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订阅热线:400-838-9662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闻宣传途径

新闻宣传途径合集13篇

时间:2023-12-11 10:00:38

新闻宣传途径

新闻宣传途径篇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网络新闻则是指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其传播方便、快捷、互动、无限的特点。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认识世界的手段和视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是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宣传的生命,网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网络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网络新闻宣传与管理方面存在的某些缺失,会给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很多消极影响。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加强重点网站建设,搞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建立正确的网络新闻舆论宣传导向和管理好网络新闻是摆在各级党委和媒体之间现实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

网络新闻宣传管理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工作和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央及地方新闻宣传网站的发展建设加快,新闻信息量大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时效性和言论的引导性加强,形成了大批有特色的栏目和交互频道,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轨道,创造并积累了办好新闻宣传网站和开展网上新闻宣传的有益经验,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需求内容。新华网、人民网、大河网、红网等中央和地方的重点新闻宣传网站已经成为国内广大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成为国外人士了解中国和地方的有效渠道和窗口。

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主管部门把互联网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和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对互联网新闻宣传和事业建设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与时俱进,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网络管理,监督规范网络行为,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规定》等一批法律法规,将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进行依法建设和依法管理。“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大兴网络文明之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各个行业有很好的反响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些都为我国互联网新闻宣传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和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网络新闻宣传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十分广阔的舞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普及率达到22.6%,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年增长率为41.9%。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媒体越来越关注。但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值得关注。

新闻来源途径广泛干扰新闻传播秩序。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这为假新闻、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由于一些人群的价值观念的缺失,为吸引受众,不惜编造、杜撰一些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5・12"汶川地震,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然而。就在这个举国上下抗震救灾的时候,一些人却在网上借机故意制作、散播谣言,甚至借赈灾之名进行诈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也给慈善人士群体带来无辜的心理伤害。

通过分析网络新闻所呈现的样本发现,网络新闻来源的途径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网友直接来稿,二是其他网络媒体来稿,三是个人博客或论坛言论,四是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来稿。除传统媒体来稿真实性程度较高外,网友、网络媒体来稿新闻的可靠性、真实性都值得质疑和过滤的,需要“把关人”来认真审核、调查和落实新闻事件的真与假。网络新闻来源途径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新闻传播途径和秩序。假新闻、垃圾新闻的充斥现象不时发生,很容易造成社会舆论的分散。这些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

网络新闻工作者采编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网络新闻传播仍处于拷贝借鉴阶段。在网络媒体中做采编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记者,缺乏专业新闻知识,不时造成了目前网络新闻质量差、没有深度的局面。网络新闻采编工作者有时对新闻选材随意性较大,缺乏政策性和原则性;有时拟制和编辑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严重不符,纯粹是为了吸引网民受众的眼球。不时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为提高新闻的点击率和产生轰动效应不惜制造假新闻,搞“有偿新闻”和甘当“网络推手”现象的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形象,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

网络新闻法规和体制亟待规范和完善。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有关互联网的法律和法规虽有多部出台,但这些明显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和速度,目前网络新闻方面还存在宣传和管理法规不健全,法规层次低,严重制约了网络新闻的管理,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往往需要援引其他法律法规。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体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报纸、广播、电视和期刊等传统新闻媒体有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具体负责指导和管理,而网络新闻的管理目前还存在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现象,有的地方在党委宣传部门设立专一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网络管理机构和网络宣传机构;有的则是建立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来加强网络新闻的宣传与管理;有的则是通过网络文化协会以行业自律形式引导大家健康有序发展:有的则是设立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办公室。这种多样化的体制,不利于协调和统一。会给宣传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达不到宣传管理的理想效果。

网络新闻管理的环境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由于上网场所、网络带宽、上网费用等客观因素限制,网络媒体获取新闻的代价高于其他媒体,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忽视了受众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培养的接受方式的惯性,大多数网站的新闻报道页面编排单调、呆板。既缺乏报纸的人性化设计,又不如电视主持人娓娓道来显得亲切直观,这样必然缺少新闻吸引力,使网络新闻宣传的实效欠缺。对网络建设的投入,如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仍然资金缺乏,面临着窘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新闻网站面临的来自资金紧缺方面的

困扰,严重制约着他们的日常运营,甚至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途径与对策

网络新闻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重点或权威新闻网站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新的平台,在信息化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因此,切实加强网络新闻管理,建立正确的网络新闻宣传导向迫在眉睫,十分重要。

加强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主流网媒。主流新闻网站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示范、标杆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正确引导舆论发挥着积极引导、辨明事实真相等重要作用。网络新闻媒体要不断创新机制、做大做强,要用活品牌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超越单一的新闻内容提供模式,跨领域资源整合。要重点支持重点报业集团推进报网融合。大力扶持重点、主流新闻网站建设,特别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通过重点、主流新闻网站的发展壮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发生,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强势。

立法出台举措,规范管理传播秩序。管理、规范是互联网新闻宣传发展的前提。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使互联网新闻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既有力地引导了舆论,又满足了人民大众要求及时、迅速、全面、准确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网络新闻稿件真实性,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杜绝各种违禁和违规稿件的出现。调研立法出台新的网络新闻管理法规,较为具体地从各方面规范互联网新闻管理工作。规范网络新闻归口管理部门和机制,建立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宣传管理机构,净化网络传播环境。加强网络新闻管理,坚持开展网站违规登载新闻现象的清理整顿,对违规网站责令整改和行政处罚。采取网站媒体的“内容管理”、“网评制度”等多种评价方法来控制新闻质量,试行网络新闻进入退出制度,对网络新闻进行管理评价,提高网络信息的汇编质量。

新闻宣传途径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企业要想淋漓尽致发挥新闻宣传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新时期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迫在眉睫。鉴于此,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优化宣传路径,促进自身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强化重视程度 增强企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坚定信心

强化重视,提升认识是企业进行宣传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和前提。高效的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可以为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内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发展扫除障碍,实现经济腾飞。因此,无论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亦或是新闻宣传部门均应该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支持、鼓励与积极践行新闻宣传。第一,企业的领导阶层要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提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也应强化学习,并根据国家新闻宣传政策制定科学的企业新闻宣传规划,以身作则,使全体员工均意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对于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来讲,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强化重视,提升认识,以更加精神、饱满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新闻宣传工作中来,做到认真履职、兢兢业业、持之以恒、不断进步。第三,对外充分利用新闻舆论加强平时对企业的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投资;对内借助新闻宣传队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引导,提升员工的荣誉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强化新闻宣传工作团队建设 不断提升宣传的质量与效率

高素质、高能力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对提升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鉴于此,企业要多途径夯实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宣传质量。人才是一个企业生产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源源不断的活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提升必须要依托高水平的人才储备力量。过去,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载体通常是纸质材料,这也造成了当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企业需要集中力量引进以及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更好的应对企业新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的工作效率。

第一,提升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素质。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首先应该由过硬的政治素质,即政治立场端正且坚定,敏锐度强,并始终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因此,企业要强化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保持政治清醒,这是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第二,要强化业务培训与现代新媒体技术培训。新闻工作者要有专业、过硬的新闻素质,如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新闻业务技能等,要能适应并妥善解决多种新闻宣传困境,最终成长为技术型、学术型兼备的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第三,企业可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担任企业新闻宣传人员,不断充实新闻宣传队伍,从而切实发挥新闻宣传的引导与教育意义。

