说法是高等教育日常运转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在日常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进行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

(三)学科内容。

学科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第一个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视角,第二个是从常规理论和热点问题的视角。第一个视角:从宏观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包括整个高等教育部门中的管理现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从微观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交叉渗透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主要研究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如何对教育和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影响管理效能提高的各种因素有哪些,如何对人、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管理,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之目的等。第二个视角:高等教育管理学涉及的常规理论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基本规律等及具体管理实务如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学涉及的热点问题包括高等学校的定位、结构和内部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政策,政府大学社会的权力与责任,现代大学制度,校本管理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

三、案例教学的价值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中的体现

案例教学在法学、医学及工商管理学界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哈佛商学院的推广,使得案例教学成为教学方法中的热点研究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着重探究案例教学在单一学科及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比如近年来很多教育界学者开始研究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同样,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培养未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研究人才的交叉学科,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值得重视和研究。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案例教学的价值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体现。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映射学科特性。

案例教学通过在学生面前呈现生动典型案例和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更直接和深层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更有效地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1]这正好映射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性。上文中我提到,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实践性,它借鉴渗透综合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指导高等教育领域的管理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新的理论,从而促进学科体系的发展。一直有学者、学习者批判、抱怨,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空洞脱离现实,对实际中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缺乏适用价值。然而案例教学为理论和实际搭建了桥梁,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在教学中将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捆绑在一起,供学习者自主思考研究。

(二)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吻合多元化的人才目标。

案例教学通常针对教学目标选取典型案例,学习者在对真实事件有直接感触或亲身体验各种情境的同时,围绕需要解决的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从多种角度出发,展开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脱离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有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在学习中自主思考分析,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融会贯通,提炼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在讨论中吸取他人的新观点拓宽自己的思路,从而有所创新。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学习个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锻炼搜集处理信息、语言表达和文字综述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和素质符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用人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学不仅需要培养具备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在日益复杂和变化多样的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能自如处理协调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和突发事件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教育管理人才。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必将凸显其优势。

(三)优质案例与多元结果契合学科内容的多样性。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案例一般有几个特点:(1)取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或曾经发生的历史案件,相关资料客观真实有较强的实践性;(2)在同类事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值得研究的问题;(3)紧扣相应主题,简单生动的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4)以叙述事件为主,内容丰富。从上文可知,高等教育管理学中蕴含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所有理论和实际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变迁,影响管理活动的因素日益繁杂,管理知识和理论逐渐多样化,高等教育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必须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权变各种管理因素高效达成高等教育管理目标。[7]若将案例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则案例能完全呈现出管理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和实际问题,符合学习高等教育管理知识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通常会有多种结果和论争,这也是由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在传统教学中,标准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为各种观念的碰撞提供了平台,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提供多元的结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在各种思想中取长补短,这正符合管理活动多样化理论和解决方案的需要。

四、结语

我通过上文三方面的论述,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的特点符合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价值。高等教育管理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课堂氛围僵硬、教师注重理论而忽视引入实际问题、学生讨论缺乏积极性难以争鸣等。相对于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优势突出的案例教学运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改善现存的教学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如今越来越多学者针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特点,研究案例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虽然很多教育者认识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但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教师培训力度不够、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和组织实施有难度、没有专门的案例研究和编写机构导致案例资源缺乏、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等。不可否认,案例教学在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有效运用和自成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通力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展开社会调研,编写案例库,加强案例教学理论学习,吸收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教师培训,争取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优势改善高等教育管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2]梁周敏,章立民,杨宝成编著.案例编写与案例教学[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Katherine K.Merseth,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7:6.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4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象

孔茨在其著作《管理学》中提出“本书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美国小詹姆斯·唐纳利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本身。宋晶、郭凤侠阐述道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袁勇志认为管理学研究管理规律、管理过程、职能及内在联系,研究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研究管理者的素质、工作内容及其群体的优化。郭朝阳表述为“管理学是以管理活动的主要矛盾与基本规律、管理现象与方法及其应用等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可见管理工作的管理规律和管理方法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学“阐明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教学艺术。日本的寸井实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美国学者亨德森则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当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胡中锋概括为教育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种综合了研究对象为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说法。丁锦宏教授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定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5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本文由收集整理象

孔茨在其著作《管理学》中提出“本书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美国小詹姆斯·唐纳利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本身。宋晶、郭凤侠阐述道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袁勇志认为管理学研究管理规律、管理过程、职能及内在联系,研究管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研究管理者的素质、工作内容及其群体的优化。郭朝阳表述为“管理学是以管理活动的主要矛盾与基本规律、管理现象与方法及其应用等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可见管理工作的管理规律和管理方法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学“阐明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为教学艺术。日本的寸井实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把教育学称作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美国学者亨德森则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一门科学,但他还应当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胡中锋概括为教育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这是一种综合了研究对象为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说法。丁锦宏教授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定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旨在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

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6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也极为重视,先后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在2004和2005年对所有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和项目进行审查和复核,整顿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笔者从2005年起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秘书,深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而其中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对于提高办学单位声誉、维护受教育者利益更显得尤为重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有其自身特色,笔者试分析其特点和难点,并试图探析中外合作项目管理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发挥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在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把握中方教育。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特点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简称中美MCJ项目)为例,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不限本科专业、不限是否在职、不限年龄大小,这就使得合作项目学生的生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类学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时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引导应届本科毕业生逐渐进入硕士角色、参与科研。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又要兼顾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引导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