三、改革宣传机制 开拓新闻宣传的整体新局面

第一,转变宣传理念。新闻宣传思路要始终秉承“增强战斗力、提高凝聚力,推动生产效率提升”等企业发展理念;要立足企业发展实况,深入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矛盾,并结合当前形势做好必要的舆论宣传,以促进企业整体稳定发展。第二,实时调整宣传内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内容要包括两点,即发展与和谐。新闻宣传工作内容要做到多样化、分层次、细致化,既要宣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治思想、发展面临形势,还要做好重点工作宣传。当然,各个企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不同,但其大致内容均是“讲政治、立大局、保稳定、促发展”。第三,完善宣传手段。除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形式之外,新闻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QQ、论坛、各类终端移动APP等,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有效性。还可以借助官方网站这个权威的平台,把企业的产品详尽的展示给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宣传,提升企业的企业影响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时期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任重道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疲于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企业应搭乘新媒体技术快艇,将企业的新闻宣传放在要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合理地利用多种策略实F新闻宣传工作效率的提升,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玲.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

新闻宣传途径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并逐渐在全国内得到普及。不但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同时使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有新的发展空间。在这一环境下,企业在新闻宣传中,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多范围的宣传,以提升新闻宣传效果,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信息网络时代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具体应如何实施呢,以下,笔者对其分析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信息网络的特点

(一)内容丰富且数量庞大

互联网的特点在于:其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集为一体,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且范围广泛。而企业在新闻宣传工作之前,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各种信息资源,如:文本、视频、图片、声音、软件;各种领域、各个地区以及不同语言的新闻信息。然后,将信息进行整合、重新编辑、设计,并借助互联网。

(二)共享度高且成本较低

与此同时,其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共享度高且成本较低。具体体现在:互联网信息储存方便,数据通用性高且具有开放性与标准化的特点。因此,在信息网络时代,企业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工作延伸。

(三)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

正因为信息网络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共享度高且成本较低,而网络信息缺少相关的管理机制,导致了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某些信息还未经审核就被发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庞杂且混乱,导致很多用户在信息的选择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二、信息网络对企业宣传工作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质。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共享性,且容量较大、内容较多。因此,企业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宣传工作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各国的科技、政治、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借助网络及时的了解全国甚至全球的最新发展动态,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促进企业员工专业素质的提升。

2.丰富企业员工业余生活。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性,且功能众多。因此,企业员工在业余时间里,可以借助先进信息网络查阅自己喜欢的资料,观看影视剧、听音乐、玩游戏等。通过这样的休闲方式,可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使其在轻松、放松的状态下度过自己的下班时间。

(二)消极影响

1.影响企业员工思想观念。但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共享性,因此,企业员工在长期面对全球性的、多元化的信息时,其思想^念、人生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影响。如:在长期面对西方的政治观、价值观、生活观与文化理念等观念时,一旦该观念与本国、本土的产生冲突,员工自身的观念极有可能受到影响。

2.影响企业员工人际交往。此外,信息网路时代,部分员工受自身原因、心理因素的影响,经常不愿向亲人、朋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而通常会借助网络虚拟化向网络上的陌生人倾诉、宣泄。长此以往,极其容易影响员工的人际关系,使其行为变得冷漠。

三、信息网络时代下企业新闻宣传的策略

(一)加强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加强对信息网络的认识,明确网络的优势与消极影响。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适应形势,探索信息网络时代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找出其规律。积极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的策略。

(二)丰富内容,实现创新

其次,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在新闻宣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助网络的优势,丰富新闻宣传内容。如:可以从人们与以往不同的价值观、思想认知等角度出发,引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借助网络查阅、搜索资料,将原本重活动的新闻向思想认知、企业发展等有深度的方向转移,以实现新闻宣传的创新。

(三)多种渠道,提升效率

此外,企业可以在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新媒体进行新闻的宣传。如:“微博、微信、企业网站”等,企业可以在这些新媒体设立版块,添加评论、回复等功能。以实现与群众的互动,有利于根据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进而促进新闻宣传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网络对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因此,相关企业在信息网络时代下,应借助网络优势,拓宽宣传思路,以提升新闻宣传效果,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利敏.浅谈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和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124-125.

[2] 石璐.新媒体时代电力企业对外新闻宣传工作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3):260.

新闻宣传途径篇4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 国企新闻宣传 创新

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持续攀升,QQ、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新媒介普及推广,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体已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对探索国企的宣传工作创新路径也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一、融媒体时代背景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 月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 亿,较2013 年增加5672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 年的81.0%提升至85.8% 。①可见,互联网时代下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力”,其影响力日益深化。

2014 年8 月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也做出强调。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媒体融合与国企新闻宣传工作创新

“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渠道进行有机整合、集中处理、共享资源,衍生出各类信息产品,再通过多种平台传播给大众。推进媒体融合的目的在于重构传播力、重塑影响力、提升舆论引导力。

媒体融合,其表现形式是“合”,关键是“融”,而“融”必须有“道”。按照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的观点,媒体融合体现在所有权、策略性、结构性、信息采集和新闻表达这五个方面的融合。②根据总书记的指示,目前我国媒体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那么,国企该从哪入手?又该如何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

1、拥有“互联网思维”与“融合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时代特征和互联网的介质来思考问题的创新性思维。互联网时代下,国企新闻工作者的理念与行动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媒体的思维框架,拥有并善用“互联网思维”。

具备“融合思维”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所谓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要通过有序有效的内部整合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发挥出“1+1>2”的融合效应,这样才能跨越发展障碍,破解改革难题。

2、抓好三个方面的融合

(1)内容融合

新闻内容要突出新、特、快、细等特点,通过整合特色资源,共享内容源,并找准多媒体宣传的切入口和融合点,及时在企业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报等新媒介平台上。另外还要尝试一些“自选动作”:一是要以报纸为主体,形成“1+N”的稿件编发工作模式。通过对文字、表格、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新闻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形成集成化、个性化、生动化、立体化新闻,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适时运用数据新闻和可视化报道。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将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利用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全面性和视觉传播的直观性,使抽象概念简单化,使复杂和系统问题明晰化,提升可视化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2)渠道融合

要紧跟互联网时代大潮,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提高业务水平,探索并创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渠道融合之“道”,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因此,有必要建立并完善企业报纸、门户网站、电子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位一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并使新闻内容在多媒体之间实现有效互动,尤其是报网互动,努力实现报网一体化,使新闻报道从可读向可听、可观、可感转型,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一维向多维升级,逐步畅通传播渠道,最终形成多媒体互通协同报道的良好局面。

(3)管理融合

要破除固有的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模式与利益格局,树立“内容为王、优势互补、一体化传播”的全新管理理念,应规范新闻采编流程,打造新媒介传播平台,优化组织机构,创新运作机制等。具体为:一是建立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新闻编委会制度,强化全局的整合管理,推进统筹协作;二是建立复合式新闻内容加工生产机制。各业务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重塑相关流程,对内容资源进行反复的聚合、整合、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新的新闻价值;三是优化媒介平台管理。注重新技术的支撑作用,优化企业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形成一个媒介融合体,打造出有特色的媒体主平台和有效的宣传主阵地;四是培养全媒体型新闻人才。建立健全奖励或评定管理机制,鼓励新闻工作者掌握多种新技术工具,增强利用新媒体宣传的敏感性,加强对图片、音频、视频报道的采集制作,成为新闻宣传的“多面手”。此外,一定资金的投入、针对性培训的开展也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在融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而国企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在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持续探索,主动创新,才能在新闻宣传工作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①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2015-1

新闻宣传途径篇5

新闻与传播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的传播途径与受众却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就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受众,传播机会以及分别的价值做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一、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对比 

在一定意义上,新闻与传播在途径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由于新闻在传统的认识上是单指消息,通讯或者报告文学。其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局限,假设说新闻要通过一些具有普遍特点的活动,或者是具有特指性的宣传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也就不具有他的传播价值了。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专指性的载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它的范围也仅仅是局限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如果用海报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已经发生了偏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不把这种传播途径作为新闻的传播途径。那么传播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人们平时经常说的口头传播就是普通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普通传播理解成一定意义上的非物质的传播形式,例如,某商场的促销活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活动本身也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宣传商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但是却不能归类为具有时效性的传播,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传播在途径上就决定了与新闻传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的途径在特定时候是官方性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的传播是不具有这种潜在特征的,在传播途径上,新闻倾向与官方的,正式的传播,在辞令界定与形式上更加权威或者是具有它特殊的政策价值,直接成为大众生活的参照;也有的是宣传某种政策或者反映阶级政权的一种政治动态,那么这种途径就非常严肃;相反,普通的传播,我们也可理解成为是大众传播,它的传播途径比较随意,而且具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业化色彩,途径相对丰富,方式也比新闻更生动。 

二、新闻与传播的受众比较 

由于新闻传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那么它的受众群体就与大众传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首先,新闻传播的受众是一些潜在的关系人群,传播内容与这个人群的需求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大众传播的受众则完全不受这种利益关系所驱使,它的传播内容与大众的需求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对有的人群来说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群则不需要那么高的关注度。其次,新闻传播的受众在新闻中他所获取的信息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激励,在受众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须的,有的则可能是来自某种心理关联;大众传播的受众在传播中获取的信息,第一它是具有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种的,例如降价信息,商品销售广告;第二,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具有政治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传播对象有可能是无意识地接触或者认知,这一点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受众方面的明显区别;再有就是两者的受众人群大有不同,新闻的受众人群的层次要比大众传播的受众人群层次要略高一些;再还有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受众接受动机不同,新闻传播在新闻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鲜的事情,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受众的接受动机是主动的,因为本身新闻的传播途径就彰显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动机反而比较无序,它产生的传播效果远不如新闻传播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并不用接受他的某种指令,完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或者放弃,这在整个受众的关系利益中,大众传播的方式是被动的,也就造成了信息接受动机淡化的局面。 

三、新闻与传播的传播机会比较 

传播机会是传播内容所决定的。新闻传播机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时效性,在新闻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了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种传播机会不仅要具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实质的意义,宣传政策,宣传好人好事,或者是宣传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传播价值就直接决定了传播机会要把握好,一旦丧失了机会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对公众的生活便不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与信息传播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传播机会基本上是无定向的,可以随时进行传播,如商品信息、广告、公关活动等,它对于传播机会的界定不像新闻那样严格,同样的,两者的传播机会也就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传播机会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分析,新闻的传播机会是需要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这种人群的关注尽管不代表它的信息价值,但是潜在的价值却是大众传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信息价值也就造就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大众传播的机会人群相对来说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群范围,环境范围内传播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决定其时间的不是信息的传播机会而是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关注度。

四、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分析对比 

新闻价值是客观性的,它是随着新闻的发生、新闻的价值而逐渐产生价值的。由于新闻多是社会性事件,它具有广泛的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的传播价值首先是它的客观教育意义以及新闻的时效性与关注度。其次是新闻传播的效应,例如:十七大召开与闭幕,新闻的潜在效应是它的价值主要元素,公众关注度高,会议的决策,产生的领导人选都客观地成为人们选择阅读或者接受的参照。再其次就是新闻传播虽然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但是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转化成对社会,对公众提供的客观的参考。传播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策动,计划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它的价值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或者可能是一个事件或者商品的具体化,表明观点与主张不确定或者隐含的内涵成分过多,其价值直接表现为商业化或者间接的效应,无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但是恰恰因为大众传播具有它特定的不真实性,夸张性,那么就很难与公众的心理产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信息,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新闻与传播的价值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剖析。 

五、新闻与传播的特性分析比较 

首先要区别的是新闻与传播的几个特性:新闻与传播的真实性与夸张性,新闻是真实的实践的反映,而大众传播则不同,它可以是虚构的或者是善意的夸张,不需要负具体的传播信息的责任,而相对与两者的价值来说,在官方,新闻的真实性的价值更加直接,而大众传播的价值则更加平民化,因为它毕竟是涉及到公众的生活、公众的物质生活,与利益相互关联。这种由公众精神,物质所派生的夸张也可能比新闻更具有它的特定价值;阶级性与非阶级性是新闻与传播在特征上的根本不同,新闻代表党的喉舌,主要传播党的政策与方针,具有政权的代表性。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存在它本身的私密性,或者广泛化,但是他代表公众的一面则更强劲;产业化的发展渠道是两者的最终发展方向,新闻的产业化是为政权服务,而传播的产业化则是为了使公众的生活更加便利,企业的宣传与形象建设更加丰富;导向与策动作用也是新闻与传播的关键区别,新闻必须具备导向的功能,它的意识是通过宣传而形成的,传播则不具有意义上的自觉,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传播是一种策动的手段,主要是满足公众或者企业的一种潜意识的动机;信息涵盖程度与文化的系统性,高度的信息涵盖是新闻的特定的价值所在,他所反映的是公众关心的事情,也可能其中并没有或者缺失了文化体系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新闻就是一种硬性的“通令”,而传播在这方面更加具有文化体系的倾向,比如,企业在传播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公关活动等,都具备了文化体系的自觉建设与宣传;以上特征直接影响着新闻与传播的信息素养。通过比对以后,新闻的价值与传播的价值就更加明朗化了。 

我们知道传播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学科背景,要说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决不会比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更亲近,因为我们知道,传播学的那些理论与假设都与这些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要说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分支,那么其他与传播学关系更亲近的学科在不久的将来也要成为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吗?一种学科不可能大得无边无际,否则那就大而化之而无能为力了。我们不禁要问:把传播学化为各种分支学科那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有可行性吗?所以可以得出,新闻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新闻宣传途径篇6

新闻与传播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各自的传播途径与受众却有明显的区别。笔者就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受众,传播机会以及分别的价值做了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一、新闻与传播的途径对比