与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刻都离不开英语:入学需要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或参加托福、雅思的培训及测试;外方授课前需要预习专业英文著作或论文:外方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授课教师课堂互动或参加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英文;毕业论文的答辩需要英文。为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鼓励其多听英文专业讲座、开展英语沙龙、与留学生交流等,更好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开拓更广的视野和就业空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授课时间在中国,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通过网络,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制作幻灯片(PPT)能力的强化;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查找外文资料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网络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提问和提交作业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等等。当然,对于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学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工具进行交流和研究,学习外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从而终身受益。这就要求在项目的学生管理中必须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为严格地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和外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随之便带来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项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硕士层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归口管理单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国际交流处。相应的,项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评估与审查。此特殊性也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来中国授课中方要签发邀请函,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供教授简历、护照个人信息页、来中国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厅签发签证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礼仪来进行项目的管理。

其次,项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美方在中国设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并与中方共同管理项目的相关事宜;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主要由中方进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国期间则由外方管理。这就要求中外双方办学单位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项目。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难点

1、教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第四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由此可见,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这一原则也应贯彻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中,时刻铭记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建设人才。

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要求就必须紧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因为学生的录取权在美方,学籍在美方,颁发学位证的权力亦在美方,这就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的权限极为有限。中方合作进行招生宣传但却没有录取权,日常管理学生却没有中方学籍且不颁发任何中方证书。由此可见,中方在项目的许多管理上并没有实权,直接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处于弱势。这就使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实施。

2、学生意识问题

学生在中方校园学习,但因其学籍不在中方且其归口管理单位也不是校研究生处,中方不发给合作项目学生研究生证,这使得学生在中方校园的身份比较尴尬,由此带来学生在意识上对中方管理的忽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学生的学籍不在南京师范大学而在马里兰大学,所以学生对美方的课程学习态度上均比较认真,但对中方开设的课程态度上却相差甚远。作为中方合作办学单位,我们应反思中方开设课程与引进专业的切合度及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授课方法。当然,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意识上的重视与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方法

1、紧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办学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及学生的利益等等。各办学单位应在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下紧抓教育,把“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贯彻在项目的管理中。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维护中方办学单位的主动权。中方应是办学的主体单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在选择合作单位及专业上必须根据中方办学单位的需求,把握选择的主动权,宁缺毋滥。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南京师范大学选择的合作单位是同样具有百年历史和良好声誉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根据USNEWS上的统计,2005年马里兰大学的学术声望在美国的250所大学排名中名列第45名。马里兰大学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称该领域的泰斗。这样首先从资源上决定了该项目的优势性。

其次,在教学的管理中,中方办学单位也应紧抓教育,维护中国学生利益、确保教学质量。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录取权、发证权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在中国进行。中方监督美方的录取,确保公平公正;监督美方教师的教学,确保课程质量;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维护学生权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对于国内普通硕士而言,其收费一般较高,中方要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值,学到更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建设。

再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应紧抓教育。纠正学生偏颇意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学生的学籍不在中方,但学生的日常管理却离不开中方。中方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了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该项目的学生虽然没有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证,但他们享受的是南师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实生活在校园中。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孤立感,让他们感受到南师大大家庭的温暖;鼓励他们听取相关学术讲座,共享法学院资源;鼓励他们和普通硕士一起参加活动,增进友谊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教育市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就注定了在项目的管理上必须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国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对国外开放教育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可以不出国门留学,是中国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多在国内办学单位,相应的项目及学生的管理也多数依附于中方办学单位,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接受检查和评估、做好汇报和备案等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据中国校园管理的方式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国特点必不可少。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7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管理学》这一基础课程。

高职《管理学》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然而,现在的这些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严重不足。因此,开发具有高职特色的《管理学》教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教材应在如下几个方面突出自己的特点。

一、教材目标上的特点

首先,在教材的知识目标方面,高职《管理学》教材应突出其服务基层的特点。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因此教材应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

其次,在教材的技能目标方面,高职《管理学》教材应突出其实践性特点。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对工作过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利于高水准地、甚至创造性地完成这些任务和项目活动,因此在教材内容中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联系,帮助学生解决未来职业中的问题。

再次,在教材的方法目标和态度目标方面,应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米素质教育为目标。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法规、文件都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管理学》教材应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的根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体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乐于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此外,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和适应性特点决定了高职《管理学》教材必须体现区域性和适应性。高职《管理学》教材建设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编写教材。

二、教材内容上的特点

首先,在内容的广度方面,高职《管理学》教材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管理学教材。管理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其中高层管理以经营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为主要内容,中层管理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为主要内容,基层管理以目标管理、绩效管理、问题管理、重点管理、团队管理等操作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由于高职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教材应将基层管理所需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主要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

其次,在内容的深度方面,高职《管理学》教材内容应按教育部对高职“必备理论知识”的要求,突出“够用”、“实用”的基本要求,删去部分偏难、偏深的理论,体现基于市场需求的基层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并将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到管理学的基本职能上。教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管理学概述、管理学的计划职能、管理学的决策职能、管理学的组织职能、管理学的领导职能、管理学的控制职能。

三、组织上的特点

教材应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规律相适应。就读高职的学生大多高考的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个特点,在编写高职《管理学》教材时,要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完整的做法,精选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及掌握知识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的内容,即教材要体现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三者有机的统一。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清楚明白;对内容的编排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