在一定意义上,新闻与传播在途径上是具有特殊的同一性的,由于新闻在传统的认识上是单指消息,通讯或者报告文学。其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局限,假设说新闻要通过一些具有普遍特点的活动,或者是具有特指性的宣传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也就不具有他的传播价值了。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是一种专指性的载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它的范围也仅仅是局限在新闻的传播方式上,如果用海报的形式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新闻的传播途径本身就已经发生了偏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不把这种传播途径作为新闻的传播途径。那么传播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广泛,人们平时经常说的口头传播就是普通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普通传播理解成一定意义上的非物质的传播形式,例如,某商场的促销活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活动本身也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宣传商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但是却不能归类为具有时效性的传播,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传播在途径上就决定了与新闻传播的不同,而所派生的效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的途径在特定时候是官方性质的,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普通的传播是不具有这种潜在特征的,在传播途径上,新闻倾向与官方的,正式的传播,在辞令界定与形式上更加权威或者是具有它特殊的政策价值,直接成为大众生活的参照;也有的是宣传某种政策或者反映阶级政权的一种政治动态,那么这种途径就非常严肃;相反,普通的传播,我们也可理解成为是大众传播,它的传播途径比较随意,而且具有很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也可能是商业化色彩,途径相对丰富,方式也比新闻更生动。

二、新闻与传播的受众比较

由于新闻传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那么它的受众群体就与大众传播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首先,新闻传播的受众是一些潜在的关系人群,传播内容与这个人群的需求有着某种利益关系;大众传播的受众则完全不受这种利益关系所驱使,它的传播内容与大众的需求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对有的人群来说是有用的,但是有的人群则不需要那么高的关注度。其次,新闻传播的受众在新闻中他所获取的信息是政策性的,或者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激励,在受众需求程度上,有的是必须的,有的则可能是来自某种心理关联;大众传播的受众在传播中获取的信息,第一它是具有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种的,例如降价信息,商品销售广告;第二,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具有政治倾向化,更不具有命令性或者政策的需要,它的传播对象有可能是无意识地接触或者认知,这一点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受众方面的明显区别;再有就是两者的受众人群大有不同,新闻的受众人群的层次要比大众传播的受众人群层次要略高一些;再还有就是新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受众接受动机不同,新闻传播在新闻的角度上理解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或者新鲜的事情,具有一定的传播意义,受众的接受动机是主动的,因为本身新闻的传播途径就彰显了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动机反而比较无序,它产生的传播效果远不如新闻传播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并不用接受他的某种指令,完全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或者放弃,这在整个受众的关系利益中,大众传播的方式是被动的,也就造成了信息接受动机淡化的局面。

三、新闻与传播的传播机会比较

传播机会是传播内容所决定的。新闻传播机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时效性,在新闻定义中就明确指出了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种传播机会不仅要具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要具有实质的意义,宣传政策,宣传好人好事,或者是宣传某重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传播价值就直接决定了传播机会要把握好,一旦丧失了机会新闻就会变成“旧闻”,对公众的生活便不能起到积极的宣传与信息传播的作用;大众传播的传播机会基本上是无定向的,可以随时进行传播,如商品信息、广告、公关活动等,它对于传播机会的界定不像新闻那样严格,同样的,两者的传播机会也就决定了信息的价值。

传播机会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分析,新闻的传播机会是需要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这种人群的关注尽管不代表它的信息价值,但是潜在的价值却是大众传播所不能比的。自然地它的信息价值也就造就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大众传播的机会人群相对来说又是特定的,在限定的人群范围,环境范围内传播信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时间可能长也可能短,决定其时间的不是信息的传播机会而是信息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关注度。

四、新闻与传播的价值分析对比

新闻价值是客观性的,它是随着新闻的发生、新闻的价值而逐渐产生价值的。由于新闻多是社会性事件,它具有广泛的价值。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闻的传播价值首先是它的客观教育意义以及新闻的时效性与关注度。其次是新闻传播的效应,例如:十七大召开与闭幕,新闻的潜在效应是它的价值主要元素,公众关注度高,会议的决策,产生的领导人选都客观地成为人们选择阅读或者接受的参照。再其次就是新闻传播虽然不具备商业化价值,但是新闻的价值无形中就转化成对社会,对公众提供的客观的参考。传播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策动,计划的成分,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它的价值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或者可能是一个事件或者商品的具体化,表明观点与主张不确定或者隐含的内涵成分过多,其价值直接表现为商业化或者间接的效应,无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但是恰恰因为大众传播具有它特定的不真实性,夸张性,那么就很难与公众的心理产生接近性,越是接近性高的信息,其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新闻与传播的价值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剖析。

五、新闻与传播的特性分析比较

首先要区别的是新闻与传播的几个特性:新闻与传播的真实性与夸张性,新闻是真实的实践的反映,而大众传播则不同,它可以是虚构的或者是善意的夸张,不需要负具体的传播信息的责任,而相对与两者的价值来说,在官方,新闻的真实性的价值更加直接,而大众传播的价值则更加平民化,因为它毕竟是涉及到公众的生活、公众的物质生活,与利益相互关联。这种由公众精神,物质所派生的夸张也可能比新闻更具有它的特定价值;阶级性与非阶级性是新闻与传播在特征上的根本不同,新闻代表,主要传播党的政策与方针,具有政权的代表性。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存在它本身的私密性,或者广泛化,但是他代表公众的一面则更强劲;产业化的发展渠道是两者的最终发展方向,新闻的产业化是为政权服务,而传播的产业化则是为了使公众的生活更加便利,企业的宣传与形象建设更加丰富;导向与策动作用也是新闻与传播的关键区别,新闻必须具备导向的功能,它的意识是通过宣传而形成的,传播则不具有意义上的自觉,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传播是一种策动的手段,主要是满足公众或者企业的一种潜意识的动机;信息涵盖程度与文化的系统性,高度的信息涵盖是新闻的特定的价值所在,他所反映的是公众关心的事情,也可能其中并没有或者缺失了文化体系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新闻就是一种硬性的“通令”,而传播在这方面更加具有文化体系的倾向,比如,企业在传播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公关活动等,都具备了文化体系的自觉建设与宣传;以上特征直接影响着新闻与传播的信息素养。通过比对以后,新闻的价值与传播的价值就更加明朗化了。

我们知道传播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学科背景,要说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决不会比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更亲近,因为我们知道,传播学的那些理论与假设都与这些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要说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分支,那么其他与传播学关系更亲近的学科在不久的将来也要成为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吗?一种学科不可能大得无边无际,否则那就大而化之而无能为力了。我们不禁要问:把传播学化为各种分支学科那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有可行性吗?所以可以得出,新闻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新闻宣传途径篇7

一、高校突发事件与不良舆情的关系

1、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无预见因素突然发生,大学生个人、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其兼具突发性和危害性等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其特有的突发性,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它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强、反应剧烈,因而对高校工作大局的稳定影响较大。

2、舆情的内涵及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成因分析

舆情是指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社会现象产生的看法、意见及态度。据此定义,我们发现舆情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其一,是构成舆情主体的民众;其二,是构成舆情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其三,是构成舆情中介机制的舆情因变事项;其四,是舆情空间。由于不同舆情的发生时间、空间以及引发的舆情因变事项不同,所呈现的状态及对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良好的舆情可以造就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不良舆情却会给社会带来冲突,甚至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对应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我们发现其系统内部要素存在舆情形成的四个要素,即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学生对应舆情主体,高校管理者对应舆情客体,高校内部事件对应舆情因变事项,高校对应舆情空间。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属于高校内部事件的一种,因此其发生必然会导致突发事件类舆情的产生。当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发该校师生的困惑、不安、恐慌等心理反应,进而会引发师生对突发事件本身及其对情绪状况的影响,产生心理、思想上的变化从而形成一定的局部不良舆情。而且,这种事发当地的师生心理、情绪、思想上的变化,还会通过口头对话、网络等载体的传播在很短时间里辐射到周边区域,从而形成新的更大范围的不良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场所。比如餐厅是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地方,高校师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就业压力、思想和心理的困惑都会在餐厅和同学或同事的交谈中体现出来;二是社团集会。高校有众多社团,这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能引领校园舆论的主要环境。社团中,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是对时政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形成舆论冲击波,导致舆情的产生;三是网络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高校师生越来越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感受,并且网络论坛已成为高校师生表达与传播舆情的首选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可归纳为两类:现实途径和虚拟途径。现实途径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等现实媒介传播,从而形成现实舆情,即社会舆情,包括口头语言类舆情、书面文字类舆情等;虚拟途径主要通过网络等虚拟媒介传播,从而形成虚拟舆情,即网络舆情,比如各类帖子、博客等。因此,要消解此类舆情,只有同时消解这两种类型舆情,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消解目的,实现高校师生与管理者思想一致,从而有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也就是要改变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态度。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有关“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形成与转变机制,从而探寻出有效消解此类舆情的策略。

一般来说,态度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运用一些策略来实现态度改变的效果。研究表明:宣传教育能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1、宣传教育要与两种途径相结合

宣传教育有两种途径,即中心途径法与外周途径法。中心途径法是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本质特性、合理性论据等方面,通过引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来改变态度的方法。外周途径法是宣传教育者向人们提供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实验证明,中心途径的说服效果比外周途径更持久。因为要想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必须经过深刻的分析思考并要得到内心的认同;而外周途径法则是基于外部线索,这些信息提示所发生的影响可能很快减少。其次,通过中心途径来改变态度比通过外周途径对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因为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是基于自我有目的的思考和精细加工,有助于自我觉察。

因此,我们在实际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勤于思考、更具分析能力的人易被中心途径法说服,而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2、宣传教育与权威性相结合

这里的权威性主要是指宣传者身份的权威性。C.哈夫兰特研究指出:宣传者权威性的高低与其宣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宣传者权威性高,则宣传效果好;宣传者权威性低,则宣传效果差。这里的权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份性和形象性。身份性是指其所属社会地位。比如是专家身份或政府官员身份等。这些因素可以增加宣传者在被宣传者心中的可信度。形象性与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貌仪表以及说话时的信心、态度、亲和力等有关。讲话时口齿不清、畏首畏尾总是不及信心十足那样让人感到可信。但是,C.哈夫兰特通过研究又发现,这种正比例关系只是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时间一长,无论是宣传者的权威性如何,两者的宣传效果并无多大差异。并且指出,权威性高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即刻拥有很大的说服力,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几星期后优势逐渐消失;而权威性低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一段时期,宣传效果会逐渐上升,从而最后两者效果趋于等同。

因此,宣传者的选择必须遵循权威性原则,并且信息的应当遵循“首因效应”原则,即在第一时间事实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当人们接受宣传之后情绪激昂时,必须趁热打铁,以促使其态度的转变,当人们接受宣传教育之后无动于衷时,我们也不应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监控和调节其思想情绪,帮助他们转变态度。

三、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运用

1、对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传统应对方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校对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应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方法。即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对信息进行封锁的策略。这种对信息人为限制和封锁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谣言满天飞,高校形象被妖魔化,引发广大师生的思想波动和对学校的不信任,这不仅使得高校难以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也给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种是高校对外采取“信息选择性”的宣传方法。即对外的信息尽量不涉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这种方式多由于高校宣传部门欠缺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信息往往言出多门、口径不一,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如果这样,即使报道真实情况,广大师生和外界也难以相信。一旦如此,宣传部门会感到无所适从,很难协调还原真相,这样就营造了不符合事实的负面信息传播的土壤,严重威胁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高校建立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势在必行。

2、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消解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涉及政府的重要活动、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决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并且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利;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的特点。因此,借助于上述心理学理论分析,可以认为: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1)新闻小组的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后,要成立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小组,小组负责人一般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长或分管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并且小组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应该为同一人,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权威性,增强新闻的效果。新闻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及时做出部署。这样做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了解舆论,并根据情况调整和改进环节。由于新闻人员参与了决策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在时心中有数,使内容、方式和处置工作不脱节,有力促进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进行。新闻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有所准备,因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临时制定计划。良好的新闻效果建立在已存在的制度基础上,所以要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平时要做好应对方案,并将其作为紧急计划进行讨论和训练。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应该立即启动对应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2)及时地评估反馈效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不是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高校管理者借助于新闻发言人这一中介与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沟通消解不良舆情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闻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因此,新闻小组必须对效果的反馈进行评估。高校突发事件新闻会的评估方法可以借鉴政府新闻会评估方法,从到会媒体数量、媒体权威性、媒体提问数量、媒体报道数量、相关报道主要观点、公众抽样调查和专家意见等方面,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统计数据进行评估,通过评估,高校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受众思想动态,得出结论,指导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3、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当突发事件产生时,高校师生往往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探寻有关事件的信息,并对该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当其他网民看到事件与评论信息后,常常也会对其进行追加评论,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受众将不局限于高校内部师生,也可能包括其他群体,这必将产生更大范围的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它只能控制现实生活中小范围的舆情,却无法有效消解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媒介传播的更大范围的舆情。因此,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一种针对网络舆情的消解模式以弥补其不足。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建立网络新闻会制度。网络新闻会是指在一个虚拟的新闻现场,通过网络将无限分散的与会者组织起来,完成信息初始及与会者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随着网络的蔓延和发展,召开网络会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公开方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有必要借助于网络新闻会制度来及时引导舆论,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滋生,不断公开突发事件处理的新进展。在网络新闻会上,发言人不仅要接受高校师生、媒体的问询,还要回答网民提问。提问的范畴相对于传统新闻会更广,问题的内容也与传统新闻会不同,针对性更强。因此,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在事先扩大舆情调查范围,对公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公众和媒体的提问。

(2)实施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监控权,加强技术管理措施,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调节社会舆论导向,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实现高校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的良性沟通。所谓网络舆情预警就是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采用预测和仿真技术,对各种社会警源的变量进行监测、度量和评估,以及某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及公共事务领域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控、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并就某一问题向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对网上反动、色情等方面的信息加以拦截;并对来访者进行身份确认;使用密钥验证、身份标识、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提高电子商务的信用等级等等。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中采用上述措施有利于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文明,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使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知险情,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高校建立有效地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该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消解模式,使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和应付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高校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突发事件管理的典型特征。高校积极构建突发事件类舆情消解模式,便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消解不良舆情,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2] 张兆辉、郭子健: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新闻宣传途径篇8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32-02