专业技能的形成遵循八个步骤:感知-理解-识记-示范-模仿-协调-自动-综合,按照这个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教材编制的逻辑顺序应为:首先,明确专业技能所包含的各个技能点,先简后繁,顺序渐进。其次,呈现各个技能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将有相互关联的技能点整合起来形成大类技术并将单项技术扩展为多项技术,加以综合化应用,从而实现创造能力培养的目的。在编制教材过程中,将以上技能的展开顺序与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结合起来,组成不同的模块,最终编制出高质量的教材。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增加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呈现和表达上的特点

在教材的编写中,文字叙述要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在内容的体现过程中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以问题、案例、实物为载体,避免学科化、陈旧老化的弊端。

教材的编写应从应用和实际出发进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加实践环节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实例、案例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材组织编写时,应尽可能地展现出探索问题所经历的具体过程,理清其来龙去脉,阐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现。在教材中加入实践性教学材料,通过感受、制作和创造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其创新意识、职业兴趣和创造信心、激发其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强烈追求。在习题中突出岗位处理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材习题及答案的开放性,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

此外,应采取多样化的教材形式。将各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媒体和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多样化教材,为《管理学》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8

(一)关押期限短,人员流动

频繁。与其他行政处罚措施相比,被拘留人员的处罚期限较短,由于拘留时间短,造成拘留所人员进出频繁。往往来不及做非常细致深入的教育工作,只能针对被拘留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所规、所纪等方面的教育以及针对被拘留人员的具体情况做好思想教育,这给拘留所的生活卫生管理、组织劳动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被拘留人员成分复杂。被拘留人员中,有治安拘留的,有其它行政拘留的,还有司法拘留等各种人员,他们的违法行为各不相同,基本上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被拘留人员的个人成分也很复杂,表现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生活习惯、志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拘留所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三)工作弹性较大。被拘留人员大多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入所的,而治安案件往往带有季节性。比如夏天**嫖娼较多,秋冬季偷窃较多。同时受公安机关专项整治的影响,往往集中打击交通违章时,交通违章拘留人员大幅增多;集中打击黄、赌、毒时,因黄、赌、毒被拘留的人员就增加,造成治安拘留所押量变化大,甚至出现超负荷运转,给规范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提高拘留所工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提高拘留所整体工作水平,推进规范化建设进程,需要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文明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突出行政性、强制性、人情性和教育性特点的拘留所管理教育工作模式,从而使拘留所成为对拘留人员的法律教育基地。以达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教育转化的目的,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考虑如下做法:

(一)合理编制教材、安排课程,确保教材的合理性和针对性。组织管教民警以所规所纪、行为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制教育为纲线,以被拘留人员年龄结构、文化层次、职业等相关特点以及公安机关季节性专项整治工作为参考,合理配置出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入所教育,深化分类教育,加强两者有机结合。被拘留人员关押期限短,流转快,要在短短几天中使其稳定情绪,适应关押环境,达到行为规范化、内务标准化的要求,必须强调入所教育。在入所时即告知其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了解其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帮助其剖析违法原因;启发其从主观方面查找违法根源。同时,根据在拘人员的各自不同情况开展个别教育,因人而异,又对其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做到点面结合,加大教育工作力度。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9

从大学生管理的角度讲,所谓柔性管理,就是管理者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非硬性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接受外部规范化的约束管理,以达到预期管理目标的工作方式与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固然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刚性管理作保障,而柔性管理则是通过教育的引导、感化等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教育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柔性管理的特点

柔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动态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大学生是高校管理的对象,由于现阶段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也随其不断变化,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根据这一特点,紧紧地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在管理上要求具有动态性、弹性和灵活性。此外,高校的管理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从现行教育在其管理和形式上来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运用和形式相对稳定,因此这些也决定了柔性管理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

(2)间接性

柔性管理主要是通过教育、激励、引导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从而推动个人行为的过程,因此柔性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的方法,它需要有一个间接内化过程,需要被管理者逐步认识管理要求的过程,它的作用和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间接的。所以,实施柔性管理,要求管理者认真把握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方式,达到管理的目的。

(3)具体性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必然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学生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制约和影响,社会的重大改革必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应,形成不同时期的学生思想特点,此外,就每个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经济条件、社会阅历、文化修养、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也不会相同,因此实施柔性管理必须把握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同时也必须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3柔性管理的作用

柔性管理是以教育、感化、引导为主的方法,能广泛地应用到每个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效果是长期的、间接的。

(1)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栋梁和骨干,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完成重任,大学生必须受到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柔性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柔性管理,特别是情感教育的以情感人、以情教人、以理服人的作用是其他管理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所以,柔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的需要。

(2)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大学生柔性管理主要是依据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规律,对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影响和教育。人的行为经过了从知识—信念—行为的转化过程,信念是过程的中介,它只有在受教育者的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才能产生,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必须先转变他的情感。因此对学生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把学生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3)柔性管理有利于调动参加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年轻的集体,富有朝气,勇于创新,独立性强,信息来源快,视野广阔,关心国家,关心政治,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目前的形势,了解国家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落后,渴望改革,他们不崇尚空谈,不信奉说教,他们求实、求知,渴望成才;但是他们经历少,对有些问题还看不清楚,有些意识和观念还比较淡薄。因此,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依靠少数人的管理已经不行了。由于当前教育制度的特殊情形,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对其管理必须是双向的,即一方面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对全体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同时学生也会将自己新观念、新方法输送给老师和管理者。柔性管理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哪些该做,该怎样做,真正使学生转化到主人翁的地位,从而由被“管”转化为参“管”,进一步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柔性管理的方法

由于柔性管理是一个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法,因此在其过程中具有内涵性、复杂性、科学性,要求管理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科学化,根据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柔性管理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将外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人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实践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是柔性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说理教育法能够真正地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很强,如何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真正地把握说理教育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而不是压抑和约束自己。在教育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说理教育是很重要的,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道理,真正地解决学生中的许多问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方法都离不开说理。说理是一种重要的柔性管理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说理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说理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脱离实际;说理要生动活泼,要有耐心,不能呆板,使学生感到乏味。

(2)切身感染法

切身感染法是教育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切身的实践中锻炼思想,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切身锻炼,在实际的环境中去体会、去接受教育,不是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只是通过实践让学生去领会。通过多次实践重复同样的举止动作,并重复这些动作举止的要求和行为动机,是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通过切身体验,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动作方式和行为经验,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

(3)行为检测法

行为检测法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检测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通过表扬和奖励、批评和处罚手段,不断发扬学生行为的积极方面,抑制其消极方面,使其受正确行为的影响和教育。表扬和奖励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好的学生需要表扬,后进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要为后进的学生创造受到表扬的机会,提出更容易达到的目标,及时地给予肯定,这样必然会增强后进生的信心,增加进步的动力;批评和处罚是对学生不好方面的否定,通过批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他们改正缺点,更快地进步。行为检测主要通过评比竞赛、将惩、批评和表扬进行,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因此,在检测过程中要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做到公正准确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4)模拟法模拟法是通过管理者虚拟一些类似现实的环境,让受教育者在其中进行类似现实的体验,使学生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模拟法,是逆向思维的实践和应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通过虚拟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处理,通过切身的体会,学生可以在虚拟假设的环境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同时,环境具有很强的感化作用,极易使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实施柔性管理的原则

柔性管理是对大学生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坚持其各项原则,才能保证其效果。

(1)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实施柔性管理中,既要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教育和引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要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措施来进行约束、督促以保证其执行。柔性管理强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觉地把教育转化成自我要求;刚性管理是在使用柔性管理的同时,用规章制度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柔性管理必须与刚性管理相结合,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决定的,也是由学生受教育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因为在管理中如果只有刚性管理,没有必要的柔性措施,工作只会变得呆板,效果不明显;如果只实施柔性管理而没有刚性管理,那么刚性管理也会无章可循,某些教育就不会落到行动中去,变成空洞的说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柔性管理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又要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把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知行统一的大学生。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统一的,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实践也就失去先导,实践变成盲目,甚至错误。而实践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学校的柔性管理过程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使其外部影响和内部需要相结合,增强知识并转化为道德理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实践,也要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两者齐头并进。

(3)严格要求与热情关心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10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11

教育行政担负着在宏观上配置教育资源的重任。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民族事务的主管部门是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的主要负责部门,这里仅就二者的主要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探寻完善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的对策。

一、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

(一)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概念

“机制”英语为mechanism,意为“机器的构件及其运作”。有研究者认为,“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原意是指机器、机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机制”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根据“机制”一词最原初的意义引申,笔者认为在行政管理学的范畴里,“机制”可以理解为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其运作规范的总和。所谓“运行机制”、“实施机制”与“机制”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因此,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就是民族地区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机构与其运作规范的总和。

教育事业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多个行政系统都参与了教育事业的管理。1992年10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民族教育”的语义常常统括了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事实上民族地区教育包含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教育。因此,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主要部分是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系统和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组织系统与其运作规范的总和。

(二)两个行政系统在民族地区教育方面的主要职责

1 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教育部是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教育事业自然包括民族地区的教育,但教育部主要职责中仍然特别地标示了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管理。教育部主要职责的第六条是“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并设置了“民族教育司”(一度为“民族地区教育司”)专司其职。省(区、市)和市(州、盟)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类似的职责规定和民族教育处(科)的设置。这些专司其职的司、处、科构成了教育主管部门系统内民族地区教育实施机制的特殊保障部分。

2 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国务院对国家民委总的工作职责的规定是:“国家民委承担着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任务。”其中第十条规定:“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规划指导下,研究民族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民族教育中的特殊困难,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承办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和国家民族教育扶持的有关事宜。”省级及其以下各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也有类似的职责规定。

从上述的机构设置和职责规定,可见在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中,教育的主管部门负有主导的责任,而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则负有配合的职责。

(三)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实施机制的特点

1 组织机构设置与非民族地区相同

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与非民族地区基本相同。例如,对应教育行政的主要工作领域,各自治区教育厅设有负责教育人事、教育督导、教育评价、教育事业财务等工作的处室;对应教育业务行政的主要工作,设有负责基础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成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等处室。这些行政管理机构与其运作规范的总和,构成了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实施机制的主要方面。

我们将这些赋有具体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教育的组织、实施管理机构。它们分别对各级各类的教育事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的组织和实施实行行政管理,提供一般的保障(教育人事、教育事业财务、教育规划等方面的管理服务)。

2 两个行政系统内部都有特殊保障机构

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均有主管民族地区教育的司、处、科等特殊保障机构,与教育一般保障管理机构的司、处、科并列。前者作为综合的管理部门,后者则是赋有具体的管理职能的部门。

从中央到地方的民族事务主管部门,都设置了赋有教育管理职能的司、处、科作为特殊的保障机构,具体地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地管理全国或各自辖区内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这种设置的方式,说明中国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在主观愿望上是很好的组织设计,目的是通过“双重特殊保障”机制,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相关精神在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真正落到实处。建国之后一段时期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得到的种种实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这个机制成功运转的结果。