1新闻宣传在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

若企业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稳步前进与发展的基础,那么新闻宣传工作则是保证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精度的控制部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层次、精度等都需要通过新闻宣传工字钢来予以指引。

1.1 新闻宣传工作是实现员工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依据既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路线、途径等制定对应的管理方式,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而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思想引导的方式,通过在企业员工队伍之间制造舆论氛围对员工的思想、行文进行导向,通过对事实进行报道、评述等,将企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传播到工人的思想体系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可以通过采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作为传播渠道,使得更多的群体接收到企业的信息,这是企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

1.2 新闻宣传是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

对于企业而言,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稳定以及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积极的化解员工队伍中存在的矛盾、激励工作斗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基于此,新闻宣传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上,对企业的基本目的、企业精神、企业发展理念等进行宣传,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工作思路作为基本的目的进行宣传,对企业的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思路进行分析,为且也典型的人、事等提供创新与改革的方案。企业员工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从多个角度及方面了解企业的所有信息,从理念以及认同感的方向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进行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发展动力,更好的给企业服务。

1.3 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相辅相成

在大部分的企业中,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直接归属于企业的管理部门管辖。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管理层次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改革以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管理工作尤其要注重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这是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2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实践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完全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确作用。少数的管理人员认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的存在不具有必需性。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不但需要占用企业本来有限的岗位,而且还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不够明显,导致部分人认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没有效果。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若不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将使得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业绩,但是没有有效的宣传,在刊物上没有文字、电视上没有图像、网络中没有声音时,将会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时间下去将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部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过于注重自身的观念,而不能通过新闻宣传工作获得其他人的经验和理念,增加了管理决策失误的概率。

3新时期企业新闻媒体创新策略

3.1 坚持创新途径的丰富性

创新是保证新闻宣传工作效力的重要方式,而丰富的创新途径是维持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方式。因此,首先要通过加强新闻宣传专业知识学习的方式来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技巧,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对新闻宣传的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在体现时代特点的同时掌握其规律,保证新闻报道工的影响力;其次,要对新闻宣传的具体形式进行创新,坚持与企业的生产形式为基础,与员工群体相贴近,保证新闻没人的鲜活性与感染能力;再次,需要对新闻宣传的理念进行创新,不但要重视对企业内部的宣传,同时要将重点同时也面向社会,进行企业形象宣传;最后,必须对新闻宣传的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在企业设置专一的新闻机构形成完善的宣传网络体系,保证新闻宣传工作得到健全,便于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3.2 创新工作要突出企业所在行业的特色

新闻工作的创新必须体现在一个“新”上面,而这个新即是新颖,不但要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独特性,又要保证新闻工作与企业所在行业相互协调。所以,在强化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社会的动态,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实现工作内容的创新,并将之与企业所在行业特色或者是企业自身特色融合起来。只有通过这种持续创新的方式才能实现目标的完成,使得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具备长久的活力,让企业的宣传内容对企业、对社会产生足够的震撼能力,实现宣传效力的提升。

3.3 疏通信息渠道,营造发展氛围

信息渠道是企业进行所有宣传工的途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机制得以发挥的重要通道。因此必须构建沟通机制,疏通信息渠道,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赢得社会以及用户的长久支持和信任,这已经成为了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这也成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动力。为了实现企业与社会公众、媒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能够及时的将企业发展理念、改革方向以及企业文化向社会推出,必须加强企业与媒体、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例如,可以通过主动走访新闻媒体的方式,利用新闻会等形式向公众企业信息,形成良好的新闻沟通渠道,实现企业内部沟通的协调与互动,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

3.4 利用新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放以及应用,传统的单向、静态的获得用户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已经是分享式、交互式、用户参与方式的Web2.0时代,已经成为了现代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直接的平台,其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等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影响。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必须重视对新媒体的应用。

首先,要求工作人员要懂得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因此,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人员除了要学习新媒体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提高自身媒体的素养。例如,针对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特点以及其传播规律知识,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工作;其次,要对新媒体在舆论影响及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影响作用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新媒体在当前舆论氛围营造中所扮演的主体格式;再次,要懂得新媒体实际应用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技巧,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进行区分,例如在利用新媒体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表达方式不能过于呆板,必须按照心理学特点,结合当前语言特色采取对应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与受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实现宣传工作的效力。

再次,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擅于使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与企业的工作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实现与受众的合理互动。例如,通过开设专门的微信账号,并邀请受众所关注的公众人物相关的信息或者发起相关的话题,这些都是使用新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企业的宣传内容,如果宣传得当,甚至还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改革与新闻宣传工作息息相关。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环节,通过从创新途径的丰富、信息渠道的畅通、行业特色的凸显以及新媒体应用四个方面对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创新,逐步建设并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纪律性强的新闻宣传队伍。同时,保证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舆论发展进行合理导向,通过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将新闻宣传工作与企业管理内容结合起来,持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新闻宣传途径篇9

企业的持续发展不仅要衡量其经济效益,更需要考虑其社会效益,这也就直接突出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在影响着公司内部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同时,还关系着企业整体形象,企业领导人员应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协调好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的关系,通过新闻宣传工作,利用网络等新媒介,传播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的关系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与新闻宣传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两者有机统一,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凝聚力,还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都有助于提升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

良好的党建工作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正常经营运行,还可增强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而开展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即为加强新闻宣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宣传是帮助实现党建工作目的的基本途径[1]。

(二)两者是新时期产物

新闻宣传、党建工作都是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为获取更大市场,必须创建良好的品牌,树立企业形象,从而拓宽企业发展领域[2]。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党建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通过新闻宣传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党建的促进作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在党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全面认识到新闻宣传工作、党建工作,将其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结构。

(一)促进沟通交流

企业内部组织部门较为复杂,随着我国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普及,“以人文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企业组织部门。但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下,领导人员无法及时了解员工想法,很难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3],基于网络环境下,领导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员工交流,同时员工也可通过新闻宣传工作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党建信息,两者之间实现良好的信息沟通。

(二)充当宣传媒介

充当宣传媒介,即新闻宣传成为党建工作的载体,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开展党建活动,可有效提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首先,网络环境的新闻宣传工作,可以将单一、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声音、图片以及小视频,能够让党建工作深入人心;其次,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员工可能接受不同渠道的消息,其中就包含着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易动摇人心,通过新闻宣传进行党建,可让员工及时了解公司政策变化,加强企业与员工良好沟通。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开展企业党建工作的途径

基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新闻宣传开展企业党建工作,需要企业科学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等,合理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利用网络新闻宣传开展党建活动

利用网络途径对党建活动进行宣传,是新时期企业开展党建活动的主要方式。企业党建工作人员应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对于党建工作的作用,利用新型新闻宣传,如企业门户网等,更新党建工作传统宣传方式。同时,当企业开展党建活动时,网络新闻宣传可立即对其进行,通过企业网站、论坛企业最新消息[4]。此外,也应利用企业内部沟通平台,对党建活动进行宣传,使得员工正确认识党建活动,提升党建工作的感染力。