3 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殊保障机制功能的模糊性。在这个机制中,综合的特殊保障机构与专业的组织、实施机构,在职能与管理对象方面是交叉的。专业的组织、实施机构的职能与管理对象是明确的。而综合的特殊保障机构的职能与管理对象是模糊的。在一些自治区对民族教育处职能的规定中,非专门的表述、不确切的字眼如“会同”、“协调制订”、“统筹规划并指导”、“参与指导”等比比皆是。对此类表述如没有具体实施细则或工作流程的规定,对其确切的职能、职责很难把握。一些自治区的教育厅甚至没有对民族教育处的职能作出明确的文字规定。这种情况显然已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实行市场经济和管理法治化的要求。

(2)民委系统特殊保障机制功能的弱化倾向。赵丽华博士论述了自治区级民委职能的缺陷:“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其他职能机构在管理民族事务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的职能,具体表现在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经济等方面。因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与自治区政府的其他职能机构都是管理民族事务的职能机构。”其结果是“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职能被分化、弱化”,“自治区人民政府因其具有的自治权而成为管理自治区民族事务的综合管理主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治区民委是小民委,自治区政府是一个大民委’……导致自治区民委只剩下‘宣传、教育、协调’的综合职能,并处于‘大到无所不管,小到无事可做’的窘况”。即便是综合性的职

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自治区民委与其所协调的职能部门是平级机构,同时,自治区民委已经停止实行委员制,因此,在实际行使协调职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阻力,影响其协调职能的充分发挥”。

这些论述是就整个自治区民委的职能而言的,自然包括了对教育方面的管理职能。这个分析有一定代表性,国内民族地区的一些研究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其价值在于说明了一个普遍的事实。

二、完善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的对策

完善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实施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仅就这个机制的主要部分及其主要关系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理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

1 理顺两个行政系统管理职能的关系。如何谓之“顺”?根据国务院对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职责规定,笔者认为,就大的方面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属于教育的组织、实施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属于教育的特殊保障机构。二者关系如下: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包括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在内的全国教育的行政管理。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统一对民族地区教育在涉及民族问题方面的监督指导。就整个教育事业而言,这两个行政系统的管理是交叉的,即同一教育机构或同一教育活动,在不同的方面接受两个行政系统的领导或管理。但二者的分工有所侧重。前者管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情况,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及检查评估教育与教学的质量等;后者则关心民族政策的贯彻,提供或帮助解决教育的经费问题,以及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输送干部等。

以对民族学院(大学)的管理为例,民族学院的干部培训部分更多地应接受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指导,而它的学历教育的系(科)的专业业务工作就应更多地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更多地关心民族学院师生的待遇、民族政策的落实、为民族地区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服务的问题等,而教育主管部门则更多地关心其教育和教学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进修、职称的评定和晋升问题等。对民族地区普通中小学的管理亦同此理。民族事务主管部门更多地关心民族团结、师生待遇、地方对学校的支持等教育的外部关系问题,以及涉及到教学用语等一类特殊的问题;而教育主管部门则更多地过问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招生和考试的业务等。

以上分析的只是有关学校教育的情况,在教育事业的其他方面亦同此理。

因此,两个行政系统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管理功能可以做这样大致的划分:民族事务主管部门主要起保证和监督作用,而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起组织和实施作用。前者对教育活动中是否落实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否采取了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措施等进行监督,并协调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对教育予以支持,保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后者则主要保证教育方针与政策的贯彻,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使教育机构有效地运转和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2 理顺教育主管部门内部的管理职能。在教育主管部门内部,“组织、实施管理机构”与“特殊保障机构”一般关系的原则,与上述两大行政系统之闻的关系原则基本一致,亦即按照“监督、保证”和“组织、实施”两类不同的功能做更细的分解。例如主管民族地区教育的司、处、科分别与管理高等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职能的司、处、科,管理财务、规划、基本建设的司、处、科等并列。前者属于“综合部门”,它们在不同的层次和规模上对民族地区教育进行保证与监督,在某种程度上支配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经费、处理与民族有关的特殊问题;而后者则属于“职能部门”,它们在不同的层次和规模上进行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对前者来说,因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内设机构,它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应该比外部的监督和保证作用更加专业、更加具体、更加及时。它不仅是对结果的监督,也可以是与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过程的同步的实时监督和保证。

(二)确保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管理职能的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责任是不言而喻的。在实践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职能是否真正到位。

1 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1)处理好主导与配合的关系。政府的管理对象――国家和社会,是以整体的形态存在的。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区分为不同的领域(如分为不同的行业或产业),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管理。这些领域,就其主体或核心的部分而言是明确而清晰的,但边沿地带却是交叉的。相应地政府的各个部门就其核心的职责或职权来说是清晰明确的,但不同的部门的职能边界之间也是交叉或模糊的。只能尽量地使之清晰明确,绝对的清晰或明确是永远办不到的。即使人为地加以法定,也很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因为世界是发展的,社会的实践永远走在法律法规的前面。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一个领域的行政管理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等情形不可避免,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舍此政府就不可能对国家和社会实施有效的管理。此外,政府除了设置针对特定的行业或产业的专门部门外,还设置了一些不针对特定的行业或产业的综合部门。这类综合部门主管某一项事业,这些事业虽然构成了特定的管理领域,但并非与特定的行业或产业相联系,民委行政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综合部门。民族事务并不与特定的行业或产业相联系,甚至不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非民族地区同样存在民族事务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与民委行政系统都是政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各自主管的领域居主导的地位,在其非主管的领域则居于配合的地位。就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居于主导的地位,而民委的行政系统居于配合的地位。配合管理也是一种职权,也必须工作到位。

(2)完整地看待管理权的概念。政府是一个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所谓“完整”,根据管理的封闭原理,指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相应地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等。政府的有关部门除了按照管理对象而设置之外,还可以按照管理回路中的功能区分来划分。这在广义的政府领域中表现得最为清晰,如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我国的人大、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能划分亦属此列。在狭义的政府领域中,部门的职责也有按管理功能划分的情况,典型的如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统计部门等,均不针对特定的具体的行业或产业。所以并非只有指挥、执行或直接经营等才是行政管理。必须树立起这样的观念:要保证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的有效运转,所有这些行政管理职能都是必需的。不能把行使指挥、执行、直接的经营等职能视为有实

权,而将行使其他的职能视为无实权、虚软。一般说来专门的部门多行使指挥、执行、直接的经营等职能,而综合的部门多行使决策、协调、支持、配合、保证、咨询、教育等职能。

有论者撰文指出:“民委是干什么的?只是‘配合’、‘参与’、‘协助’吗?在法制社会里,如果继续下去的话,民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民委工作虽然参与面很大,但权力非常有限,从目前情况来看作用也非常有限。尤其在民族自治地方,由于政府本身充当了‘大民委’的角色,因而作为政府一个部门的民委处于‘配合’、‘参与’、‘协调’的职能要求,只能在‘虚’而‘杂’的工作环境当中徘徊。”这种观点目前有相当的代表性,是没有完整地看待管理权的典型表现。我们认为,民委的教育管理职能总是处于配合、支持、监督地位,是完全符合管理原理的。同理也可以推及民委的其他管理职能(如经济管理职能、文化管理职能等)。如果对诸多领域的行政管理,民委都要行使全面的管理权,则民委将会成为“准国务院”、“准省(自治区)政府”等,从而使中国政府体系二元化。这从根本上不符合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会造成行政管理方面更大的混乱。

2 转变组织职能

(1)实现民委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化。民委系统在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的职能是支持、监督、配合、反馈等。所谓职能化,就是这些职能不能停留在一种“权力宣言”的形式,应当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明确,授予行政权力,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等等。相关的法规必须有实施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并形成一定的工作流程。对民族地区教育的管理,许多民族地区的民委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对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升学率、辍学率的关注,对民族学校建设的关注等。这些关注通过调查研究、信息反馈、支持配合、批评督促、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达到管理的目的。只是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没有完全实现行政管理的职能化。

(2)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实现职能化。支持、监督、配合、反馈、教育、宣传等行政管理职能同样需要依法而行,其法律责任同样可以分解到各级民委的组织机构和各个工作岗位,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式实现职能化。不同的法律其效力不同,不同法律地位的行为主体其职能作用也各有特点。以监督职能为例,有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等。民委的监督作为行政监督,在政府内部进行沟通,具有渠道畅通、便捷、信息失真小等特点,具有其他形式的监督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民委的监督从民族政策的角度进行,具有民族事务、民族政策方面的专业性,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优势。作为民族问题,民委本身可以在民族法规方面实施行政执法。通过建立和完善民委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切实地实行,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可以及时被发现并得到解决。

3 变革组织机构

建议恢复自治区级民委的委员制。国家民委目前实行委员制,除专职委员外还有兼职委员单位,包括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等20多个部门。国务院对各兼职委员单位规定有明确具体的职责,各兼职委员单位指派专人作为兼职委员。自治区级的民委宜建立与国家民委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这个建议是根据管理学的原理、结合地方民委组织机构的工作特点提出的。

以决策的方式区分,领导体制有两种形式:委员制与一长制。两种体制的特点不同,不同的组织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领导体制。

委员制是集体领导制。它的特点是通过会议来进行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没有决策权,许多事情要开会才能作出决定。一长制的特点是责任制和内行领导。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一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强调责任制和内行领导。缺点是个人的智慧才能和经验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就有可能导致,贻误工作。委员制的优点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考虑问题比较周详,可避免个人专权;缺点是权力分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较低,有时因意见分歧,往往使问题一拖再拖,贻误工作。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12

教学管理具体来说,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特点和规律进行地全面性的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这个过程涵盖了从教学方法到教学特色,从学生到教师,从课堂到课外等一系列内容,如教师的课前备课、课堂授课,课后辅导以及考试测评等教学环节,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有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作业以及参加考试等学习环节。二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管理,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否能够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计划的高执行力,进而充分地发挥出一个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水平和特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认为小学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一、重视素质教育

放眼世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重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的操作能力和强健人的身体健康等方面。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人成器。成人,即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思辨,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体魄;成器,即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是社会的有用之才,能够学以致用,在社会中找准位置,为社会进步贡献应有之力。所以,学校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放弃以应试教育为纲的指导思想,确立素质教育为本。

要让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先进的管理方法不可缺少,只有采用先进的管理办法,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在小学得到更为广泛地贯彻执行。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先进,社会分工越明确,需要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先进的教学管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能为社会培养独具一格的各类型复合人才。素质教育对小学培养人才有着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求小学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要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品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道德、情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根据个人特点辅以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使学生人人“天生我材必有用”。