(二)重视引导网络舆论

新闻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党建工作亦是如此,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积极相应党的号召,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舆论指导。党建工作开展之前,应通过新闻、网络等平台进行宣传,对网络舆论进行思想引导,用正能量感染员工,使其主动配合党建工作,抵制网络中不良思想,发挥党建工作作用的同时,提升新闻宣传的作用。

(三)构建完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体系

构建完善的网络新闻宣传工作体系,是提升企业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首先,领导人员应利用新闻宣传方式,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新闻宣传工作中,集员工的智慧,提升新闻宣传的有效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建工作。同时,撰写新闻宣传稿件时,应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结合党建工作的目的,改进文风,提升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

(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员工接受网络消息的速度加快,受到多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员工易受到网络不良消息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致力于营造科学、平等的网络环境,给予员工正当的民利,激发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如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建立党建工作网络平台,定期组织员工辩论等活动,在民主环境中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人员应协调好党建工作以及新闻宣传的关系,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宣传,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新闻宣传方式,重视正确引领网络舆论,增强企业内部向心力、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进一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桂山.利用新闻宣传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途径探讨[J].采写编,2016,19(6):134-135.

[2]舒丽华.以人为本抓党建创新服务促和谐--关于深圳报业集团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3,24(18):11-12,29.

新闻宣传途径篇10

工会新闻宣传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人心,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职工中得到落实的重要途径,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做好工会新闻宣传工作,凝聚广大会员的智慧和力量,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工会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新闻宣传工作没有体现工会工作的特点。目前,从基层工会报送的新闻稿件情况看,许多基层工会通讯员常常把一些与工会工作无关的稿件报上来。有的通讯员为了应付差事,把党政做的工作生搬硬套说成工会工作,造成失实报道。有的通讯员虽然写工会工作,但是稿件空话套话太多,内容呆板、枯燥, 没有针对性,不能起到教育职工和引导职工的作用。

(二)没有把新闻宣传工作和职工教育工作相结合。部分通讯员片面的认为工会新闻宣传工作就是写一些新闻稿件,制作几部专题片,把宣传的工作重点放在表面上,认为只要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就说明宣传工作做好了,谈起宣传工作成绩时只说发了多少稿件,没有从新闻宣传的作用效果上去认识,没有结合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等方面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只注重对外宣传,追求上稿率,没有通过新闻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引导职工提高业务素质,达到凝聚人心的效果,新闻宣传工作和职工教育没有融合到一起。

(三)通讯员队伍素质差。目前,虽然有工会通讯员队伍,但通讯员队伍素质不高。有的通讯员不热爱工会新闻宣传工作,是基层工会为了凑够人数随意报上来的,有的通讯员文化水平低,不掌握基本的行文规则和语法常识,也不懂得新闻的基本要素,想写稿件力不从心。还有一部分通讯员不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写稿件凭想象。

(四)稿件质量差,没有深度挖掘。部分通讯员只重视活动的报道,只会写一些动态消息,没有从活动中挖掘深层次的信息。上报稿件基本上都是动态稿件,只注重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单位搞了什么活动。只是单纯的把本单位搞的活动或发生的事件报道出去,而没有深度的分析和挖掘活动的价值和作用。除此以外,有些通讯员写稿不认真,不严肃,没有深入到实地调研,采写的稿件肤浅。

二、解决工会新闻宣传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突出工会特点,规范工会宣传工作制度。一是落实工会宣传工作目标任务。把工会宣传工作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严格考核实施,责任到人。要求各基层工会认真完成工会下达的宣传任务。二是严格稿件审核程序。制定实施工会宣传稿件审核制度,形成通讯员撰稿核稿、工会主席审稿校稿、矿工会改稿发稿的三级把关制度,共同把好稿件质量关。三是建立宣传激励机制。通讯员稿件报送情况和质量完成情况纳入工会工作考核以及各类先进评比范畴。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工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工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和年度优秀新闻作品。

(二)明确宣传重点,拓宽工会宣传工作范围。工会宣传工作要适应工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要立足工会实际,融入企业发展中心,推进和谐共赢。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单位工会宣传工作的要点,建立宣传新机制,进行长效动态管理。要把宣传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建家”工作、“创争”活动、“工人先锋号”、维护职工权益、群众安全、扶贫帮困等工作中,紧紧围绕各个阶段工会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宣传工作。其次要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围绕职工素质工程、职工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文体活动开展等主题进行宣传,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职工,弘扬主旋律。改变宣传工作就是写稿子的错误思想,深入基层挖掘工会在“职工书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要善于从细处着眼,以小见大,报道工会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

新闻宣传途径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信仰的形成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熏染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现有的信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某些问题,大家回答得非常明晰。比如,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是否都来自学校;课余时间您与同学是否有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讨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去了解马克思主义,很少或根本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的死记硬背,而形成简单、浅显的皮毛知识。这些现象不仅对大学生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也会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以大连某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深入的、真实的又具有说服力的调查,如采用访谈、随机问卷等形式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再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提出一些真正符合大学生心理和兴趣、能够科学有效地使马克思主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的路径性方法,从而有助于使大学生重新对“两课”、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与共鸣。

三、结果与分析

1.现阶段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几种主要路径

(1)广泛地利用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旗帜鲜明地向广大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时期的到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产生一系列新兴的媒体,它们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格局。党和国家正在以这些新兴媒体为平台,结合传统的宣传方式,有声有色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播撒信仰的种子。

(2)学习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翻译和出版原著书籍,系统地向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了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列经典著作的精髓,党和国家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有选择、有区别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学习。大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共产党宣言》《论费尔巴哈》等原著,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社会经济政治基础,革命的动力、对象、策略及前途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可以通过《青年团的任务》《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原著帮助学习,深刻认识青年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正确理解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3)积极探索在大学生社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形式。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及理论社团等多渠道、多阵地的作用。随着大学生兴趣多元化的发展,社团已经成为除传统校内组织之外数量最多、凝聚力最强的校内组织。

其成员由不同的学历层次构成,这对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把握大学生社团的特性与规律,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各类社团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交流和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认同。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所有调查者中,大部分人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途径,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通过媒体关注新闻联播和党的重要会议。说明这两种途径对于学生而言是接受度较高,宣传做得比较到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主要是通过网络、书本、电视新闻、学校课堂、公益广告报纸和其他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但主要还是喜欢通过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分比相差不大。男生大部分喜欢通过网络、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方式。女生大部分则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而且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的途径中,男女生百分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干部普遍喜欢学校课堂的途径,非学生干部普遍喜欢电视新闻的途径,体现出了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非学生干部比学生干部更喜欢报纸的途径。工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网络和电视新闻,文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新闻和学校课堂途径,理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网络的途径,商科学生大部分喜欢电视新闻的途径,艺术学生大部分喜欢学校课堂的途径。

同时,大部分人都赞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学校。城市与农村相差不大,其中少数民族的了解来自学校的比率大一些,汉族了解渠道要多一些。在完全赞成的选项上,城市所占比例较高。女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来自学校的比例大于男生,女生对于马克思了解的渠道相对于男生来说比较单一。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渠道没有多大不同,大都来自于学校。艺术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学校,比例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