二、执行创新理念

前任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小学教学管理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需要创新的思考,勇于革新。不但要理顺学校出现的难题,还要梳理学校的教学思路,更要安抚教师的不良情绪。学校应该把教学管理放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论证该教学管理是否符合科学的规律和时代的潮流;还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进行讨论,论证该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行之有效;还应该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论证该教学管理下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立足于社会。所有这些讨论和革新,都需要创新理念的支撑。教学管理需要大胆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如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中国长期的“外控型”小学管理体制的制约,小学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指导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农村,校本管理的运作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小学学校的管理自慢慢扩大,这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人性化管理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一为教,二为学,谓之教学。所以教学管理必然涉及教师和学生。人性化管理在本文主要是指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教师的情感、生活等需求,采用较为灵活不生硬的方式方法管理教师。建议学校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不仅有惩罚制度还有相应的奖赏制度,即奖罚分明。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制度制定上可以重点考核教师的岗位能力水平,师风师德,年度绩效等方面。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考核政策。

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主要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管理学生。小学生的特点主要有:好新、好动、进取心强但是自制力弱等。因此在制订小学生的管理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上述特点。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采用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具体案例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满篇大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做魔术,看动画等。为解决有些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上课开小差,影响课堂纪律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建立该学生的日常行为跟踪制度,把他们每一阶段的课堂表现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对其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和指正,使学生能够对照检查,逐渐自觉养成上课专心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易冲动,情感容易受外界影响,理智不够。因此情绪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起到模范作用,平时上课讲话切忌感情用事,随便表扬或批评学生。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有关“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正面故事,也收集“因意气用事而抱憾终身”的反面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

可以这么说,小学的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工作。没有统一的一种制度和方法可以生搬硬套,管理者应该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慢慢探索一套适合该小学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切实提高小学的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万恩.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分析[J].科学管理,2010.3

[2]陈坚.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教务管理队伍和谐之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9,(04)