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课余时间与同学有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研讨的同学较少。虽然课余时间城市同学有过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讨比农村同学多,汉族人数比少数民族多,男生比女生多,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多,但总体差距都不大。课余时间与同学有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研讨的文科的居多。

四、创新探索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部分同学喜欢利用课堂、书籍和电视传媒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探索。

(1)在信息时代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高科技与高境界的有机统一。网络技术可以使文字和图像,声音与视频融为一体,可以增加课堂的氛围和感染力,并且可以使大学生在动态的、活泼的、立体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因此,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程序、软件等,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丰富化和数字化,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辐射力。

(2)在课堂教育上,不要死板地只啃教材,可以采用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一个时事新闻或热点事件,展开讨论,把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部分融入其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论并感受到这些理论不是空话,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教授党史或近现代史部分内容,不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把一个个事件当做故事给大家讲解,时不时地加入些“小道消息”“秘闻”“八卦”等能引起大家兴趣的话题,有时留点悬念,课后学生还会自己查找。

真正行之有效地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途径还有许多,这需要更多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不断地开拓。但是要在现有的路径之上开辟新路径难度较大,因此只提出以上两点,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新闻宣传途径篇1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40-02

基层新闻工作者与广大基层群众接触最多,联系也最紧密,对人民群众各方面都产生很大影响,在新常态下发挥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基层新闻宣传工作,使之成为推动基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富裕的强大推动力,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的全新任务与共识。

目前,在基层新闻宣传中,存在宣传不够深入、与基层实际情况不符等现象。此外,个别基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没有抓住重点,很少针对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无法吸引群众,不利于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基层新闻工作者,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这,他们和众多新闻媒介、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对人民群众各个方面都能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结合自身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和基层实际情况,对新常态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相关基层新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服务大局,创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努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和职责。基层新闻工作者在新常态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实事求是、客观的报道;严格开展选题、审稿。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前进步伐,牢固遵循团结稳定、正面宣传的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广泛性,全面宣传报道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各项建设成就,从而激发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观念,全面宣传报道我国在新常态下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社会各界群众的文化信仰。还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时进,丰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新闻宣传工作还要更加深入基层,面向基层群众,拓宽新闻报道的途径和层次,扩大新闻报道覆盖面,对基层工作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以及全方位的新闻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以推动基层各项工作得到顺利进行。

2 明确职责,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

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内在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对于广大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新常态下,必须具有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个人素质。基层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时刻不忘政治学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客观地进行宣传报道。其次,基层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真正沉到基层,积极寻找、深入思考、不断发现,深刻提炼新闻报道的思想与内涵,发现身边的不平凡的人和事,捕捉、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找寻最佳新闻素材,进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基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度与洞察力,改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提高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锻炼自身的观察力、联想力、信息提炼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全方面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基层新闻工作要积极“走出去”,经常参加新闻宣传、摄影技巧等学习培训,注重钻研业务,全面掌握新闻宣传的最前沿理论和动态,关注新经验、新方法,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身水平。再次,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和品德素质,加强提升自身水平,并且将个人的优良品质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宣传的内在价值

基层新闻工作者作为反映基层社会现实的主要人员,在新常态下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因此,基层新闻工作者要始终贯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取信人民”的宗旨,在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反映基层群众呼声和诉求以及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加强新闻报道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基层群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关注度。基层新闻工作者要积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和老百姓面对面进行真诚沟通、交流,对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进行认真走访、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反映群众呼声,传递群众心声,发挥桥梁作用,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真正做好党和群众的喉舌。基层新闻宣传要始终聚焦基层民众的关注点,深入发掘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基层群众,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参与度。基层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报道时,要把民生以及关注群众作为基础,始终从人民的新闻视角、客观立场出发,将基层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自身新闻报道质量的标杆,把百姓重点关注的新闻作为开展着重报道的新闻,注重对此类新闻的关注、投入,将基层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以及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4 开拓创新,发展多途径新闻报道形式

具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文化是每一个地区经过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它主要是从独特的区域文化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地方风貌通过不断相互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商业状况以及本地的建筑风貌等方面上。因此,基层新闻记者要从地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出发,并结合受群众欢迎的新闻报道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心声。每一个地域都具有其群众喜欢的新闻报道形式,为提升基层群众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关注程度,重点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多途径新闻报道形式,真正吸引基层群众。在进行宣传报道时,基层新闻工作者要精选报道视角,注重对新闻细节的观察,采用基层群众熟悉的语言创作出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基层社会现状,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采用多种途径的新闻报道形式,使新闻内容更加鲜活、生动,让基层人民群众真正喜读喜看,使新闻报道获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同时,根据基层群众的不同文化层次与需求,要合理划分新闻报道内容,从而使宣传报道更加细致、严谨。只有这样,基层新闻报道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力、感召力。

当前,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基层新闻宣传工作意义重大。基层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新闻宣传大局,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增强新闻宣传内在价值,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为我国基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记者走基层[J].新闻宣传,2014(12).

[2]张锦凤.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J].记者摇篮,2015(1):7-8.

新闻宣传途径篇13

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宣传战线倡导的工作原则,其增强了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进和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2011年8月9日,、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是对“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落实,也是解决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走基层”是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农村、社区、厂矿企业、田间地头,走进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的百姓中间,通过深入基层“接地气”,保证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保证新闻源头的准确性以及保证新闻的传播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实现。“转作风”就是要减少新闻报道中的大话、空话和假话,通过“说实话,说新话,说百姓的话”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改文风”就是改进文章和作品的风格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使我们的新闻更具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近期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走、转、改”活动,切实涌现出了一大批题材广泛、生动鲜活、新风扑面、反映基层情况、引起广泛共鸣的优秀新闻作品。所以说,“走、转、改”活动具体地落实和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坚持“走、转、改”,能够把目光投向群众,从而及时体察民情民意,并且拉近受众与新闻的距离。以往许多新闻因为急于将一些领导的讲话精神贯彻下去,将一些方针政策落实下去,而从领导、部门、工作的角度去做报道,结果过于抽象的新闻报道成了“填鸭式”的说教,受众根本没有将新闻“消化”,新闻自然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新闻就应该走近受众,报道就应该从群众角度出发,坚持“走、转、改”才能切实了解群众最关心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从而找到热点话题。只有通过“走、转、改”,经常去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新闻宣传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通过“走、转、改”,学会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提炼新闻内容,报道才能准确、生动、鲜明。

坚持“走、转、改”,能够以老百姓的关注为切入点去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素材,从而开发出新闻亮点。新闻工作就是需要不断寻找新鲜素材、观点和新闻事件,通过鲜活的实例来引导人们,启发大众,总结经验。创新题材,切入点应该放在百姓的焦点、关注点上。新闻中如果没有百姓关注的热点议题,新闻就失去了活力。

坚持“走转改”,能使新闻拥有独特的报道形式,并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也就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新颖独特的角度和构思。新闻要鲜活生动,就需要我们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来捕捉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想要被受众接纳并认可,就要不断创新新闻的报道形式。

坚持“走、转、改”,抓住群众的关注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就能够发现其内在独特的新闻价值。

友情链接