管理的教育方法的特点篇13

1概述 据汽车化发达国家经历和有关研究资料证实,过去与现在多注重技术装备,把技术装备和道路设施作为交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待,而忽视对贯通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人群参与的交通特性研究近I一儿年来的城市交通发展i正实,单靠修建道路,难以满足新的交通需求,也不是治本的办法。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制汀交通政策和交通管理角度出发,寻求与交通增长需求相适应的发展策略。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提高交通管理执法水平,近年来被视为治理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制定交通管理策略的依据,也是充分挖掘交通设施潜在效能和根治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新的途径。 2石家庄市交通安全教育认知分析 交通认知表示交通参与者对交通环境信息加以选择,确定其意义并运用自己的认识来处理交通行为的过程。由于生理、职业、文化和交通条件等特点的差异,人们的交通行为的选择、加工、处理过程等活动也有所不同。考察城市交通安全认知情况是分析与研究交通管理教育效果的基础,同时,交通安全认知水平也是研究和制定城市交通策略、规划、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根据石家庄市交通管理现状所涉及到教育对象、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分别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走访和询问等方式,对驾驶员、城市居民、中小学生和流动人口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调查,采集人次样本数37634人,累计交通运行观测2446h,其整理分析结果如表I所示。 2.1职业驾驶员人群认知特征 从驾驶员认知情况调查分析可知,有近80%完全了解有关交通安全常识,但仍有20%的驾驶员只是部分了解或不了解。结合驾驶员人群年龄、职业、文化以及交通违章与事故分布数据研究分析表明,认知水平较低的20%驾驶员群体大多分布在低年龄、低驾龄或干部职业的组别中,这与高比率的交通违章和事故分布相一致,说明认知水平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在接受交通安全教育方式和频率方面,主要以强制性的集中培训和综合教育为主,而个人自觉或主动学习的比例明显减少。从接受教育次数的年龄组分析可知,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龄组,同时也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事故的高发年龄组。 2.2城市居民人群认知特征 从石家庄城市居民总体认知水平分析来看,完全了解的仅占到20%,部分和不了解的约占80%。与接受教育的方式渠道和次数相结合的分析研究证明,只有极少数居民有过集中学习交通安全教育的经历,而近80%接受有关交通教育为空白,所认知的初浅交通安全常识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来自于声像和报刊这种中间传播媒介。研究分析表明,石家庄市居民交通认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单位和组织没有对交通安全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加之社区宣传教育组织不力,硬件设施缺乏,使石家庄城市居民整体交通安全意识水平严重偏低。结合城市居民、行人、非机动车出行违章和事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市中心区约近56.43%的市民处于违章行走,社会中的不文明交通行为随处可见。 2.3中小学生人群认知特征 中小学生接受的交通安全教育60%一80%来源于学校和家长平时的要求,其余还有一定比例受警察的讲课教育。但与整体教育效果的认知水平相比较,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总体认知水平较低,不了解的约:‘了32.06%,部分了解的占53.56%,r解的为10.3()%。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的不重视,能够纳人教学大纲、有固定教材和一定学时数、实施交通安全教学管理的学校为数很少,从而缺乏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行车走路的良好习惯,给今后社会文明交通带来巨大的教育任务,这与国外作常重视儿童和中小学交通安全教育形成明显的差距2.4流动人口群体认知特征流动人口能够了解交通安全认知水平的仅为12.9%,充分显示出受教育少,认知水平低的特点,是城市交通安全教育的盲区人群。 3交通管理教育研究 交通管理教育主要侧重研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规划配置。 3.1硬件设施的规划研究 路面交通管理宣传教育设施。主要针对石家庄市道路交通条件、驾驶员与交通参与人群在城市不同区域所表现出的交通行为,在城市道路路口与路段设置能指示或警告人们正确交通行为的宣传教育设施。从交通管理教育的意义上讲,它是根据不同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配合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一种更为直接、明确和现实的宣传教育方式,也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宣传教育手段。 路面交通安全教育宣传牌主要的规划和设计问题是视认性与表现形式,设置的地点与更新时间,而其中的表现形式是使宣传牌达到相应教育效果的核心,应根据城市区域的不同地域特点、人群构成特征、道路设施情况和交通运行特性,尽量运用间接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图案、文字,有明确心理渲染目的指向,把交通安全教育、警示主题表示出来。 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该设施是针对石家庄城市交通的特点,旨在建立一个具有交通管理教育组织管理培训和教育研究与决策的科学高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城市交通管理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连续性和长效性。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的教育功能如图1所示。 3.2软件设施的规划研究 交通管理教育组织机构。交通宣传教育属十社会开放系统,涉及到的部门多、因素多、范围广。具体实施需要进行广泛的协调、组织、监督和检查,非某一个部门或专业技术人员所能完成。 因此,必须有总揽全局、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领导部门和工作机构来负责实施。制订交通安全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初步决策方案。该机构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如公安交通管理、教育、宣传、法制、精神文明办、城建、交通等组成的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石家庄市交通宣传教育发展规划政策和方案,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解决交通宣传教育管理和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相关职能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p#分页标题#e# 交通管理教育内容研究。交通管理教育的对象一主要是人的宣传教育。由于人的职业、年龄、文化、单位之间的差别,构成各种人群的交通认知心理和行为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为此,运用传媒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将不同人群作为特定的教育对象和再生传播媒介,有针对性、有计划、分层次地研究交通管理教育内容。 4交通管理执法研究 从本质土讲,交通管理执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政府颁布法律法规来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具体的直接的和强制性的行政执法管理。 4.1交通管理执法影响因素的均等性 研究证实,在交通管理执法过程中,无论所涉及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多么微小或多么间接、多么重大或多么直接,其影响因素作用的重要性程度都是均等的,都会影响到交通管理执法目的的最终实现,这就是交通管理执法影响因素的均等性特征。因此,在实施交通管理的执法中,必须关注和重视每一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和外延,尽可能地避免影响因素的缺失或认为是次要因素而导致执法目的无法实现。石家庄市交通管理执法建设根据这一研究思路,重点进行交通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地方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划建设。 4.2交通管理执法规划研究 交通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重视交通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理解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提高执法的服务意识和执法水平,主要借助于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交通警察培训制度,重点在科学的培训机制和教学计划的建设上,加快提升交通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交通管理法规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交通管理中各项原则的基本法律规定;部门法(或单行法规)是对交通管理法律的具体规范;地方法规是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和实施的规章,三者构成了我国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其中,地方性法规是具体实施者,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如果地方通管理法规建设一成不变,跟不上外部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对交通活动的规定或部分规定就会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 从法理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将石家庄市交通管理法规建设规划侧重在交通管理处理行为(狭义行政行为)和交通管理执法处罚、检查、监督(最狭义行政行为)层面上,由此结合上位法构建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又相互统一的多层面、多角度、多九位的交通管理法规框架体系。依据这种研究思路,制定出了适合石家庄城市交通管理的16部地方通管理法规体系。 5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措施 在交通管理教育和执法的具体做法方面,从深层次的观念上,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一个是要高度引起政府与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把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当作社会精神文明、公民道德品质和城市市政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去抓,成立由政府牵头的专门的、综合的协调机构,建立起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从交通管理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和资料分析研究来看,政府部门的重视都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个观念上的重点转变是改变以往将交通管理教育对象看成是被动的、静止的和孤立的观念,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传播学的眼光,把各类不同的交通管理教育和执法对象看成是交通教育宣传的再生媒介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对一些特殊的宣传媒介,采用请进来或善待的方式,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点,赋予相适应的宣传教育方式,进行二次三次再生宣传,形成交通管理教育全方位、立体和连锁式波动效应。 —通过交通宣传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社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在每一个社区建立交通宣传联络员;设立固定的交通安全宣传栏。根据当前的交通安全形势,时常更新宣传内容,在教育内容上以交通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为主,多一些具体内容,少一些口号。 —在社会交通执法层面管理上,采用“交通卡”违法记分制度,由路面执法交警记分登记,及时通知市民所在单位进行组织教育;无单位的自由职业者,违法登记记分满后,定期到交通安全教育管理中心集中培训教育。 —加强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把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纳人幼儿园的幼稚期教育内容,在中小学校的正规素质教学中,会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立法把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建立起来,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编写交通安全教材;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实施措施。 —调动广大市民关心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广泛开展有奖征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警句、交通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警民共谋畅通路”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市民的沟通和联系,让市民出谋划策。 —开设“交管热线”和“局长信箱”,对市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普遍关注的交通问题必须限期整治。 —开展“多警联动”措施,组成由户政、经保、文保、巡警和交警互动,既各有任务、又互相配合的交通安全宣传队伍。大中专院校由文保负责、企业由经保负责、流动人口由户政负责、中小学校由交警和当地派出所负责的联动措施。 —制作“城市交通管理服务指南”,使交通安全服务进社会、进家庭。“指南”内容由机动车篇、非机动车篇、行为篇、标志篇、服务指南篇构成。 —依托商家,有针对性地与商业宣传活动做得好的企业相结合,进行场地交通游戏或其它方面的合作,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在公共汽车上设置语音交通安全宣传,有条件后可逐步向电视图像宣传形式过渡。 总之,运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城市交通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和具体措施就会有很多种方式。因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密切注意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客观存在的规律,随时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施行交通管理教育的切人点。#p#分页标题#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